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04600000006

第6章 语言文明(2)

正确地使用敬称记得刚上大学一年级时,班上有位广东来的同学,普通话说得不好,不仅发音不准确,有些词用得也不得当,因此闹出一些笑话来。有一天,下课以后他问一位年纪很大的教授:“你今年几岁了?”教授听了他的话不禁露出惊讶的表情,同学们也都愕然,然而他却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话。这就是方言在作怪。在广东话中,没有“您”这个表示尊称的词,“几”也不限于问“十”以内的数字。

如果说这位广东同学的说话还可以原谅,那么某些北方人的说话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了。

在我做了教师以后,有时也听到一些学生直呼“你”,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记得1975年,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下乡采访,有一位学员是北方人,普通话说得很好,就是跟谁说话都称“你”,显得很不礼貌。有一次我提醒了她,她却不以为然,认为讲礼貌是资产阶级那一套。这当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左”的倾向,但也不能说与她本人的修养无关。

孩子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说话时要称“您”,这是礼貌的表现,也说明说话人有教养。如果对谁都称“你”,有时就会造成很坏的效果,甚至出现严重后果。看过曹禺话剧《日出》的,都会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李石清当上几天襄理就忘乎所以,对经理潘月亭说话居然称起“你”来,这引起潘月亭的极大不满,后来找机会把他解雇了。请听潘月亭下面这段台词:

潘月亭:好,我不陪你了。你以后没事可以常到这儿来玩玩。你叫我月亭也可以,称兄道弟,跟我“你呀我呀”地说话也可以。现在我们是平等了。

潘月亭这番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话,就是李石清“你呀我呀”地说话招来的后果。可见礼貌语言有时是多么重要。

但是,对人称“您”要看对象。这除了前面提到的下对上要称“您”以外,用“您”既表示尊重,又表示不是很亲近。所以对很亲近的人,则又用“你”不用“您”、如果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也都称“您”,就显得不够亲近、有些疏远了。

上对下不能称“您”,否则显得不够真诚。我见过一位老师给他的学生写信,竟然称对方为“您”。叫人看了,不禁起鸡皮疙瘩--未免太不自然了。

学会正确地使用敬称语言,是做到文明礼貌的必要条件。

切不可小看这件事。

如何说“谢谢”

“谢谢”这个词,有无限的内涵,不仅是礼貌用语,而且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钥匙。说“谢谢”时,应该遵循七条规则:

一、说“谢谢”的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表示确实有感谢对方的愿望,并赋予“谢谢”这个词一定的感情和生命。这样,才能使“谢谢”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听起来不死板,不感到是一种单纯应付的客套话,从而使你的感谢成为特别的感谢而不是普通的感谢。

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直截了当,不要轻描淡写地、含糊地嘟噜一声,更不要怕别人知道你在道谢而不好意思。

三、说“谢谢”时,应有明确的称呼,通过称呼被谢人的名字,使你的道谢专一化,如果你要感谢的是几个人,那就不仅仅要说一声“谢谢大家”,还要一个个地向他们道谢。这样就会在每个人的心里引起反响和共鸣,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四、说“谢谢”时,要有一定的体态,头部要轻轻地一点,目光要注视着你要感谢的人,而且要伴随真挚的微笑,这样在对方心里引起的反响会更强烈。

五、说“谢谢”时,要选择恰如其分的适当时机,这样才能使对方切实感到你是在对他的高尚行为和礼貌言行进行一种回敬和酬谢。

六、说“谢谢”时,要及时注视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对你的道谢感到茫然时,你要及时用简洁的话语道出向他致谢的原因,这样才能使你的道谢达到应有的目的。

七、说“谢谢”时,也要注意在特殊场合、特殊人员中的运用。比如,当别人不曾想到或感到值得感谢时,你若亲切地脱口而出地说声“谢谢”,那么,尽管是情理之中,也会使对方感到意外,这时的一声“谢谢”收到的效果将是平时万声“谢谢”所达不到的。

道歉的艺术

道歉时,你绝不能装着干其他事情。当你批评下级,后来证实是你的过错时,你就不应一边翻着杂乱的信件,一边向他道歉。你得罪了女主人的贵客,为表示歉意送去一束鲜花,若你不提自己的粗暴举止,也达不到道歉的目的。

道歉是否奏效,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看我们愿不愿意承担责任。我们常喜欢找借口,这样就达不到道歉的目的,别人也不会宽恕我们。

