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85100000022

第22章 收购外资,扩展空间(1)

上世纪80年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香港虽好奴毕竟只是小小的一个岛屿要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要放眼世界,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他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的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李嘉诚财富人生:从扩展空间到收购置地

青洲英泥香港电灯

澳门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为适应城市建筑对砖瓦灰沙的日益发展的需求,澳门的烧砖和烧灰业也较发达,这一行业的原料可就地取材:澳门沿海所堆积的大量泥土是极佳的制砖原料,澳门盛产的蠓壳则为烧灰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光绪十二年(1886年),澳门的青洲岛上已建厂置窑,除了烧砖烧灰外,还制水泥,称为“青洲英泥”,其质量颇佳,除在本澳销售外,还远销外地。青洲英泥的原料主要是来自英德的石料和本澳的河泥、山石。到了本世纪30年代,在陈济棠时期;广东政府限制英德石出口,该厂由于原料短缺,业务不景气,才于30年代初徙业至香港,其原厂址改为“万国火柴厂”。

1970年代青洲英泥公司已经成为老牌英资财团太古洋行下属的较有实力的公司之一。是香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水泥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1890年12月,港灯首次纪录供电,为五十枚街灯和供应山顶用水的泵房提供电力。虽然港灯并非东南亚首家投入管理的发电厂,但以经营至今仍沿用同一名称和资本结构无变更的公司而言,港灯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电力公司。

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间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港灯座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收购

李嘉诚经过多年积蓄力量,精心策划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本港英资企业。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树为靶子。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注: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达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这个香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完全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价格(6.3~6.35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本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只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本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摔,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鳖置地如罩进铁网之中,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坠入空前危机。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

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向纽璧坚“兴师问罪”,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纽璧坚默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两间公司主席职务。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纽璧坚下台,舆论的焦点渐聚在西门·凯瑟克身上。

西门·凯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就以“对怡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开始”为标题,报道怡和高层变动及未来。

作为怡和最大的潜在对手李嘉诚,十分关注怡和的变动。那时,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长实系和黄,但两人接触频繁,常坐在一起谈论马世民服务过14年的怡和。马世民指出:怡和高层一直患有“恐共症”,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在这点上,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纽璧坚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仓,又失去港灯。虽然他知道出售港灯,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摔包袱,除此,不再有两全之计。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约翰一样,少年时进入全英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世界名校剑桥三一学院。西门不愿念书,他只读了一年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学抬出校门--从此永别全球学子都向往的剑桥大学。西门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亲威廉暴跳如雷,认为他“孺子不可教也”。

西门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任3年怡和大班。西门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年初,西门调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务董事。他说服其他董事,频频向纽璧坚发难。西门如愿以偿坐上大班尊位,成为凯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再是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统治一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

对凯瑟克家族史作过深入研究的黄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门·凯瑟克在过去多年不足以证明他因此而能够胜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职位。不过,事实证明,他虽是贵族出身,却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发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李嘉诚反复研读有关怡和及凯瑟克家族的报道。他已经向怡和表示过欲购港灯的意向,现在他不再做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事情的发展。

1984年,马世民加盟长实系,李嘉诚委以他和黄董事行政总裁的重任,和黄的业务获得长足发展,成为长实系的盈利大户。

1984年,西门·凯瑟克出台“自救及偿还贷款”一揽子计划,即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

统揽怡和地产业务的置地自然是核心业务,置地的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债大户。汇丰银行逼债穷追不舍,债台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门,不得不断其一指--出售港灯减债。

首选的买家,自然是李嘉诚。财大气粗的李嘉诚出得起理想的价钱,他曾向前任大班纽璧坚表示过觊觎之意。西门当时也在场,他很佩服李嘉诚的君子作风。

令西门不解的是,这一年来,李嘉诚不再有任何表示。难道他真不想要港灯?港灯可是拥有的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会有第二家在港岛与其竞争,盈利确保稳定。

