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24300000016

第16章 西蒙娜·德·波伏娃:双刃的言辞之剑(2)

不止一位评论家指出波伏娃出于不得已接受了萨特这个别出心裁的“协定”,甚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波伏娃是很屈辱的。从表面上看可能如此,“偶然的爱情”对男人不过是把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合法化”。波伏娃从自己母亲那里充分看到了这种情况给女人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在那本令人振聋发聩的《第二性》中,她对这类现象作过猛烈抨击。当然不同的是,这回她也有了“偶然的爱情”的权利。然而许多事实表明,她不可能像萨特发挥得那么彻底,“条约平等”的背后是“事实上的不平等”。那么,她本人是不是像其他某些女权主义者那样,在涉及自身时所运用的是两套标准?对波伏娃这么一个心智复杂而又透明的女性来说,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协定中的第二条应该得到充分注意:他们必须公开谈论各自“偶然的爱情”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就是说,把它们完全转换为言辞,在语言中让它们再度激活、呈现和得到定型。这就是说,在包括性爱在内的爱情行为中,有关它们的“言辞”起着真正引导的作用,“言辞”使得所有相关行为及感情获得意义。前面提到过波伏娃的起点与萨特的起点有些差别,或许还应少许提及波伏娃先天条件的优越性——比起矮小、斜视的萨特来,波伏娃高个儿、优雅、迷人。然而,终究别忘了,波伏娃是在写作上有非同寻常抱负的女人,她不是“可写可不写”,她是非写不可。一旦她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自己身上这种不可遏制的冲动,事情就会调个方向:她把自己变得适合于写作,以写作的眼光来要求生活。和萨特做爱是一回事,和萨特交谈是另外一回事。正是萨特可以无限地满足和调动她本人的语言欲望、她在智性方面的野心和追求,除此而外很难有人做到这一点。“我再也不可能找到第二个能和我达成完全默契的人了。当良机赐给我之时,我紧紧抓住不放,我的激情和韧性表明了我想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强烈愿望在我心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反过来也可以说,萨特还能上哪儿去寻找波伏娃这样既富有激情又拥有智性、既具备丰富的感受力又迷恋纯粹理性活动的女人?他们之间禀赋上的差别正可以互相补充,而各自拥有的优势成了两个人的共同财富。双双用言辞对这个世界长驱直入,一道分享其中的无穷快乐,是这两人之间“魔鬼联盟”的牢固基础,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因此,波伏娃对自己在萨特那儿的位置是完全自信的,哪怕这个假冒的唐璜看上去朝三暮四。她对萨特了解得比谁都更清楚,就像对自身本性的了解一样。在他们之间,言辞代替了性爱。一度出现在他们之间的“波兰小姑娘”比安卡在后来的一本叫《萨特、波伏娃和我》的书中写道:在他们两人的关系中精神性占了主导地位;是那位美国情人奈尔松·阿尔格仑才让波伏娃“第一次懂得了爱”。波伏娃可以说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供奉在言辞的祭坛上,身体交付给了语言。

一个从智性出发向着生活冒险,一个从生活出发向着言辞冒险,他们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倾向于重叠,如同真正的“一个整体”一般:以生活作为智性的抵押,以生命作为言辞的借贷。但这也很快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陷入一种接近悲剧的状态:两人都随时敏感地观察自身的各种体验和感受,也密切关注对方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同时关注自己在对方身上引起的反应,其中任何一方都知道对方怎么感受自己,自己可能引起对方什么样的说辞。换句话说,他们双双都处在言辞的严密监控之下,如同处在“语言的牢笼”中一般。这真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状况。封闭性应该被打破,于是需要引进第三者。这就涉及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他们之间几度出现的“三重奏”。在“波兰小姑娘”比安卡之前,还有“俄罗斯小姑娘”奥勒加。