及时的道歉,在人们最亲密的关系中可能更为重要。不少人有这种想法,亲爱的人之间似乎不要拘泥那种礼节。

当然接受道歉和道歉一样,也是十分重要。有一位女士,当她的孩子承认错误之后,她总要再拥抱、亲吻他们。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必为了被别人所爱,就隐瞒所干的坏事情--因为互爱的人也互谅。”

让你的话倍受欢迎的五条原则

说话是为了传递信息、发表意见、推出主张。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表现得充分到位,更取决于对方的接受情况。有些人慷慨陈词,神采飞扬,但听者却态度冷漠,或者予以驳斥、回击,直至双方不欢而散。因为说话不受欢迎,不能深入人心,导致交谈失败,这是得不偿失的。那么,如何说话才能受欢迎呢?懂得重视他人,勿突出自我小袁说话口齿利落,语言精彩,内容中肯,观点独到,他自我感觉也良好,在单位总以能说会辩自居。可小袁并不怎么受听者欢迎,相反人们对他有一种嫌恶感。原因是小袁好把自己摆在突出位置,习惯于把听者当小学生看,甚至肆意贬低。这种只知卖弄自己不懂尊重他人的做法,如何能赢得别人的欢迎呢?

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谁都想在公众面前有更多的说话机会,并希望引起公众的巨大反响。谁都想抓住机会把思想表达清楚,把情感有效地融注进去,把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但是一味追求这些,就容易犯小袁这种错误,不知不觉地突出、强调了自己,忽略、轻视了他人。殊不知要真正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前提必须是尊重对方,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时机说话。

社会是个大家庭,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说话的机会,你只能在该你说话时说恰如其分的话,不能想说就说,没完没了。

2.保持一种谦恭的态度。

说话难免有主观情感成分,但要加以抑制和净化,保持一种淡泊、平静的基调。不能在无意中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以谦恭的口吻说话,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3.加强良好的说话修养。

说话好突出自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一个修养好的人,总能为别人着想,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恰如其分,让人叫好。

采用商榷口吻,勿草率争辩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抬杠”的现象,所谓“抬杠”,就是没有价值的争辩。

争辩是是非之争、对错之辩、真假之战的对抗性说话方式;而商榷是一种相互探讨,力求达成一致的说话方式。商榷会使对方产生相容心理、悦纳心理,激起对方的参与意识和相亲情绪。一个动辄与你争辩一通,不善于通融的人,哪怕他振振有词,也难以激起你的热情。若换一种商榷的口吻,向你征询,与你商量,即便他的话很一般,你也会持欢迎态度。

怎样才能做到多商榷不争辩呢?

1.学会发散思维。问题通常是多方面的。你持某种观点有理有据,别人持另一观点也自有道理。不必把大家的观点对立起来,会发散思维,就会理解别人。

2.懂得全面看问题。观点与观点之间往往是相互补充、彼此一致的,并不完全是对立性的。

当你确持有真知灼见时,也不足以否定别人观点。全面看问题,就会对他人意见有公正认识,不致于固执已见。

3.具有辩证的态度。谁的观点也不能始终保证尽善尽美。

既然你把它说出来了,肯定自我感觉良好,但必须辩证看待,不要把自己的看法绝对化、真理化,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更客观实在,更受欢迎。

尽量揭示问题,勿过早结论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以为只要张口说话就要陈明一个观点,拿出一个主张,而且还要掷地有声,这才有分量,否则最好免开尊口。事实并非如此,多数情况下,一时并不好拿观点下结论,也无这样的必要。相反,揭示问题,摆出事实,更有利于大家形成共识。

青年教师小胡每次教研会话题一出,他便迫不及待地发表一通“高论”,给人一种十分狂妄幼稚的感觉。如果他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请大家共同商讨,显然更合适。他的这种方式在学生和群众中引起非议,大家甚至送给他一个外号叫“胡参谋”。

所以说,谈话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对说话本质的认识。说话的本质是揭示问题,求得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表现自我。不过分张扬自我,更易得到认同,不锋芒毕露的话更易受到欢迎。2.充分相信他人的能力水平。人好自我感觉良好,好把自己的一得之见或瞬间感受绝对化、神圣化,其实难免粗陋肤浅,应相信他人也会有思想有主张,要有包容精神,不可坚持太多。

3.养成深思熟虑的说话习惯。有话不要急于发表,不可随情感的冲动而不加控制,应以理智控制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成熟的观点。

