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58500000019

第19章 有效性宣称与三种存有学的范畴(5)

价值宣称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加以论证,并得到支持。人们随时都在用各种结构化的方式进行价值论辩。价值的论辩采取一种有特定运作结构或原则的典型形式。价值宣称“只是意见”的说法乃是错误的。这些作为价值论辩基础的原则不同于多元进路或独有进路,并且对映至所有价值宣称所隐含的第三个存有学范畴。

价值宣称的合理性

要对此第三个范畴做一番介绍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范畴本身确实有一点复杂。现在我们可以先简单定义何谓价值。

价值可以是认为何者为好或坏、对或错的观点。

随着我的论证的进行,将会逐渐浮现出一个关于价值为何的特殊概念,价值因而成为一个更大范畴的特殊次级部分———一个我称之为“规范/评价领域”的范畴。价值将会显示出作为组成该范畴意义的成分,与规范有关,却又有所区分。但是,必须要发展出一连串概念性的先备论证,才能带领我们对涉及“规范/评价领域”的一切达到通盘的了解。此论证将在本章下一个部分开始进行,但必须等到本书的结尾时才能够完全清楚。

这里只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价值宣称是真理宣称或有效性宣称的形式,具有特性与客观性以及主观性领域是有所区别的。在价值论辩当中,意见不同的各方对于各自关于价值宣称的看法,提出各种见解,借由沟通而得到厘清并达成共识,这就是价值受到支持或是争议的方式。

价值论辩的合理性乃是基于一种初始共识而得以开展,而此初始共识并不能通过多元进路或独有进路的原则得到支持。一旦有了得以开展论辩的初始共识,论辩本身的进行,就会通过合乎逻辑的方式将此初始共识与所论辩的价值立场设法加以连结起来。让我们回到“贫穷是糟糕的”这一个陈述来说明这一点。

贫穷真的糟糕吗?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但有些人则认为否。有些人认为贫穷阶层总是存在而且也会一直存在。既然如此必然有其道理。贫穷事实上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同样地,有些人较关注穷人所扮演的一定分量的“社会的积极功能”。例如:预留一些失业人口阶层,以便在经济扩张时充当劳动的工作。因为现代社会需要这些人口作为预备工人,因此从这个观点看来,贫穷并非一件坏事。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到贫穷令人厌恶之处:因此贫穷的确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现在想象有一个人主张贫穷终究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总是有、也将一直有穷人存在,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并不同意。那么论辩要如何进行?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采取如此的反驳方式,即是攻击对手所提出的客观参照的基础。贫穷并非总是存在,因为我们知道许多前农业社会中是没有贫穷现象的,同时也没有证据证明贫穷将会一直存在,因此,没有理由相信贫穷的现象是“自然”的。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进行论辩,我们已在自己与对手之间假设了一个共有的对于“贫穷”与“自然”的定义,并借此将客观参照带入讨论;同时提出由多元进路所建构的证据来否定对手的宣称。

然而,这个策略其实并未挑战到“只要是自然的就是好的”,或至少“只要是自然的就不坏”这一个潜藏的观念。如果我们的策略是为了论证“因为贫穷不是自然的,所以不好”,那么我们的对手对于“只要是自然的就不坏”的宣称将依旧毫发无伤。要说明贫穷并不自然,就必须带出由多元进路所建构的论证,亦即客观参照的论证。

然而,另一个策略可以论证并非所有的自然事物都是好的。此种策略直接牵涉到的是价值的立论,并且是将客观与主观的论题排除在外的。我们可以指出对人类来说与道德相牴触的自然事物,并且宣称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以改变自然,建立道德。这个策略所强调的,并不是我们的对手关于客观参照的宣称,而是直接把“自然就是好的”此一价值宣称搬到前景来加以反驳。