人年轻时不免有一个“形而上”的阶段。由于年轻生命本身的丰满、宽大,不曾遭受后来一再加之的损害,这个时期可以接纳许多不能接纳的东西,如异性之间的“三人小圈子”。这类似于一种“小乌托邦”。而萨特、波伏娃和他人之间的“小乌托邦”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通过一个“他者”来发现自己,发现对方。奥勒加和比安卡是波伏娃班上不同时期的学生。奥勒加是一位金发斯拉夫人,被形容为“小淘气鬼”,具有一种令波伏娃着迷的极端性格,跳舞一直能跳到昏厥倒在地上为止。她身上蔑视成规的性格,比波伏娃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波伏娃称奥勒加和她自己一样“属于黑衣使族”,奥勒加是她自己“在魔王面前的教女”。很快,萨特本人也迷上了奥勒加,为此一度失去了他通常的平静。可这次是波伏娃非常依恋的女友,气氛变得迷乱和紧张。这三人白天在巴黎的街头闲逛聊天,夜晚在酒吧迟迟逗留。两个成年人允许奥勒加成为他们之间旋转的中心,允许她像掌握着方向盘一样一会儿转向波伏娃,一会儿转向萨特。而每一次这么做,就要暂时打破他们之间的平衡,激起或大或小的涟漪,以便更加富有冒险地进入下一轮的转换。“人和人的关系,要在不断发现新鲜因素的过程中发展。”波伏娃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但这仅仅是一个向内旋转的“小圈子”,仅仅在他们互相之间寻找“新鲜”,实际上所寻找到的仅仅是对方引起的反应,就像在镜子里看自己一样——萨特和波伏娃通过奥勒加看到的永远是他们本人,他们互相之间看到的更接近于欲望的互相模仿;所谓的“真实性”,只是在一个幽闭的空间中互相映射和自我映射。而往深里说,这种幽闭是他们两人关系中固有的,是为言辞的性质所决定的,引进一个“他者”进来也无济于事。关于这种幽闭性质的观察和结论,后来出现在萨特的《间隔》和波伏娃的《女客》中。如此看来,很难把这两部作品当作一般人与人关系的探讨,而是他们这种人替自身设立的特殊处境的探讨。

比安卡是位犹太人,1937年出现在波伏娃的课堂上时还不到十七岁,后来和他们两位都有肉体关系,两年以后,战争结束了他们的“三人游戏”——更准确地说,在这位处境可危的姑娘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她被两位成年人抛弃了。先是萨特,然后是波伏娃,主动提出中止他们的关系。波伏娃在给萨特的信中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冷漠谈到这位女友的“离去”,并且一直到战争结束,都不去设法打听这位姑娘的下落:是被流放了还是死了?比安卡在后来的回顾他们三人关系的书中写道:“他、波伏娃,给我的只是伤害。”该书最令我吃惊的还是萨特对于当时危机四伏的时局的态度。他是否能预见到战争的爆发是一回事,但对于比安卡表现出来的不只是对于个人命运的担忧——以那样一种轻率的口吻来谈论问题——是另外一回事:“要做一个完美的小路易丝,,不要去听耶利米的哀歌。”同样,波伏娃在这段时期也经常用刚刚从海德格尔那里搬来的术语来开导这位姑娘,认为比安卡所考虑的时代正在酝酿的危机是“不真实”的。波伏娃拥有一种在社会和历史的现实里所有的人“平等地体验存在”的幻觉。她后来在回忆录《年富力强》中不得不承认当时自己“固执地把幸福作为赌注,我为我的利己主义而感到羞耻”。这种利己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不构成向“个人的存在冒险”的生活是不值得关注的,不能把这种冒险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生活更是不值得一过的;在语言之外,别无其他。

