登陆注册
17437300000002

第2章 烽火守书人(2)

“城市之光”和“高谈书集”都是美国老牌的独立书店。现在北美洲乃至全世界都开始流行一种大型连锁书店,比如遍布美国大街小巷的Barnes&Noble。相比较而言,这种连锁书店被认为很没有人性,是书市中的巨无霸或恶魔。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电影《电子情书》,讲的就是一位大书店老板和独立小书店女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开始恋爱之前可是彼此的眼中钉。

但是比起网上阅读,连锁书店的气氛其实还是不错的,像Barnes&Noble就会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甚至模仿独立书店的经营方法,设有自己的咖啡厅。而且他们自己的员工有些就饱读诗书,会在书店进门的地方摆一个架子,放上向大家推荐的好书,这些书自然都相当有品位。这跟我在中国有些书店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如果你去问店员,我要找一本书,他很可能得查电脑,而且输入的时候还要再三向你确认,是哪个作家?比如钱钟书的“钟”是哪一个“钟”?

(主讲梁文道)

书天堂

放一把梯子测量灵魂的深度

古罗马的西塞罗[7]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书籍的房间就像没有了灵魂的肉体。这话说得真好,但我觉得还不够。在一个摆满书的房间里,最好还要有一把书梯,能够让你爬到更高的书架上拿到自己想看的书。如果一个房间放满了书就有了灵魂的话,我们实在也需要一把书梯摆在那里,以测量灵魂的深度。

可惜我家楼顶特别矮,地方也不大,用不着书梯就能拿到我想要的书了。因此每当我看到一些图书馆或者大藏书家的书房里面有书梯,心里总是特别羡慕。尤其当我知道原来纽约有一家叫普特南公司(PutnamRollingLadderCompany)的商店,专门给顾客订做书梯,而且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就更加心痒了。

还好有这种心结的人不止我一个,《书天堂》的作者钟芳玲就是一个爱书成癖的奇人。她当年在美国念哲学博士,读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对古腾堡圣经[8]的喜爱远胜亚里士多德,于是毅然放弃学业,从此转向与书有关的行业。

她的职业到底是什么呢?我总觉得她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逛书店,而且逛遍了全世界的书店。《书天堂》写的不止是书店的故事,还牵涉到所有与书这个行业有关的人和事。比如她曾专门跑到纽约去拜访普特南书梯公司,甚至跟公司负责人深入讨论书梯的历史。

看到这里,我真是按捺不住了,天啊!我也想要一把普特南公司书梯,好放在书房里衬托整个房间的美观和雅致。为了能够拥有一把这样的书梯,我一定努力赚钱,以便将来能够有一所更大的房子,好名正言顺、顺理成章地用上这样一把书梯。

钟芳玲也说过,其实她也用不着这样一把书梯,但它一直是自己的梦想。没关系,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看到别人拥有也很高兴。我辈书迷们不会轻易妒忌人家,自己收藏不到的好书,看到别人有了也一样开心,因为从中能看到大家对书的一往情深。

钟芳玲这几年除了参观各地书店,也去过不少古书拍卖会和展览会。这些会上自然聚集了很多珍品,各地的书商都云集一时,爱书成癖的人也来参加,而且许多资深老书虫看上去都特别温文尔雅。钟芳玲有一回跟这些古书商一起吃饭,偶然问了一句:“史蒂芬·金的新书直接出网络版了,你们知道吗?”那些书商都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电子书也能称得上“出版”吗?

钟芳玲前一阵又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她居然在香港搞了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西洋古书展。中国的古书传统源远流长,但对于西方古书市场,我们却很陌生。真不知道她哪来的勇气办这个书展,而且是在香港最贵的商场里联络了几十家欧美及日本最有名望的老店来参加。

展览上最贵的一本书是当年极大撼动了人们宇宙观念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初版,现在价值约一百五十万美金,排在它后面的是莎士比亚全集对开本。这些古书都相当贵重,是有钱人才能玩的。不过对于普通书迷来说,几十上百块的好东西也多得很。

(主讲梁文道)

古本屋女主人

嫁给旧书店的女人

爱书人都知道,日本东京的神保町旧书街很有名,两边满满的全是旧书店。许多中国作家、学者都喜欢逛这个地方,因为里面也能找到不少中文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中文典籍、著作都流传到日本去了,我有一个朋友曾在那儿找到过鲁迅的书信,真是很难得。

《古本屋女主人》讲的就是日本旧书店的故事。在日本,凡是二手书、旧书都叫“古本”,倒并不是专指那种特别稀少的珍本,“古本屋”也就是旧书店了。这本书的作者田中栞是一位经营旧书店的女性,这就打破了一个惯有的刻板形象,很多人会觉得藏书家都是男的。比方很多故事说,藏书家怕老婆,因为每次买书回去都要被老婆指责,觉得书把家里的空间都占满了,而且钱都拿去买书了,孩子的奶粉钱怎么办啊,等等。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潜在假设,就是所有藏书家都是男人。事实上很多女人也很爱书,而且她们痴迷程度说不定还更夸张。

