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34200000031

第31章 探索—实验戏剧理论(5)

高行健或许有鉴于此,他选择的是通过动作性、杂糅性、综合性的戏剧理论来重新思考当今和未来戏剧关于人的存在境遇问题:语言的存在是人的存在的确证,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人的生存的家园那般。但如果戏剧仅仅靠语言来维持,那么就与戏剧的本质特征有些游离。语言,尤其是运用于对话和交流当中的语言,往往滑行于意义的表层,有时候还成为意义的阻碍因素,非但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更达不到情感传达即审美的目的。话剧的产生与西方社会看重语言的传达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有关。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演说术、辩论术和修辞学就按照所谓美的规律在中上层人士当中盛行,以至现代早已经成为西方的一个重要传统。不用说其戏剧,就连政治家的演讲、辩论和竞选演说等都成为人们从美学方面研究的对象。

而在古代中国,戏剧被称为戏曲,它所注重的是表演性和曲调性。久而久之,演戏如同人生,人生反过来就往往类似于演戏,它当不得真实,它本身即为虚假性或假定性所笼罩。布莱希特之所以吸收梅兰芳戏曲表演艺术而创立戏剧的“间离效果”理论,正表明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假定性的文化与审美意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艺术表达方式在古代曾经是泾渭分明,但是在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之下,正如在布莱希特那里一样,这两者竟然奇妙地在高行健的戏剧及其理论表述中达成了统一,戏剧的时间之维和语言的线性之维被空间性和综合性所取代,正统思想被民间意识所稀释或调侃,时间的逻辑性发展被空间性所打断,从而产生了一种复杂但有意味的新的戏剧形式和戏剧观念。高行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但获得了中国观众和读者的接纳、欣赏,而且深得西方尤其是法国观众与读者的接受与欣赏。他的现代主义艺术观由于和中国古老而令人惊奇的传统结合在一起,而显示出独特性。他的现代主义戏剧观不只注目于破坏,他更强调在使传统复活的同时,又从传统中获得力量,从而创作出保有活力的新型戏剧和新的深具先锋性的戏剧理论。他提出的现代戏剧应该关注“人类的需要”,就达到了对于普遍人性的认识,因而其戏剧理论往往显得高屋建瓴。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戏剧理论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如果说高行健属于现代主义戏剧理论家,那么孟京辉则是一个溃败了90年代无根一代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实践家。话语狂欢、伪先锋、媚雅……先锋戏剧及其理论研究者给予了孟京辉许许多多的称谓。这些称呼其实反映了论者对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认同他对权威外强中干、靠权力暴力操控“人民”的语言颠覆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反感他对受众的无所节制的语言施暴。与写小说的王朔类似,孟京辉依靠京城固有的奢侈油滑的语言而获得“人民”的喜爱。他发明或改造了“人民戏剧”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诗人和理论家冯至就对“人民”文学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批判。

从五四“人的文学”观,到孟京辉故作姿态的“人民戏剧”观,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当然孟京辉的“人民戏剧”观不是50年代老舍获得由官方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人民戏剧”观,而是经过他刻意包装和带有戏谑意味的新的戏剧观念。但是“人民”一词的形而上学般的意识形态性,还是给予这位先锋戏剧家和理论家以深刻的反讽。他想对那个故作严肃的权力存在做出自己的解构,但是却不小心使自己陷入了滑稽的泥沼。他还不是那种卡夫卡式的自我反讽,他是在戏仿他人的同时,被戏仿者的反作用力反弹性地伤了筋骨。由于“人民戏剧”的提法本身的虚空性和欺骗性,它不能作为一个具有其本真意义上的戏剧理论术语。无论倡导者怀有何种的意图,这个术语本身被用于后现代语境的调笑之中,也就丧失了其最早所具有的那种神圣性,也不具备一般正统意义上的正面性,它仅仅意味着提倡者思想和艺术原创力的萎缩。如果孟京辉提出的“戏剧应该面向人民大众”,作为一个商业口号,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在此饶舌,但悖论的是,许多批评家却认为这是一种在商业社会中的反商业行为,即以90年代的新先锋派来评价他。这就有些混乱了。那些热衷于从先锋角度研究孟京辉的人士,也许忽略了这样一种现象:“在一段时间里,看孟京辉的戏甚至也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消费,在某杂志搞的一次问卷调查中,‘看孟京辉的话剧’已经同‘使用名牌香水’和‘饮用进口咖啡’一样,成为当代小资们的生活标志之一。”这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悖反现象。先锋(无论别人封的还是自我标榜的)竟然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成为最为媚俗或“媚雅”的“人民大众”的代名词!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孟京辉提出“人民大众”的戏剧观的思想资源,就会发现其先锋冲动的保险系数和生存机智来,“毛泽东在延安时说的特好: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至于有人提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戏剧的繁荣,而当今沪上看孟京辉戏剧的人数远远少于北京时,孟京辉说,那只能说明上海缺乏北京那样的“文化积淀和根基”。这里,扬京抑沪、非我族类的酸葡萄心理表现得很明显。对此,有的学者干脆揭开了罩在孟氏先锋身上的光环,发现它竟然是“商业化与先锋性的合谋”的结果。就我们所看到的先锋而言,他永远处于反叛和自我反叛之中,否则就走向自己的反面,即媚俗或人们在评价孟京辉时发明的“媚雅”,也就丧失了先锋精神。在全球化的当代这种状况尤其普遍,因而也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和警惕。由此,孟京辉自我标榜的“将先锋进行到底”的口号,和那些研究孟京辉戏剧而得出的“伪先锋”的论调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悖论性批评景观。一个骨子里充满了商业化思考的导演竟然堂而皇之地声称自己是“先锋”。这一滑稽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可以存在,但是它让原本清晰的先锋概念变得模糊不清、混乱不堪起来。因此,从概念史的角度正本清源,以还原先锋的真正面目和真正精神,便迫在眉睫了。因为真正的先锋是不将“先锋”挂在口头的。而铺天盖地的口号并不表明我们就处于一个先锋可以自由产生的时代,恰恰相反,先锋早已经死掉了,因为没有他再存在下去的精神,精神的死早于肉身的死,它也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不妥协的刚烈或许是先锋精神最突出的品格,先锋还意味着年轻和活力,而这些在当代及当下的所谓先锋戏剧家及理论家那里都不复存在。这就是当代中国先锋的必然归宿。

