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72100000014

第14章 书界人物(1)

桃李春风忆故人——记刘媛娜先生

述弢

时下首都旧城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稍不留神,原本十分熟悉的去处竟会面目全非,甚至踪影皆无。这时便不免生出些许惆怅。所幸的是,我曾留下太多青春的憧憬和希望的一条街至今犹存,且变化不大。每行至此,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尽力去搜寻和辨认往日的踪迹。遥想当年,我正是徒步经过这条街,去向先生登门求教的。近日,我旧地重游,又来到官房胡同十五号。依然是那个古色古香的小院,依然是那个旧式的门铃,虽物是人非(先生已经仙逝二十一年),我却仿佛听到先生正用她那清脆纯正的俄语对我说道:“Чтениеипрактика——этовсявашажизнь.”(阅读和实践就是你的全部生活。)

先生于一九五○年受聘到北京师大俄语系任教。正值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向苏联学习成为紧迫的任务,而国家急需的俄语人才却是几近于无。这是她教的第一批中国学生,也是师大俄语系成立后的第一批学生。先生的俄语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她十分珍惜这个为新中国效力的机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这批年青学子的身上。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工作骨干和专家教授。

建国初期政治工作抓得很紧。而来自格鲁吉亚的先生虽在中国生活多年,毕竟对中国的事情、或者说我们的“国情”不甚了了。于是就生出了下面这段轶闻,或者说是一场误会,一个始终未解开的谜。原来班上有位女生年龄较小,发音也很好,口头回答问题头头是道,书面成绩却老是上不去。先生感到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很想帮帮这位女生,经常问女生有何困难。女生则是有苦难言,作为全班唯一的党员,她的社会工作负担很重,留给学习的时间实在太少了,面对先生的一番苦心,她又不能“实话实说”。多少年来,先生始终记挂着这位女生,女生也很想念先生。但直至先生去世,那层窗户纸始终没有捅破。先生对学生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先生本不姓刘。原名农娜·扎哈罗夫娜·图什马利什维利(НоннаЗахаровнаТушмалишвили)。一九○五年一月诞生。系格鲁吉亚一位名门闺秀。她从小生活在第比利斯。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被视作掌上明珠,百般宠爱,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略有不同,她当时所学的是语言(包括母语俄语、德语等)、文学、刺绣、唱歌、钢琴、芭蕾……其中音乐和舞蹈曾经名师指点,均有一定造诣。父亲听钢琴老师说小女儿颇有音乐天赋,前途未可限量,高兴之余,特意在法国银行为她存了两千金卢布,以备日后赴巴黎深造之用。谁可曾料到,几年之后发生的事情竟打乱了这一切,并从此影响到先生的整整一生。

格鲁吉亚地处欧亚交界处,早在“丝绸之路”和“通西域”时代就同我国有过交往。国土的一部分属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与我国南方极为相似,适于茶树栽培。十九世纪末,当地人称ДжонЛао(或ИванЛао)的中国人在格鲁吉亚传播种茶业,教格人种茶、制茶,一时传为佳话。此人就是来自广东高要(今肇庆)的刘峻周。他苦心孤诣,终于培育出适合格鲁吉亚种植的茶树品种,人称лаочай,即“刘茶”,时至今日,“刘茶”仍是格鲁吉亚、土耳其、阿塞拜疆和南俄的主要茶树品种。他在黑海港口巴统(也译作巴土米)附近的恰克瓦村买田置地,开办茶厂。除种茶外,刘还是养马和驯马专家。他曾多年经管恰克瓦沙皇庄园。古往今来,黑海海滨向来是享誉世界的避暑胜地。恰克瓦是一块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这里海水深蓝,浩渺无边,奇花异树,生机盎然,令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自然引来不少文人墨客、靓女俊男。如当年红极一时的象征派诗人巴尔蒙特就曾与刘家大小姐有过一段交往。着名作家巴别尔也曾撰文介绍“刘茶”的茶园、茶工、制作。人们到此避暑消夏,骑马游泳,开音乐会。事有凑巧,布尔什维克执政后,先生的父亲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被任命为恰克瓦国营农场场长,便与刘家有了接触和来往。先生对于这位神秘的中国人早有耳闻,十七岁那年她中学毕业,到恰克瓦父亲这里来过夏天,这才初次见到刘家的人。她母亲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娜达时年二十四岁,也在海边休养。刘家十九岁的二儿子维周常骑马去巴统港买回英国巧克力和咖啡,大家以为他是为了向娜达献殷勤,因娜达已是小姐,而先生在人们眼里还是小孩。哪知每次糖盒下面都有维周写给先生的字条,先生收到糖盒,把糖送到姐姐屋内,自己看字条,回信也是如法炮制,在接糖盒时交出。于是,两人就在双方父母的眼皮底下卿卿我我,悄悄地热恋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向父母提出要结婚。这真有如晴天霹雳,双方父母都感到难以接受。刘峻周在布尔什维克执政后已不能拥有私产,(因系外国人)也不能当厂长,正打算举家返国;先生的父亲更是万万不能同意独女远嫁到中国,更何况是嫁给中国人。先生禀性刚烈,而且对爱情十分执着,一旦作出选择,就义无反顾。她决定答应维周的求婚,两人一起离家出走。在父亲多年老副官和刘家老马夫的支持下,双双乘马车逃至阿扎利亚(现属土耳其)一教堂内。先是给本不信教的维周施洗礼,然后在两个老人的作证下结婚。先生接受了维周的戒指,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九二二年的事情。先生毕竟是父母娇生惯养的爱女,所谓的结婚风波几天之后便平息下来。

