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04700000029

第29章 姓氏,流淌在名字中的家族血脉

李:“李”中有理,有理一切都能通

李,李果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中,舜帝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有几个得力的助手,“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李”是法官、狱官,专门的司法官员。在甲骨文里,目前尚未发现“李”字。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的“李”字当推战国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的结构。但是在战国时代的“李”字却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体。“李”字在中国文化中简直可以称为一种姓氏文化现象。它在古人看来是由“十”、“八”和“子”构成,简称“十八子”,所以李唐王朝的皇帝有时候会被叫作“十八叶天子”。

“李”与“理”同音,在上古通用,据说老子的祖先因为做理官,所以便以官为氏,姓“理”了。至于“理”氏怎样改为“李”氏,流传有两种说法。其一,商纣时,皋陶的后裔理徵因直谏获罪,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感谢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逃避追杀,遂改理姓为李氏。其二,老子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以李为氏,叫作李耳。周之前没有李氏,自从老子改姓,这才有了李姓。按照这个说法,李氏是始于李耳的。

“李”的前身是“理”,“李”从理来。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说的“理”,既指为人处世的道理,又指宇宙自然的规律。不但要在为人处世上通情达理,还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掌握了这样两种“理”,无论做什么,都会无往不利。

秦:强“秦”覆灭,后人当以史为镜

秦,禾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人有诗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说大奸臣秦桧。秦桧以一句“莫须有”害死了岳飞,几百年来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给他铸铁像,跪在岳飞的坟头。而自从秦桧以后,人们就不再用“桧”字命名,甚至有姓秦的人到了岳飞的坟前,也会因为自己的姓氏而愧疚了。因一人之罪而使天下同姓者垂头丧气,秦桧可谓“千古第一人”。

秦,是个会意字,由“午”“双手”“二禾”三部分组成,它的意思是有这样一块地方,很适合农作物生长。《说文解字》里说:“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说明在很早以前,秦川古地,农业就已经相当发达,以种植“禾”这种农作物为主。

作为姓氏,秦姓源自嬴姓。据说皋陶的后裔非子善于驯马,周孝王封其为秦地首领。后来,非子后裔秦庄公屡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诸侯。到了襄公的时候,正式建立秦国。之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到了嬴政时,秦终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亡后,其王族子孙都以国名为姓。这是秦姓的最大一支。

据说,秦国的“秦”字原写作“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甚至改革到自己的国号上,认为原来的国名很别扭,因此想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字来作为国名,就像后来的武则天那样。他问部下,自有生民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大臣答曰:自开天辟地,古人的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一书里。秦始皇听后,认为自己德比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称自己为“皇帝”;还认为自己是千古一帝,就以“春”“秋”各一半定国号——新帝国便以“秦”字作为国号。

秦始皇建国后,刑法苛酷,民怨沸腾,结果二世而亡。将秦朝推翻的项羽,仍然崇尚武力,不施行仁政,又很快灭亡。杜牧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总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又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便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容易重蹈覆辙,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要求我们多了解历史,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演前人的悲剧。

吴:正确处理“人”与“天”的关系

吴,姓也,亦郡也。一旦吳,大言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据学者说,金文里的“吴”字,左边是“大”字,也就是“人”的意思,右边的部分很像陶器,整个字像一个人肩扛着陶器的形状,表示制作陶器的意思。“吴”字的小篆是承金文而来。按照许慎的观点,“吴”是姓氏,但又有“大言”的意思。所谓“大言”,就是一个人在那里大声喧哗。《诗经》里有“不吴不扬”的句子,意思是不喧哗不傲慢。

关于吴姓的起源,有说是以吴国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到了周原,建立了周部落,他就被称为周太王。太王有三个儿子,“谢公最小偏怜女”,太王也一样,偏爱小儿子季历,非常想将位子传给他。他的两个大儿太伯和仲雍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决定让贤,并一同南下荆楚。他们给当时还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被推为君长,号称句吴。周武王灭商后,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为吴。此后一路发展,到吴王梦寿时,后裔分化为两支,一支继续有志于当世,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国君;另一支布在草野,子嗣繁盛,构成了吴姓人的绝大部分。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周太王的子孙们便以吴为姓。

