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14100000052

第52章 五、《永嘉证道歌》浅解(2)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迷时唯心所现生三界,悟则人法俱空十方无。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也。”

“六趣”:为人、天、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为什么称六趣?因一切众生随业力受报,自趣堕落六道轮回,非由他力使然。古德云:“贪嗔爱水滋润苦芽,一向徇尘不知返本”。

“空空”:无实义。

真如佛性,本无境相。因一念妄动,成无明业识,遂妄立能所,分别境相。

无明,好比梦心;六趣则为梦境。皆因无明妄心而生,如梦幻泡影。所以说:“梦中明明有六趣”。《圆觉经》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无大千”者,即诸佛丈六金身所化之境,不但能空六趣众生。因为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也本是唯心所现,一旦顿除无明,明心见性,人法俱空,能所双亡,了无分别,恍若梦醒,一切境相以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亦了不可得,无有实义。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圆觉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公案:长空不碍白云飞

天皇道悟禅师曾经向石头希迁禅师问法:“如何是佛法大意?”石头回答:“不得,不知。”道悟再次追问:“向上是否还有转处?”石头答道:“长空不碍白云飞。”

“佛法大意”就是佛法的精要和主旨,就禅宗而言,就是禅法的心要,明心见性的法要,即菩萨祖师开悟的境地。面对道悟的发问,石头回答说,佛法大意不可得到,也无从知晓。就是说,佛法大意不是坐等能够得来的,并非如探囊取物般可见可取,也没有办法从任何心外求得,知晓。道悟不得其解,但是没有失望,因此继续发问:“见性成佛,是否还有什么诀窍、旁门左道或者捷径可入?能否给我一点启示或者指点一下下手处哩?”这里的“向上”是入处的意思,就是开悟成佛的诀窍。

希迁禅师在道悟禅师无处得知的时候,如苍鹰般盘旋一转,横空出世,唱和道“长空不碍白云飞。”

好一片长空,穿越时空,通古达今,纵横万里。白云在长空中畅行无碍,自由飞翔。长空并不因为我而存在;并不因为被我见闻觉知而存在;并不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于我身前身后、生前死后。白云亦复如是。这是悟者的心境。在一个空白的闪念当下。

长空有浩日之光,亘古常新;长空有行云流水,海市蜃楼;长空有星光灿烂;长空有月缺月圆;长空有宇宙飞船,也有飞毛腿;长空有壮士的悲歌;长空有七彩的烟花;长空有牛郎织女。看长空在风雨里飘摇,看长空在雨后的彩虹里,清新透明;看长空云蒸霞蔚,莺歌燕舞。长空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只能留给长空自己诉说。

悟者的心境通达无碍,如长空片云飞。希迁禅师唱和如此悟境,是要道悟禅师自己领会:心生万法,无从取得;相由心生,通达无碍。佛法无相,了不可得;禅在自修,悟者自知,非从他得。

悟者心无片云,烦恼早已扫荡无余;未契入者,心外求法,了不可得。希迁禅师以一句“长空不碍白云飞”回答了道悟的发问,其实希迁禅师此时已经是“觉后空空无大千”,心如长空,片云不沾;为了回答道悟的发问,随手送一片白云给道悟,让他自由发挥,会得自由自在的禅心。觉者无相,心无所住。

悟道者行于世间,心如行云流水,寸丝不着,无处不在。花自开,水自流。如镜照物,不取不舍,不留片痕;而心光分明,通达无碍,了无踪影。大智慧者正是如此,魂游世间而随缘应世,不着边痕。

白话解释:一旦证悟到诸法实相果位,就会了无人法,契入色空一如之境,于一刹那顷便消除拔舌地狱的罪业。我玄觉若打大妄语来迷惑众生,本人必心甘情愿自堕拔舌地狱,遭受尘沙劫的苦报。如果于如来禅不历次第渐修而顿觉,则发现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自性本来圆满具足,无有欠缺。如人在迷梦中,还在分别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牲、饿鬼六道轮回;一旦大梦觉醒,则了知六道本空幻有,三千大千世界也无迹可寻。

金陵白衣定熙集《宇宙万有本体论》有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觉悟前,有客尘染着;觉悟后,体得真理、会得真智,性本清净。当人回归诸行寂灭、诸幻止息时,便证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身心世界尚不可得,还有什么罪与福、损与益可言?言罪与福,损与益。于诸法寂灭性中无有寻问、求觅。

觉悟后,真如自性,不可言说,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寂灭性中即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则不在语言诠辨上问难,更无罪福损益等相可言。

一切皆妄,唯真如性真。无生无灭,唯是寂灭。“寂灭性中莫问觅”:是说诸法的寂灭性,无法言说,所以说“莫问觅”。如论罪福,其性本空;说损说益,其相皆幻。本无增减、损益。《维摩诘经》云:“法离好丑,法无增损。”

但这都是基于出世间法的寂灭性上来说的。不能从事相上认为无有罪福报应可得,无有违损顺益可论,这些还都是世间有为法的表相。所有一切世间造作,为善为恶,罪福损益,修功积德,都是世间法上的有为妄作。

三祖僧璨初礼二祖慧可,请法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慧可曰:“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良久方云:“觅罪不可得”,慧可曰:“我与汝忏罪竟。”

又梁武帝问初祖达磨大师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初祖曰:“并无功德”,梁武帝曰:“何以无功德”,初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初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拆。

“比来尘镜未曾磨”:是说此寂灭性,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无二。灵光独露,本就与十方诸佛了无分别。由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背觉合尘,本具智光,能辉天鉴地之佛性,未尝得遇善知识发明见性。譬若宝镜蒙尘,昏暗不能照物。

“今日分明须剖析”:是说往昔大梦不醒,不思出离三界,以苦为乐。今日得遇善知识发明心光,必藉禅定之力,认真参究,拂去心地尘垢,恢复本有智光,蓦然透脱光照天地。所以先德云:“心光腾辉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公案:马祖悟道

关于马祖道一禅师开悟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唐开元年间,道一禅师经常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怀让禅师知道他是个法器,于是前往他打坐的地方点化他。

怀让禅师问:“大德坐禅图什么?”

