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4900000002

第2章 文苑雁声(1)

1、七十年代的“朝花夕拾”——我读《同学少年都不贱》

我读张爱玲小说轶作《同学少年都不贱》,可说是一则以惊,一则以叹。惊者,“惊艳”之谓也;叹则是惋叹,或曰扼腕之叹。我没料到张爱玲在她文学生涯的后期还会有这样的力作,我不同意现在大报小报上看到的那种差强人意式的艺术评价,我以为它虽不及其早年作品的丰润流丽,但那种枯瘦简淡的文词背后的俗世影像与沧桑感悟,以及对于人心的单刀直入式的尖刻而精准的剖析,比起她创作盛期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她不曾将这篇作品“搁开”,而能连续写出几部这样的小说,那么,一种新的(既是民族的又是准意识流式的)“晚期张爱玲”风格或许就能确立。这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史,决不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风格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极端的含蓄和简洁。粗看平淡无奇,细一推敲,就会发现容量惊人,有时一句寻常的话里竟能挖出无穷无尽的东西。这得之于她自小心仪的《红楼梦》,但更得之于她晚年花过大功夫的《海上花列传》;而与李健吾先生翻译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文风上竟也有一种奇异的妙合。

小说以中年女性的眼光回味当初住读贵族女中时期的青涩生涯,而又与后来的变化万端的漫漫人生对照着写。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女中时期那种泛化的同性恋倾向。但小说女主角赵珏后来反思当年的情感,便发现那时其实相当幼稚,更多的只是“那种天真的单恋”,与在美国看到的同性恋真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那是少女们到了青春期,内心有一种情感的萌动,周围又没有异性交往,于是对女伴(或同性的师长)产生了一种虚拟的爱恋,这在女孩的成长中往往是难免的,而在女子中学的特殊环境里就更普遍了。作品坦率而真切地写出了这一“难言的奥秘”,恰如别林斯基所要求的那样,“真实到了令人害羞的地步”。

但这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当年的同学——赵珏和恩娟,后来有了很不相同的人生经历。恩娟嫁给了犹太人李外,两人说不上有什么爱情,“当然性的方面是满足的”,在赵珏看来,“至少作为合伙营业,他们是最理想的一对”。他们生了几个孩子,后来李外的境遇越来越好,居然进入美国政界做了高官,恩娟自然得意非凡。赵珏对于爱情则不愿妥协,她宁可为抗婚而退学乃至脱离富裕的家庭,后来跟一个朝鲜商人跑单帮,再后来嫁给了美国大学的一个华人教师,她始终认为:“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赵珏的婚姻并不如意,后来与丈夫也分手了,但她一直保持着自尊自爱,并小心地不受任何人的利用。书中最为警醒的,是她们两人各自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后,终于恢复了联系的那次谈话。因偶尔说及当年另一位同寝室女生芷琪的婚姻生活,恩娟带点狠毒地数落芷琪的丈夫,指责让她结婚的哥哥,还动情地说:“她那么聪明,真可惜了。”说得几乎掉下泪来。虽然明知道学生时代恩娟对芷琪有过同性的“单恋”,而这么多年后恩娟的态度,仍让赵珏感到了“震动”。过了好些日子,赵珏才算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骇异恩娟对芷琪一往情深”。她记起自己从前也有过一个同性的“单恋”对象,后来因事而“反感”,中断了交往,但反感并不等于“淡漠”。二战后自己在兆丰公园远远地看到她时,却非但没打招呼,而且“完全漠然”了。为什么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恩娟却做不到呢?她写道——

与男子恋爱过了才冲洗得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不留。

难道恩娟一辈子都没有恋爱过?

