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31100000042

第42章 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9)

“火焰”是一种状态,用来描述人生处境的强弱态势。火焰低的时候,容易产生信仰主义,眼前“鬼魅众生”。知识力是火焰高的标志,而当知识、科学、理智无法解决难题时,彼时的强者同样会产生迷信。韩少功认为现代主义文化就是现代人在火焰低时的产物。由此,科学与信仰成了人们在不同处境中面对世界的态度,并不是绝然对立和矛盾的。韩少功以此来反对科学主义对信仰主义的鄙薄:“人和人是不可能一样的。如果我不能提高多数马桥人的火焰,我想,我没有理由剥夺他们梦幻的权力……”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逻辑主义和神秘主义之间,在科学和信仰之间,在现代与前现代思维之间,小说表达了对后者有限度的认同,并因此保持了中立的态度。韩少功反对以科学主义来抹杀信仰的价值,但反对科学主义并不意味着全然认同信仰主义。韩少功只是将叙述重心放在文化展示上,回避进一步的评判,试图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并化解这两种世界观的冲突。

我以为,只有充分认识到小说叙述的中立性,才能够切实把握《马桥词典》的创作意图。面对一种自在自为的前现代弱势文化,如何剥除强势话语的种种遮蔽,如何使其自然显现、自由发言,这些问题左右着韩少功的叙述尺度。

王德威曾评价作家阿城对于世俗的展示,指出作为世俗的观察者和体现者,他也必然得要面对其中的吊诡:过分抬举世俗难免有刻意求工之嫌,过分迁就世俗也可能导致沆瀣一气的可能。于是他提出了“观”世俗的必要与限制。世俗“其实是无观的自在”,总是超出观者的预料。但“观者”的存在又是体现世俗的要径。如何静静旁观,而不制造世俗的大观奇观,是阿城的用心所在。

如果将这一段话中的“世俗”,视为与民间相近的范畴,那么阿城所面对的吊诡,同样是《马桥词典》所警惕的。同为寻根运动的主将,阿城和韩少功在体察这一自主自足的文化空间时,都掌握着其中的分寸和“要径”。如王德威所言之“静静旁观”,实际上是指一种作家叙述的收敛态度,而在体现文化景观原貌的意图上,与韩少功的中立叙述,如出一辙。

(三)内在悖论

从话语权力关系的角度来解读《马桥词典》,所凸现的是韩少功维护和彰显弱势文化存在的努力。然而弱势文化如何得以呈现?在这一问题上,作品同样陷入了无法克服的悖论:以反思强势权力话语为意图的写作,本身却无法避免滑入强势文化运作的轨道。比如,作家意在抵抗普通话对方言的遮蔽,却也只能依靠普通话的书面媒介完成一次次充满歧义的转述;作家强烈意识到知识话语对民间文化的排斥,但叙述本身同样笼罩着知识分子的眼光。《马桥词典》的内在悖论性,使这样的弱势文化展示充满了隔阂与矛盾。

1.普通话叙述中的方言展示

韩少功曾谈到过自己的“普通话化”,这意味着他已经习惯用普通话来思考,来描述事物。《马桥词典》的撰写实际上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作家在对语音、词义的体味和斟酌中,将马桥话翻译成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书面文字。韩少功称之为“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可在我看来,这同样是一个方言普通话化,即公共化的过程。虽然小说的叙述夹杂使用方言,但普通话仍是作家书写和读者接受的唯一媒介,我们阅读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话化”了的马桥世界。因此可以说,《马桥词典》在语言层面的诉求包含着深刻的矛盾,尽管整部小说以一种弱势方言为中心,无论主旨还是具体的叙述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但方言在其中所扮演的仍是一个被动的被转述的角色。

小说在试图为方言“解蔽”的同时,却将其置于自身普通话叙述的遮蔽之下。

这种遮蔽首先表现在语词的选择上。《马桥词典》的词条收录,显然以独特性为标准,即与普通话或规范词典释义相比较而具有的“独特性”。这一选择行为,正是以中心规范为参照的,同样是一种异国/地风情式(exoticism)的写作:在与中心文化的对照中,表现异质文化的新奇和特殊,也是以强势文化的眼光来注视弱势文化的存在。

另一种遮蔽则在于,作家对马桥语词的翻译、阐释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转述过程。方言是一种口语,以语音状态存在,文字记录的过程会流失丰富的音调和发声特色,也有可能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字形。韩少功同样意识到其中的难度,他在解释一个发音为“nia”,有着四种声调的方言表达时,只能用并不太相同的“嬲”(该字应为niao,但韩少功误写为nian)字来勉强代用。

