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13200000022

第22章 整理敦煌文献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许建平

许建平,男,1963年12月出生,浙江慈溪人。1985年杭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7年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毕业,2006年在职获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论著有《敦煌文献丛考》、《敦煌经籍叙录》、《敦煌音义汇考》(合著)、《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合著)等。

一个世纪前发现于藏经洞的敦煌文献,其内容涉及中国11世纪以前的历史、经济、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但这批文献中的绝大部分是写本文献,与我们常见的刻本文献相比,有着它们自己的特殊性。敦煌学界普遍认为,在利用这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材料时,首先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障碍:不易辨识的大量俗别字,不易理解的众多民间俗语词,难以把握的书写格式与符号。关于这三个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来说,大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已经发表的敦煌文献整理本(包括过录原文及校勘),对这三个方面的把握,总体来说是不错的。所不同的,只是学风的踏实与否、学力的高低不同而已。

十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进行敦煌文献的整理,在这过程中,浏览了大量前人的论著,觉得除了前面三个方面的障碍,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俗字的去留标准有待商讨

敦煌写卷有大量的俗字,经过学界多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俗字已能正确辨识。如果我们不是专门研究近代文字,而是为了整理出一个可读的文本的话,是不需要保留这么多俗字的。在绝大多数敦煌写卷的影印本已出版的今天,洪纤毕具、点画靡遗的摹录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将所有的俗别字甚至写卷保存的古字、本字全部改为通行繁体的话,则会泯灭写卷保存的很多文字信息,使引用此资料的学人因此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如“对答”之“答”,敦煌写卷大多写作“荅”,有的整理者将它改成“答”,按《五经文字·艹部》云:“荅,本小豆之一名。对荅之‘荅’本作‘畣’。经典及人间行此‘荅’已久,故不可改变。”“答”乃是“荅”字因、艸混用造成之俗字,如果改“荅”为“答”,反而将原来的正字改成了后起的俗字。像“荅”这一类正字应该予以保留。

又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伯2529“役”字写作“伇”,《说文·殳部》:“役,戍边也。从殳从彳。古文役,从人。”甲骨文“役”字皆从“亻”旁,而《毛诗》为古文本,则敦煌写卷所作之“伇”极有可能保存了《毛诗》原貌。“伇”并非俗字,而是古字,如果改“伇”为“役”,则《毛诗》之本字无考矣。这一类字当然也不应该不经辨别,率尔改易。

还有一类字,我认为也应该保留:写卷所用的是古字或与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同形的古字。前者如“尒”、“弃”,后者如“号”、“礼”,敦煌写卷所用的是古字,后世刻本都有通行繁体字,分别写作“爾”、“棄”、“號”、“禮”。在录文时,应该原样照录,不应该改成通行繁体字。因为“尒”、“弃”、“号”、“礼”的产生要早于“爾”、“棄”、“號”、“禮”,用后世通行字改易古字,会抹去写卷包含的文字信息,影响到经典的复原与文字学史的研究。

以上所言,其实并非俗字,只是有些整理本将它们当作俗字并改易之,故在此特别提出来。我们在敦煌写卷中看到一个“不大正常”的字,首先应该考察它是俗字还是古字或正字,而不是率尔操觚,以通行繁简字置换之。

像以下这几类俗写字是否需要保留,我觉得应该进行讨论。

(1)与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同形的俗字。如“断”、“乱”,是录成“斷”、“亂”,还是原样照录(当然在使用简化字的论著中不存在这个问题)?

(2)由于偏旁混写造成的与另一字同形的字。如敦煌写卷中、艹常混用,因而“符”写作“苻”;扌、木混用,因而“折”写作“析”。虽然不少字我们一看就能明白,比如“擅树”之“擅”肯定是“檀”之俗体,我们可以直接将它改成“檀”。但是“揚”、“楊”二字,就很难区别清楚了。江苏的“扬州”、“扬雄”的“扬”姓,本来作“扬”还是“杨”,至今尚无定论,这就是因为扌、木不分给后人留下的麻烦。而改字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扬”“杨”保留而“符”“苻”改易。

(3)仅仅点画之差的增笔字、减笔字,如“圡”、“”,当然应该直接改为“土”、“氾”,这一点大家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若正字与俗字的笔画、字形相差较大,或那俗字其实是讹变字,如伯3433《论语集解》写卷“愆”字写作“”,斯2053《礼记音》写卷“韍”字写作“”。这一类字,若全部改为通行字,就有可能出现误判;原样照录,那么出版成本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在敦煌写卷中不在少数,该如何处理?

