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0100000004

第4章 你相信大陆可以漂移吗(2)

到50年代,人们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地磁场成因的理论进行研究。英国剑桥大学的布拉德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瓦特?艾萨塞尔各自独立提出发电机理论来回答地磁场成因问题。发电机理论又称为地磁场的电磁流体力学理论--电流通过导线就产生磁场。由此艾萨塞尔得出结论:地球的两个磁极应当经常接近地球的转轴(或地理极)。磁极的游移不可能离开地理极的位置太远。而地理极的位置,从地球形成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动。所以,现在出现的地磁的倒转问题,只能用大陆漂移来解释了。他们俩人,重新奏响了“大陆漂移假说”的第一声。

1953年春天,英国青年科学家凯斯?朗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做博士后时,坚持“红层”的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剩磁与地球的磁场并不一致。换句话说,地质历史时期的南北极的位置与现在两极的位置并不符合,发生倒转。因此,凯斯?卡朗就把岩石的天然剩磁(磁极倒转)问题与大陆漂移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而当时,由于“大陆漂移假说”销声匿迹,一般地质学家都认为他做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1954年,美籍华裔地质学家许靖华在壳牌石油公司做研究工作时,为了解决石油钻探时要恢复岩心原来位置的问题,不得不求助于岩石的天然剩磁。在测量过程中,从几千块标本中也发现磁极倒转现象,使他原来对大陆漂移说持怀疑的态度也发生动摇,开始向“大陆漂移说”靠拢。此时,朗卡正奔波于大西洋两岸,宣传他的“大陆漂移”观点。他已经获得更多的资料,证明两亿年来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已反向漂移很远,达数千公里。 你相信新海洋的存在吗科学上的论证必须全面,仅仅以古地磁的新资料还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现在,再来看看海底扩张的假说如何帮助“大陆漂移说”的重建。

海底扩张说,也就是地壳形成以后,在原始海陆的基础上所出现的新海洋诞生的新概念,最先提出者是哈雷?赫斯,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约翰逊角”号运输舰上一名年轻的军官。有一次,他随舰横渡太平洋,向马利安纳群岛、菲律宾、硫黄岛一带前进时,舰上的回声探测器纪录到一连串圆形海底山,山从平坦的海底耸然立起,高逾数千米,四周陡峭壁立,山顶平坦,令他十分诧异。像这种形态奇特、为数颇多的山体,不仅在大陆上从未见到过,在海底也是初次发现,他就以普林斯顿大学首任地质系系主任阿诺尔德?盖奥特的名字命名。战争结束后,赫斯报道了他的发现,据他的初步统计,太平洋底的“盖奥特”竟有160多个。这些“盖奥特”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奇特的模样?也许是侵蚀夷平后的山沉落到海底,也许是环礁沉没,但都得不到满意的解释,暂时成为悬案。后来,研究海底扩张机理才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要先研究清楚海底的若干地质及地球物理问题。

圆形海底山“盖奥特”在这方面,赫斯有一个有利条件。因为他在20世纪30年代,当过丹麦船长芬宁?马因内兹的助手,在海上从事过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工作,受到过良师的熏陶。他认为地球熔融的核心的热发散必将在地幔内导致热的对流。也就是说,由温差导致的热应力会引起液体的对流。地震工作者认为,地幔物质是能够传导短脉冲地震波的固态物质。然而实验证明,固态物质在高温高压的长时期应力作用下会变成液态,有可塑性和蠕动,所以地幔的对流作用是能够产生的。计算也证明,在热储集达到引起地幔熔化点前很久,地幔物质就能以对流的形式发生运动。

但问题是,这样的“热流”现象能否让人们直接观察到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一位从太平洋战场退役的美国军官亚瑟?马克斯威尔原想去原子能研究机构寻求工作,刚好在半路上遇见剑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爱德华爵士,两人谈得很投机,当讨论到探测洋底导热问题时,马克斯威尔骤然间兴高采烈,他觉得坐在房子里搞原子分裂实验,不如上船去体验一下海洋的诱人滋味,于是参加了海底地温的测量工作。几年以后,他发现太平洋底的热流是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与大陆上的热流颇为相似,但洋底的热流值偏高,约为预期值的10倍,这就告诉人们,洋底热流的来源不可能来自玄武岩。也就是说,洋底热流并非洋底(玄武岩质的地壳)所固有,更不是玄武岩壳中的放射性矿物释放出来的,因此,太平洋底下必有某种形式的热对流存在,情况如何,尚需探索。