这一寻字过程的捉襟见肘是显而易见的,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不易为人所注意。作家对于语词的释义和阐发,正建立在这一字音对应的不确定性基础上。比如马桥人称老年人身体好为“ji an”,韩少功选用了“贱”字来对应,因为他发现在马桥人的观点中,老年是“贱生”,他由此排除了“健”字对应的可能。又如,前面提到的“夷边”词条,韩少功的所有阐述都由“夷”字的选定所引发,然而在他的标注中,这一字发去声,那么为何不以“异”字来对应?而从“异边”的字面来理解,中心主义的色彩便远不如“夷边”来的强烈。在这里关注《马桥词典》中字音对应的游移性,并非将小说创作混同于文字考据,而是想指出以普通话来描述方言世界的难度。尽管作为一部虚构性的作品,作家完全可以在猜测甚至纯粹主观的联想基础上阐发词义、传达见解,但我所强调的是,这种在普通话语境中的自圆其说,同样未能突破语言间的隔膜,同样无法让方言走出“暗夜”。韩少功寄托于《马桥词典》的创作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而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显示了方言所处的弱势境遇。

最后要提及的是,在杂志版本的“编辑者序”和内地单行本的“编撰者序”中,亦体现出明显的维护公共化语言秩序的规范意识。比如,韩少功写道:“这是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的语言整合与规范来说,也许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补充。”并且他强调了“在释文中尽量少用方言”的原因,是为了公共交流的方便。而杂志版本编辑者身份的发言,更视最早发表于《小说界》的杂志版本与内地小说单行本的主要内容一致,但是“序”者的身份却不同。杂志版题为“编辑者序”,以《小说界》编辑的身份展开说明,行文中称韩少功为“词典编撰者”或“作者”,还粗略介绍了韩少功的创作经历。而内地单行本的序者身份则是作家本人,以“我”或“笔者”自称。介于杂志版是以编辑的角度来谈论作品,其中包含着第三方的看法。

作品为“不那么符合传统体例的”辞书,并有助于辞书形式的探索发展。在我看来,这些有关作品主题的概括反而加深了文本的内在悖论,体现了作者对于公共语言交流的妥协。在台湾版的《马桥词典》中,这些内容大部分被删除,只保留了体例说明。可以猜测,这一删节举动,是对小说创作意图的一种隐藏,同时也是对其内在悖论的一种隐藏。

如果说《马桥词典》是一部“方言意识”浓重的普通话作品,那么真正的“方言写作”是否可能?可以看到小说家们不断尝试为这个问题提供自己的答案。

1894年,松江人韩庆邦首开方言小说创作的先河,出版了用苏州话写成的《海上花列传》,但因阅读障碍导致少人问津,几近失传。周立波的小说中,东北和湖南的方言土语被加注了大量的注解。而老舍和王朔的“京味”小说,依仗北京方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避开了“方言写作”的根本矛盾。近几年来,莫言创作《檀香刑》以地方戏曲猫腔的节奏入文,张炜的《丑行或浪漫》则顺应着登州话的声韵,但这些也属北方方言的范围。阎连科的《受活》声称用河南方言创作,但却被指用的是河南普通话,并不地道。这些创作实践显示出,“方言写作”始终处在公共交流话语霸权的笼罩之下,在此意义上,语言的悖论是具有“方言意识”的小说家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2.知识分子立场的民间关照

“词典”一词,含权威规范之意,词典的编撰者是最高话语权力的掌握者。

因此,《马桥词典》的形式本身就代表着话语权威,小说叙述者即“马桥词典”的编撰者,拥有最大限度的阐释权,马桥语词、马桥风物、马桥人都在其控制之中,他是读者与马桥世界的唯一联系。这一话语霸权形式与其负载的话语霸权反思构成了内在的冲突,同样也是小说悖论性的重要一面。

《马桥词典》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生活背景与作家韩少功自身相当吻合,曾经下乡当知青,回城后成了一个写作者。词条“民主仓”中,魁元称叙述者为“少功叔”。生活在城市的现代知识分子掌控着民间话语的含义,这一写作本身的吊诡性在小说中同样被触及。

马桥方言里,“渠”是“他”的近义词,差别在于空间位置的不同。“他”是远处的人,而“渠”是眼前的人。这一词条暗示着对于叙述者,一个受强势文化影响至深的知识分子来说,民间世界只有作为一种“他”者存在,一旦靠近成为“渠”,其美感和韵味便消失在那无法冲破的隔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我”在兆青死后心生的愧意,还是“我”与房英之间那段模糊暧昧的记忆,都只是叙述者在事后对于这一“他者”世界的远观。而当他再一次回到马桥,走进民间去贴近那些作为“渠”的人物时,情形便截然不同。面对扛来一筒圆木送给他的盐早,叙述者感到无话可谈的尴尬。叙述者“我”忍受着盐早身上的草腥味和他说不出话来时类似呕吐的发音,但同时又被盐早临走时眼角的一滴眼泪长久地打动。如果说,盐早象征着隐忍沉默的民间弱势文化,那么叙述者面对他的复杂情感,正暗喻着在知识分子立场上理解民间的难度。只能远观,而无法近达,只能施与同情和感动,却无法真正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产生相互沟通的感应。

