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21500000016

第16章 我心目中的小说(2)

反右运动给五十多万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厄运。我曾问我的一个打成右派的本家叔叔反右运动给他造成了什么影响。他痛心疾首地说:毁了,全毁了。事实上他的一生都毁了。二十多年的改造且不说,改正后没有好的工作也没有称心的婚姻,最后孤独而死。这几乎是大多数“五七人”的命运。

这是对个人而言。那么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呢?我在《中国一九g五七》后记中说:反右是中国走向极权的开端,而开端的意义总是非凡。

“文革”是被彻底否定的运动。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所有政治运动中,“文革”又是最复杂最怪异最让人难以言说的一个。出现的“大民主”虽然短暂,但却让国人对民主有了尝试,像一场民主的启蒙。另外,正如那句“文革是触及所有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的说法,福祸消长人人有份,各阶层的人都吃了苦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倒显出了某种“公正性”。

有人在谈到历史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教科书上的历史除了时间和地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假的。这么说或许有些绝对,但就我们所知而言,我们的历史确是一个被“打扮过的小姑娘”。

因此我觉得,在历史学家失语的情况下,作家不能漠然置之。而文学对于历史的呈现与诘问,小说应当担负更大的责任。这也正是文学“寻根”之所在。

在写完《中国一九五七》之后,我本想将一直写着的历史题材继续下去,因为有些方面虽曾涉及到,但不宽阔也不深人,如前面提到的土改和“文革”。但不知什么使然令我一改初衷,将目光转向了现实。开始了现实题材的写作。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泥鳅》就是。

现实题材写作对作家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冒险。当然我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写作。

表面看来,写“现实”要比写“历史”便当得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嘛。作家在现实生活中,亲历也好,道听途说也好,许多“资源”可以直接进人创作中,省事省力呵。但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还得要看你如何面对现实。只要你是个严肃作家,怀一颗真诚的心写作,你就会发现“现实”比“历史”沉重得多,让你托举不起,假若一意孤行,会折了你的腰。

现实是什么呢?这似乎是个愚不可及的问题,人们会齐声回答:现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嘛。正确。可再问一句: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这恐怕就不会众口一词了。

现实世界只有一个,但对于不同的人却是不一样的,很不一样。在一些人眼里世界是温暖的亲和的,是天堂,在一些人眼里又是冰冷的浄狞的,是地狱。人们对其的好恶自是从自身的利益位置出发,存在决定意识嘛。那么有没有一类人能超越个人的局限,而能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来审视眼前这个世界呢?有。这类人便是知识分子。国外有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关心并讨论公共事物、代表社会良知、超越所有个别集团的利益的一类人。既然超脱了自身又代表了社会良知,理所当然要对“公共事物”发言,好则说好,孬则说孬,同时还要站在正义和真理的一方对黑暗的东西进行批判。赛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给知识分子下的定义中,同样有“批判精神”这一条。对文学而言,也许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批判的武器可以“刀枪人库”,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变成了“君子国”。但这一天似乎还遥遥无期。

有了这样的背负,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作家的写作就变得“不能承受之重”。

这在于对现实的认知与“规则话语”存在严重的不一致。

“现实难道是这样的吗?”这由来已久的诘问至今还回响在写作者的耳畔。

作家当然清楚现实是怎样的。但又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真实的反映现实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

答案自不难做出,于是大家学会了“规避”,懂得把握“尺度”、“傻大胆”们试探着打出“擦边球”,却又为之惴惴不安有人说从未感觉到外部环境对创作有什么限制,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是个大内高手。

为作品的真实而奋斗,成为许多作家心中的一个结。

我在一篇《真诚能够走多远》的文章中说道:写作一部作品首先将真诚、真实的问题提出,这本身便是种很荒谬的事情,与文学创作的本质相悖,情理不通。也正是这种情理不通,困扰着当代文学及其写作者。真诚、真实成了一件费斟酌伤脑筋的事,无奈只好将商业促销的“打折”手法用在创作上。将现实生活打上几折,于是“生活真实”就成了“艺术真实”。作家面对着现实,再面对着自己的作品,有谁能坦言自己没有打折?这是一种集体的游戏,也是一种集体的无奈,也差不多是当代文学的现状。

