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14100000053

第53章 五、《永嘉证道歌》浅解(3)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发心学佛的人撇弃外表的华饰,而崇尚简朴和苦行,故句首称“穷”。

“释子”:全称应为释迦子,今从其简,称释子;所谓四海出家,同名为释;自东晋慧远法师以后,出家人从佛姓释;子为男子的通称。释迦,即华言能仁。释尊出身于释迦族,故指依释尊出家之弟子为释子;或指释尊入灭后之教徒;又作释种子、释迦子。释子常指出家二众弟子,即比丘和比丘尼。《维摩诘经》云:“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什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为邻,故为贫乏所信乐也。”

“口称贫”:古时僧人以托钵为生,口称贫僧;口虽称贫,修道之士,自称贫衲、衲僧。而其内蕴圣道,实非贫穷。

“实是身贫道不贫。”“实是”:即谛实之言。《瑜伽七十八卷》云:“谛实者,谓诸法真如。”“身贫”:为缺世资财。“道不贫”:若论其道用法财,则如河沙功德,无量法财,用无穷尽。贫僧世间资财虽无卓锥之地,出世法财实能广度娑婆众生。所以说:“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则身常披缕褐”:是说,因出家人身常穿粪扫、百衲、千缕、褴褛之衣,所以看其外表貌似贫状。古德云:“袈裟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所以,迦叶穿粪扫衣,佛赞其为上行之衣。

“道则心藏无价珍”:论道,则内怀般若无上妙法;论自性功德,则心地法门无有穷尽,广大无碍,无价珍宝深藏其中。

世间七珍如金银、琉璃、珊瑚、车渠、珍珠、码瑙等宝,皆有价值连城。唯有心宝无价。所以,达摩有云:“于诸法中心法为上,于诸宝中心宝为上。此宝无形,非具道眼卒难可见。故曰藏无价珍也。”

四祖道信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又大珠慧海禅师参马祖,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逐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识自本心,不由知觉。

贫者贪心是,富者知足是,道者修行是,珍者无私是。古德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

故事:善恶相抵,神理分明

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因果故事,题为善恶相抵,神理分明。

说的是康熙末年,河间县张歌桥有个叫刘横(hèng)的人,住在河岸一侧。因为他生性强横凶悍,蛮不讲理,所以得到这个绰号,人们甚至忘记了他原来的名字。这一年,连降几场大暴雨,河水暴涨,浊浪滔天,气势非常凶猛,负载过重的小船经不住狂风巨浪的冲击,往往会被激流吞没。

这天,刘横偶然看见激流中有一个女人,紧紧抱着一支残破的船桨,拼命地在翻滚的浪花里挣扎、呼救。当时河边虽有许多人站着观看,但是风狂浪急,爱莫能助,谁也不敢冒险去救人。

惟独刘横非常激奋地说:“你们这些人还算是男子汉大丈夫吗?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说罢,他毅然独驾舴艋小舟,顺流直追三四里。由于风急浪高,船好几次险些被恶浪吞没。但他终于还是将这位落水的妇女救上岸来。第二天,这位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孩。

一个多月后,刘横忽然得了病,他就嘱咐妻子办理后事。当时,他尚能行走站立,众人都责怪他的言行唐突、怪异。刘横长叹一声说:“我是肯定不行了。就在我救起落水女子的那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恍惚之中,来到某官府门外,有一个吏卒把我带进去,有位官吏拿出一本档案薄,指点着对我说:‘你平生作恶多端,该于今年某日死,死后堕为猪身,后五世都要遭受屠宰之刑。幸亏那一天白天你一下子救活了两条性命,积了大阴德,按阴间的律法应当延长你的阳寿二十四年。现在,用这二十四年寿数抵销你平日的罪业,所以,你还应按原订日期死去,好给你豁免了转世为猪,受那五世屠宰之苦。如今你的死期将临,我唯恐世人不明真相,怀疑说你做了这么大的好事,反而落得早死。所以特意召你来讲明此事,让你明白其中的原委,也好让大家知道这其中的事由。你这辈子的因果已经了结了,望你来世努力向善!”我醒来后,觉得这梦很晦气,很是讨厌,所以没对人说起。现在到了死期,果然得病,我还奢望能活下去吗?”不久,刘横果真如期死去。

由此可见,神鬼理法分明,丝毫不爽。一个人命运的消长,总是按照他几世的行为总合计算,然后给以判定的。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表现与所受的报应偶然不相应验,就认为天道无知、违背因果啊。

白话解释:证道的行者常习惯于远离喧嚣的闹市,择静独处,独行独步,禅定经行,打磨心地智慧;与已经证悟的同参道友共游此清净无生涅槃路。证道的行者,道风古朴高雅,神清气爽;道行若风高霜洁,一身正气。道行者貌似憔悴不堪,而其铮铮铁骨,操守固若金刚钻石,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项背的。释迦佛的弟子谦称贫僧,其实是身贫道不贫,所言贫是身上常穿粪扫衣、百衲衣,如果论证道学佛,功德法财,则其心地深藏有无价的法宝。

洞山良价禅师示寂时云:“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六祖坛经》云:“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无价珍,用无尽”:无价珍,指出世间的功德法财,即心宝、自性,具足无限功德妙用,应用无尽。好似个永无穷竭的“无尽藏”,无暗不破的长明灯取用不尽,实非世间有限之宝可以相比。马祖云:“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

世间之宝都是有限的,都有成住坏空。假如寿比彭祖八百年高寿,大富如石崇,一生荣富。而唯此心宝妙用无尽,上至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下至六道众生,尽未来际,经无量劫,受用无尽;历代祖师大德,及今天下老和尚受用不尽;即今山僧当然也受用不尽了。十方诸佛,乃至一切众生,群灵含识,皆有此宝,只是凡夫俗子如我等心外求法,不识自家宝藏而已。

