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09400000016

第16章 16、陈谏与《彭城公故事》

建中元年(780),唐德宗利用杨炎与刘晏的矛盾,杀刘晏;二年(781),又利用卢杞与杨炎的矛盾,杀杨炎。二事,两《唐书》《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无须多说。今所欲论者,刘晏、杨炎之死在当时史学方面的一些反映。

从沈既济撰《建中实录》说起。

《旧唐书》卷一四九《沈传师传》云:“父既济,博通群籍,史笔尤工,史部侍郎杨炎见而称之。建中初,炎为宰相,荐既济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既而杨炎谴逐,既济坐贬处州司户。”沈既济是杨炎集团中的史学家,他所撰的《建中实录》中,就有偏袒杨炎,攻击刘晏的内容。

《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乙部史录?起居注类》云:“沈既济《建中实录》十卷。”《宋史》卷二三《艺文志?史类?编年类》云:“《唐建中实录》十五卷:沈既济撰。”(《中兴馆阁书目?史部?起居注类》同)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此书尚存。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七《唐纪九?德宗建中元年正月罢刘晏转运等使》云:“《建中实录》曰:‘初,大历中,上居东宫,贞懿皇后方为妃,有宠,生韩王迥,帝又钟爱。故阉官刘清潭、京兆尹黎干与左右嬖幸欲立贞懿为皇后,且言韩王所居获黄蛇,以为符,动摇储宫,而晏附其谋,翼立殊效,图为宰辅。时宰臣元载独保护上,以为最长而贤,且尝有功,义不当移。王缙亦谓人曰:晏,黠者也。今所图无乃过黠乎!后其议渐定。贞懿卒不立。上憾之。至是,以晏大臣而附邪为奸,不去将为乱。托陈奏不实,谪为忠州刺史。’沈既济,杨炎所荐,盖附炎为说。今从《旧?传》。”

今按:《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云:“……时人风言代宗宠独孤妃而又爱其子韩王迥,晏密启请立独孤为皇后。(杨)炎因对流涕奏言:‘赖祖宗福,先皇与陛下不为贼臣所间。不然,刘晏、黎干之辈,摇动社稷,凶谋果矣。今干以伏罪,晏犹领权,臣为宰相,不能正持此事,罪当万死。’崔甫奏言:‘此事暧昧,陛下以廓然大赦,不当究寻虚语。’朱、崔宁又从傍与甫救解之,宁言颇切,炎大怒;故斥宁令出镇坊以摧挫之。遂罢晏转运等使,寻贬为忠州刺史。”

对照之下,不难看出沈既济的曲笔。(一)把“时人”(应是元载――杨炎集团)的“风言”写成确有其事。(二)为元载涂脂抹粉。(三)借王缙之口,证实刘晏之罪。(四)避而不提杨炎向德宗进谗言。司马光认为沈既济“附炎为说”,摒弃不取,确是有眼光的。

与诬蔑刘晏有罪酌《建中实录》针锋相对,出现了颂扬刘晏有功的《彭城公故事》。

《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乙部史录?故事类》:“陈谏等《彭城公故事》一卷”,注:“刘晏”。《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二?史类?传记类》:“陈谏等《彭城公事迹》三卷。”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史类?传记》:“陈谏述《刘相旧事论》一卷。”虽然标题、卷数不同,却是一本书。此书已佚。从《新唐书》的引文,窥见其“大略”。

《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云:“晏既被诬,而旧吏推明其功。陈谏以为管、萧之亚,著论纪其详,大略以‘开元、天宝间天下户千万,至德后残于大兵,饥疫相仍,十耗其九,至晏充使,户不二百万。晏通计天下经费,谨察州县灾害,蠲除振救,不使流离死亡。初,州县取富人督漕挽,谓之船头;主邮递,谓之捉驿;税外横取,谓之白著。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上元、宝应间,如袁晁、陈庄、方清、许钦等乱江淮,十余年乃定。晏始以官船漕,而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正盐官法,以裨用度。起广德二年,尽建中元年,黜陟使实天下户,收三百余万。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岁增十之一。而晏尤能时其缓急而先后之。每州县荒歉有端,则计官所赢,先令曰: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故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近侥幸,吏下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之乡,所乏粮耳,它产尚在,贱以出之,易其杂货,因人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不能诣市,转相沾逮,自免阻饥,不待令驱。以为二胜。晏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岂所谓有功于国者邪!”所谓陈谏“著论”,应指陈谏所著《彭城公故事》(《彭城公事迹》《刘相旧事论》)。“岂所谓有功于国者邪”九字,不是陈谏书中的话,是《新唐书》列传撰者宋祁在摘录了陈谏“著论”之后所写的评语。《全唐文》卷六八四所载陈谏《刘晏论》,系抄录《新唐书》,把这九个字,当做陈谏的话,非是。标题亦与陈谏原书不符。