严守高雅格调,勿斯文扫地说话方式的综合表现,形成一个人的说话格调。无论是生活中的琐碎话语,还是公众场合的发言、演说,都会显示出一个人特有的说话格调。有人注重保持一个良好的说话格调,有的人则不够严格,因此对说话产生的影响就截然不同。

某女士是有名的“传声筒”“漏斗嘴”。“喂--昨天晚上……”原来她又在传扬某夫妻争吵的事,真是一张臭嘴,尤其那神态,更让人恶心。某青年与一老者说话,用手指频频点示着,直抵对方鼻尖,末了又抬手重重拍在他肩上。老人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一个茶话会上,一先生站起发言,手舞足蹈,口水飞扬,俚语、脏话夹杂其间,敲桌子踢凳子,全场的人都缩紧身子大气不敢出。

以上情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格调”斯文扫地,会把听者吓跑。

下面是几项注意要点:

1.重视说话格调的锤炼。

说话格调与说话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经营说话内容的同时,要重视锤炼一个好的合适的说话格调,以确保说话内容得以顺利传播。

2.善于控制说话情绪。一个人在理智的憎况下能够把握自己,在说话方式、体态控制上都能做到不乱方寸,稳妥适宜,而一旦情绪失控,则会导致说话格调的恣肆乖张。

3.努力提高说话水平。说话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说话格调的提高。一个会说话的人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保持一种良好的说话格调。

张扬朴实风气,勿装腔作势大家都希望给人留下有口才会说话的良好印象,很自然在说话形式上就注意精雕细刻。这本是好现象,但物极必反。如果忽视了内容,过分在形式上强加粉饰,甚至以浮华的形式掩饰苍白的内容,就只能召来反感情绪。

卡耐基曾谈到人们好搬用名人名句为自己的话语增光着色的“背光效应”,认为这是缺少主见、心理自卑的反映。与此类似的诸如堆砌词藻,说些七绕八转的囫囵话,都不过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吓唬别人。

说话的根本所在就是有效迅捷地传递信息。与华而不实相反,朴实的说话方式真正切准这一根本点,显得自然而实在。写文章反对粉饰绮靡之风,说话也不例外。一位口语老师归纳他的学生说话中的几种“矫情病”:

一是好用欧式语;二是喜文白夹杂;三是爱用外来语,汉英夹杂、港粤语调等;四是堆砌词藻。看来张扬朴实的说话风气是很现实、很迫切的问题。

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

1.注意用内容的力量打动人,而不是用浮华的形式吓倒人。浮华形式虽然美妙,但银样枪头,其实苍白,只会让人倒胃、厌烦。只有实在的内容,才会真正征服人心。

2.对语言要有正确的认识。语言是内容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只有恰当准确的语言,才能有效地表现思想,否则只能因文害意,有碍信息传递。

电话也可以传神

尽管电话线另一端的人实际上看不见你,但你的声音却能为他描绘出你的形象。如果你愁眉苦脸,电话中的声音也不可能温暖热情;同样,如果你说话时面带微笑,那么电波就会把微笑传递过去。电话这种传递身体表情的能力相当惊人。你在电话中的声音能够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的嘴角是在向上翘,还是向下撇。你越是态度友好,你的声音听起来就越亲切。而友好的态度,无论在社交界还是在商业场合中,都是有效的交流工具。请把镜子放在电话机旁,一面打电话一面观察自己的表情。

过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是建议我们使用“微笑的声音”。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听到,以致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时更感到珍贵。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是一种“咆哮的声音”。试想,当你在旅馆中一觉醒来,拿起电话点早餐时,回答你的是一个洋溢着笑意的声音该是多么愉快!你发现对方把为你拉开窗帘、召唤阳光当作自己的职责,而且似乎十分关心你要煎鸡蛋老一点,还是嫩一点,这一切当然会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无论是在私人谈话还是商业会谈中,电话能传送你的形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招人反感的。因此,你应随时保持声音的活力、热情和真挚。

打电话和你在董事会中作报告一样,姿势也会影响声音的清晰、音量和活力。打电话时不要缩在椅子里。如果身体下陷佝偻、声音也会跟着下沉。坐直身体,使你的呼吸动力中心紧张起来。