“吴”字作为一个姓氏,是一部“字史”,记录了从黄帝到吴国灭亡的历史。不过是由于偶然的机缘,太伯和仲雍从中原南下荆楚,将黄帝的血脉传播到了南方。华夏民族就像蒲公英一般,飘落何处,就地开花。谁能想到,在中原的一些公子王孙,与南方的诸多庶人平民,拥有共同的血脉呢?偶然的因素,有时在历史中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吴”字的本意是口出狂言,将嘴巴搁置在“天”之上,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狂妄。人类可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利用自然,但是试图呼风唤雨,对自然发号施令,却是不合情理的。人要正确处理与“天”的关系,不是逆来顺受地接受自然的压迫,也不是狂妄自大地以“口”灭“天”,而是要与自然交流,与自然和谐相处。

刘:“文”艺之心与“刀”剑之勇,缺一不可

刘,刀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刘”字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里未曾见,金文里的“刘”字大概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说文解字》里以“金”为意,以“留”为音,本来的意思是斧钺一类的兵器,“刘,刀也”,由此派生出“杀”、“征服”、“凋残”等意思。

这个形声字以后不断演化,到了西汉初期,其右边已经从最初的“又”变为立刀旁了。到了东汉,“刘”字以“卯”、“金”、“刀”三个部件组合成了繁体的“刘”字。但是笔画繁复,书写不方便,所以宋代以后民间出现了简体的“刘”字,为今天的简化汉字所采用。

刘姓主要有两支,一支是陕西刘姓,一支是河南刘姓。陕西的一支是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被分到刘国,其后代的子孙便以国为氏,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河南刘氏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刘”字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汉字演化的共同特点——向“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向进化。所以,“刘”字由最初的非常繁复的结构,逐渐简化,成为如今的“刘”字。第二个特点是“刘”字本身独有的演化特点。它的构成里本来含有“金”“刀”,本是一种兵器,充满杀伐之气,演化成简体的“刘”后,虽然还有个立刀,但一个“文”字却将其杀伐之气冲淡许多。

“文武双全”,文者可如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武者可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与追求。想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人须“文武双全”,既有文人的文心,又有战士的剑气。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大业,将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纷呈。

郑:“郑”人买履,不变则不通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朝时有一位大学者,他家里的奴婢都读书。有一次,一个婢女犯了错,惹得大学者发怒,大学者便训斥了她几句。但是她为自己辩解,惹得大学者更加愤怒,就把她拖到了泥中。这时另外一个婢女走了过来,看见这一幕,就问泥中婢女:“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位大学者就是郑玄。郑玄可称为郑姓中最大的学问家。

因为这个含有“耳朵”的姓,还有了一个笑话。说有个文书,写字时常混淆结构,把字写错。有一次把陈字的“阝”写在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于是文书误以为凡是“阝”都应当在左边,书写郑字时就将“阝”放在左边,不料又被责打二十大板。后来,有个姓聶(聂)的人托他写张状词,文书大声叫苦:“我因写两个‘耳’字(偏旁‘阝’),一连被打了四十大板,你有三个耳,若是给你写状词,岂不要送掉我的性命?”

“郑”作为姓氏,其来源据说是出于姬姓。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建立了三等诸侯国。姬友即是郑桓公。郑桓公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他的儿子郑武公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帮助其巩固了东周政权,因此被封赏了一块新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从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后来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遗族散落在河南诸地,为了纪念故国,纷纷改姓为郑。

郑人买履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郑人买到的鞋太小,于是就把自己的脚削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却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死板的人。《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突破定式思维,才能让一切都变得更容易、更简单。林肯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从那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来,别让那个已经量好的“尺码”,成为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朱:善待生命是最大的爱

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对“朱”的解释是说,朱字的本来意义并非红色,而是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即赤心木。据古文字学家解释,有一种“合体指事”的文字,兼有象形和指物的特点。从朱字的构成中可以看到,朱字由一个“一”字和一个“木”字组成,“木”是象形,像树木;而“一”则是象征树心。

在图腾崇拜时代,先民中的一支曾把赤心木作为氏族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氏族叫做“朱”氏族,并得到了后代的继承以及周围氏族的承认,于是“朱”姓就此产生。