“利物应缘终不吝者”:自性之无价珍宝,不论是广结善缘,接引众生,或者是普济群机,永远都不会匮乏。凡有所缘,应机利物,皆能满足而毫不吝惜。君不见祖师大德装疯卖傻如道济和尚等,“鞋儿破,帽儿破”,行于十字街头随缘度化,堂堂分付,于一颦一笑间又何曾吝惜。自是时人不肯低头反省、承当。古德云:“骊珠不是骊龙惜,自是时人不解求。”

偈语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语出永嘉玄觉的《奢摩他颂》开头语。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是禅师明心见性的悟后境界,是般若智慧妙用的真实写照。“恰恰”,即正好,恰到好处。“恰恰用心时”,即般若智慧现前时,恰到好处地应机接物,妙用无穷,通达无碍。“恰恰无心用”,因为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无有分别,平等一如,随物应形。用而无用,心无所住。未见性的人,用心时常执着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去耳闻目睹,处处显示我见,所以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处处生分别对待,所以烦恼丛生,妄想不断,难以安心。“恰恰用心时”如镜中像,明明了了;“恰恰无心用”如像去镜无痕,不留印迹,心无住相,了无牵挂。

“无心恰恰用”即无住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生般若智慧,通达实相,妙用无穷。“常用恰恰无”即一法不立,万法常围绕,而不生法执。随类现形,而不生我执。智者无我,心不沾染,以慈悲喜舍心广度众生,行愿无尽;而心中了无一物,四相皆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智者随物应化,通达无碍,如明镜照物,了了分明,而心地清净本然,不着丝毫印迹。

二六时中,心如虚空,畅达无碍,无所不生,无论山高路远,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而其间,慧日朗照,随物就形,法眼无边,一法不立而弥无不及。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通古达今,尽未来际,无始无终,亦无穷尽,法尔如是。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六祖能大师答智通之问:“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大意是说,六祖能大师回答智通说:“所谓三身,清净法身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妙觉本智,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真心本行。倘若离开自己的真如本性,而另外戏论三身,就成为有身而无智;如果明悟三身无有自性,就成为四智正觉菩提。也就是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听我偈言:“真如自性本来具有法、报、化三身,由此三身而发明转识成为四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转未那识成平等性智,转意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不必屏绝见闻觉知的外缘境界,就能够超一切法直登菩提寂灭道场。我现在为你所说的法,你要从心底深信不疑而永不迷惑,切莫误学他人,说法数宝,心莫外驰,要内证菩提自性。”

《显宗记》云:“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

《坛经》云:“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与永处那伽定。”

大意是,智通又再启请说:“四智的意义,可以请您开示给我听闻吗?”六祖开示说:“既然会得真如自性三身的真谛,自然便能洞然明了四智的义理。你何必再问这个问题?如果离开这真如自性的三身,而另外去论四智,就打个譬喻来说。三身就好比灯泡,四智就如电流一样;如果没有灯泡而光有电流,电流就再也无法发出它的光能;离开三身而去戏论四智,就好比光有电流而无灯泡;所以说为有智无身,智也无从显现。即便如此,即使有智还同无智一样。”六祖大师又再说偈说,大圆镜智就是真如自性的清净妙体,无有尘染,圆明透脱,洞彻内外,犹如大圆镜光而洞照万物,无忧穷尽。《唯识论》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平等性智就是心无滞碍。如来观众生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契机契理,随缘度化,令众生悟证自性,入佛知见。《佛智论》三曰:“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妙观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此平等性智在如来性体中本自具有,是如来善观诸法相,和众生根性乘欲,而施以无碍辩才,说诸妙行,令众生开悟的德能,这叫作妙观察智。《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在应机接物时,能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生分别,所以说妙观察智是非功。

成所作智就是如同大圆镜,是如来为了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叫成所作智。此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如镜照物,不昧现状,圆成六度万行,所以说成所作智如同圆镜。。《佛地经论》卷三曰:“成所作智者,谓能通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

八识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必须要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说五八两识果上转,八识中的第六意和第七末那识,是在众生因地中时就可以先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说六七两识因中转。也就是五八果上转;六七因地中转。但这只是用名言而非转真如、发实相性体。众生因一念迷惑时成为识,悟时为智,转识成智。如果在悟转之处识智俱空,不再留有凡情业识而证永不退转,“繁”即繁杂,“永”犹言恒常,“那伽”译为龙,在日用平常中,虽然历经净染多幻而真心本源常在定中,犹如龙之静潜深渊,能现大变而不失定力。名虽有八(八识),体唯佛性,着力处在于转处不留情。若能抛却情识的粘滞、认同,纵使是种种业障同时现前,纷繁事务一时兴起,也不会影响到内心的安祥。所以说“繁兴永处那伽定”。

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释“转识成智”

“瑜伽行学派及唯识宗认为,经过特定的修行,至证得佛果时,即可转有漏的八识为无漏,从而得到四种智慧。即:一、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得成所作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二、转第六识(意识)得妙观察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能依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三、转第七识(末那识)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四、第八识(阿赖耶识)转至无漏时,得大圆镜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不遗。见《成唯识论》卷十。”

八解六通心地印。

见性成佛后,八识融归佛性,皆得解脱,四智的妙用应机则显,故曰八解。

八解为:一、内观色解脱,二、外观色解脱,三、净处解脱,四、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究竟灭处解脱。

此八处解脱即八识解脱。所言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七末那识即传送识,八阿赖耶即含藏识。所以转八识为四智,束四智为三身。

