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32100000008

第8章 儒家为人之道与人生智慧(2)

(三)自律

自律是道德的本质规定性,是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我创造的成人之道。在孔门儒家那里,自律大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自我克制。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40]一个人不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缺少律己之心,就会因小失大,难以成就大事。可以说,忍是一种合理的等待,是一种无为而至有为的人生策略;适当的容忍和退却,是为了更大的进步和成功。更进一步,为人做事要防微杜渐,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二是慎言慎行。孔子认为做一个君子就应"敏于事而慎于言"[41]"讷于言而敏于行。"[42]不论是敏于事还是敏于行,同慎言慎行并不矛盾,因为敏捷并不等于鲁莽。另外,孔子提醒人们不能贪快,因为"欲速则不达"[43]。

三是自我警戒。一个人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一个成功人士,就必须谨慎从事,必须有一种敬畏感,而不能无所顾忌、任意妄为。故此,孔子郑重提出了人要成为君子就应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44]。这种敬畏感虽然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意味,但它作为对权威的认同、信仰和敬重等人性情感,是使人不致行为放纵的监督力量。谈到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自律精神,自然不能忽视孔子所说的"三戒"。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5]根据少、壮、老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血气状况,孔子分别提出了戒色、戒斗和戒得。这符合儒家"成人"的基本理念。"成人"不仅是指法定的成熟的人[46]。在中国古代,男子一般到20岁进入成年期,便举行加冠之礼。所以成人更是指一个人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这意味着在人生的不同发展历程中,要遵循相应的社会规范禁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同时也表明个人的不同发展状态。孔子用自己实际的人生履历对此作了生动的自我诠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7]

四是自尊自重。所谓自尊自重,就是正确而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既不过分张扬、狂妄,又不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定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威严感,它是一种维护个人人格的表现。在孔子看来,自重于人极为重要。他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48]孔子不仅以自己的实际举动显示了自尊自重品格(例如《论语》讲:"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49]),即使在家闲居,孔子也是品貌端庄,神态和乐,他还对狂妄等不良品行表示不理解,如"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50]另外,孔子还分析道:"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51],那种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矜功自伐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小人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君子风度。孔子认为,虽然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但也是值得赞许的。一个人的自尊自重同其羞耻感、荣誉感可谓一体两面、密不可分。只有具备羞耻之心、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荣誉,他才会体现出自尊自爱自重品格;反之,只有人格展现出尊严与高尚,才有人生的荣誉。基于此,孔门儒家往往以言行不一、巧言令色等为耻。孔子推崇古帝先贤,因而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52]古人以言而不实而感到耻辱。左丘明以巧言令色、华而不实为耻,孔子表示赞同,他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3]

三、修己之道

儒家不仅阐明了各种待人和成人之道,还特别重视个人的修为。《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这是因为,只有加强克己、修己,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更好地成人成己,才能更好地待人处世。为此,儒家阐述了众多行之有效的克己、修己的原则、要求和方略,提出了丰富多样的自我修养功夫。

(一)注重慎独

"慎独"一词来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在说明何谓诚意时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一个人做到诚意正心,不自欺欺人,才能达至自我满意、毫不亏心,因而高尚的人即便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和严于律己的情操。《中庸》进一步对"慎独"的内涵作了解释:"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正如牟钟鉴所言,慎独来自于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54]。刘宗周创造性地发展出以"独"为体的慎独说,他反对朱熹"戒慎属致中"和"慎独属致和"的观点,认为慎独既致和又致中,是中和之道。应当说,慎独既是一种具有较强道德自律心的人格境界(君子人格),同时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缺乏外界监督、私人独处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自持意志和律己之心,有益于提高人扬善抑恶的道德能力[55]。"慎独"是推动个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门径,它提示我们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甘于清贫、耐住寂寞,既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戒、自励,在孤独中成就自我。儒家这一慎独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成人成己、修己、修身的重要精神遗产,影响深远,它孕育出了"杨震暮夜却金"和许衡心中有主而不偷梨的佳话。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也作了肯定,他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二)学思并重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是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个人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修己、成己的重要方法,因而得到了儒家的高度重视。