据考证,古代的朱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朱”,或者“朱方”,由于我国盛产赤心木的地方是华北地区,所以有人推测,最早的朱氏应该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根据后来的一些史料,如《路史·后纪》、《续汉书·郡国志》,以及甲骨文的一些材料,可以推知远古朱人直至商代有一部分居住在河南境内,于是朱姓在河南便成为一大郡望。

“朱”,原本是一种红心的木头,大概后来那颗“红心”越来越被关注,所以“朱”字就衍生出“红色”的意思。由于古代的朱砂一类的颜料很贵重,一般人家不准使用,所以叫富贵之门为“朱门”,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字到了明朝,就达到了无比尊荣的地步,“朱”字成为国姓,成为“天下第一姓”。

最初的“朱”字指“赤心木”。因为这种红心树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就以这种树木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完全可以也十分有必要与之建立起“和睦相处”的关系,如古书所说“斧斤以时入山林”。不滥砍滥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起码别让它们在我们的眼前失去生命。

季:百两黄金不如“季”布一诺

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中季姓本来自李姓,说是不知道何年何月,一个姓李的人在朝廷上得罪了皇帝,皇帝要将天下李姓满门抄斩。当一队官兵来到一个李姓乡村,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集中起来,准备斩尽杀绝的时候,一个人突然说:“这个村子里的人不姓李,是姓季,你们杀错了,我们要告你们。”那些官兵半信半疑,于是挨家挨户去看各家的祖宗牌位,上面果然都写着“季”字,他们只好释放了这个村子里的人,全部撤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的人听说皇帝要抄斩天下姓李的人,就在头天晚上将所有的祖宗牌位上的“李”字上加一撇,“李”姓就成了“季”姓。“季”字和“李”字长得太像了,所以后人才编造出了这样的故事。

“季”在古代,有一个排序的功能,就是以伯、仲、叔、季指兄弟之间的排行,其中“伯仲”指排行在前的,“叔季”指排行在后的,而“季”又是指排行第四或年纪最小的、最年轻的。如《诗·召南》:“其谁尸之?有齐季女。”其意思是:祭祀由谁来主持呢?是一个美丽的少女。

“季”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禾”,指禾苗,下部是“子”,本指婴儿,这里是幼小的意思。“季”由“禾”和“子”两字构成,本义是幼禾,即幼嫩的禾苗。《说文解字》认为:“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这里的“少称”就是年纪最小者的称呼,自然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

古语有云:“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诚信的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

尹:治病与治国可以融会贯通

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官(掌管百工和经营手工业的官),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

关于“尹”这个字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甲骨文的“尹”由手和一竖组成,这一竖表示“事情”,手与事结合便是“掌握事情”,表示“治理”的意思。一说“尹”字左边的竖是一管笔,以手(又)拿笔表示以文治事,还是“治理”之意。又一说“尹”边的一竖是上古用来作针刺疗法的“针”字,“尹”便是用手拿针作刺疗的形状。由于是治病,于是引申出“治疗”、“管理”之意,而用针者就成为后来的治理者——“尹”。

上面三种说法,虽然有些差异,但都以“治理”为基本含义,所以古籍上说:“周公尹天下者,治天下也。”古代对官统称为“尹”,商周时代辅助君王的官叫“尹”,春秋时楚国的长官多叫“尹”,汉代也称“尹”,元朝的州县官也称“尹”,就连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有“道尹”这种官呢。

古代读书人大多有个追求:不为良臣,就为良医。总之目的都在一个“治”字,要么谋划庙堂,为治世之能臣;要么悬壶济世,为救人之良医。司马迁认为,人穷则返本,如果在仕途上穷途末路,就“眼前无路想回头”,还是返回到“治病”的“本”上来。中国的文化讲究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治国与治病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古代很多学识渊博的儒士同时也是名医。表面上看,治病与治国,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古人却能够找到相通之处,以“望、闻、问、切”的手法来治理国家。善于触类旁通,是高深的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修炼的目标。

