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01900000006

第6章 人人皆可成佛(3)

佛教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归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归依的中心;归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对象,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归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象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象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奉,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奉(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对象,当是凡夫的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锡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作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这样的。

5、佛法与出家

佛对众生的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设教。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立可顿悟的道理;对于智慧偏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步就班地去修行。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籍努力以获得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比如说北京的人问佛说:“武汉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向南下”。至于广州的人问佛说:“武汉如何去法?”佛则回答:“往北上。”依此类推,只要众生所处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也就不需要了。

佛教的宗旨虽然在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家固然是解脱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烦恼。小乘佛法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份,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鬘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宏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6、成佛三部曲

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圆满、成功。信仰宗教也一样,先要了解这个宗教的教理,是否可以满足人类的要求,它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释,是彻底抑或不彻底?能不能够令人心悦诚服?所以要信佛教,一定先要了解佛教与研究佛学,如此才能基于理智的信仰,才不致于变成人云亦云。自欺欺人的盲信。

比如说了解了佛教是不杀生的,那么杀猪宰鸡拜佛的就违背了佛教的精神。又一般所谓的“神明”——诸如土地公、城隍、灶君……依佛教眼光看来,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觉悟和解脱,所以佛教不拜这些神明。(但也不毁谤、轻视他们)佛教拜佛、菩萨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勉励自己要做到像他们一样真正觉悟的地步。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那个“神”名气大就拜他,而是以觉悟的彻底与不彻底来作为取舍的标准。好象学生读书,有疑问一定要找一个学问好的老师请问,绝不能糊里糊涂的随便在半路上找一个一知半解的人解答,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给你正确的答案。

其次就是要具有“广大的誓愿悲心”。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做一个佛教徒,“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即普渡众生的任务是自己的责任。佛不能离开人间、地狱而享福,他和众生是一体不可分的,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

古人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写照。做个佛教徒,要先抱着服务社会,救人救世的悲心,为了达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目的,不惜赴汤蹈火,牺牲生命,实现四个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2)烦恼无尽誓愿断(以智慧剑斩烦恼根)。

(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习救人救世的知识和技能)。

(4)佛道无上誓愿成(向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能够达到这四个目标,不但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再就是以“佛、法、僧”做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道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严守戒律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富贵、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这“三皈依”的目的是要团结佛教徒众,使大家在同一个信仰之下,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有“立志”自勉的意义,使自己时时提醒自己,从今后我是佛教徒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人,爱朋友,爱父母,爱子女,爱丈夫,爱妻子……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上述,努力实践佛的为善的真理,达到成佛的目的,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

信→解→行→证

也就是说,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是努力去研读佛学,了解佛的教理(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看佛的教导修行(行);如此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盘的快乐(涅盘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三、信佛的好处

1、人生的真象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悲观的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乐观的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有狂欢、纵欲,热闹来度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佛教的人生观,严格来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为“中观”。

同类推荐
  • 低调才好

    低调才好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七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星云日记6:不请之友

    星云日记6:不请之友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本书分为“不忘初心”、“不舍众生”、“不请之友”、“依法不依人”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千手观音传奇

    千手观音传奇

    对于观世音菩萨,世人皆知其号,却鲜知其身世故事。相传在远古的东方,有一个喜怒无常、暴戾凶残的婆袈国妙庄王,他听信了城隍老爷之计,在御花园向天讨子,许下大愿。谁知,愿大生灾,竟惹出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来。为救人间生灵,慈航道人投胎下凡,成为妙庄王的三公主,取名“妙善”。三妙善自幼聪明俏丽,从小念经修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妙善为国解难,智斗金仙国王子,妙庄王却淫威逼嫁。从此,三妙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九死一生,受尽磨难。她一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终成正果。三妙善是如何使盗贼改恶从善?如何使十月百花齐放?如何使炒熟的菜籽发芽?如何把热茶同时送到五百位尼姑手上?如何身上会长出千百只手?传奇故事引。
  • 星云日记7:找出内心平衡点

