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08000000011

第11章 城市进入战国期—永不落幕的豪门恩怨(3)

当然,两地政府也在尽量化解城市间的隔阂,特别是在“谁是‘珠三角’龙头老大”这个问题上,深圳承认广州是大哥,广州这位大哥则口口声声说要向深圳小弟学习,本来“向左走,向右走”的两个城市,开始热热乎乎地称兄道弟起来。

但文化这东西就是根深蒂固,两城之间的恩与仇不可能相逢一笑就泯没了。所以,街头巷尾之间,广州与深圳之间谁最强的问题仍然在网络上吵得火热,广州所谓的“淡定”与深圳所谓的“宽容”全是遮羞布。当然,也不能说这种争论毫无意义,除去网络口水之争,剔除媒体恶意炒作,卸却地方当局无谓攀比,忽略愤青的意气用事,客观而言,城市竞争是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成都与重庆在竞争中同时向前,北京与上海都大踏步迈向国际都市—关键是在挑剔对方的同时不忘内省,攀比之时不忘借鉴,指责之时不忘学习。如果只是狭隘的地方主义、浅薄的民族意识、单纯的经济指标、短视的既得利益,那么所有的争论都毫无意义。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同一地区的德比战,更要向实力最强的城市如香港、北京、上海发起挑战。作为广东省两个重要的城市,穂深之争是表层现象,城市发展、社会福利才是终极目标,届时如果深圳把北京甩在身后,或者广州超越上海,那才是值得庆贺的。深穗皆是岭南生,两地相煎何太急?

从卫星云图看中国夜景,中国最璀璨的地方仍然是“珠三角”(其次是“长三角”和“京津唐”),而其中最炫目的正是广州与深圳,他们像两颗珍珠,将整个南方的繁荣串联起来。我们不排斥深穂上演德比战,但更希望他们携起手来演绎新时代中国的《双城记》。

§§§第五节北京VS上海:合谋的双寡头时代

是上海与北京过不去,还是北京与上海过不去?这好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北京与上海之争,看来看去都像是“男人”与“女人”间的战争。北京这男人很爷们,有点大男子主义,对女人着实看不起,对上海男人更看不起;而上海像个难以驯服的女子,有点清高有点小资,对北京这个“酷男”时常翻白眼,然后发出一声莫名其妙的鼻音,她好像更喜欢那些绅士般的英国男人,更喜欢那些在百叶窗下嚼雪茄的洋场大亨。

这两座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城市性格相去太远,或者说是完全格格不入,怎么就这样经年累月地骂战?这男人也不像个爷们,这小资更像个八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要说起渊源来也不知几万年(从远古神话算起),北京与上海之间的口水战也就理所当然了。幸好两地相隔较远,要是上海就在天津,那这男人打女人的事都会整出来。

上海的文化性格感觉有点阴柔,它以西方城市文明作为参照,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绅士淑女为终极追求,以“白领”、“小资”、“时尚”作为价值取向,这与新崛起的90后有点不同,但另当别论。而北京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拥有的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北京从元代起就是国之大都,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大家都到这里来混饭吃。总体来说,北京至少有三种文化流派与海派文化对立:一是以老舍作品为代表的草根平民文化,这与上海崇尚的贵族文化简直天生对立;二是以王朔作品为代表的痞子顽主文化,更鄙视上海追求的精致、时尚与格调,认为那是装逼伪饰又矫情;三就是以崔健为代表的摇滚愤青叛逆文化,这与上海理性的文化品格相距甚远,太愤青了!

北京不太在乎形象,不要看接见外宾时个个西装革履,但走在大街上的都是一身破旧牛仔,北京街头一个穿着布鞋的老头儿,很可能就是刚刚退下来的将军!而上海完全不一样,很多衣着鲜亮的上海人其实在家里做宅男,帮忙削削萝卜择择白菜。

打个浅显的比方:北京是一个不太在乎衣着修饰的大爷,而上海却是一个衣饰光鲜的女子。

北京与上海的世纪恩怨,要追溯到国民革命时代,最开始骂战的还是一些“无聊文人”,什么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搅得一塌糊涂,由文化恩怨埋下的种子比战争的仇还要绵长深远。到了改革开放,战争主要在经济上展开,上海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同时也是面向世界打造的一面红旗,在世界知名度、城市GDP总量、总体经济竞争力、城市现代化程度上把北京压下去一大截。在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北京自然很是不爽!站在天安门上看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摩肩接踵的现代化摩天大厦……北京有点晕眩。