李嘉诚欲擒故纵,使西门如坠五里雾中。

西门终于按捺不住了,主动向李嘉诚抛去绣球。第95期《信报月刊》描绘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计转让港灯股权问题,大约16小时之后,和黄决定斥资29亿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这期间,李嘉诚把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请来,具体与置地商议收购事宜。消息传出,全港又一次轰动。

李嘉诚对新闻界说:“我们不像买古董,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间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29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

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溢价抢入港灯;现在和黄以6.4元的折让价(收购前一天市价为7.4元)捡了置地的“便宜”--而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以市值计,李嘉诚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显然要高对方一筹。

未过35%的线,故不必全面收购。因是“和平交易”,不会出现反收购。和黄实际上已完全控制港灯。

收购过程中,有关股票未做全日停牌。只是午时左右,买家和记黄埔、卖家置地公司和“货色”港灯公司主动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时间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时间差炒这3只股票。大部分投资者作壁上观,3只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购战一样被抢高--都知李嘉诚“买货”,不会出现竞购与反收购的好戏。

整个现金交易额29亿港元,按协议须2月23日前交清。和黄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还利息。依计算2月1~23日间,利息达1200万港元,和黄只收了400万,另800万送回置地。

这等于和黄蚀本800万港元,李嘉诚觉得这笔交易“抵数”。他看好的不仅是港灯的常年盈利,还看好港灯电厂旧址发展地产的价值。

李嘉诚斥巨资收购港灯,对恢复港人对香港的信心起了较好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马世民谈起港灯的收购,仍对李嘉诚称道不已。

“一共花了16个小时,而其中8个小时是花在研究建议方面。”

“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

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了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

此时,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先后落入华资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资洋行,但昔日风光不再--九龙仓和港灯分别给华资两大巨头控得。

四大战役,彻底扭转英资在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李嘉诚、包玉刚名声大振,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世界华文传媒,尤其是中国传媒,称李氏包氏是“民族英雄”,“大涨中国人志气,大灭英国人威风”,“被英殖民者统治百年之久的香港华人,从此扬眉吐气”,李超人、包大人,不愧是龙的传人,世界华商的骄傲“,”大大振奋和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尊“……

某位资深经济评论家说:“不必把商业行为太往政治上扯,别忘了他们(包玉刚、李嘉诚)是商人,当然是出色的商人。”

还是看看包玉刚、李嘉诚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

早在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在香港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

“我想你们其中必然会有人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注:指收购九龙仓)感到兴趣。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

李嘉诚未正面评价“舆论有关他收购英资洋行的报道”。他只是在很多场合说:“收购不像买古董,非买不可。”有人认为,买与不买,李嘉诚都是从商业利益上考虑的,他并不把对方当不共戴天的敌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李嘉诚还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西门·凯瑟克在港灯售购协议上签字后,舒一口气道:“从此置地不再处于被动了!”

同类推荐
  • 有困难不上交

    有困难不上交

    本书通过有趣的寓言、鲜活的日常故事和典型的企业案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我们工作或生活中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远的发展道理:抛弃依赖,有困难不上交。
  •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本书共分十章。前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是指导人们如何调整心态、把握心态。给予是一种快乐,平衡自己的心态,以补偿的心理超越自卑,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失败。第二部分为五到十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度过心情的低谷、消除心中的“毒瘤”,做自己心态的引导者,体谅他人心情的一些具体方法,即在绝望中要抓住快乐,相信自己能主宰自己,消灭自卑才能自信,调整自己的心情,追求淡泊恬静,笑看输赢得失,心存美好的期盼等。
  • 20几岁,不能再犯迷糊了

    20几岁,不能再犯迷糊了

    20几岁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迷茫。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走向哪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很多人期待着自己成熟,但是从思绪上和行动上却难免犯一些糊涂。年轻,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我们甘于失败。年轻可以失意,却不应该为今后留下悔恨。站在这个崭新的十字路口,你能自信坚定地走出每一步吗?
  • 处变不惊(中华美德)

    处变不惊(中华美德)

