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酒一般在过农历新年前酿制,先把糯米和杂粮或野果拌匀,用水浸泡一天后滤干水分蒸熟,温度适宜时拌入酒药粉,再放进缸中发酵。发酵中要把缸封好埋进谷糠堆里,两三天后拨开谷糠,为酒降温。因为在谷糠里蒙久了,高温会把酒烧坏。酒酿好后,饮用时,舀一勺带着酒糟的酒,兑上水加热喝,也可以直接兑上山泉水喝。瑶族人还喜欢把酿好的糟酒装入大缸密封,有的糟酒密封数年成“老糟酒”,酒香浓郁,浓得化不开,舀上酒糟,甚至牵着酒丝。
糟酒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场合是在劳动生产的大山里。东山乡缺水,泉水少,水井也不多。去山上劳动时,用桶装上糟酒,用井水冲和,带到劳动的地方,口渴时喝上一口,清凉生津,饿了时吃上些酒糟,还能抵饿。当地的瑶民上山时如果碰上想要喝糟酒的人,一定会大方地请人喝酒解渴,吃酒糟解饿。
糟酒特别是“老糟酒”还是待客的重要饮品。瑶族人好客,也好酒,用酒交朋友,用酒交心。一进瑶寨,好客的主人会斟上一碗满满的糟酒,客人如果爽快地喝下两碗,主人马上认作朋友,高兴地招待。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果客人拒绝,会被认为没有诚意,得到的回应只能是冷漠。如果客人实在不能喝,可以请主人换成小碗,尝上一口,主人也会理解。糟酒不仅用来喝,还用来吃。嚼到糟酒里的杂粮和野果,劈啪作响时,主人会高兴地问:“响(想)不响(想)?”听到“响!”的回答,主人趁机会说:“想啊?那就再来一碗!”一顿酒喝得趣味盎然。
瑶族的酒风如同陈酒一般浓烈,酒俗如同米酒一般醇厚。
酒是瑶族人衡量友谊的重要标准。瑶族人好客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敬酒,如果客人很干脆地一饮而尽,主人的心就像喝酒一样暖,喝得越多,情谊越酣。如果客人一开始就拒绝,主人会认为不被尊重,像冷水下肚,脸上也冷漠相对。广西巴马瑶族迎接贵客时,要在屋外设“三关酒”,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客人方能进屋。而很多山区瑶族的酒风可算剽悍,笔者的父亲曾与一个瑶寨寨佬喝酒,酒至兴处,寨佬把门用木条钉住,通宵喝酒,不醉不休。然而经此一“役”,寨佬把父亲当成自家兄弟,什么事都愿意帮忙。
酒是节庆文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婚丧嫁娶,酒都是不可缺少的,可助兴,可解忧。广西大化的瑶族在嫁女时,要把拌和了蜂蜜的酒摆在房屋楼梯上,每一级台阶放一碗,娶亲的人上一级台阶喝一碗酒,出门同样如此,喝不完新娘可就出不了门了。
酒还是瑶族人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酒席上,瑶族人谈古今、讲故事、说道理、唱酒歌。酒还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歌、故事和谚语。而酒席上的规矩,更是瑶族社会构建秩序、教授礼仪的场合。在广西全州东山乡的瑶族村寨,在乡亲聚会的酒席上不能随便坐,必须论资排辈。敬酒的顺序,以主人向客人、晚辈向长辈敬酒。瑶族的历史、文艺、哲学、礼仪、道德等通过瑶族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代代传承。
瑶族的酒文化丰富,其中重点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酒席文化——笑酒和酒理。
笑酒。
广西的布努瑶不仅喝酒,更要喝“笑酒”。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婿非常不尊重岳父,对岳父不理不睬,连岳父喝一点酒,都会怒目而视。寨上的人知道以后,请这个女婿去喝酒。在酒席上,寨民给女婿讲寓言故事,边讲边笑,旁敲侧击,终于让女婿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从酒桌上回来以后,女婿对岳父的态度变好了。从此,人们相聚在酒桌上,就会互相讲故事,用幽默的语言批评劝导人,轻松地让人接受批评,反省自己,酒桌的气氛还异常热烈。慢慢地,酒桌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发展成别具特色的“笑酒”。
