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23800000011

第11章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8)

诗歌的双重功能或双重价值,具有永恒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所以我们写诗,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用诗歌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的声音,歌颂先进,批评落后,抨击腐朽。要这样做必须怀有深厚的情感,空洞地说教,是很难感染人的,也就难以实现诗的社会功能。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还是抒发一己之情,都要敢于说真话,抒真情,但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和“正”并不总是一致的。不能全盘否定“发乎情,止乎礼义”。写诗总是要表达某种道德情感的。传统儒学的“发乎情,止乎礼义”,说到底,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是让人的“情志”符合封建的道德的要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规范。我们今天写诗自然不可宣扬封建主义的道德,而是应该宣扬社会主义的道德。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理智的分析,要分清应该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诅咒什么。

我们也要善于发挥诗歌的个人功能,发泄情感、调节情感、平衡心理、娱乐人生,体现个体的人性价值。

写诗不一定是功利主义的,也可以写些纯属消遣性的闲情逸致。

(四)

一点必要的说明

古人情志之辩的理论基础是心性论。使用的基本概念是心、性、情、欲。最基本的主线是“性(理)-情-欲”。“性”是天成,“情”是“性”的表现,“欲”是“情之应”(荀子)或“情之所发”(朱熹)。本文最后部分,没有使用“性”和“欲”,而是使用了“需要”这个概念,把“情”看做是由“需要”引发出来的。基本顺序是需要——情感。为什么要引进“需要”这个概念而舍弃“性”这个概念?

在儒家的“性(理)—情—欲”链条中,第一个环节的“性”“理”如果解释为“天命”“天理”,则有点虚无缥缈,如果理解为天然之性,还有点道理,但这个天然之性,又是什么,它怎么会表现为(或产生)“情”呢?《礼记》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第九》)既然“弗学而能”,当然就是天生的本能了。“情”既然是天生的本能,与“性”又有何干?说喜怒哀乐等是天生的本能也有问题。情是在与事物接触时产生的,为什么对事物又会有喜怒哀乐等不同表现呢?是什么决定的?“情”不可能是第一个环节。本文采用了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把“需要”作为第一个环节。“情感是人对所感受的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这个概念,类似于欲求或欲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欲”。“欲”从不同角度说,可分为:生理欲求、心理欲求;自然性欲求、社会性欲求;物质欲求、精神欲求;生存欲求、发展欲求;生物性欲求、道德性欲求等。其中有些是本能,有些是在本能基础上的延伸或发展。这种延伸或发展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也可说,“欲”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这一点和“需要”一样,需要也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有本能的需要,也有在本能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由本能之需要产生原始情感,随着“需要”的延伸和发展,“情”也不断延伸和发展。“情”当然也不是完全被动的,“需要”“情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需要”是第一位的。如果把“需要”改成“欲”也说得通,和儒家所说的不同点为:不是“情”生“欲”,而是“欲”生“情”,有“欲”才有“情”。

其实不仅“情”由“欲”决定,“志”也是由“欲”决定的,或说是由“欲”驱使的。鬼谷子就说过:“志者,欲之使也”(《养志法灵龟》)。还需说一点。“欲”和“情”的关系中,“欲隐情显”,“欲”是看不见的,但由“情”可以推出来。这点和“情”与“性”的关系一样。

把“欲”作为第一环节,形成“欲-情-行”的基本模式,把“欲求”作为行为的第一主观推动力,我认为是符合实际的。

关于“温柔敦厚”和“诗三训”

“温柔敦厚”已在《“诗”在儒家治国教民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提过,“诗三训”也在《“诗言志”与“诗缘情”》中谈到过。这两点,无论对诗歌教育还是对诗歌创作都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但直到今天,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仍然有很大分歧,有必要专门讲一下。

一、“温柔敦厚”和“诗三训”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们已经说过,战国时期,儒家已经形成一套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治国教民思想体系,《诗》在这个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治国教民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来说还是脱离现实、过于理想化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社会转变时期。孔子创建儒学的目的是“克己复礼”,在政治方面,主张实行仁政、王政,取法西周初期的礼制。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理想是很难实现甚至是不合时宜的。孔子尽管东奔西走,周游列国,结果却是四处碰壁。最后不得不退而办私学,以期通过学生去实现他的理想。然而尽管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也没能如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甚至还发生过“焚书坑儒”事件。这给儒家一个很大的打击,儒家的经典也几乎绝迹。

