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24300000042

第42章 新的开端——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及其“回声”(1)

在思想领域中工作的有两种不同的人,他们被混作一处,但其实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完全不一样。一种人可以称之为“辩士”,他们的工作是辩论,其活动主要是在同行之间展开,就只有同行才熟悉和有资格参与的话题和概念展开辨论,外人几乎插不上嘴。真理越辩越明,但也有这样的时候,越辩越归于无效。可以称之为“思想家”的是另外一些人,他们考虑的是思维活动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匹配,如何承担起这个世界,承担起周围的现实和人们,但也不排除有时候他们用言辞根本无法托得住摇摇欲坠的世界。

这样的区分完全不是要划出这两种活动在道德上的孰高孰低,用刚刚去世的大师罗尔斯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他所意愿的“好的生活”。我只想指出,的确存在从一开始就目标不一样的情况,不同的情况则需要不同的对待。1964年,汊娜·阿伦特在接受德国记者高斯的访谈时说,她年轻时对政治不感兴趣,在很长时间之内,她处在一个纯学术的圈子里,对她生活产生震撼性影响的是1933年帝国议会纵火案,紧接着是大规模的非法逮捕,那时候开始她就觉得自己对某些事情有了责任。她随后踏上逃亡之路,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失望,即对自己曾经所属的那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失望,她一度发誓再也不参与任何一种知识分子的工作,于是投入到法国的犹太人流亡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去。当然,事隔多年之后,阿伦特最终还是以一名杰出的知识分子的工作为世人所知。然而不容混淆的是,在她后来擅长的政治理论的领域中,她拥有一个完全是非学术的起点,她不是从别人的学术活动开始自己的学术活动,没有比她更加远离在同行面前发表演说、进行辩驳的辩士了。同为犹太人的德语作家卡夫卡曾经说过,他的幸运在于“自己的弱点正好和时代的弱点结合在一起”,借用这个句式可以说,对阿伦特来说,她个人生活中的痛点正好和时代的痛点结合在一处。她是一个受难者。受难是一个行动,受难是在世界中的受难,按照她后来的理论,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开端。那么,对政治理论来说,阿伦特的受难也是一个新的开端,对以往的政治理论传统或者哲学传统是一个“中断”。

我指的是她能够再度打通政治和非政治的界限,将政治返回它的非政治的起源,重新挖掘扎根于人类生活中的车富的政治资源,在现实权力运作之外给出政治的不同的起点和视野,为让政治不再成为少数政治家的垄断而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套表述有一个全然是非政治的起点,与它相匹配的首先不是其他的政治理论,因而在后者看来,它的确有许多弱点和不足,所受到的批评不只来自一个方面。辩护西方自由民主的人们会说,你看阿伦特尽管有着被纳粹迫害的经验,尽管研究极权主义,但是对西方自由代议制度的好处却很少认同;同时,那些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持批评态度的人也不认同阿伦特的许多观点,尤其是她将贫困归入“社会问题”而从政治领域中划分了出去。最普遍的批评是认为她有一种“精英人物论”的观点,而这恰恰是和更深入的民主相对立的。更极端的像以赛亚·伯林这样的聪明人,就差说汉娜·阿伦特的著作是不值一哂的。但是到了后来——她本人甚至并没有来得及看到——阿伦特的理论的魅力才越来越凸显出来。发生在1989年前后的东欧事变,受到了来自阿伦特理论的深刻影响。玛格丽特·卡诺凡(Margaret Canovan)认为:“1989年公民运动的觉醒和政府的瓦解,提供了一个阿伦特式革命的范例。”杰弗里·艾萨克(Jeffrey Isaac)在《1989年的意义》一文中,分析哈维尔、班达、米奇尼克、康诺德(Konrad)、赫依达克(Hej-danek)等人的思想时,多处用了“阿伦特的回声”这样的表述。波兰人米奇尼克于1995年承认自己“和一些长期卷入波兰民主斗争的人从阿伦特的政治行动著作中直接受益”。为什么是阿伦特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有可能对这些几乎处于毫无希望中的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对这些在第一线争取民主的人来说,他们是否在何种程度上“偏离”了阿伦特的某些表述,而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则重新返回到阿伦特的理论根基,为这套表述提供了更加有说服力的证明?本文试图揭示在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和哈维尔的以行动作担保的思考之间,有着何种联系。

