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66900000025

第25章 城市化与流动农民工问题(5)

从务工时间看,在3年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4.3%;在3~5年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2.2%;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3.5%;3年以下的占了较大的比例。从月工资收入看,低于300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3%;301~500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0.1%;5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6.9%;301~500元之间的占了较大的比例。从籍贯看,外省市务工人员大多数来自四川、安徽、福建、甘肃、河南,本省大多来自陕南和陕北。从务工的行业看,大多数集中在建筑和餐饮服务业。

这份调查报告反映的虽然是西安市进城务工人员的状况,难以完全代表全国的情况。但是,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在一些数据上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大致看做是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状况的一个缩影。从这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既有成功经验,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离土又离乡”,让广大农民离开土地,迁居城镇社会,是城市化的最终目的。不过,几十年的实践也表明,由于人口转移压力过大,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等原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社会转移时也出现了许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权益受到侵害、男女比例失调、夫妻长期分居、工作条件恶劣、工资水平偏低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和素质较高的人口,他们的离开造成了大面积农田弃耕抛荒,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弃农离乡,各地普遍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农田里剩下的多为“38(妇女)61(儿童)99(老年)部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城乡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所以,“离土又离乡”的模式虽然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主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但在实践中还是要稳妥推进,以便产生最好的社会效果。

(四)“离乡不离土”

所谓“离乡不离土”,是指农民离开家乡,流动或迁移到其他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因为那里的当地人都已进入乡镇企业做工经商,没有人务农了,因而吸引了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农民到那里接替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部分人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同时,他们在新的环境里从事的仍然是农业生产劳动,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说他们就从农村转移出来了,只能算是一种受利益驱动而产生的人口异地迁移行为。笔者以为,这种迁移只能是一种调节中西部农业收入差异的权宜之计,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社会的转移。

上述四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为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相比较而言,“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两种形式更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作出的贡献也更大;而“不离土又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相对来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要小得多,而且在本质意义上也没有真正解决农民走出乡村社会的问题,因而只能算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适时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被其他形式所代替。

§§§第三节转型期的社会流动及其正负效应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与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社会流动,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总趋势是朝着更加开放、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一个比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性,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本节将在讨论有关社会流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对转型期社会流动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展开讨论,以便对目前社会流动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和认识。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社会地位结构中的任何变动都可视为社会流动。在现代社会里,职业地位在个人地位结构中的意义尤为重要,因此,社会流动研究尤其关注人们职业地位的改变。

从表面上看,社会流动似乎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它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从社会流动的速度、比率、方向等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运行状态甚至该社会结构的性质。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社会学家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大规模的水平流动往往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巨大科技进步都带来了社会职业的结构性变化,使大量的人从一种职业流向另一种职业,由此引发大规模的水平流动。由于水平流动是同一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所以它不会改变人们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但是,水平流动对社会结构的意义有时却非常重大,它可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如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他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仍然是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中下层,但整个社会结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意味着人们在分层结构中地位的上升或下降,也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改变。

因此,无论是个人的社会地位还是社会的结构性质都受垂直流动的影响。垂直流动中,又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是指流入层次高于流出层次;下向流动则指流入层次低于流出层次。

在一个社会中,是否有垂直流动是衡量该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一个完全没有垂直流动的社会里,社会分层体系是封闭的,各阶层之间完全没有流动的可能。像印度的种姓制,就是一种几乎没有垂直流动的社会封闭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也很强,除了科举考试等少数途径可以改变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垂直地位外,几乎没有多少途径可以为人们的垂直流动提供便利,属于半封闭社会分层结构。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提供的垂直流动途径很多,则这个社会就是开放社会。随着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垂直流动的途径越来越多,社会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

除了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对社会流动进行分类,社会学家还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前者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基点一般是人们的最初职业;后者是通过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根据流动原因,代际流动又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自由流动则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它主要由个人因素所决定。一个社会自由流动状况反映了该社会各阶层之间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程度,人们在选择、获取社会地位方面有没有平等的竞争机会等。

二、转型期社会流动的合理性

如果把社会流动放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就会发现,社会转型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从正面来看,社会转型增强了人的流动意识,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动空间和机会,使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更趋合理。

