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75100000002

第2章 我的朝圣

山东·曲阜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在下马碑前,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背包的肩带。我注意到,很多游客路过这块并不精致的狭长石碑时也都缓了片刻。

但就在此时,我想起了一段来自遥远西方的文字,冰冷,坚硬,严厉,令人不寒而栗:“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儿子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的人。”

这是《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段话,说这话的,是耶稣。

“东方耶路撒冷”,西方人对曲阜的定位令我想到耶稣。虽然没去过耶路撒冷,但在我印象中,那座地中海东岸的古城,气氛应该是紧张、激烈,甚至有些压抑的,就像一块紧绷了几千年的亚麻布,干燥板结,枯血斑驳。然而越接近孔庙,我就越感到舒缓,似乎连呼吸都渐渐匀长起来,步履之间好像也多了几许大袖飘扬的典雅。

“金声玉振”,孔庙门外第一座石坊,建于明嘉靖年间。源自孟子对孔子的赞颂,意指孔子思想有如奏乐,以铜钟大音始,以玉磬悠扬终,庄严而平和。钟磬古远,加之牌坊下人声喧哗,我很难想象孟子所说的意境;不过我记得,《论语》中记载过一次玉振之声,击磬的,正是孔子本人,那年他五十五岁,去鲁周游来到卫国。击磬时,刚好有个挑着草筐的汉子路过,他听出来,孔子是在用磬声抒发内心难以排解的孤独。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曲阜的天空碧蓝如洗,空气中隐约弥漫着酱香,想来孔庙附近大概有个酒坊。

金声玉振坊之后,依次是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甬道平展而宽阔,但走在上面,我总觉得自己在步步登高,一重又一重大门在视线极目处层层敞开,仿佛永远没有终点。

穿过大成门,我看到了杏坛。围有石栏的方正亭子,黄瓦朱栏,檐角在十月的阳光下闪着近乎透明的白光。

《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多寓言,所谓杏坛,不过是个土台罢了——杏坛建亭始于金代,之前也只是一个三层台基。

杏坛并没有杏树,只有一只半人多高的金代石香炉。抚摸着光滑的香炉,我一厢情愿地把它想象成一截粗大杏树的残桩。

琴声停滞了一下,但立即恢复了平缓的节奏。武士挽起衣袖,将新磨的青铜斧高举过头顶,狠狠劈向孔子背后的大树。这是在宋国地界,宋司马桓魋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孔子的驱逐,并威胁要杀死他。那年,孔子六十岁。

一斧紧接一斧,木屑四溅,但孔子仿佛视而不见,仍旧双目半合,微侧着头,凝神弹奏着。众弟子面色铁青,虽然神情悲愤,但还是端坐着一动不动,显然都在竭力忍耐。琴声清泠,树叶簌簌飞舞。

终于,大树轰然倒地,黄土如烟雾般炸开。铿然一声,孔子弹完了最后一个音符。他双手推琴,慢慢站起身来,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对弟子们微微一笑,淡淡地说:“走吧。”花白的发间,落着几片碧绿的杏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杏坛前,我忽然意识到,作为私人讲学最早最著名的倡导者,将原本深藏于贵族官府的知识撒播到民间,这对于孔子一生梦想恢复的周礼,客观上是不是一种偏离?孔子招收弟子“有教无类”,没有贵贱种族的限制,弟子中有很多如颜回、曾参一类的贫民,甚至还有做过囚犯的公冶长。他难道没有想过,当卑贱的人们平等地接受教育后,这种脱胎换骨般的活力,还有谁——尤其是已然腐朽的老迈贵族——能够压抑呢?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对原有等级森严的古老秩序,是自觉维护还是加速“礼崩乐坏”呢?掌握了前所未有力量的人们,还会永远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君君臣臣”吗?