    本书稿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中,撷取具有处变不惊的典型事例,从立志发奋等方面述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以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成长。
  • 杰出人士的九大思维突破

    杰出人士的九大思维突破

    美国成功学大师命破仑·希尔说:“思维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这说明思维的力量是巨大的。本书以朴实、通俗的语言从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大量古今中外杰出人士的思维突破,内容具体、翔实、说理透彻清晰,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激励性,对于今天渴望走向成功、成就杰出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资本。
热门推荐
  • 纯情王爷追妻记

    纯情王爷追妻记

    离心,是离族尊贵无比的圣女,也是离族中最尊贵的傀儡,冷心冷情,直到有一个那样的人闯入的世界,从此她有了温度……“离心我喜欢的只是你这个人而已,不是那些有的没的。”“你说你没有心那我就把我的心给你。”“从今以后你不再是一个人了,你还有我。”“魏然,魏然……不——”
  • 器觉山河

    器觉山河

    这是一个充满热血异世大陆,战技,功法,炼器,画符。修士们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大陆的某些地方封印着能够毁灭一切的事物。且看主角铭泽如何领着一只二哈闯荡世界。
  • 颠覆韩国娱乐BTS

    颠覆韩国娱乐BTS

    一夜之间成了自己四本命的妹妹,还和大本命睡了一张婴儿保温箱,莫名其妙会了韩语,又有了超强记忆力和超强乐感,还有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能力……上帝派自己来一定是为了拯救自己本命团免受上一世的苦难~抱着这样的想法,女主保护各个上一世解散、退团、遭雪藏遭黑的组合、个人爱豆,并一步一步走到了韩国娱乐的巅峰。主防弹少年团,副EXO,GFriend,少女时代,4minute,BOYFRIEND,BTOB……(开始修文)
  • 我曾爱过你的那几年

    我曾爱过你的那几年

    “我要结婚了。”当他说出那一句话,我就明白,我这长达25年的暗恋结束了。我3岁,他5岁我爱上了这个冷冰冰的男孩我28岁,他30岁他走进了爱情的殿堂,我走进了暗恋的坟墓。25岁我失去了所有……
  • 李明清的故事

    李明清的故事

    假如你无意吃了一块唐僧肉,之后的日子你又会怎么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孤独的她,长情于她

    孤独的她,长情于她

    她时不时独自出去,她与他一起走过了大半个地球,有一天,她的青梅竹马出现了,她和竹马在一起。然而,有一天,她发现竹马并不是一心一意的对她,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她毫不犹豫的离开,离开后才发现竹马其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平常的一天,她收到一封信,这熟悉的字迹,她急忙看向地址“你心中的最深处是一片柔软,而我一直在你身边”......
  • 龙州

    龙州

    神龙帝国末年,妖魔重现,民变蜂起。雪域边疆以北的野人部落凭借黑魔法侵入龙州大陆,他们试图联合部分龙州贵族建立新帝国。龙州人奋起反击,逐步形成了试图重建神龙帝国的龙皇集团、希望创立神权国家的宗教集团和想要回到列国时代的复古集团。各方势力在太极法师、阴阳天师、五行术士、黑白巫师、域外教士的协助下,展开了争夺龙州大陆的殊死搏斗。
  • 异界神邦

    异界神邦

    这是一个异界大陆魔法国度崩坏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五人小队。剑客,剑走如光,杀敌行云流水;元素师,身兼五属,不惧风火雷电;魔法者,呼风唤雨,直变沧海为田;召唤女,魔兽相伴,万敌不能近身。异化男,内有心魔,却要以正驱之。本文属于日漫文风,暗黑系列。
  • 墨上百花

    墨上百花

    一场大火将他们拆散……绝处逢生的她在四年后重回故地,却又陷入了一场阴谋中。往事层层剥开,他们……“小百里~”“小百里~”百里云汐看着这个黏人的家伙,怒道:“墨北辰!滚去救你的白月光!”“不要,我就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