大部分北京人总是会找到理由来安慰自己,修那么高的楼干啥呢?还不是心虚装面子,上海即使修一千座“通天塔”,又能高得过紫禁城吗?那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楼建到100层,上面还会有蚊子有蟑螂吗?没有蚊子没有蟑螂那还是人类世界吗?世贸大楼够高吧,还不是一瞬间就灰飞烟灭。美国人恨不得把高楼全给铲平了,只有那些没文化的人傻得还在使劲往上修,干这事的一般就两种人:一是上海人,一是沙特阿拉伯人。唉!毕竟只是短短数百年才开埠的城市啊,虽然留洋的很多,但能从“美国猴子”那里学到什么呢?金茂大厦再高再漂亮,可比得过北京胡同里那些清朝遗留下来的四合院?

再说,你上海经济再牛,也不过是国际资本撑起来的,这与20世纪20年代有什么区别?殖民地经济,十里洋场而已。你看美国刚一爆发金融危机,资金一抽回,上海的GDP就全国倒数,像个什么中国大城市,又有什么竞争力?完全成了洋鬼子的天下。而北京,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总部几乎都坐落于此,控制着中国经济命脉。

北京与上海梁子深从球场上也可以看出,国安与申花球员见面分外眼红,不用主帅吩咐就拼了命地下黑脚,踢不赢球踢死人也会得到无数掌声。球还没开打,新浪的跟帖早就火花四溅了,而且大部分与球无关,北京与上海把下巴都骂掉了,更有不少长篇大论旁征博引,从春秋骂到战国,从19世纪骂到21世纪。骂急了最后就没逻辑了,什么“我们上海人压根就没把北京作为PK对象!”“上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非要拽着北京PK呢?”“既然你北京人咿呀哦啊地来PK了!作为上海人自然也要咿呀哦啊地PK几句!”PK来PK去发现值得炫耀的都被抛光了,哑口无言最后甩出一句:“你丫不要与北京PK!”上海同样也是力竭词穷地回一句:“请你不要再与我们上海PK。”

北京动不动就整历史整文化,这是上海最看不起的地方。虽然20世纪30年代,那些“迷恋东方文化”的传教士把北京称为世上最美的城市,并借一支毛笔歪歪扭扭地写下:躲在黄包车里闭着眼睛抠着鼻子东摇西晃地走过大街,掸掸大褂儿上的一丝黄土(那是“沙尘暴”的先行版),一步三摇地踱进青砖一色的廓落四合院,坐在青藤缠绕的栅栏下,听远处鸽哨悠悠,看秋空青烟袅袅……但这一切,只是20世纪那个牙齿稀松的传教士的YY而已。现在的北京,坐在奔驰、宝马里也是塞得屁屁冒烟,沙尘暴更是像“九尾妖狐”一样暴走。

北京与上海间的战争,完全可以成为“城市比较学”的经典案例。说实话,在纯学术文化领域,上海人在京沪比较中是相对客观的;而北京的文人,可能是性格使然,牛就牛到底,或者骨子里真的厌恶海派风格和上海人。北京人提起上海人个个苦大仇深;而上海对北京则是不屑,或者假装不屑,关起家门却用尽世界一切恶心的言辞来攻击。

其实这一切都是假象,北京与上海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就像夫妻悲欢离合,吵起来时恶语相向,恨不得把对方给千刀万剐,但真正赚钱时,两口子却是心照不宣。这些年来,纸媒上看到的全是北京上海或者上海北京,北京搞奥运会,上海搞世博会;北京是“央行总部”,上海则搞个“央行分部”;北京搞中国硅谷,上海则是金融中心;国家给城市的好处都被这两个城市瓜分—深谙世事的智者明白,表面上吵归吵,但实质上还是一个“合谋的双寡头”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再往深里就不好说了,只能在文化体育上开开玩笑,皆大欢喜。

§§§第六节北京VS深圳:谁是社会主义的嫡系传人

人天生痛苦,世界天生荒谬,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无数人视为“资本主义坚固堡垒”的深圳,在公元2008年,突然亮出这样的底牌:深圳下一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早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期,各类报纸文摘就陆续揭露深圳的真实面貌:一座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原罪城市,一座靠政策和海外资本堆积起来的城市。

再后来,红卫兵出身的大作家梁晓声说他死也不会去那座城市看上一眼。这里有个问题,既然没有去看过一眼,他怎么会知道深圳“肉欲+色情”?当然,作家本来就视通万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全国其他城市都沿着深圳的“资本”路线走得虎虎生风时,年轻的深圳却说:我们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在全国人民对日益“右倾”的上层建筑表示不满时,对分配不公的制度表示强烈愤慨时,深圳这一着可谓击中了人们的心灵,实现了道义上的惊天逆转。这般虚幻莫测的反戈一击,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个思想浅薄没有文化的家伙搞起“新概念”来比上海都妙啊!看来深圳把市场营销用到城市运营上来了。