总之,将俗写字全部改为通行繁体字或简化字,将会失去写卷中保存的大量有用信息;而大量保存,则会影响录校本的使用价值。改与不改之间的分寸如何把握?敦煌学界是否可以就此展开一些讨论,搞出一个大家能接受的可操作的意见出来?

2.异文的考证不够正确

我们整理敦煌文献,除了社会经济文书外,其他很多写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异本(包括敦煌写卷中其他的异本及传世刻本),如此势必存在大量的异文。在敦煌学研究的初期,简单的异文汇录还是有价值的,毕竟能看到敦煌原卷或其影本的人是极少数,公布出异文,可以为没有条件的学者提供研究的材料。但现在绝大多数写卷都已有了清晰的影本,再作“某,某本作某”这样简单的异文录校已经失去了意义(当然如果现在有人发现一个新的写卷,而这写卷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照相公布,那么作一个异文录校还是有意义的)。我们在整理中,对这些异文应该加以分析、证明,尽量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而不能简单地作异文汇录。

在异文录校时,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关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判定。很多论著在碰到这一类的异文时,往往不作考察,就简单地赋予“通假”二字,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讹误。正确地判定它们的关系,对于考证写卷价值有重要的作用。但这要求整理者必须具有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一定功底,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诗经·豳风·九罭》篇,胡承珙《毛诗后笺》云:“《说文》无‘罭’字,古字当只作‘域’。”是清人已怀疑《毛诗》“罭”非本字。斯1442、斯2049此字皆作“域”,可证胡氏之善。有人以为罭、域同音通假(《敦煌写本儒家经籍异文考》220页,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误也。“域”“罭”实为古今字,因“九域”之“域”义为渔网,故后人改偏旁“土”为“罒(网)”。《毛诗》时代,“罭”字尚未产生,何来通假?又如《文选》卷20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自分黄耇,永无执珪之望”,俄Ф424同,但五臣本《文选》“珪”作“圭”,或云:“‘圭’与‘珪’通。”(《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166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按《说文·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以封诸侯。楚爵有执圭。古文为珪。”是圭、珪为异体字,并非通假字。以上只是随意举两个例子,其实这种情况在敦煌文献的整理本中很普遍。

3.清人的研究成果不够重视

敦煌学研究者在对敦煌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时,首先要进行学术史的追溯,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尽可能搜罗无遗。这是整理研究的最基本前提。

但敦煌文献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写本中,有不少存有传世刻本,如《尚书》、《诗经》等经书,《史记》、《汉书》等史书,《老子》、《庄子》等子书以及《文选》、《文心雕龙》等集部书,这些文献除了一百年来近人对相关的敦煌写卷作有研究外,清人已作过大量的研究。虽然清人没有看到过敦煌写卷,但他们看到的其他版本或旧籍引用的异文有与敦煌写本相同的,那么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应该吸收到我们的整理本中。下面略举几条经部典籍方面的例子。

《尚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江声《尚书集注音疏》云:“《史记》载此文,则云‘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止一字,不重出。伪孔本于‘中绝命’上别出‘民’字,殊无谓。故云‘民’不当有重文,重者,衍字也。”伯2516、伯2643《尚书》写卷“民”字不重,印证了江声的说法。

《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毛传:“严,威严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传》各本‘威’下衍‘严’字,训‘严’为‘威’,不训‘严’为‘威严’也。《常武》‘有严天子’传‘严而威也’,亦训‘严’为‘威’。《传》‘威’《笺》‘威严’,犹《传》‘敬’《笺》‘恭敬’,今各本依《笺》增入‘严’字,《释文》‘严,威也’,《正义》‘其严者威敌厉众’,是陆、孔所见《毛传》不重‘严’字。《华严音义》下引传‘严,威也’,不误。”伯2506《毛诗》写卷正无“严”字,可证陈说之善。