西方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视为中国人的《圣经》;同样关于启蒙,《圣经·创世纪》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对于以血缘纽结为根基的周礼,孔子究竟是“神”还是“蛇”?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晚年的这声长叹,我以为除了他对自己代替天子褒贬制史而不安外,还有更深的感慨。

杏坛左右是大成殿的两庑配殿,开间极长,资料上说每庑长达163米,两庑连廊带门整整有100间。庑内几十个红漆的神龛一字排开,每龛供奉着三或四块红底金字的牌位,所有牌位都用相同的楷体字写着名号,我在其中看到:左丘明、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文天祥、方孝孺、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庑内窗户紧闭,带着浮尘的光线透过窗棂的方格,斜斜将廊屋分割为明暗两部分。我站在阴影里,看着光雾中的神龛在眼前延伸、延伸,直至缩为小小的一点,隐入朦胧。伫立许久后,我向被黑暗吞没的神龛尽头走去。

廊内只有我一个人,脚步空旷。我知道,这163米的长廊,浓缩着孔子之后近两千五百年的中华历史,每迈过小小一步,就已经是几代人的生老病死。

隔几个窗户,便有一扇开启的庑门,阳光倾泻而入,将昏暗的廊道切成一段黑一段白,远远望去,就像一道无限铺展的铁轨。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华文化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漫长轨道,身侧比肩而立的牌位,就是一块块接力奔跑的站牌——或者说,是一截截托举中华文化不倒的坚硬脊梁。

而这一切的起点,无疑就是那个被称为“杏坛”的小小土台。

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不必赘述殿宇的宏伟,能够与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大成殿的等级和规模。

十二级石阶,双层大型浮雕龙陛,汉白玉上云团翻滚,双龙上下交缠,狰狞对峙。上殿时,我想起了孔子告诉子贡的一个梦。那个初夏的深夜,他梦见自己坐于殿堂中央,被人们认真地祭奠着。七天之后孔子逝世,时年七十三岁。

大成殿正中,孔子帝王衣冠,手执笏板正襟危坐。与通常眉清目秀的神像不太相同,孔子塑像的上下唇没有并拢,有些轻微的龅牙。

我明白那是塑者有意为之,他想要告诉世人,孔子的相貌非同一般。我翻过典籍,关于孔子的长相,综合了林林总总的记叙后,大概能描摹出这么一个粗略形象:个子很高,起码有一米九,被称为“长人”;头顶凹陷,类似先天缺钙症状,但体健力大;肤色黝黑,眼神炯亮。此外还有一些更不客气的描述,什么身材比例奇怪,上长下短,耸肩驼背,脑门高突,门牙外露,等等。这些异相想来是有些根据的,孔子长得可能确实不太漂亮,这点就连崇拜他的荀子都没有去掩饰,他干脆说孔子的脸丑得像驱鬼仪式上的丑怪面具。不过古书上记载最生动的,是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郑国人对孔子形象的比喻。

被桓魋赶出宋国后,孔子来到郑国;在郑国都城,师生走散了,众弟子十分着急,沿途寻找。这时,有个路人对子贡说,他在东门那里见过一个孤零零的老人,模样很有特点,“额头像唐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只短了三寸”;看到子贡面有得色,他话头一转:“活脱脱像一只落魄的丧家狗!”

见面之后,子贡把那人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孔子,不料孔子欣然笑道:“丧家狗,他说得对,说得很对啊。”只是谁都能听出笑声中的苦涩。在我想象中,那是一个阴冷的雨天,蜷缩在门洞里的孔子衣襟沾满了泥泞,须发湿乱、手足冰凉。

丧家狗的比喻还是轻的,有时候,孔子甚至嘲讽自己在世人眼中或许已经成了一头危险的野兽。在陈国,师徒被困在荒郊野外,食物耗尽,情况极为窘迫,几个体质弱的学生甚至已经饿得站不起身了。孔子将子路、颜回等弟子叫来,问他们:“我不是野牛猛虎吧,如今却沦落到流浪旷野——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难道真是我的道错了吗?”颜回的回答最令他满意:“夫子之道至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下——容纳不下又有什么要紧?容纳不下才能显露君子!”