因中修八背舍即八解脱,发无漏智,断三界见思惑尽,证阿罗汉果时,得此八解脱。

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种神通。尽管神通二字名称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异,所证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会证到漏尽通的境界,这些都不离当人的心地,也都取决于当人的心地。然此亦为心地之法印所本具的。

八解、六通,并是证得阿罗汉果位所得,是三界断见思惑尽之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佛学大词典》释“上士”,一为菩萨之异称。又作大士。菩萨远离迷执邪见,正见法理,乃圆满自利利他之行者,故称上士。《释氏要览》卷上:“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二为上根之人亦称上士。

无上佛道妙法,只有大乘菩萨一闻就能了悟真谛,一切法一通百通,悉皆明了,安心于道法而深信不疑,诸事成办而一了百了。所以说:“上士一决一切了”。

所以说,上士一见而目击道存;中下多闻、多疑、多不信。然则,圣教所留言诠。大乘菩萨闻法即悟而得大总持,小乘行者多不认此法。荷泽云:“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显宗记》:“一念相应,顿超凡圣。”老子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荷泽语录》有云,中天竺国梵僧伽罗密多三藏弟子康智圆问曰:“和尚,多劫有缘,生死事大,念念无常,怀疑日深不敢谘问,唯愿慈悲,许申心地”,和尚答:“汝若有疑,恣意当问”,智圆问:“一切众生皆云修道,末审修道者,一生得成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问:“云何可得”,答:“如摩呵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剎那成道,何况一生而不得耶。”

中下多闻多不信。

“中下多闻多不信”:意思是说,中下劣根之士,闻此妙法,多闻而多疑、多不信,不能信解,又如何行证?

《维摩诘经》云:“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言谓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谓之失言也。”故寒山有诗云:“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古圣先贤慕道之心其情切切,善信之人闻之,必心有感怀。

但自怀中解垢衣

垢衣,即譬喻无明烦恼。衣以盖覆为义;垢即尘垢,以染污为义。无明能遮盖清净法体,能染污微妙觉性。所以,以垢衣做比喻。

“但自怀中解垢衣”的意思是说,何况自己的份内之事并非他人所能为的。

从等觉菩萨以下都是垢衣大士。见性之人潜藏密用,抛却尘劳垢衣,不为无明所覆,自然天真、灵光独露。所以说“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此等证道大士,只求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犹如私下里解除怀中的垢衣,谁还能向外苟且自夸精进?

起心皆妄,动念即离,是为我执之心;发心精进,犹落有为之法,是为法执。二执犹在,岂不是自囚于生死牢狱?精进成懈怠,即如此般。

见道之人潜而不露,行禅行道不坏世相,发惭愧心住于道法,何能向人夸说精进?此事乃系人之本分,又何须向俗人自夸,懈怠道法而不精进行持?

《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小乘行人心外求佛,譬如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终无所成,故慧思禅师示众曰:“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已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志公和尚《十二时颂》云:“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古德云:“卸却腻脂帽子,脱却骨臭布衫,摆手出荆棘林,是得大自在。”

公案:吃粥洗钵

有僧人向赵州从谂禅师问法,说:“弟子迷惘,请师父指示我。”赵州问:“吃粥了没有?”僧答:“吃了。”赵州说:“洗钵去。”僧始悟。

?这就是著名的“赵州粥”的公案。这位行脚僧人“迷惘”,即迷惑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来请赵州禅师开示。是时,正是斋堂过堂用膳之时,赵州随口即问该僧“吃粥了没有?”僧人答说“吃了。”赵州随即叫僧“洗钵去。”僧当下始悟。

行脚僧迷惑失措,投赵州问法。一般外来的行脚僧进入一处丛林,初来咋到时,能随众饭食,已经算是有福报的了。好多行脚僧往往连斋堂也找不到,假如恰逢过堂时间,大众师都云集斋堂了,行脚僧只好在客堂门外候着。对于一位初次见面的行脚僧的发问,赵州随口反问“吃粥了没有?”出语本也平常而亲切,如话家常,见自家兄弟。时当吃粥,何况行脚者,当比常住僧辛劳,这也表现了一代祖师赵州禅师平易近人的慈悲襟怀和时时以一颗平常心待人接物的平淡无奇的接引风范。

僧答:“吃了。”赵州随即叫僧“洗钵去。”僧当下始悟。

一般僧人答话后,也许还会等赵州开示。而赵州答非所问,并没有应行脚僧“迷惘”而给与“指示”,答复一二。正在这僧发愣等待之机,赵州随即叫僧“洗钵去。”因为生活于当下,当务之事是饭后洗钵去,不劳妄想,不可耽误。这个才是有智慧的行者于平常日用事所应该挥洒自如的风格。这一声“洗钵去。”打断和了却了该僧多少妄想和“迷惘”,好在该僧没有继续纠缠,谨遵赵州教诲,言教躬行。赵州这是教僧吃粥时就吃粥,该洗钵就洗钵,应时而作,哪有那么多“迷惘”,自寻烦恼,须于生活日用中彻底了断,一脚踏清。踏踏实实地生活就是修行,就是解除“迷惘”。同时,用心于“现在时态”才是一个智者所高明的抉择。现在通达过去和未来。没有现在,过去则是无根之水,未来则是无源之木。用心于现在则无怨无悔,生命之路则是由无数个现在之点的闪光照亮的。

生活当下的现实和活生生的事实本来如此,而悟境总源于现实生活当下的发现,是自心中点亮的智慧心眼,照亮了生活中本来就有的活生生的悟境。很多人以为开悟遥不可及,玄妙莫测,其实,在平常生活中,举手抬足间,处处是般若智慧的踪影。如风吹草动,知风在吹,而不见风形;知风吹过,而不留影迹。

只要我们能如实面对现前的生活,如圣严法师所说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扭曲、不妄想、不执着、不分别”,则当下就在悟中。赵州的话,平淡无奇,念僧人烦恼顿消,洗钵如一刀见血,了却眼前事,如野马收缰,悬崖勒马,妄想顿消。悟境现前。

这则公案对我们的启发是,成佛开悟本是平常生活,语默动静间发显的。

民以食为天,僧家吃饭也是首要,可以吃粥。生活是现实的,眼前事要雷厉风行,耽误不得。

俗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年之际在于春;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只争朝夕。如此等等,都是叫人着手眼前。

无论在家出家,凡事重在当下。生命在呼吸间,现前一念为首要。着手现前事,便不可能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属于过去和未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心集中精力努力奋进于当下,则无怨无悔。不留得失后患。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又何不是一种解脱自在的人生?

