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36600000015

第15章 宁夏生态移民的经验、启示及存在问题(1)

建国62年来,我国在东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的开发建设中,曾先后进行过具有相当规模的移民工作。在这60余年间,不同地方还穿插着各种各样的移民,从组织移民角度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用很高代价换回的教训。1980年代宁夏“三西”所进行的环境移民、吊庄移民从经济效益来看,不仅使移民脱贫致富,取得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改变了生态环境,使沙地碱地变为绿洲,是当代集体移民成功的典范。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经验与启示

(一)效益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1983年以来,宁夏组织实施的吊庄移民,成功地将山区特困户逐步搬迁到宁夏北部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实践证明,吊庄移民的实施对于缓解贫困、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生态效益,移民搬迁后,自从移民迁入后,既调整了社会内部结构关系,同时把灌区丰富的大片荒废退化沙地变成万顷良田;对于迁出地来讲,人口迁出减轻了山区人口超载的压力,缓解了人与自然失衡的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良性发展。二是经济效益,通过吊庄移民,把世代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从社会负担转变为国土资源开发的积极力量,使移入区的农民由被动受穷到自觉创造财富。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负担,也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三是社会效益,通过移民搬迁,促进了山川交流、城乡交流和人际间交流,成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的纽带,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使潜在的劳动力对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对宁南山区扶贫提高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振兴宁夏经济的主体工作。吊庄移民就是把群众自发的移流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这样一方面使山区大批无序流动人员有了固定的安置,为山区群众解决温饱找到了一条稳定而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为灌区的荒地屯垦输送了劳动力,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扶贫吸引了移民,移民促进了扶贫;吊庄安置了移出地的超载人口,移入地的人口也促进了吊庄的开发建设。

(二)模式

宁南山区吊庄移民所采取的形式可以归纳为同心河西模式、泾源芦草洼模式、南山台子模式、华西村模式四类模式。

同心河西模式。这是一种县内吊庄移民的形式,由贫困县自建移民吊庄点,改旱地为水地。同心的河西、河东,海原的兴隆、高崖、李旺,固原的七营一带6处分别隶属于3个县,故又称同心灌区、海原灌区和七营灌区。县内移民吊庄以同心河西乡成就最为显着,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是:一是统一规划,着眼于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二是营造绿色长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三是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灌溉技术,实行科学用水,改大块漫灌为小畦灌溉;推广优良品种,套种玉米,由一茬变二茬,机耕机播,产量逐年增加;实行科学实验示范,狠抓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泾源芦草洼模式。这是一种县外吊庄移民的形式,由贫困县搬迁移民至银川市西夏区现今的兴泾镇。国家扶持,政策给予优惠,迁入后开始阶段免交水费、免征义务工等,有的吊庄移民基地还接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

南山台子模式。是一种县外插户吊庄的形式,即西吉、海原、彭阳三县分别在中卫、陶乐、中宁等地插户,尤以中卫南山台子具有到表性。华西村模式。是一种民间互助互利的移民方式,起点比较高,移民不单纯是开荒种粮,解决温饱,而是做到农业、工业和副业同步,集镇建设和社会福利建设同步,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同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是一种移民吊庄的高级形式,是扶贫致富形式的一种新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实行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解决温饱与规模经营相结合、常规种植与高新技术应用相结合、发展生产与旅游观赏相结合。从总体上看,原是风沙肆虐,一片荒漠的华西村,1996年兴建吊庄基地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使移民群众基本上实现了脱贫目标。同时这种吊庄移民的开发模式,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闲置国土资源的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找到了一条实施区域开发的有效途径。

(三)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吊庄是农村土地开发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较好模式,其成功经验与启示主要表现,一是政府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使原来成为包袱的山区超载人口与灌区待开发的土地相结合,既减轻了原居住地的生态压力,也推动了川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纵向转移与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成为吸引和鼓励移民的重要条件。三是重视吊庄的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是实现规划的重点所在,如排灌水渠道,供水供电和其他生活服务等。四是政府部门抓好组织和服务是吊庄建设成功的保证,如信息服务,生产技术指导,劳动力技能培训等。

案例1:1871年8000多人来到当时荒无人烟的泾源,129年后的2000年,人口以增加到11.22万人,人口增长了14倍有余,人口密度146/平方公里,比我国当时人口平均密度还高。为了缓解泾源县的人口压力,宁夏在银川市郊区的芦草洼建立了吊庄,10年内移出了3万人,但这里人口仍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移走3000人,年净增也是3000人。又如,有些移民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本来就很高,而移入新居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几年内出现了更高的现象,从这一方面讲,有些吊庄实则违背了移民的初衷。

