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90200000004

第4章 谁把中国捧上了天(2)

与拉美经济破灭差不多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在9%以上。徐洪才在书中写道,1988年弗里德曼到中国访问时,也向中国领导人鼓吹过价格自由化方案。结果中国政府价格闯关意图刚刚显露,还未及实施,就引起了人心浮动,民间抢购与囤积物资接连发生,中国政府立即停止了这一“小休克疗法”,转而实行价格双轨制的渐进改革。中国价格改革的经验表明,在农产品和小商品的价格放松管制后,其价格确实短时升高,但很快稳定,农产品和小商品市场迅速繁荣;在工业品的价格放松管制后,其价格趋于稳定的周期比农产品长得多,原因是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和协作关系远比小农经济复杂。中国的双轨制改革既兼顾了社会稳定,又加快了学习与创新,成为了“北京共识”的基础。

“‘华盛顿共识’缺乏对社会传统的继承,没有关于其他国家该自己决定自己发展的建议,而中国的发展显然与此不同。”雷默总结道。

正是“华盛顿共识”的受挫,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北京共识”的流行。

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

尽管“北京共识”敏锐地抓住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崛起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大主题,并在知识界引起阵阵回响。但是在中国,从官方到学者,并没有谁敢于直接使用“北京共识”这样一个颇具煽动力的概念。

在“北京共识”提出不久之后,它很快就被中国学者转换了概念——“中国模式”成为一个更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尽管它们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并没什么差别。

事实上,雷默本人并不喜欢将“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等同起来。2005年4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中国模式”是“北京共识”的一部分,即关于经济的部分。“北京共识”的范围更广一些,和“华盛顿共识”一样,含有许多不涉及经济的思想。

但是中国的学者显然更倾向于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原因何在?俞可平的解释带有某种代表性。俞可平说,“‘北京共识’可能更吸引眼球,因为它与早已声名远扬的“‘华盛顿共识’相对应,但我并不赞同这一提法,我更喜欢用‘中国模式’的提法。因为‘共识’的基本意义是广泛认可的或一致同意的解决方案,而‘模式’指的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

而即使是“中国模式”,俞可平也认为其正在形成之中,还没有完全定型。它的一些典型特征开始初露端倪,但尚未充分展露。

俞可平的这一态度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认同。此后,“中国模式”代替“北京共识”,成为描述和研究中国崛起的一个更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就像该研讨会上,主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开门见山说的那样,“我们不可能达成什么共识”。

不过,雷默先生“北京共识”之父的地位是一举确立了,他甚至被“世界经济论坛”称为“目前在华最杰出的外国学者之一”。

二、美国三大名刊如何热捧中国

《时代》的弦外之意是,中国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从美国刮来的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能让中国惊慌失措了。

雷默的文章开启了一个热议中国的新时代,在全球的媒体和学界,讨论中国成为了一种时髦。2004年5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的文章,称赞中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治改革是果断明智的。同月,墨西哥《每日报》一篇题为《中国:亚洲的地平线》的文章,认为中国奇迹是依照自身情况理智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结果。

一些重量级的人物和媒体随后相继加入到这样一场“大合唱”当中来。2004年7月,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具有启示性。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他还清晰地记得斯蒂格利茨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模式堪称很好的经济学教材”。

世界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张五常的评价更显夸张,他说他积数十年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自己平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全世界历史上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

2005年,“中国热”再度升温。美国最着名的三大刊物罕见地集体推出关于中国的重磅报道。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的世纪》为题多角度解读中国。6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中国的挑战:崛起的大国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为封面文章,认为中国正在从一个缺乏生机的经济体变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而一切都在中国共产党的控制之中。6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总题刊载了超过20个版面的相关文章,全面解读中国的崛起。在此组报道中,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彭斯教授说,我们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势头在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

这些文章的基调以积极为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国内对中美关系最深入的研究者之一陶文钊有这样一个感受,他说,他每年都去美国,在美国认识中国的观念史上,“2005年算是一个分水岭”。美国最着名的三大刊物齐捧中国,是这个分水岭中的典型事件。

《新闻周刊》:中国的崛起已不再是预言,而是一个事实了

中国着名影星章子怡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新闻周刊》的封面上,背后衬以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封面用红色标签注明:“特别报道”。