史称:刘晏被杀,“天下冤之”,“连累者数十人”。《彭城公故事》一书,是陈谏在恐怖气氛下,用血泪写成的。

陈谏先为刘晏集团成员,后为王叔文集团成员。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陈谏阅染簿》云:“陈谏者,市人,强记。忽遇染人岁籍所染绫帛寻丈尺寸,为簿合围,谏泛览悉记之。州县籍帐,凡所一阅,终身不忘。”《旧唐书》卷一三五《王叔文传》云:“陈谏至叔文败,已出为河中少尹,自台州司马量移封州刺史,转通州卒”。《新唐书》卷一六八《王叔文传》附“陈谏传”云:“谏警敏,尝览染署岁簿,悉能言其尺寸。所治,一阅籍,终身不忘。自河中少尹贬台州司马,终循州刺史”。三书记载陈谏生平,如此简略,且有错误,不足以知人论世。

北京图书馆藏《唐故乡贡进士颍川陈君墓志》拓片是长期未为人们注意的一件文物,其中有重要资料。墓志主人陈宣鲁虽是“三举进士无所成”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的父亲陈谏是“八司马”之一。墓志中有陈谏的事迹。

《陈君墓志》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第一行是标题,第二行是撰者姓名和官衔,第三至第二十二行是志文。墓志全文如下:

唐故乡贡进士颍川陈君墓志

兄淮南节度推官儒林郎监察御史里行修古撰

君讳宣鲁,字子周,其先颍川人也。曾祖叔,国子主簿。祖璧,婺州司兵参军。父谏,仓部郎中、道州刺史。君幼孤自立,懿文强学,非圣哲之道,不萌于心,识者远大期之。三举进士无所成,以开成五年四月一日,终于河南洛阳县审敦里之寓居,享年卅三。是月廿一日,买地葬于河南县平乐乡杜之原。君在长安疾困,肩舆来洛阳,投孀姊韦氏家,累月,极医药救疗。其兄修古,淮南从事,闻疾星奔来省。与幼弟,先十二日偕至。及君之终,与外生韦武当,主办窀穸之事。俾家人憨子,虔护虚仪,期岁,设奠于扬州。君,房氏之出也。外曾叔祖相国、赠太尉,外曾祖刑部郎中琨,外祖汉州司马式雍,松在缑氏县北原。伏以先考官于朝,贞元十八年丁家艰,德宗皇帝诏不许还吴,贯籍从隶京兆。时属汴路不通,遂奉先祖、祖母神座,权窆于扬州。且曰:土薄水浅,非吾宜也,后举之期,当置于颍洛之间。修古既孤,以日时未便,物力未充,因循所安,终俟改卜。今君之独墓于此,与外族茔域,远若相望,不为无素矣。君之脆促夭枉,士林痛伤,全令名以为归人,则与老同致。修古有男曰可思,俾奉礼法,专尔享祭。呜呼,近代达者之言曰:人生会归此,相悲前后间。况羽化之术难求,我将安往!今之叙述,纪其实而略哀辞。

我据《陈君墓志》中的记载,并参考有关文献,详细介绍陈谏,补充史书之缺漏,纠正史书之错误。

一、望、贯

《唐国史补》、两《唐书》不记陈谏之郡望、籍贯。今从《陈君墓志》看出:陈谏的郡望是颍川,家居于吴,贞元十八年(802)之后奉德宗诏,“贯籍从隶京兆”。

二、家世

两《唐书》不记陈谏家世,从《陈君墓志》看出:陈谏出身于中小官僚家庭,《唐国史补》说他是“市人”,误。

三、官职

“永贞革新”前《唐国史补》、两《唐书?王叔文传》未记载“永贞革新”前陈谏的官职。《新唐书?刘晏传》称陈谏为刘晏的“旧吏”。《陈君墓志》云:“先考(指陈谏)官于朝,贞元十八年丁家艰。”