秦始皇一统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秦王朝仅仅存在十五年后就退出历史舞台,这又是历史的偶然。取而代之的是西汉王朝。这个近乎戏剧性的变化,促使汉王朝和儒家都在总结秦王朝留下的历史教训。秦王朝留下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西汉初期的儒者贾谊写过一篇《过秦论》,总结出秦之所以那么快就灭亡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只能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重武治而轻文治,重刑罚而轻仁义,一意孤行,不任贤臣,不肯纳谏,使得大臣们不敢说话,最终失去民心。

面对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汉王朝的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已在考虑如何加强文治,用哪家的学说更有利。这给儒家制造了一个机会。儒家也在吸取历史的教训。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推行自己的学说,如何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不至于再遭“焚书坑儒”那样的灾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使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接受。要使当权者能接受自己的学说,就要使自己的学说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加工乃至改造。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西汉儒学家,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的长处,使儒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主要介绍与本题有关的两点。

第一个是君臣关系问题。主要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说改变了先秦儒学中有关君臣关系的性质。先秦儒学关于君臣关系是怎样论述的呢?孔子在讲到君臣关系时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也说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他强调的是君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说明君与臣是对等的、互为条件的。郭店竹简《语丛一》和《语丛三》也分别有这样的话:“君臣,朋友其择者也”;“友,君臣之道也”。有的专家认为《语丛一》和《语丛三》属于札记(可能是学生的笔记),反映的是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的观点。(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曾经是子思的学生)。这就是说,在思孟学派的学说中,君臣关系是一种朋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孟子》一书中更有如下说法:“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公孙丑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汉儒们显然已经意识到,这样看待和处理君臣关系,儒家学说永远不会得到国君的重用,弄不好还会遭到杀身之祸。于是汉儒董仲舒就提出“君权神授”说。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说是与“尊君卑臣”和“三纲”连在一起的。所谓“君权神授”是说皇帝的权力是上天的神赐予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尊君卑臣”和“三纲”也是“天”的意志。“天”的意志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来表现。人们的社会地位都是由天的意志“阳尊阴卑”来决定的。君、父、夫,属阳,臣、子、妻,属阴;臣、子、妻是配合君、父、夫的存在而存在的,要绝对服从君、父、夫。这就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核心是“尊君卑臣”“君为臣纲”。臣必须绝对服从君。这个使君臣关系带有根本性的改变的“君权神授”说,最终使汉王朝接受了儒学,并使之处于“独尊”的地位。

第二点是关于做臣子的讽谏君王的问题。尽管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促使秦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君拒臣谏,使得大臣们不敢说话。意思当然是要汉王朝汲取教训鼓励臣子谏上。但如何既能对君王进谏又不至引来杀身之祸呢?其中与“诗”有关系的就是“谲谏”说、“温柔敦厚”和“诗三训”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汉儒非常重视向皇帝进谏方式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士人自由择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谏上已成为带有极大风险的行为,因而不得不研究进谏的技巧。汉儒在总结前人进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进谏方式。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正谏》中提出五种进谏方式: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并提出“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的原则。东汉经学家何休在对成书于西汉初的《公羊传》注疏时也提出“五谏”,顺序是:讽谏、顺谏、直谏、争谏、戆谏。东汉的班固在《白虎通·谏诤》中于讽谏、顺谏之后又提出窥谏、指谏和陷谏。