沈:祭神祈福,不如自己打造美好生活

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文》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准备修城门,这时有一个富商来拍马屁,声称愿意助修城墙。皇帝准奏后,此富商便修筑了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修好后,此富商提出,因为自己助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所以作为荣耀,希望可以由自己犒劳三军。没想到朱元璋却动了怒,说:“此人匹夫一个,竟敢犒劳天下军民,杀。”幸亏马皇后求情,富商才免于一死,被远远地发配到云南。这个人就是明初巨富沈万三,他应该是沈姓名人中最富有的一个。

“沈”字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左右两边是河道,中间是戴着枷锁的人,还有水花,意思是将戴着枷锁的人扔到河里。做什么呢?沉水祭神。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有一番演化,河道中间先是牛,后来变成羊,最后成了人。这个字形的演化也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这个字中戴着枷锁的人,后来便演变成“沈”字的右半部分,“沈”字由此产生。

作为一个姓,沈姓来源于姬姓。西周初期,大行封建,分封的诸侯国中有沈国,最初受封的国君是周文王的孙子季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产生了沈氏。

一个“沈”字,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阶段——将人当作祭品,扔到河里去祭神。不尊重生命,不重视人的价值,视人命如草芥,视杀人如儿戏。这个历史阶段,已经渐行渐远了。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没有生命,一切都会丧失意义。我们不但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积极生活,热爱生命,努力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吕:“吕”武操莽,知世论人才能更客观

吕,脊骨也。象形。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战国末期,吕不韦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经商而至巨富,并且慧眼识人,一见秦异人而留下千古名言:奇货可居。后来做了秦朝宰相,在政治上又爬到顶峰。不仅如此,他门下有食客三千,他集合他们的力量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在文化上又做出巨大贡献。但他又是一个失败的人,最终被赐死,不得善终。

“吕”字的甲骨文是由两个方块形的“口”组成,表示人或动物的脊椎骨一块接一块地连成一串。金文则由甲骨文的方块变成了准圆形,这样一变更像脊椎骨的形体。小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两块脊骨之间加上一条短竖线,使一块一块的脊骨紧密相连,看上去更像一串脊椎骨。

许慎根据小篆的形体,认为“吕”的本意是一串脊椎骨,脊椎骨贯穿脊背,是身体的“顶梁柱”,所以说太岳是大禹的“心吕之臣”,因而被封为吕侯,其子孙也以吕为氏,世代繁衍下来。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吕”字的意思来源于一种图腾信仰,其图腾物就是一种黑羊,在魏晋的时候被称为“山驴”,在先秦时被称为“闾”或“闾侯”。

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吕姓人物为数不少,有吕布、吕洞宾、吕留良等,能与之齐名的女性中,不得不提吕雉。

一个“吕武操莽”,将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人概括其中:吕雉、武则天、曹操、王莽。他们被指为窃取政权的国贼,但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更客观、更全面一些,也要看到他们的历史功绩。从个人好恶中跳出来,知世才能论人,而不要像那些摸象的盲人一般,只道出其中的一部分。

唐:让理想照进现实,不要抱着白日梦荒“唐”度日

唐,大言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甲骨文的“唐”,是个会意字,上面是“庚”,是扬谷出糠的风柜,下面是“口”,是放在庚下承接谷米的盛器。这个字,古音读“汤”,商代的甲骨文卜辞里,多用来作地名,也用作商代的先王“成汤”的“汤”。商代之前有夏代,夏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有尧舜之世。这个字,被汉朝的儒生们赋以“大言”的意思,也就是“吹牛皮”。为什么“唐”会成了“吹牛皮”呢?大概是由于“唐”是扬风吹糠的意思,由此引申出“吹”意。

唐这个姓,据说是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

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上皇帝之后,文治武功,无与伦比,至今仍为人称道。所以海外华人常常把自己叫作“唐人”,华人聚居之处叫作“唐人街”,穿的衣服叫作“唐装”。一个“唐”字,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姓氏”。

这个让所有华人引以为傲的“唐”字,也有令人不敢苟同的另一面,诸如荒唐。人世间总是会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之事,如古人相信有长生不老之术,历尽千辛万苦想要得偿所愿,到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些无稽之谈多数来自人的美好愿望,当这种愿望成为一种强烈的要求时,人们便相信可以梦想成真,于是便有了一些荒唐的举动。从荒唐美梦中醒来,正视现实,认真地生活,才能让有限的人生更充实。