案例2:红寺堡移民搬迁后出现的问题对“十二五”时期宁夏移民安置区的启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于1998年9月开发了红寺堡移民安置区。将宁南山区生态恶化、生存条件很差的区域,先后迁出19万之众入住移民新区。在自治区统一规划下,历经几年,先后建成40多座大型行政村,内含170多个自然村落。各村落排排整齐,民房座落有序,条条道理笔直通达,文化、医疗、教育配套设施基本齐全,现在,这里已形成千顷绿洲和富有生机的座座村落,一个在宁夏中部旱塬上快速崛起的移民新区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端倪。红寺堡移民安置地建设表现为村落依渠而建、村落依路而排、村落结构合理、入住移民多为回汉杂居、建筑风格各异等几个特点。

随着迁入移民的稳定,移民村落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如下:一是宅基用地与庭院经济田界限不明确,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现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顽症。二是村落建设规划不到位,发展空间狭小。红寺堡移民新区,在初期规划设计时,除住宅区、道路、村委会驻地、学校、医疗站、自来水供应点外,对农民最基本、最急需的秸秆堆放地和粮食打、碾、晒场地没有纳入规划,更没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导致农民作物收割后将柴草任意堆放。除了每个农户家中堆满了草垛外,草垛已挤占了村道两侧的林带,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村容村貌。由于没有粮食的打、碾、晒场地,凡是村落中被水泥硬化了的道路及穿村而过柏油公路,都变成了碾粮晒草的场地,这不仅影响了车辆通行安全,也为村落的消防埋下了隐患。发展空间狭小也制约了村落的未来建设和远景设计。三是村落巷道的标识化建设滞后。红寺堡每个移民村落都分布着若干个纵巷和横巷,从而形成了若干个十字路口,由于是统一规划,十字路口十分相似。例如,红寺堡镇团结村,内有南北巷8条,东西巷6条,相互组成48个相似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标识,就连本村人也往往迷路,如果外村人前来走亲访友,当地村民大多数都表述不清方位,这给群众的出行和相互间的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并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四是村落的垃圾和污水治理亟待解决。红寺堡移民区在建设初期,只对村落的布局、道路、巷道及林带渠系、电网、自来水管网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而对村落中的环境保护欠缺考虑,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地,更没有污水排放设施,由于庭院的地势普遍高于门前的巷道,各家排出的污水肆意流入村中,垃圾随意堆放在道路两侧,使村落的环境受到了极大污染。

移民不只是一个经济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一个价值转型的过程。因此,在移民过程中,要注重长远,要进行科学论证,要使人口与经济社会生态走上和谐发展的路子,让移民真正“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使其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而安居乐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移民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改变居住地点,它是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涉及到安置资源的配置、生产生活条件的变更、生活习惯的调整、生活前景的预期判断、产业发展取向、土地开发利用、劳动就业安置、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观念的转变、迁入地对移民结构性影响和移民社会管理等诸多环境适应、文化适应、社会适应问题,以及迁出地的生态恢复和迁入地的区位选择对移民根本利益的保证等。因此,宁夏在移民搬迁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安置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宁夏移民安置包括开发土地集中安置、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劳务移民无地安置和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五种方式。“十二五”时期宁夏对中南部地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人口的安置属于集中安置,是将整村或整组搬迁到新的安置区统一安置。这是一种理想的安置模式,受到了移民的普遍欢迎。尤其是有土安置让移入区农民能更好的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党的惠民政策。宁夏移民的有土安置对世世代代以农业为本的,综合素质比较差的农民而言真的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有土安置涉及迁入区和迁出区土地问题,针对生态移民土地问题,早在2008年5月30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有关问题的决定》,就迁入区土地问题作了规定,该决定对妥善处理移民规划区内的有关土地问题,保障迁入、迁出区农民合法权益,维护迁入、迁出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法制基础。但从执行情况看还存在问题,主要是移民迁出区土地回收工作力度不够;迁出区原农村集体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工作进展缓慢;部分移民仍存在两头跑情况;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更、登记工作进展较慢;有些移民安置区存在着所承包的土地进行私下交易转包的现象,从而带来土地纠纷和矛盾增多,影响了移民稳定。

