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09400000006

第6章 北朝隋唐的“道”

“道”是一个多义项的词。义项之一,从北魏到唐,曾是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的名称。但现有字典、词典中,对这个义项的解说,都是不符合我国历史真实情况的。只要认真查考一下史书,就发现现有字典、词典的错误:(1)分“道”不始于唐朝;(2)“道”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名称;(3)唐朝分“道”不仅是十、十五;(4)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都不是行政区域,不相当于现在的省。这不仅是正确解释“道”字的词义的问题,并且关系到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组织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一般历史读物中,没有述及从北魏到唐的分“道”经过,特撰此文,试予论证。

(一)

“道”,本指道路。引申义很多。从汉到唐,常用“道”来称呼一定的进军、“安抚”路线。从北朝开始,又用“道”来称呼一定的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这篇小文,专谈区域。

(1)用“道”称呼临时的军事区域

《魏书?世宗纪》:“(正始三年四月)庚戌,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指授边将。”“(延昌三年十一月)乙卯,以中护军元遥为征南将军、东道都督,镇遏梁楚”。这里的“道”,指临时的军事区域。

在临时的军事区域――“道”,设置大行台、行台,也是从北魏开始的。《魏书?肃宗纪》:“(正光五年)七月甲寅,诏吏部尚书元修义兼尚书仆射,为西道行台,率诸将西讨”。“(正光五年)九月壬申,诏尚书左仆射、齐王萧宝夤为西道行台大都督,率征西将军、都督崔延伯并率诸将西讨”。北魏按“道”设置大行台、行台,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沿袭这种制度。

从史书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出北朝按“道”设置行台的一些情况:

一、按“道”设置大行台、行台以后,不但可以统一军事的指挥、调度,“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还可以配合军事行动,进行有关的工作。如《魏书?肃宗纪》:“(正光四年二月)己卯,以蠕蠕主阿那环率众犯塞,遣尚书左丞元孚兼尚书,为北道行台,持节喻之,”《孝静纪》:“(兴和元年六月乙酉,司马子如)寻为东北大行台,差选勇士。”

二、《隋书?地理志》记载,涿郡:“后齐置东北道行台”,彭城郡:“后齐置东南道行台”,等。大行台、行台的所在地,就是当时该“道”的中心。

三、北齐世祖置北道行台于朔州(见《元和郡县图志》),后主置北道行台于幽州(见《北齐书?独孤永业传》)。可见,由于军事需要不同,“道”名虽未改,而其区域的大小,行台的驻地,前后可能改变。

四、据《隋书?百官志中》,“后齐制官,多循后魏”。“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权制而置员焉。其文未详”。从这条资料看出,由北魏到北齐,大行台、行台的组织,还是比较简单的。

五、从北魏迁洛之后,到北齐、北周,逐渐出现关中、山东,河东、河北、河南、河西、陇右、山南之名。如:《魏书?孝庄纪》说,北魏永安三年十月戊申,魏兰根“为河北(道)行台”。《周书?侯莫陈顺传》说,西魏大统十六年,侯莫陈顺“出为荆州总管、山南道五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魏书?孝静纪》说,东魏兴和四年八月庚戌,侯景为“河南(道)行台”。可见,唐贞观十道的名称,应溯源于北朝。

(2)用“道”称呼临时的监察区域

《魏书?高祖纪上》:“(太和)八年春正月,诏陇西公元琛、尚书陆睿为东西二道大使,褒善罚恶”。《孝庄纪》:“(建义元年五月丁巳)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这里的“道”,指临时的监察区域。从北魏到北齐、北周,都有这种情况。

(3)临时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的“道”

《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兴和中,以为北道行台,巡检诸州,守令已下,委其黜陟”。这个例子说明,东魏按“道”设置的大行台、行台,除指挥军事,还兼管监察工作,它不仅是军事机构,又是监察机构。设置这种大行台,行台的“道”,也就不仅指临时的军事区域,而且是监察区域了。

《北齐书?辛术传》:“武定八年,侯景叛,除东南道行台尚书齐天保元年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辛)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从这段叙述中看出,所谓“兼总人事”,还是监察工作。北齐设置“兼总人事”的大行台、行台的“道”,还是临时的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

(二)

