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09400000007

第7章 武六题

武家世考

《全唐文》卷二四九载李峤《攀龙台碑》,卷二三九载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我于1962年将两碑介绍给读者,因两碑中有不少记载,可补史书之缺漏,正史书之误失。举例说明如下:

(1)史书未载武士?(武之父)与杨氏(武之母)的年龄。据《攀龙台碑》所记,武士?卒于贞观九年,年59岁,推算生于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据《高皇后碑》所记,杨氏卒于咸亨元年。以年92岁推算,应生于北周大成元年(北周大象元年)。武士?比杨氏长两岁。武德七年武诞生时,武士?48岁,杨氏46岁。

从杨氏的年龄,发现史书错误两条:一、杨氏40余岁时,即武德三年以后,嫁给武士?的。可以推算出,她的外孙贺兰敏之长大成人时,她至少已70余岁。史书说贺兰敏之于外祖母杨氏,显然是对杨氏的污蔑。二、杨氏活到92岁,可谓大寿。骆宾王《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中骂武“鸩母”,显然是胡说,武有何必要毒死92岁的母亲呢?《资治通鉴》引用此文,未免失考。

(2)初唐婚姻,崇尚门第。庶族身份的武士?,怎样能与贵族身份的杨氏结成夫妇的呢?《高皇后碑》中有一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描绘:“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士?)……阙鱼轩于中馈。高祖神尧皇帝(李渊)位膺元首,任切股肱,利涉大川,寄隆舟,式崇勋旧,为结潘杨,酬功草昧之时,赏效云雷之日。高后(杨氏)以孝诚纯至,雅操虚冲,拒缛礼于移天,誓开襟于初地。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四谛方披,独晤星中之月。洎乎凤凰开繇,独坚匪席之心;乌鹊成桥,果迫如纶之命。于是使桂阳公主为婚主,礼娉所须,并令官给。”武士?门第虽然不高,但由高祖亲自做媒,这是很体面的事;杨氏已有40余岁,想找比武士?更好的对象,也不大容易。杨氏就是这种情况嫁给武士?的。

代杨氏做“婚主”的桂阳公主,是高祖之女,杨师道之妻。杨师道是杨雄之子,武母杨氏是杨达之女。杨师道是武母杨氏的从兄弟,关系甚近。杨师道之从侄女,嫁给巢王李元吉。李元吉被杀后,为太宗李世民收继,很是得宠。长孙皇后卒后,太宗想把她立为皇后,因魏征反对而止。她是武?的姨姊。武能够被太宗召进宫,立为才人,我推测是由于这位姨姊的推荐。

武对外婆家――杨家,感情很厚,她做皇帝时曾表示过:“我令当宗(武家)及外家(杨家),常一人为宰相。”(《旧唐书?杨恭仁传》)

(3)从《攀龙台碑》中所记载的武士?的官职可以看出,武?幼时随父母到过扬州(武德八年至九年)、豫州(武德九年至贞观元年)、利州(贞观二年至五年)、荆州(贞观六年至九年)。

(4)当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而立武为皇后时,长孙无忌、褚遂良表示反对,而徐世(李)采取秘密赞助的办法。这固然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也反映出他们与武家庭的关系。徐世与武士?都是庶族,人所共知,不必多说。值得介绍的是,《攀龙台碑》中有一点新资料。碑中说:武士?卒,“遣令归葬文水”。朝廷“委本州(并州)大都督英国公李,监护丧事,缘丧所需,并令官给”。可见,徐世与武家庭曾有过接触,他们不是陌生的。当武进行争夺皇后的幕后活动时,他们自然很容易地联合起来。

武不生于广元

武则天生于何地?新旧《唐书》中没有记载;初唐、盛唐人的诗文里亦未述及;晚唐诗人李商隐《利州江潭作》自注云:“感孕金轮所”,这是记述武出生地点的最早的资料。

李诗是否可靠?前人没有做过认真的考证。近年来,因为代武翻案而涉及她的出生地点,考古界人士进行了调查,史学界人士展开了讨论,情况大致是这样:

郭沫若在《人民文学》1960年5月号发表的《武则天》剧本中,说:“武后即生于广元县”,“在那儿长到七岁”。

与郭沫若意见相同者,前有王家佑等,后有张明善、黄展岳。王家佑撰有《广元皇泽寺及其石刻》一文(载《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5期);张明善、黄展岳合写了《四川广元县皇泽寺调查记》(载《考古》1960年第7期)。他们都是根据《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中“贞观时,父士?为都督于是(缺)后焉”这句话,作出了武生于武德七年、武士?利州都督任内的判断。

与郭沫若意见不同者,有吴晗和陈振。吴晗在题为《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一个发言中,谈到武出生地点的问题(《新建设》1961年1月号);陈振写了《也谈武则天的出生地和出身》的考证(《光明日报》1961年5月24日)。他们都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认为武士?于贞观五年始任利州都督,而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就不大可能生在利州。

郭沫若又发表了《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一文,认为武士?于武德七年及贞观时两任利州都督,并说:“其实在武德七年,武士?就没有做过利州都督也不要紧,他所做的或许还是总管,或许只是长史之类,更或许只是因公寄留。”(《光明日报》1961年5月29日)

这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绝,看来障碍在于:对武士?的历史,没有搞彻底。如果有一张翔实可靠的武士?的履历表,证实他是否两任利州都督(或总管、长史之类),那么,武是否生于广元,也就不辩而明了。

现在,我从《全唐文》中,提出一篇文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该书卷二四九,载有李峤奉武之命所撰的《攀龙台碑》,这是武士?的一篇最详细的传记。虽然碑文中夹杂着歌功颂德的谀谄之词,以及为了说明当今女皇是真命天子而编造出的一些神话式的故事,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剔去这些封建性的糟粕,它所保存下来的武士?的官职的资料,还是最完全的,对我们研究武幼年生活,还是有用处的。兹摘录原文,编制武士?履历看出,在武士?的一生中,共做过四次地方长官――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豫州、利州、荆州都督。这与《全唐文》卷二三九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中所说的“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士?)四临九伯之途”,正相吻合。既然是“四临”而不是五临,可见郭沫若及考古界几个人设想武士?于武德七年任利州都督(或总管、长史之类),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攀龙台碑》及《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中,都未说武士?曾于武德七年出差,更扯不上“因公寄留”利州,并在这里诞生武。请问一个因公外出的官员,怎能携带妻子儿女随行呢?这种设想是不合情理的,不能成立的。

郭沫若说:“对于李义山说利州是‘感孕金轮所’,并没有任何确凿的根据可以使它被根本推翻。”我看,这个经过武亲自审查的、证明武德七年时武士?不在利州的《攀龙台碑》,就是可以根本推翻李诗的确凿的根据。

封建帝王,尤其是创业之君,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大都利用符瑞来做宣传。武以妇女称帝,这方面的需要更为迫切。在她执政期间,以献符瑞而晋身的人很多。如果当时有这个利州江潭“感孕”的故事,武正好利用来大肆宣传,想做官的人也正好借此作为晋身之阶。可是丝毫找不到这种痕迹。这足以说明武不生于广元,当时也没有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出现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中,可见它是中唐以后才产生的,是距离武时期已远、不很了解她幼年历史的人所编造出来的。我们怎能用来作为证实武出生地点的根据呢?

至于后蜀广政二十二年所立的《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中的话,更不能成为论据。因为可以作为论据的字,已经缺佚了!张明善、黄展岳认为碑中所缺的字是“州,始生”,未免附会。虽然“后字抬头顶格”,但所缺的字是十一个字的地位,凭什么断定“所缺字必甚少”,只是三个,又只是“州,始生”这三个字呢?其实即使如此,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武不生于“贞观时”),不足为据。碑中“寺内之庙,不知所创之因。古老莫传,图经罕记”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注意。这几句话提醒我们,对于宋以后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有关武在利州的故事,其可靠程度需要加以鉴别。因为,岂有五代人所不知道的事,宋以后人反而知道得更多一些呢?对于这一些,就不再去说它了。

