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61000000018

第18章

陶石簣居士問。師在此作麼。答曰。看華嚴合論。曰師在室中著此小小境界。當看是論。曰不然。却是室外者更當看也。曰何謂也。曰居室者必知室外有空。空外更有空可謂小不迷小。大不著大。內外該融。小大相入。只恐在室外者。迷此六合一總之空。不復知空外有空。界外有界。豈知華嚴法界中十方各具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更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耶。故當看也。居士曰。多知多知。

太史又問曰。師於禪門用力久矣。而夢昧為有無耶。如或有之。何方以制之。師曰。世稱無夢者有三焉。一者七住已還。想陰已盡。此乃定力所持。故得無夢。證者之事。經云。想陰盡者。夢昧俱息。猶如晴空。二者用功真切。窹寐恒一。信力所持。故得無夢。初心之事。如服丹藥。壽千萬年。非是本有。三者倦勞之極。或無明濃厚。失憶為忘。妄謂無夢。非實是無。深成不覺。愚者之事。予於三者未有取焉。何則世之人徒以夢為夢。覺為覺。而不知覺即夢。夢即覺也。若覺是實。則無入夢。若夢是實。應無有覺。居覺非夢。居夢非覺。猶明暗相傾。何有自性。別有國土夢。五十日乃得一覺。彼得不為夢。是而覺非者乎。如是則我世界中曷嘗非夢。而。曷嘗非覺乎。以此而推。則彼定力所持。是名假惺惺。信力持者。是名強作主。諸佛成就夢中佛事。所謂說夢法。度夢眾生。開夢方便。坐夢道場。現夢神通。入夢涅槃。菩薩修夢萬行。獻夢供養。聲聞緣覺得夢解脫。入夢禪定。人天三途夢受果報。入夢生死。爭夢人我。說夢是非。造夢惡業。轉夢輪迴。居士興夢問。山僧起夢答。縱之亦夢。制之亦夢。止之亦夢。作之亦夢。說到此間。忽見那吒太子執降魔杵當頭一揮。雖覺腦門磕碎。猶未醒在。

魯據梧朱交蘆諸子過訪。問曰。經云。世界山河大地皆因妄想結成是否。師曰然。曰和尚為我想得一錠金否。師曰得。曰何不與我一見。師曰。子嘗於閒寂之時也想杭城否。曰想曰。正當想時。彼處樓臺殿閣人物街道皆儼然否。曰然。曰既然如是。何不拈出來與山僧一看。曰然則然矣。只是拈不出。曰若然者。子尚拈不出。爭教山僧又能拈出與子看。子如一想。則有一城景致儼然在目。若千想萬想。則有千城萬城景致各各儼然在目。彼亦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彼城非無。不去故此想非有。以非有非無故各住一際。各住一際。故一人想則城現一人想中。若千人萬人想則城現千人萬人想中。曾無定體不因一人想而城為之一。不因多人想而城為之多。故曰。非如非異。非實非虗。非如故非一。非異故非多。非虗故隨想成辦。非實故想處不真。子如一念不生。山河大地當下泯絕。何處更有山河大地來。是知一切皆隨想念建立。故云三界惟心。萬法惟識。豈虗語哉。