刘峻周膝下有二子四女。长子刘泽荣,字绍周。次子刘泽华,字维周。女儿分别为刘炯炯、刘梅芳、刘阿丽、刘珊珊。刘泽荣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主持我国第一部大型俄语辞书《俄汉大辞典》的编写工作。一九二二年,他已回国任“中东路”中方负责人。一九二四年,刘峻周全家回到祖国,定居哈尔滨。刘维周和小儿子光杰也回国了,只留下先生一人。她前往莫斯科申请出国,寄居在友人家中,身处异地,时局动荡,惶恐不安,忧心忡忡,苦苦思念,望眼欲穿,真是万般滋味在心头。一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二五年,先生方最终获准去中国与家人团圆。年方二十告别家园,漫长的岁月里有家不能归,谁若是回去,先请你进集中营。先生至赫鲁晓夫时代终于踏上故土时,已是年过半百,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对于这个新过门的外国儿媳,刘峻周同样十分宠爱,有时做广东味的鸭子,放了菠萝蜜,都要叫先生先尝,她其实吃不惯,但为了公公高兴就硬着头皮吃。婆媳关系也处得不错。两国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至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相差悬殊,甚至截然不同。以先生的出身、教养、习性,进入书香门第式的中国旧式家庭,相夫教子,甚至主持家事,个中艰辛,常人未必知晓。平常走在大街上,有时会有小孩喊“洋鬼子来了”,甚至有人围观,先生对此泰然处之,认为这是国人长期封闭和受外国人欺凌的结果,不足为怪。先生活泼热情,多才多艺。她会唱许多歌,包括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民歌,还会用六弦琴伴奏,一度自己学会了弹夏威夷吉他。能写诗。一生爱好文学,博览群书,最喜欢的作家有巴尔扎克、莫泊桑、莱蒙托夫、勃洛克等。刺绣、缝纫、裁剪都不错。国际象棋和麻将也是一把好手。先生育有二子一女(光杰、光彦、光文)。先生从小就喜欢搞活动,创造节日气氛。过节也不拘一格,圣诞节、复活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什么节都过。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每到过节都要想出让孩子们感到惊喜的花样。圣诞节精心制作松树上的小玩具、小舞人,复活节大家一起动手绘彩蛋,先生亲自下厨烤一种叫куличи的特色点心。搞家庭化装舞会,互送自制礼物,还有猜字谜、钓鱼,孩子们都很喜欢。夏天让孩子们打赤脚,有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提一桶冷水就往他们甚至友人的身上浇,自己乐得像个天真的小孩。先生十分坚强,她的乐观自信感染着大家。但思乡病时时袭来,往往因此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在哈尔滨度过的十年,虽然清贫,倒还安定。日本鬼子一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开始了家庭四分五裂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九·一八”事变后,先生全家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并于一九三五年迁至北京,与不少投靠日本人的朋友断绝往来,决不同流合污。刘峻周一生养马爱马,别号“天涯马驰”,与马难舍难分,他独自留守哈市,经营跑马场(一九四二年从马背上摔下,不治而亡)。到北京后一切大变样,大家都不习惯。且生活拮据:跑马场生意不景气,北京这边挣的薪资也少,两家(刘泽荣和刘维周)的孩子上中学有语言障碍,因原先在哈尔滨上的是俄国人办的学校。刘泽荣在北大教书,不久便去了西南联大。一九三八年,刘维周带着光杰与友人先后去了大后方——兰州。先生与婆母等人留在北京,备尝艰辛,历经磨难。一家人活活拆散,天各一方,关山阻隔,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九四三年先生率子女千里跋涉,前往兰州。沿途目睹了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国恨家仇,没齿不忘。想不到途经河南商丘时,先生竟落入魔掌,日寇怀疑她系俄国间谍,幸得一俄国舞女(先生在哈时曾有恩于她)出面相救,方转危为安。先生晚年回忆道:“日本人害得中国和我们家四分五裂,这不只是国家和家庭的悲剧,也是我个人的悲剧。”