田中栞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嫁的是个编辑,本以为编辑也是爱书人,没想到他却只是把编书当成工作而已。两个人出门旅行的时候,她因为爱书爱过了头,只对书店感兴趣,后来老公说,虽然我也喜欢书,却不像你那么喜欢旧书店。结果这段婚姻维持了三年。第二次她干脆嫁了个旧书店老板,而且结婚的时候声明,不要什么结婚戒指,要一个漂亮的名牌书架就行。大学时代的老师来参加她的婚礼,一来就说,哎哟,原来你老公是个卖旧书的,“你是嫁给他还是嫁给他的书店?”一眼看穿了她的心思。

田中栞从小就喜欢搜集各种印刷品--不要说书了,连小学时候的毕业册、日记、通讯录都悉数保留至今,任何印刷品哪怕是广告目录也会尽量保存,实在没地方放了才不得不丢弃一点。爱书爱到这个程度,她一看到破损的书就会心疼。有一回一本很重要的书泡了水,她就用干净的纸一页一页插进去吸水,然后再换纸再吸,这样连续搞了大半天,才平平整整地吸出了整本书的水分。

后来她生了小孩,孩子从小生活在书店的环境里,自然会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有时孩子把书页撕下来吞进肚子,拉屎的时候有些没消化的纸也会拉出来,上面还有字。于是她就惊喜地夸赞:“哎呀!真是个好孩子,书吃下去,还能拉出一段书来,了不起啊。”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命运也就可想而知。整个小学阶段的画图日记画的要么是她家的书店要么是外头的书店,如果跟父母一起出门逛街,多半也是往旧书店跑。

不过,这样的家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因为现在旧书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会比较窘迫。田中栞就兼职做校对贴补书店的亏损,总之是舍不得这家书店,一家人就这么风雨同舟,把这个旧书店撑下去。

(主讲梁文道)

烽火守书人

伊拉克图书馆馆长日记

萨德·伊斯康德,库尔德族,出生于巴格达,1999年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历史博士,曾任伦敦“伊拉克文化论坛”研究员。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萨德博士回到伊拉克任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馆长。

每次遭遇战争,文化肯定会遭殃。人的生命都在战争中丧失了,文化还能依附在什么地方?但不可忽略的是,战火过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的重建却离不开文化所起的作用。饱受战火摧残的伊拉克,曾经是两河流域上重要的文明古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它有多少文化瑰宝都在战乱中被炮火毁掉了。就伊拉克的现状而言,需要很多历史档案和资料文献让这个国家可以重建它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但问题是,在这样混乱的时期,有多少人愿意去关注这些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事情呢?

《烽火守书人--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日记》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曾在全球图书馆界引起轰动。萨德·伊斯康德是库尔德人,曾经加入库尔德游击队对抗萨达姆政权,后来到英国读书,成了一位非常斯文的学者。2003年美军攻入伊拉克,他接受号召回到巴格达重建自己的国家。

他担任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可想而知,经过一番战火的洗劫,当时的伊拉克国家图书馆不仅馆舍毁损严重,图书馆文献也大多被烧被抢,古书、档案、文件遗失了百分之六十,珍善本遗失百分之九十。萨德·伊斯康德认为很多伊拉克重要的国家机密档案都被美国人带走了,还有的则是被别的国家趁战乱偷去的。这本日记于2006年到2007年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BritishLibrary)的网页上刊登,引起了轰动。全世界的图书馆馆长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同行每天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每天这个图书馆大概只有一两个小时的供电时间,窗玻璃随时会破,有子弹会扫射进来。办公室随时可能被炸,昨天整理好的一柜书今天又在地上乱成一团,昨天还在上班的同事今天可能就不见了,你甚至会亲眼目睹自己的同事在战火中伤亡。

因为这个图书馆的位置特别险要,什叶、逊尼两派都想争夺,于是两派都跑来找馆长商量,要在图书馆房顶上装机关枪。当时的伊拉克已经乱到了什么程度呢?主管图书馆的文化部可能是逊尼派的,而另外一个部门,像国防部说不定就是什叶派的,两个部门之间自己会打仗。所以每天上班,都会觉得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上班了,每天都这么提心吊胆。

在这种情况下,萨德·伊斯康德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个图书馆馆长呢?因为他想为自己的祖国保留一线历史文化的命脉。书里的有些记录相当震撼,比如有一天他被国民卫队的人拿枪指着头恐吓;又有一天有人用警车送回一些馆藏来,而警车是恐怖分子袭击的重要目标;或者又有一天,他的一个同事又牺牲了。