(一)社会流动机制更趋于开放合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从前那些阻碍人们合理流动的政策和制度,比如出身、所有制、单位制、城乡二元体制等,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正在逐渐弱化,不再是影响人们地位获得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个人能力和业绩等自获性因素正在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正逐步趋向于公平合理,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有关专家关于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的调查资料也可以证实中国社会流动变化的这一趋势。从代际流动率看,1980年以前代际总流动率只有41.4%,其中上升流动率是32.4%,不流动率是58.6%。而1980年以后,代际流动率达到54%,比1980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上升流动率40.9%,亦即有四成的子女实现了比父辈上升的社会流动。从代内流动看,1979年以前,从前职到现职的总流动率只有13.3%,1980—1989年为30.3%,1990—2001年为54.2%,这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前,有86.7%的社会人员往往是在一个职位上长期工作,很少流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流动有了大幅度增加:1949—1381979年,从前职到现职实现向上升迁的流动率只有7.4%;到了1980—1989年阶段,向上升迁的流动率提高到18.2%;1990—2001年,向上升迁的流动率进一步提高到30.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社会转型以后,中国社会流动速度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二)社会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广阔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国家对个人控制有了很大的放松,国家开始逐步取消对个人的身份限制,个人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自由流动。

这使得人们的流动空间不再局限于以往狭隘的地域范围内,而是越来越超出个人长期生活的封闭空间,呈现出一种边界越来越向外延伸的趋势。

社会流动空间的扩大首先得归功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出于各种考虑,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实行“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战略,其结果是导致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奇缺。改革开放后,国家迅速调整了产业结构政策,轻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开始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起来。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不仅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从而造成了职业流动空间的大规模扩张。

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流动农民工群体。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农民祖祖辈辈都守着土地,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居的农耕生活,他们几乎很少流动,更谈不上向外求索。可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就几乎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开始走出田间,走向城市,创造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2.2亿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村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属于农民工,他们占1999年全国总人口的15.9%,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28.3%,占农村就业人口总数的40.3%。

在2亿左右的农民工中,进城务工经商的占到36%左右,形成一个庞大的农民工流动群体。2001年以来,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又有相当大的增长,……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在这个产业大军队伍中,有一部分是离土不离乡,就地从事非农产业,但流动农民工群体的队伍已经相当庞大了,他们已成为中国当今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中国农民工大规模跨越时空流动的事实足以说明中国社会转型给他们提供了日益广阔的社会流动空间。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流动的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呈现出社会流动国际化的趋势。许多人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工作,到国外做生意,到国外投资……凡此种种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可以说,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已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社会流动的空间。

(三)社会流动机会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上高压政策等原因的影响,中国社会几乎是一个没有多少流动机会的社会,所以,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社会流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是他们梦中想象的天堂,而不可能奢求能够有机会到那些地方工作或生活。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大多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这种交往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流动机会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局限在亲属、族人和同乡人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人们的活动范围大都被限定在自己生活的村落里,而村落之间的相互隔绝又使得一个个村落都处于彼此封闭的状态,这种时空条件决定了人们社会流动是十分有限的,几乎不太可能给人们提供多少流动机会。

社会转型打破了这种相互隔离的封闭生活。因为现代社会要求越来越广大范围的统一市场,要求资金、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实行开放的政策,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流动机会。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身份制度、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等曾经严重束缚人们流动的制度开始逐渐放开,给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流动机会。

关于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教育制度改革和升迁的更新方面。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直接领导下,中国恢复了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从此,高考成为一件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教育制度的这项改革,给那些没有多少上向流动机会的人提供了难得机会,不少人通过高考成了国家干部、高级经理、高级技术人员等,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此相关,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也把文凭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条件之一,考试逐渐成为公务员选拔的重要途径,甚至干部身份也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得,过去干部与非干部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打破,人们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同类推荐
  •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本书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着手,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理念去认识、了解问题,运用调适技巧,深入内心世界,奔向快乐之路。讲述了长年在乡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老师是如何为生存而奋斗、如何为教育而拼搏的一个个平凡小事。
  • 优秀小学生快乐作文一点通

    优秀小学生快乐作文一点通

    一本书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能会塑造孩子的一生。书中的作文写的都是同学们的真实生活,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其中既有对人物的刻画,又有对景物的描写;既有校园趣事,又有多彩课堂的真实记录;既有丰富的嬉戏玩耍的片断,又有认真学习的场景;既有成长过程中的稚嫩思想,又有情绪低落烦恼时的内心独白……每篇作文都充满了质朴又不失活泼的语言特点,值得小学生们仔细阅读和学习,相信阅读本书会使每一位小学生获取有益的启发和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写作过程更加快乐,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栏目的部分精彩篇章,《新闻深呼吸》由浙江经视评论员舒中胜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独特看法。
热门推荐
  • 守护天使

    守护天使

    [花雨授权]第一次是破财,为了救他失去了侄女送的绿水晶球。第二次差点被蛇咬,也是为了救他。第三次搏命演出,还是为了救他。咦?他就是她失踪九年的同桌?那个让她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的人!他回来了?还带着满身的仇恨!
  • 神皿