阿伦特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奠定了她有关极权主义思考的基本取向。在她看来,极权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伴随着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极权主义不同于古代的专制统治者。古代极端残忍的专制统治并不需要一套蛊惑人心的漂亮说辞,他们使用的唯一武器是暴力。通过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现代极权主义在一段时期之内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包括一些“知识精英”的支持。处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核心的是“一元化”的原则,是对于世界一套完整的、包罗万象的、首尾一致的解释,其中偶然的、突发的事件不是被删除,就是被磨平,被解释成如何符合一个总的目标。这个总的目标远远高于常识乃至可以粉碎常识的原因在于,它是未来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个正在降临的预言。预言和现实结合的过程,便是谎言滋生和蔓延的过程,只有预言可以“极端地嘲弄事实”并得到人们的容忍。而这恰恰适应了失去根基的惴惴不安的一般人的心理要求。对那些失去社会地位、失去整个社会联系,也失去常识的人们来说,“他们不相信任何可以见到的东西,不相信自己经验中的现实,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而只相信自己的想象,想象被纳入某种普遍的、首尾一致的东西之中”。“群众拒绝承认充满现实中的偶然性。他们生来倾向于所有意识形态,他们把事实说成一般法则的具体例证,并发明了一种无所不包的全能的解释,借此推断为每一个偶然事物的根本,从而排除事物的偶发性。”这样一种世界图景表面上被说成正在朝向某个伟大的目标运动,但实际上是封闭的、停滞的。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主要被当作实现一个伟大目标的工具,除此而外则感到自己是无力和多余的,正如一个偶然事故,从根本上是被否定和被废弃的。当个人生存的根基被抽空拔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就遭到彻底破坏,被削减磨平的个人之间既没有距离,也没有空隙,每个人都被切断了通往他人的正当道路。他所拥有的观点只是重复和增值他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说到底是服从或不超出一个总的意志。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这套表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把极权主义描述成少数人的恶,仅仅是少数疯子给人类生活制造出来的毒瘤,,是少数人强加给大多数人的绝对恶行,如果是那样,一旦这个毒瘤割去,换一个政权换一个统治者,事情就此完结。然而,作为20世纪专制形式的极权主义现象,其特殊性就在这里。通过意识形态的蛊惑,全能的控制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得到了几乎是全社会的支持,它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群众基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尽管地位不一样,角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被捆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共同奔赴一个毁灭性的目标,极少有人能够置身其外。用“毒瘤”的比喻不恰当,更恰当的比喻是“毒素”,某种毒素遍及全身,遍及整个社会所有的机构和个人。在这个上下贯通、首尾衔接的游戏中,看得见的迫害只是突发的行为,被迫害者只是临时选出来的角色,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同时潜伏着刽子手和被害者,他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其所穿的制服是可以互换的。听上去这套表述对被害者颇为不利,被剥夺者并不具备通常说的道德或正义的身份,但无数“普通法西斯”的产生已经向人们证明,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在施加迫害方面,全社会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有可能。在他们全体一致向那个全权的统治者发出欢呼的那一瞬间,他们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魔鬼。至于这种毒素什么时候爆发,如何爆发,在爆发时具体的个人是充当施害者还是被害者,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说到底那也是偶然的。当然这里有一条界限不容混淆:极权主义这艘船是个大火药桶,其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现代武器,掌握这些武器的只是极少数人,他们把这些武器看作是自己的,因而他们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可以为所欲为。赢得和这些武器的一场战争是难以想象的、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冲破这种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如何打破这种由所有的人共同浇铸起来的坚固桎梏?

同类推荐
  • 情感风铃(校园美文)

    情感风铃(校园美文)

    "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在岁月的年轮上,没有什么比青春的花朵更艳,在时空的隧道里,没有什么比青春的价格更高,青春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本书的语言就是如此,清新而舒畅,令人读来,爱不释手,更能深刻的体会到青春的意义、青春的别致!
  • 活在18线:那些远离北上广深的真实生活(南瓜屋故事)

    活在18线:那些远离北上广深的真实生活(南瓜屋故事)

    县城被吐槽为“18线”城市,连接大城市与乡村。在这里既有田园的安逸也有城居的喧嚣;既有繁华热闹也有贫困潦倒;既有恬静幽美也有困苦挣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亲情友情与冲突矛盾同在……有人说:了解一个时代,看一个县城就足够了。我诚以为然。县城里话题很多,人人都在拥挤中前行,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谁在编曲谁在听……人生百态,冷暖自知。写下这些老人故事、婚恋故事、“车祸”故事和债务故事,不是批判也不是颂扬,只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以我个人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发生在“18线”里的那些人、事、情。
  • 有花朵和孩子的意象

    有花朵和孩子的意象

    诗集《有花朵和孩子的意象》是作者李一苇在2015年2月27日至10月27日在家里和医院之间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的。共有诗歌259首,有《新年快乐》、《有花朵和孩子的意象》、《那些上元节的樱花》等作品,体现了作者内心不灭的童真以及用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观察得到的生活。
  • 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