我仰视着孔子像,努力想找出一丝半点丧家狗或者野牛猛虎的痕迹,但华丽的帷幔后面,只是一个双目遥望远方,威严中带着温和的魁梧王者。

“至圣先师孔子”,一米多高的神位九龙盘绕,金光闪耀。

我突然记起李敖说过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才会想起我,想得发疯。”回忆着说这话时,他面对镜头的苍凉神情,我顿时有了想哭的冲动。

现存的曲阜孔庙占地21万平方米,保存历代建筑100余座466间。但最初的孔庙只是三间小屋——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居改立为庙,陈列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供人祭祀瞻仰。到了西汉,那些文物还在,司马迁就曾亲眼见过,他在孔子遗留的礼器前流连徘徊,久久不能离去。

如今那些礼器早已湮没于尘土。好在孔庙内还有一些岁月擦抹不净的角落,依稀留存着孔子印在这块土地上的残存体温。“孔子故宅门”,虽然已是挑檐朱漆铜钉的明清风格,但据说还在原位置。从前,孔子每日就从这里进进出出。

孔子站时,不在门中间;走时,不踩门槛。

如果国君召唤,孔子不等待车辆准备好,立即步行出门。

孔子上车,一定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不向后回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

我用《论语》上的记载,一点点拼凑着经过这门时的孔子。最终,我眼前出现了一个高瘦的少年,他刚从外面回来;虽然竭力控制着,但我还是能看出他呼吸的急促,身躯的颤抖。

“我家大人邀请的都是有学问的士人,可不敢招待阁下。”盛大的宴会门口,鲁国实际统治者季氏的家臣阳虎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横在了孔丘身前,脸上带着戏谑的笑。孔丘没有说话,盯着阳虎看了很久,握着缚在腰间的麻布,默默地转过了身。

早在三岁时,孔丘就失去了父亲,这一年,母亲又去世了,他彻底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还有一口井,据说也是当年孔子的遗迹,五十五岁之前,除了短暂的出游,他饮用的都是这口井的水。井口罩着钢丝网,透过缝隙看下去,深邃,幽黑,没有丝毫反光,想来早已干涸。凝视得久了,忽觉风化严重的井壁慢慢开始湿润,重又渗出了汩汩清流。

辘轳吱呀吱呀绞动着,陈旧的木桶缓缓升上了井口。一阵晃荡后,微绿的水面浮起一张脸,沟壑纵横,发白如雪,只是眸子依然晶莹澄澈。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在外颠沛流离,碰壁十四年后,疲惫的孔子回到了故乡。这年,他已是六十八岁,垂垂老矣。

孔子返鲁后,不再热衷于政事,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典籍,教育门人。他的晚景十分凄凉,短短几年内,妻、儿,还有爱徒颜回、子路,相继先他而去。

孔宅的故井和故门都在孔庙的东北角。很长时间,孔庙与孔府是合一的,孔子的后代大都附庙而居,直到隋大业年间重修孔庙,将孔府移到孔庙东侧,从此才庙府分开。此后孔府日益添建,到清末已是一座占地7万多平方米,有厅、堂、楼、房560余间的庞大建筑群。

进入孔府后,其中的豪阔却令我有些失落。面对这一进进富丽堂皇的明净宅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最早的那三间小屋,即使只留下几截倾颓的土墙。

孔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踩得光滑如玉、显露玛瑙色泽的石阶;一堵隔绝内外府的高墙,墙上开有青石水槽,挑夫每日由此将水倒入内宅的水缸,以保证女眷的私密;一块极像搓衣板的多棱石台,下人犯错,就让他们跪在上面。

还有两株葱郁的石榴树,种植在后堂楼前。石榴在中国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而后堂是历代衍圣公夫妇的卧室。

1919年,孔子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病逝,身后只有两女,尚无子嗣,圣裔堪忧;幸侧室王氏怀有身孕,只是不知男女。

三个月后,王氏分娩,其时石榴树下一队全副武装的军警拱卫着,随时向中央报告生产情况。不巧王氏难产,为了迎接“小圣人”,孔府上下门户齐开,还在门上挂了弓箭,以讨“飞快”的彩头;所有人都焦急而忐忑地等待着。