不久,青年科学家理查德?冯?赫岑和上田诚在太平洋多次研究并测量热流工作。他们发现洋底的某些隆起带上,比如东太平洋的隆起带和大西洋的中脊地带的热流值特别高,海沟所在处的热流值却比正常的要低。这一鲜明的对比,只能解释为洋底的热流分布不均等,其原因则为洋底隆起带和洋中脊是热流的上升处;而海沟是热流向下流动处。

地幔对流与洋底扩张

(上)拉张以前(下)拉张以后

当时,爱丁堡的亚瑟?霍尔姆斯根据赫岑与上田诚的结论,进一步指出,洋底的热流既然有上升与下降两种,升降的结果必洋中脊两侧的地磁条带然发生对流,于是他猜想:热的对流运动可能就是驱使大陆漂移的马达。如果这股来自地幔的热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并持续上升,会把大陆撕开,先形成像红海或加利福尼亚湾那样宽阔的裂缝,再继续扩大,最终就会变成开阔的大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洋科学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搜集到的资料犹如百花齐放,应有尽有。特别是利用声纳探测海底地形的工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虽然在19世纪就已经在大西洋中发现一个巨大而宽阔的大洋中脊,但有关洋中脊的其他资料仍然所知有限,仅仅洋中脊的地形观察就令人神往。例如洋中脊的地形十分崎岖,中央有一条很深的裂谷,好像把洋中脊劈成两半。大西洋的洋中脊延伸极为远长,北起斯匹茨卑尔根,一直向南,与非洲西南方的印度洋的洋中脊相接。洋中脊两侧如万仞峭壁,兀立于深海平原之上,相对高差足有二三千米。洋中脊中间的大裂谷还是浅源地震的发源地,沿着裂谷,构成连续的地震带,等等。

那位久负盛名的美国地质学家、“盖奥特”的发现者赫斯,获得有关海底岩层的古地磁资料、热流资料、洋中脊及裂谷资料以及地幔热流促使大陆漂移的设想等,再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大洋中脊是热流上升的地方,地幔上部的熔化部分足以推开地表,使熔岩喷溢而出,形成海底山脉,其中不少是海洋火山,当露出海平面时,就是火山岛,例如冰岛。随着时间的流逝,火山岛一方面被剥蚀作用夷平,一方面受到热流的推动而渐渐离开洋中脊,甚至也会随着热流的下降又沉没到海底,于是形成“盖奥特”奇观。所以,“盖奥特”是洋中脊热对流的产物,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终于找到了答案。赫斯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整理富有想象力的一整套洋底发展史的概念,终于写出一篇题为《海盆的历史》的短小精悍的论文,选择在1962年为其同事A?F.布丁顿退休纪念会上宣读,这是向全世界公布一个新理论的时刻,庄严而难忘。但赫斯十分谦虚地说:“我这篇短文并不称为论文,而是一篇地球的诗篇。”一年以后,美国海军电子实验室的罗伯特?迪茨在一篇论文中高度赞扬赫斯的“诗篇”,在阐述赫斯的新构思时冠以“海底扩张理论”的桂冠。

赫斯的海底扩张的新设想虽然得到众多地质学家的重视,但作为坚实的理论还需要更多的科学事实予以证实。1962年,还在英国剑桥大学做研究生的弗雷德?瓦因在参加“H?M?S欧文斯号”海洋考察船工作时,对印度洋的卡尔斯堡洋中脊中段进行地磁调查,发现了与海底地形有关的地磁条带。1963年,瓦因与他的导师德鲁姆?马休斯一起发表了关于大洋中脊磁异常的论文,这一重要着作,补充阐明了地热流与大陆漂移的关系,是整个地学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起了点燃火炬的作用。

洋中脊两侧的磁带是对称的,近洋中脊处时代较新,远洋中脊处的则时代较老,说明向两侧移动。对这一现象,瓦因与杜佐?威尔逊进一步解释:洋中脊的中央裂谷是-个由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张力而产生的海底裂谷,地幔上部的岩浆沿裂隙上升而注入裂谷,这些熔岩就记录了喷发时的地磁极性。如果老的中央裂谷在中间再次裂开,则熔岩再次溢出,并填充于新的中央裂谷中,形成新的洋底。此时若发生地磁场倒转,则中央的磁性条带必为两翼极性相反的磁性条带所包裹。如此多次重复,出现了正负相间的磁异常。由于中央裂谷总是在中间裂开,所以磁带的对称性必然出现。由此可以推算出海底扩张的速度(由地磁条带测出该熔岩的喷出年代,再测出该熔岩距裂谷中央的距离,即推算出洋底每年扩张的速度)。