这是我写作《中国一九五七》时发出的感慨。

话题回到《泥鳅》。

《泥鳅》的故事可以说是发生在当代都市大街上。大街是个有目共睹的地方。

现今人们看到的都市大街可谓是今非昔比:马路宽阔、高楼林立、绿化加亮化、白天和夜晚皆五彩缤纷……

但真正的“现实”并不在大街上。

粉碎“四人帮”时有句形容社会状况的时兴话叫“积重难返”,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叫“与时俱进”,社会的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前进着,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实在不容乐观。

最严峻的问题是社会的公正性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曾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有人有钱,有人没有钱,而是有人挣钱太容易,有人挣钱太难。

我们不时会在媒体上看到对某某精英的如此称颂:说他靠几百、几千元起家,几年后便成为亿万富翁。骄人的业绩呵,然而从经济学来分析,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他开办的是印钞厂,而且是给自己印钞票,否则便不可能“发展”这么快。这就不由得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想问题。这种经济神话是怎么生成的?意味着什么?

注意这样一个事实:煤矿爆炸炸死人(接连不断地发生),当地官员参与对上级的欺骗,致使焚尸灭迹的事情发生。再查,却是官员从矿主那里收受了贿赂,他们沆瀣一气,置老百姓死活于不顾。

权力对利益的浸淫,就是通常所谓的寻租。

专业人士对“寻租”的解释是:寻租行为是寻找直接的非生产性利益,通过政府(权力)影响收入和财产分配,竭力改变法律规定的权力来实现某个人和某个集团的利益。

不用这么拗口。说白了就是钱权交易。

乔治·萧伯纳早在1926年便指出社会主义需要注意的是分配制度。如果分配制度出了差错,那么宗教、道德、政府等,一切都会跟着出问题。萧伯纳真是有先见之明。

有权力与利益的存在,这种互通有无的“分配”便必不可免,问题是法律是否提供有效的遏制。《泥嫩》中的一个小老百姓说过这么一段话:无官不贪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为啥都贪?不在于榜钱容易,而是榜钱的风险太低。有人打比方,说贪污被抓的几率与出门遇上车祸的几率差不多。所以就不害怕。谁会因怕遇上车祸不出门?

低风险的无所顾忌地侵吞让中国人一点招都没有。只期盼能从反腐小说和反腐影视中多走出几个清官以兴利除害。

“寻租”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妖魔化”。翻开每天的报纸你可看到各种见利忘义的丑恶事情发生,腐败、制假、图财害命。无奇不有,耸人听闻。有拐卖儿童者,卖红了眼最后竟连自己的孩子都卖了,真是旷世奇谈。老百姓对这一切似乎已经习惯,见怪不怪,在看过这些报道后安然入睡。

安睡者似不应包括作家在内。

文学究竟应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回避?沉默?如此文学就真的变得“优雅”而“高级”?

话题再回到《泥锹》。《泥鳅》写的是社会的一个疼痛点,也是一个几乎无法疗治的疼痛点。表面上是写了几个打工仔,事实上却是中国农民问题(在校对此文时看到《中国作家》2002年第七期发表的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农民问题可谓是触目惊心)。现实情况是农民在这半个世纪里经历了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承包责任制等一个个阶段后已经濒临困境。土地减少,负担加重;粮价低贱,投入与产出呈负数;还有农民深受村霸、地霸加官霸的欺凌压榨。农民在土地上已看不到希望,只好把眼光转向城市。据说全国的农民打工族有一亿之众。

其实农民进城并非始于今天,这一现实状况由来已久,不足为怪。我的父亲在解放前离开村子到大连当了店员(也是外出打工):但那时候的情况与现在迥然不同,我父亲从放下铺盖卷那一刻起就成为一个城里人,无论实际上还是感觉上都和城里人没有区别。而现在乡下人哪怕在城里干上十年八年,仍然还是个农民工,城市人不肯接受他们。用之,又拒之于千里之夕卜:青岛有家报纸登出一个市民的建议:在公交车上将城市人和乡下人隔开。理由是他们身上脏、有臭味儿。看后我怀疑又回到上个世纪种族隔离的年代。我写了一篇名为《泥鳅也是鱼》的短文(那时我刚刚写完《泥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想先向提出(包括赞成)在公交车上将打:1:者隔离的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把你们的建议再推进一步,一不做二不休,将打工者全部“隔离”出这座城市,那么城市会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不妨想一想,描绘一番。我想,首先所有的城市建设都要停下来,绝大多数工厂要停工停产;公共事业、服务行业要陷人瘫痪;生活将出现无法解决的困难:吃不上菜,喝不上奶,电断了没人接,电梯坏了没人修,下水道堵了没人疏通,草坪干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城市一片狼藉,臭气熏天……这只是有限的想象与描绘?实际情况甚至比这要严重得多。