这些进谏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言,如直谏、指谏、戆谏、陷谏等(关于“陷谏”《白虎通》的解释为:“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一类是曲言,如讽谏、顺谏、窥谏等(唐李贤注:“顺谏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窥谏者,视君颜色而谏也”)。关于谲谏出于《孔子家语》其文为:“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讽)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讽)谏乎’。”(关于《孔子家语》,过去很长时间都被认为是魏人王萧伪造的,近些年经专家们考证,已基本肯定是孔安国或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所撰集的。孔安国是汉武帝时的大儒,孔猛和王萧同时代,王萧说此书是孔猛传给他的)。这里也提出“唯度主而行之”。意思是究竟采用那种方式,要看君主的情况而定,而且是打着孔子的旗号的。是否真是孔子所说,还值得研究。因为这个“唯度主而行之”不符合孔子的性格。这在前面已说过。还有“吾从其风(讽)谏乎”一语。《说苑》和《白虎通》也都提到过孔子也要“从讽谏”(所谓“风(讽)谏”,王萧的解释是“依违远罪避害者也”)。但在孔子时代还没有“讽谏”一词,先秦典籍里也没有记载他说过这样的话。由此推断这是汉儒的假托。汉儒为使儒学能为当权者所用,在整理先秦儒典时把某些时兴的观点假托与孔子,是完全可能的。

关于《孔子家语》中提出“谲谏”,王萧解释为:“正其事以谲谏其君。”

《毛诗序》也提出“谲谏”说。《大序》在解释“风”时,讲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对《毛诗序》提出的“谲谏”,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唐初的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又说:“主文谲谏,唯说刺诗者。”“谲”这个字,有“诡诈”“权术”“婉曲”之意。“谲谏”就是托辞委婉,不直指过失的劝谏。

以上这两个观点,是当权者乐于接受儒学的重要原因,“温柔敦厚”和“诗三训”与这两点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以温柔敦厚限制或规范诗教最早见于《礼记·经解》,现再把相关的几句话列出:“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关于温柔敦厚的具体分析,放在后面去说,这里要说的是,汉儒提出温柔敦厚说和谲谏说一样,都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具体发挥。核心是约束情感宣泄和意志表达的不合“礼”成分,降低这些讽谏诗的批判性,从而易于为当权者接受。

“诗三训”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

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已跃居统治地位,但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权威的儒家经典。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再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唐初,为了统一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由朝廷出面撰修一套权威经典作为科考的统一教材。于是唐太宗下令召集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了五部经书。这五部经书是《左传》、《尚书》、《周易》、《诗经》和《礼记》。由孔颖达总负责。完成后统称《五经正义》。

《诗经》一书,选的是由郑玄作笺的《毛诗》。孔颖达在撰修《毛诗》中郑玄的《诗谱序》时,在“《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仿)于此乎”的后面,加上一大段话。“诗三训”就出在这段话中。他把“诗义”概括为“承也、志也、持也”三点,并把“承”作为第一位。这是孔颖达的发展。下面就来分析这三点。

其中的“志”是老提法,先秦已有,汉人《春秋说题辞》中也有以下几句:“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澹为心,思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持”是汉儒提出的,《毛诗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有“持”的含义,《诗纬·含神雾》正式提出“诗者,持也”。“承”则是郑玄提出的。他把《礼记·内则》中“诗负之”的“诗”。注为“诗之言承也”。郑玄在为《仪礼》一书注释时,也曾把《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中的“诗怀之”释为“诗犹承也,谓奉纳之怀中”。郑的“诗之言承也”和“诗犹承也”的“承”指的都是一种动作,或指以手捧着诗,或指把诗揣在怀中。孔颖达在这里则给这个“承”以新意,即“承君政之善恶”。这里的“承”,可有两种解释:“秉承”或“承载”“承接”;“善恶”也可有两种解释:喜爱、厌恶或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因此,对“承君政之善恶”也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要秉承当政者的喜爱或厌恶写诗;另一种是说诗承载着对君政的好坏评说的责任,对君政之善歌颂,对君政之恶讽刺。两种不同的理解,导致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作诗全凭当政者的爱好,一般表现为只有歌功颂德。一种是对好的君政歌颂,对不好的君政进行批评、讽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把诗与政治绑在一起。

由于儒家对自己学说的上述修正,使得儒家学说从两汉起就跃居各家学说之首,统治了近两千年。

二、如何认识汉儒提出的“温柔敦厚”

