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58500000024

第24章 第二阶段基础重建分析本章重点(2)

日常社会情境中,个人必须不断地从他人的行动推论出意义场,例如:注意行动者可能的意图;留心那些无意但却可能是刺激行动者行动的动机部分;注意行动者自己监控其行动意图与无意动机的可能方式;注意其他行动者理解此行动的可能方式。但是,要理解这些意义场,大都没有直接的进路;理解一个行动可能的意义时,如果将所有涉及不同人称立场的各种意义场完全阐明或明列,将会显得非常的复杂。然而,如此复杂的历程却是在一种迅速而且整体的态势下完成的。在意义重建阶段,构成意义的诸多成分经由各种程序而解析成不同的组成成分,不过在理解的瞬间,各个组成的成分乃是统整的一个整体。

这种意义的推论过程,在诠释学的各种研究中有着最为清楚的客观化(objectifies)分析与陈述(Palmer1969)。这里我将仔细地描述诠释学所提出的意义推论历程的特征,以便读者在研究时能够自觉地使用这种诠释学式的推论。为此,我们应该先留心下列“诠释循环”(hermeneuticcircle)的各项特征。

1.互为主体性

要推论意义场,研究者必须留意每个参与者可能经验到的意义印象。你必须采取行动者、行动接受者,以及在场而非行动接受者的立场,这就是所谓的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互为主体性就是从不同人称的观点,对于该行动所采取的各种主观立场。简单地说,互为主体性就是采取立场(Position-taking)。要把意义场阐明为外显的文字叙述,你得有意识地采取各种不同人称的立场,而不是如同日常生活中那样停留在默会的状态。如果要诠释行动,就必须采取演出这些活动的心态,设身处地采取他人在该场合之中的立场。

2.通过使用文化的典型来采取立场,以辨识意义

人们之所以能够采取立场,乃是因为文化之中普遍存在着典型化的默契使然。我们可以想像Alfred可能有何意图,也能想像Samuel如何解释Alfred可能有的意图,这是因为他们的互动将被我们辨识为某种文化的典型互动,或者根据某文化典型互动所建构而成的一个独特的互动。我们之所以能够采取立场,乃是因为我们能够辨识(recognize)该情境所从属的某种文化典型的情境,而且我们自己也曾经处于和Alfred与Samuel相类似的立场。人们对于文化典型与通则抱持着一种默契式的掌握,通过这种最广泛的结构,我们得以辨识情境的意义所在。

在此,我们能否辨识出相关的文化典型,部分取决于我们是否熟悉研究对象的文化。一名能说些流利英语的日本公民,在观察Samuel与Alfred之间的互动之后,会有能力重建意义场。但是如果拿来互相比较的话,当事者的意义场与研究者所建构的意义场可能就未必相符合,例如:Samuel与Alfred在互动时所经验的意义场、或是他们在访谈反省其互动的录影带,以及反思基础记录时所建构出的意义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默会的通则会有所不同。采取立场的方式依文化通则与典型而定,因此研究者必须试着去理解研究对象所使用的文化典型。

只有通过使用与调整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典型,你才能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典型,这是诠释循环的另一个特征。一开始,我们只能由自己的文化典型出发,尽可能地采取立场,然后试着改变这些我们一开始使用的典型,使之更接近于研究对象所使用的文化典型。这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将会对应到诠释推论的下一个阶段。

3.规范的反省

最先,我们辨识到可能的意义。然而,我们乃是通过个人带入现场的文化典型,才得以辨识出可能的意义。这些文化典型来自于之前生活与实际场地的经验与学习,因此不正确是在所难免的,也可能未必符合于研究对象所经验的意义认知。因此,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要反省我们自己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辨识出意义的。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在辨识可能意义的过程中,涉及了哪些默会的典型?

