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351500000031

第31章 31.“社稷”与隐藏三千多年的秘密(一)

写这一章是因为无意间看到有人描述古希腊“厄琉息斯秘仪”的神秘,说这是传承神的知识的仪式,古希腊许多天才像“柏拉图”“达芬奇”等等天才均受此密仪的启示才成为旷世“科学家”“哲学家”等,然后有人看到就说了我们古代也是有类似“厄琉息斯秘仪”的“圣物”就是“社稷”:

“这样的圣物古华夏也有,就是“社稷”,“社稷”其实是一样圣物,商朝灭亡夏朝时没有得到“社稷”的认可,所以华夏从此失去了神的传承。”

在此,我想像《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这本书那样嘱以古希腊“厄琉息斯秘仪”的呼喊“苍生啊,你颓然倒下了吗?宇宙啊,你预感到那创造者了吗?”

呼喊罢,面对这言论我不禁去查阅各书籍相关文献,关于“社稷”我查询到129177条相关书籍文献。只看题目,我需要看近50万字才能浏览完!我必须找到“社稷”究竟是什么!

首先一般定义是:“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

弃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传统,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做出来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其中并没有说“社稷”是什么圣物!也没有说商灭亡夏未得到“社稷”的认可。我甚至开始怀疑这种“社稷”是圣物的言论是来自于小说家的杜撰!

(题外话,今天搜索文献才知道“社稷”与“设计”读音完全一样,我相信不仅是我,大部分人关于这两个词语的这个脑回路也是今天在此才接上!类似的脑回路不计其数,脑子就是不太贯通。)

在杜尔未前辈1977年写的《中国古代宗教系统》第140页提到“社稷是神”,这本书看起来费劲哦!是繁体字,而且是自上而下,从右向左那样,像读古书一样那么读~

这本书这块在“社稷是神”这章说什么呢,说古人祭祀“社”和“稷”的不同,说《左传》里面说“社”和“稷”有什么不同,然后又说《孝经》里说“社”和“稷”是相同的,“稷”是土神。然后,后续又谈“社”和“稷”有什么不同点。最后的结论作者引用《晋书》的观点:“社稷一神而相袭二位。”

并没有提到“社稷”是圣物的说法。

文献中也有提到夏桀毁社稷,商纣毁社稷的传说!但在这些故事里,“社稷”连神都不是,更别提更标新立异的观点“社稷是圣物”了!在这些故事里,社稷的意思是“君王死社稷”的“社稷”。

在梅珍生前辈的《晚周礼的文质论》一书中提到“作为农业神的社稷”:其中言论和文章开头的介绍基本相同,只是提到了祭祀社稷之神,并不是祭祀自然本身,而是祭祀“物之神”(土地神,而不是土地)。也提到了初民认为庄稼生长乃是靠魂魄的新知识。也未提到“社稷”是圣物。

在《钟永圣国学大讲堂论语通解1》这本书里提到“夏商周社精神传承”:只是说下商周三朝社稷坛上种不同树来代表朝代精神的事:“

夏朝种松,不畏严寒。

商朝种柏,差球不多。

周朝种栗,使民战栗,不太自在。”

连社稷神话提也不提。

查询文献中间遇到《汶川地震祭》:

“国殇震汶川,刹那生死间

抢险官兵力,救灾百姓安

神州心共痛,社稷血同源

大爱无疆界,家园道路宽”

还遇到诗文《王阳明》:

“太监乱纲则,朝堂锁口舌

黎民贫困弱,草木早竭则

古洞修心性,终生探奥颐

蒙童春雨沐,艺境自然得”

其实,读过《中国民俗学通识》这本书就知道:“历代封建帝王都有社,就是社稷坛,一个王朝灭亡后,新的就把它的社稷坛清除掉,再建立自己的社稷坛。像汉朝就把秦朝的社稷坛清除掉了,建立了汉朝的社稷坛。明朝的社稷坛是在元朝的社稷坛上盖了房子,压制住它。像清朝得了明朝的天下,就沿用明朝的社稷坛做祭祀活动。社稷在民间被世俗化为土地神,有的甚至修庙还给配一个土地奶奶!民间社神有的甚至不修庙子,有的找一颗年长的树,说社神附在上面,叫社树,有的找一块石头,叫社石。民间土地神之祭祀,古称社会。”