《大云经疏》说武“幼小时已被缁服”不可信

现存《大云经疏》中有“伏承神皇幼小时已被缁服”之语(见《沙州文录补》),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1)陈寅恪在《武与佛教》文中说:“若依君实之考定,武既于贞观十一年年十四岁入宫,则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后,出宫居感业寺为尼时,其年已二十六岁。以二十六岁之年,古人决不以为幼小。故幼小之语,显指武年十四岁未入宫以前而言。然则武幼时,即已一度正式或非正式为沙弥尼。”(《金明馆丛稿二编》)

(2)岑仲勉在《隋唐史》书中说:“想必缁徒辈一面为其出宫为尼作掩饰,一面又以张吾军而引人入彀也。”又说:“陈寅恪即据此孤证而信则天少时曾为沙弥尼僧人既可以《大云经》傅会女后,安见其不替则天遮丑,此种过信,殊未能联系实际。”

陈、岑二氏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可以通过《立武昭仪为皇后诏》来解决。诏书是高宗立武为皇后的圣旨,《大云经疏》是宣传“唐氏合微”,武是真命天子的佛教符谶,在当时,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诏书颁布在前,经疏颁行在后,经疏中所说武的历史,绝不能与诏书相违背,这是很明显的道理。诏书中既然隐瞒了武二十六岁做尼姑的一段历史,如果经疏中直书其事,岂不是搞糟了么?

经疏为了附会“黑河女主”之符,需要宣传武做过尼姑,而又不能暴露出她二十六岁做尼姑的真情实况,只有把时间挪前,捏造“幼小时已被缁服”的假话,不与《立武昭仪为皇后诏》的内容相冲突。

还有一个旁证。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中,有一段涉及武幼年生活的话:“特以圣上(武)年居膝下,爱切掌中,理借劬劳,方资顾复,宣和谕善,屡积葭灰,日就月将,频移柘火,”只字未提武幼年为尼,碑中盛称杨氏(武之母)笃信佛教,如有此事,怎会避而不谈?

高宗召武进宫非永徽五年

既然《立武昭仪为皇后诏》《大云经疏》中都没有暴露武第二次进宫的历史,在武三思等主持下所编修的《实录》中,自然也要为她隐瞒。五代时期所修的《旧唐书》以及宋代所重修的《新唐书》中,虽然记载了这段历史,但没有进一步考订高宗将武从感业寺召进宫的具体年代。《资治通鉴》中也只笼统地介绍了一下,该书卷一九九《唐纪十五》云:

(永徽五年三月)庚申,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

初,王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宠,王后疾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氏巧慧未几大幸,拜为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预焉。

这段文字介绍了五件事:[1]高宗、武在感业寺会见。[2]王皇后叫武蓄发。[3]高宗召武进宫。[4]封武为昭仪。[5]追赠武士?等官职。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是最后一件事的时间,而不是五件事都是这个时间。可是,古今学者们往往把高宗召武进宫的时间,误认为永徽五年。这样,便与一系列的史实不符。

(1)武共生四男(李弘、李贤、中宗、睿宗)二女(长某、次太平公主)。李弘生于永徽三年(据《旧唐书》卷八十六《孝敬皇帝弘传》所云,弘卒于上元二年,年24岁推算),四年正月“立为代王”(据《唐会要》卷二《追谥皇帝》;《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全唐文》卷十五高宗《孝敬皇帝睿德记》云:“年才一岁,立为代王。”这件第一手的资料,证实了李弘三年出生,四年封王)。如果武于五年进宫,怎样解释这件事呢?皇帝身份的高宗,和尼姑身份的武,搞出私生子,是可能的;但高宗下诏书封这个私生子为“代王”,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办,诏书中如何措辞呢?母亲进宫的年代,一定是在儿子封王之前――武进宫的年代,一定是在李弘封王之前,这是可以用情理来推断的。

(2)再看看当时宫廷内部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情况。《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云:“一旦顾幸在萧右,与后不协……故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由是后及妃所为必得。得辄以闻,然未有以中也。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媚,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人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久之,欲进号宸妃……昭仪乃诬后与母厌胜,帝挟前憾,实其言,将遂废之。”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武与王后、萧妃进行斗争,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她费了许多心机,经过一段时间,才取得高宗信任,战胜王、萧的。