即使萨德馆长记录了一些自己觉得很高兴的事情,读起来也会让人觉得更加难过,因为让他高兴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比如今天的供电时间是六个小时,本月进馆读书的读者从六十人上升到一百人……看到这些,你只会觉得很心酸。而这些图书馆的馆员热心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有读者进来说想看某本书而馆里没有,他们就会立刻派人出去,冒着炮火和被绑架的危险到市面上买回来。如果买不到,馆长就会通过国际合作寻求支持,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图书馆的故事,很多人愿意帮助他们,想办法把他们需要的书籍或其他资源送过去。

萨德·伊斯康德馆长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国际上屡获大奖的文献保护者,但他最后反而放弃了继续写这个日记。他说这会使他觉得不安,这样的日记好像是在剥削自己的同事和族人的苦难生活,拿他们的鲜血和眼泪来博取全世界的同情,而这些都是他不需要的。他想要做的是继续在战火蔓延的混乱局面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听说伊拉克最近局面缓和,图书馆的读者人数已经上升到每个月九百人了。

(主讲梁文道)

[1]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1908年就读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后退学从事创作。早期作品追求从嗜虐与受虐中体味痛切的快感,中后期作品回归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日本风。代表作品有:《恶魔》《春琴抄》《细雪》《疯癫老人日记》等。他的《源氏物语》译本用了八年时间译成,文笔明丽酣畅。1949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

[2]信远斋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原址在东琉璃厂,主营应时当令的精美食品,夏季经营清凉饮料酸梅汤,风味独特,在社会名流中享有很高声誉。许多文人墨客逛完文化街,观赏购买古玩、字画之余,都爱到信远斋优雅的店堂来喝上一碗酸甜香浓、清凉爽口的酸梅汤。该产品声名远播,1915曾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超等奖状。

[3]劳伦斯·费林盖蒂(LawrenceFerlinghetti,1919-),著名“垮掉一代”诗人,著有《心灵的科尼岛》,销售量达数百万册。1953年,费林盖蒂和彼得·马丁在旧金山开设了美国第一家平装书书店,书店下属的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了艾伦·金斯堡的诗集《嚎叫》,此后,杰克·凯鲁亚克等人的作品也陆续由“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垮掉的一代”文化运动由此进入高潮。

[4]又名“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与谑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这一名称最早由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

[5]1957年,费林盖蒂因出版《嚎叫》被控以“传播淫秽作品罪”遭当局逮捕,最终却出人意料地被法官宣布无罪,理由是《嚎叫》一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一历史性判决还导致了D.H.劳伦斯、亨利·米勒以及威廉·巴勒斯等作家的作品在美国的解禁。“城市之光”书店又先后两次由于出版“禁书”遭到起诉,但是书店并未因此倒闭,书店历史上只有两次“关门”,而且两次都是为了表示对美国对外政策的抗议而自发进行的。第一次是1991年因反对美国发动海湾战争而停止营业;第二次是伊拉克战争期间挂出了“阻止战争和战争制造者”的横幅以及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句--“暴君砍去了歌手的头/但井底的歌声/仍然涌向大地的秘密之泉”,书店在3月20日那一天响应反战组织“无正常营业日”的号召而闭门歇业。

[6]“高谈书集”书店(1920-2007),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与第六大道间素有“钻石道”之称的四十七街,被称为“钻石大道”上最璀璨的明珠。《纽约时报》曾在罗列“101种理由爱上纽约”时,将“高谈书集”和林肯艺术中心、卡耐基音乐厅、大都会博物馆、华尔街等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并列,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7]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著有《论修辞学的发明》《论至善和至恶》《论神性》等。

[8]古腾堡圣经,又名四十二行圣经,是拉丁文公认最早的《圣经》印刷品,于1454年到1455年间在德国美因兹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这套圣经是最著名的古版书,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据说第一批共印刷180套,40套印在羊皮上,另外140套印在纸上。

同类推荐
  • 一条裙子的励志版本

    一条裙子的励志版本

    他们都是《读者》签约作家,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启迪》等畅销期刊上,他们在中学生中有亿万“粉丝”……
  •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大纵览(中国文学知识漫谈)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大纵览(中国文学知识漫谈)

    《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 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纽约第三只眼

    纽约第三只眼

    这本书是陈九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具有了一种既不同于当地人也不同于游客的视角,对这座城市有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姿态。文风泼辣,带着北京人特有的贫劲儿,把平凡的生活咂摸出了别一番的滋味,让人看到别一番的纽约和美国生活。
  • 年轮诗章