“永贞革新”时韩愈《顺宗实录》卷四云:“(贞元二十一年七月戊子)以仓部郎中、判度支陈谏为河中少尹,(王)、(王)叔文之党于是始去。”可见“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时,陈谏为仓部郎中、判度支案。据《唐会要》卷五十九《别官判度支》云:“故事:度支按,郎中判入,员外判出,侍郎总统押案而已。”《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云:“兼度支盐铁使。于是王叔文为副,佑既以宰相不亲事,叔文遂专权。后叔文以母丧还第,佑有所按决,郎中陈谏请须叔文,佑曰:‘使不可专耶?’乃出谏为河中少尹。”陈谏是协助王叔文掌握朝廷财权的人,在“永贞革新”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他首先被排挤出朝。

据《陈君墓志》,陈谏妻房氏是房的侄曾孙女。这个线索值得重视。《顺宗实录》卷三云:“初,(房)启善于叔文之党,因相推致,遂获宠于叔文。”房启是房之孙(见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陈谏妻之从父。韩愈所谓房启“善于叔文之党”,当指陈谏而言。

“永贞革新”失败后从永贞到长庆,陈谏曾为河中府少尹、台州司马、封州刺史、循州刺史、道州刺史五职,考如下:

永贞元年(805)《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上》:“(永贞元年十月己卯,再贬)河中少尹陈谏台州司马”,“坐交王叔文”。

元和十年(815)《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元和十年三月乙酉,以)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十五》)。

元和十五年(820)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十八《陈谏循州刺史制》:“封州刺史陈谏:倜傥好奇之士,常患于不慎所从,负累于俗,过面能改,人其舍诸。以尔谏敏于儒学,志于政经,自理临封,寻彰美化,分忧是切,满岁宜迁,始求循吏之才,以抚远方之俗。尔其树德,朕不记瑕。可使持节循州刺史。”据《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唐纪五十七》:“(元和十五年)夏五月庚戌,以(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陈谏为循州刺史,当在元和十五年五月后。

《宝刻类编》卷五《名臣十三之五(唐)陈谏(循州刺史)》:“《南海广利王神庙碑》:韩愈撰。书并篆额。元和十五年十月立。广。存。”(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九《广南东路?广州》同)可见元和十五年十月陈谏已在循州了。

《新唐书?王叔文传》说陈谏“终循州刺史”,误。

《金石萃编》卷一七《唐六十七?南海神庙碑》录《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全文,署名为:“使持节循州诸军事、守循州刺史陈谏书”,王昶跋:“此碑结衔,是其所终之官也”,亦误。

长庆元年(821)《旧唐书》卷十六《穆宗纪》:“(长庆元年三月乙丑,以)循州刺史陈谏为道州刺史,量移也。”《陈君墓志》中称陈谏为“道州刺史”,是指其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官职。

《旧唐书?王叔文传》说陈谏“转通州卒”,“通”与“道”因形似而讹。

陈谏不仅长于理财,还通佛学,擅诗文,工书法,分别简介如下:

(一)佛学

陈谏信奉天台宗(佛教宗派之一,因智住天台山得名)。他曾向元浩、梁肃请教过天台宗教义,有佛教文献为证:

《宋高僧传》卷六《义解篇第二之三?唐苏州开元寺元浩传》云:“释元浩,姓秦氏,字广成,吴门人也。寻为荆溪湛然禅师嘱累弟子,初受法华止观,已得醍醐。其儒流受业:翰林学士梁公肃。”

《文苑英华》卷九四四《志十?职官六》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云:“尝著释氏《止观统例》,几乎《易》之系辞矣。”《全唐文》卷四八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云:“则今天台大师元浩之门第也,抠衣捧席,与余同焉。”

《唐文粹》卷六十一《碑十三?释〈议,例、铭附〉》陈谏《〈心印铭〉序》云:“安定梁肃,字敬之,学止观法门于沙门元浩。其未知也,患不能知之;既知之,患不能至之。于是作《心印铭》,盖机(《全唐文》卷六八四作‘几’)杖盘盂座右之类,取其自省也。其文自‘浩浩群生’至‘有无云云’,言未知也;自‘本则不然’至终篇,言其既知也。以既知之心,印其未知,号曰《心印铭》。大抵与经论合而归于无相,庶乎哉!谏获与敬之游,又尝闻浩公之言,故序其所由然,著于铭之首云。”