深夜,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曲阜全城如释重负地响起了狂喜的鞭炮声;同时北洋政府接到了电报,天佑圣人,孔氏有后了,是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1949年,他去了台湾,2008年在台北去世。

如果说拜谒孔庙让我有一步高似一步的感觉的话,那么初秋的孔林,令我有种重新回到平地的亲切。毕竟,这片林子深处真真切切长眠着耗尽精华的孔子。

苍老的柏树两两拱立,树干笔直,纹理如虬盘旋冲天,左右的树冠几乎相接,用一种带点蓝色的深绿遮掩着几百米长的神道。正午的阳光散碎地撒在一行行青砖上,随风游走,书写着古老的文字。

慢慢走着,不时停下来拍拍道旁冰凉的石人石兽,半个小时后,指示牌说,享堂后面就是孔子的墓地了。

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小小的亭子,前面竖着碑:“子贡手植楷”。里面围着一段半人多高、颜色褐黄的树干,我轻轻摸了一下,坚实,硬重,有种金石的质感。

子贡,又是子贡。有关孔子的记忆,子贡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自然是颜回,但有学者统计过,一部《论语》,提到颜回二十来次,而子贡却有四十四次。

子贡并不是次数最多的,子路比他还多三次。

子路性情粗犷刚直,武艺高强,一般说来,子路之于孔子,类似于护法侍卫。孔子自己也说过:“自吾得由(子路名由),恶言不闻于耳。”有了子路在,还有谁敢对孔子不敬呢?但我以为,更多的时候,不是子路捍卫孔子,而是孔子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子路。

“子路啊,我真担心你不得善终呢。”讲学间隙,孔子扫视着身边的弟子,子路挺拔的腰身令他欣慰,但随即长长叹了口气,目光中充满了忧虑。他又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子路时,子路冠插雉鸡羽,身佩野猪牙,高昂着下巴,眼神中尽是挑衅;那时他就看出,这位崇尚勇武的汉子,身上有着太多超越常人的血性,却不懂如何理智使用,就像一把没有鞘的利剑,大开大合地劈砍总有一天会被折断。孔子努力引导着,化解着,希望子路学会怎样保全自己——尽管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但在孔子眼里,他一直像个倔强的孩子。

陪伴孔子周游列国后,子路最终在卫国的内乱中被人杀死,临死前从容系好被打落的帽缨,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君子死而冠不免。”消息传到鲁国,孔子极为悲痛,衰老得更加快了。

我以为,如果孔门真有护法的话,那个人只能是子贡。

若以政事而论,子贡绝对是孔门弟子中成就最大的,通达雄辩,在列国之间玲珑八面,混得风生水起,并担任过鲁、卫两国之相。曾经单枪匹马在齐、吴、越、晋诸国间纵横捭阖,为鲁国化解了一次大兵压境的劫难。

子贡还善于经商,为孔门弟子首富。孔子一行人周游列国,少不了子贡雄厚的财力支持,甚至连孔子的名声都大大借助于子贡在诸侯间的揄扬。司马迁曾评论:“(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子贡原本自视极高,连孔子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论衡·讲瑞》)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有人甚至称他已经超过了孔子。对此,子贡解释:“拿房屋的围墙做比喻吧。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里面的家具陈列你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夫子的围墙却高达数仞,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殿宇的多样——可又有多少人能找着夫子的大门呢?”

明正德年间,为护卫孔庙,整个曲阜县城东移,耗时十年重修了城墙。明曲阜城的正南门,同时也做了孔庙最外的一道屏障,门额用了子贡的比喻,朱书“万仞宫墙”。宫墙被建成一个半圆的弧形,与左右对称的长方形孔庙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从空中俯瞰,宫墙与孔庙,像极了一口巨大的铜钟。

孔子去世时,子贡四十二岁,无论作为学者、商人,还是政客,这都是最富强的年龄。然而他抛下一切,官职、财富,甚至妻儿,在孔子墓前,搭了一间小小的茅草房,寂寞地守护了漫长的两千多个日夜——孔子死后,众弟子服丧三年,独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

“子贡庐墓处”,当年的草庐已被后人翻盖成了三间朴素的瓦房。瓦房被茂密的枝叶掩盖,而子贡庐墓的时候,这片比曲阜老城区还大的森林,还只是一片野草丛生的荒漠。最先在这里植树的,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从各自的家乡带来了树苗,一株株种在孔子墓地的边上。

每日早起,子贡挑着水,一勺一勺地给每一棵树浇灌。有时弯腰久了,身体酸痛,他会直起身,看看天。在那六年中,除了无尽的哀悼,他心中时刻纠缠着一个问题:这片无边无际的天空,究竟该如何去解读?