《左传·僖公五年》“于是江、黄、道、栢方睦于齐,皆弦姻也”杜预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云:“《地理志》汝南郡阳安,应劭曰:‘故道国。’按:杜本‘阳安’,今作‘安阳’,盖传写误。汝南郡别有安阳县,应劭曰:‘故江国也。’”伯2562《左传》写卷正作“阳安”,可证洪说不误。

清代乾嘉学人在四部书特别是群经的研究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凭借深厚的训诂、音韵、文字方面的功底,全面搜罗各种材料,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断。学问之道,后人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方能将学术研究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颜之推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观遍天下书可能有困难,但尽量多地翻阅相关专题的清人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通行的研究著作,恐怕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敦煌文献与“唱导文学”

[日]荒见泰史

荒见泰史,1965年出生于东京。现任日本广岛大学大学院综合科学研究科副教授。1985年入东洋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师从金冈照光教授入敦煌学之门,并开始从事《敦煌出土文献目录》编辑工作。1991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研修。1994年东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同时,留在东洋大学文学部任助教。2001年,在复旦大学陈允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2003年,进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到2006年之间,先后在东洋大学、东京都立大学、明海大学等学校做兼职讲师、副教授工作。2006年赴广岛大学任副教授。

笔者在这几年里,主要从事敦煌文献中的与“唱导文学”有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资料的收集和校录工作。

众所周知,敦煌文献是指1900年5月在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第17号窟内发现的大量的“写本群”,有数万件之多,内容以寺院内的藏经、供养经、寺院经济文书为主,还有经书、文学作品等文献,文献的写成年代大约从5世纪到11世纪(但主要以九、十世纪为主)。真是中国历史和文学研究的一个宝藏。

然而,和讲唱文学的“讲唱”相比,唱导文学的“唱导”这个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梁《高僧传》第十三卷就是《唱导》,日本近代民俗学专家折口信夫氏(1887—1953年)在探究日本文学历史的过程中,论述到“信仰起源论”的时候,以《高僧传》卷第13《唱导》的叙述为根据引进了这个词并扩展了其内涵,使之成为日本文学研究范畴的一个专业名词,意思是:宣讲佛教的教义,引导百姓。更具体的行为有:寺院里召集世俗人士开设法会,包括说经、斋会、讲经等等。折口氏认为,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以前的日本文学的起源和佛教宣讲活动有关。折口氏的日本文学“信仰起源论”承接的是柳田国男氏(1875—1962年)提倡的“说话文学起源论”。筑土铃宽是折口的学生,继二位学者的学说提出了“说话文学的一部分是从唱导说经开始兴起”的观点;随后永井义宪氏把日本现存最早的说话集《日本灵异记》视为唱导说经的底本数据而进行研究等等,“唱导文学”一词在日本学术界里慢慢变成为一个研究视点,是日本学者在论述日本文学演变的时候一直援用的一个大概念。

同类推荐
  • 三国之铁戟温侯

    三国之铁戟温侯

    虎牢关下神威赫赫,横戟立马唯我吕奉先!梦回长安,醒来后发现不过是南柯一梦!一切都将重新回到起点!是历史的继续轮回,还是宿命中新的安排?一切尽在三国之铁戟温侯!
  • 再说戊戌变法

    再说戊戌变法

    本书力求从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戊戌变法。侧重点有三: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意义。作者另辟蹊径地讲述了“旗下闲人政治”、士林的政治习惯、清朝政治的“补丁传统”等诸多因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对西太后及洋务派的表现、学习西方过程中政治操作的变形、老百姓对变法的观感等问题,也有独到诠释。
  • 庶子定国

    庶子定国

    大济六年,济国连年风调雨顺,国富民强,引万邦来朝。济国皇帝居安思危,本想亲游天下体察民情,但碍于百官劝阻只得作罢,指派唯一的亲弟弟庄王,代天巡守。庄王领旨,率领队伍自南向北遍走济国一十二州,历时一年而回……
  • 炅香