虽然目前为止,虽然我们没有查到“社稷”是圣物的文献。也没有找到商灭夏未得到“社稷”认可的文献,但是我们找到了历代都会灭掉前代的社稷坛,然后自己搞自己的社稷坛。而且,我们知道商朝和夏朝社稷坛上种的树差不多,一个是松,一个是柏。我甚至怀疑他们用的是同一个社稷坛。

寻找文献之间又遇到一本书陈更,墨雨所著《万象笔记》里面载有“周凯昂声于众人:贼臣王敦倾覆社稷...云云。”的事。

又遇到文献高路所著《儒家第一课》里面有一章,“爱的原则性”,原文是《吕氏春秋.权勋》里阳谷帮子反做坏事的事,作者讨论这不是真正的爱。认为爱的时候要符合大义才叫爱。然后举例孟子观点:教人好的道理那叫忠(笔者我算是尽忠了),然后又举例孔子言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之所以会遇到这个文献是它引用的《吕氏春秋.权勋》文章中有一句:“...是忘荆国之社稷....”

上书作者探讨阳谷行为是不是爱?我觉得这里这个爱字究竟是什么意思都没说清楚!

只是单纯的一个“爱”字?我觉得这里这个“爱”字是值得表扬的事情,值得推崇的事情,因此这个爱字少用,因为说不清楚!

你比方说做爱做的事情,那是西方人起的名字,我们都叫周公之礼,哪有什么爱不爱的。西方人那个爱字是“舒服爽的意思”我们太喜欢乱起名字了。不能说错,但是乱且含糊!

很多人为爱痴狂,根本没闹清“爱”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就像谁都可以给自己起名叫周杰伦,那能一样吗?你又不懂音乐,又不是阿尔法音乐公司的董事!

爱在上书那一节中,只是代表受推崇的事情,受赞扬的事情。没别的意思!

爱在做爱做的事情里,本身没有爱情的意思!纯粹就是舒服,爽,快活的意思!

所以,更不要被各种专业名词所糊弄住,美帝是纸老虎,那些高大上的专业名词更是。

所以,问题来了《为爱痴狂》这首歌里的爱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根据歌词的上下文我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貌似这里歌词里的女主非常想和男主在一起,什么事都愿意做。那这里这个爱字的意思就是“很想和他永远在一起”

爱和道都类似,一个字罢了,你指望它承载什么有用信息?

“还真能指望上!”

像阿尔法欧米茄分别替换为“爱”与“道”

名字罢了!你的注意力必须知道这张三李四究竟是谁才行!

你的注意力必须知道这张三李四究竟是谁才行!

你的注意力必须知道这张三李四究竟是谁才行!

你的注意力必须知道这张三李四究竟是谁才行!

我们再查查商是怎么灭夏的,相关文献600多条,其中有“商朝的建立”来自《北京通史》谭新生著:

夏朝共十七个君主,桀是最后一个国王,人称夏桀,他依靠武力对人民进行暴虐统治,还经常驱赶人民去打仗:他自比太阳,残酷剥削压迫人民,《诗经》里,曾记载人民痛恨地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桀的统治要被人民推翻了。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汤乘机起兵,联合许多部落,打败了夏桀,夏朝被推翻,汤建立了商朝,历史上称作“成汤Revolution”。

商是我国第二个朝代,商的疆域比夏朝大,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达江南。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经●商頌》,形容国家之大。

商朝的都城在河南,有过儿次迁移,公元将十四世纪、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因此,商朝又开始称殷。股都与当时北京地区较近,北京地区有股统治下的二附属小国。