有新戒欲募緣造寺謁師。師誡之曰。大抵出家。人要以生死為本。福緣次之也。昔者楊岐老人親總十年院事。及住楊岐。屋頹壁敗。門人欲修飾之。老人誡却之。葢老人親從此中過來。艱辛備歷。乃有此語。可謂曾為浪子偏憐客矣。今之人不聞如是之訓。纔出家來。把個脚跟未穩話。丟向一邊。祇欲幹辦緣事。以消歲月。倘因果一差。失脚三途。經劫罔返。此事且置。祇如因正果正。福享人天。何曾不云迷中倍人。何也。大凡人都被善惡二種因果輪迴六道。自己佛性終成迷背。故曰。作善則善現。作惡則惡現。真心則隱沒。豈不見梁武帝問達磨云。弟子造寺度僧有功德否。磨云。實無功德。功德在自性中求。豈外求耶。如此。則我出家人不以生死為念。向自性中求。可乎。曰然福德亦不可少耳。如某某修營寺宇。嗔怒無當。人不為過。豈非福力所持耶。師曰。實非福力。乃魔持耳。棗柏曰。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修菩薩行者。慎勿起嗔。苟有一毫嗔念。則有一分嗔怒魔增其勢力。捨命之後。繼有福德。報為大力鬼王。并修羅夜义之類。福消報盡。還墮三途。曰起嗔如是。未審修道還有加勢力也無。師曰有。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菩薩。各有如來威力加被。說當位法門。是其義也。曰若然者。佛與魔果何物耶。而能與人勢力若是。師曰。本非外物。皆自心之力。法爾如然故也。譬如世人燔燒屋宅亦用火。蒸煑飯食亦用火。燒煉丹藥亦用火。凡用火之時。各有一分自然風力。與之俱發。成熟其事。燔屋邪也。煑飯正也。煉丹道也。風火皆無分別。而能隨事得失。亦猶佛魔無有分別。而能隨心是非。藉風發火。因心成事。皆不得而異也。良繇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熟。今人不了自心。甞隨境轉。魔得其便。牽入惡道。皆繇未明佛性。自無作主。使之然也。豈魔佛云乎哉。如此。則子所言福德亦不可少。其可信諸。不可信諸。

有客游禹陵過訪。問曰。彼中有窆石甚異焉。師曰。何謂也。曰始吾於無心之際。推之則動。其後著意推之則不動。其故何也。師曰。破色心論云。佛說心力最大。水無香故動作勝地。火無香味故動作勝水。風無色香味故動作勝於三大。心非四大。故動作勝於諸大。是知無心之力。無有限量。其量能轉天為地。轉地為天。大中現小。小中現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故淨名以不思議目之。夫不思議豈容有心乎。心思一萌。則屬分限矣。昔者鳩摩羅什年七歲時。隨母往燒香。寺中有銕鉢。可受石餘。什即置之於頂。乃作念云。鉢甚大。我年甚小。得無重耶。不覺失聲。鉢尋墮地。母問曰。何也。什曰。我始無心。置鉢於頂。不覺其為重。無端分別。鉢大我小。寧無重乎。即覺甚重。力不能戴。故失聲耳。是時羅什即悟萬法皆惟自心。無有他物。以此而推。子之始也無心。故能動石。次也有意。故不能動耳。是以箭穿石虎。非人力之能為。酒勞三軍。豈麯糵之成就。是皆本乎無心。神而應之。略著思惟。即已不堪也。吾知諸佛凡夫。本不相隔。但十二時中。其神機注發。不能自知耳。

只玄居士問。格物物格意旨如何。師彈指三下。曰某甲特來禮拜。求脫生死。師云。居士未發足之前會得。方脫得生死。於今開口已錯了也。不見古人道。望州亭與汝相見了也。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一念發心。是汝脫生死處。一路而來。是汝脫生死處。士禮拜而出。師喚云。來來。我再向汝道。士回首。師云。我向汝道了也。士擬議。師云。去。明日來。僧問。離心意識參。絕凡聖路學。某甲無奈心意識混擾。不能直進。乞師方便。師云。還識心意識麼。曰不識。師曰。識尚不識。欲離何物。譬如世人結冤。而欲遠離。必先知其結冤之繇。然後與之遠離。

僧問。古人道。離却心意識。絕却凡聖路。然後有參學分。某甲欲離心意識未能何也。師曰。心意識作何形狀。有甚冤尤。汝欲離他。送至何方。僧曰。恁麼則無心意識耶。師曰。汝適來要離心意識。如今又怕他無那。汝知之乎。夫心意識者。聿起名心。思惟曰意。分別曰識。名雖有三。其體惟一。惟一之體。其性無生。無生之性。應用有別。故立三名。能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尚不名一。何況有三。學者循言背旨。起心動念。皆歸迷悶。若不妙悟真源。終無自濟之日。故古人多方提唱。無非欲令人忘心頓證。誰知反起心識。牽動前塵。致使醍醐翻成毒藥。可悲也夫。

