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05900000016

第16章 履至尊而创新教——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出生

公元前6世纪,在神秘、古老的印度境内,诞生了一个称尊世界的人,他的名字叫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的人”。

他生于树下,成佛于树下,入灭于树下。他的一生,被痴迷的佛徒们吹嘘为功德完满,而被尊为释迦牟尼。

他创立了佛教。在婆罗门教奉种姓制度为至宝时,他树起了“众生平等”的大旗。他不辞辛劳、艰险,以度化众生为己任,并留后世以博大精深之佛法,唯虑人类正道直行,得脱苦烦。

佛学,在世界宗教哲学林中独树一帜,2000年来,历久不衰,它的信徒,无处不在。世界历史,也因为它,而焕发异彩。

他实为文明的化身,人中至尊。

(1)佛生之地,山高林郁

佛教能植根于此地,绝非偶然。复杂的地理条件,哺育了古老而令人匪夷的文明。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这里出现的哈拉帕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城市建设具有相当规模,地下有系统排水设备,铜器出现了,文字的胚芽已经萌生。这是居住在这里的达罗毗茶人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无负于这块古老的大陆。

这便是佛教的原起地,印度次大陆。

这里,你将看到殊然迥异的自然风光。它的北面,是高堵如墙的喜马拉雅山脉,隔绝南北,使古老的印度发展了它独特的文明;它的两侧,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其南端,则伸入浩瀚的印度洋,与其他陆地断绝。它的地形多种多样,它的气候变化万端。这一些,在古老而野性的印度人眼里,往往带有极大的神圣色彩。

北方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主峰,是印度佛教所盛传世界的中心。据说,日月星辰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佛教把世给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依之而层层建立,诸海包围四周,复有四大部洲罗列边旁,唯南瞻部洲才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全长3000公里的全印第一大河——恒河,灌溉达73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赐给古印度人食物和灵智,滋泽了古印度文明的成长。印度的河川崇拜,就是以恒河作为主要对象;佛教也把恒河沙数比喻诸佛。

温迪亚山以南半岛地方,除沿海为平原外,大部分属于高原,山多林郁,交通不便,却可为衣食之资,供静坐思虑修行。所以,这里便出现了众多的山林苦行人,佛陀也曾于林中苦修6年。

然而,这片文化的发祥地,这儿古老的文明,却也曾遭遇了一次灾难的浩劫。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居住在中亚细亚从事游牧狩猎的雅利安民族,开始向东南方向移动,一部分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这支入侵的雅利安人,首先抵达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一带,驻足于五河流域。他们行动的第一步是致力于征服先住民族达罗毗荼、科尔勒人和其他土著民族,以开拓其前进的道路。苦难的人们一部分被驱离了家园,未走脱的便成为他们的征服奴隶。与此同时,哈拉帕文明则被践踏成废墟。

(2)佛生之时,婆罗独尊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这是古代婆罗门建立起的“三大纲领”。在佛陀出生之前后,婆罗门教唯我独尊,控制了印度的整个社会。

入侵的雅利安人,因原系游牧民族,社会组织比较简单。他们感自然不测之征象而起祈福禳灾之心,故对天、日、风、火等都加以崇拜,并施以祭祀之机。专司祭祀职责的阶层谓之婆罗门。职掌祭祀的婆罗门和部落会议的首脑拉加即属当时的社会上层。此后,野蛮愚昧的雅利安人逐渐学会了农业,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原始公社制度趋于瓦解,初具规模的奴隶制城邦国家相继出现,作为世袭王者的权力也逐渐增大,但其地位仍低于婆罗门。

婆罗门所奉的经典称为吠陀。最早出现的《梨俱吠陀》,约编写于公元前12~9世纪。此后,约公元前900~600年间,婆罗门教徒又先后编成《夜柔吠陀》、《婆摩吠陀》、《阿园婆吠陀》。这四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前后的社会状况和宗教状况。整个“吠陀”就称为印度古代文明的代表。