    2013年出版《徒步中国》之后,雷克在微博上爆红,先后为《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杂志撰写专栏,本书即为雷克在中国多家媒体的专栏结集。全书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当下最热门的时政,其中国包括:废除死刑、中日关系、中国教育问题、中国式过马路、韩寒现象等问题。雷克的每一篇文章已经发出虽然褒贬不一均能引起微博热议。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热门推荐
  • 回到宋朝当书生

    回到宋朝当书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个现代青年,醉酒穿越到了北宋天禧年间,光荣地成为岳麓书院的一名杂役。且看他如何从杂役变书生,又是如何从书生发迹的。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将让你知道,事实与此截然不同。此物真稀奇,双丘隔小溪;溪下泉淙淙,丘上草戚戚;有水鱼难养,无林鸟可栖;虽非稀世珍,千古万人迷。……属于黄石的×××××××××××××××××××××PS:本书为架空,请大家不要把史实拿来比对哦,尤其是书院这一块,谢谢!!
  • 伯爵的新娘

    伯爵的新娘

    杰米玛在英国的乡村里经营着一家小花店。一天,她看见一台高级跑车停在了她的店门口,顿时脸色发白。是两年前就分居了的丈夫亚历杭德罗——他终于找来了!!杰米玛和亚历杭德罗一见钟情,两人马上就结了婚,婚后她搬进身为伯爵的在西班牙的城堡,但丈夫很快地就对她失去热情。在杰米玛流产后,亚历杭德罗开始和她分房睡,后来她再也忍受不住痛苦,逃离他的身边,来到这里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两年不见的亚历杭德罗仍旧用他霸道的语气对她说:“我想立刻和你这个背叛了我的女人离婚。”当然,咱们离婚吧。在被你发现我的秘密之前……。
  • 快穿攻略:男主又被逼疯了

    快穿攻略:男主又被逼疯了

    被绑定了系统,从此要按系统的套路走?NO!云遥坚定拒绝。任务?接!但要不要完成,看心情!美男?只撩小奶狗!除非,穿衣有型脱衣有肉,有腹肌还不硌手,可以勉强破例一下。某男主只想体验一下爱情是什么样子,可为毛每次他好像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她都会毫不留情地离开?N次后,某男主终于受不了了,冲到某奇葩公司的前台,吵着要投诉。然后被告知,这是个BUG,没办法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你猜呀嘿嘿嘿!男主:“我一定要找到你,跟你在一起!”云遥:“等你爱上我的时候吧。”男主怒:“我都把心给你了还不算?!”云遥呵呵哒,“骗了我那么多次,还想着不付代价?没门!”
  • 原来那天有阳光

    原来那天有阳光

    我第一次看见月季花时,是寒冷的冬天。紫色的花,耀眼又炫目。我以为它像我,只不过是我不如它。
  • 开国亲王

    开国亲王

    君要臣死,臣一统江山,寿与天齐。君者:父、夫、帝王。——————Q群:1107159757。
  • 相依恋

    相依恋

    只要你在这里,拥抱我,亲我。
  • 总是要学会

    总是要学会

    “你没事吧,不要这样对自己,要好好爱自己”“没事的,有我在”“你想让我和她在一起嘛”“跟你没关系,我自己能解决”“你要不要脸?能不能不要再来打扰我们了”“马薪颜,对不起,我真的好爱你”“你觉得这是真的爱吗?我看见你就恶心”“对不起……全是我的错……”
  • 人间独尊

    人间独尊

    寒冰之巅的王座之上依旧无人远古深海的巨鲸跳出海面,找寻着龙的踪迹武帝城头的农夫遥望着那自远方而来的身影与此同时,苏离遇见了一位濒临死亡的少女,少女似乎毫不在意其身躯上可怖的伤口,只是饶有趣味的问到:“你...喜欢花吗?”............
  • 八九程纪

    八九程纪

    夏天里吃着五毛钱一串的菠萝味冰棒,屁颠屁颠地在校园里散步;左顾右盼地欣赏同校女孩;一群球技不怎样的男孩,却喜欢像疯狗一样抱着篮球冲向球场;这无忧无虑的情景,十年后我们不再拥有!在2005——06年的那段时间里,对于程子彧以及他的一帮狐朋狗友来说,这是一段人人理想饱满,眼光澄澈,生活充满阳光的时代……作者正是如大多数青年一样拥有着各自精彩的高中时代,程和他的兄弟是根据作者真人真事改编,让我们回味平凡而不平淡的校园生活,献给即将逝去的2011。
  • 当红小花莫小染

    当红小花莫小染

    “你有你的背景,我有我的故事,不是很硬,但是你别碰.”–莫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