道一禅师道:“图作佛。”

怀让禅师于是拿了一块砖,在庵前的一块石头上使劲地磨。

道一禅师问道:“磨作什么?”

怀让禅师道:“磨作镜。”

道一禅师非常好奇,说道:“磨砖岂得成镜?”

怀让禅师道:“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道一禅师于是问:“怎样做才能成佛?”

怀让禅师道:“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禅师无言以对。

怀让禅师接着说:“你是在学坐禅,还是在学坐佛?如果说是学坐禅,可是禅与坐卧没有关系;如果说是学坐佛,佛无形无相,并没有固定的相状。于无住法,不应该有取舍之心。你想通过坐禅成佛,这实际是在杀佛。如果你执着于禅坐之相,你是不可能通达实相之理的。”

道一禅师听了怀让禅师的开示教诲,如饮醍醐,于是从禅座上下来,给怀让禅师顶礼,并问道:“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怀让禅师道:“你自己发心学习心地法门,如同下种子;我为你宣说修行法要,好比天降甘霖。这样内外因缘和合,你就会见道,好比种子就会发芽一样。”

道一禅师又问:“道是无形无相的,如何能见?”

怀让禅师道:“不是说用肉眼见道,而是要用我们心地智慧的法眼来见道。无相三昧也应该如此修习。”

道一禅师道:“道有成有坏吗?”

怀让禅师道:“如果用成住坏空的生灭心来见道,所见到的也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无生灭。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大意是,心地宝藏含有万法的种子,遇到雨露润泽都会萌发新芽的。三昧之花本无相,当然就没有成住坏空了!心生万法,缘至即应;花本无相,妙无开落。即清净法身常在,妙用无穷。

道一禅师听了怀让和尚的偈语,当下心开意解,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悟后,道一禅师继续留在怀让和尚的身边,侍奉怀让和尚十个春秋,他的修证也日趋玄奥。

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三昧”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上句拈情,下句表法。

“谁无念,谁无生”:人的心念在刹那之间生灭,不可胜数。念念之间无可停息。无生:即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就是涅槃的道理。所以说,谁能一念不生,心无挂碍,谁又能证得涅槃?《显宗记》云:“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若实无生无不生”:如果真正证得无生的涅槃之理,即超越时空、不生不灭的真如境界,则无妨万法自生、法尔如是之理。如此观照,则生诸法实相之般若妙用,如古德云:“万法无生相,一年一度春”。

故事:一休说无常

这则关于日本一休和尚的故事,也说明我们只要有观照般若的智慧妙用,就可以免除很多烦恼。

日本有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听说过的人很多。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一天,他的师父出门有事了。他就跑到方丈室去玩,却看见大师兄在那儿伤心地哭,一休拉住大师兄的手说:“我们学禅的人应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你哭什么呢?”大师兄回答说:“你不知道,我现在不得了了。今天好难得,师父终于出去了。我就把师父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的这个最珍贵的盒子偷偷打开看,发现原来是件瓮器,却被我不小心从柜架上给摔碎了。师父快回来了,我该怎么办呢?就只有哭了。”一休灵机一动,劝慰说:“你快别哭了,就说宝贝是我摔了的。”大师兄一把抱住一休说:“那我真的是对不起你了,一休师弟,你要是受师父责罚,又该怎么办呢?”两个小沙弥,一阵辩解商量后,大师兄决定今天把应得的馒头送给一休吃,感谢一休主动代其受过。聪明的一休和尚抱着一包碎瓮走了。

师父回来后,问一休:“你今天干什么了?又在玩什么?”一休答:“没有,师父您看我在打坐参禅呢!我在参究问题,我在好好用功。”师父问:“你在参究什么?”一休说:“我在参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能够长生不死的呢?如果可以,有什么办法可以万寿无疆呢?”师父听了大笑,说:“咳,你真是又糊涂了!没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能不死,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果真是这样的。人固然是这样,那东西呢?或者被保存的、最心爱的宝贝呢?”师父回答说:“东西也不能恒久常存,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无常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是常存的。”一休又问:“哦,原来是这样,请问师父,那咱们最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有办法,时节因缘一到,总是要坏的,一切都是暂存的。”说完,一休捧出那个碎瓷布包说:“师父,这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了,坏了的东西。”师父打开布包一看,明白了今天发生的事情,看了这包碎片片,也就摇头一笑了之,没有再好说什么。

所以,我们如果有般若智慧,无论会遇什么无常的情境显现,心中都会很平静。由此,我们可以体悟到观照般若的妙用,减少了很多烦恼和苦痛。如果在平常,也许这位师父可能很恼火,打这小孩一顿;由于一休和师父一起共同体悟到了一切无常。这样,老和尚就自然一笑了之。这很自然,这就是观照的妙用。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唤取机关木人问”,让无念头的机关木人去修道成佛,看它何时能成就?其实对于明心见性,具有正见的行人来说,念和无念,生和无生,是一不是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的人哪里有闲心分别有念无念、有生无生。如果沉空守寂求无念,或者自闭求无生,都与无上菩提道不相应。志公和尚《大乘赞》有偈语:“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早晚”是江浙方言,意思就是何时可成。此为一说。