通过反省,我们在辨识可能意义时所使用的文化典型会变得更为清楚,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规范也会更清楚。一旦我们试着去详述文化典型的特征,我们最后就可以理解到规范所在,而通过行为的规范就能够得知Alfred可能的意图与Samuel所做的解释。清楚自己在理解他人时所使用的规范,是诠释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接下来的例子将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明白这些想法。

当Samuel第二次拒绝接受测验,而Alfred的回应是保持沉默时(笔记中标号[8]),我最初可能的意义印象是,Alfred可能是既觉得棘手又不确定接下来该如何是好;或者,他企图传达的是,希望Samuel能够认知到拒绝考试是既不适当又不可能的,如此Samuel将会改变立场;脑海浮现的第三个可能是,Alfred意图传达给Samuel一种威胁感,那就是Samuel如果不改变立场,惩罚就会随即降临。

这些可能性都是立即浮现于脑海之中的。然而,接下来我需要检视这些可能性之所以会浮现的理由:这也就是规范的反省。在我所熟悉的文化及我与Alfred也许相当程度上共享的文化之中,在与他人对谈时,我们通常都会很快地就回应他人,如果经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仍没有回应,那么这种沉默可能是出于深思熟虑,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互动才好。构成我们如此理解的一个规范,就是应该在适当时间内互动回应。

我赖以推论意义的规范自然浮现于脑海中,当我更为清楚此一规范在意义推论的作用时,我便处于一个有利的立场,得以质疑Alfred与Samuel是否也使用了同样的规范。我必须检视大量的互动,试着决定其中是否遵循这个规范,也许需要使用访谈或是IPR技巧(于第十章中讨论),以厘清此一问题。Alfred在其他时间的踌躇,如同田野札记所记录的,也是表达了威胁,抑或是感到进退维谷?倘若如此,则似乎我最初的意义印象可获得充分支持;若不然,我就必须调整我的典型,以相称于Alfred使用于回应时间的那些典型。

4.规范的循环

在获得意义印象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默会地进行比较研究者所熟悉的规范与行动者可能宣称为有效的规范。也就是说,你在采取立场时,使用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也就是在你的生命史中所习得的那些规范。然而,如此做的同时,你会预期自己文化的成员在该情境中会如何行动,这样的预期就会被拿来与被观察的行动作一比较,而如此往往就会显示出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通过默会地改变你自己的期待与因此而改变的规范,这些差异就会被自己留意到,并进而整合到你理解的视域中。

这就是诠释循环的一部分。你用对于一个行动的先在理解(如你所熟悉的一些文化情境),以便于接下来修正这个先在理解,然后,确认属于这个行动的一些此前未现的特质可被了解。先在理解的修正,最后就会改变你拥有的规范领域,使其更符合你研究对象所使用的规范领域。

虽然,我们需要先在地理解规范,以获得意义的印象。但是,等我们获得意义的印象之后,我们就能带出构成意义印象的规范,以便于检视。如果,研究对象的行动者似乎在某些方面偏离我们的预期,那么我们就可以据以修正自己先前印象中的规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更接近于研究对象的局内人观点。

所以,原则上很可能至少会有一两次,Alfred回应的速度会比较慢,也就是,他会比我原先认为一般人们正常的回应还要慢上一些。通过重复观察Alfred,我或许会得到结论,并且开始明白,他的这一种行动其实并非我原先理解的那么一回事。我可能会发现,Samuel其实也希望有这段较长的回应时间,因此他与Alfred共享这个规范。然后,这种关系的规范可能是他们之间的文化特征,而这是我一开始所不理解的。在他们所共享的文化中,互动的停留时间比在我所习惯的文化脉络之中还长。

5.个人的因素

诠释的过程不仅让你理解到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的规范领域,而且也有助于辨别文化的普遍日常样式与个人的特有日常样式之间的不同。研究进行一段时间之后,研究者将注意到一些具有相当规律及高度个人特色的行事风格,诸如声音腔调、脸部表情等。研究者会倾向将这些特色归因于行动者的个性,而不是归因于“文化”的因素。意义的重建必须注意到行动高度个人化的模式之归因,以及比较共同的特征。所有动作皆显示某些介于特殊个人化与文化普遍性之间的作用,研究者必须能够在个人特性与文化普遍性之间划出分界限。

