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31900000011

第11章 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以后,曾主持开展过一次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这次辩论的目的是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当时面临着百废待举、百乱待治的局面,大乱之后究竟能否大治?看法是很不一样的,持怀疑态度的不少。连唐太宗也发出了“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的感叹,对于“致治”缺乏信心。唯独魏征满怀信心地说:“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这是很有见地的。大臣封德彝等却大不以为然,引证历史,说什么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地浇薄,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它们是想教化而不能,不是能教化而不想。他甚至当着唐太宗的面,厉声指责:“魏征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魏征也不客气,他援古引今,考之史籍,反复说明乱后致太平的事例多得很。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作出了“大治”天下的决策。

天下怎样才能“大治”呢?唐太宗和魏征认为,必须抚民以静。所谓“静者,为化之本”,这就是“安人理国”的根本方针。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这时,北方突厥扬言以“将兵百万”相威胁,颉利可汗侵犯至渭水之北。面对这种情况,唐太宗坚决实行“安人理国”的方针,他挺身而出,订立了“便桥之盟”,突厥撤退回去。事后,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因为“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这说明,唐太宗所谓“安静”,最初主要是指不进行对外战争,使百姓减少兵役的负担。

任何施政方针都是不断完善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唐太宗所谓“安静”又包括了新的内容。武德九年十一月,唐太宗和群臣商议“止盗”对策,提出了“安人理国”的四项措施:一是“去奢省费”,二是“轻徭薄赋”,三是“选用廉吏”,四是“使民衣食有余”。同年同月,唐太宗强调指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治国必先安民的远见卓识。贞观元年,唐太宗重申“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次年进一步阐明治国在于“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这样,以“存百姓”为宗旨、以“简静”为特征的治国方略,就被明确地规定下来了。

唐太宗的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是以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和静为农本的经济思想为其基础的。对于这一点,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太宗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路是很明确的: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百姓的存亡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他有一句名言:“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是君主的安危受到人民力量制约的思想流露。同时,唐太宗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必须在经济上十分重视农业这个根本问题。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唐太宗的农本论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静为农本的观点。具体地说,一方面要让农民休养生息;另一方面统治者征役要不违农时。与民休息是静为农本的核心内容,不违农时则是休养生息的必要条件。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慰劳刺史陈君宾时说:“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晓夜孜孜,惟以安养为虑。”贞观三年四月,在《赐孝义高年粟帛诏》中说:“自登九五,不许横役一人,唯冀遐迩休息,得相存养。”贞观八年,又指出:“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从这些话里,可以窥见唐太宗是注意贯彻静为农本思想的。

唐太宗不仅规定了以“静”为特征的施政方针,而且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具体地说,他的重农政策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一)推行均田,奖励垦荒

要使百姓“安静”,首先要有田可种。经历隋末丧乱,州县萧条,人口稀少,大量空荒地的存在是唐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颁布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这种计口授田的土地分配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但是,武德七、八、九年间,皇室内争激烈,均田令并未认真贯彻。唐太宗即位后,才开始切实地推行。但是,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所谓“均天下之田”是不可能彻底实行的。诚如元代马端临所说:“似所种者皆荒闲无主之田……固非尽夺富者之田,以予贫人也。”所以,在空荒地较少的地区即“狭乡”,农民群众往往得不到法定的百亩。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灵口,村落侧,向其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对于受田不足的情况,唐太宗深感忧虑。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唐太宗极力鼓励农民迁往空荒地较多的地区即“宽乡”,以便给足田数。贞观元年,关内旱灾,粮食歉收,组织饥民到关外“分房就食”。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安置客口,官人支配得所;并令考司录为功最”。希望地方官“善相劝勉”。所谓“客口”,就是迁居客地附籍的客户。其中有灾民、流民,也有部分自耕农,他们迁居的地方主要是宽乡。贞观十一年,新颁布的《唐律》规定,宽乡占田逾限不作违反律令论处,移民垦荒可以得到减免租税的优待。据后来编纂的《唐律疏议》卷十三解释:“若占于宽闲之处不坐。谓计口受足以外,仍有剩田,务从垦辟,庶尽地利,故所占虽多,律不与罪。”如果“人居狭乡,乐迁就宽乡”的,可以免除赋役负担:“去本居千里外,复三年。五百里外,复二年。三百里外,复一年之类。”官员不按赋役令执行,要受“徒二年”的刑律处分。这些措施清楚地反映了唐初统治者鼓励农民移居宽乡垦荒的意愿。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巡视灵口后,“诏雍州录尤少田者,给复移之宽乡。”以上证明,推行均田制的重点在于宽乡占田,奖励垦荒。