明翮問。某甲看個拂子放下因緣。只是教人休歇去。莫是化城事否。師曰。不是你看他古人問如何是法身。竪起拂子。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放下拂子。豈可作放下論耶。若真正悟明。放下不放下。總是閒話。所以道末後一著。始到牢關。絕後再甦。欺君不得。

僧舉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某甲看經數年。竝無入處。未審和尚有何方便。師云。汝疑向有無處著脚那。曰。某甲不向有無處著脚。師曰。你豈不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狗子何謂無佛性耶。作此疑否。曰然。師曰不然。要會這些。須向此老未開口已前會得。始獲安樂。若向他舌頭下會取。直饒千萬劫。竝無會時。何以故。此事不在語言上故也。

僧問。丹霞劈佛。和尚鑄佛。是同是別。師曰。丹霞劈佛。和尚鑄佛。僧擬再問。師曰。似欠伶俐。首座曰。是便是。只是與古人相違。師曰。前人已納敗闕。你不可復踏故穽。若要安樂。直似嬰兒相似。始得恁麼。所以寶鏡三昧云。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哆哆啝啝。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到恁麼地。始獲大體。更得大用。始可為人。

內翰黃慎軒。侍御左心源。給諫蕭九生。尚寶劉自明。同會於白雲觀。慎軒問。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只如真與識神作麼生分別。師曰。此極易耳。但未獲一番妙悟。似難辯白。且如教中云。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即此一語。得失相半。何則。葢所謂但落言思。早已不是。實惟親到一番為妙耳。只如山僧在越之時。有人問予上京之程。予嘗答之。所謂北關而至於蘇州。鎮江。淮安。濟寧。臨清。以及張家灣。進海岱門。雖與人說。實未曾到。而心中未免惶惑。今也既已來此。始知前之所說不謬。惶惑之心不待制而除之矣。人或問之。所答如前。祇我一人。名同境同。言同句同。其間一真一假。不待辯而明矣。是知前之所說。似是而非。所以不能自盡其疑也。今之所說。親到了然。所以是非不能及也。故古人石火電光之機接於人者。葢欲其親證之也。苟能親證。所謂真耶。識耶。亦不待辯而明矣。

司業傳商槃問曰。某於禪門用力久矣。亦嘗有悟。對機問辨之次。未能痛快。不知過在何處。師曰。公之所難。難在為人。而獨不知難於自為也。故吾嘗以二事驗人。而未見有透之者。何為二事。一者驗於文字。夫文字。即諸佛言說法身也。汝云曾悟者。悟自心也。自心即是佛心。既悟佛心。當解佛語。既解佛語。便能於諸佛所說經教。諸祖差別機緣。一見了然無有疑惑。如或有疑。則所言悟者未必然矣。二者驗於自心。於日用應酧之際。似有一分作主。為物所寄。是誠不覺。此且置。只如離物寂靜之時。跏趺坐禪之際。中間似有一物。上下往還。所謂是是非非。得得失失。疑疑惑惑。取取捨捨。還得安帖否。如或安帖。則盡世間。所有草木。盡化作人。一一人具無量舌。一一舌具無量問難。一一問難具無量差別。非前非後。一時問來。只消彈指一下。悉皆答之矣。可謂得大無畏。具大自在。間或未得安帖。何必云對機應酧之際未能痛快。當寂然無事之時。早已誵訛了也。故曰。人許我易。我自許難。又曰。惟人自肯乃方親。公宜勉諸。