白话解释:自性功德法财,取用不竭,普利群机,毫无吝惜。三身四智佛性本就圆满,八解六通心地法印具足。上等善根之士,闻法深信不疑,一了百了;中下劣根人等,多闻多疑不信。修道之士,只求明心见性,究竟成佛,犹如自解怀中垢衣,修行人各尽本分,又何必向人自夸精进而懈怠空过?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云:“大道从来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为众生被业系,四圣六凡油然生。”

纵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出言吐语诋毁和侮辱他人谓之诽谤,认是为不是谓之非。明心见性的修道人,二六时中所对顺逆境界心地安然不乱,绝不会为外界变化莫测的境界所动心。面对毁谤,泰然处之,不生分别心想,好恶之心。《报恩经》云:“以栴檀汁涂佛,佛亦不喜,以粪汁涂佛,佛亦不嗔。”既无我受毁谤,如逆风扬尘,恶言谤渎之害还返自皈彼,正所谓自作自受。譬如有人手执火燧拟欲烧天,徒然自困,纵然疲惫不堪,也终不能如愿以偿。所以说,“把火烧天徒自疲”。《圆觉经》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这两句是承上“从他谤,任他非”句而来。

在“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惟一真实”的一真法界的大圆觉中,怨亲、是非、人我、毁赞、生佛等,一切平等,无有二别。

我闻毁谤之言,横逆之非,当生感恩、消业之想,恰似饮菩提甘露妙味,心自清凉而无有热恼,当体即入不可思议之实相妙境。

虽毒如贪瞋痴,烈如鸩酒砒霜,恶如豺狼猛兽,也会销融化解,了无形迹,顿入当下不可思议的大圆觉海,受用无穷。《维摩诘经》云:“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未了之人闻毁谤是非之言,心生烦恼。正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妄自造业。

古德云:“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唯见性之人所闻逆顺之言,了无分别,心得自在。即入不可思议解脱妙门。《维摩诘经》云:“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所以说“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观想恶言,亦本空无自性,是无明业障所幻现,由种种因缘所发生,固然不是真实的。何况如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音声本是幻相,本为邪道之因,《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倘若心性妄动不安,分别人我好恶,便不免徒增烦恼,妄造业障。面对恶言,不动嗔念。即在成就定慧功德,善护自家宝藏免为六贼所窃。

若能识得恶缘,空无实性,功德法财从此增长。那么,谤我的人当下便是成就我为大善知识的良缘。

不说闻恶言而用“观恶言”,此处就是六根互用,表明大师已经断除六根之垢惑而归于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涅槃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如来成道前,群魔乱舞,这也正是佛成道的无限功德良因。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此句亦承上而言。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大意是,如果不是因为如上讪毒毁谤的恶言,我能谛了其善恶音声空无自性,当体无生,就生怨亲平等心,坦然慈忍。譬如风过,只闻树叶“莎莎”之声而了无分别善恶之念,以慈悲喜舍心,广度有缘。所处顺逆之境,皆平等待之,坦然自在,无有挂碍。

若不会如前善恶之境,又如何能表明一己所修证之无生法忍功德?

如《维摩诘经》上所说之慈忍力:“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怨亲”

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二十六曰:“于怨亲中平等无二。”《智度论》二十曰:“慈心转广,怨亲同等。”

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无生”

不生不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明心见性的禅者,安住道中,心无生灭;动静一如,冤亲平等,运无缘慈,行大悲心。

白话解释:明心见性的修道者,安心道中,善护自性,不为谤议、是非所动心。面对谤议是非之人听之任之纵之,其之谤议如同举火烧天,徒自疲劳,天哪里有所妨碍?我听到所有诽谤是非之言,就如同饮甘露法雨一般,所有疑惑分别之过患都被消融化解,顿入不可思议的实相境界,妙用无穷。六根清净,则六根互用,妙用无穷。观恶毒之言,正是功德之母;恶言谤议者也正是大善知识。不能因为讥笑诽谤而对众生动心,生起冤亲不平等的分别之心,否则,又如何能显现不生不灭,慈悲忍辱的功德妙用?