    炅香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如果,你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鬼/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亲身体会........
  • 大秦神捕

    大秦神捕

    这是一个现代扑街侦探——柯历,穿越到大秦王朝当捕快的故事。“年轻人,大秦子民的幸福生活,就全靠你了。”“为了大秦的社会治安,在下义不容辞。”柯历语录:我此生最喜欢、最享受的就是一个我认可的有效而又稳定的社会秩序,我很高兴我的职责是维护我心中所认可的大秦王朝的社会秩序。
热门推荐
  • 鱼鳃:高中的我们

    鱼鳃:高中的我们

    左脑发达的她,为了让自己平静的渡过高中,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不得不用最烂的一面把自己伪装起来。然而这一切似乎与她所想的相差甚远。“鱼鳃”就像是高中三年的我们,明明有鼻却用耳呼吸,明明有眼却用耳看。到最后,三年的我们怀着各种心情各奔东西,留下的只有天台上的涂鸦,桌椅上的字画,还有墙角厕所的烟头,还有校园里的大树上刻下的名字以及挂在那颗大树上的鱼鳃。
  • 李依白,你只能依靠我了

    李依白,你只能依靠我了

    我一直以为初恋可以到最后没想到依旧可以戛然而止,白晰,我们就此留步吧,别再向前,也别再退后。李依白,你只能依靠我了,别再跑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可不读的微历史—历史细节中的微言大义

    不可不读的微历史—历史细节中的微言大义

    微博体五千年语录精粹!现代版《世说新语》。书中的历史故事少则几十字,多则数百字,短小精悍。通过本书,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每个历史故事虽短,却从其中折射出了历史人物的真性情,大智慧。它体现出历史细节中的微言大义,真实的还原了中国最不可遗忘的历史。
  • 穿到狗血文里做小神医

    穿到狗血文里做小神医

    本文又名:《穿到狗血文里做清闲女配》季筱筱本是一个历史高材生,穿成古代娇娇女。遇见君离夜后,每天沉迷于他的美色。但得知自家被灭族的仇人就是这个美色,她累了,这种狗血剧情还有完没完?季筱筱:“离夜,我们不合适,剧情太狗血。”君离夜:“狗血?你要什么血我都能给你。”季筱筱:……【非傻白甜高材生千金X偏执较真绝美小公子】
  • 三笙歌之花相思

    三笙歌之花相思

    通灵宝镜,在无意识时闪现在有缘人面前,可以看见过去和未来。苏弃儿,我想问你,如果你从小就看见未来,你,还会有那么深的执念吗?跨越前生今世的爱恨情仇,朵朵桃花灼人,落尽芳华,相遇白羽笙与云千澈,慕容芝,苏弃儿,又在现在等待。一卷香,入了梦。是那初次的相遇?还是今后一起闯荡三界?是一桩桩案件?还是一次次的惊心动魄?三笙歌之花相思,等你来见证。(作者万俟:每周日更新,记得来看哦)
  • 从鼻炎到胃癌

    从鼻炎到胃癌

    主要述说一个貌不惊人的农村青年的针灸行医江湖之路以及形形色色的感情纠葛。。。。。。
  • 天仙错:暖雪岁岁寒

    天仙错:暖雪岁岁寒

    她是他妙笔生花的赋予,天人之姿,倾城之貌,却终洗不尽一身铅华。人人都惦记她的鲜血,她只惦记给了她鲜血的人。魔界公子,不过吸血恶魔;亲近兄长,竟换身魔界之人。情人牵系她人情劫那又如何?昨日牵挂找上他又如何?她满怀一腔热血等雪来,他一身白衣踏雪归。欢声笑语,暗算误解,扑朔迷离。本是一世牵挂,奈何伤他最深。生生世世她从不拖欠,却欠他永生永世。
  • 悠悠时光,与之共老

    悠悠时光,与之共老

    陆国本是鲜卑族的一支部落,鲜卑族步六孤氏一族改汉姓陆后,在这一时空建立了如此央央大国陆国。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鲜卑拓跋氏后改汉元姓的北魏帝王,至于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空,没有人知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