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12900000024

第24章 职业和职业病(4)

从第一丝海藻登陆,单细胞藻类逐渐转变成多细胞植物,并生成一种撑持在空间的骨架,已有四亿两千万年的历史了。

那是一个无声无息的世界,既没有兽类的啸叫,也没有昆虫的嘤鸣。新绿在泥盆的边缘攀爬,蚕食着裸露的山岩,在洪水和地壳的裂变中,原始的山林出现了。

浮于泥塘中的丝丝缕缕,像一杯名茶碧螺春。色泽鲜绿,缨络成朵,给人以恬静与和谐。可这形如花丝的藻类,在三十五亿年前就在海水中出现过。九九归一,这世界上最早的植物,该是所有的植物,也是茶的祖先吧。

茶树,被植物学家界定为: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属,茶种。

中国,是茶的母邦。世界上最早的茶树,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高原。说到茶,人们将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起,仅从文字可考的记载,也远于三千多年了。西汉司马相如所着《凡将篇》,列出蜀地所产药物,其中第14种“舛诧”,就是茶。

俗语说,高山出好茶。难怪狮峰龙井、黄山毛峰、君山银针、庐山云雾、蒙顶甘露、天柱剑毫等名茶,都以山的名字命名。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着作,唐代陆羽的《茶经》,讲到茶叶的培植时说“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而茶树最好的生长环境,是生满烂石的山中。宋代《大观茶记》也写道,“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山地向阳,茶树发芽早,芽叶肥嫩;而湿润多雨又有林木遮阴,晨雨过后,天晴也雾露昏蒸,到中午还湿气氤氲;透过树隙的湿漉漉的阳光,给叶片以适度的漫射,这原生于亚热带的植物便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要知道茶的个中滋味,要亲口尝一尝,故有“品茗”之说。品字是三张口凑在一起,茗是茶芽的别称。

茶须静品。知音小聚,玉壶买春,人淡如菊,只有在心平气和,一扫绮丽繁缛,虚怀若谷之时,方能入情境。

一杯君山银针,每一直竖的叶芽上含着一粒水珠,这“雀舌含珠”,让人品味清淳,确能洗心净垢。

品茶而入境界,心绪和氛围尤为重要。正如赏景须有丽人为伴,听雨须在山中寺院竹榻之上为佳。

竹篱瓦舍,勺不疏林。当暑热被隔于浓荫之外,有少许蟋蟀的鸣声点静;此时,一人独啜曰幽;二人对饮曰胜;三四人品味曰趣。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之下,心境与色香味合而为一,茶的鉴赏家方认为一杯淡茶是最好的东西。

古人称茶为瑞草之魁,尤注重茶的采制。

农谚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名贵细茶多为绿茶,在茶芽白毫萌生、嫩叶初展的时候,待晴天凌晨日出前,夜露未碎时采摘。

如果按道家回归自然和阴阳二气交融的说法,露珠实在是融汇了天地之精华。而茶被称为灵芽,也许与此有关吧。

毛茶粗制中的杀青,是用高温破坏茶中酶的活性,从而保持茶的绿色。

雾气蒸腾间,鲜叶中的青草味随之消散,而火,却固定了芳香。

摊晾。

揉捻。

排湿以手捏稍能成团,松手后能弹散为度。

继之辉炒。紧条。滚条足干。

茶的精制十分繁复。以眉茶为例,从复火到匀堆装箱要经过19道工艺流程。

仅抖筛就要先后经历八次。

拣选有六次工序。此外还需补火、车色。

茶中珍品不仅在于质,也在于形。

龙井、旗枪为扁形茶;平绿、贡熙为珠形茶;银针、珍眉为条形茶。

碧螺春的外形因呈螺旋状而独树一帜;而普洱茶中的紧压茶,也有沱茶、砖茶、七子饼茶之别。

中国古代制茶,都是紧压茶。晋代有关饮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称“荆巴间采叶做饼,捣沫作茶粥食之”。唐代的茶首称阳羡,即今天宜兴的“阳羡紫笋”,早年作为贡茶送往长安,也称“龙团凤饼”。