    星云日记7:找出内心平衡点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七册。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不忘初心”、“如何自处”、“找出内心平衡点”、“皆大欢喜”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热门推荐
  • 重维空间

    重维空间

    科技在带动文明前进的同时,也无限扩大了人类的欲望,如果人的能力已经接近神,那么也是噩梦即将到来的日子!许晨最近在工作上难以集中精力,不久前他总是被同一个噩梦纠缠,这让他每夜疲惫不堪,也让他想不明白这个梦究竟有什么意义?
  • 美少女交易

    美少女交易

    八百年前,露华从高高的梧桐上无声滴落,玉漏丁丁,隽永的夜色笼罩着三宫六院。玻璃钩挑着水晶帘,暖阁里沉水香芬芳缭绕,薇雪身穿蜜合色的寝衣,坐在鸳鸯锦上,抱着红玉枕,两行清泪,一脸无辜:“姨妈,你都看见了,莫帅干的好事,这二十四个铁卫成天跟屁虫似地跟着我,我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您瞧瞧!”福芮清了清嗓子:“听莫帅的意思,雪儿若是嫌护卫人数稀薄,再添一倍是没有问题的。”公元2013年,红树掩映重楼的邬家别墅。放学回家,邬倩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火冒三丈地冲向书房:“邬翰,你女朋友怎么回事?疯了是吧!她想抢我男朋友!”邬翰咧嘴笑了笑:“你说哪个?”邬倩倩凌厉的眼神锋锐以对:“就是那个秋、无、尘——”
  • 一国倾城

    一国倾城

    【此文不是古代也不是现代。。。作者刚刚看完银魂,大概就是那种世界吧。。。】
  • 宠爱单身汉

    宠爱单身汉

    很小、很小的时候,他们四个就是很要好的死党。由于四个人都很喜欢看小叮当的漫画,所以彼此还取了绰号,分别是“小叮当”、“大雄”、“技安”和“阿福”。“小叮当”就不用说啦,什么事找他都能解决,在四人当中,他可以算是最有头脑的一个。不过他可不像漫画里的小叮当那么圆滚滚的,反而长得英俊无比哟!多年之后,“小叮当”成立了一间“叮当顾问公司”,专替客户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 你欠我五个亿

    你欠我五个亿

    爱情就要从五个亿开始,打开了红线……“你什么时候还我五个亿!!”
  • 我的神兽小姐

    我的神兽小姐

    一个恋爱日记,想要记录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 博弈学(历代经典文丛)

    博弈学(历代经典文丛)

    对博弈论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囚徒困境”这个名词,这是博弈论中一个基本的模型,也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典型模式。简言之,这一模式代表了处于相同困境状态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几种选择,最后必将背叛其他人,作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的一种情况。
  • 卑微爱你379天后

    卑微爱你379天后

    爱你是一件千里迢迢的事,从很远的地方来,再到很远的地方去。我那么用力地爱着你,直到山穷水尽,等我醒悟时,才发现容易钟情的人是真正的贪杯者。爱你异常廉价,满了便溢,后来他的出现,让我知道终有一日这爱还会满。这第380天,第一百零一回,我们的爱,由此开始。
  • 神偷傻妃

    神偷傻妃

    惊世盗神一朝穿越,将门府邸深深,庶姐姨娘陷害,且看素手一扬扭转乾坤!半路遇上邪佞护食王爷保驾护航,一路脚踩渣男渣女,在乱世中混的风生水起。“王爷大人桃花朵朵,小的不介意替主子分享几朵。”她身着男装,一脸痞样笑的幸灾乐祸。“哦?本王以为你早就知道本王的厉害了。”王爷大人不动声色来到她身边,大手一揽将她圈在怀中,不顾众人惊诧目光笑的一脸邪佞。好吧,在与无耻王爷比无耻这方面,她承认是她输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古逍遥

    万古逍遥

    穷酸老九历磨难,愿修长生求飞升。命运不济身先殒,转世他乡废柴命。逆天改命写传奇,万古逍遥留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