若能一心念佛用功,不着佛、法和僧求。只要一心勇猛精进,迟早必得成就,早晚自成佛道。此为又一说。

“求佛施功早晚成”:就是说,不宜偏于两头,只知求佛或求己,不会中道了义,以致妄见横生。学道之人须遇知识发明己见,于有念中达其无念,于生灭中悟无生灭。永嘉大师在此又以譬喻说理,令学人通晓正见。因为前文说道:“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大师唯恐后人随语生解,妄作断灭见。

白话解释:真如性体,本自寂灭,故无罪福、损益之相可得。离于言说,无色相音声,无法寻觅。从前,真如性体表面落满尘埃,没有擦拭过,今日得遇善知识开示,清洗尘镜,尘尽光生,了了分明,就应精进剖析而行进止。有谁能无妄念而轮回生死,证得究竟涅槃呢?如果真正证得究竟涅槃无生者,自然也就证得万法不生不灭,法尔如是的真如境界了。姑且问问如机关木人一样求一念不生的人,求佛用功,哪一天能够成就,到达解脱的彼岸?

如本法师著《顿悟法语》云:“在家人我是谁?出家人我是谁?无名无姓我是谁?证悟自性又是谁?”

河东裴休集并序《黄檗山际禅师传心法要》有云:“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佛教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和而成。从无始以来,凡夫妄执有我,常为四大之身拘系,心为形役,舍身受身,起贪嗔痴,造种种业,轮回生死,不得自在。顿悟后,方知五蕴非有,四大本空,了无自性,于法自在。纵使把捉亦不可得。若通晓此理,从此应放下四大幻身,不必再去执着、把捉。若执着于相,则自生葛藤。所以说,“放四大,莫把捉”。故修山主云:“地大不容水火风,一大既尔四大同。四大未尝不周遍,周遍何曾有混融。状若千灯同一室,又如万像一镜中。四大异名无四性,界处根尘识不通。”

“寂灭性中随饮啄”:意思就是说,安心于此寂灭性中,安祥自在,一念万年,随缘尽分,任运自如,饮食起居,无非道中。皆是本地风光,自家宝藏。故杯渡云:“粗也餐,细也餐,莫向凡夫相上看。也无粗,也无细,上方香积无根蒂。”《显宗记》云:“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

公案:山下做水牛

南泉普愿禅师圆寂前,有僧问:“和尚去世后将往何处?”南泉答:“到山下做一头水牛去。”僧人说:“我也随你去,可以吗?”南泉云:“你如果随我去,就必须衔一茎草来。”

?这是师父临终,和弟子的对答。

?“衔一茎草”意味着走得不洒脱,拖泥带水,心有挂碍。

为什么师父说,弟子必须衔一茎草来?一是弟子还对师父往生有所牵挂和情执,问师父“我也随你去,可以吗?”二是师父了解弟子业障未消,会堕落为牛。三是既然为牛,则要吃草劳碌,习气未清;也表现了师父对弟子的慈悲关爱。

但是前提是“你如果随我去,就必须衔一茎草来。”师父知道各人福报和业力决定生死、去向。师父并没有对弟子的发问“我也随你去,可以吗?”而回答“可以”或者“不可”。

但是师父断定未错。

南泉说往生后到山下做水牛时,已经心无执着和挂碍,与往生西方净土无异;而且在临终的当下也没有对为人师和弟子们有所牵挂,而想来生再来做人;为应答弟子所表现的牵挂和关心也是说过了就过去了,并不会留下丝毫情执的痕迹;同时也破除了弟子们认为的,师父一生精进修持,预知时至,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疑的幻想。这时,在开悟的师父心中,已经毫无执着、牵挂和分别、计较可言,成佛与做牛没有什么不同,十法界平等一如,人法双亡,哪有还存在什么分别执着,佛与众生?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许多美好理想和宏伟目标,但是要把理想和目标变成现实,不要忽视种种因缘。若能重视和懂得时刻用心于生活的当下,广结善缘,善用其心,随缘行事,遇缘而安,则会生活得自在随心了。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圆觉经》上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不但地水火风四大之相本空,而且所作诸行全部都是归于空寂的。诸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凡是有为法,因缘而聚散、消失,都是无常的,当体即空。说诸行并非指一行,乃至种种万行,都是本来空寂的。一切有为法也都是依性而起,观照其当体即空,这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一切如来之大圆觉性,即具足真空妙有,也就是如来大觉圆满之佛性功德,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皆备,是名佛陀。

了知诸法本来归于空寂,就和如来的大圆觉性相应。但凡夫在日用尘境中迷而不觉,即所谓“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

所以裴相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如下是一则裴相开悟因缘的公案。

公案:祖师画像

这是一则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所解析的公案,说的是唐朝宰相裴休到开元寺敬香,正巧黄檗希运在寺内。裴休问院主墙上的画像画的是什么,院主答:“祖师画像。”裴休又问:“祖师的画像在这里,祖师在哪里?”院主答不出来。

后来,院主赶忙把当时在寺中挂单的黄檗希运请出来。裴休问他同一个问题,黄檗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话,倒是大声喊了“裴休”的名字,裴休当下省悟。

裴休是唐宣宗时代的名臣,曾拜相,秉政五年,后历任四个地方的节度使,学禅则师事黄檗,礼敬有加。至于他为何会省悟?重点是“现在心”的发明。当他看到祖师像,而问祖师在哪里时,心是向现在现处以外的过去他方攀缘了。当他正在思索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以及此方及他方的空间问题时,突如其来叫他一声名字,立即使他游离不定妄想心,落实到了现在此处此人的一点上了。回转心来注意到自己的当下,才是最亲切的。