《佛遗教经》云:“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宗亦通,说亦通。”宗即禅宗,说即教理,二者须兼通,方可以称为宗匠、法师。“宗通”即法通。法并不是言语可以表述的,言语所表述的并不是究竟的佛法。德山以棒、临济以喝接引学人入门。宗门祖师方便垂慈,契机接引学人,如果没有明心见性,悟得无生心地法门,如何能横空出手,当机棒喝?须直下洞明宗门要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深达本源,非同圆渐。

《荷泽语录》有云,南阳太守王弼间:“禅师,为是说通,为是宗通”,答:“今所说者,说亦通,宗亦通”,又问:“若为是说通,若为是宗通”,答:“口说菩提,心无住处,口说涅槃,心有生灭,口说解脱,心有系缚,即是说通宗不通”,又问:“若为是宗通”,答:“但了本自性空寂,更不复起观,即是宗通。”

“说通”即义通。能善说法教化,讲解三藏经典,明达无误。

“宗亦通,说亦通”,即法义俱通,能俱通者,难有其人。通佛心宗,承佛心印,具文字般若,得无碍辩才,以续佛慧命,传祖心灯,弘法利生的大德行者,称为宗、说兼通,解行相应。

圭峰云:“经如绳墨,揩定邪正。绳墨非巧,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参禅者必以经论为准。”古德云:“今人看古教,未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传云:“经是佛语,禅是佛心。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也。”

《宗镜录》卷二十九引用《法华经》之言,论及若说通而宗不通如乌云遮日;若宗说皆通,就如日处虚空,而一无所蔽。所以,宗通与说通,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说通必定以宗通为本据,且能巧借语言文字来宣演一己所证悟的佛语禅心。所以,宗通多用于自己修行之情形,说通则用于开示他人之情形。由是,禅林中,“宗通说通”一语遂成为形容“自行”与“化他”之重要名相。准此,《宗镜录》同卷就称宗通为“定”,说通为“慧”。

永嘉大师初始听闻、修习天台智者大师教观,后有发明知见,往曹溪得六祖惠能大师印可。所以深明“宗、说”要旨,被赞誉为“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因中称为止观,果上称为定慧。定慧不二称为圆明,这圆明之性不是小乘滞空者所能决断,所以说“不滞空”。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为无明昏散所障碍和迷执,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所以圣人立止观二法以对治,即以止息对治散乱,使散乱归于寂灭;以观想观察昏沉,使昏沉而归于明朗。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之法,定慧不二称为圆明。圆明一法是诸佛功德的无量法财,妙用无尽。

《坛经》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荷泽云:“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学。”

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圆明常寂照”:为六祖惠能所说。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

若言行不一,只能留于口头、鹦鹉学舌而已。或沉空守寂,徒做守株待兔之徒;如果还是口说空,心杂乱,岂止是自欺欺人,终将妄堕轮回。

“定慧圆明不滞空”:是说此等宗门匠师,宗说俱通,则势必定力圆融无碍,而慧根明彻朗照,决不会滞落于空寂之魔。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永嘉大师云:非只我今独自了达如上定慧不二的圆明法性;明心见性,一切众生与十方三世诸佛体性本同;无量恒沙诸佛,也都同具此圆明觉体,与恒沙众生了无分别。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悟即当下是佛,宛如梦觉;不悟即自甘沉沦,长劫轮回。如《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华经方便品》曰:“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梵纲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恒沙是比喻。西竺,指天竺,我国古代称印度。恒指恒河,方四十里,河中有沙细如面。世尊说法多以此恒河沙比喻数量,形容数量多至无法计算。永嘉大师在此依佛经而言喻。

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昔南岳怀让禅师参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怎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僧问荷泽曰:“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未审同异”,答:“亦同亦异”,问:“若为同异”,答:“暗室中着十盏灯,灯光同一,即是同义,言别义者,为盏盏各别,是别义,诸佛法身,元来不别,智受用各别,即是亦同亦异。”

《显宗记》:“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狮子吼:譬喻佛教威神,发大音声,震动世界。佛陀说法犹如百兽之王狮子之吼叫声,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百兽都降伏一样。《传灯录》曰: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

狮子为兽中之王,其哮吼之声,能令群狐销声匿迹,百兽亦如脑裂、恐怖而逃。永嘉大师谓我今宣说最上一乘自性法门,犹如大狮子吼,无所畏怖,能令天魔退避,外道潜踪。

比喻此自性圆顿法音,能破除相对虚妄之相,驱除魔外邪见,如狮子怒吼,慑服百兽;亦为众生显明心地,与佛无二;令信受者善根增长,定慧俱增。而诸小乘根器之人不识如此大法,难以起信,疑惑不解。所以,华严会上如聋如哑,不能信受。且看德山棒、临济喝,又能有几人入门,肯当下会心承当,识得祖师悲心?《圆觉经》云:“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种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比喻声闻、缘觉的小乘圣人,虽然有威德庄严,但是不能发心回小向大,成就无上佛道。对所闻圆顿大法,多有疑惑,不能谛信解行,悟达圆明。所以,法华会上有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礼佛而退。如象王,虽属巨兽、有威神力,若闻狮子吼声时,即失威仪、披靡奔逃,顿失平日之雄威。所以说“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诸天与龙神证得寂灭之性,听闻狮子吼之微妙法门之音时,则生欣喜欢悦之心。比喻大乘菩萨根性的众生闻佛说法,欣喜欢悦,叹为稀有。狮子吼喻佛说法之无畏威神;百兽喻外道邪师鬼魅、惑众之徒,闻此正法,则惊惶失措,披靡奔逃。如须菩提在般若会上闻佛说法,则喜极而悲,“涕泪悲泣”。

故《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云:“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天龙喻登地菩萨,入初地即欢喜地行位之菩萨,以无上妙法,印内证之境,格外亲切。

白话解释:我能传佛心宗,说法教化,自行化他,证得定慧不二的圆明境界,决不沉空守寂。不仅仅是我一己今日通达了如此圆明不二之性,如恒河沙数般众多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众生,其体性也都平等不二,皆当成佛。佛陀说法如狮子吼般无畏、威猛,为众说法,心愿悲切,百兽闻法,妄执破除,皆为摄服,甚至脑裂心惊。香象虽然属于巨兽,但为小乘圣人,听闻狮子吼之法音,也随之望风披靡,失去平日的故态雄威;天人与龙神的大乘行者在寂灭性中闻佛妙法之音,心生法喜,欢悦无比。