就学习来说,儒家首先阐述了它的重要性。孔子弟子子夏明确讲"君子学以致其道。"[56]学习是致道、明道的良途。同样是子夏,他进一步提出了加强个人修养的学思方法,这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7]。很显然,子夏把学、问、思规定为求仁、近仁的不二法门。谁也不会否认,学是智的差不多唯一的门径,两者可谓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在孔子那里,仁与智虽然相对分离、各有差别,如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58]"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9],且仁者有时表现出"愚",如"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60],但是,孔子实际上认为,仁者是大智若愚——"回也不愚"[61],而且他把智看作是达到仁的手段与途径,如他讲"知者利仁"[62]。同时孔子还指明人必须好学,否则就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63]。正是认识到"学"的重要性,故荀子总是劝人为学。他如此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64],借助于学习,人就可知礼义以至变得有礼义。

其次,指明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孔子讲:"博学以文,约之以礼。"[65]"文"是什么?孔子没有明说,但其内容应该是十分广泛的。孔子曾提出教以文、行、忠、信,这表明他把文从忠、信等道德中抽离了出来,但他毕竟重德与重道,他讲的"闻道"说明人不光要学文,亦要学道、知道。荀子强调学礼:"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66]这段话,荀子既为我们讲述了学习的路径、目的,也为我们谈及了学习的对象就是礼,从而同他论礼义的基本思想相适应。更进一步,荀子还把学礼当作道德自我完善的根本,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67]。

再次,揭示了为学之方的多样性。《中庸》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除慎思、笃行外,博学、审问、明辨均为学习的方法。《大学》在内圣修养功夫上提出修身、正心、诚意必须做到致知格物。儒学发展史上,格物致知作为修己功夫引起了广泛反响和激烈的争论。朱熹从理一元论出发,认为学者工夫应是向外的"格物穷理",而陆王心学则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出发,认为"格物之功只是身上做"。现在看来,不论是内学还是外学,偏重于哪一方面,都会陷入片面的"支离"或"易简",它们都不失为人成己、修己不可或缺的两种功夫,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至于"思",儒家也作了多种阐发。仅就先秦儒家来讲,《中庸》提出了慎思、明辨的观念,孟子强调发挥心官之思,认为"思诚者,人之道"[68],思则得之。当然最重要的是孔子所阐发的学思并重思想。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9]。只注重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无所得;单纯思考而不去学习,则会疑惑以致危险。正因如此,孔子才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一方面力倡志学、多闻、每事问,另一方面则强调要多思,尤其是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作自我检讨、自我省思,进而提出了"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70]

(三)修身养性

人的心性是人生的原点,也是人生实践的动力,是为人、做人、成人的主体基础。因此,儒家的为人之学直指如何修养人的心性,可以说,修养心性成为儒家人学的主基调。儒家把修身修己不仅看作外在的言谈举止、出处辞受、仪表风度等修饰,更是把它转换成个人内在的道德养成。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同时还表示自己的忧患所在是人不修德。他在《论语·述而》一章中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亚圣"孟子同样阐释了修身的重要性。如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君子之所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等。儒家的修身之学对中国人的自我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综合分析儒家心性修养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主诚论。《大学》倡明包括"正心诚意"的"八条目",要求人"毋自欺"。《中庸》依据"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天人之道,从多个方面强调诚对于成己修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指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种合外内之道、成己成物、尽性尽物的主诚思想对后世儒家影响极大,以致后来儒者之间一度展开过"自诚明"和"自明诚"的争论。正是在《中庸》主诚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把"思诚"界定为人之道。同时,孟子还说明了诚的意义、目的、原则和方法。他认为,人要正确做人、待人,感动别人,就必须心诚:"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71]人心具有了一切善性,通过反求诸己,反身内求,达到至诚之境,将会带来人生极大快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72]。要想诚心正意,孟子认为须先"明善",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73]先秦思孟学派的重诚思想被宋明理学家加以继承和发展。周敦颐提出了"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功夫论。张载则创设了诚明学说,断言""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74],认为修己就应实现这两种途径的有机结合,如此才能达至"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程颢主张用诚敬去存养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理。