像其他任何时候一样,北京攻击任何一个城市,首先用思想与文化说事,北京是座多么伟大的城市,北半球有自己思想体系的华人,80%都住在五环以内,楼上一个砖头砸下来,倒下的如果不是法学界的泰斗,就一定是古文字专家,再差的也是个经济学博士。只要他们跷起二郎腿,CNN就得半跪下来给他修指甲;不小心右手食指放到嘴边,BBC的话筒就立即伸到嘴边。

而深圳呢,除了几个所谓的“民间意见领袖”在那里折腾,就剩下几个给《晶报》投稿赚稿费的家伙,那些个什么“××品牌研究院”,连个执照也没有,要让这些人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怕比骑自行车翻峨眉山还难。甭说深圳,就是深圳的“精神领袖”香港在北京人眼中也不过是露着竹板黄牙的暴发户,而深圳连香港的同盟军都算不上,至多是个年轻门卫。至于说什么深圳是“文化绿洲”,这连深圳保安都明白,越是没文化的暴发户越是想方设法附庸风雅。

没文化可以用深圳的犯罪率来证明,深圳这个“无根城市”全世界犯罪率第二。犯罪率这么高,多少与文化有关系,最起码搞文化的不会飞檐走壁操刀砍人。而深圳能在20年内一跃而成中国的大都会,大字不识、一张白纸正是其优势。“姓资”、“姓社”都不关我鸟事,我现在肚子饿了,想赚点钱过好日子,别跟我讲什么“托洛茨基”和“苏联裂变”。

北京人比深圳人能吹,可以将牛皮吹到臭氧层,深圳很多时候却是沉默无趣。例如,一上出租车,发现深圳的哥一脸谨慎半句话不说,于是你很无聊,问对方是哪里人,的哥犹豫地看了你一眼,问你是哪里人,你说是ⅩⅩ人,他也说是ⅩⅩ人;你等着他吹牛,却没了下文;至于你想与他聊聊理想与人生,人家却好像是《潜伏》里的余则成,轻易不张口。要是在北京,你还没有上车,的哥就已经一手把你扯了上来,然后调查你祖宗十八代,在搞清了你的家世出身之后,开始给你讲中南海紫光阁秘事以及钓鱼台最近的段子;若你不幸是个打工仔,人家也不歧视你的农民出身,不过你得端正态度,因为你今天有幸遇见一位博导了;如果你自以为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了,人家会冷笑一声:上次坐我车的是英国的华莱士先生,比一般中国人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我们一起谈笑风生……

深圳与北京是一对很好的搭档,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把中国整得风生水起,虽然那时的北京没落到什么实际好处,但BBC的赞赏还是让北京在精神上很舒畅。但近年来,两城关系变得有点微妙。

一直被认为是血汗工厂的深圳,有一点让人瞠目结舌,这个受“腐朽思想”影响最严重的特区,却是志愿援助贫困地区义工和教师最多的城市,老实说这的确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深圳是中国唯一一个响应志愿活动者远远多于所需名额的城市,而且也可能是唯一一个政府对这些志愿者没有政治回报的城市。在汶川地震之时,远在南方的深圳志愿者一车一车地轮番上阵,类似的例子还有更多。深圳也是全中国义务献血最多的城市,那一车车挤得满满的年轻人,比有着众多大学院校的北京还要壮烈得多。中国最“资本主义”的城市是深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嫡系传人,看来,这“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非多么地不可调和。

§§§第七节香港VS上海:中国德比战,谁是“经济魁首”

国务院前任总理朱镕基出访美、加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把上海比作中国的纽约,把香港比作中国的多伦多。此语一出,部分人觉得高层似乎将香港的地位置于上海之下,这种比喻很明显没有顾及香港同胞“脆弱的心灵”。

十年之后,国务院通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决定,并声称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媒体又是一轮猛炒,联想到前不久上海与广东省内四个城市一起被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首批试点城市,香港感觉到萧杀的秋意。

十年内翻天覆地,十年内乾坤逆转,尽管香港GDP远在上海之上,上海却完全拥有了一种向上的气势,大有取代香港成为远东第二城(东京第一)之势,“东方之珠”的称号好像要更换主人。