刘维周到兰州后,与友人致力于当时的“西部开发”:开商号,办学,教俄语,搞体育,游说政府搞自来水、发电厂、面粉厂……先生一向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在哈市发大水时就曾组织大家抗灾救灾,缝衣拆被。到兰州后更是积极参与救亡工作。她做的手套可作样板,而自己也学会了缝中式棉袄。从兰州到北京,先生曾帮助许多年轻人学俄语、学钢琴,分文不取。刘维周曾参与接待苏联空军、国共合作、筹建中苏友协等,曾甘冒风险帮助许多青年去延安,兰州解放后还作为参谋陪彭德怀司令员去了新疆。对于这一切,先生都是鼓励和支持。夫妇二人一致认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家曾一度去了上海,后仍回到北京。刘维周在兰州先后担任兰州大学教授、外语系主任、甘肃省中苏友协秘书长、省政协委员,兰州方面自然不肯放,他本人也不可能丢下事业,回北京吃闲饭。长期两地分居,只有到学校放假和开政协会时才有机会回家探亲。

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对教学工作特别认真,常常备课、编教材至深夜。官房胡同位于西单,离师大本来很近,谁知师大越搬越远,最后搬到了五公里外的北太平庄。其时先生已年过半百,到校上课主要是靠挤车(上世纪50年代车少人多,车体短小,通常是从后门上车,使劲儿挤到前门下车),其辛苦可想而知。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成绩不好,她就特别生气,常说的一句话是:Выдаромкушаетенародныйхлеб.(白吃人民的面包。)其实她是“刀子嘴,豆腐心”,事后又缓和气氛。有一次考试,全班无一人不及格,为全年级之冠,先生特别开心,动情地对学生说:Явамоченьблагадарна.(我很感激大家。)她对学生感情很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生都能叫出名字。学生随时可以到家里问问题。有一年,先生自己拿上相机、胶卷,要同原来教过的学生合影留念,学生说等春暖花开再照,她不同意,说:Мненужнывашилица.(我要的是你们的面孔。)在先生的熏陶下,学生的发音、语调都比较地道,学生日后有幸来到苏联,对方听了赞不绝口,还以为是在他们国家学的俄语呢。

我与先生的交往大约始于大学二年级。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有些模糊,好像是我们几个男生提出可否到她家去接受个别辅导,先生欣然应允。我利用课余时间登门求教,多为步行,走到西单,再走回去,只是偶尔坐上几站电车。先生的发音绝对纯正不说,还特别清脆响亮,语速不紧不慢,听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先生为我制定了系统的阅读原文作品的计划:先易后难,从契诃夫的作品开始,然后是莱蒙托夫、普希金……其时我尚不满二十,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对于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先生所说的“阅读和实践就是你的全部生活”我牢记在心,手不释卷,如醉如痴。当时状态极佳,俄语学习突飞猛进,若假以时日,“攻下”俄语应该不在话下。问题偏偏就出在这个“若”字上。后来事情的发展竟使我被迫中断了雄心勃勃的学习计划。

原来,此后不久即遇上那个“不平常的春天”,我因误中“阳谋”,与千千万万不幸者一起入了“另册”。正是:躬逢盛世复加冕,弱冠未及已出圈。终日悔罪终有罪,可怜少年变老年。我为区区几百字的“言论”付出的代价是整整二十一年的扭曲人生。它毁掉了我的宝贵青春年华,“美好憧憬”成了“苦海无边”。而最让我感到自责和内疚的,是辜负了先生的一片苦心!记得一九五七年十一月的一天,我预感到凶多吉少,在先生面前抱怨说,反正也不可能留校了,先生不明就里,竟脱口而出:Яоставлювас!(我留你!)她哪里知道我已是在劫难逃,不出两月即“光荣”加冕。重见天日后,先生责问我:Зачемязыкотбросили?(为什么要把俄语扔掉?)我实在无言以对。