由饼茶改为散茶,始于南宋。

茶分五色。

由近年新创的“绿牡丹”得到启迪,继而制成的五朵茶花,令人心仪。这与沸水中的太平猴魁相比,已没有那种龙飞凤舞,刀枪云集的杀伐之态了。

茶,给予我们的,是馨香、宁静、清淳与闲适。引我们寻幽探胜,获取心的清明。

仅就名称而言,茶也充溢着诗情画意--蝉羽、茗眉、松萝、紫笋、铁观音、玉蝉膏、独行灵草、龙团胜雪……林林总总,竟有数百种之多。

古人称烹茶为煮泉。茶叶饮用以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大凡名茶皆以当地泉水沏煮为佳。杭州龙井善在虎跑泉水,庐山云雾茶适宜庐山泉,龟山云雾茶喜于龟山下的石潭中水,称之为“龟涎”。

唐刘泊金把全国宜于煎茶的水分为七等,以中冷泉为首。

茶的鉴赏家常以烹茶为殊乐。认为烹茶之乐与饮茶之乐与吃蟹爪一样,钩求搜取和细细品味,其乐各居其半。

壶架于硬炭火炉上。

水须三滚。

壶底有小泡出现,称“鱼眼”、“蟹沫”,是水之初滚。

壶中沸声见大,水面起泡,名为二滚。

热气从壶口喷出,壶水沸透之时,称为三滚。

三滚后提水冲泡贮满茶汁的泥壶,便可饮用第一道茶了。泥壶中茶以第二泡为最妙。

在中国,茶与道观寺庙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有白蛇衔茶籽于寺旁,从而滋生蔓延,茶质极佳之说。

典籍也记载,说达摩面壁九年,极度困乏,绝望之余将眼皮撕下来,弃置于地,于是地上便长出一株生满绿叶的灌木。后人摘绿叶煎汁饮用,耳聪目明,这便成了最早的茶。

相传唐宋时,日本派高僧来浙江天台山学佛,归时携茶种东渡,茶便传到了日本。而日本的茶道,也源于余杭径山寺的茶宴。

高僧面壁,茶也入了禅境。那具皮囊,也只是茶袋而已。

如果说茶道也已成为一种象征,性情的陶冶,品饮的是一种精神;元代以后,中国人的饮茶已趋于一种自然方式的清饮,即注重止渴生津,又注重体味茶中世界。

与茶的品饮浑然而成一体,还须有相得益彰的茶具。

茶具之上品紫砂壶的首创者,相传也是僧侣。

新泉活火,汤气萦环。紫砂质的坚结,既不夺茶香,也无汤熟气。且茶的香味只在一时,太早则味不足,太迟则味已过,须一泻而尽,因此壶以小为贵。

和茶有不解之缘的是成都人。蜀中茶称圣。

仅据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统计,成都667条街巷,就有茶馆599家,每天售茶、水十二万碗。如今成都的茶馆也比比皆是,楼台水榭、街头巷尾,时时飘出茶的清香。

成都人喜喝的花茶,系成都东郊的茉莉花农,于三伏天降雨后,采花与茶叶烘干精制。盖碗茶具,茶碗口大底小,口大便于添注开水,底小可凝聚茶叶;茶盖蓄味控温,饮茶时可刮除茶沫,易于察颜观色;而茶船载碗,既能避免烫手,又便于端茶敬客。