隋朝是统一的王朝,它所统治的地方,比北朝大,分“道”的情况,比北朝进了一步。

(1)隋初,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州,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于益州,山南道行台尚书省于襄州,淮南道行台尚书省于寿春。

《隋书?百官志下》记载:“行台省,则有尚书令,仆射(左、右任置),兵部(兼吏部、礼部)、度支(兼都官、工部)尚书及丞(左、右任置)各一人,都事四人。有考功(兼吏部、爵部、司勋)、礼部(兼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兼都官、司门)、度支(兼仓部)、户部(兼比部)、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一人。各置丞(食货四人,农圃六人,武器二人,百工四人)、录事(食货、农圃、百工各二人,武器一人)等员。”这样的组织,比北朝完备。《通典?职官典四》说:隋朝的行台省,“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事”。它是当时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不过是临时的。隋朝设置行台省的“道”,是临时的行政区域。

(2)《隋书?文四子传》:“(开皇)六年,(杨俊)迁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伐陈之役,以为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屯汉口,为上流节度”。“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是行政职务,“山南道行军元帅”是军事职务。“山南道行台尚书省”置于襄州,山南道行军元帅的指挥部设在汉口。可见,隋朝设置行台省的“道”,是临时的行政区域;派遣行军元帅的“道”,是临时的军事区域。(杨俊是临时行政区域的长官兼临时军事区域的长官)

(3)行台省废除以后,“道”也就失去行政区域的意义。当战争时,用来称呼军事区域。《隋书?杨素传》:“汉王(杨)谅反帝于是以(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众数万讨谅。”《董纯传》:“汉王谅作乱并州,以(董)纯为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副使,从杨素击平之。”隋朝的河北道一称并州道。所谓“安抚”,是配合军事行动的。派遣行军总管、安抚大使的“道”,指临时的军事区域。

(4)隋朝又常按“道”派遣巡省大使、黜陟大使等。如《隋书?长孙炽传》:“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大业元年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柳传》:“持节巡省河北(道)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慕容三藏传》:“(开皇)九年,奉诏持节凉州道黜陟大使”。这里的“道”,是临时的监察区域。

(三)

隋朝是不到四十年的短促的王朝,而唐朝是将近三百年的漫长的王朝。唐朝的分“道”情况,比隋朝复杂得多。

(1)武德初,作为临时军事区域的“道”

《唐大诏令集?政事?慰抚上》载武德元年十月《淮安王(李)神通山东道安抚大使诏》:“其山东诸道军事,并受节度。”武德四年八月《张镇州淮南道安抚等诏》:“(张)镇州可淮南道行军总管,(陈)智略可岭南道行军总管,以安抚之。”这里的“道”,是临时的军事区域。

据武德二年二月《国公(窦)轨等益州道安抚大使诏》,安抚大使有“进擢廉平,贬黜苛暴”等职责,也就是兼做监察工作。因此,武德初作为临时军事区域的“道”,还带一点监察区域的意味。

(2)武德时,作为临时军事区域兼行政区域的“道”

《旧唐书?职官志一》:“武德初,以诸道军务事繁,分置行台尚书省”。计有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襄州道、东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东道行台等。唐朝大行台、行台的组织,比隋朝更为完备。以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为例,“令一人(正第二品)掌管内军人,总判省事。仆射一人(从第二品,左右任置),掌贰令事。左丞一人(正第四品下),右丞一人(正第四品下),掌分司纠正省内。都事一人(从第七品上),主事四人(从第九品上,诸司主事并同),并掌同京省。兵部尚书一人(正第四品,诸尚书并同),兼掌吏部事。司勋郎中一人(正第五品上,诸郎中并同),主事一人。考功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兵部郎中一人,主事二人。驾部郎中一人,主事二人。民部尚书一人,兼掌礼部事。礼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膳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度支郎中一人,主事二人。仓部郎中一人,主事二人。工部尚书一人,兼掌刑部事。刑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都官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工部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屯田郎中一人,主事一人。每郎中兼京省二司(各有令史、书令史及掌固,并流外)。食货监一人(正第八品下,诸监同),掌膳羞、财物、宾客、铺设、音乐、医药事。丞二人(正第九品下,诸监丞同)。农圃监一人,掌仓廪、园圃、柴炭、刍藁、运漕之事。丞四人。武器监一人,掌兵仗、厩牧之事。丞二人。百工监一人,掌舟车及营造杂作之事。丞四人(各有录事及府史、典事、掌固等,并流外)”。武德末,这些大行台、行台,都废除了。