海底扩张问题得到解决后,多年来探索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也终于有了结论。这就是说,大陆不断推开洋底扩张而前进--大陆必须在洋底扩张的基础上向两侧产生推动力而移动。

早在1928年有关大陆漂移问题的纽约讨论会上,霍姆斯就曾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大陆并不是在地幔上“航行”,而是在流动的地幔“传送带”上运移。60年代时,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接受了这个想法,并加以发展,提出“洋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的”。这就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洋底沉积物为何薄而新的现象。

1964年,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大陆漂移讨论会,布莱克特宣布:大陆漂移已不是有没有的定性问题,而是转入到讨论漂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定量问题。

正当瓦因、赫斯、威尔逊、布莱克特等新一代的科学家为论证大陆漂移取得重大成果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另一些地质学家,如艾因及其合作者仍旧视“大陆漂移说”为貌似荒诞的构想,因而采取审慎的态度等待观察,约在60年代中期,南太平洋又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那里也发现了地磁条带的对称性。到1968年,吉姆?德尔兹勒、G?O狄克逊等人发表了重要论文《论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与洋底及大陆移动》,证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所有地磁剖面都是以大洋中脊为轴,两侧对称,洋底年代也是两侧对称的。并由此推算出8 000万年以来海底扩张的速度是恒定的,进而认为近一亿多年以内,非洲与南美洲背离漂移,于是产生了今天的大西洋。

古地磁、地幔热流、洋中脊等研究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不仅吹响了地学革命的号角,被冷落遗忘的“大陆漂移说”东山再起,重新活跃起来。

大量的古地磁资料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西洋两岸地理形态的拼接问题找到更满意的答案。魏格纳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时,仍有许多细节问题得不到圆满的解决,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大西洋两岸的古大陆(水下轮廓拼接)如今已不再有人刁难了。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E?布拉德等就利用这些新技术沿大两洋两岸约1 000米以下等深线进行拼接(也就是用大陆坡的轮廓线拼接),效果极为理想,绝大部分地区十分吻合,只有两处稍有些问题:一处是巴哈马群岛和尼日尔三角洲发生明显的重叠,这是由于巴哈马群岛是较年轻的生物礁建造,尼日尔三角洲是近期冲积物向海洋推进的结果,所以很难吻合。另一处是在墨西哥湾地区,也不吻合。但研究一下这里的地质历史特点就明白了,因为这个海湾在大西洋两岸分裂漂移前就已存在了。后来,又从概率论进行分析,也认为大西洋两岸能有如此几乎是“天衣无缝”的拼接,不可能是偶然的。

前面讲述的基本上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大陆漂移的典型实例,而今后的大陆又将会发生漂移吗?据来自日本宇宙卫星的测量资料表明,1986年后的5年时间里,澳大利亚平均每年向日本靠近38.76厘米,北美向日本每年靠近11厘米,夏威夷群岛的靠近数字更大,为39厘米。因此,学者们认为;离日本最近的夏威夷群岛大约再过一亿年后可与日本相撞,将形成新的沿海高山峻岭,而且将合拼而扩大为新的大陆,另外,日本的北方四岛--齿舞、色丹、国后与择捉,现在也正逐渐向北海道靠近而漂移。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类似的漂移动向,不需一一赘述。

更有意思的是,据1992年5月11日《文汇报》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应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与国际合作,进行数十次测量板块运动,首次证明上海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之间的距离每年以2~8厘米的速率在缩短,这项测量数据反映欧亚板块东端(上海)与北美板块(以阿拉斯加和日本鹿儿岛为测量点)、太平洋板块(以夏威夷为测量点)、大洋洲板块(以澳大利亚为测量点)相对移动的速率。另外,还观测到上海相对于欧洲大陆存在每年约1~2厘米的向东运动,说明欧亚板块不是非曲直完全的刚性块体,而它的东西部之间存在扩展运动,这种运动可能是印度板块对于中国大陆的冲撞、挤压的结果。