同类推荐
  • 畅游台湾

    畅游台湾

    书是作者到台湾实地旅游考察而完成的一本旅游指南书,是即将奔赴台湾或者已经到达台湾的旅行人员必备的手册。
  • 原野上的原野

    原野上的原野

    这是一部用心来诉说蒙古草原上的感动的作品,在作者深情地勾勒下,我们仿佛能听见牧民们的放歌与交谈,孩子们的追逐与嬉闹,看见门外树桩上拴着的马,以及狗在来来回回跑。在这篇纯净的土地上,牧民们外出时家里不需锁门,对待外来的客人异常热情谦恭。这是作者的故乡,也是作者的天堂。他写草原上的每一个眼所能见、心所能感的东西,每一种东西、每一缕思绪无不洋溢着他对草原、对蒙古最热烈的、最深厚的爱。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读后能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并归于平静。他的笔很淡,却写活了他所身属的草原,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 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四川

    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四川

    本书介绍了天府33处绝色风景、巴蜀山水26处文化胜迹、18种西南风情,以及不可错过的8站重庆之旅。
  • 美人何处

    美人何处

    安意如最新散文集,依然是解读古典,全书分两部分内容——解读古代美容时尚,通过赏析古代女性的经典故事,以其独有的特质为本,与当下美容话题形成对比、解析。如:杨贵妃的风韵和现今的减肥话题、金庸笔下小龙女的清新和现今的美白话题等。解读古代情商高的美女。文字隽永,将古代美与现代美给予新的注释。如:褒姒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观、王宝钏一生倔强且悲凉的等待,鱼玄机与温庭筠的故事等。
  • (世界我知道)欧洲——冰岛

    (世界我知道)欧洲——冰岛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冰岛的风光与民俗。
热门推荐
  • 梦回水师营

    梦回水师营

    公元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的清朝。来自21世纪的大学生丁小周无意间回到了这个蒸汽铁甲舰的时代,并在阴差阳错中成为了一名北洋水师的水兵。从一个伟大舰队的辉煌到衰弱,他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英勇顽强的不朽丰碑……
  • 主神的灭亡

    主神的灭亡

    (本书施法者是修道者、法师的合体版)自道祖证道,三尊传法。这个无尽宇宙开启了修行之门。远古时的主神空间也重生在这个世界。然而,主神空间的策略走错了,祂以为自己还是最初之神,生命都还是当初的蝼蚁任其玩弄。修行之法的传播将要崩灭走上了末路的主神空间。(本人写书只为兴趣所以更新少但一定一周有一更。另向薄暮冰轮学习她的全书无收费章节并且我这是没女主的直男文。别以为我看过薄暮冰轮的书我就不写直男文了。)
  • 超极品公子

    超极品公子

    昔日的杀手之王归隐都市成了一名学生,且看最牛学生如何纵横都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空飘流录

    星空飘流录

    杨蛮得万界系统,行走诸天万界,领略异界异域风情,习诸天万法,成就不世传奇。
  • 嫡女风华:重生嫡女之琴瑟和鸣

    嫡女风华:重生嫡女之琴瑟和鸣

    叶浅韵在现代遭遇义妹的背叛,蓝颜的欺骗,最终选择同归于尽灵魂穿越到已经被狠毒庶妹害死的丞相嫡长女身体,她发誓要为她报仇……奇怪的是在现代自己的哥哥叶昀之,夏晨庭,秦菱都在这里既然不是穿越。遇见暮连城这个油盐不进的冷面王爷,他无心皇位,她一心只想逃离他……
  • 女修封神录

    女修封神录

    主角江南絮飞升仙界,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新的环境,新的经历!仙魔两界的碰撞!已然衰落的家族等待重新的崛起!悬而未决的感情,也将在仙界获得最后的结果!
  • 请问你可以做我的女儿吗

    请问你可以做我的女儿吗

    她逐渐陷入了暗恋与黑历史的纠葛之中,一旦追逐爱情,就要直面自己的黑历史。而陈语瑶毫无疑问地选择了追逐爱情,走上了步履维艰的打动木头人道路。
  • 韩娱之有缘相聚

    韩娱之有缘相聚

    悲伤少年从军回来会发生什么各种暖心的故事呢?请大家敬请期待,本人新手上路,不足之处大家多多包涵。本书单女主,涉及到的综艺以及影视和歌曲可能时间不同,不要见怪,谢谢大家!
  • 大道仙路

    大道仙路

    一个被逐出家族的少年,在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世界里,履历艰险,从练气,筑基,金丹,最终凝结元婴,且看主人公如何让在长生仙路上,披荆斩刺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