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82100000014

第14章 生活习俗的变迁(5)

尽管平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了,但由于年老一代大多数是菜农出身,农历和节气对菜农的经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直到如今,中年以上的平西人在开始使用公历(农民所说的“阳历”)的同时,仍沿用农历(农民所说的“阴历”)。例如,他们的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择日建房、乔迁等全部采用农历。但是,当地的年轻人对农历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过生日邀请朋友、同学一般用公历,就算是父母以农历记得生日,他们也会自己换算成公历。由于公历以太阳公转为标准纪年,而农历以月亮的变化纪年,所以两者的区别比较大。据当地一位在南宁市药科学校上学的报告人介绍,她几乎每年都会过两个生日,在学校过公历的生日,在家过农历的生日。

五、生活习俗

(一)饮食习俗:“吃”的变迁

1、日常饮食

改革开放以前,平西的日常饮食和一般的农村相似,比较简单。没有固定的早餐和中餐。通常,人们一起床先到田里干活,到了9点多钟的时候就回来喝点稀粥、吃点青菜或咸菜就可以了。稀粥通常是前一晚或是一大早就煮好的,满满的一大锅,可以吃一天。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干活累了,饿了,就回来喝点粥休息休息。中餐也是如此一般打发过去。到了晚上,一家人才会正式坐在一起吃一顿。通常烧一锅米饭还有白天剩下的稀粥。吃的菜一般都是自己家种的各类蔬菜,有生菜、白菜、青菜、芥兰菜、还有自家腌制的酸菜等。蔬菜在做法上就是用花生油炒,加一点盐和味精。偶尔会有荤菜,像鸡蛋、猪肉等。一般家庭平均一个星期有两三顿的荤菜消费。

调查表明,平西人在饮食方面较以前而言,有了较大的改善,无论是食物的种类及结构,还是食物的制作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在食物的结构方面,现代主要是以大米为主,鸡、鸭、鱼、肉等成了饭桌上的常见菜。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平西人也像城市人一样到菜市买肉买菜,一般的家庭,不仅天天能吃上肉,而且水果、蛋、奶、海鲜等也常常光顾平西人的饭桌了。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原来一个星期吃几顿荤菜,现在则变成了几乎每天饭桌上都有鱼、蛋、肉等。不仅如此,近几年米粉店、蛋糕店、快餐店和饭馆以及各色小吃店等组成的等餐饮业在平西繁荣起来。在平西,不管是中年还是青年人早餐吃蛋糕喝牛奶,或者出去吃碗米粉已经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晚上在附近啤酒摊喝啤酒,或者去海鲜市场旁的海鲜店吃海鲜也并非非分之想。饮料方面除了喝中式的包装豆奶、AD钙奶之外,还喜欢喝可口可乐之类的汽水。城市人的饮食方式,已经完全渗透到平西人身上。

不仅如此,自“电网改造”以来,电炒锅、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开始在平西落户;饮食习惯方面,解放甚至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该村村民一般只吃两餐,而现在,均以三餐为主。一般情况下,饮料、啤酒、白酒等也上桌了;在苗寨,用冰箱冰柜来保存食物已经是很寻常的事了;食物制作方式方面,传统的“柴火”逐渐被现代的电能和煤气灶所代替。总之,现代的平西人的饮食已日趋现代化了。

吃饭也有许多讲究。改革开放以前,大家庭吃饭一般情况下是男的一桌,妇女和儿童一桌。当地人解释说“男人要喝酒聊天,所以吃饭时间长。”有客人来时,女人更是不允许上桌。改革开放以后,提倡男女平等,这些习俗才慢慢淡化了,女主人上桌陪客人吃饭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平西至今还保留着“晚辈要给长辈装饭”、“给客人装饭要满,双手捧上桌”等等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有些人不能吃狗肉,一种是家里供奉着神位的,如观音等,另一种是契别人的孩子(关于“契”,后面的人生礼仪中有所交代)的人。

2、节日饮食

每逢节俗,平西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会在饮食上下一番功夫。从春节、元宵节、中秋和冬至,都会烧上丰盛的酒菜,尤其以荤菜为主。荤菜一般包括鸡肉、鸭肉、猪肉、狗肉、羊肉等等,以炒为主。鱼生也是一道人们喜欢的菜,就是把生鱼切成片,伴着调料生吃。平西人都十分喜欢吃。另外,各类的肉圆也是必备的,或烧汤或炒菜,可以做好几道菜。真正的青菜通常只有一碟或两碟,几乎是象征性的。喝的饮料以米酒为主,现在男人主要喝一些啤酒和白酒,女人和孩子主要喝些饮料和葡萄酒等。