他始终没有忘记,对于自己看似成功的事业,夫子并不完全认可,他在感叹坚守正道的颜回却穷困潦倒后,指出自己的经商致富是一种不安天命。

他记得,自己曾不止一次向夫子请教什么是天命,但夫子总是笑而不答。有次子路也忍不住了,不顾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向孔子问起了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但子贡也常常看到,散步的时候,夫子会突然停下脚步,痴痴地望着天空,很久很久,不说一句话。

孔子的坟墓没有预料中的高大(我本以为起码会垒成一座小山),最高处也只到旁边几棵柏树的半腰,坡度平缓。竖有两块墓碑,都是篆书——前面高的是明代所立,“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面矮小近一半的是元碑,“宣圣墓”。

在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斑驳的墓碑前,我抬起了头。从林梢掠出一只不知名的灰色大鸟,清脆地鸣叫着,在空中滑过。

与天对视的孔子,到底看到了什么——

那不可及的高处,有没有一双巨眼,俯瞰着这茫茫大地?有没有一只大手,时刻准备着援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芸芸众生?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孔子,到底知晓了什么样的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迅雷风烈,必变。”在狂风暴雷的自然之威前,孔子神色为之转变,这是一种对天的畏惧吗?

“海里忽然起了暴风,甚至船被波浪掩盖,耶稣却睡着了。门徒过来叫醒了他,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耶稣说:‘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于是起来,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大大地平静了。”(《新约·马太福音》)

面对天地,与耶稣相比,是孔子缺少自信吗?

我想,答案可能就在“仁”里。“仁”,孔子终极的人世道德标准,几千年来,对它的探讨已经太多太多,但我在孔林,在孔庙,在曲阜,所思考的“仁”更多的是孔子之前的本意。

中医至今有个病征:“麻木不仁”;这里的“仁”,指的是知觉。中国历史上,巫和医的出现比儒早许多,有知觉,应该是“仁”的初始意义。

那么,孔子的“仁”,能不能理解为一种破除坚冰的柔软,一种回归善良的敏感呢?卸下重重盔甲,袒露婴儿般的纯真,去感受心脏在胸口跳动,血液在脉管汹涌,去感受花的芳香,鸟的鸣唱,山的巍峨,水的悠远——在你被自然勃发的生机感动的同时,低下头,再去感受自己的、亲人的、路人的,甚至仇人的欢乐、悲哀、痛苦、无助……

孔子认为不分等级贵贱,所有人都有“仁”的权利和义务——无论什么法则,包括《周礼》,必须以“仁”为根基才是有血有肉的——所以他广开门墙,欢迎着每个有心前来皈依“仁”的人们。

如果说耶稣的神力来自天上,那么孔子的“仁”扎根于大地。它不是一张劈头盖下的钢铁巨网,而是波心的一点涟漪,草上的一缕清风,慢慢荡漾,柔柔捋过,一圈圈,一浪浪,将优美的曲线从容地扩散到浩渺的地平线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教诲,从来就不是生硬的,他更喜欢用琴声说话。提按揉捻,修长的手指在五根弦上如大雁低翔,弦上生起的声波,像清晨的露珠,从竹叶尖上滴向脸颊。不知不觉,“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暴戾之气消散无踪,眉宇之间清凉如水。

此时再看炊烟袅袅的人间,如此广博,如此亲切,如此温暖,刀枪剑戟铿然坠地,每一张脸上都不禁热泪盈眶——孔子的畏天命,在迅雷风烈时的色变,岂不正是一种对天地生我载我的感恩与共鸣吗?