(二)租庸调法与“轻徭薄赋”

唐初赋役称为租庸调法,它初定于武德二年二月,修订于武德七年四月,受田户每年纳粟二石,叫做租。服役二十日,如不服役可用绢代役,一天折绢三尺,二十天共计六丈,叫做庸。纳绢二丈,另加丝绵三两;或者纳麻布二丈五尺,另加麻三斤,叫做调。由于经受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唐初比隋代放宽了直接生产者徭役折色的年龄,严格了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唐太宗即位以后,基本上照章办理,对租庸调法没有作过重大的更改或调整。

实际上,唐初的减免租赋是很有限的,因为当时“国家仓库犹虚”,没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因此,“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不是减免租赋,而是在于防止滥征民力,反对劳役无时。唐初统治者亲眼目睹隋亡的全过程:“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结果是“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鉴于此,唐太宗十分强调去奢省费,躬行节俭。例如,贞观元年,他想营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一想到历史的教训,就不再兴建了。贞观二年八月,群臣再三建议营造一座高燥的台阁,以改善“宫中卑湿”的条件,但是唐太宗坚决不允许。贞观四年,又对大臣们说:“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劳敝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既然农民群众减少了“劳弊之事”的负担,也就意味着他们用于自己土地上的劳动时间相对地增多,势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至于限制役使民工,唐太宗还运用《唐律》,从刑法上加以约束。《唐律疏议》卷十六规定:“修城郭、筑堤防,兴起人功,有所营造,依《营缮令》,计人功多少,申尚书省,听报始合役功。或不言上及不待报,各计所役人庸,坐赃论减一等。”《唐律》对违令者予以刑事处分,显然意在防止滥用人力。

(三)劝课农桑,不守农时

为了劝课农桑,唐太宗恢复了被废弃达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特地颁布《藉田诏》,预作准备。施行之日,盛况空前。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太宗贞观三年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藉于千亩之甸……此礼久废,而今始行之,观者莫不骇跃。”天子亲耕藉田的古代仪式,自东晋以后。唐太宗鉴于前代不重农事的教训,采取“躬御耒耜”的举措,显然具有提倡举国上下尽力农耕的含义与作用。

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劝课农桑。贞观四年,他跟诸州考使谈了一番“劝农”的道理,颇为生动。首先,强调“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接着,说他自己在园苑里种了几亩庄稼,有时锄草不到半亩,就感到很疲乏。“以此思之,劳可知矣。农夫实甚辛苦。”一个帝王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这正是唐太宗的开明之处。因此,他要求诸位使者到州县时,“遣官人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若迎送往还,多废农业,若此劝农,不如不去”。

当然,劝课农桑的关键在于不违农时。唐太宗从农本思想出发,十分强调“农时甚要,不可暂失。”例如,贞观五年,曾发生过举行礼仪与农时冲突的事件。当时礼部官员援引阴阳家择用吉日的建议说:“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二月正是春耕大忙季节,唐太宗宁愿屈礼而贵农,说:“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今改用十月。”皇太子的冠礼是国之大事,唐太宗不顾阴阳家的说教,将日期改为秋后农闲的十月,足见他对不违农时的重视。再如,唐太宗喜欢狩猎活动,以示不忘武备。为了不妨碍农时,尽量选择农闲时间进行。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年间他有过七次田猎,都是选在当年的十、十一、十二月。