是的。她不是不忠于丈夫的人。

赵珏不禁联想到听见甘乃迪总统遇刺的消息那天……她正在水槽上洗盘碗,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说:“甘乃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原来赵珏当初的“震动”和“骇异”,在于她直觉地发现恩娟其实一生都不曾有过真正的恋爱;她与丈夫之间这么多年的“合伙营业”,也还不足以冲淡“她们从前那种天真的单恋”。

这样看来,得意非凡的恩娟事实上非常可怜。关于“甘乃迪”(即肯尼迪)的联想更说明问题:他一生轰轰烈烈他却死了,我在洗碗我还活着。这洗碗者不只是说赵珏自己,更是用来影射恩娟的,因其“忠于丈夫”的婚姻虽然“活着”却不会有真的幸福。作者笔墨的含蓄有力,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赵珏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她也得为改变即将到来的贫困境遇而努力。所以,当她“在《时代周刊》上看见恩娟在总统游艇赤杉号上的照片”时,那种一在天上一在地下的“云泥之感”,有如“当头一棒”,还是“够她受的”。作者由此点出人世间女性时时面临的两难困境。

如此看来,张爱玲在小说题目上,将老杜原诗“同学少年多不贱”改一字为“都”,必定不是笔误,而是故意为之。因为她们当年住读的是“贵族”女中,当然“都不贱”(此中无疑充满反讽);但后来呢,后来进入了漫漫人世,只怕都“贱”了。一个“都”字,点出了女性两难困境的难以逃脱,小说的深意正在于此。不过“贱”字也未必完全是贬,它在这里的本意,其实就是张爱玲倾其一生予以关注的“世俗”,或“俗世”。

以饱经俗世沧桑的眼光观照当年女中生涯,当然可以将少女的幼稚、单纯和尴尬看得很透;以女中时代的心理作对照,则更可看出今日人心之复杂、世故与难以相通。作品虽是小说,却有着极强的自传性(它写成之后被作者“搁开”,恐怕也是因其过于纪实的缘故),所以我们不妨视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于海外的又一部“朝花夕拾”。

(写于二〇〇四年春)

2、尹雪艳的美丽阴影

“尹雪艳总也不老。”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开篇第一句,就显示了非凡的功力。这既是整个作品的提纲挈领之句,又涵括了小说在艺术尝试上的独到之处,还把最重要的意象推到了我们面前。但这又是极为平常的一句句子,没有任何华丽眩眼的字词。也许,这就是白先勇的风格。

小说写的是当年上海滩上的红舞女尹雪艳,她永远是那么年轻美貌,从上海到了台北,几十年过去,魅力丝毫未减。而当年捧过她的那些老板、官员、小开,一个个垂垂老矣,颓丧怨怼,叹老嗟贫,今不如昔。但她还是笑吟吟地款待他们,让自己的公馆成为他们安闲的乐园;当然,他们每次掷下的“桌面”也不低,总在两三千元以上。可是尹雪艳也有坏名声,就是谁沾了她谁都要倒霉,轻则去官破产,重则一命呜呼。在这篇万把字的小说里,作者不动声色地写了三个“恋爱”故事:一是上海棉纱财阀王家的少老板王贵生,“天天到百乐门门口候着尹雪艳转完台子,两人一起上国际饭店十四楼摩天厅去共进华美的宵夜”。他拼命投资,不择手段地赚钱,想把尹雪艳周围那些富有的逐鹿者一一击倒。当他犯上官商勾结的重罪下狱枪毙的那天,“尹雪艳在百乐门停了一宵,算是对王贵生致了哀”。另一个是上海金融界热可炙手的洪处长,休掉前妻,抛弃了三个儿女,把尹雪艳娶进了法租界一座华贵的洋房里;可他一年丢官,两年破产,到了台北连个闲职也没捞上,尹雪艳理所当然地离开了他。第三个是近年的事,写得更为详细:台北水泥公司风头正健的经理徐壮图,才四十出头,偶然进入尹公馆,便迷上了对他体贴有加的女主人,从此经常夜不归家,脾气变坏,在厂里也惹了众怒,一次拍桌喝骂工人时,狂怒的工人突然拿起扁钻刺死了他。在灵堂上,被人视为祸根的尹雪艳居然一阵风般进来,签名,鞠躬,还跑到呆若木鸡的徐太太跟前握握手,然后踏着轻盈的步子飘走了。当晚,尹公馆灯火通明,笑声麻将声不断。