大约公元前1000年,此雅利安民族继续向东南方的诸木拿河及恒河流域进发,未经杀伐,即顺利抵达恒河河口地方,恒河奔腾气势的伟大,平畴沃野的宏阔,使他们大开眼界,生活状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加速了社会文明的进展。至此,雅利安人已据有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众多的奴隶制王国。征服者与原居民之间,征服者之间,利害冲突、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列国征杀不休,直至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地处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取得了霸主地位,几乎成为印度北方全境归于一统的中枢。

此际,婆罗门教为解释“四吠陀”而编成《梵书》,又名《婆罗门书》或《净行书》。《梵书》一出,原吠陀之自然界诸神遂失去了天然色彩,而建立起宇宙一元神,即被尊为造化万物的最高神——生主,并进一步抽象化而称之为“梵”——无生无灭、常住、无差别相的、无所不在的境界成天神。在婆罗门教看来,“吠陀”是受天启示,并由古圣先贤所传达,所以它是绝对神圣的,是后世一切知识的来源;其视祭祀能左右一切,如不行祭祀,则福佑不加,祸害难免,故而是万能的,又因“吠陀”语言古奥难解,非由婆罗门秘密传承解释不可明白,遂擅为专利,似乎唯婆罗门才具此天赋,故不容侵犯。

婆罗门凭借其宗教权威,编造一套“四姓神授”说,将人们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使印度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它说这种种姓制度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制度,这是宇宙最高神大梵天用口、臂、胯、脚四个部位创造的,因而也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后世摩奴法典更以法规形式规定其权利和义务的差别:婆罗门以学习及教授吠陀、为自己及他人行祭、施与和受号布施为职责;刹帝利除履行学习吠陀,为自己祭祀和施与等义务外,以保护宗教、抚育人民、守卫国家安全为职责;吠舍也有学习吠陀的义务,并以农、工、商、畜牧为职业。上述三种姓被视为高贵的雅利安人种姓,又称为再生族,即谓除父母所生的第一生命外,能从宗教方面获得第二生命。至于首陀罗,则为无任何权利的奴隶,多为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的后裔,完全被当成犬马役使,又称一生族,即为宗教所不救的贱民,没有再生的希望,不得学习吠陀,完全被剥夺了宗教信仰。上述四种姓中,婆罗门(司祭僧侣)和刹帝利(天侯武士)构成为统治阶级,他们任意迫害首陀罗和被排除于种姓之外、地位最贱的旃陀罗,造成了很尖锐的矛盾;吠舍随着手工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力量不断扩大,产生了参与政治的要求,却为前二种姓所不允许,而刹帝利在征战中实力大增,希望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力,也极力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婆罗门的地位虽仍至高无上,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佛生王家,乐而悠游

在众多的奴隶制国家中,东北部的拘萨罗国所属的迦毗罗卫国,幅员很小,东西60余公里,南北80余公里,土地肥沃,河川水利发达,盛产稻米,是一个富裕的国家。

国王净饭王,是释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自做国王后,把这个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深得人民爱戴。王后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的女儿,梦人骑白象入腹而有孕。公元前565年春,摩耶夫人依旧俗归父国生产,行至国都外蓝毗尼的时候,在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乔答摩·悉达多。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者”或“吉财”。这一天是4月8日,后来佛教定为“浴佛节”或“佛诞节”。

摩耶夫人分娩后7天便死去了。为了照顾抚育太子,净饭王选摩耶夫人的妹妹做王妃,乔答摩便在姨母的爱抚下成长,他天资聪明,生性仁爱,对一切生命都倍加爱护不忍伤害,以致得了个“怯懦太子的称号。但他并不计较,他关心的是为什么动物中有弱肉强食,人们中有相互残杀,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他便去书中寻找答案。但他所读的是婆罗门教的书,他从中找不到要找的东西。不过,他的好学勤奋,也使他掌握了哲学、文学、艺术知识,并且还学得了一身好武艺”。

净饭王一心指望悉达多将来大有作为,又怜其生而失母,所以对他倍加爱护,在他16~17岁上,给他娶了一位窈窕贤德的妻子叫耶输陀罗,并生儿取名为罗喉罗。总之,在外人眼中,太子的生活过得很舒适。