太常趙石梁問曰。吾家新喪二孫。不覺心動。欲歸一探。師曰。公有靜功可持。云何心動。曰雖有靜功。遇境不能不動。未知過在何處。師曰。譬如琉璃。乃世間之至寶。有人持之不捨。孜孜護惜。是人豈無食時睡時。屙時倦時。當是時也。釋之不可。持之不可。何也。持之妨事。釋之防碎。於是取捨惶惑。有不勝言者。爭如不貴琉璃。手不持物。於一切時。縱橫自在。任運施為。無往不可。較彼寶琉璃者。又何如耶。所以諸佛拔凡夫五欲亂心。但以方便言說而教導之。使之發心。拔二乘偏空定心。必以不思議神力而激動之。然後發心。故迦葉云。五欲凡夫於無上道而有返復。我等皆無。又云。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以此而觀。則知公有靜而有不靜。若凡夫者。無靜則無不靜。故曰。一切凡夫。本來圓覺。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莫不皆言本來如是。擬心趨向。則非是相乖矣。太常曰。這個意趣。畢竟如何。師曰。如來臨滅度時。大眾不勝其哀。是諸菩薩。天人國王後宮夫人。并婆羅門。各各以上妙供。倍倍增勝。持以上佛。而皆不受。純陀者工巧之子。無一物將來。何以如來受其最後供養。記彼滿足檀波羅蜜。葢如來極唱最後之微意耳。且如來入滅度者。根身器界。正報依報。一切盡捨。乃名滅度。而諸菩薩。既有以持來。如來欲何受乎。設有受之。欲置何所。故純陀無物將來。正適如來無受為正受矣。般若云。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此類彼。如合符節。故香巖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連錐也無。類而推之。則知香巖老人非無原矣。

嚴印持居士問曰。今人參禪。甞有錯認者。過在何處。師云。如人失却一包銀子。左尋右尋。忽然尋著一包珠子也不認。尋著一包金子也不認。畢竟尋著自己這一包方纔說是了。士云。倘渠尋著金珠時。便認了如何。師云。除非是渠欺心。要他的纔認。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关注未成年人安全:以刑法视角解析案例

    关注未成年人安全:以刑法视角解析案例

    法治社会中,作为未成年人的家长、老师,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必须依法进行,而懂法则是前提和基础。此书内容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权益知识,以帮助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保护未成年人。
  • 厨神驾到

    厨神驾到

    厨神驾到,众人接招。现代厨神杀手,穿越到慕家的废柴大小姐的身上。……剩下的,就自己YY吧。
  • 重生之我是曹贼

    重生之我是曹贼

    喜欢打游戏玩电脑的张默整日宅在家吃泡面打游戏最后因和女朋友分手万念俱灰连续通宵喝酒打游戏终于嗝屁,但这不是结束
  • 西游新编之真假美猴王

    西游新编之真假美猴王

    听说那假猴王在花果山,孙悟空便拜离了观音菩萨驾云到了花果山上空。
  • 全职镜仙

    全职镜仙

    在恒宇大陆,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了刻苦的修行后,便有极少数的人,能召唤出一轮神奇的卫镜,人们将这些能召唤出卫镜的修行之人称为镜仙。据说,当镜仙的单立位面镜力繁衍直巅峰时,便可一镜保天下,也可一镜灭苍生。而传说中的全职镜仙,则是所有镜仙的毕生追求,想知道当一名全职的镜仙将镜力修直巅峰,会是怎样光景吗?请观全职镜仙
  • 她的崔盛景

    她的崔盛景

    职业电竞选手崔盛景,在赛场上打下风云般的战绩,却在浪潮之时悄然退出赛场,留下一片唏嘘。在他慢慢淡化人们视野的时候,一场遇见,他不经意从她口中听见她说:我有喜欢的人,他是一名职业选手。虽然他说:电子竞技不需要爱情,但是我会等他回来的。她说这话时,他余光看见她眼里有光,灵动的闪烁。崔盛景低了低眸,扯了扯嘴角。电子竞技不需要爱情,但他好像需要。那一抹光他看到了。他回来了,他是只属于陆岁岁的崔盛景。
  • 我不知道我很蠢但我知道我很萌

    我不知道我很蠢但我知道我很萌

    怎么会这个样子,不就偷窥别人的实验么,就小命不保的变成了这个样子...
  • 末世重生我是全能女王

    末世重生我是全能女王

    慕思棋前世在未世摸爬滚打十二年,没有因为被朋友或家人被叛而重生,却因为前世率了一跤而重生。重生后的慕思棋收集物资修练打怪,哦不是打丧尸升级,外加有一个男人老想把她拐回家。
  • 以神成人

    以神成人

    万界万人之声唯一的时间太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 海槎余录

    海槎余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