一般人平常光是把心念放到环境的问题及时间的问题上,所以不明自心,也不见自性,即使黄檗回答他祖师在西方极乐、或在某个佛国净土、或说遍在于宇宙之间,对他要发明心性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那只是信仰的、观念的、知识的,与他自身的生命没有交涉。唯有把向外的攀缘心和杂念妄想,紧紧扣住,才会体验到现在的自己最踏实。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还问这些不相干的问题做什么?裴休被出其不意偷袭了一下,顿时在心中放下万缘,亲见自心也是一无所有,这才开悟。这是因为高徒遇上了明师,所以画龙点晴,一点就能腾空飞去,如果换了别人,纵然黄檗使用相同的手法,可能还无法使他开悟。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禅的悟境之发生,往往是把向外攀缘的心一拨一转,就像对着一个正在做着白日梦的人,冷不防泼他脸上一杯水,就把他从迷幻之中给泼醒了。(摘录《圣严法师公案100则》)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

“决定说,表真乘”:是说这样断然绝对的说法,没有别的,其旨在表显最上乘的真实法门。

悟道的人,超凡入圣,出言殊异,果断勇敢,无犹豫不决之语。故说“决定说”。

开悟者,识心达本,行无为法,堪作法门龙象,人天之师,乃巍巍圣僧。故说“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若有人于此无上解脱妙法,心存狐疑不信,以种种世智问难于我,对明心见性的法门不肯信受,可任意随其提出征问,释其疑情。真理是原本如此,也可免其妄加评谤、攻讦造业。古德云:“直饶汝尽十方世界都作一个问讯头问我,不消老僧弹指一下,并乃高低普应前后无差。只恐信之不及也。”

典故:放下贪魔

往昔,有一位比丘,因为他贪爱资生之物,致使其身虽然出家办道,而心常行于贪婪之魔,为其驱使,痛苦不堪。在这种身心境界难以调摄的情况下,道业也很难向上精进行持,虽然经过几度春秋寒暑,仍然不能证得圣果。有一天,在自我检讨得失,反省是非的时候,对自己仍然心为贪爱所纠缠不休而深感愧疚不已;他还深深感到心意难以专一,时时心猿意马,难以调摄。若不求大善知识开示修行心要的话,恐怕迷途难返,于大道愈行愈远,甚至于背道而驰,徒劳无益。于是,这位比丘行脚到摩偷罗国,去参学拜访优波笈多尊者。当他一见到尊者,就被其精进的道行和庄严的法相所感化,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归命顶礼,并将其来意一一向尊者坦诚禀告,乞求尊者给予慈悲开示修学心要。

这时,尊者知道这位比丘为贪念所纠缠不休,苦恼不堪。但是必须以方便的教化以对治,令其得以解脱。于是,尊者对比丘说:“你能依教奉行的话,我就为你开示说法。”比丘答道:“能依教奉行”。尊者随即示现神通,比丘和尊者二人立即就置身于一处深山老林之中,比丘的眼前化现出一颗大树。尊者教比丘说:“你应该立即爬上这棵树顶。”比丘应声而上。尊者又于这棵树下化现出一处很大的深坑,深广达到千余米。尊者又教比丘说:“把你的双脚放下。”比丘应声放下双脚。尊者又教比丘说:“把你的左手放下。”比丘也应声放下左手。尊者又教比丘说:“你应当再放下右手。”这时,比丘心想,我正悬挂在这颗高大的树顶之上,全身就靠右手的力量系在树顶部的枝头上,树下又有一大坑,深广千余米,我若再将右手放下,会顿时粉骨碎身,又怎么能够听闻到尊者开示修学法要?转念又考虑再三,我既然已经有承诺在先,为求修学心要,一切当依教奉行,我宁碎此身,牺牲生命,也决不能食言。

于此一刹那间,身爱之心念随即消灭,便勇敢地放下右手,任凭此身堕入大坑。当他意识到耳边风声于一刹那间呼啸而过,在睁开眼的一瞬间,树下的大坑顿然消失不见,自身已经安然站立在尊者面前。这时,比丘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生一念,唯感身心轻快如燕。于是,尊者为这位比丘简略地开示了修学心要。比丘于其言下,而得方便解脱。

所谓解脱,就是离诸缠缚而得身心自在之义。《唯识述记》上说:“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我人现前一念之所以不能解脱自在,无非就是受贪嗔痴爱等烦恼尘劳之纠缠不休,果然能够识得人身如朝露,世事即空华,将一念放下,不受尘劳纠葛,作茧自缚,则当下即得解脱。如是念念放下,即念念解脱,无不自在。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直下顿悟,明心见性;不历次第及涉教相修学。所以说“直截”。

因为什么称之为教外别传?唯此离言绝相、直下顿悟、明心见性一法。但求其本不徇其末。所以说“直截根源”。《显宗记》云:“内传心印,印契本心。”《灯录》神会大师示众曰:“夫学道者,须达自源。”

“佛所印”:即为佛所印可,祖祖递相传授,此见性成佛之禅法。

“摘叶寻枝我不能”:比喻教下之行门,拘于名相,无非寻章摘句,犹如摘叶寻枝,无有穷尽,徒增困疲,终难得益。是我所不屑而为之的。所以说“摘叶寻枝我不能”。

白话解释:我们的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其性本空,勿生执着,应该通身放下。不要妄自把捉,自生葛藤。安心于寂灭佛性中,随缘任运,饮食起居,行住坐卧,触目尽是菩提风光,本自家珍,解脱无碍。芸芸众生,诸行无常,空华不实,如梦幻泡影。却也正是真空妙有的如来大圆觉的法身之所在。将佛陀的圆融妙法,由人天师表的大善知识弘扬。如果有凡夫对此存疑难信,可以随其任意提出征问,以释疑起信。应当直截抵达为佛心印的根源。分别名相、言语,拘于细枝末节的法门,是我不愿意耗时费力的。