唐太宗还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这项措施的贯彻。《唐律》有《非法兴造》条文,指出“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疏议》解释:“非法兴造,谓法令无文。虽则有文,非时兴造亦是。若作池亭宾馆之属及杂徭役,谓非时科唤丁夫,驱使十庸以上,坐赃论。”这里,所谓“非时兴造”,就是农忙时动工,违反农时,故被视为“非法”,体现了唐太宗“不夺农时”的与民休息思想。

(四)兴修水利

水利是发展农业的根本。唐太宗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贞观年间,水旱连年不绝,治水更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例如,贞观十一年七月,洛水暴涨,淹没600余家。唐太宗下诏自责,说:“暴雨成灾,大水泛滥,静思厥咎,朕甚惧焉。”同年九月,黄河泛滥,毁坏很多地方,唐太宗亲自到白司马坂巡视,足见他对水利设施的关注。

为了有效地治水,唐初对治水的专门机构加以整顿。据《唐六典》卷七载,工部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职责是“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京师设有都水监,掌管京师河渠疏浚与灌溉事宜。此外,还制订出水利与水运的专门立法,即所谓《水部式》,以刑律保护河水与堤防的合理使用。唐太宗执法较严,凡是违反《水部式》规定的失职官员,务必惩处。如贞观十八年,太常卿韦挺负责水运粮食至辽东,事先没有视察河道,致使六百余艘粮船因河道“浅塞不能进”。次年正月,“韦挺坐不先行视漕渠”的刑律,被“械送洛阳”,遭到“除名”的处分。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各地兴修水利成效显著。例如,贞观十八年,杨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因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业,“乃引雷陂水,又筑勾城塘,溉田八百余顷,百姓获其利。”又如,沧州刺史薛大鼎,针对州内无棣河淤塞、不便通航与灌溉的情况,上疏建议开河。经批准后,在百姓的辛勤劳动下,终于疏通了。百姓为之作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接着,他又疏通了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使地势低凹的沧州免除了“夏潦”的威胁,“境内无复水害”。总之,贞观一代,约兴修了二十余处的水利工程。

除上述措施以外,应当提及的还有:设置义仓,救灾备荒。以藏粮备荒为宗旨的仓储制度,古已有之。隋文帝开皇年间尤盛。唐承隋朝,唐太宗对此又作了新的改进,使仓储制度更加完备;增殖人口。隋末战乱,人口疾减。武德年间仅有200余万户,不及隋朝最多时的户数1/4.唐太宗即位后,十分关心户藉的变动情况。因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而当时人口稀少则是不利的条件。所以,贞观时期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一是赎回外流到突厥的人口;一是奖励婚嫁,生育人口。唐太宗采取的一些措施,使人口迅速增长。贞观二十三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虽然还不到隋朝最多时户数的一半,但比武德年间增了180万户;再就是释放宫女。这项措施跟奖励婚嫁、增殖人口的指导思想相联系。据记载,唐太宗即位后,曾两次释放过宫女:一次是在武德九年八月,因整顿宫殿,放还宫女3000余人。另一次是在贞观二年九月,派遣戴胄、杜正伦等于掖庭西门释放宫女。前后两次释放的总数,如唐太宗本人所说:“数年来又放宫人三五千人出。”

唐太宗推行的这一系列重农政策,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慢慢地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景况。关中地区是唐王朝的京畿之地,首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至贞观三、四年,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如魏征指出,从伊、洛以东,直至泰山,还是“人烟断绝,鸡犬不闻”的荒凉状况。贞观六、七年是关键的年份。这两年,风顺雨调,连续丰稔。广大的山东地区改变了昔日残破的面貌:“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接着,贞观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又是丰收年成。唐代史学家杜佑描绘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粮价从斗米一匹绢,跌至斗米四、五钱,再跌至斗米两、三钱,说明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

上述措施,以往的封建王朝也有执行的,为什么唐初收效尤其显著呢?关键的原因是唐太宗能够以隋亡于扰民废业为鉴,警惕自己务必“抚民以静”。他曾在《金镜》这篇诏文中说:“多营池观,远求异宝,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田荒业废;兆庶凋残,见其饥寒不为之哀,睹其劳苦不为之感,苦民之君也,非治民之主也。”他决心不做殷纣之类“苦民之君”,而要做“治民之主”。由于唐太宗能切实推行重农政策,因而终于取得了“贞观之治”的成就。