在《感情考古》李伯谦著2015 -第113页

“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达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里关于商灭夏更加专业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虽然都是朝代更迭,但是夏朝的建立和商朝的建立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商人直接毁了夏的文化,完全的否定了夏!那么,我们文章开头那个言论说“商灭夏,没有得到社稷的认可,华夏自此失去了神的传承”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周朝的建立虽然和商朝比较类似,都是异族入侵(这一点与夏朝的建立是不同的,因为夏朝是承接尧舜禹,属于窝里斗,不是异族入侵。尧舜禹承接的是三皇五帝,这都是一脉相承。ps:但是我听说过观点,黄帝是异族入侵,灭了伏羲氏)但是周朝没有灭掉商的文化,直觉告诉“神的传承”的主线就是伏羲八卦,而你们也知道作者我的观点是:伏羲八卦的核心内容就是阿尔法欧米茄。

而且我们知道周文王也是玩八卦的,所以说夏的文化或许在周朝又抬头了呢!并且,这里有可靠文献佐证周其实自称夏!是夏复仇于商!神的传承接上没接上不知道!但是八卦在华夏是夹缝中求生存,不是什么大雅之堂的文化(个人偏见)。八卦其真义的传承,更是无从谈起!

但是纵观历史,八卦的传承并不顺当,江湖术士,再有民间看不起八卦,娱乐界花边新闻乃称八卦,这能叫传承么?

华夏华夏,没有商周什么事,我甚至怀疑桀并不像历史记载的那么不堪。只是倒霉收成不好等天灾,成了病猫,才被商趁机灭了!并非商有多么先进!

再说一代天骄的伟业,一代天骄的子孙打遍欧洲,能说明蒙古文化有多先进吗?只是碰上命运打盹,那时候欧洲各国正是病猫时!天骄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罢了。

让我们看看具体作者是如何论述: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其建立与更达过程及其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三代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史籍记载,夏.商,周三个王朝建立的模式是不同的。关于夏朝的建立,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冲是这样记述的: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由这段记载不难看出,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还处在部落联盟阶段。部落联盟首长职位的更迭,采用的还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按照常规,禹本是把部落联盟首长职位传给了东方部落的益,只是因为参加联盟的部落诸侯拥戴禹的儿子启,启才继承父位,建立了夏朝。尽管《古本竹书纪年》对此有不同说法,认为启是强行继位,“益干启位,启杀之”。但不论哪种观点,都不能抹杀这样的事实,即启的继位结束了部落联盟首长职位的祥让制,开始了王权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从而导致了部落联盟的解体和新型王国的诞生。这一重大变化无论采取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都是在原来部落联盟内部实现的,并非异族入侵的结果。

如果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等史籍的记载不违事实,那么,夏王朝的建立便只能看作是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必然。这种政治事件固然不排除后来历代改朝换代时常有的“易服色”、“改正朔”等涉及某些礼仪制度的改变,但毕竞仅限于上层少数人,范围不大,不可能造成广大民众生活的巨大变化。而作为特定人们群体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的物质遗留的考古学文化,当然也不大可能突然中断、发生突变。夏王朝的建立,不会在“夏”文化和作为其渊源的“先夏”文化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相比之下,商王朝的建立却是另一种情形。商族原居豫北萬南,夏族本在豫西晋南,二者的地城不同,族系亦别。夏代末年国势渐衰,商族则日益强盛。遂生代夏之心。《孟子●滕文公)云:“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经●商颂.长发》写汤伐桀之进军路线是“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显然,夏.商王朝的更达,商王朝的建立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一个部族大规模武力征伐另一个.部族的结果。其震动之大、变化之快,必然会在考古学文化上强烈地反映出来。