据《资治通鉴》,“(永徽五年六月)中书令柳以王皇后宠衰,内不自安,请解政事;癸亥,罢为吏部尚书”。又,是岁,“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如果武是永徽五年进宫,短短的几个月中,就能使王后“宠衰”,以至于高宗非废她不可;使王后的舅父柳感到“不安”,非辞去宰相不可;使失意的官僚许敬宗感到有向上爬的机会,“数劝”长孙无忌,以讨好于高宗、武吗?这么复杂的变化,绝非几个月内所能办到的事。

武第二次进宫,应是哪一年呢?根据史书记载及上述分析,高宗召她进宫应在永徽二至三年。

《通鉴》删《立武昭仪为皇后诏》中十六个字

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诏》的原文是:“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之锡,已经八载,必能训范六宫,母仪万姓,可立为皇后。”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引用这个诏书,将“之锡……万姓”十六个字删去(《全唐文》同)。我是根据程大昌《考古编》卷七《立武后》条校补的。

被司马光删去的十六个字,非常重要,特别“已经八载”四个字,乃是整个诏书的点睛之笔。其目的是隐瞒唐太宗卒后,武到感业寺(一作安业寺)做尼姑,高宗又把她召进宫的一段历史,并伪装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就把武“赐”给高宗,到永徽六年,“已经八载”了。这虽然是假话,但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是起了作用的。据《册府元龟?宰辅部?谏诤三》,褚遂良反对高宗立武为皇后的重要理由是:“且武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陛下傥亏人子之道,自招不善之名,则败乱之端,自此始也!伏愿再三思审。”高宗、武为了抵制反对派的言论,不得不捏造出“事同政君之锡,已经八载”云云。

武利用道经废李忠立李弘

道经如《老君音诵诫经》云:“老君当治,李弘应出”;《老君变化无极经》云:“木子为姓,讳弓”;《三天内解经》云:“(老子)变化无常,或姓李名弘字九阳”;《太上洞渊神咒经》云:“真君者,木子弓,王治天下,天下大乐,”史籍如《晋书》《魏书》《宋书》《隋书》记载“以李弘名义起义的共有十例”。唐长孺《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指出:“道书的谶言远承秦汉谶纬,如刘秀以赤伏符受命之类,并非袭自佛经,但老君降世却和佛经中弥勒降生非常相像”又特别指出:敦煌所出《洞渊神咒经》卷一、卷七均有“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奉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之题记,“可能正为了表示李弘是应谶当王,废(李)忠立弘合乎天意”。读后甚感兴趣,今补撰三则。

(一)

李忠是李治(唐高宗)长子。李弘是李治第五子,武后所生长子。关于争夺皇太子位之经过,两《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择要录如下:

[HTF]永徽三年(652)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

(《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

永徽六年(655)十月己酉“废(王)皇后为庶人”。

永徽六年(655)十月乙卯“立宸妃武氏为皇后”。(以上《新唐书》卷3《高宗纪》)

永徽六年(655)十一月己巳“礼部尚书许敬宗希旨上疏曰:‘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晖宜息’。安可以兹傍统,叨据温文”(《旧唐书》卷86《高宗中宗诸子传?燕王忠》)“上召见,问之,对曰:‘皇太子,国之本也,本犹未正,万国无所系心。且在东宫者,所出本微,今国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上曰:‘忠已自让。’对曰:‘能为太伯,愿速从之。’”

(《资治通鉴》卷200)

永徽六年(655)冬“(武)皇后杀庶人。”

(《新唐书?高宗纪》)

显庆元年(656)正月辛未“废皇太子忠为梁王,立代王弘为皇太子。”

(《旧唐书?高宗纪上》)