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下学而上达”吧: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能渐渐了解高深的道理。下无过地,上无过天,《圣经》中也曾有过一座试图联通天地上下的巴别塔:“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但随着高塔逐渐接近天堂,上帝恼怒了,于是他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言语彼此不通,造塔工程因为无法协作只好停了下来。

《圣经》常常令我感到天堂与人间的一种疏远和对立,上帝的牧鞭无情地从天而降;但《论语》却令我看到孔子用仁爱搭建了一架直通天堂的云梯,率领着人们一步步向上攀登。

或许,孔子后来已经不去思索究竟有没有一套天意压制或者指导着人间,他甚至可能会觉得,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去探求天意:如果天心温暖,天道人道无疑朝着同一个方向;如果没有天意,甚至天意凶险,那么人们更应该站稳脚跟,相互救助,提携搀扶,靠自己的双手抗击厄运、建设乐土——让心灰意懒的人们去讥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即使同样毁灭于不可挽回的灭亡,直立着行走永远比坐而待毙更有尊严。

同一片天,耶稣与孔子,究竟谁看得更清楚呢?我比较着两位临终的圣人。

从那个被祭奠的梦中醒来后,孔子背着双手,拖着拄杖,缓缓地踱到了门外。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一边悠闲地看着东方鲜艳的朝霞,一边反复低吟这几句昨夜萦回在梦里的歌。然后,他平静地告诉身边的子贡,说自己的时间已经到了。

“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面对死亡,孔子的表现是如此淡定和安详,尽管歌词忧郁,但依然符合他一贯的“哀而不伤”;而耶稣却用最后的力量在血淋淋的十字架上大声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新约·马太福音》)语气凄厉,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圣经》上说,耶稣死亡的时间大概是下午三点,但那天从正午开始,“遍地都黑暗了”;耶稣临终,看到的天是一团混沌。

我仰望着孔林的天空,渐渐地,渐渐地,恍惚听到从大地深处传来一阵阵符合古琴韵律的声音:树木伸展根系时与泥土摩擦的沉闷声音,嫩芽膨胀迸裂的清脆声音,茎枝吸水拔节的空灵声音……

墓前的祭台并不很宽敞,但从汉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唐玄宗,一直到康熙、乾隆等很多位著名的皇帝都曾在此恭恭敬敬地祭拜过。不过进入20世纪后,这个祭台也不时受到不以为然的质疑。

1933年,史学大师钱穆带领学生远游齐鲁。拜谒曲阜时,学生们一改游泰山、大明湖的兴高采烈,“既无慕古朝圣之心理素养,风气感染,徒觉疑团满腹”。

在孔林,钱穆嘱咐大家必须行三鞠躬礼,学生们虽然照着做了,但钱穆看得出,他们不过“例行公事,兴趣价值俱减”。

钱穆很感慨,他指着孔林中林立的碑碣告诉学生,这些碑大都是金元以后所立,北宋以上的很少,“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

“现在你们都说孔子从来为专制皇帝所尊崇,以便利其专制。那么请读读这些碑文,难道真是当时的中国人唯恐外族人不易专制,特意教他来尊孔的吗?”