这个故事最为奇特之处,就是开头的第一句:“尹雪艳总也不老。”除此之外,可以说它是严格写实的。当年白先勇在台北办《现代文学》杂志,提倡现代主义,与“乡土文学”并列为台湾两大文学流派,二者不仅在题材与价值取向上有不同追求,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不少对立的见解。“乡土文学”派更倾向于传统与写实,奋力开掘本土题材;“现代文学”派则更强调世界眼光,关注当代的文学流变,艺术表现上也强调出新出奇,惟恐陷于陈旧和雷同。白先勇从小生活在十里洋场,还未成年就被叔叔大哥们带到百乐门舞厅去开过眼界,对奢靡的生活有感性经验。随父辈迁谪台湾后,他看到了太多不得志的大官阔佬渐渐老去,成天在怀恋和回味中过日子。对他们来说,舞池和麻将桌,还有年轻美貌的女人的陪伴,几乎是人生的惟一安慰了。这也是他们从上海到台北,从当年的烈火烹油之盛到现今没落颓丧的余生中,惟一不变的东西。于是,变与不变,转瞬即逝的荣耀繁华与看似永恒的舞曲麻将美女,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重要的意象,进行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转换,把不变的东西全部集中到尹雪艳“这个”舞女的形象之中,从而更为强烈地衬托出了吴经理、宋太太这群行将就木的旧日阔佬的悲哀。正是尹雪艳的“总也不老”,使这篇小说具备了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形式特征。

台湾女批评家欧阳子认为,尹雪艳是“死神”的象征。她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一文中说:“尹雪艳,以象征含义来解,不是人,而是魔。她是幽灵,是死神。她超脱时间界限:‘尹雪艳总也不老’;也超脱空间界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她是‘万年青’;她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子’。白先勇一再用‘风’之意象,暗示她是幽灵……加上任何与她结合的人都不免败亡之客观事实,作者要把她喻为幽灵的意向,是很明显的。”但白先勇对这些评论的回答则很发人思索,在《白先勇与青年朋友谈小说》中,他说:“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什么象征意义,后来欧阳子说,我愈想愈对,哈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余秋雨的分析也许更有意思,他在《世界性的文化乡愁》中说:“白先勇先生在写作这些小说时未必有意识地埋藏了这些象征,如果真是这样他就无法流畅地写作了。只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蒙鸿的历史感和乡愁郁积着,一旦执笔描写具体人物时也就会有一种自然吸力把两者对应起来,对应得让白先勇先生自己也不太明白。”我想这应该是对的,只可惜说得有点玄。其实,以我之见,真要说象征,说“幽灵”,那尹雪艳未必一定就是“死神”,她更是一位“时间之神”,她“总也不老”,相对于他人的醉生梦死与转瞬老去,正应合着时间的概念;那一阵“风”的意象,比之于“死”,也不若比之于时间的飘逝更为妥贴。同时,也可以说她是“欢乐女神”,那种用以抵御内心无聊的寻欢,其最后结局,总是以生命的消逝为代价的;何况这样的欢乐只能是假欢乐,因为那保持着永远的笑脸的“欢乐之神”,恰恰是“无情”的。而在这种幽玄的多意性的背后,却有着明明白白的现实的支撑。是什么现实呢?我以为,就是作者的早期经验和他到了台湾后所见的那些颓唐的人生,也就是上文所分析的“变与不变”。

末了还有一个问题: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到底要讥讽或谴责谁呢?是吴经理、洪处长、徐壮图他们,还是“永远的尹雪艳”?在我看来,作者对双方都有很辛辣的讽刺。如在写了葬仪之后紧接着写道:“当晚,尹雪艳的公馆里又成上了牌局,有些牌搭子是白天在徐壮图祭悼会后约好的。”淡淡的不经意的语气中,其实把双方都一网打尽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讥讽或谴责,这一点是需要特别弄明白的,不然读这样的小说,就无异于买椟还珠。作者更注重于表现人生的沧桑感,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感叹欢乐难留,欢乐不再,对浮面的欢乐和美丽表示他深深的质疑,也对人生的虚无表示他的惊讶和无奈。下面这一段关于打牌的文字,是这篇小说中“被引用率”最高的,诸看客不妨多留心眼:

尹雪艳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地喷着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地互相厮杀、互相宰割。

(写于二〇〇六年初夏)