或许真正的先锋依然存在,但不是那些个誉满京城、以滑稽的人民大众作为招牌的孟京辉们,而是更具人文主义和批判精神的林兆华、刘树纲等人的先锋戏剧的新探索和新实验。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以其超越善恶和走出仇恨—复仇的新主题把千百年来中国人深陷其中的伦理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进行了新的描述和颠覆,其意义尚待人们进一步认识。刘树纲在80年代曾经完成了两部先锋戏剧:《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戏剧家的深切忧患和精神探求,在新世纪之初他发表的《一场关于爱与罪的审判》则显示出剧作家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世俗法的质疑和对公正的呼唤,从而走出了先锋戏剧仅仅在形式上营构的做派。而与依然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写作的李龙云,在新世纪之初创作了《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则显得做作了许多,剧中以“兵团战士之歌”作为主旋律,视野和境界的狭窄,艺术思维的空洞尽显无遗。现实主义在和现代主义先锋戏剧的比较中,显得力不从心,而现代主义戏剧及其理论不断生发出新的审美冲动和审美因素,因而值得我们抱有更大的期待。一位研究现代戏剧的学者的话,我以为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新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既充满希望也充满困惑的社会,各种思想的交叉,各种利益的冲突,各种欲望的表现,各种绝望的挣扎,为剧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悲剧喜剧和悲喜剧素材。相对于绚烂的生活,新世纪的剧坛未免显得太沉闷、太单调了。何时能够追上生活的脚步,参与现实的批判,中国的戏剧才有光辉的一天。”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本来应该直面这个时代和社会,可是大多数戏剧家只留下了形式的实验、生存的机智、献媚的伎俩,独独没有真正先锋的勇气、探索的冲动、鲜亮的思想,也就丧失了艺术本身。好在这方面尚有某些先锋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给我们留下了他们艰难探索的印迹。

从新时期初期的先锋探索剧,到新世纪之初的与商业化结合的伪先锋剧,走过了三十年,也走出了一段充满沧桑巨变的坎坷历程。那些探索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已经开始沉入了历史的尘霾之中。回首那些人、事、思想,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它似乎还没有来得及与我们的存在发生多少联系就如同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中了。那些艰难跋涉的身影和那些充满探索精神的即使打着商业化的旗号,也仍然不能与那些彻底堕落的商业大片在金钱方面相提并论。无论他们是真先锋还是伪先锋,也无论他们是主张精英路线还是号称为了人民大众,他们不安的灵魂借助于他们的文本和理论,会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段里给予那些关注先锋派和现代主义的人们以深切的启示。这正如胡星亮先生在回首和评价“戏剧观”讨论的历史价值和经验教训时所说的话:“论争关于‘假定性’是‘戏剧的本质’的阐释,则一方面对新时期戏剧的形式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实验与创新,但另一方面,因为忽视了戏剧危机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戏剧创作的‘假、干、浅’,而对戏剧与现实、戏剧的人学定位、戏剧的现代意识与启蒙理性等问题注重不够,导致剧坛形式革新的泛滥,这又给新时期及90年代的戏剧发展留下了重‘手法’轻‘精神’的严重隐患。”这种重手法轻精神的严重隐患,直到今天的剧坛和先锋戏剧理论仍然存在,这就像一个长相美丽但精神空虚的陈白露式的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代表时代的真美、大美,更达不到震撼心灵的审美境界的。戏剧家及戏剧理论家,特别是自称先锋的人,要警惕切勿成为仅仅展示自己“演技”和“编技”的“戏子”,而被商人和官人当成新一代的玩偶。

