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78200000014

第14章 《红星》震撼世界(1)

1出险

斯诺成功地实现对“红色中国”的采访,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他抓住了苏区与国统区边界松动,交通封锁缓解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入了苏区。随后局势变化,要进出边界就困难多了。尤其是四个月后,西安局势紧张,斯诺差点出不来了。此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几乎已从所有原来的防线上被撤换下来,被对苏区有敌意的部队所接替,仅剩一个通道口——洛川附近与红军毗邻的边界线上。国民党特务人员已密布于西安城,国民党政府决意再次围剿苏区,所有车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方可通行。与其说斯诺担心“死亡可能会粗暴地打断旅行”,不如说无论是进入还是走出苏区都是要冒险的。

斯诺在10多位红军警卫人员的带领和护送下踏上归途,不能乘车,只能走小道,骑马或步行穿越道道封锁线。他们沿着保安河那狭窄的河岸行进,一路上翻山越岭,跨越山涧沟壑,越过无人区,而且行进速度十分缓慢,一天才走20英里的路程。他们走走停停,不断地接到前站的待命通知,有时一等就是两三天。到第五天,他们才到达苏区的南部边界。再走一天到达洛川,准备与东北军防线的惟一交界点哨卡联络。一辆东北军的卡车停在那儿等待出发,斯诺被送上卡车。斯诺告别护送人员,向苏区作了最后的注视:再见了,红色中国。护送队伍圆满完成使命后往西返回,其中只有一位红军战士化装成东北军人员与斯诺同车东进。为避免检查,斯诺被安排在车厢里不显眼的地方。卡车在路上颠簸一天,司乘人员中途停车吃饭,为汽车加油加水,斯诺则始终不能露面。到傍晚时分,车进西安城,临近西安鼓楼已是黑夜,斯诺要下车了。按照张学良的事先安排斯诺要住进鼓楼招待处。

斯诺伸过手去,请车上人员把他的包拿过来,可车内空空如也,包不见了。刚想嘘口气的斯诺,心情顿时紧张到了极点,车上人员也着了急,横竖找不到斯诺的包。一个个急惨了,尤其是斯诺急得团团转。没有了包,那就意味着苏区之行是白搭了。包里有他采访苏区的所有记录本和日记本、30个胶卷上拍满了苏区生活方方面面的镜头,还有小电影胶片,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赠送的杂志、报纸和文件。斯诺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必须找回这个包。这是苏区之行冒险换来的成果,费了很大的心血,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也是苏区人民的重托,也有他的资助者的希望。如果没有它,斯诺将无以为凭,无言以对天下。

斯诺围着卡车转了半天,突然想起来是怎样丢失了那个包的。原来为了躲避可能的检查,上车时,把包塞进装着破旧枪支的麻袋里;而那些破旧枪支是送到咸阳的枪械修造厂去的,所以在途经咸阳时已全部卸在那儿了,那个包肯定也被遗留在那里面。斯诺回过神来,费尽口舌说服司机开车返回咸阳去取包。可司机表示第二天早晨再去,斯诺坚持立即就去,否则就没了。司机无奈,只能当夜驱车返回到60里外的咸阳。

斯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心急如焚,焦急地等待着。还不知道那个无价之宝的包能否找回来,找不回来的话不仅斯诺是前功尽弃,而且会牵连那辆东北军卡车的司乘人员,牵连到张学良及其部队;更不用说有后来振聋发聩的《西行漫记》的问世,也就没有斯诺的伟大成功。

卡车司机开车返回咸阳,随车的那位护送斯诺的红军人员与司机一起在堆放废旧枪支的仓库里细心地寻找着,打开一个又一个麻袋,折腾半夜,终于找到了斯诺的包。他们迅速登车赶往西安。黎明时分,司机和红军战士把包交给了斯诺,彻夜未眠的斯诺接过那个宝贝似的手提包,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之情,他高兴地拥抱着他们,近乎发疯似地跳了起来。