现实情况是打工者离得开城市,而城市已离不开打工者,城市已在很大程度上对打工者产生了依赖,只是这种依赖人们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不愿予以正视。

我在《中国一九五七》中有这么句话:每一座“五七人”的坟墓都是一本书。也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打工者都有一份血泪辛酸史。《泥鳅》中写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

《泥鳅》不是凭想象杜撰出来的作品。它有着真实的生活基础,作品主人公国瑞“发迹”最终让他送掉性命的案件,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真实情况远比《泥鳞中写到的“传奇”得多。“那个人”当上了“老板”,出人坐高级轿车,而真正的老板却是给他开车的司机。正是这个“司机”最终将他送上不归路。“传奇性”达到作家虚构不出来的地步。批评家一贯拒绝文学作品的传奇性,认为这会破坏了文学的纯粹性。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传奇,一出久演不衰的荒谬剧。

《泥揪》是为农民写作?如果有人这么认为,我想我不会反对。

再进一步说,我认为我是怀着深深的情感来书写他们。当我看到背垃圾的民工从豪华饭店自惭形秽像小偷似的匆匆溜走,我的心感到疼痛,我为他们鸣不平。我不认为这些是矫情虚假的情感,尽管有人觉得在现今这“欲望”年代里什么“正义”、“怜个”、“同情”之类俱有些“可疑”。

的确,人们已不再信什么了。不相信自己利益之外的任何东西。

在《泥鲍》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几个打工仔在人民广场过夜,发现他们认识的一个作家住在前面的一座高楼上,其中的一人问作家在高楼上能不能看见露宿街头的他们。讨论的结论是:大概看不见,因为广场太暗了。

中国许多要命的事情恰恰就发生在暗处。而暗处成为文学的盲点。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字眼叫“职业化写作”。许多作家不认可职业化写作。我想是对的,但有一点,作家的职业角色却是笃定的,这就是知识分子写作。作家也不必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不是说作家比老百姓“高级”到哪里去,而是作家毕竟可以做一些百姓做不到的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说: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因为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你已经充当了那些发不出声音的被压迫者的代言人。只要通过倾听并且让他们的声音在你的书中占据一些篇幅,就是一种功德。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文学的“功德”。

话题再回到现实。

文学与作家所存在世界的关系,我想,这是作家必须面对又必须较真的问题。其实也是再清楚不过的。还是纳丁·戈迪默说得全面:“我们(作家)对世界的影响,在于使这个世界更富有人性,尤其是就狭义的解释,就政治影响而言,应当如此。”她又说:“很难说现代社会有哪个国家的作家对统治者的政府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且能够为社会的人道化和民主化直接发挥作用。但是,我们的文学创作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发挥作用,而且起作用更持久,更潜移默化。”

用戈迪默的这段话作为这次讲演的结语,在于它符合我的文学理想,这就是,一方面文学应该具有意义,以此为社会的人道化和民主化发挥作用;另外,文学又不是政治口号,不是粗糙的批判书,也不是万能药。而戈迪默没具体说的“另外一种方式”,我想那是文学的感性与灵性吧。

我写作的通常的情况是:理性在前,感性在后。也就是理性思索,感性写作。一旦进人写作,理性就要撤出,进人艺术的感性天地,让想象张开翅膀,让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发展。作家不参与价值判断,让读者自己从作品中获得感悟,我执拗地认为:让理性与感性在一部作品中“鱼与熊掌兼得”当成为一种可能,且已被古今中外经典巨作所证明。于是我要说:我心目中的好小说,一是要有(思想)重量,再是要有(艺术)光泽。人世间什么东西具有这样的双重品质?是黄金和钻石。而这两样东西又着实是稀罕之物。

(原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

    本书是青年作者吴浩然首部短篇小说集。写了青春里的一些往事,记忆里不被关注的那些尴尬和疼痛,还写了普通人面对困境的反应和心理变动,描写入微,戳心戳肺。
  • 会讲话的死者

    会讲话的死者

    《会讲话的死者》包括以下几个短篇:维利通杀人公司、穿灰色雨衣的凶手、黑白茶楼、云雾山旅馆连环案、换命重生、会讲话的死者、谁将你置于死地、我在下面等你等等。
  • 地下,地上