但是,我们既然无法诉诸于观察的程序或是任何由多元进路所建构的方式,那么要如何使对手信服我们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必须试着找出一些我们与对手共有的关于好或坏的观念,然后证明给他们看,一些大家都认为是自然的事物,其实是属于“坏的”范畴。我们必须通过找出另一些有共识的价值宣称,以论证某一个价值宣称,也就是以逻辑的方式展示争论中的宣称与早有共识的宣称之间的关联。

这便是价值合理性的普遍本质,一直围绕在价值一致性的概念周围。要启动有关特定价值宣称的论证,就必须寻求争论的各方一致同意的其他价值宣称,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或基础来针对有所争议的价值宣称进行论辩。

然而,这样的过程将在何处终结?在每一个所争论的价值宣称背后,总是存在着其他可能的价值宣称,而在这些背后又有其他的价值宣称。任何一个作为起点的价值宣称,都无法仅仅通过多元进路或仅是一个可信的自我陈述,而得到彻底的辩护与证明成立。若是争论者无法找到共同的道德基础,以进行特定的价值宣称之讨论时,又该当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很不容易回答,但却可以加以说明。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我将会慢慢地对此加以厘清。现在,读者只需谨记以下几点:

(1)价值宣称并非“只是意见”,亦非“主观的”宣称。

(2)价值宣称乃诉诸于一种特定模式的合理性,并具有达致宣称有效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与属于主观或客观宣称有效性的条件有所不同。

(3)价值宣称的论辩乃是通过寻找与说明各方争论之间的价值共识来进行,并以此为出发点,朝向未达共识之价值宣称进行论辩。

7.一般说来,美国人在电梯里会避免和陌生人的视线接触。

在一开始,此陈述令人注意的是客观领域。我们似乎只要给“视线接触”与“避免”下一个可测量的定义,就可以通过观察的程序论断此一陈述的真假。我们也可以给“一般说来”定一个统计学的规定,然后进行研究,比方说在电梯里装个隐藏式摄像机之类。在这个意义之下,就形式上的有效性宣称来说,陈述(7)与陈述(1)(2)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顺带一提,这个陈述大致上是正确的,美国人的确倾向于避免在电梯里和陌生人的视线接触。

但是,陈述(7)与陈述(1)(2)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为一个关于行为规律性的宣称。而且,就像大多数对于社会规律性的有效客观参照陈述一样,在我们了解“为何”其为真之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在物理世界中,对规律性的解释一般都通过客观模式来进行:为什么较为稠密的物体一定会落向地面?因为有“重力”。为什么当开关打开时灯泡会放出光线?因为有“电磁定律”。“重力”与“电磁学”是什么?两者是概念,虽无法直接再现可感知的实体,但却可说明可感知的规律现象。重力的本身并不存在多元进路,但是重力的概念解释了具有直接与多元进路的规律现象。除此之外,重力与电磁学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具有客观性,意即两者乃处在主观性之外:两者被理解为“这个”世界的特征,而非“我的”、“你的”或是“她的”世界。

但是,任何客观的模型都无从回答为何电梯里的人倾向于避免视线的接触。若是硬要使用某种“定律”或“影响”来解释,那么对于事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理解,难免会有所错失。社会的规律性不能被化约成客观构想的模型、定律、影响或诸如此类的理念。传统的物理学将重力设想为一股客观的力量(或是一种几何的结构),无论人类是否了解,重力都一直存在着。然而在社会科学中,解释人类的行为与互动的规律性却离不开对人类的了解,因为人类必须根据这些了解进行社会互动,从而形成有规律而且可预测的行动模式。

作为解释性词汇的“意义”

完整地解释为何电梯里的人倾向于避免视线的接触,在概念上将会十分复杂。因此,我的讨论焦点将会集中在几个牵涉到的主题上。要注意的是,在大部分的文化里头,长时间的视线接触通常意味着注视他人者对于被注视者有着某种意向(intention)。