如本法师著《顿悟法语》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河东裴休集并序《黄檗山际禅师传心法要》有云:“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摩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如本法师佛学讲座讲义----永嘉大师《证道歌》有云:“众生佛性本来具足,如水与冰,无水则无冰,众生之外无佛,众生性即是佛性,众生不知佛在心中,如在水中却叫渴。”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通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怎拈得。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中亲收得。

梵语摩尼,《圆觉大钞》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如意珠:“一种有求必如意的宝珠,出自龙王或摩竭鱼的脑中,或是佛的舍利所变成。”

梵语“摩尼珠”,汉译“如意珠”,比喻佛性。其体性轻软,洁净如法,具诸胜妙功德。

如意摩尼宝珠具有神妙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是一般世俗凡夫难以识得。为什么人人皆具此宝而不得受用?因为佛性被无明障垢所覆而不自觉知,也不能自现。所以说“人不识”。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曰:“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内自有明珠。”

“如来藏中亲收得”:此摩尼珠非世所有,蕴藏于如来藏中。什么是如来藏?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公案:烦恼即菩提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言。语出《六祖坛经》:“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意思是,前一个念头如果执着于境界,被境界所动心,而产生喜怒哀乐或者忧悲苦恼等情绪,即心被境界所转,名烦恼;如果念头转过来,后一念心离于境界,善自观照内省而不为所动,不生分别心想,这就是成就涅槃妙心的大智慧。

“无明实性即佛性”,其实烦恼和菩提,其性是一,不是二。如果心被尘境所染,妄动不安,即烦恼;如果心清净无染,不为境动,了无分别,即菩提。这些都是心的作用。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心往往很容易被境所转,迷于尘境,计较攀援,妄动不安。

比如,顺风好扬帆,逆水难行舟;何不处顺风扬帆,喜看两岸猿声啼不断;遇逆水行舟,常怀知难而上,激流奋进不懈怠。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能常怀积极向上,精进不懈的胸襟实属于难得,可喜可赞。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烦恼常常不期而至。要做好工作,付出努力,总算能完成。可是,无意中,会得罪不做或者少做事情的人。他们会认为,就你一个人在做事情,就你能。长此以往,闲人们一团和气,无意中与你为敌。出力不讨好,当你工作中出现一点疏忽,就都是你一个人做的啦。于是,工作就是你一个人搞砸的,与他们毫不相干。这个就是做事越多,错越多;不做事的,永远没有错。而不做事情的根本就永远没有事情做,他们不需要做事情,领导不会给事情他们做,知道他们做不好。但是他们闲着会想办法,和每个人一团和气,尤其是领导,要搞好关系。这就是俗语说的“牛无隔宿草,仓鼠有余粮”。这种事与愿违的事情太多了。要排除困难,却困难更多;要打胜仗,可是敌人出奇制胜;想追求快乐,可是只能饮鸠止渴。

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觉,不管欢喜,烦恼,困难,快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现前自己的一念。如果执着于自己的一念自私、狭隘,就整个儿把自己给牢牢地锁住了,不得出离。

?经常出门在外的人,会感叹山高路远,云水星月。远出行脚,会发愿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好在,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于是行者发现,自己要走的路,前人早已经走过,有的山路石阶打在悬崖峭壁上,如鸟道,可是早已经连鸟也不落脚了,可以举手摘星云。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先人“遇山开路”的号子声和吆喝声,回荡深谷云间,浑厚而悠长,如风暴的咆哮,惊雷霹雳。

有智慧的行者,强敌当前也不会恐惧,要头给头砍,如张行昌行刺六祖,潜入祖室,当时六祖正坐禅入定,不但不避,反而伸长脖子。张行昌举刀就砍,三刀砍下而祖毫发无损,落荒而逃。

所以,在这个世界,人死都死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天不会塌下来。地球,离了谁都一样转。然而,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尽心尽责,问心无愧,做自己该做的事,不留遗憾。这就是一个智者,所应留下的行迹。勇于担当,也不逃避责任和自我逞强。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六般神用空不空”:这摩尼珠,有六窍比喻六根。众生未悟在迷时,六根攀缘于六尘境界,功德法财家珍时为六贼所劫。悟道的人,佛性功用,在眼名见,在耳名闻,在鼻名嗅,在舌名尝,在身名触,在足运奔,如是等等;乃至得六神通,具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等神通妙用。但其当体本空,而妙用无穷。空是本体,不空是用;空及不空,体用如一,是名圆通;此之妙用,非以见断其有无。若言其有,无有形状;若言其无,穷天皓日。自性光明,圆满无碍,非色非空,无有生灭。所以说“六般神用空不空”。

公案:有不病者

德山宣鉴禅师病中,有僧前去探病,问:“还有不病者也无?”德山答道:“有。”僧问:“如何是不病者?”德山呻吟着说:“唉哟!唉哟!”