同类推荐
  • 恋爱中的鲁迅:鲁迅在厦门的135天

    恋爱中的鲁迅:鲁迅在厦门的135天

    本书叙述了鲁迅与许广平爱情如何发展、如何成熟的过程,介绍了厦门时期的鲁迅与学生、名教授的往来,评述了鲁迅厦门时期的演讲、著述、编辑工作等情况。在书中,展现了鲁迅炽热的情感、缠绵的爱恋、无助的孤寂、忧人的愁烦,以及虚浮的幻想、琐屑的计划……在厦门的135天,是鲁迅具有标志意义的特殊人生经历,在世人面前还原了一个有真情实感的鲁迅。
  • 无名兰

    无名兰

    解放初期,我考上了师范,头一回遇到感动我的事:一位高几班的同学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老师把这本杂志公布在墙报上,并且用红笔圈上文章中写得很精彩的句子:我们的生活就像熟透了的柿子,越放越红越香甜……
  • 乡村词典

    乡村词典

    这是一本写给乡村的书。写给生活在祖国乡村的高天厚土间,为我们创造着土豆、玉米和小麦的人们,写给那些一直对乡村保持着热爱的人们。读者在这里可以找到乡村的一切,包括灵魂样吹过乡村的风、土炕一样温热的土地、血浓于水的乡情、汗一样在土地里潜行的水,以及乡村的男女老少各种各样的事儿,这是一本融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好看的书。这是一本让你震撼,也使你得到抚慰的书。因而,这也是一本可看成《乡村史记》的书。读《乡村词典》,就是用乡村的雨水给灵魂作一次洗礼。
  • 第二季水瓶谷物

    第二季水瓶谷物

    70后诗人在改变当代诗歌的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当代诗歌的新的问题。他们的写作会让我们重新反思当代诗歌的起点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考量不同的诗歌路径的问题。此外,对当代诗歌的代际关系,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性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前几代诗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闹,但也不乏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代人的创作展示了当代诗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
  • 中庸(君子之道)

    中庸(君子之道)

    作者从一位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注析解读了经典著作《中庸》。本书按章句解读的形式,逐步解析了《中庸》。让“中庸之道”这门处世哲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变迁,而再次焕发光彩,成为真正经世致用的学问。
热门推荐
  • 位面小魔女

    位面小魔女

    简希在恶魔系统的辅导下收集男女主光环,攻略隐藏boss
  • 三生鬼才逆天控魂师

    三生鬼才逆天控魂师

    慕安淇本是华夏特种兵,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假期回家,却发生飞机事故坠入深海,重度昏迷,醒来后却发现自己身处陌生国度,没有炮火,没有科技,没有具有一切华夏的现代气息;有的,只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一些华夏古代没有的修炼者……在这个架空的古时代,慕安淇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慕府九小姐慕凉笙。经过半年相处,幕府的人却丝毫没有发现现在的慕凉笙已经换了一个灵魂。一次巧遇遇见的老者,竟是这个架空世界极其罕见的控魂师,于是拜师逐渐走上强者之路……然而走上强者之路什么的都是浮云.女主拜师后,老者赠了女主“神器”,自此引来各路强者的疯狂抢夺…在众多强者不日不夜的围攻下,女主光荣登上西天~却重演悲剧重生到了又一个新大陆
  • 陆斗传

    陆斗传

    虚构的世界,虚构故事,一群善良可爱的人与妖在认真的生活。没有大背景,没有大格局,只有嬉笑怒骂,悲欢离合。
  • 一猫一狗一个你

    一猫一狗一个你

    八岁的我想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猫,十二岁的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狗,二十岁的我,不仅有了一只猫,一条狗,还多了一个你……
  • 我是万物

    我是万物

    当身处末世时,你会害怕吗?当身处绝境时,你会绝望吗?当身处地狱时,你会化成修罗吗?这是末世也是地狱,随处都是绝境。当然,这也有幼苗在茁壮成长。
  • 我是死灵法

    我是死灵法

    这是一个普通人获得死灵法技能,游戏都市的故事。
  • 九门令

    九门令

    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神石,打造成九门令,九门令分阴阳,阴面之灵为乾三岁,阳面之灵为坤幺妹,此文讲述乾三岁的事情,九门令阴面掌管阴四门,阳面掌管阳五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贼天下

    魔贼天下

    坑爹的重生,造就一条恶魔盗贼通往巅峰的传奇之路。*******呼呼,本书书友群,有兴趣的兄弟姐妹可以加下:12178120
  • 护花狂龙在都市

    护花狂龙在都市

    混迹在万花丛中的小酒保,偶然获得未来最伟大兵王的记忆!从此他拥有一身无可比拟的超强本领。而他也对保安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保护美女,安慰美女!为了成为世界最强保安,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从此,娇媚老板娘、狂野美少女、冷艳女杀手、清纯女校花……各色美女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