在此意义上来看《马桥词典》的写作,其间的词义阐释、文化展示只是韩少功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体悟和揣摩,是知识分子的民间关怀,是一种主流立场的边缘关照,而真正的民间仍像盐早一样保持着缄默。韩少功同样意识到这种民间书写的主观性,他称《马桥词典》只是他的“个人词典”,是他个人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产物,“不具有任何规范的意义”。

可以说,任何一种异质文化表现都必然带有他者的主观眼光。但我要强调的是,韩少功在彰显民间文化存在的同时,其强烈的知识分子意识同样是一种遮蔽,方言及民间的弱势文化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传达其知识分子反思的通道。他曾在访谈中直言:“我同样使用方言素材,但融化到知识分子的随笔式的语言中去了,而且这是小说在行进中主要的推动力。”由此看来,《马桥词典》的书写虽尝试让民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最终更多地服从于韩少功自身的发言欲望,服从于传达知识分子现代性反思的主旨。这种现代性反思在90年代语境中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但这并不能掩盖小说本身的内在矛盾和悖论性。

同样是书写民间,小说界另一个在民间主题上表现突出的小说家莫言,提供了与韩少功颇为不同的创作理念与文本样式。在一次演讲中,莫言谈到“民间书写”的问题。他强调了“为老百姓写作”与“作为老百姓写作”的不同。他认为“民间写作”就是要作家丢掉知识分子的立场,用老百姓的思维去写作。

在这里,我所关心的是这种立足民间的表现是否可能?与韩少功知识分子立场上的书写又有多大的差别?莫言的《檀香刑》可以说是其创作理念的实践,展示了另一种表现民间的独特方式。单从文本形式看,小说的首尾两部完全放弃旁白式叙述者的角色,而让人物直接开口讲述故事。每一章有不同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轮流倾诉。比如凤头部分四章:“眉娘浪语”、“赵甲狂言”、“小甲傻话”和“钱丁恨声”。由标题便可知,每一章因叙述主人公身份的不同而有着互异的叙述风格。同时,他还将猫腔——高密东北乡的一种地方戏——的唱腔和韵律融入进整部小说的叙述节奏。可见,莫言精心设计了一种他所认为的源自“民间思维”的叙述方式,来贴近民间的生存状态。

将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莫言的《檀香刑》进行比较,分出孰优孰劣,并无多大意义。在我看来,两位小说家风格迥异的民间书写,与他们理解民间的方式、自身创作的特质都有紧密的联系。《马桥词典》的内在悖论性,可以说是由作品的思想性和作家的理性优势所决定的。说理、议论而非叙事,是这部小说的重心。叙述者只有拥有了绝对的阐释权,才能自由地发表意见。

韩少功寻找到“词典”的方式来承载自己对现实语境的思考,并能够与小说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与莫言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拓展,同样都是小说家在民间写作方向上不断尝试的成果,他们都在不断突破自身,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而从《马桥词典》的内在悖论性,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分子表现民间的限度。

同类推荐
  • 网络写手名家100

    网络写手名家100

    本书选取网络写手名家100人,把2000年以前出现且比较活跃的写手作为第一代;2000至2004年前出现并比较活跃的写手为第二代;2004至2008年段出现并比较活跃的写手为第三代;2008年后出现且比较活跃的写手为第四代。介绍每一个人的自然情况、写作历程、作品点击率等以及对代表作进行分析评论,这对于整体了解当下网络写作的状况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的。本书是贴近网络文学现实的普及性、知识性读物。
  • 大家小书:舒芜说诗

    大家小书:舒芜说诗

    本书选取了舒芜先生论述唐宋诗的经典文章20多篇,内容涉及行旅诗人孟浩然、王维散论、李白诗中的白日光辉、高适与岑参、猛禽鸷鸟──杜诗中常见形象、论韩愈诗、细读元稹《行宫》、读郑嵎《津阳门诗》、谈《唐诗三百首》、帝里皇都和山川郊野、由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隔篱娇语、名句的后来居上、扁舟·轮舶·宇宙飞船、李清照的“扮演”、何用嫁英雄、花下一低头、彻底悲观的《人间词》等。
  • 筑梦·百老梦