诸佛菩萨由人中修得,不坏世相。高僧大德也是肉体凡胎,总是会生病的,但他们病在肉体,无有心病;人往往身病好医,心病难愈。常言道,好了疮疤忘了痛,但是心灵的创伤往往不是一时半了可以忘却和平复如初的。

这则公案是说,德山宣鉴病了,有僧探病时问他:“老和尚,还有不生病的人吗?”德山禅师答道:“有,有不生病的。”僧人进一步追问:“不生病,是怎么样的一种人哩?”德山于是,“唉哟!唉哟!”地呻吟两声,表明他这时候身体虽然有病,但是头脑很清醒,内心如明镜般明了,知道四大不调的色身在病中。之所以以“唉哟!唉哟!”两声呻吟,是用行为回答僧人的提问,就是不生病的是十分清醒的神识,可以控制由身病引起的不适,虽然色身疼痛,但是可以控制呻吟。假如神识错乱,便难以控制了。

《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是一方长者,德高望重,也是在家菩萨示现。他病中说过一句话:“因为众生生病,所以菩萨不得不病。”因为菩萨与众生同体共生,十法界平等一如,只要有一个众生生病,菩萨都无可回避,要示现病相;二是菩萨广度众生,慈悲不舍,若一众生未成佛,则不能圆成正觉,若有一众生未度尽,亦在病中;三是只有深知众生苦,才能给众生以深切的关怀,应病与药,所以地藏王发愿,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无可非议,德山色身会生病,但是心中无病;肉体上的疼痛可以观照,心里却清清楚楚,知道色身会无常幻灭,生病是再所难免的;病与无病,其心境无有挂碍,能康复也好,可以为大众做事;不能康复也无所谓,可以安然往生,继续修行,成佛利生,行愿无尽。因此,病与无病无关大碍,随愿往生。

之所以“唉哟!”两声,是为了使得别人明白,有时刻不病的神识在。而一般世俗人,有病也难免忧悲苦恼,或者无病呻吟,被肉体击垮,难以招架;或者贪恋不舍,生颠倒梦想,丧失正念。但是修持到家的行者会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一心念佛,安然往生。

德山的呻吟声,也是生者对人世间的慈悲观照,知人生苦,生慈悲心,安然随缘,不失正念,行愿无尽,愿众喜乐,共植福祉。

面对色身的病痛,甚至临终,菩萨们都能把持正念,心存善念,安然往生,为成佛道;我等凡夫俗子,面对人我是非,利益当前,是否也该保持清醒,多为老弱病残、他人着想,我们的社会是否也能多出一份温暖和关爱?友善和良知?

“一颗圆光色非色”:是说这颗如意摩尼宝珠虽然是色法,而其即色离色,即相离相。《金刚经》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即今于此宝珠,同样如此,皆不可以“空、色”见之,究竟如何?且向如来藏里内求、好自会得此宝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之宝珠从无始以来,烜赫灵明,照鉴十方。故知真色无形绝相,不以色见,却森罗大千,无奇不有。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荷泽云:“是心起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无故即空,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义如是。”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净五眼,得五力。”诸经常称五根五力,现在此处称五眼五力。经论中只有《净名经》中有此称名。

五眼:即天眼、肉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五眼具足即如来,即得五力现前。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云:“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五眼偈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五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信力:坚信自性是佛,一信不疑;进力:于一切法,不离自性;念力:唯念自性,常住自觉;定力:自性本不动摇,时时安心于道。慧力:自性之用,圆明朗照。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唯证乃知难可测。”无论是净五眼,得五力,此之心地法门直须亲证乃可得知也,非凡夫思量分别所可测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圆觉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着。”

《维摩诘经》云:“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从前,异见王(印度的一个皇帝)问婆罗提尊者(成道的菩萨):“何者是佛?“尊者说:”见性是佛。“异见王问:“师见性否?”尊者说:“我见佛性。”王又问:“性在何处?”尊者说:“性在作用。”王问:“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说:“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问:“于我有否?”尊者说:“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又问:“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说:“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说:“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说偈曰:“在胎为身(就是十月怀胎,有身体形成了),出世为人(出生以后,就成为人了),在眼曰见(人生出来,小孩落地了,要睁开眼睛看东西。大家都以为能看东西,是眼睛的作用。即眼球为物镜,根据光学原理,能看到东西。岂不知,能看东西的实在不是眼球——眼根,而是我们的能见之性。假如这眼睛能看东西,那么,我们一口气上不来了、死了,但眼睛还在,怎么就不能看了呢?所以说,这眼睛能见的视觉作用,就是性的作用),在耳曰闻(耳朵能听到声音,也不是耳根的作用,而是闻性的作用),在鼻辨香(鼻子能嗅味,香味、臭味等,是嗅性作用),在舌谈论(一切语言谈论,都是佛性的作用),在手执提(我们手拿东西,做工作等,也都是佛性的作用),在足运奔(两只脚走路,也是我们佛性的作用)。”总之,时时处处无不都是性的作用。

《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上阵打仗,性命在呼吸之间,他还是了了分明见性的。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见性了。什么叫夜睹明星见性呢?星星离我们何止十万八千里之遥,可是,这个能见的“见性”呢,还是见得清清楚楚。这就显示了性的作用是广大无边的,一切无不都包含在我们的性之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是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性更大的东西了,大得无边无际。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性更小的东西了,小得已没有内部空间了。即所谓“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佛性的作用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作用多端。你晓得世间的一切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见性。

如果能够从这里悟到本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开悟!这就是见性!你不要以为:“哎呀!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特别,没有什么玄奇奥妙,也没发神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当。那么,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神通?所谓“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们无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谓“通”者,就是无阻无隔,畅通无碍。我们凡夫众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饭,心中无所住著,就是神通。相反,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惊慌失措,患得患失,忧伤悲愁,痛苦难受,处处有阻碍,这就是不通。倘若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众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随缘起用,毫无挂碍,便得无穷受用,则不通而自通。

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著、清净无所得的觉者。《心经》说:“以无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外道是有所得。那么,有所得就不免著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无所求,有无所得。因此,我们修行一定不要著相,先了人我,后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住于道中,这才是真正证道。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虽然镜里之形易见,而水中之月不可取。