波伏娃是否也应当为在最初的占领期间,她身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在“我不是犹太人,我不是共济会成员”的声明上签字而感到“羞耻”呢?或许不能这么说。还是谈谈她在写作生涯中的表现。当她把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写进作品时,是否构成了对生活及有关人们的轻蔑、侮慢乃至亵渎?那本为她赢得了巨大声誉——1954年龚古尔奖的小说《名士风流》中所塑造的莱维这个形象,是以她的美国情人奈尔松·阿尔格仑为原型的。“当事人”阿尔格仑读后惊呼并为之愤慨:天哪,她是不是记下了我们做爱时的全部细节?在萨特去世之后的1983年,她整理并发表了萨特的《致海狸和其他人的信》,其中所暴露的不管是萨特“哼哼唧唧”倾吐感情的方式也好,还是他令人作呕的性爱细节(包括和其他女人)也好,很难说给她的这位大名鼎鼎的伴侣带来荣誉,波伏娃对此的解释是“一个作家应该向公众展示他真实的面目”。但为什么一个作家的性爱就比一般人的更加值得关注,因而要占据读者大量的视线?其中涉及的许多其他人,他们并不认为向所有人显示自己、杀裸裸地表现自己是适合的和唯一可以做的。就他们而言,与这两个人的相处是单纯的,不仅没有想到这些事情将来要被公之于世,更没想到即使在当时,他们就被置于一种深深的乃至冷酷的观察、质疑之中,处于无所不在的语言的监控之下,像实验室里的老鼠。他们无意识地卷进了这两个人自编自导、自得其乐的游戏,在其中充当消极被动的“他者”。正是这种态度最终激怒了比安卡。当年的“波兰小姑娘”在战后又奇特地恢复了和波伏娃的友情,直到1986年波伏娃去世。但当她读到波伏娃死后于1990年出版的《致萨特的信》,其中以“极其庸俗”的方式泄露了她的全部私生活,以那样一种不屑的口吻谈到她(包括并非恰当地谈及她的犹太人身份和性格),她感到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觉得有必要自己写一本书愤而反击。后来担任中学老师的比安卡在她的书中分析了萨特和波伏娃当年面对欧洲巨大危险时的冷淡,其结论也同样适合他们在写作及个人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盲目的首要原因是他们在精神上的彻底而自私的野心,是他们作为作家专心致志地要‘达到’的愿望。第二个原因是他们像许多法国作家一样,生活在封闭的花瓶里,被巴黎的朋友们包围着,与其余的民众没有接触——这是‘小团体’的后果。第三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哲学不是历史,不准备沉浸于现实之中,而宁可以一种鹰的眼光从高处浏览一切事件。”高高飞翔在生活的远处,恰恰导致了鹰的失明,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经过战争的教训,战后他们调整了自己的立场。波伏娃有过一个“道德时期”,关注和呼吁人的社会伦理,那的确是一种转向。但“转向”并不意味着在原来的个人伦理领域,她拥有了更好的看法和实践,包括对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如何衔接过渡,仍然没有作出必要的说明。依笔者看,她是从一个端点走向另外一个端点,她的“介入”不免带有空洞和因骤然转向带来的急促色彩。

显然,写作有其自身的写作伦理;但另一方面,一个作家还要做些其他方面的伦理修炼,和其他任何人一样。

2001年

同类推荐
  • 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资料

    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资料

    《外国文学译介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外国文学译介研究的发表论文,反映外国文学译介的发展脉络,展现该领域研究的优秀成果;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 诗美创造学

    诗美创造学

    本书探讨了诗的构思、诗之情、诗之思、诗之美、诗的意象、诗的意境、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风格等问题。
  •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修复、维护人们记忆的书。说它有趣,是因为书中收录的这些图片,对于40岁以上的中国人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又是那样的遥远依稀,我们手捧这“熟悉遥远”的影像,肯定会获得某种趣味的享受,就像夕阳下的老者路遇了青年时代的恋人。至于青年人,难道他们对爷爷们早年的情人和罗曼史就真的丝毫不感兴趣吗?何况在教科书上他们已经初识了其中的一些。说它修复、维护记忆,是因为本书对“健忘症”会多少有一点缓解效果;对弥漫的致人健忘、麻木的气体会有一点抵御作用。活着的人读完还可把它放在书架上,等待着还未出生的人取下来继续阅读。书名中的“烙刻”有被迫和自愿两层含义。
  • 大半生最美好的事:新湖畔诗选