面对上海的进攻,香港有点黔驴技穷,香港部分人士直叹无力回天。但香港与上海并没有全面对抗,焦点集中在国际金融新版图中的定位、关于两城各自将扮演什么角色、谁又将率先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的问题上。

与十年前战战兢兢的心态不同,十年后的这次思考更加波涛汹涌,香港从媒体到学界,从商界到政界,从卖中药补品的到开出租车的,从相信基督的到信仰释迦牟尼的,都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慷慨激昂者有之,悲观失意者有之,冷静理性者有之。但总体意见是一致的:香港如果再不努力,上海定会取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缺乏自信是理所当然的,它是仅有1092平方公里、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全中国从“局部开放”到“全体裸奔”后,香港还能维持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这样的国际大都会的地位吗?它不再是中国大陆计划经济与世界各国联系的桥梁,也不再是“红色中国”连接“罪恶资本”的唯一通道,在历经1997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2003内地非典肆虐、2008美国次贷危机重创之后,香港经济不再像20世纪“春风得意马蹄疾”了,面对上海咄咄逼人的进攻,现在的香港只有依托“珠三角”、携手深圳才能找回一点自信。

同类推荐
  • 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本书内容分五卷,包括:九条法则、打开心门、定点观察、见微知著、生态“阅读”等。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仁爱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仁爱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
  • 80后集体奔三

    80后集体奔三

    80后的成长历史很特殊,他们一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的年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成长与改革开放30年同步,面对的永远是应接不暇的新事物,他们在扩招与教育普及的年代求学,不必担心无学可上。然而,当80后走出大学的校门,却发现毕业不包分配了、毕业等于失业了、房价涨得离谱了、结婚生子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时代变革带给自己的盛宴,也同样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热门推荐
  • 邪帝强宠超神女特工

    邪帝强宠超神女特工

    她,江丛希,一晋穿越到古代,成为了江家最不受用的六小姐,外还带一个弟弟,她发誓,期她者,她必当以血嗜之,可是在遇到某爷之后,她变得不淡定了。“希希,我饿了,我要吃东西。”某爷摇晃着江丛希的手背,祈求的说道。江丛希白了一眼,很淡定的从一旁拿过吃的扔在某爷的手上,某爷摇了摇头。“那你要吃什么!?”“我要吃你!”.......
  • 超级制造商

    超级制造商

    星云i9智能工厂系统里,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没有它制造不了的,只要你有钱,它可以让你统治世界。从创建第一家‘简陋级’工厂开始,直到一艘庞大商业帝国的雏形出现,而这只不过是刚刚起航。横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世界,只有最原始的贸易,制造与贩卖。把手中的资源,换成所需要的物品,以及财富,用商业划出规则,用金钱绑定一切。
  • 幻影战神

    幻影战神

    富家子弟,家世显赫,却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能力,战斗还未开始,敌人却已垮下,人们送他外号——不败战神,没想到,在三年后的一次任务中,他遇到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他能否继续不败下去呢?
  • 幽灵电台魂师传

    幽灵电台魂师传

    他有着离奇的身世,他幻想着有一天能当上广播电台主持人该有多好,经过不断努力他来到了电台当上了主持人,可是来到电台的第一天他就做了一个梦,貌似又是真实的事情,他看见一个红衣女鬼正在和讲述什么,突然他从梦中惊醒————有时候在他在直播间正在主持的时候有时候感觉阴风阵阵的,殊不知在他旁边正有一位冤鬼在看他......
  • 在路上.F

    在路上.F

    一个人的旅程,有未雨绸缪的感情,有些不知所云的故事,有对这个世界的无奈。
  • 不能被遗忘的家

    不能被遗忘的家

    本书通过对农民秦广宇、于欣等人人生生活和现实农村生存生态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社会生态,反映了中国现实中的农村、农民和农村问题。同时以主人翁敢于面对不幸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守望自己的家园,反映了主人翁真实善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 坐看云卷云疏

    坐看云卷云疏

    我愿意为你与世界为敌,只要你还在我身边。
  • 灵帝破九霄

    灵帝破九霄

    苍穹之下,乾坤之上,任尔去也,绝世灵帝,独霸天下,踏破九霄。
  • 异世兄魂

    异世兄魂

    地球异能者,因为一次意外,进入平行世界。凭借自身天赋与来自另一个灵魂身体的外挂,本以为一路前行风雨通途,然而,一路之上,各路‘同行’纷纷扰行,跌跌撞撞之中,打怪升级······
  • 剑与面容

    剑与面容

    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生而不凡却渴望平凡的他,如何把浑浊的江湖杀的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