这两句是譬喻。

镜中的形像,见之不难。由于世俗凡夫背此觉性,认其影像为实,于是流浪生死,轮回六道。

水中之月,拈而不得。《贤愚经》云:“譬如晴夜有众猕猴,于树井傍忽见月影。即便递相下井捉月,欲其所得终不可也。”由于世俗凡夫逐妄为真、据幻为实,已经成为顽固陋习,欲其返归清净心源即如猿猴水中捉月,不可得手。

白话解释:真如佛性,如一颗如意宝珠,可是世俗凡夫无人识得,因为这颗宝珠是在清净心地的如来藏中收得的。这颗自性摩尼珠具足六神通,空无自性,妙用无穷,空及不空,体用如一。真如摩尼珠色空一如,是相非相,圆明透脱,既得六通,更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又得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此之心地法门唯须亲证乃可得知,非凡夫思量分别所可测度。看镜中之影并不难,但是要在水中捞月亮,会得佛性,却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本法师佛学讲座讲义——永嘉大师《证道歌》有云:“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毕竟佛乃是自性清净心是也。”

《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常独行,常独步。”达法的禅者,明心见性,安住本地风光,我法二执已破,理事二障皆无。不与万法为侣,高超三界,独行独步。虽行于闹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也如处无人之境,逍遥自在地行走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大道上。古人所谓“深深海广行,高高山顶立”,故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达磨下生。”

未了脱之人无量劫来常与诸尘为侣,迷而不觉,深执尘缘,念念之间无法舍离。故经云:“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尝于味。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怎么能做到绝前后际而独行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达者:见性的行者。涅槃:即不生不灭。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无生路。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一路究竟解脱之道,唯有明心达本,具大乘种性的行者,才能步步踏佛阶梯而同游此解脱大道。须知三界如火宅,六道轮回苦,尽是失路头人。所以千贤万圣大兴于世,皆为我佛度生之一大事因缘,即劝众等发无上心,同行此无生路,难的是诸人不信不肯。古德云:“天堂路上生荆棘,地狱门前滑似苔。”能同游此涅槃大道,真可谓少有人能践履的。

公案: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居士曾经向马祖道一禅师问法,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庞蕴当下开悟。

“万法”指一切的事物,说万法皆空即一切的事物皆空。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由心造。”法由心生,心生万法。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自心念想为侣。即无念,故无我执;无万法,即无法执。果然如此,此人已经通达诸法空相,即已经证得实相,开悟见性,心无挂碍。庞蕴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这人无疑已经开悟见性。

马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因为没有见性的人是无法体会开悟者的心境的,开悟本身也不是言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所以,马祖以一个假设,回答了庞居士的疑问。促其自悟。

“口”与“西江水”,是两个心量明显不同的名相;“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现实中是显然不可能的。但是,这句话一下子能让庞居士从心外求疑的心转向分别心,而反观内省,到底如何“一口吸尽西江水?”刹那之间,庞居士会得“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心胸,破除了“口”与“西江水”等各种名相的分别执着,会得“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心法,心境豁然开朗,悟得“心思浩淼即广宇,于无声处会惊雷”境界。此时,神游物外,片云着肩,一切离于言相,不可思议。说也不中。

这则公案给我们的启示不少。

如在实际生活中,不要到处仰仗他人的说法,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要活在他人的思想教条和影子里。要自己不断挖掘潜力,找出闪光点,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为自己活着。

同时,法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因为客观世界无常多变,法亦常随无常,契机而生。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法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人来掌控。万法都在变化,何况一法?不与万法为侣,则一法不立,妙用无穷。

再者,这个世界还是由人来主宰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常怀善心,要常怀水之随物就形的善巧,长流不断而追求平等的善心,不择溪流的包容心,载物的厚德,润物的无声。记住“上山若水,厚德载物。”

愿心湖常净平如镜,读山色渔舟,看四季花开,听莺歌燕舞。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调古神清风自高。”未了脱的人,深执世缘,志趣浮艳,精神迷乱,内失操守,并非道人所为。

如是曲调天真古朴,而神韵越清,能与此歌韵唱和的人,由来少之又少,这难道不是风格自然高古?也正是曲高和寡。

有道的高人,不染世缘,格调古朴而神清气爽,道风自然高致超逸。

龙山禅师诗云:“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又曰:“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又大林禅师诗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又钟山僧远,鸾驾临门,坐床不迎。卢山慧远,天子三诏,不出庐山。

在唐朝的时候,有位懒残禅师,他的修行很有造诣,闻名遐迩。有一天,皇上下诏派使者下山来请他,此时,懒残禅师正蹲在山洞中烤芋头,边烤边吃。当使者在山洞口宣读皇上的圣旨时,懒残禅师也不理睬,旁若无人似的,只顾自个儿吃着烤芋头。时值冬天,天气很冷,加之山洞中木炭燃烧的烟气弥漫,禅师被烟熏得涕泪交加,使者见状,要禅师揩去脸上的涕泪。禅师回答说:我忙着的,哪有闲工夫给俗人揩涕泪。这正是禅师浑然无我,不落俗尘的写照。

禅师有一首描写其日常生活的禅诗:“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由此可见禅者超然物外的潇洒和自在。禅者隐居山林之中,栖身涧流之边,遨游青山绿水,一瓶一钵,心无挂碍,了无所得,何其逍遥自在。对于有修行见地的禅者来说,生死都已经不成问题了,还有什么可以让他们牵挂的呢?

