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这个事后诸葛亮看,张居正如果是成熟的政治家,如果他能够为顺利推行新政计,那他最好的办法,是采纳吴中行、赵用贤的建议,先回家奔丧,再回京继续主持大局。毕竟,自己的亲爹死了,作为儿子连回家看一眼都不干,怎么说得过去呢?下自在监狱里待决的囚犯,上至高级领导干部,谁还会从内心里敬佩这样的人呢?
如果张居正真的公而忘私,有改革的魄力,把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劲头用在改革上,索性就改革这个丁忧制度:父母亡故,回家奔丧,然后就可以回到原岗位上班。那真就是他的大功劳了。
可惜的是,事实不是这样。张居正不仅不采纳善意的建言,反而悍然廷杖那些提出建言的人!张部长是自己人啊,仅仅因为不表态,就立即撤职,不容片刻迟缓?吴翰林是善意的建言啊,就悍然廷杖,赶回老家?吴同学是民间无名小卒啊,仅仅因为上书言事,就置于死地?几个翰林院的翰林是书生,仅仅想论救同事,就贬谪?
权力是厉害,是可怕,但是,权力是双刃剑,用得过度,最终会伤害到自己的!可是,张居正自视甚高,自以为很英明,政治风波平息了,如此棘手的难题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解决了,于是,他不暇自哀,越发飘飘然了。
绝顶聪明的掌舵者屡犯低级错误
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在自己的父亲去世后,不愿意丁忧守制,凡是公开要求他奔丧的,一律严厉惩处;凡是不明确表态挽留他的,就要撤职、降职或者外调。中央的人事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待一切处理妥当,张居正主动提出,要回家给死去快一年的父亲下葬。
也就是说,张居正要出行了。
说起来,过去,比如张居正时代,高级领导干部其实工作挺辛苦、生活挺单调的。用现在的观点看,可以说没有太多的风光。部长以上干部,几乎从来不到地方调查研究、视察工作,更谈不上出国访问了。身为高官,整天天不亮就上班,天黑了才下班。节假日似乎也很少。上班的内容也不是那么丰富多彩。开会讲话、做报告这样在公共场合出风头的事情,似乎也不大有的。那些个入阁拜相的,还要几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埋头案牍,除了礼仪程序性的以外,正式的文件、批示,好像都是高级领导干部亲自动笔起草,似乎也很少有秘书代劳的。
现在,在首都辛苦了多年的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终于要离开京城外出了。严格说,张居正此行,是私事。要是按照他自己整顿驿递而定的规矩,赫然纸上的制度,实际上他应该自己雇车回家。不过,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已然处于权力的巅峰,他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了。而且,和大多数高级领导干部一样,在张居正的心目中,国家的法律、制度,是要别人遵守的,他自己是有法外特权的,可以而且应该不受约束的。
于是,张居正的这次回乡之行,就颇是声势浩大,引人注目。
小皇帝(其实也不小了,已经结婚的人了,按照当时的“宪法”,应该亲政了)和他妈——张居正的秘密情人李太后,如何恋恋不舍、如何给予超规格欢送,场面之浩大、礼仪之隆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不细表了。
我要说的是,从张居正的此次出行可以看出,他实在有点飘飘然,昏昏然了!
换言之,张居正已经忘乎所以,没有自知之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证据的。归纳起来,就是生活待遇上,大大超标准了!接送迎往上,严重越规矩了!
“咳!我当什么大不了的呢,原来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啊,是不是阁下看张居正不顺眼,吹毛求疵啊?”或许有人会这样想。其实,开始我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可是,细细分析起来,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全局、影响很大。
要说,张居正作为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工作确实挺辛苦的,权力很大,功劳不小;而且,毕竟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已经算是渐入老迈了,好不容易出趟远门,长途奔波,跋山涉水,从交通工具,到一应食宿,是得适当好些,甚至稍微超标些;不要说当时的干部群众未必会有意见,就是用法制观念和平等观念严格要求领导的现代人,也未必会有看法。
可是,中国人最讲究“份”。过分,就不好了。张居正就过分了,而且太过分了!