《宗镜录》卷27:“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故知若先了宗,说则无过。”《从容录》第12则引:“讲授云:‘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笼。宗通说不通,如蛇入竹筒。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宗说俱不通,如犬吠茅丛。’”

《六祖坛经》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古德生死大事未了,心地未明,不辞辛劳行脚苦修。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遍访大江南北,踏破芒鞋无数,志在寻师访道,参究无生。正所谓无常迅猛,了脱生死为要。

古投子云:“一切世人向紧急处却闲慢,闲慢处却紧急。若欲出离生死,须遇善知识为增上缘。发明己事,实非小缘也。所谓青山长在知识难逢。”所以说“寻师访道为参禅”。

“紧急处”指“明心见性”,“闲慢处”指“世俗生活”。古人说:“若要留君论生死,空也忙;无常一到轮回险,忙也去!”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生死心地未明,赵州八十犹行脚;及至归来无一事,才悟到生命的自觉只在方寸之间。

禅诗:尽日寻春不见春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禅诗为唐朝无尽藏比丘尼所作。

大意是,一禅僧出外行脚,,终日奔波,为的是寻找春天,却不见一丝春色。脚上的芒鞋,因为跋山涉水,已经磨破了,人攀上山顶后,从山脚下望上去,好像踩在岭头的白云上。归来后,笑着拈起一朵梅花嗅着,忽然醒悟,春天已经在树上,枝头,尽显无限风光啦。

有人认为,这是要学人有一颗明净的平常心。不要妄动不安,心外求佛。心有所求,就多了一份牵挂;心无所求,才能拥有无限春光。如此解读,也尚可。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

这是一首开悟诗,诗中处处显露出禅者的心地风光。

行者整日出外行脚,“寻春不见春”,心物一如,不着一丝痕迹。无有我见之相,《金刚经》教化我们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处的“寻春不见春”,正是不“以色见”春的真是写照,其实禅者已经证得实相妙境,见诸相非相,心中已经是春光无限,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满心春色了。身心尽日与春光同辉,光彩焕然。且看“芒鞋踏遍岭头云”一句,这不正是禅者神通自在,潇洒自如,法身辉映白云岭头的真实写照吗?如此人在境中,心游物外,分身遍野,出神入化。这并非是未见性者望文生义而可误读的。

“归来笑拈梅花嗅”,这句正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热起来”的意趣相同。只是如此的“满园春色”正好指的是春色遍满大千世界,风光无限,而一枝梅花独秀,芬芳沁人心脾。心回到了春色着落点,如佛拈花微笑,妙在无言之中,离相着相,体悟平常心的道用,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时,与春天的气息息息相通,与梅花一个鼻孔呼吸。

“春在枝头已十分。”因为身心“归来”,而一枝独秀,于三千大千世界独放春色,尽显般若华光。

全诗从实相无相着手,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是自在妙用境界的展现;归来笑拈梅花嗅,是实写,不坏世相,返朴归真,寓意平常心是道;春在枝头已十分,是特写,春色满园而一枝独秀,开尽春光无限,尽显般若实相妙境,华彩焕然。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歌对我们如何做人,也有不少启示,“尽日寻春不见春”,首先要发心。树立美好理想,热爱生活,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精进心;不可懈怠度日,苟且偷生,虚度时光;也不可以自私自利,满足于现状。“芒鞋踏遍岭头云”,要行动。要实践,要有务实的行动。要不怕困难,踏踏实实,知难而上,无所畏惧,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归来笑拈梅花嗅”,要惜缘。要珍惜当下的缘分,惜福感恩,以一颗至善至美的平常心,积极乐观地微笑着生活。“春在枝头已十分”,要知足。要正视自己,知足常乐。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尽心尽力,积极作为,过好眼前的生活,不求尽如人意,但得问心无愧。

如此,来认真地学习和生活,对待家庭、事业和社会,那我们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生活很容易感到幸运和满足。如果不能实践如此的生活体验,那的确是寻春不见春,纵然鸟语花香,也看不到一丝春天。

?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自从认得曹溪路”:是说大师早年精通天台止观,虽有所悟,但未契入娘生前本来面目,后诣曹溪,得六祖印证心地法门,言下契悟,了知一切诸法本无生灭,自性亦无来去,与生死不相干涉。悟此法门,始悟无生妙理,明心见性。得六祖留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故说“认得曹溪路”。

公案:我不会佛法

天皇道悟问石头希迁禅师:“曹溪意旨谁人得?”石头答:“会佛法的人得。”

道悟遂问石头和尚:“师父,你得到了吗?”石头说:“没有。”

道悟再问:“你为什么没有得到?”石头答:“我不会佛法。”

佛在灵山会上,独开一法,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是时,唯有迦叶微微一笑接法,开禅宗之河。这种“传法”的过程和境界,只能心领神会,不需要言语表达。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在说有,从有归无;惠能反其道而言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句句破有,句句归无。

我们来看永嘉大师“一宿觉”,和惠能大师印心的几句话:

惠能说:“汝甚得无生之意。”永嘉大师反问道:“无生岂有意耶?”