“貌悴骨刚人不顾。”《证道歌注》说,大修行人虽然形状枯悴清瘦,且心无贪欲,内有所主,骨气节操刚如金石。很少有人能识得的,而往往疏远他们;也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项背的。阎浮提人深深地执着色相,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而不省悟。所以,圣人状同贫士隐在世间,则不可测。故知本分道人内蕴般若不事华饰,风貌清古人罕识之。

同类推荐
  • 少女的爱情魔咒

    少女的爱情魔咒

    当你的爱情被魔咒所诅咒时,你就会明白不能再爱的痛苦!!
  • 弟弟是个艺术家

    弟弟是个艺术家

    王磊跟“天才”老弟王宇在娱乐圈横行霸道的故事!
  • 医生系统

    医生系统

    失意小老板刘川得到游戏里的医生角色,原来生活能如此的美好。……推气过宫,治病。唧唧歪歪,坑人。“小兄弟,你这医术不赖啊。”某神医捋着胡须道。“其实我用的不是医术……是法术。”刘川一甩手:“我佛慈悲,舍生取义,还不行?看我慈航普度,四海升平。”
  • 文灵

    文灵

    每篇文章背后都有一个灵魂,你怎知道结论,但却体验不到。可有人知道,林枫宇,一个高中在校学生,意外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看出来,在那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 耿丹学院

    耿丹学院

    五千年前涿鹿一战,炎黄二帝与魔王蚩尤,相继陨落,东西方各大势力尽皆损失惨重。五千年后,当年的镇魔之地——耿丹学院成为了风云激荡的中心。洪荒巫族、亡灵法师、西方教廷、东瀛忍者、佛门、魔宗、血族、狼人、精灵、妖怪相继出现,当龙骑士遭遇赶尸人,当青丘狐族遭遇吸血伯爵,当远古尸魔遭遇万年骨龙,当东方武技遭遇西土魔法……风起云涌间,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演绎不一样的精彩。------------------------------------耿耿丹心,为国为民,一切尽在《耿丹学院》。QQ群:173183907
热门推荐
  • 我的武魂是个拖拉机

    我的武魂是个拖拉机

    竟然穿越到了斗罗大陆还和唐三在一个村子,武魂还是前世的“拖拉机”。
  • 圣域与超体

    圣域与超体

    晴朗的夏天突然飘雪,寒冷的深冬突然变暖。海面的狂风突然停止,南极圈冰川神秘融化。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才能改变这一切。全球气温锐增,沿海国家将被淹没,我究竟要怎样才能将你挽留。人与自然的抗争,究竟怎样才能成功?
  • 涨姿势系列丛书之每天学点衣食常识

    涨姿势系列丛书之每天学点衣食常识

    本书是一本有关衣食方面的常识精编荟萃,把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然而又零散的衣食常识编辑成册,帮助读者轻松熟悉古今中外有关衣食的基本常识,从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 梦魇之劫

    梦魇之劫

    “你怂任你怂,我就喜欢刚!”沈飞穿越澜洲大陆之后获得一种可以吸收能量的天赋。依靠这个天赋,冷静而果敢的他战胜了人族浩劫,最终迈向修行巅峰。本书又名《别怂,就是刚》、《我就喜欢刚》、《刚就完事了!》。
  • 皇妃难驯:夫君请上轿

    皇妃难驯:夫君请上轿

    未婚妻成了别人的妃子,侧室怀的孩子是别人的,第一个有感觉的对象生生世世只能爱着别人!遇上杀人狂魔,只有狗腿顺从的份;遇上变态魔王,心灵肉体惨遭折磨!靠!老天爷你出来!爷要表示不服!好吧,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雄赳赳气昂昂地崛起:青天化日调戏良家少男,白日渲淫夜夜宿睡小倌,怒发冲冠斗殴只为蓝颜。左手玩着金子右手抱着美男,此乃人生幸福之巅峰!最后,自己唯一的女人成了自个嫂嫂,送走一个担子得到一个哥哥;动不动就对自己喊杀的狂魔离奇地成了自己的好基友;当初喜欢虐人的变态虐坏了神经,犯病地对自己死缠烂打。可是,老天爷,这三样爷可以拒收吗?!(嘿嘿,这是一个伪男在人生路上幸福满载的故事,欢迎跳入本坑!)
  • 毒修凶猛

    毒修凶猛

    凉拌七星海棠,香脆可口;清炒断肠钩吻,色香俱全。鹤顶红作酱,失心散为主,谁人三餐可用?这是一个嗑毒证道的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分身流,请小心食用。
  • 逆天凰女:腹黑邪王宠狂妃

    逆天凰女:腹黑邪王宠狂妃

    被亲姐虐待致死的少女忽然睁开双眼,生杀予夺的绝色杀手忽然变成帝都的第一废物?!前有各种白莲花欺负算计,后有未婚夫各种嫌弃。当她成为她,胆敢欺她辱她者,必揍之!渣男求复合?滚粗!太子来求亲?让他先排队!不曾想,却惹上一个无赖。他腹黑强大,绝色妖异,却对这个偷看他洗澡的小家伙,情有独钟。“滚开。”某女淡漠道。某男:“怎的,睡过这么久,现在不认账了?”
  • 快穿之逆袭生活

    快穿之逆袭生活

    “你这只坏猫,竟然偷我们家的面包,看我不打死你。”系统出现
  • 最佳首席:前妻不好追

    最佳首席:前妻不好追

    刚刚离婚不久,她就被一个男人公然强势的纠缠上了。他对她说:“嫁给我,我会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包括我的心。”她自卑欲逃,他步步紧逼。最后,她无处可逃之下对他说道:“好,我跟你。”每个女人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真心实意疼她的男人!很感激老天,在她婚姻失足之后没放弃她,给了一个这么爱她的男人。只是有人终究是见不得她如此的幸福……
  • 甘州八声

    甘州八声

    那个岁月,到处都是炼狱般的苦难。人在兽群里挣扎着,拼了性命找寻自己认定的信仰、公平、正义,就是想活的像个人。————一部中国西部三十、四十年代奋斗者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