3、特色食物

在春节或婚嫁等大的节日中,做扣肉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春节期间蹲点,观察了他们的做扣肉的过程。

首先是把猪身上的五花肉切成大块,放在花生油里面炸成金黄色。然后,把这些炸好的肉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个钟头以上。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直接在热水里面泡一泡取出用。但是,这样的效果没有前者好。接着,还要在油锅里炸切成片的芋头。一般而言,待芋头从油锅底浮上来了,便可以取出来了。等时间差不多,就把水中的扣肉取出,也切成片。肉的面积大小要和芋头片的相仿。然后,在瓷盆里一片芋头、一片扣肉的相夹着整齐排好。排好之后,就在上面放上用事先黄皮、蒜、姜等拌好的调料,放到大的锅中蒸了。蒸熟了就可以出锅。每逢大的节俗,人们总是不会忘记送做好的扣肉到自己家的厅底去供祖宗。在有些节日里,像春节里的大年初一、初二,也会拿扣肉供土地神。

过去过春节时,平西人爱自己动手做枕头粽)、米花糖、糯米饼、粉利、年糕等年货。而现在这些年货市场上基本上都有卖了,所以平西人很少自己做了。

根据平西人解释,这种枕头方粽是他们向壮族人学的。用来包粽子用的馅包括糯米、绿豆、肥猪肉或五层肥的猪肉。糯米要在水里浸泡四五个小时;绿豆要用水泡一夜后去皮并碾成沙;猪肉要放在咸酱里浸泡一两个小时。包的时候,先在台上放一条软的绳子,然后在绳子上面铺三张或四张粽叶(粽叶事先也要在水里浸泡过,使之柔软),叶子的叶面向下,微微错位层叠,一张叶尖朝前,一张叶尖朝后。铺毕,就在叶子中间放上一小碗糯米,再放上猪肉,再放少量糯米在猪肉上;接着,再在上面放上一碗去皮的绿豆,再放糯米。然后把把粽叶向中间包笼,再把两头的粽叶向后面包,最后用三根软竹条均匀地在三处把粽子扎紧。粽子包得越紧越好。和其他平话人村落一样,平西通常在过年或者端午节的时候包粽子,到时既要供给祖宗以及投江而亡的屈原,也要和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分享。

糯米糖也是以前平西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都要做的。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做。先把糯米洗过,蒸熟,然后拿去外面晒干。晒的适合要确保晒得很干,否则,留有水汽的话,做出来的糯米糖就放不长。糯米晒干之后,成微微的黄色。这时在锅里放上干的河沙并加少量的花生油,把它炒热。再把晒干的糯米倒入一并抄,要炒得均匀,一直炒到糯米成白色。然后出锅,用筛子筛去河沙,取出糯米。接着,又在锅里加热白糖或红糖,要用文火加热,等糖化了之后,就把糯米倒进去,拌匀。然后,把拌匀的糯米倒入平面方形的框里。微微凝固后,用刀均匀地切割成一块块的小方块。待彻底干了之后,就可以存放了。糯米糖除了自己吃,主要还是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和其他客人。笔者在过年期间到家户做访谈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冲一碗米花糖给我吃,甚是香甜。

过去在大年三十晚上,平西人要做一种叫“冬瓜盅”的食品,用一种叫作“油萝瓜”的冬瓜(个大,呈灯笼状)不削皮,把蒂切开一点,掏出里面的籽和瓜囊,里面放入拌好的馅料,然后把蒂盖上去,放到锅里蒸熟了即可吃了。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有钱人放鱼翅、燕窝,没钱人放牛腩、鸡肉。除了“冬瓜盅”,当地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菜--“酸梅柠檬鸭”,又称为“家乡油鸭”。制作方法是先把切好的鸭肉煮熟,再过油炸,然后拌上冰糖和酸梅,糖和酸梅的比例是2:1,拌出来的鸭既没有腥味,又酸甜可口。当地还流行做“水圆”,也就是我们所知道汤圆。平西人的水圆一般做成甜、咸两种,甜的以糖、芝麻、花生为馅,咸的以梅菜、头菜、猪肉为馅。

据当地人介绍,在解放前后,邕江一桥头做一种“南粉”,工艺独特,放几天也不会“馊”(发霉变味),凉拌来吃,味道鲜美。由于按传统的规矩,“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所以这门工艺到现在就渐渐失传了。