用铜壶烧出的水,水纯而无杂质,其味返甜。

一手熟练的渗水技巧,可称一绝。

成都茶馆的另一大特色是矮茶桌旁的竹椅。

这由慈竹做成的椅子,高矮、宽窄、软硬程度,很适合于关节伸缩,俯、仰、坐、靠,都感到舒适。

成都街头的茶馆是世俗化的,虽然有人还在自得其乐,可基本上都是摆龙门阵的场所。闻竹琴、品清音、听川剧,醉翁之意已不在茶。

诗人称鸟儿圆润的啼声是在赞美春天。博物学家却说那是在择偶季节,显示鸟的好斗性和占有欲。

白果林茶苑,实际上是老年婚姻咨询处。茶,在这里只是媒介。

誉满京华的大碗茶,如今已改成小碗了。开业不久的老舍茶馆,颇现代味儿的“古风”。名茶齐备,佐茶的小点心和干果玲珑剔透,品种繁多。此间也是曲艺名角献艺的场所。

明朝时,北京各业编为132行,卖大碗茶的属“蒸作行”。其时九门八街,茶社鳞次栉比。到了清朝,茶馆就更多了。

大茶馆,小社会。老舍的话剧《茶馆》,集50来年的变迁于三幕之中,用一壶茶,葬送了三个时代。

人说广州人上茶楼有一盅两件的习惯。可如今一些广州人的早茶也意不在茶了,早茶成为交流信息、洽谈生意的代名词,且以吃点心为主。

广州有独特的茶语。

两指微曲,轻轻敲击桌面,是表示谢意。

壶盖侧移,置于半边壶把之上,意为添水。

壶盖倒扣于壶上,为喝罢结账意。

这,倒给茶肆添了一种意味,避免粗糙的声音将宁静擦伤。

保留古之遗风,真正喝茶有道,该属潮汕地区的工夫茶了。

工夫红茶的上品应属“祁红”。祁红汤包红艳明亮,味鲜醇甜厚,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兰花香,被国外誉为“祁门香”,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

由于容易吸收水分和异味,贮茶者常用桑皮纸包裹茶叶,藏于放有生石灰密封的陶罐或锡瓶之中。开罐取茶时,优质茶非晴天不取。工夫茶盛茶叶的器皿盖子封有数层,力求不漏丝微气味。

地道的潮汕工夫茶用水是山坑石缝水。火用橄榄核焚烧。茶叶一般为上等乌龙茶。

烫罐。

装叶幼粒垫底,粗粒其上。

头冲水不喝,为洗叶。

二冲水沿四周环入,不能急冲直下,以免冲破茶胆。

巡行,谓之关公巡城。

点点滴下,称为韩信点兵。

茶须热饮。凉茶滞胃,再则稍候茶便会失味。

好茶的正色是清中带微黄,品饮30秒后,苦去甘来。茶味最上者,有如婴儿身上带的奶花香。

《茶疏》列宜于品茶的时节为二十一境。如鼓琴看画、轻阴微雨之境,清幽寺观、歌罢曲终之时……

唐代诗人卢仝写饮茶之体验。是一种通透的感觉--只觉得轻汗尽向毛孔发散,肌骨轻灵,两腋间竟习习生出风来。可谓茶人合一,把茶喝透了。

也许是返璞归真吧。

茶的发现,始于中药,而对茶的研究,又归于中药。

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解毒的功效,作为一种典型的碱性饮料,还有纠正由于过多食用肉类食品,而导致病态酸性体质的健身之益。

近年来,据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证实,对145种茶叶进行茶多酚阻断亚硝基致癌物质的筛查,发现绿茶的阻断率在90%以上。其次为紧压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

茶。茶不愧为灵芽瑞草。

汉语中的外国诗

在一篇《答<诗林>杂志十问》的文章中,就外国诗对写作的影响这一问题,我曾回答:我不懂外文,从原本意义而言,我没有读过一首属于他国语言的外国诗。我读过的只是译诗,我不知道,也怀疑这些汉语中的外国诗,是否是真正的域外诗。

这让我想起美国诗人奥登的话,奥登读过译诗之后,不理解为什么曼德尔斯塔姆被称为大诗人,因为他从译诗中看不出其诗究竟好在哪里。我也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曾被译为五言、七言的旧体诗和自由体新诗,先后在大陆出版,同时我也读过台湾诗人所译的《恶之花》,这三种版本读来差异甚大,我不知道哪一部更接近原诗,给我的感觉是三个波德莱尔,我无法将其统一在一个诗人的作品之中。我的印象是,-个精通外文的出色的诗人所译的诗,大抵能让人领略译诗的魅力,我相信这样的译诗更能体现原诗的品质。