好险啊!天亮后,整个西安城戒严了,所有的交通要道上布满了宪兵和军警,路上行人也很少见到。原来是蒋介石要亲自来西安督阵,发动对陕甘宁边区的新一轮进攻。如果再迟一步,那辆东北军的卡车就难以通过紧闭的西安城门了。真是不幸之万幸了。司机虽然辛苦了,但不得不为斯诺的先见之明而折服。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此时已是10月22日了,斯诺马不停蹄地离开了西安城,辗转换乘汽车、火车,风风火火地往北平赶。月底。斯诺总算是安全回到了家。海伦形象地描绘了此时的斯诺:“胡子拉碴,又累又饿,香烟、咖啡、鸡蛋、牛奶没有一样不馋,但是却洋洋得意,咧着嘴笑——酷似一只在吞咽金丝雀的猫儿。”

2“赤匪”揭密

四个月的苏区之行,使斯诺真正认识了中国。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又去过了西北的黄土高坡,既了解了国民党政府又了解了共产党的苏区。最终,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斯诺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新的认识,由一般的人道主义、反殖民主义思想,到对共产主义的深刻认识、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同情,对革命的理解,继而给予宣传。

从苏区回到北平的斯诺,一方面作些休整,一方面加紧写作。他打算先保密一段时间,可以不受任何干扰。专心致志地整理材料,写出系列报道,并把摄影胶卷和电影胶片都冲印出来,以文字报道和图片展示方式双管齐下,以其客观性、真实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并且准备将这些报道和图文资料带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去发表,以防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而致隐没。他一心想的就是被封锁十年而无人知晓的共产党、红军、苏区的消息,如何尽快地冲破严密的控制网,以亲眼目睹的事实向世界宣告“赤匪”不是匪徒,而是真正的革命者。海伦也予以积极配合。当朋友们来探听消息时,她告诉他们说,斯诺去内蒙旅行还未回来。她也加入了紧张工作的行列。她帮助斯诺打字,校对并翻译他从苏区带来的资料。

美联社的一则电讯报道打破了斯诺的计划,从西安传出的谣言,使美联社信以为真地转发了消息,说“斯诺落入‘赤匪’之手,当他利用笔记本记录‘赤匪’的情况时遭被捕,并已处决”。大概国民党方面的耳目已有所风闻,担心斯诺的报道会打破他们十年来的谎言,故意制造假新闻,即使斯诺发出报道,人们也会怀疑报道的真实性。一时间,关于“斯诺之死”的话题广为传播,引来了各方关注。远隔重洋的美国堪萨斯城也得到了消息,斯诺的父亲马上托人打听证实消息。英美报刊、出版机构的那些编辑们也着急了,如果斯诺真的死了,那他们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特派记者亲历报道就会成为泡影。于是他们也向美联社提出查询。美联社驻北平的老朋友吉米·怀特更是招架不住了,赶忙往斯诺家里挂电话,向海伦探听虚实。

看来,斯诺无法保持沉默了,只能提早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了。斯诺从海伦手中抢过电话,与怀特直接通话。吉米·怀特又立即发出电讯辟谣。谣言是被打破了,这下斯诺倒成了新闻人物了。真是忙中添乱,忙上加忙了。