传统的平西人的另一绝技是做水豆腐。据老人们说,传统的平西豆腐被誉为“提线豆腐”(传说可以用细绳提着来卖,极言其虽软而韧),以其韧滑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而远近闻名。做豆腐工序非常烦琐。要挑选上好的黄豆,用水浸泡,然后搁到石磨上磨成豆浆,接着要在大锅里煮。煮好以后,用瓢盛着,浇到绑在木制的十字架上的粗布上,摇动木架,将渣滓过滤掉。然后继续煮,在豆浆将要沸腾的时候加入熟的石膏粉,通常每板豆腐要放6钱的石膏。烤石膏非常讲究火候,把生石膏放在细炭火中“炜”着。如果“过火”,做出的豆腐会很难吃;“欠火”,豆浆就凝不在一起,则做不成豆腐。将石膏粉捻成粉,均匀撒在豆浆表面,一边煮,一边用搅拌的器具沿着一个方向(一般顺时针)搅动豆浆,直到均匀为止。熄火,等它冷却,结成块,用木勺舀到专门的豆腐板里,上面垫好一层棉布,棉布上面再盖一张平滑的板,最后,在板上又放上石头、铁等重物压。经过一个晚上,豆腐就可以成型了。第二天大清早,就可以抬出去卖了。卖得时候用刀割成大小相同的豆腐块,论块卖。豆腐板约有一米长,50公分宽,通常可以均匀地划成45块。

俗话说,“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腐劳动量特别大。不仅如此,豆腐做好后,不论风霜雨雪还得起早出去叫卖。那时,只有穷苦人家为了生计,养家糊口,不怕苦不嫌利微才做豆腐。现在的平西后生已经对这种“受累而不得钱”的工艺不“感冒”了。所以“平西豆腐”面临失传的危险。

除了善于种菜之外,平西人过去还有着传统的制作“梅菜”(一种酸菜)的工艺。农历7月的下旬,玉芥菜可以收割时候,人们大清早就把菜砍下来,然后散开晾到平地里,晒上大半天。等到太阳落山后,就把晒得蔫软的芥菜裹上盐,用手搓。大约每100斤菜用3斤盐,搓完以后,就把菜摁到大的缸里。这种缸口小肚大,每只可以装50来斤菜。把菜压实,盖上盖子。过几天,等缸里的菜尝着有些酸了,就把菜捞出来。时值农历8月前后,捞出的菜经过“北风太阳”(当地的说法,吹北风,雨水少,太阳大)的暴晒,然后晚上经过雾水“打”,然后把菜踩回缸中去,每踩一层撒少许盐进去,直到缸下面出水为止。第二天,继续晒,露水打,然后又踩到缸里。这样的过程重复九次,然后密封到缸中保存。据当地人介绍,这样做出的“梅菜”放六年还有香味,放十年还可以吃。然而,现在平西的中青年中,基本上没有人会这套工艺。八十岁高龄的周群仙老人给我讲述了这套传统的工艺。他还说,年轻人不屑于这种“老土”方法,他们嫌这种活太累、太烦琐,所以也就传承不下去。

但是这种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近来似乎突然出现了“转机”。周群仙老人说:城里人的口味也是越变越怪了,大鱼大肉吃腻了,现在喜欢吃农家菜。这“梅菜”现在成了附近许多农家菜馆或者大饭店的招牌菜了,每个月都来要上百斤,我家里放的几大缸都卖得差不多了,供不应求。我来年要扩大规模,做几十缸。据我们了解周老汉的几个儿子和孙子原来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但是现在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他们开始跟着老汉学做“梅菜”,并谋划着开一家小型的“梅菜”加工厂。

(二)服饰习俗:“穿”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平西人的服饰以唐装为主,现在几乎没人穿了,只有年纪在70岁以上的老人仍保留着传统的唐装服饰风格。解放以前,平西人都穿的唐装的布料,以“大襟蓝”棉布和黑色的棉布为主。有钱人的衣服布料多为“点眉沙”、“荔枝绸”等,冬天穿长棉袄,中间为布扣。

当时的男女服装款式也有明显区别。女装都是侧扣装,男装都是直排扣装。男子中年以上穿唐装、中山装,中年以下的人们一般穿现在的衣服。老年男子的衣服以灰色、蓝色或者黑色为主,扣子为同色布扣,也有深棕色的大塑料扣,裤子为同色同质的宽腿裤。有些上了年纪的妇女还穿斜对襟盘扣的上衣,称为“八卦衣”,扣子为小布团子做成的,称为“继子”。裤子也为同色同质,但为边扣。衣服纯色,或者纯黑或者纯蓝等。1964年以前,男人穿的是直布扣的唐装,女的穿是大襟衫,1964年以后才有线褂、背心文化衫,有的男人还光着膀子。当时梁姓有一台缝纫机,姓何的也有一部,帮人家做衣服。1971年才有“的确良”,但平民百姓很少有人穿得起,多是机关干部才穿,当时的家庭由于子女多,在加上很难有机会能添新衣,所以买衣服都是挑大一号的,目的是多穿几年,大的穿不了,弟弟、妹妹还可以接着穿。