孝萱按,唐高宗八子:后宫刘氏生李忠,郑氏生李孝,杨氏生李上金,萧淑妃生李素节,余为武后所生。比较李忠与李素节的出身,李忠低而李素节高,为什么永徽三年立李忠为皇太子呢?《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传?燕王忠》云:“王皇后无子,其舅中书令柳说后谋立忠为皇太子,以忠母贱,冀其亲己,后然之。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讽太尉长孙无忌、左仆射于志宁等,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在“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悦”的情况下,如果萧妃之子李素节被立为皇太子,形势对王后更为不利。可见李忠被立为皇太子,是王后与萧妃斗争的结果。《全唐文》卷12唐高宗《降太子忠为梁王诏》强调“论嫡庶之分,辩贵贱之礼”,这是许敬宗主张废李忠的理由,也是李忠“自让”的理由(姑且不论李忠是否真有“自让”之事)。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在叙述许敬宗“上疏”(《请立皇太子疏》)时,有“希旨”二字。所谓“希旨”,即希武后之旨。不废李忠,不能立李弘,这是宫内权力再分配的又一次斗争。

其后,李忠废为庶人。武后仍不放心,必欲杀之以绝后患。据《资治通鉴》卷201,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向唐高宗进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武后知之,“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王)伏胜与(李)忠谋大逆。(麟德元年)十二月丙戌,仪下狱,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死戊子,赐忠死于流所。”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写《洞渊神咒经》给李弘在前,与杀李忠无关,武后不可能预料到此年十二月所发生的一系列事。

(二)

武后利用道经,为废李忠、立李弘制造舆论,不意味着她崇信道教。道教是唐的国教。李渊(唐高祖)为提高门第,与道教主攀亲。《唐会要》卷50《尊崇道教》记载:“武德三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亨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这样,李渊与李耳的祖孙关系就算确定了。

王远知是一个迎合李渊、李世民(唐太宗)需要的道士。《旧唐书》卷192《隐逸传?王远知》云:“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武德中,太宗平王世充,与房玄龄微服以谒之,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因以实告,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当时李世民(秦王)与兄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王远知表示拥护李世民。李世民登极后,念念不忘前事。《全唐文》卷2唐太宗《赐王远知玺书》云:“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即指前事。同书卷13唐高宗《赠王远知太中大夫诏》云:“体兹解,见称先觉。自缔构之初,迄光华之旦,绸缪恩遇,事昭纶”,更述及高祖之事。

道士女冠是唐朝的拥护者,佛道二教争地位高低,道教夺得优势。“贞观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诏: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唐会要》卷49《僧道立位》)正是在兴道抑佛的气氛下,武后利用道经李弘应谶当王,为废李忠制造舆论。虽然麟德元年七月廿一日才写《洞渊神咒经》给李弘,但早在永徽六年就宣扬这个谶言了。《全唐文》卷14唐高宗《册代王宏(弘)为皇太子文》大书特书:“岐嶷表于天姿,符瑞彰于神授”,即为明证。神仙属于道教,神仙授的符瑞显然指道经李弘应谶当王而言。

为什么永徽六年至显庆元年不写《洞渊神咒经》给李弘,而迟至麟德元年才写呢?永徽六年李弘4岁,显庆元年李弘5岁,尽管吹嘘“岐嶷表于天姿”,四五岁的孩子,毕竟不能读道经。麟德元年李弘13岁,可读道经,就写给他了。

武后有政治野心,从协助高宗处理政务开始,权力日益扩张,直到“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卷201)。高宗虽是懦夫,也不能坐视李家失去天下,曾乞灵于道教。《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记载:“(乾封元年)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全唐文》卷12唐高宗《上老君玄元皇帝尊号诏》宣称:“粤若老君,朕之本系。”他以为,把老祖宗捧上皇帝的高位,有利于维护李家政权,又可以讨好道教,成为拥护自己的力量,然而无救于李姓的失势。

武后以佛教徒为自己的拥护者。《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云:“(载初元年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同书卷183《外戚传?武承嗣(薛怀义附)》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讲说。”武后篡唐立周后,“(天授二年四月)癸卯,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胡三省注:谓《大云经》也),升于道教之上。”(《资治通鉴》卷204)“僧尼处道士之前。”(《唐会要?僧道立位》)这是佛教徒助武后夺位有功所得到的报酬。

武后掌握了摆弄佛道两教的权力。先利用道经为废李忠、立李弘制造舆论,后利用(非伪撰)佛经为自己称帝制造舆论。

(三)