同类推荐
  • 有趣的中国太子

    有趣的中国太子

    本书真实再现了皇太子的生活、皇太子的不同命运,皇太子与皇帝的关系、皇太子的最高权力到手前的政治斗争,透视中国王朝的政治特色。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本书选取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在本领域最具代表性的20位心理学家的故事,主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主要作品,最大贡献等知识,图文并茂,语言风趣,可读性强。
  • 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本书收录了宁夏各个历史时期、各个行业褒奖规格高、社会影响大、事迹突出感人、引领时代的先进典型代表人物。包括:张存哲、杨芳、马彦清等。
  •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这本书是《清朝这些人儿》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主要人物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的一生与明朝有过合作,更多的是对抗。在本书中,我们将清楚地剖析努尔哈赤的一生,我们还将从努尔哈赤、从女真族、从后金国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朝代的历史。
  • 张曼玉“逃”

    张曼玉“逃”

    圈内的小明星,尤其是女艺人,在接受采访时,通常会说自己最喜欢的女演员是张曼玉。张曼玉成了偶像的偶像,她是无数女明星奋斗的目标。因为她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正如幸福不能只看表面,成功亦然。
热门推荐
  • 王贵与安娜

    王贵与安娜

    六六没有去追赶时髦,或是像一些美女作家那样,去颠覆传统,张扬内体感官的体验,而是以其清丽又细腻的笔触,在日渐变得喧嚣浮躁的生活中,幽默轻松,又不乏灵动聪慧地给大家讲着常常会被人们忽视了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 九转龙帝

    九转龙帝

    这个故事是续写人的另外人格之力,打开多重人格,进行多重修炼,以凡人为基,战八荒,斗虚空,与上古神、魔、妖激战苍穹。
  • 传神人生

    传神人生

    跟着向北一道,玩转都市,玩转更高一层次的空间!一起分享张向北的传神人生!向北不会太监,向北流浪也不是太监,哈哈!
  • 拐只麻雀当凤凰

    拐只麻雀当凤凰

    这又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可是这只小麻雀不是自愿的啦,都怪自己,没事长得那么可爱干吗?被那只老妖婆看上了,骗了自己去她家当佣人,结果是想人家做她儿媳妇。都怪自己的魅力太大,居然连那个冰山怪兽都要逼人家嫁给他。我不要当凤凰啦,我只要做一只腐败好色的小麻雀就好了。什么?不行?我靠,做就做,咱们走着瞧,到时候不要后悔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球列车

    天球列车

    我太太太太太爷爷在265年之前,跟着一群宇航员、科学家乘坐“天球一号”宇宙飞船,飞往天蝎座的格利泽667Cc行星(世人俗称“天球”),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这样在沉睡箱里沉睡了250年,直到宇宙飞船到达格利泽667Cc行星后才被唤醒,就这样,我成了和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同一时代的人,我也从没有见过他老人家的真身,但却经常在电视中看见他,他跟同他一样的上千个工程师、科学家、建筑师、军人,成为了天球计划的先锋部队,提前到达了天球。
  • 天悼

    天悼

    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一个英才群起的时代这一天一个男孩来到了这世间一人一竹伞,踏遍天地,寻找远古之殇
  • 御仙奇谈

    御仙奇谈

    仙者,逆天而修,成我万千大道,铸我不朽传说,我便御仙!
  • 城岸

    城岸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和许巍一样,为了不让那颗不停燃烧的心耗尽消失在平庸里,毅然选择上路,离开家乡的小城,离开深爱多年的姑娘,不回头向前走,以梦为马仗剑天涯……希望把这本书献给同样漂泊在路上的你
  • 盛夏的相遇

    盛夏的相遇

    世界因为有你才完美,舞台上有你这颗耀眼的星星才会让人无法自拔,只为守护你,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