逢年过节、喜庆团聚或招待宾客之日,大家围桌饮酒,酒正酣时,两人一对,唱酒歌、讲故事、抖笑料,互相赞扬、互相揭短,内容随机应变,随时节、场合、宾客不同而即兴发挥。不管什么内容,都与“笑”相始终,内容丰富生动,语言风趣幽默。笑酒中最有特色的是批评人。按理说,批评人经常引起不快,但“笑酒”中的批评不但让人接受,还最能引发笑声。酒桌上的两人,一方带着善意,讲一个笑话或者唱一首歌,用幽默的语言,含蓄而风趣地批评对方,揭对方的短。而另一人不但不羞恼,反而大方地笑,迅速地回击,然后互相罚酒,酒桌上常常爆发阵阵笑声。如此开心的笑酒当然不会轻易散席,一顿笑酒短则半天,长则从早到晚,甚至通宵达旦。
在歌声、笑声中,一碗碗酒被一饮而尽,彼此的友谊更加牢固,批评和规劝在笑声中融入人心,在美酒中滋养人生。传统的典故、民族的哲理、人生的格言得以继承,瑶族人的智慧、幽默、乐观在笑酒中挥洒得淋漓尽致。
酒理。
广西兴安县华江乡的瑶族在过节或婚庆等重要场合,酒席上要喊酒理。所谓“酒理”,如其名,即喝酒的道理,喝每一杯酒之前,都要讲出喝这杯酒的道理。讲不出道理来,酒是“傻酒”,人们会干坐不动。
酒理可不是随便喝随便讲的,规则和内容很是讲究。
酒有36杯,18杯为敬酒,18杯为其他的酒。酒理是用来喊或者唱的,由专人负责,扯开嗓子,拖着音,把道理编成有韵律的句子,配上瑶语多音调的天生韵律感,像是唱歌一样。其中第一杯要催,此后逢双都要催一次。催即敲锣,喊完道理,由鸣响师傅敲响锣鼓后再筛酒,由陪酒的人陪客人喝酒。乐器的伴奏,使得酒理增添了仪式色彩。
酒理与酒席的场合、杯数相结合,不同场合内容不同,不同杯数说法也不同。以婚礼为例,娶进媳妇,家里添了新丁,必须告诉祖先,要喝祖先酒。第一杯把添丁的理由结合当时的环境编成句子,再祝福“富贵双全第一杯”,此后根据杯数表达不同祝福,如第五杯酒是五登科,第六杯酒是六合,第七杯酒是七星高照,第八杯酒是八方生财等。一餐酒席往往要进行半天,可分为上午酒和下午酒。
节庆上的酒不仅为助兴,更被赋予了很多意义。每一杯酒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每一杯酒都蕴含着诚挚的礼节,每一杯酒都寄予了吉祥的祝福,每一杯酒都凝聚着不凡的智慧。
第三节服饰习俗
散落在南方高山、平地中的不同的瑶族群体,犹如一朵朵盛放的鲜花,由绚丽多姿的服饰装扮得五彩斑斓。史籍记载瑶人“好五色衣服”“衣斑斓布”。一般来说,瑶族服饰由头饰、上衣、裤装或裙装、绑腿、布鞋或草鞋组成,服饰的组成元素为布、丝线刺绣,银、植物染料,一些服饰中还有竹木制的装饰物。自古以来,瑶族人的服饰如花儿的颜色与形态一般,难以尽述。单头饰来说,勉瑶支系的瑶族就有尖头、平头、包帕、高架等大类,拉珈瑶有飞檐式头饰,大类中还有不同小类。
瑶族绚丽的服饰记录着瑶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表达着内心的审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勉族系瑶族的祖先为五色神犬盘瓠,盘瓠为平王击败高王后,被封为盘王,并赐公主与其成婚,生下的6男6女赐予12姓。盘王在山上猎捕一只山羊时,被触身亡。崇拜盘瓠的瑶族将对始祖的崇拜和缅怀也融入了服饰之中。广西田林的盘古瑶头戴层层缠绕的圆形包头,身着长过膝盖的蓝靛布衣,腰围绣着繁杂图案的五彩围裙,从肩部及腰的以红色为主的华丽衣襟边镶有一串红色绒球,胸前挂有银牌和项链。这是一种典型的纪念盘王的服饰。胸前的银牌一般为6块,盛装时可多达12块,正是12姓瑶人的象征。红色调的衣襟和红色绒球象征着盘王的子女背负盘王尸体时,被血染红的胸襟。
广东乳源必背的瑶族女子盛装时头戴一种“凤冠”,象征着与盘王成婚的公主的凤冠。这种“凤冠”高约30厘米,宽为高的两倍,里面用竹架撑成五角,以白布巾裹盖,顶部覆盖三角形绣花头巾,靠近额头是一圈绣花带。这种像凤冠似的头冠,在其他一些勉族系瑶族的女子头饰中也存在,或饰以绣花,或饰以珠串,层叠繁复,虽然形状和装饰物各异,但都有凤冠之华美和气势。
贵州的狗瑶为纪念始祖神犬盘瓠,女子穿一种狗尾衫,两襟在胸前交叉,前襟比上衣长,两端仿造狗尾缝制,在腰后系结若狗尾一般垂下。
瑶族人还把历史记载在了服饰上。广东排瑶男女穿瑶族服饰时,发髻上会插一支或数支雉鸡尾羽或白色鸡毛,象征着一把把利剑,这是为了纪念当地的英雄豆腐八王。传说有一个叫豆腐八贵的男子,吃了一个仙鱼头而力大无比,吃完的鱼骨变成一把利剑。当时瑶族人深受压迫和剥削,豆腐八贵率众起义,被封为豆腐八王。起义军一直攻打出山外,却没再回来。排瑶男女都在头上插羽翎,以纪念豆腐八王和起义的英雄们。
在布努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瑶王有一枚皇帝赐的大印,可用来管理村寨,调兵遣将。瑶王非常疼爱外孙,连瑶王印都给外孙玩。可是有一天,瑶王印不见了,土司在这时前来攻打瑶王。原来,瑶王的上门女婿是土司的儿子,将瑶王印盗走了。没有瑶王印,难以调兵遣将,瑶王孤军奋战,满身是血。这段历史就以瑶王印和血手印为代表,被铭记在服饰上。