这组文章用了21个版面对中国进行集中报道,主打文章是《未来是否属于中国》,由该杂志的国际版主编、也是着名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撰写。

扎卡里亚写道,美国人崇尚美的东西,却会对一些大的东西产生困惑。美国人喜欢具有规模的东西,尤其喜欢具有超大规模的东西。这就是为何中国能够使美国人充满想象力的原因所在。中国的规模使美国黯然失色,其13亿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曾经是一个大国,但十分贫穷。不过所有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曾经如此具有魅力的规模和人口现在开始呈现美国人所不想面对的不祥之兆。美国人现在想弄清楚,“中国威胁”是否会带来噩梦,是否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威胁。

扎卡里亚先摆出一组足以刺激美国人神经的数据: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煤炭、钢材和水泥的最大生产国,能源的第二大消费国,石油的第三大进口国。过去1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600%,而美国对华出口则增长了415%。增长速度最为惊人的地方当推上海。15年前,位于沪东的浦东还是欠开发的农村地区。如今,它已经成为上海的金融区,其规模是伦敦新金融区的8倍。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被称作‘世界工厂’。如今这一称号非中国莫属。”他说,“中国的崛起已不再是预言,而是一个事实了。它已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而且还是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居第二的国家了。它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250万人),军费开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且每年都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长。不论它是否会在经济上超越美国——在我看来还显得非常遥远,它现在已是世界舞台上一支新的强大力量。”

在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之后,扎卡里亚对中国的发展报以赞誉之辞。“结果是惊人的。”他写道,“20多年以来,中国每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左右,这是在有记录的历史中一个大国经历的最快发展速度。与此同时,中国使3亿人脱离了贫困,并使中国人的平均收入翻了两番。迄今为止,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爆发灾难性的社会骚乱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领导集体因取得这一历史性的成就而赢得了声誉。”

唱衰中国论者的一贯观点是认为中国的经济数字纯属捏造,腐败猖獗,银行摇摇欲坠,地区冲突随时有可能爆发,贫富差距已拉大到极为危险的地步,情况已到了紧要关头。他们的预测一直是:“这不可能持续下去,中国将要崩溃,它不可能维持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但是,扎卡里亚说,迄今为止,上述预言一条也没有变为现实。虽然中国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拥有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都梦想的东西,那就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他还以印度为对比称赞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中国政府规划和管理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值得称赞。请考虑一下常常被拿来与中国比较的印度。从微观方面来看,许多印度公司远比中国公司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它们是真正的私营企业,能有效地利用资本,并能与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竞争。而中国公司通常是部分国有制的,它们或得到资助或享受特权,能轻易获得外资,因而在利用外资时不讲效率,而且许多公司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其产品,无法与全球最高水平的企业竞争。但在宏观方面,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方面远远超出印度政府。印度官员总是指出中国官员不必担心选民问题。印度政府的一位资深成员说:‘我们不得不做许多从长远来看很愚蠢的事情,但政治家在短期内需要选票。中国则可以作长期打算。’”

中国的外交方略在扎卡里亚看来也要比美国更有吸引力。他举2004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亚洲国家进行了访问的例子为证。“几周后,我来到这一地区。令我吃惊的是,几乎所有我接触到的人都认为胡锦涛的访问比布什的访问要成功得多。马来西亚作家卡里姆·拉斯兰解释说:‘布什只知道谈论恐怖主义,他以同一个视角看待所有人。是的,我们也为恐怖主义忧虑,但坦率地说,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还面临其他许多问题。我们要重整经济,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我们还在努力解决健康、社会和环境问题。胡锦涛谈到了所有这些话题,他谈论了我们关心的事,而不是仅仅谈论他自己关心的事。’从印度尼西亚到巴西,中国正在结交新朋友。”

以《新闻周刊》在世界媒体中的龙头地位,以及此组文章的策划者及主要撰稿人扎卡里亚的业界声誉,这样一组夸赞中国的文章,自然会在国内形成重大的传播效应。扎卡里亚在美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政治学大师塞缪尔·亨廷顿的学生,曾经在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和政治哲学课程,并任美国着名的《外交》杂志主编。从2000年10月起担任《新闻周刊》国际版编辑。印度裔的扎卡里亚在美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评价。美国国务卿赖斯称他“熟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莱斯里·吉尔伯则预测他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成为国家安全顾问。