同类推荐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一本书读通世界未解之谜

    一本书读通世界未解之谜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多个世界未解之谜,分为宇宙疑云、文明探秘、自然异象、历史迷雾、科学谜团、艺术迷踪、军事秘闻、离奇悬案、考古传奇、名人奇事10个部分,生动剖析了这些谜团背后隐藏的真相与玄疑。虽然这些世界未解之谜目前还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是却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让人类的想象力更好地挑战极限、探索未来。
  • 佛寺道观对联(下)

    佛寺道观对联(下)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较好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努力。人生的磨难,社会的感染,家庭的熏陶,个人的领悟,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一套少年通俗读物,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汇编,其间还有对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努力的肯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优秀学习与教育方法方式的总结,所以,不仅对于少年朋友来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希望本书能给少年朋友们以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导向,找到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 石嘴山之最

    石嘴山之最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热门推荐
  • 天道蝼蚁

    天道蝼蚁

    天道。终有一日,我会凌驾于你之上,我要这天,支离破碎,这天道堕入阿鼻,打进畜生道,生生世世皆为蝼蚁,无望超脱,
  • 何处云起无风约

    何处云起无风约

    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很久之前她就懂得一些女孩子难以启齿的并不光荣的故事;她或许想过会爱的轰轰烈烈,不过那也是很久之前的被自己嘲笑的过往了。没有目的的前行,不过是奢求一个方向而已吧。起点已经找不到了,终点又在哪里?似一片云彩一样飘散的,还有破败又夺目的青春。
  • 神灵之尊

    神灵之尊

    圣灵大陆,强者为尊。人们用天生拥有的力量——“灵力”,衍生出一种高贵的职业。这种职业被人们称之为——“灵师”而此时,一颗将要划破星空天际的新星,悄然而至。。。。。。
  • 皇上慢走,臣妾今晚不舒服

    皇上慢走,臣妾今晚不舒服

    作为花老大唯一的女儿花珈蓝,她表示,她以后一定要听她爹的话!!!她死了,她爹怎么办?但是,她还是死了。并且又成了花丞相“唯一”的女儿。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那个在她一岁生辰上夺了她初吻的人,给她跪下唱征服!!!
  • 心悦君兮凡尘醉

    心悦君兮凡尘醉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世人醉,醉生梦死一世情,世人痴,痴心不悔三生爱。仙界有掌人间命运者,谓之司命。众传闻,这新上任的司命仙君啊,为一女子。闲时酷爱翻阅命簿,赏人间情爱之事。……
  • 我的老公是王子

    我的老公是王子

    她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善良灰姑娘;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大少爷,风靡全校的冰山王子。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因为一场偶然的变故紧紧的缠绕在一起。“只要你嫁给我孙子,我就替你们家还债,供你上大学,让你衣食无忧。两年的时间,如果他不能爱上你,我就放你走,但你得保密。”“这。。。”她为难了。“只要你娶她,我这辈子就什么遗憾都没有了。”“这。。。”为了‘孝’字,他妥协了。说好不理她的,可为什么在学校里看见她和其他男生在一起,心里会不舒服?为什么误会她心里会这么痛?为什么偏偏忍不住要帮助她?为什么。。。。。。没有感情的婚姻,真的可以培养吗?
  • 我在蜀山种大田

    我在蜀山种大田

    苏乐生,一个21世纪的宅男,一天穿越了,来到一个修仙的世界,本着读过多本小说的他发现他可能是个主角,被父母遗弃,捡了一个可爱的妹妹,遇到一个老仙人。“我是蜀山仲正青,预收一弟子,你可愿随我去蜀山?”“好呀。”十岁苏乐生带着捡到的妹妹苏婉儿坐着驴车前往了蜀山。后来长大的苏乐生发现,他好像不是个主角色。
  • 熊菲

    熊菲

    这部书的时间跨度是自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初。背景是三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人物是如何获得的机遇,经过怎样的奋斗,使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做上了财阀。全书贯穿着人性、爱情、教育和文化。触及面非常广泛,从乞丐到省长,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艰困的农民到一掷千万的富豪,从现代时髦青年到泥古不化的山里老农民都有所描写。较为客观的叙述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的心理变化。
  • 分隶偶存

    分隶偶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异世界的一波一折

    穿越异世界的一波一折

    主角叶言穿越到跟自己小说作品类似的世界,从而经历了各种波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