同类推荐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社交礼仪、国学常识、中外未解之谜、文化典故等知识。
  • 巫术的世界

    巫术的世界

    神秘文化和神秘现象总能激发无限的遐想,作为一套神秘文化的专题百科读物和速读读物,本系列读本分专题全景式展现了世界神秘文化各个分支领域的历史起源、发展状况,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影视文学作品等等,并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给林林总总的神秘文化一个全新的解释。
  •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淡淡地向人们诉说着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以及那些逐渐远去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大公主:平阳长公主

    大公主:平阳长公主

    “长”为尊,她是一代武帝的同胞长姐,拥有叱咤风云的帝王之才,她慧眼识人,危难时扭转乾坤。皇宫的冷漠和残忍铸就了她的无情,而也确实是她的无情,成就了汉宫!她一手调教了一代皇后,也彻底伤害了另一个女人。未央宫里豪门宴,长门宫内泣无天,谁还能记得那被贬长门之人?她就是——平阳长公主!
  • 从渡鸦开始进化

    从渡鸦开始进化

    【无限进化】是杜涯独立设计的第一款RPG类型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初始种族,探索世界的奥秘,踏上进化之路。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因为肝设定太拼而猝死,还穿到了自己亲手构建的这个还未彻底完善的船新世界之中,变成了这个船新世界里的……一只渡鸦???*********本书又名《如何当鸦》,《鸦的自我修养》本书异兽流,不化型,日两更,偶爆发,别问更新时间,问了也不告诉你……告辞!
  • 道士归来在深山

    道士归来在深山

    一个小道士修炼归来的故事,本书不修真,有的只是平淡,风水玄学,中医,琴棋书画,主角是个全能的道士
  • 权臣有位逃妻

    权臣有位逃妻

    李晏晏穿越后只想做两件事,第一件求被杀死,第二件努力作死。李晏晏:“求你杀了我。”周棠:”杀不了。“李晏晏:”我很好杀的,一刀就行。“
  • 冷酷校草的101天宠爱

    冷酷校草的101天宠爱

    第一次相识,第一次相爱,第一次接吻,第一次。。。。陆雨茜:“凌程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福。”凌程:“陆雨茜遇见你我不后悔。”。。。。。
  • 三国之帝临诸天系统

    三国之帝临诸天系统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群雄割据!敢问天下谁主浮沉!重生汉献帝刘协,前有十常侍之乱,后有董卓霸权,开局便是地域难度。诸侯逐鹿,汹涌澎湃,天下大势风起云涌。诡计阳谋,层出不穷。危机时刻,幸得帝皇系统认主,且看刘协如何在系统的帮助下诛伐逆臣,重掌大汉,灭异族,展现大汉天威!看刘协征战万界,一步步成为万界至尊。大汉铁蹄踏足,万界臣服。武侠世界、仙侠、玄幻、洪荒,一步一步征战征服!刘协淡淡的说到:“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 我的一生谢谢有你

    我的一生谢谢有你

    这本小说是我天马行空幻想出来的爱情,苏念和纪怀景的爱情,也是我本人最想拥有的苏念:“你们取代了他的位置可你们取代不了他的这个人,他的经厉,他的人生,他的功绩,都没有办法取代”纪怀景:“念念,我们下辈子、下下辈子还要遇见,我纪怀景这一生很幸运的遇见了一个叫苏念的女孩”
  • 修仙手游

    修仙手游

    新人新书,本人是个上班族,比较喜欢看小说,想试着写一部自己的小说,工作的原因更新不会太快,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保证每天保底一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这只是一个普通人穿越到修仙世界后的平淡修真生活.没有同门之间的尔虞我诈没有波澜壮阔的战斗修真只是为了活得更久
  • 大神的呆萌吃货

    大神的呆萌吃货

    看一个吃货,怎么带出来一群吃货,建立一个吃货的大本营,当吃货女主碰到腹黑大神,会是怎样一幅怎样的情景呢???且看女主角如何在游戏里叱咤风云,如何把男主角从一个做饭能把厨房炸了的男人变成了一个家庭煮夫!
  • 科幻的大杂烩

    科幻的大杂烩

    无限流、群穿、异界、末日、战争……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