《新闻周刊》为什么在此时推出这样一组报道?《了望东方周刊》国际版编辑黄琳就此专访了扎卡里亚,访谈中,扎卡里亚详细谈及为何对中国抱以如此隆重的垂注。他说,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兴起了关注中国的热潮。美国人对中国庞大的“规模”印象深刻,也很感兴趣。当然,这里面也有人对中国感到一些紧张,担心中国这样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经济强国对美国的影响。由于中国人的工资不到美国人的10%,美国人担忧他们的工作会逐步流失到中国。但是更多的美国人关注的是这个庞大的新的经济体带来的机会。

《新闻周刊》的这组中国报道的题目是《未来属于中国吗》。黄琳希望从扎卡里亚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在你看来,未来属于中国吗?”扎卡里亚的回答比其文章的基调更为肯定:“我认为未来属于中国。”

中国在世界强国当中再次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在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与《时代》和《新闻周刊》齐名的综合性报道和评论周刊,影响力巨大。继《新闻周刊》之后,2005年6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推出以中国主题的封面报道。其中一篇文章说,民主制度与自由企业必须相伴而生,这是西方人的信条。但是,中国正在从一个缺乏生机的经济体变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而一切都在中国共产党的控制之中。文章引用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的话说,中国的急剧增长“可能是本世纪的头等大事,从未有哪个国家以中国这么快的速度崛起”。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迈耶说:“这是19世纪末的美国,只不过它的发展速度更快、势头更猛。这是中国的天定命运。”

每期发行量达500万份的美国第一大新闻杂志《时代》也耐不住寂寞了,于6月27日以《中国的新革命》为总题刊载了超过20个版面的相关文章,以崛起的中国为主线,从中美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中国社会的变化,美国大企业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全面解读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权等方面的情况。封面设计是毛泽东的一幅波普艺术画像。有意思的是,画像中的毛泽东身着中山装,但衣服上面的隐图为“LV”品牌的标识,这个设计显然是画中有话,体现了作者对当今中国的主观隐喻。

这组文章以《时代》所擅长的讲故事的方式入手,开头写了一个普通中国女工刘莉的故事。这个20岁的农村姑娘最近两年一直在广东省开平市的侪达制衣厂工作,为“天木兰”等美国品牌缝制棉服。终日里听到的是缝纫机单调的奏鸣,看到的是身边成堆即将运往美国的外套,刘莉有时会想像自己的手艺最终进了什么人的衣柜。她笑称:“他们肯定长得很高,而且也很有钱。不过除此之外,我不晓得他们的生活是个啥样。”

通过刘莉的故事,文章想表达的是,尽管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依然充满着神秘,但是,中美两国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去年,美国有110亿美元的进口服装印有‘中国制造’的标志,其他各类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值总额达到185亿美元……把中美两国维系在一起的并不只是鞋带、纽扣、拉链这些东西,中国持有数千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两国公司围绕石油等能源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类似朝鲜弃核这样地缘政治敏感问题中的影响力对于美国来说至关重要。虽然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但在很多领域,双方追求的东西并无二致。”

“在沉睡了500年之后,中国在世界强国当中再次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文章写道,“自1989年以来的16年间,中国领导班子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的局面是过去150年闻所未闻的。人民收入增加,成百上千万人的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同中国人记忆中的往事相比,如今的日子是幸福美好的。中国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希望保持这种状况。政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让朝气蓬勃的沿海地区和贫困程度不等的内地均衡发展,减缓上亿人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步伐,确保地方官员不贪污腐败。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同类推荐
  • 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当你学到越来越深入,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在转行学数学了!确实,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借助数学这个工具,甚至有人莫名其妙地认为,如果你的研究中没有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肯定就算不上高深、前沿,称不了“专家”,拿着这样的“研究成果”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是,本书完全没有数学公式,规避数学公式深奥难懂的缺点,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一个个关于经济学的故事。并从这些有趣的故事中教会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经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撬开经济之锁,还原会融真相。
  • 资本国际化运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