几个小时后,斯诺作了一点准备就立即赶到美国驻华大使馆,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斯诺安然无恙地出现在蜂拥而至的中外记者、外交官员和其他官员们的面前。“嚓、嚓、嚓”,镁光灯不停地闪烁,摄影记者们在抢镜头。斯诺用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语气说道:“死讯对我来说还不成熟,也许是别的人在中国内地被杀了。”接着,斯诺从容地讲述了他在苏区旅行访问中的神奇经历,并展示了他在苏区拍的一张张照片。在场的听众反响异常活跃,有的由衷地认为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闻,因而瞠目结舌;有的对斯诺的勇气深表敬意;一些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则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这突如其来的爆炸性的新闻,就像没有预报的大地震来临了,如惊雷闪电,振聋发聩,惊天动地。中国沸腾了,世界震动,舆论哗然。国民党政府方面矢口否认斯诺到过苏区,他不可能通过封锁线进入苏区,他不可能与他们相处在一起,他从未接触过他们,斯诺的报道是个极大的骗局。当照片发表出来后,证实斯诺到过苏区,国民党新闻局又威胁要吊销斯诺的新闻记者特许证,取消他的采访权。然而日本方面则说斯诺是拿了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津贴的间谍,以混淆视听。在背后,国民党人和日本人的探子则悄悄地来向斯诺打听越过封锁线的办法。国民党人还猜测斯诺是乘坐一架俄国飞机到红区的。不然,他们怎么也不能想象斯诺能通过国民党军队的严密防守区进入红区。斯诺只好胡诌:从北平到内蒙,穿越边界即可。

十年来,没有人对红区,对共产党和红军作过采访、报道,而斯诺是第一位,并且是秘密单独进行的,由此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某些人的怀疑,本属自然之理。但是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武断地否认斯诺到过红区,则是蓄意混淆视听。

斯诺不辞辛劳,也不顾中国政府当局及敌视共产主义者的威胁,到处奔波,发表演讲;应邀到燕京大学、北京饭店、美国大使馆、记者招待会上作报告,展示照片,放映电影胶片。他向中外各界人士报告了自己在苏区的见闻,使听众们为之耳目一新,使这些没有见到过红军和苏区的人,对共产党、红军有了初步的了解。斯诺的演讲报告被刊登在上海的各大报纸上。美国驻华大使馆、驻上海领事馆给予相当重视,认为“斯诺提供的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情况是最全面、最权威的和最新的。”

在北平盔甲厂十三号这个四合院里,斯诺把自己关在小书屋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坐在打字机前,“滴滴嗒嗒”地敲打着键盘。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红军将士和苏区人民的敬佩之情以及新闻记者的使命感,他写出了一篇篇真实、生动、客观的观察及分析报道文章,详尽地记述着陕北之行的见闻。英美各大报刊争相与斯诺商谈,约稿的信件犹如雪片般飞来。在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发表了斯诺与毛泽东的长篇谈话,还把毛泽东头戴八角红星帽的照片首次刊登出来了。《评论报》还加上“本报评论”文字。该报发行市场主要是中国,所以在文章和照片刊登出来后,在中国引起了轰动,给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带来了新鲜空气,给民族以希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在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连续几周用头版篇幅登载斯诺发来的有关“红色中国”的系列报道。该报社又一次提升斯诺,任命他为该报社驻远东首席记者。

在美国,无论是保守的右翼报纸,还是左翼的进步报纸都争相发表斯诺的文章,惟恐得不到斯诺的来稿。《纽约时报》和《纽约太阳报》甚至为争夺独家发表权而争吵不休。斯诺曾误以为他们不愿意全文刊载,或其他原因而不发表他的文章,要求这两家报社退回稿件。因而在美国首先刊登斯诺采访报道的是《星期六晚邮报》。《亚洲》期刊的一期中,有一半的篇幅是斯诺的长篇报道。《新共和》杂志则获得了发表斯诺苏区访问报道的四部分文章的机会。保守的而且长期以来是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的美国《生活》周刊,却出人意料地用重金取得斯诺在苏区拍摄的照片的刊登权,并且创该刊纪录地连续两期用了11页篇幅刊登了共75幅照片。还有《亚美》、《信使》、《太平洋事务》等报刊杂志也相应刊登了斯诺的一些文章。

英美这些报刊杂志,在刊登斯诺的报道文章和拍摄的照片期间,使各报刊的读者成倍猛增。他们真正了解了他们急切想知道的关于中共的真实情况。中国政府所宣称的“赤匪”、共产党“共产”、“共妻”之类的熟闻于耳的东西,在斯诺犀利而不失浪漫、诙谐的笔调下黯然失色、自行破灭;国民党的谣言攻势崩溃了。美国作家休梅克后来指出:“看着那些咯咯笑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夫人们,看着那些心满意足的娃娃们,看着那些军服整洁的红军干部们——对于任何人来说,要让他们相信红军只是土匪,真是太困难了。”