    神皿

    神,灵也;皿,器也;巫,以舞降神者也。白色的长梯直插入云霄,伍卓阳赤脚站在沙滩上望着远处通天塔一般的存在,犹豫着是否要迈开脚步。浮云的阴影如流水般从他的头顶掠过,裹挟着沙砾的风擦过皮肤带着些许的痛楚。没有尽头的苍穹,无法到达的长梯。就算周遭的触感再怎么真实,伍卓阳依旧明白自己现在是在做梦……
  • 将军夫人太难当

    将军夫人太难当

    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萧大将军在前面二十年里,风雨无阻,顺风顺水。却在遇到穆浅的那一年,丢盔弃甲,满盘皆输。他说:“若是我早知后来会如此爱你,当初便不会对你百般怀疑,千般算计,万般折磨!”穆浅:呵呵,我信你个鬼!爱上一个无欲无求的小妖精是一种什么体验?萧大将军亲身体验告诉你,痛苦而幸福着!他是正义的化身,是百姓的守护神。她是流离两世的灵魂,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女魔头”,当他遇到她……本文欢快,轻松,坑品保证,良心出品,欢迎阅读!
  • 腹黑娘亲拐个总裁做爹地

    腹黑娘亲拐个总裁做爹地

    母子联手,天下我有。夏小百拽着儿子那白嫩嫩的小手,哼着歌谣:“妹妹我做船头啊,哥哥你岸上走,恩恩爱爱……”风风火火的回国了。嘿嘿,易铭希,看你往哪儿跑……夏宝贝一脸正经的握着电话,“小百,爹地在皇家咖啡厅和一个漂亮阿姨,貌似是约会呢!”电话那头:“好的,宝贝,实行A计划!”“明白!”说完,某正太一脸阴笑的挂了电话……从此叱咤风云的MY总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结束了…“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夏小百,我记住你了!”易铭希气得牙痒痒,这哪儿跑出来的疯女人?!夏小百嘿嘿一笑,“总裁,你最好能记住我一辈子!”
  • 十年以后

    十年以后

    三位少年从清水高中转到封建集团名下的凤鸣高中,一进校园就遭到三位同班同学的恶作剧,相传她们是这所高中的老大,没人敢反抗她们,而且,每天都生活在刀尖下,其他学校也时不时的来找她们打架,而且对方来势汹汹,但是,每次都是失败而归,自从三位少年来了之后,他们每天跟三位女生吵吵闹闹,打打闹闹,也帮助了三位女生解决了其他麻烦。但在从中,三位男生也逐渐知道了三位女生的心事,知道了三位女生为什么这么强势的原因,但也因此,他们六人也产生了情思,拥有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爱情刚刚稳定的时候,就在高三这个紧张的阶段,又从别的学校转来的两位女生,两位会获取三位男生的爱情吗?他们六人的感情又将如何发展?
  • 总裁的闪婚贤妻

    总裁的闪婚贤妻

    她爱了他十一年爱得刻骨铭心,可他也许永远都不知道吧。为引起他注意她答应与别人在一起,可他好像没有在意。面对另一个宠她爱她深入骨髓极尽偏执的男人,她终究是动心了。她放手了,而他全身被雨淋湿,狼狈的等着她。见到她立马就紧紧的把她抱着,红了眼,头埋在她的颈部,耳边嘶哑的声音传来“求你,别走。”而此时不远处一个男人站在远处静静的看着,楠楠低语“你就是一个不解风情的大笨蛋,我对你的在乎你为什么还是不懂。”面对爱她的两个男人,她究竟该如何选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国士无双:修罗战神

    国士无双:修罗战神

    绝世传奇,战神归来!五年前,家破人亡;五年后,传奇回归!一场复仇盛宴,就此展开!此生注定逆天而行,此名乃为厉天行!
  • 永远一起..more
  • 最强祖神.

    最强祖神.

    宇宙浩大无边,神,无所不能,可有人却身具两种能力,抬手灭神覆手碎乾坤。为重塑六道轮回,缔造天地规则,陈尊踏上了那强者为尊的修行之路,成为最强祖神,让众神俯首膜拜。最强祖神书友群:386043620期待您的加入。
  • 谁让我心动

    谁让我心动

    叙事艺术的时尚化表达,是王钢作品最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钢小说呈现了今天儿童生活的时尚性的一面,而且用很新鲜的、具有当下气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校园生活和儿童内心。王钢的时尚化表达,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用幽默的场景和夸张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语言来展现形象的特征。二是小说里每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和语言都是很独立性的,作家给每一个孩子都画下了一幅喜剧化的脸谱。值得注意的是,王钢意识到了儿童生活时尚化的一面,将这种时尚化加以艺术的呈现,给予审美的观照,赋予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