“意向”这个词是主观性的,指涉一种主观的状态,只有当事人享有独有的进路,才可以直接触及到该状态。但在互动行为的规律性中,意向并不是核心的解释字眼,而只是次要的。为何如此?因为至少要两人以上,在彼此的行动中察觉出彼此可能的相同意向,如此才可能说明互动的规律性;而在此,意向本身并非解释的关键所在。

在电梯里,凝视陌生人这个举动是具有相当意义的。对于电梯里的每一个人来说,大家都知道关于凝视的可能意义乃是全体共享的,而解释行动规律性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大家具有这样共享的“知识”(knowledge)。意向或其他的主观状态也是如此,必然会被某些意义所参照,但是意向或主观状态本身却不能完全决定意义。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意向或主观/心理状态所察觉到的部分会表现在行为的规律性上,并且构成意义。而他人对于当事人的意向或主观/心理状态的理解,就是经由这些表现在外的行为规律性,以及可能构成的意义来加以推论的。

因此,不论是在社会研究或是在日常生活互动之中,对于行为规律性的理解,主要牵涉到的并非主观性范畴,也不是客观性范畴,而是与“共享的意义”有关的范畴,也就是一种对于他人可能会如何选择或采取何种行动的察觉。

因此在这里,共享的意义才是解释的关键所在。我们在一开始就必须小心使用“共享”(shared)这个词。就字面意义而言,意义从来就不是人们可以彼此共享的,因为独有进路的原则排除了共享的可能性。在互动过程中,所牵涉到的永远都是“可能的意义”。通常来说,在电梯中长时间凝视却不交谈,带有负面的意义。可能意味着凝视者意欲威胁、支配或是取得某种优势。所以,人们在电梯内通常会避免这样的行为,除非接下来是某种有意向的行动。用以解释电梯之中行为规律性的基础,就在于在美国文化中与视线接触这件事相结合的可能意义范围。

所以,意义乃是通过参照许多可能的,而非确实的主观状态,从而赋予该可能的主观状态。因此,你可以察觉到自己在电梯中盯着另一个人看,从而理解到这对她来说可能意味着你对她有某种意向,这是凝视的意义的一部分。接下来,你很快地将视线转开,这个动作就是参照此一可能的共享意义(审订者按:你对她有某种意向)而来,而这个行动企图传达的另一个共享意义则是指涉:自己并不真的有这种意向。将视线转开的行动在你的文化之中是很典型的,并非基于主观性本身,而是因为由此文化群体共享的、文化上建构的意义。

意义,与质性研究总是紧密相关的,是作为解释各种行为规律的主要范畴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意义本质了解得更清楚一些。在本节中,我所讨论的意义的概念,主要是作为介绍第三个存有学范畴所需的基础。这只是对意义暂时的、部分的讨论,在往后的篇章中会有更多说明。

作为解释性概念的“规范”

并非所有的社会学家在解释电梯中的行为或是各种社会行动时,都会特别强调意义。许多社会学家会用“规范”来加以解释。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规范的概念,以及规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很明显,“规范”这个词与“合乎规范的”(normal)有所关联。在某些情况下的某些特定行为模式,会被某些文化群体视为“规范”。这是一个客观参照的观念。“合乎规范的”行为乃是可被知觉,并且以合乎常规的方式发生的行为(routine)。

然而,社会学家们借助“规范”这个词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已经远离了该词“合乎规范的”(normal)所内涵的客观描述性意义。社会学家将“规范”用在解释性而非描述性的用途上。人们的行为通常表现出有规范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遵守规范。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规范时,他们所说的并不是“规范是什么”,而是“什么使得规范得以达成”,也就是“什么条件得以促成合于规范的行为”。