同类推荐
  •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看·自然景观

    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看·自然景观

    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自然景观涵义中的人为景观不包括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 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关于灾难,人人谈虎色变。对于那些切身经历过灾难的人来说,它可能会是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于那些已经在灾难之中失去生命的人们,我们活着的人也只能是扼腕叹息,祝愿他们一路走好;而对于那些未曾有过此类经历的人,希望此书能让人们认识到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痛和灾难。
  • 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知识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现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展现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并从科学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当今的环境问题,介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及环境政策。
  • 农村科普知识常识——地理知识

    农村科普知识常识——地理知识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 地球奇观(上)

    地球奇观(上)

    绚烂的大千世界带给我们无限精彩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无尽的疑惑,比如,神秘的宇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是不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千奇百怪的动物和植物又有哪些特殊的习性?对于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青少年来说,这一个个问号时刻萦绕在脑海中。
热门推荐
  • 快穿宿主天天开挂

    快穿宿主天天开挂

    尹秋作为一个只想混吃等死的老妖怪,当被要求要去当救世主的时候,她的心情是这样的=????(???????)卧━=????(???????)━擦!!!!【简介渣求收藏啊啊啊啊,先看文,看简介毫无意义!反正我都不知道我简介写的啥(°?°)】
  • 如果这就是最好的爱

    如果这就是最好的爱

    魏丽丽被丈夫背叛,车祸失忆后遇见了李永强,之后展开了她与李永强之间的感情故事。而李永强接近魏丽丽的真实目的却一直没有告诉她,直到.....
  • 剑指三国

    剑指三国

    刘传,穿越到三国变成了刘禅。因为有了我,凤雏不用挂了,曹阿瞒开办的魏国倒闭了。貂蝉阿姨的绝色女儿...嘿嘿不好意思,也归我了。
  • 胡同

    胡同

    那一年,我的小寒妹死了。那一年,一场红色狂飙席卷而来。那一年,小雅宝胡同里产生出很多故事……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坊间少见。全书通过一个孩子天真的双眼,写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一隅,写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人性泯灭及道德沦丧对一颗幼小心灵的冲击。
  • 血源诅咒

    血源诅咒

    常言,人为识所限,一个人能想象到的世界,会有多么大?我一个人像是夸父一样,在逐日,我明知道,距离有多么的遥远,明知道是不可能追上的,可我却一直在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死都不敢放弃?我所看到的世界,会有多大,该有多大呢?我爹说:你拿多少就要吃多少。第二天早上,我问我妈:我爹早上没在家里吃饭?我妈说:我俩早上吃了剩饭,所以没有吃菜。我端着菜,和一碗汤,走出屋子……我的一切,从这里开始,
  • 魔网女神代理人

    魔网女神代理人

    “索尔是个什么样的人?”欧格马决定了解一下这个搅动了整个托瑞尔的小家伙。“他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他的一言一行充满着的奇特优雅的魔力!”奥术师协会的大奥术师们如实说道。?“他是个诚实的人,他全心全意为他的选民服务,他独立、正直、可靠、高贵,他是一个值得人民信赖的人!”带着蓝色粘油帽的年轻女法师思考了一下,认真的说道。“他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他能够赢得选票,也能够说服恶龙,在他的领导下,整个世界都形成了类似了一个独特的共同体!”一只穿着厚铠的战士不假思索的说道。??“放屁!索尔就是个无耻的骗子!”索尔手下的牧师痛心疾首的吼了起来。本书又名《女神首席哲学家的语录》、《生活中的圣人》、《欺骗的艺术》。
  • 法外之都

    法外之都

    一段科技没落的时代,一个机器统治人类的世界,一个挣扎求生的人
  • 痴魔乱世

    痴魔乱世

    一只选择了以情为执念的魔,只为守护那张笑脸
  • 网游之汉末无双

    网游之汉末无双

    一件寄来的神秘游戏头盔,让因伤复原的牧云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三国网游《无双》……汉末三国风云起,群英荟萃争天下。乱世歌者谁人胜,唯我无双定乾坤。
  • 原来爱是只狐狸

    原来爱是只狐狸

    她是个平凡的少女,虽然无父无母却有着爱自己的婆婆,却没想到会遇上他,一个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她从不认为自己是灰姑娘,对他唯恐避之不及,谁知正因如此却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