3、《铸剑》心解

《铸剑》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看的作品之一,其可读性与直接感染力,惟《伤逝》可与比肩。小说的情节十分精彩,大开大阖,每一步发展都出人意料;气氛上也是动静交织,紧张与荒诞相交叠,逼着你一口气读下去。但读完后,你既觉得充实,有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却也会茫茫然,因为一下子很难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说中的眉间尺刚满十六岁,就被母亲派以重任,要他带上亡父生前铸就的剑,去找国王报仇;十六年前,因为宝剑炼成了,国王怕再有别人得到这样的好剑,就拿铸剑人的脖子试了剑锋;其实父亲早有预感,所以同时炼就雌雄二剑,而把雄剑留给了未出世的儿子;儿子上路了,但一切都不顺利,没找到机会不说,国王却已得到密报,派人来抓他了;这时出现了神秘的黑衣人宴之敖者,愿意替他报仇,但要借他的头和剑;眉间尺没有多犹豫,提剑从后面砍下了自己的头,把自己的“性命和宝贝”一齐交给了黑衣人;黑衣人带着剑和头,上门去为国王表演,让人头在煮沸的鼎里唱歌,当国王凑到鼎前观看时,一剑砍下了国王的头;两颗人头在沸水里互咬起来,眼看眉间尺要吃亏,黑衣人又举剑砍下自己的头,三颗头一起混战,终于把国王的头咬烂了;三个头颅煮成了骨头,分不出彼此,最终只能一同放进金棺落葬。

很多研究者都想从故事里找出意义来,有的将它归为“复仇”,有的将它提升为“革命”,还有人干脆称这是向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发出的复仇宣言。然而,鲁迅在文末明明写着“一九二六年十月作”。这离“四一二”还有整整半年。虽说他当时还没定稿,又把它从厦门带到广州,但最后也是在一九二七年的四月三日定稿的(可参阅《鲁迅日记》),这离“四一二”还有九天,离国民党在广州发动的同样性质的“四一五”政变,则还有十二天。鲁迅不可能未卜先知。但敏感如鲁迅者,一定也会体验到当时黑云压城的气氛,这在他的心理上和作品的叙述中,当会有所反映。这我们将在后文谈到。

至于“复仇”,当然是小说的题旨之一。但鲁迅花了这么多时间推敲,如此用力地写成的作品,如果仅仅就是为了演绎一个离奇的复仇故事,那又不太像是鲁迅的所为。有人认为《铸剑》是鲁迅创作的“武侠小说”,宴之敖者体现的是中国的“侠义精神”,我想,他也是把复仇视为作品的全部内核了。蕖的确有这样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就是为着津津有味地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至于故事有无意思或意思的大小,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关切所在。但鲁迅绝不是这样的作家。

事实上,在复仇故事背后,还暗藏着一个故事,那是鲁迅自己的故事——

同类推荐
  • 听柏杨讲人生

    听柏杨讲人生

    人性是统一的,而人格则不然。有时圣人,有时禽兽;有时君子,有时小人。
  •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出自普通家庭的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如何以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来完成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作者余德庄历时六年的倾力之作,为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一本中国女人书。书里的一家三代女人皆善良、坚强、聪颖,吴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女儿雷吟是加拿大的数学天才。书中记载了她们的奋斗历程,在战争动乱、家庭变动中她们始终以自身的奋斗来抗击外界的纷乱。而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呈现出的价值观,皆有我们及长辈所走过的历史痕迹。
  • 花间集

    花间集

    《花间集》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收录温庭筠、韦庄、牛希济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所收词包含男女相思、史事古迹、风物人情、边塞旧事、山水花鸟等。《花间集》介于唐诗、宋词两大文学巅峰之间,以其清艳、婉丽之风为文坛确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有“词中离骚”之美誉。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热播,《甄嬛传》用《花间集》中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被为电视剧插曲,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古典诗词类作品市场热度逐渐高涨。这本普及版《花间集》必将脱颖而出。
  • 陪孩子品诗