惠能说:“无意,谁当分别?”永嘉大师答道:“分别亦非意。”

惠能印可,道:“善哉。”

这是惠能大师印证永嘉大师开悟后的最后几句话,句句紧逼,破有归无,意思是说,无生非意,非分别之所思量。再次印证了顿悟禅法离言绝相,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境界。

所以,一切文字戏论,意识思维,有为心行,非关佛法。

“曹溪意旨谁人得”,是说六祖的禅法心要是谁会得的。石头回答说:“会得到佛法的人得到。”就是说,体悟到佛法心要的人得到。

祖师传佛心法,必须师徒话语契机,会得佛法无相无为心印,方印可,绝非儿戏。如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语不投机,梁武帝执着于世间有为功德幻相,造像建寺度僧无数,而沾沾自喜;达摩祖师答“对朕者谁?”而盲然直言“不识”。遂一苇渡江而去,于少林寺面壁九年。

弟子道悟还未见性,认为禅宗心要祖祖相传,误以为有物以手传授。

其实,是祖师之间的有为心行借言语口相表述,而悟及无为、无分别着意境界,此时,祖师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佛法心要在无言及处,而心领神会。其实是每个人的内心本来就有,只是尚待发显而已。

弟子再次追问:“师父,你已经得到了佛法吧?”石头答道:“我得不到佛法,我体会不到。”

石头希迁的意思是,佛法无形无相,我无法和你说明白佛法心要。

因为,弟子道悟还有人我分别之相。佛法亦非从外得,所以无从“得到”。因为弟子还没有体会到佛法心要,所以,石头答道“我体会不到。”

其实佛法的心要正在这句话的言外。其一是有“我”,就与佛法心要背道而驰,二是佛法不可思议,离于思虑、言议,无法用言语表述,非言语所能及。三是法无定法,动念即乖,说即不中。所以“我体会不到。”即有我之体无法体会到佛法心要,无法用言语表述给你,而讲得明白。

这则公案,和俗语中的“沉默是金”异曲同工,常言道“是非皆从口中出”,要谨言慎行。其次,也启发我们在平常生活中,要谦虚谨慎,不要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不是究竟法,都是权宜之计;世间没有一法是究竟完美的,所以凡是开口说“我认为”的时候,请注意了;还有法无定法,所有的计划赶不上变化,我的发明创造终将被淘汰,被甩到垃圾堆。再次,我终将死去,我会被人替代,被对手打垮,被彻底否定,会遭受一切意外的不辛,如是等等,我要早有心理准备。“无我”是佛法心要,我们要从内心深切体悟,死都死了,还有什么不能放心的,什么时候会死去,犹如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受不辛一样,让我们不再对这个无常的世间感到恐惧和心生执着;我们要如是感恩佛陀的慈悲和关切。再次,要多微笑和赞美他人,用全身心的爱活在现在,用微笑、赞美和祝福对待冤家对手。道人是非要咬紧舌头,赞美他人要大声表述。

让每一个今天和当下成为不朽的纪念,精进不懈地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把下一刻就当着死亡的来临,不留下后悔。患得患失是未来和过去的伤心事,不属于现在。无常之魔,让我不能预知和把握明天。但是我可以现在在灯光下打字,用心祝福此时此刻的你我他。

既悟不生不灭之道,故说“了知生死不相关”。如此,则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举止施为,无不皆在大寂定中通身受用,应物接化,妙用无穷。

公案:人之将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语出《论语》,是说,人到临命终的时候,言语是真心和善意的。

云居道膺禅师圆寂之前问侍者:“今天是几时?”侍者答:“初三。”云居说:“三十年后,你也要这么说。”接着便圆寂了。

如此可知,云居道膺禅师临命终的时候,是清醒的,并对侍者有话关照。?

禅师问“今天是几时?”或许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临终时,以此作别尘世。

侍者答:“初三。”显然,侍者是健在的,比禅师年轻。当然回话时,心境是坦然的。与禅师的心境迥别,绝对没有设身处境地想到此时已是自己大别世间之限。“初三”就是“初三”,但是对师父的依恋之感显然是深厚的。

需要回味的是禅师最后的关照,云居说:“三十年后,你也要这么说。”接着便圆寂了。

俗语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喻世事多变而无常。这里的“三十年”是个概数,“三十年后”,寓示侍者大限之期。

而云居禅师的最后的关照是“你也要这么说。”其一是,要以如此心境,坦然往生。其二是,对自己的色身做他身观想,如对良师生感恩之心;因为色身成就了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得人身,得闻佛法也是多生累劫的福报感得。其三是,要认真地对待每一天,活得明明白白,过得认认真真,不敢苟且。其四,对众生慈悲,广结善缘,时时正念如常。平平常常过,自自然然走。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平常我们难免对世间功名利禄斤斤计较,对是非恩怨耿耿于怀,难免于风尖浪口处心动不安。大限来临,又有几人能放得下心,走得明白?

憨山德清禅师作过一首生死偈语:“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大意是,死生如昼夜更替,如水流花谢;悟透生死之日,我才知道鼻孔是向下的,本然如此。

如此面对死亡,便无有恐惧,亦无颠倒梦想。

可是,我们好多人,平常活得不明不白。不能正视生死现象,便有恐惧;身心寻声逐色,便夜梦颠倒;做亏心事,便为担惊受怕;神驰心外,为六尘妄境奔波,便不知鼻孔向下。

想起已故赵朴初居士的遗偈,可以体会到朴老清净、洒脱而安然自在的内心世界。“生固欣然,死亦无憾”:对生活感恩,一生无悔,没有遗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大自然生生不息,悲心无尽,行愿无穷;“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我本无我,回归于无;“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明月皎洁,清风飘荡,再也不劳寻觅我,已了无踪影。

会得生死临终,一生大事了脱。对于生者,你我该会有许多的感悟吧。

不要忘了“鼻孔向下”,想必会在生死途中,多些平常心,随遇而安,遇事泰然。

同类推荐
  • 全能的林航

    全能的林航

    自从得到全能系统,林航就变了,变成了一个武道宗师,钢琴大师,音乐奇才等等。。。
  • 我在绝地捡宝箱

    我在绝地捡宝箱

    江晨穿越平行世界,获得无限奖励系统。于是乎《绝地求生》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神。“叮!击杀普通玩家,金钱奖励888元!”“叮!完成单排吃鸡,获得技能完美压枪!”“叮!获得空投奖励,获得摩托车驾驶技术精通!”呆妹儿:“他说在摩托车上搂紧他的腰,就能带我吃鸡儿~”韦神:“我能怎么办,打不过他我也很绝望啊!”王校长:“你们光说让我充钱买个挂,要是能这么简单就好了……”江晨看着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的界面上显示的击杀数,耸了耸肩:“杀这么多只是顺手点几下鼠标,我其实就是想看看还能获得什么奖励,你们信吗?”
  • 逍遥小村医