(3)武德至天宝,还存在着几种军事区域的“道”

《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志》中列举了十二个“道”:平庐道、范阳道、河东道、关内道、河西道、北庭道、安西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江南道、河南道。“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这里的“道”,是初唐的大军事区域。

同时又用“道”来称呼小军事区域。《新唐书?兵志》:“武德初,始置军府…析关中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唐朝设置大军事区域是为了控制四方,设置小军事区域是为了捍卫中央,各有作用。

(4)贞观至天宝,作为监察区域的“道”

《通典?州郡典二》:“贞观初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旧唐书?地理志一》作“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但不设官,无治所,这是为什么呢?《唐六典》给了我们答案:“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以“赋”为例:关内道“绢、绵、布、麻”,河南道“绢、绵、布”,河东道“布、茧”,河北道“绢、绵、丝”,山南道“绢、布、绵”,陇右道“布、麻”,淮南道“绢、绵、布”,江南道“麻、?”,剑南道“绢、绵、葛、?”,岭南道“蕉、?、落麻”。(“贡”的名目繁多,不一一列举)唐太宗认为:“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他把地方行政机构的重点,放在州(郡)一级。他分全国为十道,但不是把“道”作为州(郡)之上的行政单位,而是为了在全国划分出剥削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的不同区域。

据《唐会要?诸使》:“贞观八年,将发十六道黜陟大使,畿内未有其人,上问房玄龄:‘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乃命李靖充使。”(《文献通考?职官考十五》作“十八道”)“贞观十八年,遣十七道巡察”。史实证明,唐太宗派遣官吏进行监察工作,也不是按照十道出发的。

按照十道派遣官吏进行监察工作,从武开始。《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丙戌令史务滋等十人分道存抚天下”。(《唐会要?诸使上》作“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此后,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都曾按照十道派遣官吏进行监察工作,但大使的名称,员数的多寡,任期的长短,出发的时间,执行的任务,权力的大小,并不一样,由皇帝临时颁布诏令决定。

据《旧唐书?李峤传》:武曾“下制分天下为二十道,简择堪为使者。会有沮议者,竟不行”。这件事虽未实行,但可看出,十道作为监察区域,地方嫌大,需要划分得小一些。当时人不断地进行着分割十道的试验,如:

一、《旧唐书?刑法志》:“(武)又命摄监察御史刘光业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按鞫流人”。黔中道是从江南道分割出来的,安南道是从岭南道分割出来的。

二、《旧唐书?张廷传》:“景龙末仍为江南西道按察使”。可见又将江南道分割为东、西两道。

三、《旧唐书?地理志三》:“景云二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乃分山南为东、西道,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这就是将山南道、陇右道都分割为两道。

四、《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开元)十七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雍、同、华、商、岐、州为京畿道,洛、汝州为都畿道。京畿道是从关内道分割出来的,都畿道是从河南道分割出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取得了经验,在十道的基础上,重行划分监察区域。《旧唐书?地理志一》:“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汉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如汉刺史之职”的唐朝采访使,还是进行监察工作。设置采访使的十五道,还是监察区域。

《唐大诏令集?政事?官制上》载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置十道采访使敕》:“其天下诸道,宜依旧逐要便置使,令采访处置,朕所责成,贵在简要,其余常务,不可横干。”《唐会要?诸使中》:“天宝九载三月敕:本置采访使,令举大纲,若大小必由,一人岂能兼理数郡!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这是安史乱前,唐朝廷限制采访使权力的证明。显然,设置采访使的“道”,还不是行政区域。

十五道的划分,还是不稳定的。《唐大诏令集?政事?按察下》载天宝五年正月《席建侯等巡行诸道敕》,列举了十七个道的名称,比十五道又增析出两道(将陇右道分割为河西、陇西、碛西三道)。唐朝廷既按“道”设置采访使,又派遣官吏到各“道”进行监察工作,未免叠床架屋了。

(5)安史乱后至唐末,作为军事区域兼行政区域的“道”

