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与方法
“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少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欠佳,致使学习事倍功半。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习习惯与方法对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习惯的含义
人的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行为是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前一种是不经常的行为;后一种则形成了行为习惯。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內容,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世界上没有无任何习惯的人,也没有习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比如,当我们一想到某某人的时候,除想到其外貌特征,更重要的是往往要想到那个人所特有的令人羡慕或令人讨厌的习惯。
一般来说,人的活动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在于,人的活动多是有目的的意志行为。即在某种行动中,要经过“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而习惯性的行为,就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动化地进行。譬如,当一个人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后,每当吃饭时就会自动地去洗手,而不要再经过“采取‘洗手’的决定——执行‘洗手’的决定”这两个阶段了。这样就会使人省去许多精力,从而使人的意识获得极大的解放。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目的就在这里。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行为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
(二)学习方法的含义
学习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內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狭义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实质上,学习方法是一系列相关联的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调节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量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学习方法即可表现为经验,又可表现为理论,两者都来自人们的学习实践,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们学习的內容。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与途径。正确的学习方法应由下列六个方面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即科学性、目的性、程序性、功效性、实践性、独立性。从宏观上看,学习方法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就是哲学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各科各专业运用的普遍学习方法,如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第三层次,是分科或分专业学习方法,如外语学习法、护理专业学习法;第四层次,是分科分专业学习方法中的单项学习法,如外语学习法中的单词记忆法等。
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认知前提、学习环境、身体状况以及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等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学习效率和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则要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我们的观察,成绩不佳的高职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存在缺陷,即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促进学习
有助于某种行为产生积极效果的习惯,就是良好习惯。比如,严谨认真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能够促进学习,对学生而言,这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一到深夜就有实施偷盗行为倾向的人,产生的是违法乱纪的效果,这就是不良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1)习惯的养成要突出一个“早”字。克服一个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斗争过程。因此对习惯的养成,必须突出“早”字,防微杜渐,把不良的习惯消灭在萌芽之时,让良好的习惯早日形成。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宜太多,规则应该少定,但定下来后,便严格遵守。”世界上只有人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去养成积极的习惯,克服消极的习惯。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实际情况,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有重点地集中培养一两个良好的习惯。(2)习惯的养成要主张一个“我”字。喜欢模仿是人类的天性。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教育的要求,这给养成良好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阶段,古今中外杰出人物成长的历程、辉煌的成就、顽强的精神,都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年轻时酷爱下棋和滑冰,但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毅然放弃了这些爱好。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能力发展很快,可塑性大,积极性高,易受各种情绪的感染,好听表扬,经不起打击。因此,在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良好训练时,必须注意启发自觉,在唤起其责任感的同时,强调自我鞭策,自我陶冶,自我监督。(3)习惯的养成要靠坚强的意志。一个学生要养成写作业前先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就必须在每次做作业前毫无例外地照此去做,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许多人的不良习惯得不到克服,往往是不能痛下决心造成的。不少人把不能及时克服不良习惯,推向“客观困难”和“例外情况”,这是向不良习惯妥协的表现。殊不知每一次例外,都会使已经减弱的不良习惯获得一次额外的强化,其结果不仅不会使不良习惯破除,反而会使决心动摇,导致功败垂成,前功尽弃。(4)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对培养良好的习惯,仅仅有认识,哪怕是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不去实践,不去训练,也是形不成良好习惯的。比如,明知道“学贵有疑”、“小疑小进,不疑不进”的道理,而懒得动脑,不去身体力行的人,永远不会养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同样,一个人虽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但就是不愿去锻炼或强调客观情况不坚持去锻炼,也不会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对任何人都有效的灵丹妙药。这就意味着所谓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对某个人或某类人而言的“良好”,对其他人则不一定是“良好”,甚至可能还是比较差的学习方法。但这并不表示研究学习方法是无意义的,因为:如何选择学习方法有共同的考虑,有的学习方法的普适性较强,适合的人较多;有的学习方法虽不适应某个或某些人,但具有启示意义;等等。