有时进行这种漫无目的却又必要的电话交谈是有益的,至少对女人们来说是如此。它可以代替你亲自去慰问病中的朋友,可以帮助他或她消磨寂寞的时光。但是,电话交谈对于交谈的双方来说,通常都应该是简单明了的。要自觉限制你的电话时间,甚至也要限制对方的时间。想象那是需要花钱的,事实上,那的确需要花钱。

康丁·雷诺有一次在白宫同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一起时,恰好遇到邱吉尔从英国打来一电话。一会儿,雷诺惊奇听到总统在说:“好了,温斯顿,你的3分钟时间到了,挂了吧,否则你要付超时的费用了。”一九六九年,尼克松总统和月球上的太空人通过一次电话之后说道:“这笔电话费肯定很可观,我希望是由对方来付钱。”妇女们不妨假想自己是在公共电话亭里打电话,而不是在自己家里,而且设想自己刚好已把最后一枚硬币投进了电话机。采用这种办法来限制自己没完没了的叨絮。

作为接电话的一方,态度当然要亲切有礼。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只能做电话闲聊者的牺牲品。

如果某个电话已经持续了好久,而你正要作一些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如正要煮饭做菜,或者写一篇文章,接待一位客户--那你大可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你目前没时间闲聊。

“玛丽,等会儿忙完了再打电话给你,现在我实在脱不开身。”或“我忙得不得了,要不我明天早上9点到10点之间再给你打电话,好不好?”如果你是打电话的人,请记住你正占用对方的时间,因此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随便聊聊.那就立刻告诉对方这一点。

轻声细气与语言精神文明

同类推荐
  • 中华谚语(第七卷)

    中华谚语(第七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思想课堂-情感笔记

    思想课堂-情感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本文所说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内容完全一致、完全契合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 晋江民间风俗录

    晋江民间风俗录

    本书采用词条形式,对晋江民间的主要风俗进行挖掘、记录和整理,按内容分类成书。
热门推荐
  •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迷雾笼罩的科学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迷雾笼罩的科学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迷雾笼罩的科学》去粗取精,择取人们关注的科学未解之谜汇编而成,从宇宙、大自然、生物医学、数理化等多个方面诠释了科学领域的种种神秘现象,引导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读者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地感受奇妙的科学世界。客观地说,经过多方面资料的填充和精心编撰,《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迷雾笼罩的科学》是一部以满足读者对科学世界的求知与探索为宗旨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性读物。
  • 神明的故事

    神明的故事

    来自神明的故事神明被迫跨越时空旅行,只因与你相遇。
  • 火燎天歌

    火燎天歌

    火燎九焰,天歌叶离风火城少城主夜里绑架了一个女刺客?“呃!不!是她来刺杀我的,我可没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土生土长的本界人,带着父母留下的异界记忆,过上了一个本界人的穿越者故事。
  • 此间何在

    此间何在

    炽烈的火,冰冷的雪,多少春秋,都不曾冷了心中那团火。
  • 寻石迷踪

    寻石迷踪

    北漂穆一,从乡村少年成为都市白领,一直以为被幸运之神光顾着,可有一天,他却突然发现自己实际像木偶一样为别人摆布着,而这一切都与传说中的,远古鲜卑王图腾石有关。为寻找答案,穆一深入故宫密道、荒山野外、日本孤岛、京都神社、山西佛窟、西南边境、大漠极地……探寻蛛丝马迹,经历生死探险,这期间,遭遇感情纠葛、经历美艳诱惑、尝遍爱恨纠葛,而终于找到答案的他却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试图统治世界的邪恶力量……
  • 钢之千手

    钢之千手

    欧拉欧拉欧拉欧拉.......千手承太郎,参上!
  • 深夜书屋1

    深夜书屋1

    我得书店我做主,任何交易我都应。你敢交易我敢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在人间行人事

    人在人间行人事

    Ta认为着自己是亿万分之一的遐想闯入世间。大半生后带到残躯败体回到约定的地点,却不见约定之人到来。。。
  • 左道佛宗

    左道佛宗

    (简要说明——为防止版权纠纷,文中恐怖电影副本皆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和尊重原创小说。)Ps.不虐主,稍慢热。穿越到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孩子身上,周子陵觉得想要删号重练,怎么所有人都跟自己有仇?———————翻手御万鬼,反手覆恩仇,一介小修周子陵犯下这世间最难全的同情,居然觉得被修士们奴役的鬼怪可怜,只好收集和创造度化厉鬼的法门。可怜世间仁义难两全,不负如来不复阴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