有人曾说过:诗就是被翻译漏掉的那部分。从这种说法来看,诗是不可译的。用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语言,原文的韵味、发声,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无论如何是另一种语言无法替代的。这也让我想到一位外国诗人的话:“如果一位诗人是在歌唱,而不是在说话,他的诗是不可译的。”像帕斯捷尔纳克这样用声音写作的诗人,恐怕很难用汉语的声音来替代俄语声音的迷人之处。-个象形的人很难变成一个拼音的人。或许,汉语中的外国诗只是一种借尸还魂,借汉字的形体还外国诗的魂魄。诗的形体已经改变,译得再好,恐怕也无法与原诗等同,最多是一种模糊的近似。原诗的发音和旋律感,一经替代,便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将译诗都看成原诗的仿制品或赝品。我甚至认为,好的译诗能超过原诗的水准,在另一种语言中生发出原本没有的新的语词的魅力,那已是一种再创造。或许绝大多数译本都难及原作,但极少数的好译本则会使原作在另一种语言中增辉。窃以为,就诗而言,忠实于原作的直译是负责任的态度。我倾向于诗之灵魂的直译,即不仅是词与词的相互置换,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保留词的背后、词与词的间隙中所生成的意味,所能领略的新的生成性的语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还是可译的,因为绝大多数的诗并非仅仅是歌唱。正如埃利蒂斯所言:“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也就是说,诗的通感、直觉、错觉、情绪这些因素是可译的,诗之意象、词语的语义是可译的,诗的外部以及内在节奏是可译的,诗之智性、经验以及诗对生活的理解和发现也是可译的。我想,译诗的关键是译者本身的素质。译者本质上应当是个诗人,不管他写不写诗,首先要有诗的敏感,并明了原诗对诗歌而言所具有的独特贡献,同时站在两种不同语言的高峰之上,从鲜活、恰到好处的表现力进行一种形体和灵魂的再造,体现的是神髓,是精妙的神似。

就中国的新诗而言,其诞生便是由外国诗的影响而来,这是共识。冰心受日本和印度小诗的影响,郭沫若最初受泰戈尔影响,后转向惠特曼,冯至受惠于里尔克,李金发甚至是魏尔仑的弟子,艾青曾钟情于凡尔哈仑,乃至于普希金、歌德、拜伦、雪莱、海涅等对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新中国成立之后,苏俄诗人对贺敬之、郭小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新时期以来,有影响的外国诗人的作品大批地译介过来。这些汉语中的外国诗,扩大了中国诗人的眼界,给每一代诗人以不同的精神与诗艺的滋养。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中国一些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译诗的高手。正是这种世界精神的血液循环,提高了中国新诗的品位。正如艾略特所言:“要是诗没有外国诗的哺育的话,每一个国家和每一种语言的诗都会衰亡和消失。”

影响都是相互的。正如意象派的诗得益于王维和陶潜,庞德对中国的《论语》顶礼膜拜,他的《比萨诗章》引用了多处汉字,卡夫卡则对老子的《道德经》佩服得五体投地。诗之相互影响的意义是重大的,即便是“误读”的影响,也开创了诗的新境界。

依我看,用汉语译成的外国诗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外国诗,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是汉语诗歌的组成部分。对不懂外文或无法精通多种外语的人来说,其影响还是汉语本身带来的影响。“用汉语写外国诗”这样的说法,用在译诗上是可能的,但对中国诗人写的诗这样界定,我就不可理解了。用汉语怎么能写出外国诗来呢?汉语本身就有着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汉字作为语言符号,每个字的背后都是富有诗意的创造,汉语本身所体现的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也并不能因为受其他民族的诗歌影响而改变,这就如同我们吃了美国的香蕉不会变成美国人,吃了泰国的芒果不会变成泰国人一样。

同类推荐
  • 温莎堡的黄玫瑰

    温莎堡的黄玫瑰

    《温莎堡的黄玫瑰》一般是先读书,再去旅行。但,也有可能在旅行开始之后,还可以再接着读书。这谁知道呢?景到深处自然景,书到悟中再读书。这是一部游记类散文作品,写的是作者在游览中外名胜古迹乃至旖旎风光中的各种人生感悟,这是她的真情实感,更是人生中的真实感悟。书中的一景,一物,说不定正和你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有重合、相似之处。
  • 踏青的候鸟

    踏青的候鸟

    诗词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是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共振,其次才是面对读者。这是作者的首部诗集,酝酿了很久,终于面世了。全书分为守本天真、一念执着、红尘之上、微语人生四辑,时间跨度二十年,收集了作者中青年时期创作的249首诗词。在经济杠杆衡量一切的当下,他依然坚守初心,独留这份文学的单纯。
  •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本书收录《化外荒原》、《神圣的泥土》、《山城的静中消息》、《在这桃花盛开的时节》、《挽住芳菲》等散文作品。
  • 中华古文精典