看看张居正出行的排场吧。
张居正的交通工具——轿子,是特制的,仪饰绘彩,光耀白日!前面是起居室,后面是寝室,两廊一边一个书童焚香挥扇。三十二名轿夫抬着,前后鼓吹,赫赫煊煊一路南下。
这样的交通工具,其豪华舒适,超过皇帝的銮驾,可以说独一无二,史所罕见,空前绝后。这么说吧,如果当时有飞机,那张居正这次出行,一定是经过改装的超豪华专机;他的老家没有供超豪华专机起降的机场,也一定会加班加点昼夜奋战,抢修出来一个专用机场的。
饮食就更了不得了。
一接到张居正要出行南下的通知,沿途的各级政府,都忙活开了。一时间,竟导致一个行当的从业人员严重短缺!什么行当?厨师也!当是时,最有名的厨师突然间成了抢手货,各级政府火速派干员高薪延聘,晚了还聘不到啦!领导的爱好,下面的人都挺清楚,谁都知道领导爱吃什么饭菜,结果“吴中善庖厨者招募且尽”!光名厨还不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得有货才行!不用说,山珍海味、飞禽野味,一个都不能少!名师主理,名菜俱全,每顿饭,水陆过百品!可是,张居正还常常感叹说,可口好吃的太少了,没有可下筷子的菜肴!
警卫人员也很壮观。
我的概念里,那个时代的高级干部,似乎不太注重警卫。皇帝所到之处,戒备森严;高级干部就往往是跟个家院,有个听喝儿跑腿的,也就齐了。因为私事回家,那就更没有什么警卫跟随了。
可是,张居正不同。此次南下,动用了正规军。兵部正式派遣了一千多骑兵担任警卫;张居正的心腹爱将戚继光又私下从前线调来了精锐的神枪手、神箭手数十人随护,兼壮行色。张居正的“车队”浩浩荡荡,所过之处,遮天蔽日!
从以上的情形看,张居正的待遇俨然皇帝巡幸了!某种程度上说,待遇甚至超过皇帝了!这样的话,干部群众,心里能没想法吗?那个实际上已经不小的小皇帝兼乖学生知道了,心里能没想法吗?
要知道,前不久,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场景:
“先生看俺的袍子是什么颜色的?”小皇帝撩开自己的皇袍,问张居正。
“青色。”张居正回答说。他不明白不小的小皇帝兼乖学生为什么提出这个幼稚的问题,估计脸色未必好看,语气也一定很不耐烦。
“不是青色,是紫色。”小皇帝纠正说,“是穿得太久了,褪色啦!”
“既然此色易褪,那就少做几件!”张居正很严肃地说。
也是,张居正最反感皇帝提衣食住行的事了。多年来,皇帝的衣服、饮食等,受到张居正严厉约束,要求他必须节俭。他常常告诫皇帝说,你节约一件衣服,民间老百姓就有几十人可以有衣服穿了;你每顿少上几个菜,那老百姓多少人就可以有饭吃了。本来,今天小皇帝是想向张居正诉苦的,也可能是显示一下他的乖吧,没有想到,皇帝刚说了紫色褪成了青色,结果适得其反,张居正说那正好,以后少做几件吧!
那得知张居正此行的排场,枯坐深宫的乖学生会不会想:合着,你张居正光要求别人节俭,你自己花天酒地啊?这不是不许州官点灯,只许百姓放火吗?!
岂止如此啊!更严重的还在后面呢!诸位知道,我前面说过,我们中国人,历来是很讲究“份”的。体现到官场,那就是严密的等级。什么级别有什么级别的礼节待遇。张居正虽然是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实际上代行的是最高权力,也就是皇权;可是,不管怎么说,他是臣,不是君。这个身份,如果忘记了,在那个时代,是很危险的。
其实,即便是现在,犯了这个错误,也容易闹出矛盾乃至风波的。就随便说一个单位。如果你是副职,那你的地位就是助手性质;忘记了这一点,以为自己和“一把手”可以平起平坐,甚至把自己当成“一把手”,那也是要出问题的。如果副职到一个地方去,礼仪规格都超过了“一把手”,那是不是不正常?