有一天,太子出游,看到了一个老者和一个病人,他想帮助他们,可是他无法给老人恢复青春,让病人重新健康,这令他深深苦恼。第二次出游他又遇到了送葬的悲惨场面,给他很大的刺激,他深感人生无常,抑郁寡欢。净饭王为让太子快乐,费巨资为他建造夏宫,设酒池肉林,美女百人侍候。但悉达多王子无时不在考虑人类生老病死的大问题,考虑如何拯救受苦的人们,对父王所做的布置根本没有兴趣,思虑再三,他决定去深山访名师出家修行。

悉达多在29岁那年,即公元前536年,离开娇妻幼子,放弃了王储的地位,离家远游,他先东南行至毗舍厘,从名师阿罗迦兰就学,后又去摩揭陀的王舍城访名师郁陀迦罗摩求教,但二人传授的瑜伽法不能使他达到解脱的目的。

于是,他便到迦雅地方乌鲁拜拉村的苦行林中进行苦修。当时,印度除了婆罗门教外,还有耆那教具有相当影响,二者都主张苦行修身。悉达多当时尚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大彻大悟,达无上正觉,山就只能按婆罗门教等的要求苦行修炼,他抛弃一切安乐,严苛地折磨自己,甚至绝食到瘦弱不堪的地步。这样过了6年,他终于明白这种方法不能解决他内心的困惑。因为这种苦修方式只能克制生理上的欲望,却不能给人以心灵上的启示。悉达多决定放弃这种生活。他走入尼禅河,洗净了满身的积垢,并接受了牧羊女替生所给的香乳糜,使虚弱已极的体力得到恢复。

悉达多离家后,净饭王曾派5个侍者去追回他。这5个人是桥陈如、阿舍婆誓、摩河跋提、卜力伽叫、摩男俱利。他们在苦行林中找到了太子,并留下同他一起苫修。但当他们看到太子放弃了苦修时,就气愤的离他而去。

悉达多失去了伙伴,离开了苦行林,来到一棵荜钵罗(即菩提树)下,敷吉祥草东向盘坐,闭目修行。他对万物生灭的原理反复思索,盘坐49天,终于豁然而悟,心灵上不再存有一丝无明,他发现了真理成就了无上正觉,彻知了宇宙万物中的一切。他成佛了。这一天是12月8日,后来被叫做“成佛节”。

这就是人们常谓的释迦牟尼的诞生。从此,印度的文明更添光辉,古怪的印度人,有了不同于婆罗门教的,属于自己的宗教——佛教。

(4)度众生,佛陀转法轮

“世界上一切众生,没有一个心地不同佛一样,是光明的,只不过是被种种烦恼所缠绕、所迷惑,而不能透露出来罢了。”

佛陀发现了真理,他要把它告诉一切众生,让他们的心地都像佛一样光明。他决心先找到桥陈如他们5人,把真理告诉他们。

后来,他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找到了仍在苦修的5个伙伴。

“我们以苦行的偏激修行是永远得不到正果的,健康的思想建筑在健康的身体上,肉体的自苦只能干扰心神的清净与宁静,过度的纵欲和节欲是同样的不适,只有清醒的心神才可以得出智慧。”

佛陀就在鹿野苑向他们布道说法,初转法轮,使他们转迷开悟,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

不久,当地的长者与弟子50多人闻道而出家,其中—些悟性较高的,被派往四方布道。

佛陀外出布道,途径旧地尼禅河畔,在此度化了苦行仙人优娄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及其500弟子。接着,他又赴王舍城之竹林,将一外道名师桑迦雅的高足舍利和目犍连收为弟子。这一举曾引起很大骚动。当时的六师外道教势力很大,人数很多,但自佛陀布道以来,六师外道弟子大批皈依佛教,使佛教很快兴盛起来,佛陀在摩揭陀国威名大振。