《通典?职官典十四》:“自至德以来,天下多难,诸道聚兵,增节度使,为二十余道”。“至德之后,改采访使为观察,观察皆并领都团练使,其僚属随事增置。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区域为制”。这就是说,安史乱后,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地方,皆称为“道”。《旧唐书?宪宗纪上》:“(元和二年十二月)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其凤翔、坊、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李吉甫所说的“道”,就是“方镇”,也就是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地方。“诸道增减不恒”,从《新唐书?方镇表》可以看出唐朝方镇(“道”)的分合变化。

今将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唐末(以乾符为例)四十七道,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

又:“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防御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人。”

安史乱后,节度使、观察使的权力扩大和加重了。《旧唐书》记载狄兼谟对唐文宗说:“观察使守陛下土地,宣陛下诏条”。《容斋三笔?唐观察使》说:“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道”,是军事区域兼行政区域。

又据《旧唐书?代宗纪》:“(永泰元年)十二月己酉,敕:‘如闻诸州承本道节度、观察使牒,科役百姓,致户口凋弊,此后委转运使察访以闻。’”朝廷命令转运使做监察工作,说明节度使、观察使是地方上的军事长官、行政长官。又:“(永泰二年正月)乙酉,制:‘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皇帝称全国“道”一级的节度使、观察使为“久镇方面”,说明这样的“道”是州(郡)之上的行政、军事区域。采访使称本“道”为本巡,节度使、观察使称本“道”为本管,称呼的不同,反映出安史乱后设置节度使、观察使的“道”,与安史乱前设置采访使的“道”,性质不同了。(方镇跋扈,形成独立王国,需另作论述。)

附带说一下,《旧唐书?经籍志上》著录《长安四年十道图》十三卷,《开元三年十道图》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二》又著录贾耽《贞元十道录》四卷,李吉甫《十道图》十卷(《通志?艺文略四》作《元和十道图》),梁载言《十道志》十六卷。所谓“十道”,不过是地理概念,不是十道之下管辖着四十余道。

(6)安史乱后至唐末,仍用“道”称呼临时监察区域

按“道”设置的节度使、观察使是军事长官、行政长官,朝廷需要进行监察工作时,临时派遣官吏。《旧唐书?文宗纪下》记载开成元年宰臣李石对唐文宗说:“敕书须内留一本,陛下时看之。又十道黜陟使发日,更付与公事根本,令向外与长吏详择施行,方尽利害之要”,即是一例。

综合北朝、隋、唐的分“道”情况,有虚三级制与实三级制的区别:

作为监察区域的“道”――州(郡)――县。

作为行政区域的“道”――州(郡)――县。

宋朝改“道”为“路”。其实,在唐朝,“道”一称“路”。《唐大诏令集?诸王?除亲王官下》载天宝十五载(年)七月十五《命三王制》:“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庐等节度采访等都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永王,充山南东道、江南西路、岭南、黔中等节度度支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丰王珙,宜充武威郡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度支采访等都使”,“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防御等使虢王等,并依前充使。其署官属并本路郡县官,并各任自拣五品已上署置讫闻奏”。制中的“路”,就是“道”。可见,宋朝“路”的名称,是渊源于唐朝。对此,现有字典、词典中也没有说明。

这篇小文,是企图从北朝、隋、唐前后四百年间分“道”的复杂情况中,初步整理出一个头绪,用以说明现有字典、词典对“道”字这个义项解说的不足,兼供今后编写字典、词典的人参考。当然,写入字典、词典的,只是其中的主要结论,而不是全部内容。但不全面地考察北朝、隋、唐四百年间分“道”的历史,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建议对“道”的这个义项写为:从北魏到唐,曾是军事区域、监察区域、行政区域的名称。宋称路。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荣辱利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荣辱利害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乡村之旅

    乡村之旅

    乡村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生息的地方。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古代的村落建筑、真实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农耕文化、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在乡村地域上形成了“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 政治事件(下)

    政治事件(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1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热门推荐
  • 少年赤子心