武后立李弘为皇太子,不过是她篡唐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不意味着她让李弘做皇帝。在政权已归武后之后,高宗还想为李家夺回来,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让皇太子李弘介入权力,看:

乾封二年(667)九月庚申“以饵药,皇太子监国。”

咸亨二年(671)正月乙巳“如东都,皇太子监国。”

咸亨三年(672)十月己未“皇太子监国。”

咸亨四年(673)八月辛丑“以不豫诏皇太子听诸司启事。”

(以上《新唐书?高宗纪》)

据《全唐文》卷13唐高宗《命皇太子领诸司启事诏》:“为教之方,义资素习,宜令皇太子宏(弘)每日于光顺门内坐,诸司有奏事小者,并启皇太子,主者施行。”这是让李弘从母后手中夺回一部分权力,武后岂能容忍!何况李弘虽年轻,却不像父皇那样懦弱。《资治通鉴》卷202云:“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之也。”

《资治通鉴考异》卷10《唐纪一?(高宗上元)二年四月太子弘薨》云:“《新书?本纪》云:‘己亥,天后杀皇太子。’《新?传》云:‘后将逞志,弘奏请,数怫旨,从幸合璧宫,遇薨。’《唐历》云:‘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按李泌对肃宗云:‘高宗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新书》盖据此及《唐历》也。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孝萱按:李泌如无确证,怎敢对唐肃宗说武后杀李弘!昔日,武(时为昭仪)为了陷害王后,亲手“扼杀”女儿(见《资治通鉴》卷199)。他日,武为扫除称帝道路上的障碍,“风使”丘神“逼令”故太子李贤“自杀”(见《资治通鉴》卷203)。司马光并不怀疑武后杀害这一女一子,她杀李弘应该更无可疑。正如李泌所指出的,“太子监国”与“天后方图临朝”有矛盾,武后怎能不除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呢!

《资治通鉴》卷202又云:(上元二年)五月戊申,下诏:‘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胡三省注:“帝子谥皇帝始此。”’)此诏颁于李弘卒后,所云“禅位”,未知是否实有此事。如实有此事,正促使武后先下毒手,杀李弘;若并无此事,而是高宗于李弘死后,故意提出来,以表白自己是准备让李弘做皇帝的。《全唐文》卷11高宗《赐谥皇太子宏(弘)孝敬皇帝制》预言李弘:“若使负荷宗庙,宁济家邦,必能永保昌图,克延景历。”同书卷14高宗《册谥孝敬皇帝文》更肯定李弘“抚军监国,大阐良图。百揆万几,令居摄。”一再表示李弘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皇帝的,所以破格谥为皇帝。“高宗亲为制《德纪》,并自书之于石,树于陵侧。”(《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传?孝敬皇帝弘》)高宗为李弘办丧事,表现为超出常规的隆重,这不仅是出于钟爱,更反映了李弘之死不是正常的。身为皇帝而不能保护太子,悲愤难言,只有在制诰、册文、《德纪》三篇中极言李弘德才之高,算是对冤魂的一点安慰,稍减自己内心的负疚吧。

宣扬道经李弘应谶当王的是武后,杀李弘的也是武后,可见谶纬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手中的玩具罢了。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王府与大宅园

    老北京王府与大宅园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中国风水文化地图

    中国风水文化地图

    本书内容包括:风水基本知识、室内方位,布局与宅运、风水与住宅、恋爱婚姻与风水、财运与风水等。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余年了。明年又恰恰是法国伯希和敦煌劫经的100周年(1908-2008年),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其实已经远远地超过了100年。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敦煌探险,则颇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伯希和西域敦煌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特别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以对《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的大历史背景作以介绍,以飨我国学术界。
  • 寻找失落的世界宝藏

    寻找失落的世界宝藏

    踏上世界寻宝之旅,叩开世界宝藏之门。世界文化宝藏的终极指南,踏足复活岛,飞到秘鲁上空,研究神秘的纳斯卡图案,展开一段紧凑的寻宝旅程现在开始阅读这些埋藏在山野、溪流、幽涧深处的宝藏,和它们背后曲折离奇的传说吧,感受他们神奇的魔力……
  • 思想课堂-伦理笔记