佛教诞生在印度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当时围绕着宇宙万象何以成立、人类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脱等问题,有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之说和反婆罗门“沙门”思潮的“六师外道”与“六十二见”等。但佛陀认为它们都不足以穷尽宇宙之奥,脱离生死之谜。所以,他初转法轮,开宗明义便讲:“出家人有二种谛,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离是非解脱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永无解脱;离此二边乃为中道,精修勤习能至涅。”这表明他既反对纵欲享乐,又反对极端苦行,而认为应抛弃此两极端,走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他言教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实现解脱,而非空谈玄理。他把空洞玄奥却于实际无补的理论称为“戏论”,认为它只能把人们引入歧途。

佛陀的说教,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他来到摩揭陀国,为国王频婆萨罗及其文武大臣演经说法,听讲之人无不拜服,纷纷请求皈依。但他们要治理国家,管理百姓,不能剃度,又不能出家,就做了在家弟子。这种信佛而不出家的男弟子称为优波塞(男居士)。

频婆萨罗国王为了能经常聆听佛陀教诲,决定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中建造一座精舍,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作为佛陀讲道的地方。这是佛陀创立佛教后建造的第一座精舍。佛陀带领1000多名弟子住在精舍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修道讲学活动。自此,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皈依佛教,要求佛陀为他们剃度。

佛教之所以能如此博得众望,就在于佛教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印度16国的出现,标志着印度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一大批繁荣的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相继形成;旧的等级制度开始瓦解,下层群众不断掀起反种姓迫害的暴动,反婆罗门思潮已汇成潮流。佛教提出的和平戒杀、转轮王治世等主张,很快适应了当时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在教理方面的不分种姓,提倡众生一律平等,很容易为除婆罗门以外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和信仰。

但是,佛教的“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和反对创世神说,与严格主张种姓制度和梵天创造宇宙的婆罗门发生了严重的对立。而六师外道虽然也反对婆罗门,但同佛教的中道说也发生了冲突。所以不仅婆罗门教的人想置佛陀于死地,六师外道的一些人也屡欲加害佛陀。只是,他们的这些行径,为广大人民所不齿,也更使他们失去了人们的信赖,佛陀的威望与日俱增。

拘萨罗国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在听佛陀讲道之后,非常高兴,许愿回国后要修建精舍,迎请佛陀列拘萨罗国讲道说法,化度全国的人民。至此,佛陀有了第二座精舍——祗园精舍。在这里,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与诸外道首领进行辩论获得胜利,大大提高了佛陀在拘萨罗国的声望。舍卫城中不少外道首领,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皈依到佛陀座下。国王波斯匿王也曾多次造访精舍,听佛说法,这样一来,连同王后、妃嫔、王子、大臣、长者及民众都纷纷前来皈依。

净饭王得悉儿子成佛后,仍日日盼望他回归故国。他再派大臣前去迎接。佛陀也很思念父王、姨母,决定回去一趟。他率领大批僧众,返归故里,安慰了亲人,并给族人说法,赢得族人信仰。据说,释迦国每户都有一人出家修道,佛陀的许多兄弟也要求佛陀给做了剃度。佛陀的儿子罗喉罗也提出要出家,但是佛陀的僧团中,尚未有儿童出家的。于是佛陀制定了《沙弥十戒》,让罗喉罗出家先当小沙弥。起初,佛陀不允许女人出家,但他的姨母一再请求,加上其弟难陀从旁恳劝,经约法八章,他允许姨母出家为尼。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也成为比丘尼。此后,也就出现了不出家的女信徒优波夷(女居士)。

佛陀一生传道说法45年,足迹主要遍及中印恒河流域各地。他宣扬四姓平等,终于打破了不合理的种姓制度。在佛门弟子中,上至国王、后妃、豪臣、富商,下至乞丐、奴隶、妓女,不分种姓,一律平等。僧团组织中的比丘、比丘尼和优波塞、优波夷,合称“佛门”四众;另有沙弥(小和尚)、沙弥尼(小女尼)及叉式摩那(学法女),通称“七众”弟子。这样,佛弟子人数就相当可观,遍及16国。这是其他宗教所不能比的。佛陀众生平等的主张,使他创立的佛教能够在民众中广为传播,甚至越过本土,在世界各地找到滋生的肥沃土壤。