布努瑶支系的白裤瑶服饰中,最突出的是对鸡的崇拜以及瑶王印的传说。白裤瑶崇拜鸡,雄鸡象征男子,雌鸡象征女子,男子的盛装就像一只雄鸡一般。传说古代有9个太阳,被白裤瑶勇士射落了8个,剩下1个不敢出来,人间暗无天日,无论谁去请太阳都不出来。最后鸡发出咯咯的声音,太阳出来了,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鸡因此受到白裤瑶的特别尊崇。
白裤瑶男子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胸前两侧各绣一个鸡仔花图案;裤子用白布做成,长度刚过膝盖,裤脚用黑布镶边。盛装的上衣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鸡仔花和米字纹图案。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长短比例像手指的红色花纹,它们是血手印的象征。女性不分冬夏均着及膝百褶裙,深浅的蓝色环绕,红色无纺蚕丝片镶边。冬装上衣一般为右衽,袖服,无扣。夏装的上衣称为“褂衣”,用前面为纯色黑布,后面有各种图案的布缝合而成。过去女子在褂衣里不穿内衣,乳房若隐若现,突出了白裤瑶对母性的崇拜。而衣背以“印”为主的图案,又是为了铭记失去大印的历史,并获得瑶王的保护。
与白裤瑶同属布努瑶的红瑶女子,衣服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印形图案,也是为了铭记瑶王印的教训和历史。红瑶的另一个特点是女子的长发,头发被视为第二生命,只在成年仪式上剪一次头发,而剪下的头发和平时掉的长发要珍藏起来,等到结婚生子后,盘在头发中。乌龙盘发的是已婚已育者,螺丝盘发的是已婚未育者,长发用黑布包起的是未婚者。
茶山瑶的头饰很有特点,分为银叉式、银簪式、竹篾式、絮帽式。其中银叉式最为普遍,无论盛装便装都会戴在头上。茶山瑶的头饰体现了瑶、汉、壮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女童的头饰来看,头戴三块银板组成的三角帽,帽上铸有大小对称的山峰图案、对称涅盘佛像、一对古代书童立像、对称的一对形似凤凰的图案,在其上方有太阳纹,两旁有云雷纹,下方有水波坟。戴银簪式头饰的妇女,梳成像汉代仕女式发髻,插上银簪,上有花卉图案、太阳纹图案。
茶山瑶的头饰还带有浓郁的瑶传道教色彩。幼儿满一岁时戴的公仔帽,帽前贴有九个银制的神像,居中神像是太白金星,两旁对称的神像是韩湘子、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钟离权、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
瑶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和习俗也在服饰中得以体现。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有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白裤瑶上的“米”字纹则体现着耕种的田地。另外,瑶族服饰还反映了年龄、婚姻、爱情及社会地位等状况。
传统瑶族服饰都是手工制作,花工多,代价高,手工技术要求也高。一个瑶族姑娘从小孩时开始学习刺绣制作自己的服装,一辈子也做不了几套。传统的瑶族服饰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一种是瑶族盛装历代相传,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现男女两套相传200余年的盛装服饰,专用于婚礼时穿戴。一种是老年人去世时,要将自己的衣饰随葬。这种方式使得已经在流逝的服饰文化更缺少了实物的见证,阻碍了技艺的传习。
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瑶族服饰如今也面临着萎缩、消失的危险,繁复的衣饰和穿戴,考验耐心和细心的印染刺绣等技艺,都在简单方便的现代服饰面前失守阵地。而年轻人与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接轨更加剧了瑶族服饰面临的险境,瑶族服饰的未来需要瑶族自身和整个社会来关心。
第四节居住习俗
一、穴居
在广东省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所在的山中,至今还留有明代时瑶族人所凿用于居住的洞穴的遗迹,当地人称之为“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