学生们默默无言。

钱穆暗叹一声,再一次朝着孔墓深深弯下腰去。

同类推荐
  • 回云南记

    回云南记

    “天星诗库”是我社重点打造的诗歌品牌,精选60年代、70年代生的诗人,《回云南记》是曾在云南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的诗人朱零的诗歌精选集,集子中有梦回云南的冲动和倾诉,有对云南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和不舍。诗风朴素、简洁,语言干净有力。
  •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本书是从语言的角度专门研究莫言小说语言中的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的一部著作。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全书基本以一句(个)诗文典故为题分篇;在两句(个)以上诗文典故出现在一段话中,其意义又难以分述时,合为一篇,以“/”分隔。篇目排列,基本按诗文典故出现于作者著作中的时间顺序编次,见于原著两处以上者合并成文,按首次出现的时间为序列次。为便于读者查找,还将这些诗文典故按首字笔画顺序做出索引,附于书后。
  •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是古典诗词精品丛书之一,宋诗作者约有七千余人,今存作品约二十余万首,无论作者与作品都是唐诗的四倍,这是我国一宗巨大的文学遗产。目前关于宋诗的选本已有数种。兹编是从《宋诗钞》、《宋诗纪事》及诸家诗集中精选的。本编收录最有宋人特色、清新自然和意境深远的诗篇,亦未忽略传统的名作和流播于民间的佳什。愿此编能体现宋诗的基本风貌和我们时代的审美理想,愿读者从中领略到颇具近代意识的诗情画意,从而获得优雅的古典艺术感受并深深地喜爱它们。
  • 网络写手名家100

    网络写手名家100

    本书选取网络写手名家100人,把2000年以前出现且比较活跃的写手作为第一代;2000至2004年前出现并比较活跃的写手为第二代;2004至2008年段出现并比较活跃的写手为第三代;2008年后出现且比较活跃的写手为第四代。介绍每一个人的自然情况、写作历程、作品点击率等以及对代表作进行分析评论,这对于整体了解当下网络写作的状况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的。本书是贴近网络文学现实的普及性、知识性读物。
热门推荐
  • 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

    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

    土匪横行,执掌国度。朝府衰败,民不聊生。穿越土匪大陆,建立超级军团,一生戎马,铁骨铮铮,掀起一片腥风血雨。“我即为战争之主,亦是人类艰难生存的信仰。”战争残酷无情,唯有血与死的存在,攀登峥嵘之巅。满腔热血,抛身于战火之中,用血液捍卫信仰。以战死沙场,为荣誉,信仰。——血龙军团:851407996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凡人在魔宗

    无敌凡人在魔宗

    “少宗主!多亏了您把炼器房的火炉砸了,我才发现自己居然有炼丹天赋!”“少宗主!当初您不让我们出去搜索矿脉,我还埋怨过您,没想到我们脚下居然就是矿山!”“师弟!之前你说我能一个打十个,结果我居然还真就打了十个!简直光耀门楣!”吴悔重重叹了口气,不完成系统任务居然都这么难?坑爹的狗系统,我啥时候才能摆脱你...
  • 一不小心成了人皇

    一不小心成了人皇

    一不小心完成了穿越,竟然一不小心又当了天下无敌的人皇!还一不小心的把前身的记忆和修为全都弄丢了!怎么办?周围全是一拳超人的大佬,我怕是快装不下去了,在线等办法,挺急的!!!
  • 豪门秘宠:爱你情难自禁

    豪门秘宠:爱你情难自禁

    十年后回归,他霸道地拢她入怀,强吻后说:“做我的女人,我许你优渥的物质生活与名利……”她冷笑入眉,不屑于重蹈姐姐的覆辙,转身投入了另一个男人的怀里。她恋他爱他,却一夜烟花后,这个温暖和煦的男人居然携着另外的女人重现在她的面前。为了生活,她摇身一变炙手可热的天桥模特;为了复仇,她虚以委蛇,把仇人视作亲人看待,亲自将最爱的男人送上“身败名裂”的巅峰……。整整2000万,这些钱足够以后的日子衣食无忧,也是同意离婚的条件之一。当行走在众多男人之中,闪婚又闪离,原来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阳光下最初回眸的那个人。满以为风云过后,她可以回到他的身边,却不知,由始至终她都只不过这场交易里最卑贱的筹码。
  • 唐末藩镇演义

    唐末藩镇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谁我和你不熟

    那谁我和你不熟

    她和他真的不熟,面对一群如狼似虎的老同学,她把这话默默的咽进嘴里。
  • 送叶秀才赴举兼呈吕

    送叶秀才赴举兼呈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而立不惑年

    而立不惑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乃孔子之曰。李福祥而立不到惑年,家里发生了变故,不仅丢了工作,没了经济来源,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更是愁坏了一个爷们儿的心。好在他够勤快,肯吃苦,在这尴尬之际,靠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怕输的毅力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