佛陀布道一生,经万人膜拜,成无上至尊,但也确经历了许多磨折,不仅敌对教派的人迫害他和弟子,就连本门弟子中也有心怀险恶者。他的堂弟提婆达多,曾为谋夺王位屡次派人杀他。在他成佛之后,提婆达多忌羡佛陀尊荣,恶心不死,图谋杀佛夺位,在佛陀晚年时,他又遭到了几次沉重打击。一是拘萨罗国琉璃王因与释迦族有联姻宿怨,举兵报复,攻破毗迦罗卫城,大加屠杀,致使佛陀故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二是他心爱的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相继离世。佛陀深深感到了悲伤和衰老。

在佛陀80岁的时候,佛陀与弟子阿难一同外出布道,在毗舍离安居,却不幸患病。他们前往拘尸那迦罗时,佛陀接受了铁匠古拉姆敬奉的食物,不料食后腹泻不止,病情加重。佛陀坚持着走到拘尸迦罗郊外的婆罗树林,由阿难扶着在婆罗双树下休息。他知道自己大去之期已至,就让阿难在这两棵树中设座铺床,准备涅。他的诸大弟子,除大迦叶在外布教外,都赶到这里。佛陀在这最后时刻接纳了—名外道须跋陀罗为弟子,并向周围的弟子做了最后的训诫:“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有生就有死,我死后要以自为师,以法为师,切莫依从他人,不要放纵自己,要努力精进!”随即佛陀进入无生无死的涅境地。这一天为公元前485年2月15日,后来被佛徒定为“涅节”。

(5)采得佛光,照耀后世

“佛陀的精神,象一轮明月一样,光明圆满,普照大地,永留人间。”

佛陀一生从事教化,普渡众生,都是口头说法,未曾留下文字著述。为维护佛法正统和长存,就必须把佛陀讲经布道时说的话复述结集。

当时,随佛法的扩大传播,僧团组织规模日见庞大,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的僧徒人数大增,自然不免良莠不齐,不少僧徒违背佛意做下恶行。佛陀曾制定戒律规束僧众以杜绝恶迹,这就是后来律藏的由来,它成为规定教团道德生活的重要文献。佛陀刚一去世,便有一些弟子以为再不必受戒律约束,可以我行我素了。这自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倘若果真如此下去,佛教之影响势必一落千丈。

佛陀大弟子大迦叶认识到这个问题,甚感忧虑,为明确正法,维护僧团组织的戒律和统一,他在摩揭陀国王的支持下,召集各国比丘500人,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岩毕波罗窟进行结集。

佛陀在世所传经律,仅为口头宣讲,弟子们全凭耳闻记忆,很难完全一致。会诵时,大家分别背诵所闻,然后汇聚一起,由权威弟子负责,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形成了关于教理内容的《阿含经》和关于戒律的《八十诵律》,后者已不传于世。

“阿含”有“集结教说的经典”之义,主要是论述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这便是佛陀用以度化众生的佛光。

佛陀在鹿野苑对桥陈如等初转法轮时,就揭示了佛教的根本教理——四圣谛。它表述了佛教对—切有情生死痛苦与解脱安乐的途径和看法。它包括苦、集、灭、道四谛。

苦谛:就整个人生而言,会遇到不尽的苦恼。人生即为苦,苦海无边。人生有八若。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集谛:即无明,乃痴、嗔、贪的聚集。痴是不明事理,迷惘愚昧;嗔是激恚愤恨,忌妒不平,贪是对名利财色等一切的贪欲。