    少年赤子心

    某个平行时空,朱元璋死了,陈友谅赢了,大汉取代大明统治中华大地两百六十余年后,一山之隔的北方,该来的如期而至,不该来的似乎也在蠢蠢欲动。另一方面,大汉朝廷内部仍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阉党,晋党还有浙党之间的权力游戏一刻不停在天下的每一处,轮番上演。既有奸佞小人横行霸道,当有少年英雄横空出世!这是一群中华儿女,以不曾磨灭的赤子之心为笔,以永不冷却的热血为墨,所勾画出的不朽画卷。————主线权谋天下纵横捭阖富国强兵,兼职撒狗粮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属于他/她的故事,有悲也有喜,总体来说积极向上,希望你们能喜欢本文架空历史,并非严肃历史文,请勿对号入座
  • 霸王王妃

    霸王王妃

    她白天是神医依琳,晚上是心狠手辣的冰雪女王,可谁知一道雷却把她穿越到一个废柴身上,却发现这具身体跟前生的她一样拥有控制自然的能力,于是废柴变天才,神医变成她徒弟,太子变佣人、、、、、、、
  • 在通往极限的远方再度翱翔

    在通往极限的远方再度翱翔

    一个普通的地球少年,意外成为了另一个世界的一员。在他再度诞生的时候,整个大陆的天空都发出了奇异的光彩,但是没人知道这是因他而生..........几年的生长,让他发现这个世界拥有类似于他平常玩游戏时的体系,却又有另类的地方。在他六岁的生日那天,他开始了自己那注定不平凡的旅程.................“我真的很想要在那个美丽的世界........再度翱翔!!!!!!!!!!!!!”
  • 我们老张家

    我们老张家

    我们老张家,普通的农民家庭出身,但是老张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如今在社会的角角落落里扎根发芽,都在为祖国默默的贡献着。
  • 桃源人间

    桃源人间

    <人间所有的苦难终点都是死亡>-<灵感来源简介>外面人想出去,里面的人想进来。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桃花源是所有世人都向往的世界。美好且适合。是的,适合我们所有人。-我相信,所有人心里都要一个自己的桃花源。而死后,就去那里。<正文简介>季听只是万千世界的俗人一个,向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她忘了,她是桃花源的人。何为桃花源的人?一为无心机。二为善良淳朴。京城这繁华世界不适合她。世间的所有丑恶都不适合她。-季听向往,太向往了。她逃出来了。-走进京城,原来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淳朴善良。原来不是所有商家都童叟无欺。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平等。原来的原来。-她会成长的。如你我般。但她成长的尽头还是那个季听。桃花源的季听。<简介有点长感谢您能耐心看完>雷区注意:①无脑玛丽苏狗血文②无逻辑无三观③不会签约
  • 夜宿黑灶溪

    夜宿黑灶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校园邪神

    校园邪神

    他精通绝世医术,梦想却是给女人丰丰胸给男人补补肾!他背景强悍却对父亲恨之入骨!舍弃千万的身家,宁愿在这里为一顿饭折腰!变态师傅背景神秘,才让从小身患绝症的他活下来!他家有貌美童养媳,外有无数美女红颜!打架他没有那个体力,泡妞他没有那个心力,但拿尖刀插兄弟肋,坐在墙头等红杏这才是他的强项……
  • 冠军星河

    冠军星河

    又一次世界杯结束了,美中不足,俄踢不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喜欢足球,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踢不好足球,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会踢足球。时光飞逝,大力神杯的梦想依然继续。2052年,外星人把一个足球机器人遗弃在地球上,它的名字叫河。一个遭遇家庭巨变的追风少年离开家乡,开始了追求梦想的旅程,他的名字叫星。他们的梦想是大力神杯,他们的组合就是冠军星河。
  • 易世记

    易世记

    故事发生在未来2300年1月。外星人乌龙从自己的星球格斯来到地球,追寻〈〈易世记>>.希望夺走〈〈易世记〉〉,来控制地球。而〈〈易世记〉〉的位置信息被保留在一个心形吊坠饰品里。这个饰品是外星人吴易的。吴易从他星球坐飞船到地球,研究控制了地球的资源,并把这些信息收集在一个名叫万能存储器的方形设备里。吴易的反对派万无一跟踪吴易来到地球,并抢夺<<易世记〉〉。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易后来刺死了万无一。万无一在死前把〈〈易世记〉〉的位置信息发回了自己星球总部。吴易刺死了万无一后自己已经奄奄一息,在临死前把心形吊坠给了科学家张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