可是,张居正的头脑里,似乎没有这个概念了。就说此次出行,他生活方面的待遇,就很过分了。接送迎往就更是令清醒的人为张居正捏了把汗。
张居正的“车队”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已然令人叹为观止了!沿途所经过的省份,省里的主要领导干部,皆到各自辖区的边界迎候,府、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更是长跪迎接。
要知道,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是进士出身的,他们很清楚,跪父母、跪祖宗、跪师长、跪君王,要么是人之常情,要么是制度规定,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跪迎一个大臣,是很不正常的。这么说吧,张居正所享受的接送迎往的礼节待遇,基本上是皇帝的待遇了。
本来,地方干部超规格迎送,已经很不成话了;更严重的是,藩王也出动了。
顺便交代一句,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他的儿子分封各地为王。除了生育能力差的,几乎每个皇帝都要封几个儿子为王。王的嫡长子则继承王位,代代相传。到了张居正时代,有朱元璋分封的王,也有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封的王。什么辽王、唐王、周王,真不少。
这些藩王分封各地,享受特殊待遇,可是又近乎被禁锢。因为朝廷怕这些藩王造反夺皇位,对他们防范很严。这些人在地方不能干预行政司法事务,除了奉命迎接皇帝御驾,或者特定的日子外出扫墓,藩王一律不得出城。这个制度规定是非常明确的,惩罚措施也很严厉。
还有一个规定,藩王属于皇家亲王,所有大臣,包括公侯,谒见藩王,应执臣礼,也就是要下跪的。可是,张居正不管这一套了。他所经过的地方,藩王出城迎候;张居正也不下跪,仅仅是施揖礼,仿佛同僚间见面礼。而且在藩王宴请的时候,张居正居上座,主宾倒置。
有专门研究这个事情的专家用了“可骇可怪”四个字加以概括,另一个专家则感叹说:“足见张居正权势显赫,连藩王也不敢怠慢。”也是,连皇帝都怕张居正,遑论亲王呢?
可以说,各地对张居正的迎送,大大超出了应有的礼节待遇,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宪法”规定。
可是,这样的排场,这样的风光,除了满足虚荣心,显示自己的权势以外,还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实际上,张居正的“车队”还没有过去,干部群众已经议论纷纷了。用现在的话说,干部群众都在背后戳张居正的脊梁骨啦!当然,张居正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领导人,干部群众背后嚼舌,张居正是不怕的。可是,后果哪里仅仅限于此啊!
当时就有清醒的人士评价说,张居正“僭紊至此,安得不败”!
什么意思呢?如果诸位读过《三国演义》,那应该知道“许田射猎”的故事吧。汉献帝主动把自己的弓箭交给曹操,让他射鹿。曹操果然射中。百官看见皇帝的弓箭射中了一头鹿,皆呼万岁,曹操也不作解释。结果惹得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汉献帝受到的刺激也很大,回到皇宫,在他老婆面前涕泪交横,讲了这件事情,说他实在受不了啦!于是,下了衣带诏,要求心腹亲信诛杀国贼!汉献帝的几个亲信也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秘密策划诛灭曹氏。
因为什么,因为曹操僭越了!那个时代,僭越是大忌啊!
张居正比曹操还厉害,严重僭越了;制度在他眼里不算数了,整个都乱了套啦!那他早晚要为此付出代价的!这就是所谓的“僭紊至此,安得不败”的意思了。
难道张居正不考虑后果吗?他不是不考虑的,而是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可以想像,张居正对这样空前绝后的场面,一定很受用。因为,如果张居正对搞这一套不太高兴,哪怕这种情绪有丝毫的流露,越礼破例的接送迎往也不会愈演愈烈——回京的时候比他南下的时候还要严重。
未必大家愿意那样做,可是前面的那样做了,后面的不这样做,怕这个铁腕领导人心里有想法。光有想法也就罢了,会不会有小鞋伺候呢?这样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惹张居正不高兴是很危险的,报复会接踵而至。关于这个话题,容我另文专叙。
也就是说,张居正这个自视甚高、很有头脑的人,一个口口声声要求上至最高领导人下到各级干部和工勤人员都要节俭的人,自己却成为乐谀好奢的典型了。
要我看,张居正的问题,不在于破坏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如果我现在还因为这个原因指责张居正他老人家,那简直是太说不过去了!那些个严密的等级制度,我看是绝对不应该维护的,破坏了更好。最好的是,张居正真敢做皇帝。
论能力、水平、政绩,张居正确实是很突出的。他要是真敢篡夺了大明的江山,倒好了!朱元璋的那些个不肖子孙,实在太不成器,太不像话了!张居正比他们强多了。而且张居正要真做了皇帝,那他的许多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