苦谛与集谛属于迷界,也就是众生不觉悟,陷入迷茫之中受苦的原因。集谛乃苦谛之因,苦谛乃集谛之果。众生下摆脱迷界,就不能超脱。

欲要脱离苦海,就必须脱离迷界,达到悟界。灭谛、道谛便是悟界,乃众生摆脱痛苦、生、老、病、死的境界。灭谛是讲如何灭除烦恼,永享天乐。它是悟界的果,道谛则是悟界的因。道即成佛之道。依道而行,则达灭境。苦集而迷,道灭而悟。迷而不能悟者便是众生,迷而能悟道便可成佛。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便是四谛的宗旨。

要想达到涅解脱,就必须选择“八正道”。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思维、语言、行为、生活、努力、信念、禅思。这八正道以道谛为中心展开,既反对享乐,也反对苦行,而行“中道”,所以叫“正道”。正道而行,自然无虞。

佛陀讲完四谛八正道之后,又为他们讲了十二因缘。

“因缘论”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精髓,是佛陀观察宇宙,断悟人生的独特方法,也可以说成是佛教的世界观,又叫“缘起法”。

所谓“缘起”,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相资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即如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一切事物或现象不过是“此彼”连锁关系的表现或反映而已。如兄弟之间关系,有兄故有弟,有弟故有兄,无兄则不成其为弟,无弟则不成其为兄。宇宙万象之存在乃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对象彼此相依、相辅的结果,离开主客观的相因,便无世界。

而十二因缘便见把上述的缘起法分成12个彼此成为条件成因果联系的环节。这十二因缘分为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它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行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

佛教教义博大精深,以上仅为其核心要旨。

在佛陀逝后百年余,佛教徒又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并因对教义、戒律的理解产生分歧而分裂为两大派系,一称上座部,一称大众部。后来,上座与大众部本教团内部又继续发生多次分裂,形成了各个部派。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位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他对佛教的发展、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佛教从此走向世界

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希腊军大举东侵,刀锋直逼印度,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成为其掌中物。但当亚历山大欲继续向恒河流域进发时,遭到了难陀王朝的顽强抗击。希腊士兵远离乡土而生厌战情绪,亚历山大只好撤回。此次进攻印度时间虽短,却使其遭到很大破坏,佛教也接受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丰富。

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趁局势动荡,民众暴起,发兵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并于公元前317年统一印度北部。这个新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它的第三代王——阿育王便是我们要着重提及的人物。

阿育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即位后便对南印度发动大规模征伐战争,杀人无数,经过苦战,在血腥杀气中,阿育王终于建成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大帝国。在功成之前的一次战争中,俘虏150000人,杀100000人。这次杀戮使他臭名远扬,为了欺世盗名,他遂皈依佛教,并成为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护法王,而被列入世界宗教史册。

在位期间,阿育王大力宣扬达摩思想和佛理,并命人在全国各地刻文记载。为保障一切信仰和正法,他设置了正法大官,专管道德及慈善事业,保护一切宗教,他还在国内广建寺塔,向僧团布施,举办社会福利事业。佛教被定为国教之后,地位更享尊崇。这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黄金时期。

阿育王所以有此般种种举动,其意实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佛教所宣扬之佛理,要求世间的人们断绝一切欲妄之念,勤行修身,使自己的品格达到崇高的境界,而不主张人们为解除世俗的苦难而反抗、斗争。阿育王要稳固对刚统一不久的帝国的统治,便需安抚民心,使他们安于现状,念经拜佛,去追求死后的极乐。于是,佛教便成为了他施政安民的工具。

佛教自此便与政治紧密相连。统治阶级虽不信奉佛教,但他们要求被统治者信奉,以使自己能够长治久安。

当阿育王发现佛教教义异说纷纭,僧团内混进许多异教徒,破坏佛戒,造成混乱时,他决定采取行动,统一信仰和教规,清除冒充比丘的外道。他邀请了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在华氏城的阿育王寺举行千人结集,以列举各部派之论点,斟定是非,这便是第三次结集。

此次结集之后,阿育王为扩大佛教之影响,派出许多使团和大批宣讲师,前往各地传教,传教者的足迹踏遍了全印各地,并终于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让佛教走向世界。在信徒们的大力开拓之下,在短时期内,佛教便传布到整个亚洲。佛教的传播分为两路:北路经西域传入中国,并以中国为中心,东渐朝鲜、日本、越南;南路则经锡兰,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并在这些国家内造成极重要的影响。

佛陀为拯救众生,而创立佛教,并穷其一生,毕力讲道,要人们致力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以达完满境界,对于社会的安定,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成为世界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方面的生活影响重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唐三藏西行印度取经之举便为一极好例证。

佛陀去世已有2000多年,至今佛教在世界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它的信徒数目已超过2亿。

也许,麻醉比清醒于世、于己都更有利些吧!