或许Samuel对Alfred沉默时间的运用之解释,与我原先的解释一样,是在深思熟虑。然而,Alfred这样的行动或许并没有如此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Samuel就是以一种一致的误解方式,持续地对Alfred有所误会。或许Alfred并没有察觉到这种一再发生的同样误解。这将可归因于Alfred的个性:他对于采取立场规范的理解,不同于他文化团体中其他的大多数人。

如果,读者将我以上针对诠释推论的五个阶段所作的详细描述,视为重建意义的必备程序,那么这样的意义重建就会很吓人而且不实际。不过,并不是这样的。意义重建永远不能够被化约为一系列的程序,因为重建意义需要的是学习采取立场,也就是采取如同研究对象所采取的立场一样。追根究底而言,诠释乃是一门艺术(Denzin1994)。然而,诠释或意义重建,利用的正是一般人所有理解行动所涉及的基本历程。总之,诠释就是一种诠释学式的循环历程。

按部就班的描述是为了使我们察觉在每天生活之中,所有我们默会地使用的推论过程。在研究中,意义重建常常会进行得相当迅速。但是,我们执行意义重建的人,必须在心里面明白这些诠释循环的相关原则,以便能够有效地逼近行动者自己会视为有效的意义。有时候,你会感到困惑,或是不确定应该如何重建研究对象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行动。在这些情况下,依次参考前面对诠释学式推论按部就班的描述,可能会有相当的助益。

意义重建的目的

有人可能看着前面描述的这种意义重建,然后问道:“为什么如此大费周章呢?”意义重建的目的是什么呢?这里有几个答案。

(1)初始意义重建是为了帮助研究者厘清观察中接受到的意义印象。意义印象包含非常多的默会领域。阐明这样的默会领域,有助于更警觉可能错过的意义、可能导致偏差意会的作用,以及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文化形式。

(2)初始意义重建应该交由同侪检核者加以检查。在进行意义重建的初期,研究者与同侪检核者之间的讨论,有助于“精确地校正”研究者,使其胜任未来的意义重建。同侪检核容许局外人来挑战研究者的偏向与盲点,从而增进研究者的自觉。初期的重建必须在文字陈述方面相当地明显,以便同侪检核,后期的重建便不需要如同初期一样明显。

(3)在最后的研究报告中,可以选取呈现若干意义重建,因此意义重建并非只是单纯的幕后操作。要举例说明最后的研究报告中概观的论点,选取意义重建作为例子是非常有力的一种呈现方式。

(4)意义重建乃是有效性重建与视域分析的奠基工作。

语用学的视域分析

“视域分析”的概念

我们对于意义行动的理解,乃是一种整全性与默会层次的认知历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先是获得有关某个行动的整全性意义印象,然后根据这个意义印象,对该行动予以反应。当我们从事重建意义时,我们对整全性意义的回应则是有别于一般日常生活的回应,是属于一种特殊化的变体:我们必须借助语言,设法将整全性意义印象予以阐明。

借助语用学视域分析,意义重建将进一步进入精确的新层次中。“语用学的视域分析”(Pragmatichorizonanalysis)这个术语是我自创的,我从现象学借用“视域”(horizon)这个用语,并且将之再定位于Habermas的意义语用理论之中。

古典现象学家所研究的知觉(包括感官知觉,以及内在状态与想法的知觉),照他们的说法是“智识的视域”(horizonsofintelligibility)。一个对象唯有在知觉经验中对照一个统觉的(aPPerceived)背景视域,才有一个明辨的形式(统觉意指共同被知觉)。当我们在视野里注意到眼前的一个对象时,我们其实是通过对照其他焦点之外的物体,从而注意到该对象的。焦点所在的对象与其背景之间的内隐对比,为我们烘托出焦点所在的对象。背景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但在位于焦点之外,而且于产生对象知觉时,扮演几乎不被注意的角色。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用语,他们称这方面的研究为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的关系。然而,现象学家注意的则是诸多不同经验之中(包括纯粹心理的经验),对象与视域之间的关系。我们唯有在一个想法所在的视域之中,我们才得以理解该想法。位于前景的想法乃是建立在与背景对比的结构之中。举例来说,理解一个概念,比如“有限”,必须伴随对“无限”的理解作为对比的背景。有几本不错的书讨论现象学与视域的概念,读者可自行查阅(例如:CaPuto在1987年的著作就是很不错的介绍)。