    筑梦·百老梦

    本诗集分为两辑:第一辑 英雄谱; 第二辑 历程。采用同题异体形式:一首古诗,一首现代诗;共222 首,主要赞美了上海百老讲师团为筑中国梦从事德育的感人事迹和他们不忘初心激情奉献的精神。
  • 长沟流月去无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本书在诗歌的解读上,并不注重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在介绍完作者、作品的基本情况后,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出诗歌的内容,同时还注意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尽可能地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 奥威尔散杂文全集(套装共6册)

    奥威尔散杂文全集(套装共6册)

    完整收录迄今所能搜集到的奥威尔一生中所创作的全部散杂文作品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奥威尔一生中所创作的散杂文作品,囊括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奥威尔名篇。奥威尔散杂文全集由《奥威尔杂文全集(上,下)》《奥威尔书评全集(上,中,下)》《奥威尔战时文集》共六册组成。
热门推荐
  • 风流的驼哥

    风流的驼哥

    一个天生驼背,胸部凹陷,后背鼓凸的小驼哥,在世人眼里,显得非常滑稽,常成为众人捉弄与打趣的对象。然而,他却长着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有着超出普通人的智力,常能洞悉某些事物的本质,做出一些令人叹服的非常之举。于是,对周围的世界,他便以一种居高临下、幽默调侃的眼光视之。他不屈地挣扎,不懈地奋斗。他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他的经历无奈而辛酸,却能引起我们对置身其中的鄙俗的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暖婚蜜爱

    暖婚蜜爱

    颜无忧:我单身,缺个男朋友结婚。安枕:我不单身,缺个女朋友形婚。身为一名大龄漫画师,颜无忧终于疯狂了一把,相亲第二天就领了证!而且这个男神老公上得了厅堂,下的了厨房,拿得起手术刀,还暖得了床!颜无忧,“……你不是是个Gay吗?”“被你掰直了!”而除此之外,颜无忧还在这极品暖男老公身上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系统聘为当镇长

    重生系统聘为当镇长

    上辈子,她家逢变故。母亲遭遇意外身亡,父亲因此郁郁寡欢最后失足落水,就连弟弟也惨遭不测……没想到,因着辛苦偷懒打个囤,她居然回到了过去?重生这个大热潮,既然赶上了,她就一定会好好珍惜。从此以后,她要带着父母弟弟过上好日子!【恭喜宿主,成功绑定镇长系统!加油,小镇的明天就靠你了!】等等,镇长系统是什么鬼?!
  • 邪神特使

    邪神特使

    因盗窃魔典而被判死刑的见习魔法师兰思洛,在最后一刻召唤出了虚空中的邪神安道尔。作为接受拯救的代价,兰思洛不得不成为邪神安道尔的特使,穿越位面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毁灭一个世界。P.S.一天两更,求收藏,求推荐!!!(书友群482437916,欢迎与作者交流)
  • 一生要学会的社交与口才

    一生要学会的社交与口才

    本书教会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100种社交能力和100种口才。
  • 良辰未逝

    良辰未逝

    青梅竹马的霸道总裁,温柔的暖男,调皮搞怪的黑帮公子,各路美男齐归位,更有异世呆萌妖王打酱油。【原本以为我的世界早已随着好友的坠楼风平浪静,但记忆里却满是缟素的衣衫,与他枣红色西服以及胸口刺眼的新郎二字;原本我以为沉默圆滑便不会失去,没想到她的死,只是个开始,生活接二连三的戏剧性转变直接把我打落生活的谷底;原本我以为以前经历的种种足以磨平性格的棱角,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切平静都只为了最后的爆发而已。花开花落会有时,不负流年不负辰——苏良】.本文甜萌伴随微虐的节奏,前期慢热,欢迎各位小伙伴加群438684241,梵在这里等你哟各位看官记得收藏评论哟。
  • 求爱101次,言少别灰心

    求爱101次,言少别灰心

    “喂,言先生,虽然我们已经是夫妻,但你这样不好吧?”“有什么不好?你是我光明正大扯了结婚证的老婆,我这样有什么不对吗?”“那个……就算这样,可我也只是心理医生,看不了男科。你……还是请便吧。”
  • 隐能者云落

    隐能者云落

    这是一个关于杨云的故事。好友巫迪将其拉入一个叫隐能者的组织后,突然离奇死亡。为了追查巫迪所拥有的“碎片”的下落,一系列的纷乱便开始彻底颠覆他的生活。与此同时,巫迪死亡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而暗影者的争夺行动也使原本平和的局势逐步打破,暗影者、隐能者与处于中立的隐士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杨云在寻找巫迪的过程中,渐渐踏进了一个阴谋,他最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