    资本国际化运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

    90年代以来,世界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而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以促进国有经济新的腾飞,这是摆在包括经济理论界在内的各界人士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做法,因而也是搞好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 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本书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从经济学中的“数字”入手,比如GDP、CPI、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比如幸福指数、巨无霸指数、生活成本指数、贴现率、赔率等,话题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经济参数开始,介绍这些数字、指数、常数的渊源、发展、运用、计算、作用、我国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和老百姓的关系。本书稿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语言生动、幽默,既是一本普及读物,又可当成一本工具书。阅读本书,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兴趣、增加经济学知识,而且可以对读者的生活与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为什么我们的财富越多,却越不满足?为什么我们如此希望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学如何被各国政府误读、误用?金融业是否扭曲了整个社会?经济危机为何会愈演愈烈?此书极力放宽专业界限,从神话、哲学、宗教、心理学等视角重新思考经济学本质、挖掘被忽视的真知灼见!作者谦虚地向读者们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财富越多却越不满足?经济学如何被各国政府误读、误用?为什么我们如此希望经济持续增长?行善有善报吗?金融危机中资本家是否已将道德操守抛诸脑后?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的世界?此书通过对英雄史诗吉尔迦美什、基督教《圣经》以及古典希腊哲学、亚当?斯密等名家思想的解读,重新高扬湮没在历史中的诸多价值观念。同时,作者分析了当前的全球经济灾难,债务时代,雄辩地论证即使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也会与经济学有瓜葛;并提出了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
  • 给大忙人看的经济学

    给大忙人看的经济学

    你是否觉得,经济学是学校里那些戴眼镜的教授和学生才能弄懂的学问?觉得经济学太难懂了?觉得“不知道这些,生活照样不成问题”呢?大错特错!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都有经济学的身影。小到菜市场的菜价涨跌,大到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无不与经济学息息相关。无论你是学生、公务员、店面老板,还是打着领带的上班族,都可以从生活点滴中,发现不错的经济话题。
热门推荐
  • 剑侠域

    剑侠域

    穿越异界,双生灵魂,银色双眸,九色丹田……
  • 血荆棘之一剑凌云

    血荆棘之一剑凌云

    血荆棘,北荒大漠的独有之物,自幼苗起,不淋雨露却经风沙,不见暖阳寒冬却受烈日苦寒。天不待它,时不与其,伴血荆棘一生的或许只有磨难。可那又如何?它自坚韧逆生,风沙砺了它的尖刺,烈日苦寒染了它的殷红。待到尖刺如针,殷红如血,血荆棘便会开花,而其一生的磨难也正是为了此时的花开。
  • 归赴谣忘川茶馆

    归赴谣忘川茶馆

    一座处于长安城外,人山人海繁华地带的一座神秘茶馆,茶馆的主人是一位不知什么时候来的女主人。白天的茶楼是一座普通至极喝茶闲聊的地方,而夜里…
  • 万界辅助

    万界辅助

    诸天万界,愿君杀人如白起,万世武安君。不称王,不称霸,冷眼天下。不怒称君子,一怒则屠城。。
  • 重生校园之巅峰女王

    重生校园之巅峰女王

    上一世,父母意外离世,哥哥遭人陷害入狱,闺蜜与渣男在一旁冷眼旁观,落井下石,我懦弱,我无能,我无法为父母报仇,到最后的险遇贵人,成为人人害怕的杀手,正当我掌握一切证据之时,我却死了,我不甘心,这不,老天开眼,让我重回我的少年时期,这一世,看我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
  • 神裔修罗

    神裔修罗

    与命运抗争,拯救的了别人,却唯独拯救不了自己,即使身处黑暗,依旧向往光明,一切尽在神裔修罗。
  • 做事细节全书

    做事细节全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事,必成于易。做事大而化之,不注重细节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小心谨慎,关注做事的每一个细节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 等风等雨等着你第一季

    等风等雨等着你第一季

    两个人相爱却因自己的父母们的世仇不共戴天,最后他们的父母们为了成全他们终于放下了自己的恩怨,最后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 最美的预见

    最美的预见

    2013.01.04.对于其他人是个秀恩爱的好时节,对于柳弦依却是个预见未来的好日子……(处女作,若断更即为长期。)
  • 第五人格cp故事

    第五人格cp故事

    emmmm弃坑来填同人文双军什么的……嗯,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