在向英美各报刊提供稿件的同时,斯诺将自己写的一组报道文章交给北平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让中国人自己了解与世隔绝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与人民的情况,了解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了解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实践。王福时、李放、郭达、李华春等人立即行动起来,把斯诺在苏区的采访报道赶译成中文,并于1937年3月出版,取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为了避免国民党政府的图书检查,掩人耳目,以文艺小说形式的封面出版。该书一刊行就一售而光,以致一版再版,甚至传抄,影响了当时不少进步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此书实际上是《红星照耀中国》的简译本,首次在中国以中文刊行。向中国亿万同胞报告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中国,还有这样一支为民请愿的革命队伍的存在,实乃民族不幸之万幸。

为了扩大反法西斯主义宣传,扩大民主的宣传,1937年1月,斯诺夫妇与中外著名人士共同创办了英文版杂志——《民主》,燕京大学的爱国教授也参与其工作。斯诺利用杂志发表有关苏区的报道文章。在创刊第一期的封面上,斯诺特意刊登了周恩来身着军装、跨着骏马的照片。杂志还经常刊登反法西斯的文章。办到第六期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民主》杂志已在印刷厂印好,还没来得及发行就被日本法西斯没收了。

3《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4月,斯诺夫人——海伦决意步丈夫后尘去西北红区,去收集斯诺还未来得及采访的有关资料信息。在地下党员黄敬的护送下,海伦来到西安。可她没有斯诺那么幸运,又一次受阻,她被国民党军警发现并被监禁在西京招待所内,24小时受到严密监视。海伦的胆量和机敏过人,性格倔强,有非达目的不可的决心。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女扮男装,跳窗而逃,躲过了监视人员。可当她走到大门口时又遇到巡逻哨兵的盘查,她巧妙地回答:“我要回家。”糊涂的哨兵被蒙住了,把她放出了大门。原打算帮助她的人在大门口拐弯处遇到海伦,他说监禁太严,无法接近。逃离魔掌后的海伦,独自一人直奔苏区,到达延安。此时延安已掌握在红军手中,并成为苏区首府。海伦采访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获得了关于朱德等人的珍贵资料。这是斯诺采访时所缺的。尤其是关于西安事变的材料的收集,进一步证明了共产党人对时局的正确观点。海伦把这些材料汇集而成《续西行漫记》,成为斯诺《西行漫记》的续篇。海伦离开苏区的归途不比斯诺轻松,她把十几本笔记本缝在两件衬衣之间。为躲过国民党哨卡的检查,在炎热的夏天,她把这件特别的衬衣穿在身上。后来与前来接她的丈夫和朋友一道去了上海。

同类推荐
  • 我爱你,与你无关:张爱玲传

    我爱你,与你无关:张爱玲传

    张爱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她像一部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引得世人对她进行各种解读。有人说她是个天才,才华横溢;有人说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说她无情自私,毫无安全感;有人说她痴心,被人伤害了却不知反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她是文艺青年口中的谈资,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她的看法,然而却没人敢说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没人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一样。
  • 告诉你一个诺贝尔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诺贝尔的故事

    本书从诺贝尔的儿时开始写起,生动地讲述了诺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充满了非凡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这位发明家和企业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伟大的人格。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塑胶巨子的创业实录,台湾首富的成功秘诀。王永庆是台湾最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也是年轻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创业英雄。有“塑胶大王”之称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本书不仅详尽描述了王永庆的创业发家史,还把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管理艺术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管理者、创业者及普通的打工者都很有启发及借鉴作用。
  • 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