    大半生最美好的事:新湖畔诗选

    这个时代的人们对抒情有着前所未有的冷漠或敌视,而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日新月异的媒体传播环境,则造成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滥情倾向。今天,我们无比怀念鲜衣怒马、旌旗猎猎的青春岁月。所幸的是,江南的这片大好湖山,为我们的抒情保留了纯正的诗歌血液。
  • 梁晓声文集·散文10

    梁晓声文集·散文10

    《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为止创作的全部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似的描绘了时代的全景,讨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热门推荐
  • 汉烈

    汉烈

    光烈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初为渤海王,转封陈留王,后乃践祚,因中兴汉故,世称烈祖。
  • 千魄刀

    千魄刀

    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感觉形体魂是轻盈阳刚的阳气,构成人思维才智一个人所能承受的因果是有限的,而事物的发展和真相所能追溯的从前却是无穷的。幼年溺水死亡的弟弟到底是否存在,学校的地下有着什么秘密世界上总有些未知的不属于人类的邻域Paintedredtree
  • 迷路之釉下彩

    迷路之釉下彩

    生活中所有的遇人不淑,都是从惯有的错误认知开始的!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我的阿拉伯王子之风语沙吟

    我的阿拉伯王子之风语沙吟

    一个高考300分不到的废柴女,凭着爷爷的关系进入军校,整天浑浑噩噩,过着不是打人就是被打的生活,毕业后阴差阳错当了一名小女警,从此走上了改邪归正,一世坎坷的道路。一盏神灯,一时贪念,三个愿望,改变了她今生孤苦,来生无路的命运,他是她的王子,他是她的恶魔,他将她推向地狱,她将他送入天堂,悔与不悔,痛与不痛,全是神的考验。羡慕嫉妒恨说:“李唯希,你不当绿茶婊会死呀!”李唯希无奈地摇摇头,说:“唯有希望的活着,也成了装逼的理由。他说:“我这辈子做得最自私最后悔的事就是爱上你,因为我的爱让你伤痕累累,让我追悔莫及,让我们痛苦不堪。”李唯希苦笑说:“你怎么知道我伤痕累累就不幸福呢?你在我眼里就是天堂。”
  •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奶牛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奶牛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这套图书为农家书屋必备书系—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篇。
  • 一梦入黄泉

    一梦入黄泉

    慕容富贵,开封第一衰神。男,不知道父母咋想的起这个名字。他天生文武双全,自认自己非凡人,可他一无所有,还在18岁的美好年华死掉了,来到了黄泉,见到了她,美丽的青女。别人穿越,他却来到黄泉,想要回到人间除非替青女实现心愿并为她工作。又名《在黄泉工作的日子》,集搞笑、悬疑、恐怖和无节操与一体
  • 蛟索缚龙

    蛟索缚龙

    昔年华山正邪大结算的漏网之鱼黑道高手点龙一笔陈伟,纠合同道掳劫尚义门门主移山倒海许正衡的爱女许巧云姑娘,重新引发武林大风暴。黑道巨擘云集的风云会移师中原,与以紫灵丹士为首的侠义道英雄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 奔跑吧神仙

    奔跑吧神仙

    三界大小众神亦有高情雅趣狂仿最热跑男参加名牌大战撕出离合悲欢谱写天下平安
  • 一仙阁

    一仙阁

    自古便有仙,仙中却有异,异者便是魔仙!昨夜小楼听风雨,今日楼台闻惊变。无意有心,未见分晓,待看书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