    地下,地上

    解放前夕,八路军侦察连长刘克豪,奉命假扮被俘虏的国民党军统参谋乔天朝,在沈阳军统东北站取得了站长徐寅初的信任,获取了很多机密情报,为我军顺利解放东北,立下了卓著功勋。为免国民党怀疑,组织上又派来女游击队长王迎香,假扮乔天朝的妻子王晓凤与他团聚。两个热血革命青年,有同样的理想和目标,却有不一样的性格和作风。他们在战斗中共浴风险,在生活中磕磕碰碰。解放后,他们几经波折,啼笑成姻缘。新婚燕尔,朝鲜战争爆发,王迎香要求参战,后来,不幸牺牲,留给丈夫和儿子无尽的怀念……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玫瑰绽放的年代。
  • 春明外史·第三部分(张恨水经典爱情故事)

    春明外史·第三部分(张恨水经典爱情故事)

    《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贯穿线索,背景宏阔,叙事从容、豪门、妓院、剧场、公寓、会馆、学校、高级饭店、俱乐部、庙宇、名胜、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上到总统、总理、下到妓女、戏子,穷尽名色人等。《春明外史》是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图,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 逃跑的父亲

    逃跑的父亲

    干油漆匠的父亲,因为整天和油漆接触得了白血病,好不容易控制住以后,因为看病家里欠下一大笔钱,只好拼命干活去给别人做油漆。一次做工回来很晚,遇到强盗,抢了他可怜的工钱,于是他不想回家,开始逃跑。
热门推荐
  • 冒牌女婿

    冒牌女婿

    陈凡,省会富豪之子,腰缠万贯,娇妻冷艳,可惜他是一个傻子。何平,穷酸的小保安,孤苦伶仃,备受冷眼,然而他有一张不平凡的脸。机缘巧合之下,何平取代了陈凡,成为了一个冒牌傻子富二代。有朝一日龙得水,必令长江水倒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难予

    难予

    我本生于黑暗是你救赎了我(皆为恶人谁能独善其身)
  • 末世从召唤开始

    末世从召唤开始

    空间剧烈震荡,次元裂开,无数怪物从缝隙中钻出,野兽、虫子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站在顶层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拥有召唤能力的徐毅回到了末日前夕。只有怪物才能战胜怪物。他不仅仅是怪物召唤师,更是怪物缔造者,这一世,他会带领怪物大军,登顶巅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道黑少

    极道黑少

    黑云里,身处名望豪门,八岁被父亲进行秘密训练再次出来时,狂傲嚣张的他又岂会安于现状,他开始创建自己的帝国,黑道因为他重新易主……
  • 当月光流向尽头

    当月光流向尽头

    月光消逝在了地平线的尽头,曙光正在徐徐升起,一夜的黑暗结束了,但生活的黑暗远没有结束。如果你选择战斗却半途而废,这就好比父母生下了孩子却抛弃看它,我不会怪你,但我会很失望。当以西结帮助上帝杀死了撒旦,正义之人高喊阿里路亚。然后,我睁开了我的眼睛。上帝问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漫无边际的黑暗,这就是人性的另一面,这就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撒旦。前进一步是天堂,后退一步是地狱。看,夕阳到来了,黑暗也要到来了。坚持并坦率,上帝爱你。
  • 克罪

    克罪

    “第一,昨天7点35分后几分钟我们跟对方视频的时候,隐隐约约的听见了火车经过的声音,我们城市有两条铁路线,一条从东北往西南,一条从东往西,我们查询了7点00分至8点00的火车列次,只有一趟G265N次列次在这个时间段经过从东北往西南的这条铁路线。由此,我们确定了张梦被绑架关押的地点肯定是在东北往西南铁路沿线附近”,冉小克口干舌燥,接过赵一辛递过来的矿泉水喝了一口。“接着讲”,副署长点点头。“第二,如果单纯是知道在这条铁路沿线还远远不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具体的地点,幸运的是,今天早上视频的时候,老天开眼,我看见了旭日正从窗帘正中间照透过来,我记下了是时间点A,又记下了旭日从窗帘消失的时间点B。众所周知,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两个时间点的时间差,结合地球自转速度465米每秒,由此计算出这个时间差之间地球自转的夹角,再代入太阳和地球的半径,很简单就能计算出地球球心和太阳球心连线与地球表面交汇的点,这个点就是张梦被关押的房子所在!”,冉小克一口气说完计算过程。“可以啊,一边谈判一边还能计算”,副署长表扬道。
  • 天圣皇

    天圣皇

    本来,两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只是想去一直想去的地方旅游一次,没想到却被不知不觉的弄到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