    陪孩子品诗

    俞陛云幼承家学,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为给家中孩童讲授诗词,俞陛云从五千年瀚若星河的诗词名篇中精选部分篇目,细细品讲诗词的韵律、句眼、意境之美。引领孩子在阅读、背诵诗词之余,品味诗词中优美协调的韵律,淡雅流丽的语言,清隽高洁的品格,至纯至真、如梦如幻的意境。
  • 这山那水

    这山那水

    生活的歌者杨春光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一首好诗,往往饱蘸深情厚意,创造丰富意象,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奋进的精神内涵,读来酣畅淋漓,催人奋进。
热门推荐
  • 玄天灵尊

    玄天灵尊

    天苍大陆,万族争霸,蛮族以图腾术雄踞一方,妖族以肉身征战天地,海族则独霸海域,死灵之地有那白骨战皇一统天下,幽冥鬼王坐拥幽冥鬼地,更有那神秘种族对大陆虎视眈眈,人族人人修灵,习灵纹之术,少年自微末崛起,征战万族,威震八荒,称尊万古!
  • 末日骚年弑神录

    末日骚年弑神录

    神跑了,天使恼了,末日来了,我们咋办呢?
  • 灵墟之界

    灵墟之界

    《灵墟之界》的发行,在世界掀起一股热潮,而应为完成家族试炼任务,被逐出家族,在机缘巧合中进入了游戏,并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一次次站在风尖浪口,而后在一次次的争斗中,为国家的利益,自己的利益而战,一次次攀升,最终站在世界之巅.......................................
  • 大佬不小心变成了他的光

    大佬不小心变成了他的光

    即使逆着光,我也一定会找到你!年少,狼狈的他遇见了她,他们互相约定好了长大再见,可兜兜转转,最后他们相遇。这是两个大佬互相不知道身份并且瞒着对方的故事“梦梦~这样不太好吧,这样说出去我的颜面何存啊~”“滚!!!今晚你要是坏不出来一个我能扫出来的二维码,你这辈子都别想上老娘的床!!!!!”半夜,“老婆~我错了QAQ”“滚!(????)”[有点沙雕但喜欢装高冷,回家柔弱小白花的墨梦梵]×[外芯腹黑高冷惜字如金回家只会找老婆嘤嘤嘤的宫沐辰]
  • 成人礼

    成人礼

    《最好看的当代名家小小说:成人礼》是金麻雀得主袁炳发的一部个人小小说合集。作者有着较深厚的写作功底,文笔老辣,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他笔下各种人物各具特色,生动传神,谋篇布局精到,语言拿捏准确。一些篇目类似欧亨利的短篇,在结尾处异峰突起,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地彰显了艺术的感人力。全书塑造了生活中各色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和他们不同的命运。内容丰富、积极健康,无不良倾向。但有的篇目寓意较深,留白处需要读者按自己社会阅历去领会。该书可以引领青年读者感受大千世界,别样人生,以弥补自己阅历和见识不足,同时,也是青年们学习写作的良好范本。
  • 黎平说故事

    黎平说故事

    有你听到过的故事,有你没听过的故事;有的故事本来就有,有的故事从我这里才生......
  • 青雀cybn

    青雀cybn

    一场车祸,让我获得了一双奇特的眼睛,由而邂逅了一个奇怪的少女,然而我命运里的这一切轨迹,都深深的铭刻在宿命之中……
  • 神级美食家

    神级美食家

    田园风光好,美味菜佳肴。炒炒菜,种种地,养养鱼,逗逗狗。这就是厨神秦风的悠闲田园生活。某一天,秦风慵懒的坐在农家乐小院里,抬起眼皮淡淡看了一眼面前恭恭敬敬站着的三个老外。“秦老板,这位是我们M国总统,今天特地来品尝您的菜品。”“不好意思,今日本店菜品已售空,想尝我的菜,明天再来。”“这位可是总统啊!”“不好意思,就是天皇老子来了,也得遵守我的规矩。”“凭什么?”“就凭我的菜,天下第一。”
  • 重生异世界的鬼畜生活

    重生异世界的鬼畜生活

    日常在家锻炼身体一不小心就重生了,一切从零开始!!!!(大概)
  • 雨后的咖啡厅

    雨后的咖啡厅

    男主与女主,在雨后的咖啡厅里一见钟情,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奇幻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