    张笑天历史小说力作,讲述永乐大帝的一生兴亡功过。历史向来是胜利者所书写,但是非功过却由不得自己来评说。永乐大帝是一个凭才智、权谋驱动历史并导演一朝的君王。天阙恩怨,惊心动魄、沉浮无定,谁来评说。朱棣是大明王朝十三个皇帝中,所作所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一代枭雄。
  • 中国古代贪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贪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毋庸置疑,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翻阅史册,贪官如蚁,罄竹难书。在本书编写中,比较系统地选择了上自先秦,下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贪官。古人云:“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从明得失。”揭露批判中国历代贪官的劣迹,可以警醒世人。为此,编者编著了《中国古代贪官传》。
热门推荐
  • 误惹冷酷俊王爷

    误惹冷酷俊王爷

    一次误伤,带来另一个世界,寻寻觅觅无数回,是回到原点还是来到终点……
  • 葬仙剑神

    葬仙剑神

    天地有道我有剑,岁月已朽而我不朽,擎锋斩出生死路,御剑问九天神魔,谁有我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能说出的秘密

    不能说出的秘密

    一场意外的车祸,一个神奇的贝壳,将引出什么样的惊天大秘密。四个身怀绝技的少年,为了真爱。为了正义,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豪门的是是非非,勾心斗角。都抵不过一句喃喃细语:嗨!那女孩我带你去看海好吗?当一切繁华落下了帷幕。当夕阳映红整个海面。能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 圣途记

    圣途记

    这是上苍的遗弃之子,扣起龙门,勇入归藏的故事......“命之一途,当由我,不由天!“
  • 什么也没有重生回来有啥用

    什么也没有重生回来有啥用

    OMG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社畜竟然重生了,真的是苍天有眼,小说中的事情都被我撞到了。而且还是非常人性化的没有直接回到婴儿或者受精卵的阶段,而是给我直接跳到了幼儿园。我看看我还有什么能力???什么???没有其他能力了??我的记忆??我的天,重点的全不记得了,所以我现在只是一个拥有成年人心智的幼儿园小孩??我不想再过一遍普通的生活啊!!!
  • 生如夏花美好纯粹

    生如夏花美好纯粹

    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记忆,抹去了所有他的回忆。再次相见,命运,又会如何变化……
  • 高冷学霸他人设崩了

    高冷学霸他人设崩了

    铭城六中有个校花,学习好,性子好,是一众老师的掌中宝,奈何刚开学就被六中的混世魔王给盯上了,谁也不知道一个不学无术的学渣,是怎么把众人的女神给搞定的。而就在一众男同胞心里窝火,女同志疯狂磕糖都时候,两人接连销声匿迹了。后来,帝都三中来了一个关系户,除了一张脸长的看得过去之外,学习一塌糊涂不说,好像还留过级,不是什么正经女孩子。可谁知道,这位平平无奇吊车尾的学渣,竟然让年级第一的的高冷校草给死皮不要脸的往上贴了,众人一时间大骇,高冷校草人设崩了?!三中校花:“让校草倒追的感觉怎么样?”余欢:“他可能吃错药了。”顾璟时气急败坏:“余欢,两年前不告而别,这次你别想始乱终弃!”装乖的带刺野玫瑰×伪高岭之花腹黑学霸「破镜重圆‖从校服到婚纱‖甜‖男女主皆为美强刚」
  • 神殿之我主浮沉

    神殿之我主浮沉

    龙簌以龙族一百届公主身份嫁于竹马,虽说是个落魄为妖的神,但竹马你说好的聘礼和带着我风风光光的诺言去哪了
  • 公主,王妃罢工了

    公主,王妃罢工了

    墨芝穿越了,嫁给了一个“公主”,我的天哪,谁来救救她,不仅结婚当天被抱着下花轿,你还撩我!你不知道我是个妥妥的异性恋吗!每日一幕:“媳妇,该就寝了。”“我不睡!你去隔壁。”“真的吗?”墨芝看着眼前这个妖孽,不知不觉的就躺了下去。次日,一睁眼就看到那张妖孽的脸,人不知掩面哭泣:观世音菩萨,我这是弯了吗!怎么感觉心跳这么快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