    思想课堂-伦理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最后一节体育课

    最后一节体育课

    高翔本以为这不过是他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次高中生活,却想不到这是他和她相遇的开始,却也是和她结束的末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是,有的人会一辈子留在你的记忆里,是开始也是结局,是相见也是遗憾,是相爱也是错过。
  • 农家小女儿是锦鲤

    农家小女儿是锦鲤

    有仇必报的双女主vs团宠vs女儿重生vs收服反派!上一世,娘亲和她被赶出家门,遭人白眼,受人唾弃,她还被恶人欺负。这一世重生了,把对她们娘俩不好的统统拿去祭天!漂亮衣服被抢,打回去!不要脸的丑娃欺负、嘲笑她,打回去!过好日子后断绝关系的丑恶家人来依附,编歌词骂回去,坚决不做伏丑魔!软萌反派弟弟对她好,得宠着!新爹爹和爷爷对她好,后面救的叔叔婶婶对她好,前世反派对她好,成了团宠,生活美滋滋。啥?反派,理他们做甚,反正他们会自己作妖遭到报应,过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重生就要战斗值爆表,在山里还能挖到宝贝,母女俩闷声发大财??????但是,这些都是常规操作,在路边捡了个人,顺道给娘亲摸到一门好姻缘。
  • 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她淡淡地向我谈起了她的悲惨故事,并授权给我她真实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以文字的形式留在这个世界。人生的路,一步也不能走错,一失足造成千古恨。她37年的短暂生命,写下悲惨、凄凉、绝望的人生篇章。
  • 质子春秋

    质子春秋

    作为质子的春秋女扮男装,代替哥哥前往大周,在大周的五年经历了重重磨难,生离死别,五年之后,九死一生的她,穿回了女装,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寻找原来的她和他。人情冷暖之间,宫廷竞争,尔虞我诈,真情,真爱,真心,是否还在?真爱是那个他,还是他?辗转之间,是去,是留。全在本心。
  • 查理九世之樱花树下的娃娃

    查理九世之樱花树下的娃娃

    一棵樱花树,一个人皮娃娃,一个惊人的秘密,有待DODO冒险队去解开(唐晓翼会回归)
  • 师姐你好毒

    师姐你好毒

    好容易拜入灵山的小沙弥,突然被一位师姐带下山。命犯花痴的师姐是个毒到不能再毒的女妖怪。师姐太毒,我该怎么办?
  • 清影惊鸿

    清影惊鸿

    活了大半辈子,欧阳清照第一次听人说现在的她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碎片,而她真正的身份却是迷森林里统领百万灵兽的万兽之主。而自己却要积攒碎片才能恢复,她才不要,这一生她有爹疼有娘爱,六个哥哥疼她都来不及,还有她最爱的子染,她才不要去做那个孤家寡人什么万兽之主。一夕构创,一朝破灭。你是否想过,本来的一切其实都是虚构,你所在的地方,只不过是大梦一场。你掉入自己构造的梦境中几十年,走不出来,以为自己是最幸运的一个,却发现,原来所有的不幸可能都是你造成的。
  • 快穿之梦里寻花

    快穿之梦里寻花

    “你我之间,宿命难解。深爱成孽,百死难赎。”“原本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 双夭记(同名网剧原著)

    双夭记(同名网剧原著)

    同名网剧11月9日开播。小说讲述了锦衣卫惩奸除恶,匡扶正义的武侠故事。着重描写主人公施敬遥,如何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不仅有小人物一步步蜕变成英雄的成长史,还有荡气回肠的爱情纠葛,同时也塑造了皇帝朱常清兼济天下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式人物。小说通过紧凑的事件,展现了父子由隔阂到理解,由陌生人到兄弟情深和点点滴滴的儿女情长…
  • 使你痛苦的,必将让你强大

    使你痛苦的,必将让你强大

    我们还不能真正明白成长对于自己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那些挫折和失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身上了解这一点,那就是但凡获得成功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打击,都承受过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可以说正是因为那些痛苦才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才帮助他们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