从陈谏为《心印铭》撰序,可以说明他对梁肃的崇敬,也可以说明梁肃对他的器重。以上三文,都提到“止观”。天台宗提倡止观。智著《小止观》(或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名《童蒙止观》)。灌顶记录智所讲为《摩诃止观》。湛然著《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天台宗宣扬止观是入涅之要门,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儒流”梁肃、陈谏等也受其影响。

(二)诗文

梁肃不仅精通佛学,更是著名的散文作家。崔恭评梁肃的文章,“粹美深远,无人能到”。崔元翰说梁肃的文集,“为学者之师式”。唐代科场流传着一个佳话。《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云:“正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时崔元翰、梁肃文艺冠时,贽输心于肃,肃与元翰推荐艺实之士。”同书卷一六《韩愈传》云:“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寻登进士第。”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云:“梁举八人,无有失者。”旧注:“《欧阳詹传》云,詹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举八人,疑此是也。”(《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十七)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梁肃在当时文坛上的权威地位。陈谏“获与敬之游”,当然不仅学佛经,也学文章。

据《全唐文》卷六八四陈谏《登石伞峰诗序》:“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阳齐公,昔游越乡,自解薜此山,未二纪而登台铉,其东偏石伞岩,付令弟秀才推,至元和九年秋九月七日,浙东廉使、越州牧、兼御史中丞杨公,洎中护军王公,率僚佐宾旅,同游赋诗,纪登览之趣,小子承命,序其梗概以冠篇”。“杨公”名于陵。杨于陵“命”陈谏撰序,不是偶然的。如陈谏不擅诗文,杨于陵就不会在“同游赋诗”的“僚佐宾旅”之中,选出他来撰序了。

《序》中“元和九年”是元年之误。据《旧唐书?宪宗纪上》:“(永贞元年十月)丙午,以华州刺史杨于陵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嘉泰会稽志》卷二《太守》:“杨于陵:永贞元年十月自华州防御使授,元和二年四月召拜户部侍郎。”杨于陵游石伞峰,赋诗,只能是元和元年九月这一时间。

杨于陵与韩晔是亲戚。韩晔是韩休之孙,韩之侄;杨于陵是韩休之孙婿,韩之婿。杨于陵又是柳宗元的“先友”,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杨于陵“善吏,敏秀者也”。韩晔、柳宗元是王叔文集团成员。“永贞革新”时,王叔文集团执政,对杨于陵是重用的。李翱《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杨公墓志(并序)》云:“德宗崩,为太原、幽、镇等十道告哀使。节将之遗,并辞不受。复命,除华州刺史,赐三品衣鱼”,可以为证。“永贞革新”失败,韩晔、柳宗元、陈谏等被贬,杨于陵也被宪宗疏远,从华州调到越州。杨于陵对王叔文集团成员陈谏有好感,“命”他撰《登石伞峰诗序》的又一原因在此。

(三)书法

陈谏工书法。郑樵《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第一?唐名家》云:“《南海神庙碑》(广州)《昭义军节度使辛秘碑》(未详):右陈谏。”翁方纲称陈谏字“尚有晋人遗意”,郑樵把陈谏列为“唐名家”,是当之无愧的。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元和十五年)》云:“今世所行昌黎集,类多讹舛,惟《南海碑》不舛者,以此刻石人家多有故也。”《南海神庙碑》的拓片流行于世,固然是韩愈的文好,也是陈谏的字好。如文好而字不好,世人就不必珍藏拓片了。

竟有人“诬”陈谏为宋之循州刺史。许多金石家撰文辨正,如翁方纲《粤东金石略》卷二《广州府金石二?南海神庙碑》云:“《广州志》又以此碑为宋循州刺史陈谏重书,今碑并无‘重书’字,纂志者或以为韩公雄文,宜出韩自书,不知是年之春,公已到袁州,九月召拜国子祭酒,冬暮至京师,碑尾云‘十月一日建’,则书字于石时,公去粤已久矣。奈何撰《广州志》诬以为宋人哉!”郑学《独笑斋金石文考残稿?唐?南海神庙碑》云:“书碑者陈谏,王叔文党,‘八司马’之一也。李氏调元《南越笔记》谓谏为宋之循州刺史,碑乃重书,误矣!”可惜他们都没有指出问题的要害。“诬”陈谏为宋人者,是出于尊崇韩愈、厌恶陈谏的偏见,认为陈谏书写韩愈的文章,岂不是玷污了韩文吗?干脆说是另一个陈谏所写了。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抢个女鬼做新娘