语用学的视域来自于将行动(而不是知觉)视为最根本的经验。在此架构下,知觉的视域被理解为语用学视域的一个特殊案例。因为知觉的对象唯有当其成为符号(symbolized),因而可定位于可能的沟通概括脉络之中,才得以完全地呈现于前景,而成为可被知觉的焦点。唯有当知觉成为沟通行动中一个可能的参照,知觉才具有传达知识的功能。

同类推荐
  •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产权制度创新、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价制度创新、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非正式制度创新等。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课程开发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课程开发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仅了解什么是校本课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开发或研制校本课程。下面我们将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沿革和发展趋势等,以使一线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 教师公文包-休闲时光

    教师公文包-休闲时光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教师必备知识丛书”。此套丛书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
  •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 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本书内容分思想品德教学、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社会教学、自然教学、技能教学六部分,对中小学各科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热门推荐
  • 万华归宗

    万华归宗

    身怀万华归宗秘法的萧宇,由于其无良师父欠下的孽债而被各派追杀奉师命追捕萧宇的莫瑄,由于下山后迷了路,被萧宇捡了回去本来这是一个家有仙门首席师姐的猥琐软饭流故事但是在一次追杀中萧宇舍身救了莫瑄,意外地穿越了。在这暗流涌动的魔法与剑的世界,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如果大家觉得好就收藏下,这是对在下最大的鼓励;妈蛋,每日更新!我就不信了!
  • 崛起香港1949

    崛起香港1949

    网络写手李华龙乘坐飞机失事,穿越到1949年,附身在一位同名同姓的年轻男子身上,两个人的记忆融合在一起,李华龙传奇的一生就此开始了,他和他的家族拥有的资产数额无比庞大,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也都没有他有钱。因为有了他,香港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因为有他,香港成为了不逊色于好莱坞的娱乐之都;因为有他,香港人成为人均资产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因为有他,华夏提早四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古蛊妖楼

    古蛊妖楼

    末世逃亡,一切毁于一旦。刘立成带领少数的生存者,一点一滴崛起。
  • 奥世迷踪

    奥世迷踪

    奥丁神创造了萨雅大陆,暴风神伊萨考会有怎样的阴谋?发生在萨雅大陆的两代王者跌荡起伏的传奇经历,带您步入西式奇幻的动人世界!不可不看的经典西版奇幻大戏,近期将有外篇加盟,望多加关注! 本人另一部系列奇幻剧《小丑班尼》同时在各媒体发表,希望大家支持!
  • 总裁的冒牌新娘

    总裁的冒牌新娘

    为了深爱的男友,她不得已冒充沈氏集团总裁的未婚妻宁晴悠,却发现男友背叛自己和他的上司在一起。很好,没关系,有幸识别渣男也是她的运气。只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她是冒牌的,还要坚持让她成为沈太太……到底哪里错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梦奇旅

    幻梦奇旅

    是幻是梦,还是现实。爱幻想的小明穿越到蚁人王国的充满刺激的奇异冒险
  • 裂宋

    裂宋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蒙古铁骑即将纵横天下,国术与现代知识文明糅合,能否延续中华文明。借我三千铁骑,复我浩荡中华!饮马恒河畔,剑指天山西;碎叶城揽月,库叶岛赏雪;黑海之滨垂钓,贝加尔湖张弓;敢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许一世烟柳骄阳

    许一世烟柳骄阳

    唐人街小太妹游戏人生,酒吧买个醉被人五花大绑从A国空运到京城!“季先生。”夏宁首先打了个招呼。“你过去喊我云琛哥哥。”季云琛眯了眯双眸,盯着她看。What?!哥哥你个大头鬼!20年前的婚约,他绑也要把她绑来履行承诺!京城头号人物季云琛,冰冷腹黑如他,却把所有柔情献给了炸毛跳脱小太妹夏宁。——3年后。“你叫小柿子,嗯?”“嗯吖!妈咪说我是小狮子。”季少捞起小丫头,“走,爸爸带你去动物园看小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