就学习方法的选择而言,应该依据以下原则:(1)遵循学习规律。①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要明确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一种自觉学习、主动求索的学习动力。②循序渐进地组织学习活动。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产生的,即学习是发生在“认知前提”之上的。③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广博与专精的关系,学习者要博采众长,拓宽知识面,同时要明确发展方向,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二是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能力离不开知识、技能,它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能力也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学习活动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知导行,以行深知,相互促进。(2)明确学习任务。①学习任务的阶段性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任务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学龄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也可能是更短的学习期限。②学习的任务的类型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要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技能的学习,要运用强化训练,反复操练,总结提高等操作性学习方法。(3)利用学习条件。学习条件是保证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内部和外部的必要因素的总和。学习活动离不开学习条件,而学习条件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具有中介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弄清影响学习活动效率和效果的必要因素,合理地选择、创造、组合这些因素,让它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①学习的外部条件影响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的外部条件从时空上、物质上和人际关系上影响学习方法的选择。从时间上看,根据所用时间的长短可选择“全面进攻”型学习方式或“重点突破”型学习方式;从空间上看,根据学习所处的情景可分为集体单位式学习和个体独立式学习;从物质条件上看,学习者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如图书馆、网络等;从交际角度看,学习者要避免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一方面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时机,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②学习的内部条件影响学习方法的选择。人的个性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外向型的,有的人是内向型的,有的人是白灵鸟型的,有的人是猫头鹰型的,性格不同,选择的方法也不相同。
二、学习习惯的测量与十种不良的阅读习惯
(一)学习习惯的测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诸方面原因,不免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作业马虎、上课小动作多、书本乱扔、学习拖拉等等。要改正不良习惯,教师和学生均要弄清楚已经形成的习惯是不是“不良”,不良到什么水平。
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学习习惯测量方法”,据此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问题:
下列问题.符合自己的就答“是”,不符合的就答“否”,难以决定的就答“不一定”。
(1)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吗?
(2)有面对书桌就是没有兴趣而把时间浪费掉的时候吗?
(3)身边经常备有辞典、字典之类吗?
(4)学习时有下意识动作吗?
(5)在学习中有经常沉迷于空想的时候吗?
(6)做过快速读书的练习吗?
(7)学习结束之后,收拾书桌吗?
(8)学完后,背诵所学内容吗?
(9)有一边听广播或看电视一边学习的时候吗?
(10)发回的试卷,经常重看吗?
计分方法:
第l、3、6、7、8、10题,答“是”给2分,“不一定”给1分,“否”不给分;第2、4、5、9题,答“是”不给分,“不一定”给1分,“否”给2分。把每题所得分数相加,即是总分。
等级评定:
总分3分以下非常差,4~7分较差,8~12分一般,13~16分较好,17分以上非常好。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十种不良的阅读习惯
学习习惯中,对高职学生群体而言,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有以下这些习惯的人会妨碍阅读速度和理解,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高效阅读必须克服这些不良阅读习惯。
1.音读。音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读出声;②唇动;③舌或喉、声带动;④心诵,即大脑中发声。音读的最大弊端,是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拖慢阅读速度。如有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唇、喉。但根本方法还在于强化速读练习,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速度提高了,音读现象自然就会消除。
2.字读。逐字阅读习惯并不能增加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反而在许多时候会把意思完整的句子割裂成字、词,注意力被单个字词所分散。在阅读中妨碍和减慢了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及记忆,就像身处森林中却只看每一棵树而不见森林。如有这种习惯的人,你就要尝试阅读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阅读“字”,就好比你在听别人讲话时,是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在速读练习中,如能在练习初阶即可达到一目半行文字的水平,那就可以消除逐字阅读的弊病。
3.指读。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因为手指不及眼睛敏捷,所以绝对会降低阅读速度。如有这个习惯,必须自己强制将双手拿开,只靠自己的眼睛来动引导阅读。
4.转动头颈。阅读时由颈部带动头部从一边转向另一边,这样的阅读习惯肯定会降低阅读速度,增加你的学习难度与疲劳。如有此习惯,克服的办法是双肘支桌、双手支颔,单纯依靠眼球的转动引导阅读,坚持练习并形成习惯。
5.纠缠生字。在阅读中发现生字或生词是正常情况,但如果你因为生字、词而读读停停,就会打乱阅读节奏,减慢阅读速度,并打断了你的阅读思路,妨碍你完整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信息。解决的办法是平时须多识字、词,或在阅读时先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