    年轮诗章

    著名诗人叶延滨诗集《年轮诗章》最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叶延滨曾说他的诗是放在三个点组成的平面上的:在时代里找到坐标点,在感情世界里找到和人民的相通点,在艺术长河里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叶延滨的诗人文底蕴深厚,内在视野很开阔,他的诗犹如他的人,始终聪慧和机敏,明快、朴素,但又含蓄。他的精神向度始终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
  • 守望最初的月亮

    守望最初的月亮

    在诗境中美丽着——读王玉婷诗集《守望最初的月亮》在我认识的女诗人中,王玉婷是个例外。《守望最初的月亮》,宁静、素朴而诗品独高。大多的女性诗人,爱情是其诗歌的主调。而在她的诗集中,爱情只是窗前的风,去了就去了,很少在诗中回旋。根植在她思想深处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触觉的浸润,更有诗人对现实嬗变、人生跌宕的感悟。简约、率真、入境、随心。
热门推荐
  • 繁花尽落此间

    繁花尽落此间

    作者“江先生,您怎么看待本文的女主也就是你的老婆?”江言:“呆萌无下限,可爱无上限。”作者:“对于女主遇见你之前的人生你怎么看。“江言轻哼一声:”要是早来勾引我就不会有那么多事了。”本文甜宠无下限,这是傲娇忠犬流与高智商双人格的人生,那一年初见,花落人间。
  • 绝世驭兽师:废柴八小姐

    绝世驭兽师:废柴八小姐

    她是25世纪最强的特工,却被人陷害穿越到了一个以强为尊的世纪。再次睁眼,已是碧墨大陆最稀少的驭兽师。废材?傻子?认命?这绝不是她的作风,从此她便要登上绝顶,让这些愚蠢的人们看看,谁才是最强者!
  • 心理健康八年级(下)

    心理健康八年级(下)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最后一只蝴蝶妖

    最后一只蝴蝶妖

    世界上最后一只妖,由于奇异的天象,一种蝴蝶妖提前苏醒。由于一场阴谋,小妖被错当做林家二小姐。由于失败的蜕变,小妖样貌极其丑陋,一直受到漂亮姐姐的嫌弃和嘲笑,还有来自同学的讥讽与挖苦。尤其是在遇到安以风以后。安以风是全校女生的白马王子,相貌英俊,高贵冷漠,并且有着天才般的大脑。对于小妖来说,遇到喜欢的异性,就要奋起直追。也因为这样,小妖成为了全校公敌。冰冷的安以风也丝毫不为所动。在唯一的朋友——一只古灵精怪的猫妖的帮助下,小妖的感情终于步入正轨,但接踵而来的是渐渐浮出水面的阴谋,因为帮救命恩人疗伤被误会,因突发事件暴露身份···事情的发展越来越出乎意料。
  • 英雄联盟之天才傲世

    英雄联盟之天才傲世

    西元2035年,这是一个电竞项目得到应有尊重的时代。lol得到官方承认,被列入奥运会。在高校中,lol也掀起狂潮,各大高校纷纷组建lol战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雄联盟联赛(CULA)。召唤师峡谷,成为了年轻人们挥洒汗水,追逐梦想与荣耀的战场!从未接触过lol的废柴少年曹杨,在大学阴差阳错加入了lol社团,却竟然发现自己有惊人的天赋,于是他与他的伙伴们一路过关斩将,谱写了自己热血而传奇的游戏人生!
  • 穿越皇者

    穿越皇者

    陈风,一次意外穿越到了长生界,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为了这里陈家族中废物后辈,受尽同辈欺凌,为了生存,来自地球的他又将如何面对家族中的明争暗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属于我的世界吗

    属于我的世界吗

    被抛弃在浩瀚宇宙中,飘泊,仿佛无止境的漂泊,最终停落在它上——一颗蔚蓝的行星。经历了中生代,新生代近两亿年的时间,永恒的长生,肉身不死,灵魂不灭。我是谁?我为什么要不停止地活下去?
  • 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米奇·阿尔博姆作品)

    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米奇·阿尔博姆作品)

    《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讲述了一个位于密西根湖畔小镇上发生的故事。某天,它的居民们突然开始接到过世者打来的电话,使这里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神秘的“未知”来电打破了科德沃特的宁静,痛失所爱的人们得以再次聆听心爱之人的声音。这究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奇迹,还是一场大规模的骗局?随着消息的传播,整个世界都陷入了对“奇迹”的狂热追求,历史与现实交叠在这个平凡的小镇,追逐奇迹的人们陷入怀疑与信仰的两极。唯有沙利·哈丁,一个满怀忧伤的单身父亲,决心找出事件的真相。一则足以治愈所有伤痛的现代寓言,令人无法释卷的屏息之作,欧美最畅销疗愈系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近年来最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