长久以来,社会学家都将规范设想为人们所遵守的东西,因此就像是一种规则。规范被设想为人们所了解的规则,通常存在于默会或内隐的察觉层次上。我们拿语言的使用作一个例子。语言的使用必须依据文法的规则,但是人们只需要对文法规则具有一些隐藏的、默会的认识,就能够胜任愉快地使用语言。如果我此刻问你英语的过去完成式是什么,你们当中多数可能得要回去查查旧的高中课本才能回答。可是,所有使用英文的人,包括你在内,都“知道”什么是过去完成式,因为当我们说或写英文时,我们的确一再地且很容易地使用它。我们对于这些规则的了解乃是默会或内隐的。

与上述情形类似,为什么在电梯里避免与陌生人有视线的接触便是合乎规范?因为人们遵守一个潜藏的规则,此规则可以用这句话清楚表示:不要盯着一个陌生人看。然而,人们通常不会明显地提出这一类的规则,他们通常也不会对自己复诵那些高度明显化的规则,然后加以遵守。相反地,人们掌握大部分社会行为规则的方式,就如同掌握文法“规则”的方式一样,不需要背诵条文似的明确而清楚地理解这些规则,就能够遵行无碍。

规范并非规则

仔细地检查的话,将会发现此一对于规范的观点其实站不住脚。我将循着某些现代的社会理论学家的脚步来驳斥这种对于规范的概念化观点(Giddens1979,1984)。将规范类比为规则的做法,的确抓住了某些规范的特征。但是,却很容易就混淆了某些我们必须与规范的概念相结合的特质。在说明清楚之后,可以看到规范的确具有类似规则的形式。的确,儿童在学习许多规范的时候,就是通过教导外显的类似规则的形式来进行的。“现在该轮到她了”,这句话对儿童而言经常可以听到,使得轮流的规则终究变得内化而无须明白说出,几乎是达到了自动化的地步。不过,社会生活的规范从来就不是像规则那么死板,而是随着人们以创新的行动予以提升、改变或创造,总是处在一种随时修正的状态中。

若是认为规范本质上乃是一种规则,便会忽视规范与意义的紧密关系。规范的概念与我们对于意义的概念,必须在对二者的分析之中,予以结合起来。规范的本质具有意义的形式结构特征。只有通过语言予以显明化时,规范才取得类似规则的结构;而规范在通过语言的说明之后与其本来的面貌从来就不是一致的。

被共同设想的规范与意义

同类推荐
  • 你考试,我支招

    你考试,我支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即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各科考试,你都准备好了吗?考试之前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掌握,考试中的清晰思维与应对技巧,考试后的良好态度,这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将告诉你从容进入考场,并取得满意答卷的正确方法。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 藏在箱底的秘密性史

    藏在箱底的秘密性史

    《藏在箱底的秘密性史》由曹寇所著,以犀利戏谑的笔法,疏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性历史,将暴政之下奸情泛滥的秦朝、战乱和淫乱的左传时代、荒诞性戏和暴虐变态的汉代后宫、性交和乳汁交会的南北朝、性学术集成的隋朝、低胸时代的唐朝、喇嘛密教和欢喜佛盛行的元朝、明代图文并茂的情色艺术等,奉献给读者。
  •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本书是对伟人写作艺术的分析和鉴赏,《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毛泽东一生的写作实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逻辑、思维等六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的写作艺术,并结合现代写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撷取了毛泽东的精彩篇章,进行了全文赏析。《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分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始于初遇

    始于初遇

    阿叶,在对的时间遇见你,你的出现是上天对我最大的偏爱。我会尽我所能,帮你护住你想要的一切。——by欧阳若轩阿轩,你是我唯一的美梦。——by苏叶
  • 九霄传之桃夭风华篇

    九霄传之桃夭风华篇

    一场意外让现代的瑜伽教练姚烨穿越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看她怎么翻身做主,改写包子公主的人生,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一世爱就放肆去爱!“倘若知道她是这般,我后悔了!”“若没有你我要着江山何用?”“你喜欢吗?那我将那江山夺来给你”
  • 叶落无声之无极