    逍遥小村医

    师父死了,把师娘许给了我,我要赚大钱,养师娘!
  • 中昱传

    中昱传

    中昱,幼年遭变,失忆流浪,自生自长。其性坚毅,自立且自由。绝无青云志,但求一线之生。
  • 我是大神壕

    我是大神壕

    女神最拜金,小爷不需要,毕竟我一个月工资两千,我怕她贪图我的钱啊。什么狗屁富二代,小爷用钱砸死你,小爷账户里的钱数字多的能吓死你,只是,自己不能用。苏成很忧心啊,自己简直就是新世纪最有钱的乞丐了,捧着金饭碗!
热门推荐
  • 炎玄九变

    炎玄九变

    少年沐凌,携冰而生,在这个修炼炎力的世界里,却因此而成为废物一般的存在,炎力觉醒六年时间,修为进境极为缓慢。但是在突破第一个大阶的时候,他却发现这与大陆炎力格格不入的冰力,威力竟然出奇的强大,似乎正是一切炎力的克星。饱受白眼与冷遇的他,终于是向世人展露出近妖的战斗能力,别人可以越级战斗,他却可以越阶战斗,踩天王,踏灵君,覆仙帝,灭神皇,成就无上巅峰!本书已完结,新书《八荒斗神》已上传,敬请新老书友支持新书,飞烟百拜谢!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入书友群:390417452《飞烟阁》,期待您的加入!
  • 近卫局小队

    近卫局小队

    2120年10月2日,长达4年的银翼联邦第二次卫国战争结束了。然而,银翼联邦国内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太平。对此第一任统帅夜文华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特殊课业部队来稳定国内局势。直到第二任统帅楚华诚上任,统帅部所属特殊课业部队正式更名为银翼近卫局。在此之后,近卫局对于银翼联邦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卫局简史》
  • 我家老师很全能

    我家老师很全能

    林云以为系统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最强的教师最后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系统的一部分
  • 重生将府千金

    重生将府千金

    前世,她叫江琦、他叫慕子亓;虽然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但是在江琦的眼里,慕子亓是个只会欺负她的恶魔;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改写了他们原本的命运轨迹......今生,她叫兰雪、他叫慕容夜;虽然她长他2岁;但是在兰雪的眼里,慕容夜却是个不容小视的家伙;一场美丽的烟花下,他遇见了她。是命中注定无法逃脱还是老天的再次恶作剧?分分合合,有始亦有终。
  • 穿越之前尘忆梦

    穿越之前尘忆梦

    我只不过是一个在办公室里熬时间,盼着涨工资去逛街的剩女……突然从天而降的银发美男,却带来了无尽的梦魇……如此真实的梦魇……——我到底是谁?
  • 斗罗大陆:双世生还

    斗罗大陆:双世生还

    和绝世唐门里唐舞桐、霍雨浩有关系。但内容绝对不一样.
  • 恋爱百分百

    恋爱百分百

    超级帅气拥有无敌粉丝团的副教授易丞遭遇世间第一顽劣女古以箫,在她三番两次的调教与作弄下,易丞觉得自己越来越猥琐,买卫生巾、敞开裤头拉链漫步……敢问他现在什么囧事没干过?啊!人生处处是猥琐啊!易丞很囧很郁闷,自己聪明N年,最终栽倒在古以箫手里。古以箫从小就被人亲切地叫为“毒女”(蔫坏、蔫坏的家伙。),不就是考试少写了几个字吗?(真的是几个字而已吗?)这阴险的副教授易丞居然先给她满分,然后想再给她难堪。古以箫愤起,恶整副教授易丞。事已至此,古以箫和易丞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古以箫看他不顺眼,却在一次擦枪走火后变成了暧昧的partern关系,然而,古以箫还是不把易丞当回事。
  • 最拽四公主的九个故事

    最拽四公主的九个故事

    一个天蝎座的女汉子,一个射手座的软妹子,一个狮子座的女疯子,一个天秤座的女神。四个女孩子相约在了一起。她们有着不可思议的约定,在她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将一一列入日记里面。想知道四个不同性格女生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吗?看了小说你就知道了。快点,戳进来!
  • 被爱与爱的结局

    被爱与爱的结局

    她说:“如果你下辈子能找到我,我就请你吃一顿饭。”他说:“这辈子我能找到你,下辈子也不会例外,等着我,说好的一顿饭!”
  • 云想衣裳花想仙

    云想衣裳花想仙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魏紫身为花后更是艳丽无双。但魏紫死了,成了花王姚黄念念不忘的朱砂痣,心中那道不可言说的白月光。死后的魏紫被公输先生所救,残破的妖魂寄身于魏紫一生修为所凝聚而成的牡丹花中。后来,姚黄把他对魏紫感情移到一个和魏紫很相似的女孩儿身上。姚黄为了救患有枯血之症的女孩儿死了,魏紫为了救以身祭天的姚黄又死了。死透了的魏紫却又得机缘,重生于刚刚灵气复苏的地星上。前世已散、情劫已过,我心尖尖上的那个人只有我自己,今生我必要做那万万人之上的万界仙尊。且看曾经深陷情劫的花后如何扶摇而上,位列仙班!【男主不存在,公输阙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