    中华古文精典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有历代王朝兴衰的沧桑,有百家争鸣的传世辉煌,有风景如画的冰河山川,有琳琅满目的都市繁华。在时间穿梭的长河中,弄潮人物纷纷登场,名篇佳作满目琳琅,奇谋大略左右挥靡,生活百态趣味盎然。
  •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其实你始终相信梦想,虽然你常说你不信了;其实你始终相信爱情,虽然你常说等不到了;其实你明知道下句台词是什么,但你一样会被感动;其实你始终爱着这个世界,虽然你常说世界很令你失望之极。总有一天我们信仰的会失效,热爱的会消失,但永远记得,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绝望的时候抬头看,希望的光一直在头上。也许我们都像本书中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被理想和现实生活所累,但我们深信这些都是一点点黑暗,那些被贱卖的、被毁却的、被否定的理想,终将被我们一一实现。
热门推荐
  • 黑色曼陀罗已苏醒,EXO小心点

    黑色曼陀罗已苏醒,EXO小心点

    我,叫迟暮漾。也许是上帝可怜我,使我重生了。这一世,我再也不是上一世的那朵脆弱的木槿了,这一世,我是黑色曼陀罗!EXO啊!我回来逆袭啦!你们开心吗?记得保护好你们的那朵小白莲-----慕思雪。哦,对了!记得小心点,黑色的曼陀罗,是有毒、有刺的哦!哈哈哈!!
  • 大梦不空

    大梦不空

    大梦初醒,原来一切都是一场空,你所魂牵梦萦的,不过是别人眼中的白日做梦,梦中说梦又怎样?人生如梦。你,应该会做梦!?
  • 璃爷在哪都是大佬

    璃爷在哪都是大佬

    架空!架空!架空!在现实中,南宫璃是一个大佬[多马甲]「现代生活是就是和现代文一样啦」在星璃宫,南宫璃是一个顶尖的星魂使者—星辰。「星璃宫与现实时间有错差」星魂使者主要工作便是每天在系统的带领下去完成发布者的悬赏任务,一般来说,系统都是高傲的,但为什么到了南宫璃这里如此狗腿??!还成了星魂使者带领系统??七七:qwq人家也不想嘛,主子太牛,人家卑微……
  • 重生:女神NO1!

    重生:女神NO1!

    “你真是不仅丑,就连身材都肥胖得令人恶心!”她本是豪门千金,却无奈身材肥胖被自己的妹妹和未婚夫联手陷害,带着不甘,她意外重生回到几年前的校园时代,再次睁开眼眸,前世的怨恨让她脱胎换骨,再不软弱!她拼命减肥,变得绝美致命,脚踩那些看不起她的人!
  • 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费解的谜团

    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费解的谜团

    世界如此广博与深邃,无论今天的科学多么的发达,终会有许多未解的谜团让我们无能为力。就是在我们身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去探究,也隐藏着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奥秘。《奇妙的大千世界:令人费解的谜团》试图从多角度、多方面,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成果进一步揭开背后层层的面纱。
  • 拐个呆萌丫头当娇妻

    拐个呆萌丫头当娇妻

    “夏晓晓,你皮欠抽了是吧!”愤愤的瞪着满脸怒气的男人,道:“姓唐的,你竟然凶我!”男子嘴角抽了抽,这还恶人先告状了。可是看着一脸悲愤的小女人,出口的话却意外的柔了下来
  • 我的同学是神明大人

    我的同学是神明大人

    这是个异类与人类共存的世界。天生妖眼的少女因与常人有异,既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又无法融入异术师的圈子,被排斥在两个世界边缘。在女孩转学到偏僻的桃山镇后,随着与异类不断增多的接触,深受其害的少女开始慢慢了解那个她一直逃避着的世界,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被慢慢治愈。充满各种传闻的元宝山上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的神秘同学,竟然是神明?!意外进入另一个世界,又该如何生存?在一连串的事件中,少女的身世也逐渐浮出水面,少女又该从何选择呢?
  • 冷面成叶

    冷面成叶

    黎国;黎笙街;有一间古香古色的茶馆它的馆长是一个仅仅年仅13岁的小女孩儿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名,她只是让人叫她:百色妖姬她帮人探查前世今生很多人不相信殊不知她是她是那个因为铁血手段闻名各个大陆的她是那个杀伐果断的她.......
  • 云山外

    云山外

    白不笙闭紧嘴唇,磨了一下后槽牙,透过大荒山特有的红藻杉的细针叶抬眼朝金成的方向扫了一眼。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