同类推荐
  • 战国时代武家之殇

    战国时代武家之殇

    一个普通的明朝青年,在父亲临终之前才知道自己是穿越者的后代,他带上致胜的书籍和一把来自未来的左轮手枪,杨帆东去,他能否在纷乱的日本战国时代异军突起、一统四岛,从而改变历史呢?一切尽在其中……
  • 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

    这里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看过高山大海,你却用他窥探肮脏交易任凭灵魂烂掉。这里给了你圣贤滋养的沃土,让你挺起民族的脊梁,你却用它掩埋你的罪行任凭良知丢掉。我坚信,有一种改写历史的责任,叫忘不掉,跑不掉。
  • 历代王朝更迭

    历代王朝更迭

    根据真实史实所收集记载的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开拓历史视角,让我们中国人更懂中国人的历史。
  • 明末太子

    明末太子

    烽火四起,大明危亡悬于一线。山河破碎,究竟如何重整河山。多难兴邦,茫顾四野扫尽群丑。万邦来朝,定鼎天下国祚绵延。
  • 长歌大汉

    长歌大汉

    光熹元年,夏四月,汉皇子刘辩厥于嘉德殿,一个一千八百年后的灵魂进入汉帝身上,这一天,天下变了!
热门推荐
  • 恋月纪事

    恋月纪事

    月月、月月……他真是爱极了这个名字,每次唤她,心底都是一阵温暖。她是月月,不那么温柔却总是令他痴迷的月月,她是月月,快乐自在却每每令他无奈的紧的月月,他的月月啊……什么?!他喜欢我?不不不,怎么可能?什么?!我也喜欢他?这这这……我怎么不知道?
  • 我真是明星大侦探

    我真是明星大侦探

    “什么?你说我是明星?天王?我咋不知道我是明星?”夏雨目瞪口呆。
  • 乱世绝壁

    乱世绝壁

    一個落魄的小人物,一介凡人,穿越到一个陌生而混乱的年代,永嘉之祸,五胡乱华,他看到了中华大地的生灵涂炭,体会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艰辛,他无力改变历史,身处乱世的他只有一个愿望-----活下去......谱写自己的传奇!
  • 该说抱歉的人是我

    该说抱歉的人是我

    她恨他。在得知他回来时,她就已经放下了对他的执念。而他却还喜欢她。不过事与愿违,她的心里,早就已经没有了他。那么他会怎么办?
  • 长醉歌芳菲

    长醉歌芳菲

    一夜之间变成狼女,不怕,她可以慢慢适应;为了家族要联姻,不怕,反正嫁个花瓶也不错;不过老天就是喜欢和她开玩笑,事情永远不会朝着她预测的方向前进,未来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不管是做人还是做狼,最重要的不就是开心的活下去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子矜子矜

    子矜子矜

    子矜默默地喜欢着严绪,然而严绪却是个木头人。在知道严绪有女朋友后,陷入了恐慌中,紧接着的是愤怒。或许多年的陪伴全是一厢情愿,或许是时候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
  • 把你放在心上

    把你放在心上

    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平平常常的故事,清清浅浅的文字,散发出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香,不经意间翻阅,甚至会在刹那间激活你沉睡的心灵,影响你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 孙武智慧

    孙武智慧

    人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若想攻克一个个阵地取得胜利,必须勇力和才智并行。被尊为东方兵学鼻祖的孙武,其思想早已突破军事的界限、成为指导人们步向成功的成功学读本。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形态的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建构的原则方法与结构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