同类推荐
  • 妈妈的神奇年代:不可忘却的台湾跨世纪变迁史

    妈妈的神奇年代:不可忘却的台湾跨世纪变迁史

    她走进北投的硫磺烟中,一唱便是十多年。那首歌里没有丈夫和子女,有的是青春叛逆,与一再撕扯割裂的生命……一个走唱大半生的叛逆女子!她是我的妈妈,一生拥有三个名字、三种身分——靠捡破烂维生、被卖进酒家的童年;十五岁被迫嫁人;为了娘家生计,不得不到北投那卡西走唱——妈妈的人生,比一部八点档连续剧还精彩。但对我来说,她更像是穿插在连续剧之间的广告。仅存的记忆,只有小时和妈妈四处卖药表演,或是熬夜等她从北投走唱回来。除此之外,她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渎职的母亲。
  • 容美土司王田舜年

    容美土司王田舜年

    长篇历史传记文学《容美土司王·田舜年》以史为据,以文学之笔,全面描述了田舜年执政期间乃至整个土司时期的社会、人文、自然景观,展示了土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 忽如远行客

    忽如远行客

    《北仑作家文丛(第二辑):忽如远行客》主要内容包括:吃水、静静的紫石河、摇到外婆桥、原乡、探秘沙溪遗址、沧桑瑞岩寺、芦江十景、吉祥灵峰、早春赏樱、枫叶的感动等。
  • 南欧现代作家作品大观

    南欧现代作家作品大观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脱衣舞

    脱衣舞

    《脱衣舞》主要内容包括:混血儿、三把吉他、王彬街、王城、华侨子弟、华侨义山、马尼拉――我的城市、椰子宫、波拉盖度假、与华青学子共游大雅台、阿狄?阿狄罕、斗鸡、搬家、西班牙俱乐部等。
热门推荐
  • 叛逆少年这些年那些事

    叛逆少年这些年那些事

    讲述了一个作者描绘的天马行空的世界,有时候违背物理定律,勿念!主角的成长历程,带给你们。说实话,这书,也是一种黑暗,就连我也只能,一声叹。
  • 君临天下之异世

    君临天下之异世

    华夏特种兵云天因《黄帝内经》穿越异世,看他如何在异世君临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顾小姐牵手私奔么

    顾小姐牵手私奔么

    温柔律师顾小姐·乖戾cv大神沈先生本书又名《被闺蜜梦中情人倒追的那些日子》《好兄弟为何追到我女神》
  • 淸岚潋滟

    淸岚潋滟

    身为猎人的岚被突然闯入家中的女子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而接踵而至的军队,强大的力量一举湮灭了原本的平静,家乡惨遭屠戮。整个国家也顿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就如同石头丢入海中,激起一阵阵潋滟。因为守护而改变命运因为誓言而铸就奇迹。本书QQ群:167086052
  • 临于此界

    临于此界

    既临此界,何需迷茫.紧握手中剑,逆转此片天.灭尽世间敌,君临万界间.
  • 鬼问

    鬼问

    主角李晨本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一次意外事件,使他得到一本奇书《民间奇术秘本》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使他陷入一个个灵异事件当中不能自拔。而且他还被巫咒所咀,五年之内必有血光之灾,他能够去除巫咒改变自已的命运吗?且看主角如何用土的掉渣的古术来应对各种科学所不能解释灵异事件。本书为《夜半鬼叫门》的第二部,但两者之间却没有一点关系,主要是想写出一本比前者更加完美的灵异小说,使自已没有遗憾。
  • 恰似时光如少

    恰似时光如少

    他紧紧相逼,她步步为营。从小家庭的缺失使她的性格变得不爱开口说话,身边连个要好的朋友也没有,她刚出国上大学那会却迎来了男朋友和闺蜜的背叛。没问题,反正她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往后的日子里识眼看人就好。只是这宋教授是怎么回事?用旁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又帅又结实又有钱。他谁都看不上却只看上她?她犹豫了一会开口:“我是你的学生。”“如果你答应了,我可以马上辞掉教授的这份工作,反正我家里人也想让我继承事业。以后就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他早已铺排好了一切,只为让她一步步走进他为他铺下的天罗地网。
  • 天痕界
  • Hasisadra'  s Adventure

    Hasisadra' s Advent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