    抢个女鬼做新娘

    他生来就是夭折之命,却活到了六岁他天生阴阳眼能见鬼神因此闯下滔天大祸他至情至性爱得惊天动地因为他的天生异命害死了最爱的女人为了他心爱的女人他闯地府,闹天庭,改天道与天下为敌他纵有盖世豪情,到头来却抵不过红颜一怒他巧取红娘手中线,强夺月老姻缘卷爱与恨只在一念之间,神与魔也在一念之间他最终将走向何方
  • 天才杀手妃:邪皇非君不可

    天才杀手妃:邪皇非君不可

    【此文重发】【文章主题不换】【重发的文一定比原文调理清楚作者举爪爪保证】
  • 宫墙春柳后记

    宫墙春柳后记

    娥娥李家美,萱萱陆门芳!李祖娥和陆令萱,本是李家和陆家两大豪门的掌上明珠,都被当朝天子的哥哥安乐王提亲...谁知两大绝世美人的命运,竟会天壤之别!一个成了皇后,一个成了阶下囚...本文为小说《宫墙春柳》的前序和番外,以延续前事,启承新书...
  • 妖神战之魅妖

    妖神战之魅妖

    在这神佛界,谁敢多说一个字,除了她,堕入妖道又如何,成妖她依然可以成神。就算没了身体又如何,照样可以再创身体。恩怨之中,有恩必报,有仇就别怪我心狠手辣,等了这么久,你们就算是我成神路上的阻碍,我也会一一踏平,不信,来战。作者原名:玖阑夜大人,因为该名已被注册,更名言者川,望大家见谅!感谢!
  • 我的射手座生活

    我的射手座生活

    我是王佩羽。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爱好写作,多次获得写作证书。可以说出版自己写的书一直是我的梦想。希望大家支持我的作品。
  • 我的青春喜剧没有外篇

    我的青春喜剧没有外篇

    嗯嗯嗯,我就是川某某,对,就是那个川某某的哥哥。嗯,你说这是外篇,怎么可能,明显我才是主角好么!笨蛋,傻瓜,八幡!话说标题里是不是少了恋爱两个字,是吧,是吧,是吧!作者你他喵的放学别走!
  • 初晨里的光辉

    初晨里的光辉

    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恶魔,请不要把别人逼到绝路,因为这将引发非常可怕的后果。心存善良,明天将会更好。
  • 星使降临(兽王系列)

    星使降临(兽王系列)

    兰虎找回小犬狼,在海岛上与神鹰城城主凌九霄恶战,最终两败俱伤。兰虎回到了桃花源养伤,并去拜见神兽贪狼。兰虎从贪狼那里看到当日贪狼与鲲鹏大战以及火鸦逃离地球时的影像,他震惊于神兽的强大,心中十分向往,但是以人类的血肉之躯难以达到神兽的程度。贪狼给了兰虎一个选择——守护者联盟……应罗吉校长邀请,兰虎离开桃花源,和风柔一起去古亚洲大陆宠兽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在宠兽学校,他受到了年少轻狂的新生代蝴蝶宠兽战士挑战。兰虎完成了毕业任务,力量全部恢复……兰虎回到桃花源后收到消息,凌九霄受伤回神鹰城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武夜若梦

    武夜若梦

    武夜本以为自己是废材流主角,可是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的幻想,他终于知道了,原来自己只是一个悲情男配而已。对此,武夜表示自己并不在意。然而,现实再一次的击碎了他,直到这时,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竟然是软饭流主角。从此之后,武夜决心要打破自己小白脸的身份,并为此不断的努力着。(这部小说本来是作为我另一部小说《武夜琉璃》的其中一卷来写的,不过因为预定的剧情有点长,所以便直接重开了一部小说,不过请放心,虽然是单独的一卷,却并不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