同类推荐
  • 呼鹰楼遐思录

    呼鹰楼遐思录

    中国的传统文化,融汇了几千年深厚的积淀,最高的境界在乎“天人合一”。无论写文章也好,写画也好,练习武术也好……总要经过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种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浩浩五千年,哪怕是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存在就代表了历史的诉说。西安碑林及城墙由来已久,碑林所展现的建筑风格及碑上的篆刻文字讲述了哪段历史?城墙与护城河、吊桥、箭楼、角楼等又有何关系?碑林与城墙的现状又如何?在本书中读者都可以找到答案。
  • 鼓楼风俗

    鼓楼风俗

    《鼓楼风俗》是作者积数十年民俗研究之经验,用现代人的感情、知识去阐述一个城区的风土人情,从生产生活、时令节庆、婚丧喜庆到工艺游娱等方面,顾盼有加。用散文的笔调,深入细致、多角度地展示了“南风北俗荟萃于鼓楼”的雅俗文化。《鼓楼风俗》结构缜密,选题精要,语言平实流畅,格调清明飘逸,厚情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
  • 武林掌故

    武林掌故

    本书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这其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九州观星诀

    九州观星诀

    据说,每一个人都能在浩浩星河里找到属于他的星,每一颗星都会按照特定的轨迹运行,而星越是明亮,越是璀璨,那个人的天赋就越是高明,气运越是浓郁,在修行上就走的越远。在九州世界,偷渡而来的罗明,能否找到与之呼应的星?
  • 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基层干部
  • 重生无敌王者

    重生无敌王者

    修载千百万无数的光年之间,曾经教会了不少的弟子,许许多多的兄弟,你们还好吗?
  • 山长水阔知何处

    山长水阔知何处

    帝京春暖,边关月凉.雁北舟南天边去,山长水阔知何处.相府之后谢溪山,本应守着惊天秘密,一生孤寂.却为社稷万民,以生死相护.一壶清茶,一张棋盘,一双通透眼.两袖明月清风.三生不换.四海五湖任飘摇.辅政皇叔信德王,深受天下人敬仰,承诺必守,立誓不违,男儿两肩如铁.江山如画,水墨姻缘.本书有四不:不以后宫阴暗斗争描写为主(主角压根就不是宫里混的皇帝后妃);不撒华丽狗血作种马咆哮(没有众男爱一女或者一男抱数美的香艳场面);不纠缠于你侬我侬的男女情爱(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十分清淡含蓄);不堆砌华靡晦涩形容词及外星天语(行文风格上可能略有些剧本风).小仙想要描写的,便是主人公一生在家国之间经历的传奇故事而已.于是,请诸位仙友根据自己口味选择入场吧,呵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拯救玛丽苏悲情女配

    拯救玛丽苏悲情女配

    什么?!自古玛丽苏女配没有好结局?!我偏不信!看炮灰女配如何翻身,完虐女主!本文书穿~
  • 契约婚姻

    契约婚姻

    她是怪怪女还是乖乖女?在职场上发挥女强人的魅力,在生活中跟好姐妹在一起又是怎样的闹腾?他是她心中的“大神”,她是他心中的“赫卡忒”,被迫安排相亲结婚,互相不知道心中有彼此,演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尝试各种背叛后,她将如何面对?
  • 一箭之瑶

    一箭之瑶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真的是镜子中的那个人吗?可是她看起来为什么如此陌生呢?我知道你已经离我而去,我的生活里从此没有了你的身影。可是我的眼里满是你的影子。我知道你是谁,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深深地爱着你。可是我能在心里呼唤你的名字。
  • 秋风与你我都喜

    秋风与你我都喜

    当红小花旦vs小奶狗影帝场景一:沈不负:听闻你最近桃花很旺慕不离:桃花再旺只摘你一朵场景二:慕不离:负负,我喜欢你。沈不负:梨汁,我也是呢。慕不离:负负,可以做我的慕夫人吗?沈不负:梨汁,可以做我的慕先生吗?沈不负&慕不离:可以啊!前方高甜来袭,请做好准备~
  • 我的武侠小世界

    我的武侠小世界

    如果真有一方天地能产生内力的话,我想应有以下3种可能一、其所在天地自有一条可控的,且至少是原子级别的,能为生命体所用的能量体生产线二、其原住民的体内有着上文类似功能的基因,会随着人的修炼程度,生产相应量的生物能三、在其所在的世界还存在着一条密切相关但不可见的平行空间,空间内部存在的能量活跃且能为生命体所用,而一个个生命体就是连接该世界的钥匙,或传送阵坐标假设如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