    叶落无声之无极

    一朝落魄看逍遥,凡身入圣问天高;宇内天阙覆红尘,四海皆平纵群妖;登仙不列仙班位,三生云中两仪貌;宇外天宫攀神境,宿命难离无极道。
  • 领军者:最后的龙骑士

    领军者:最后的龙骑士

    三卷笔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那是悲痛、耻辱与绝望。三卷笔记,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那是不甘、愤怒与反抗。从极寒雪原到酷热沙漠,龙骑士之歌被人口耳相传。从温柔故乡到敌国异域,龙骑士之歌被人轻声吟唱。离家百万里,至少可以马革裹尸还。
  • 终末小队

    终末小队

    第三次世界大战近乎癫狂的战争家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战争生化武器、生物武器、活体实验、仿生人,人类唯一的尺度是没有发动毁灭种族的核战争但最后竟将自相残杀升级为一场关乎种族存亡的对失控的生物武器战争各国接连败退,敌人势如破竹元素武器成为了拯救人类的最后希望危在旦夕,人类能否停止无谓的自相残杀?欢迎加入,终末小队
  • 忘掉你的一切

    忘掉你的一切

    她曾认为这辈子她都会当他的影子,她曾以为只要他还在她就会一直喜欢他,她曾为他默默的付出就可以得到回报。可是,他的一句话让她痛彻心扉。后来,她遇上了另一个人,他给她了快乐和温暖,她的心开始慢慢地变化。两个人都藏着深深地爱恋,却不知晓。后来他开始躲着她,避着她,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样可能是最好的结局吧……
  • 乱世桃花逆水流

    乱世桃花逆水流

    东唐明宗康和年间,当今圣上的异母弟洛王爷因叛乱被处死。据说,洛王爷被处死还牵涉一桩秘闻,因他长得酷似先帝的姑母,承宣熙宁大长公主。先帝的亲儿子长得像先帝的姑母?这本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流言在洛阳城中一度甚嚣尘上,无奈如今洛阳城中极少有人见过幽居深宫的大长公主。这流言,最后也就变成了茶余饭后的一点笑料和谈资。“大长公主长得很美吗?”那些跟随着先帝成祖皇帝打天下的老臣纷纷摇头。“那为什么提起大长公主,大人们都是这副神情?”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遥想起那个静如深水的背影,棋子落盘有万千星河般璀璨,风云异动在她眼里不过只手翻覆,金戈铁马,也难抵窥伺人心的一声轻笑。他讳莫如深,又欲语还休地流下一滴眼泪。PS:男女主姑侄关系,严格遵循“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因此谈情说爱的部分很少,见谅。
  • 霸道王爷你别跑

    霸道王爷你别跑

    他一脸坏笑“小不点,不许跑。乖乖当我身下受!”“那你要用什么姿势?”“绝交怎样?”他一脸邪魅。“讨厌,才不要。本宝宝要最厉害的。”陆小青满脸娇羞道。他深深爱着她的前世,而面对着眼前的伊人却浑然不知……她穿越异世又会经历哪些苦楚与欢乐……
  • 甩不掉的坏坏总裁

    甩不掉的坏坏总裁

    曾经以为自己的初恋和其他女孩不一样,也曾经认为会和焰亦辰就这样的一辈子过下去。其实不然,也许初恋都如烟火般绽放再如此美丽,也抵不过一闪即逝的注定,七年后的再次见面,才发现原来死心死的是心却不是情。。
  • 许你星途一片晴天

    许你星途一片晴天

    外人眼中,楚晴是一个清冷而安静的人。清冷到,还未走到她跟前,就已经明显感受到寒气扑面;安静到,人们几乎忘了她是个极会跳舞的舞蹈学院高材生。这样的性格本不适合在娱乐圈发展,但很奇怪,她悄然地红了起来,并依靠天分和意志,一步步把其他或娇艳动人或城府极深的女星甩在身后。很多人说她薄情、心冷,但秦朗和苏澈知道,她不过是太怕失去。倔强如楚晴,宁愿被欺负,也不愿意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