如今人们一致谴责“文革”是一场文化浩劫,殊不知鄙薄知识、竭力贬低专家教授并非自”文革“始。早在一九五八年即已“蔚然成风”。师大在这方面向来不甘落后。像先生这样来自异国他乡、呕心沥血为新中国培养俄语人才的教师也未能幸免。批判先生所谓“资产阶级教学思想”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对先生横加指责,冠以“天才教学”的罪名。其唯一的“把柄”就是先生曾牺牲休息时间辅导过几名“得意门生”,其中又有人成了右派、“白专道路典型”。当然,此等咄咄怪事只能发生在那个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疯狂年代。然而先生首次受到这样的冲击,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当时谁也不曾料到,同八年之后的”文革“比起来,这还是“小巫见大巫”。

小女儿光文远嫁到格鲁吉亚,思乡心切,一九六二年想回国探亲,先生回信说:Никтоизродственниковнехочеттебявидеть.(没有一个亲戚想见你。)弄得孩子莫名其妙,她哪里知道,先生对国内的政治气氛已有所觉察。

同类推荐
  •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王志编著的《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部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短小精悍的文字,为青少年读者娓娓讲述历史的精彩,她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纬”,再现历史风云的种种精彩片断和瞬间,勾勒出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那每一位耀眼夺目的时代骄子,每一件震憾人心的历史事件,就如同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隧道,代代传燃不熄。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就没有美好的明天。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传媒赢利模式

    传媒赢利模式

    本书的核心是建立传媒产业竞争的模式理论,在总结当今传媒主流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渠道产品模式”。该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因此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传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第三辑)

    射洪中学创建名校的思考与实践。射洪中学的办学思想是:“德才厚重、博贯兼容”。办学的主体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喜欢,助学生成才;让老师喜欢,我们要成才。”这种办学思想要求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兼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师生德行上乘,才能足备;这种教育思想是将情感、智慧、行为三者整合起来的、师生互动的、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射洪中学教育思想的表述是简单的,但内容是丰富的。
热门推荐
  • 恕臣有二心

    恕臣有二心

    在一个没有便宜制造便宜也要占便宜的流氓皇帝面前,若说我没有二心,那必是假的。微博:连翘在当地算美貌且较有才/群374315650
  • 你们听我说句话

    你们听我说句话

    现实家庭矛盾不仅有婆媳矛盾父女矛盾师生矛盾,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孩子该怎么办
  • 贺氏阿岚

    贺氏阿岚

    她,宸国最美的女子,出身大家,原以为能与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却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错失良人,还要为家族而到遥远的他国......四大家族的争斗,群雄逐鹿,究竟谁能登上那光芒万丈的顶峰?
  • 家庭秋季生活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家庭秋季生活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秋季我们在饮食上要多吃酸类食物,秋天气候干燥,温差不定,身体的肝脏功能需要保护。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侵入。中医认为,秋季是夏冬两季的过渡时期,气温由热向寒转变,养生也应从“养阳”转向“养阴”。凉爽的秋意慢慢来临。但是健身运动是一年四季都不能停歇的。运动专家建议,健身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选择慢跑、爬山、球类运动等比较适合在秋冬进行的运动。秋冬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运动时间可加长,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 我缅怀我所有的青春

    我缅怀我所有的青春

    我也不知道事情的结局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以为的初中生活,我可以平凡的度过这三年。可我忘了我的年龄,我是青春期。可多年后,当我再一次遇见他时,才发现,当时的我们,多么单纯。单纯的,令我只能把它,埋藏在记忆的深处。
  • 长刀问天

    长刀问天

    一场暴雨,将山村少年拉入修真。一山之隔,千差万别。强横的功法、未知的刀剑、诡异的骷髅,神秘的女子,长生之途开启,风暴正在酝酿……
  • 破天战神录

    破天战神录

    万年前,魔神苏醒,百族人民奋起抗敌。魔神战死,百族损失惨重,仅剩几族趁此时机欲统一大陆,继续内战,最后,三族鼎力…
  • 谜宝藏三部曲

    谜宝藏三部曲

    青河三道海子石堆墓与神秘的麦田圈居然拥有同样的图案。世界上真的存在所谓‘轴心时代’吗?在阿尔泰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受到了空前挑战。鹿石上刻绘了鹿腾空飞翔的图案,有人说那是斯基泰人的信仰,也有人说:那是鹿遭到猎杀时的真实写照,那么,谁是真正的猎鹿人。斯基泰人,这个崇拜黄金的民族在‘国王谷’里埋藏着怎样的秘密?世界上真的有“独目人”吗?这个传说中的远古种族为何会出现在大量的史前岩画中?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传说中:独目人生活在新疆极北的阿尔泰山系,可是为什么,刻有独目人形象的古老岩画会出现在神秘的罗布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