由武王伐纣带来的商、周政权的更迭,十分类似夏、商王朝的废兴,周王朝的建立,也是大规模武力征伐的结果。《史记●周本纪)详细、生动地记述了这一惨烈的过程: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候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居二三.....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成会。...第二年)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饿,右秉白施,以麾。..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烟于火而死。西周王朝建立的过程,虽如同汤伐莱建立朝一样,是异族入侵,是经过激烈的大规模的战斗而实现,但细细分析起来,两者之间在大同之中还有小异。汤伐架灭夏之后.商族全部.彻底地占据了夏族原来居住的地区.商汤所建的国都一亳.无论是指考古上发现的郑州商城还是偃师商城,均在原来夏族统治的中心。而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却“罢兵西归“,仍将统治中枢安在偏远的镐京。为控制新夺得的庞大的国土,武王和成王虽也曾营建东都成周,实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但毕竟不同于商王对夏遗民直接的统治。商.周政权更迭和夏、商政权更迭之间这种大同之间的小异,不能不在各自的考古学文化变迁上打上不同的烙印。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夏王朝的建立是发生在本部落联盟内部,显也有小的武力冲突,但不超出本族的范围。而商和西周王朝的建立却是异族入侵,是通过族际间的战争实现的,但在统治方式上也还有所区别。这种不同的政权建立和更迭模式,对于其考古学文化变迁究竟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夏、商王朝更迭对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影响。经过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探索,特别是1996 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对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新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上已基本取得共识:第一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二.三.四期遗存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第二,分布在豫北冀南以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与夏文化基本同时的先商文化。第三,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是早商文化,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均是早商都邑遗址。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始建和偃师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以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以上述论断为依据,比较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岗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一带,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坦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两者以沁河为界,分处东西,虽存在文化交往,但面貌基本不同,是两支各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坦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两者虽有一定的内在文化传承关系,例如均以開.版为主要炊器,反映出基本的生活习俗没有改变。但从总体来看,两者之间的文化构成因素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文化分布的地域,二里岗文化已大大超过了下七坦文化分布的范围,覆盖了包括下七坦文化、二里头文化在内的更为广大的区域,两者应是存在文化蝉联关系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至于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一里岗文化之闻,多处地点包括郑州商城宫殿区在内,均发现了两者在层位上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二者在时间上一早一晚,紧相衔接。在文化内涵上,二里岗早商文化确也从二里头夏文化吸收了诸如铸铜、琢玉技术等先进因素,但整体面貌大不相同,很难认为二里岗早商文化是二里头夏文化的自然延续。

显然,无论是从下七垣先商文化到二里岗早商文化。还是从二里头夏文化到二里岗早商文化,都出现了文化中断现象,产生了文化性质上的突变。出现这种夏文化急剧衰亡、先商文化飞速膨胀转化为早商文化并取代夏文化的原因,只能是实现夏、商王朝更迭的大规模战争行为。正是从汤开始的十一征到夏桀被推翻的激烈战争,才造成了如此空前的文化突变。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最后-.位国王夏桀的都城所在地,偃师商城是汤火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之一,相距仪十多华里,两者一兴一废,其间反映的文化变迁之剧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但分析其对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影响,却不像夏、商政权更迭对考古学文化变迁影响之强烈。

河南安阳小屯股墟,是“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后期田都遗址,从1928年至今已进行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考古工作,其文化面貌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引起大家关注的是,在股墟迄今尚未发现西周早期的遗存。有人认为,股墟文化第四期偏晚遗存的绝对年代有可能已进入西周纪年。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则表明武王灭商,商都并未被毁,《史记.股本纪》所云武王“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间。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是确有其事。即使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诛。成王也只是砍了武庚的头,另封微子启于宋,以续股后,对商都未“扫穴犁庭”,也未派周人武装彻底占领。这应该是股墟范围内迄今没有发现西周早期周人遗存的根本原因。在其他地点,除了叔處所封的晋,通过天马一曲村遗址的发掘,证明晋文化是西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外,成王在洛阳兴建的东都成周。召公封燕的北京房山燕都,康叔所封的洪县卫都,周公之子所封的邢台邢都等,却是另-.种情形,与殷墟颇有某些相似之处。考古资料显示,在发现的贵族慕地中,虽可以分辨出代表典型周人礼制和习俗的因素,但居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由商代延续下来的代表商人习俗的因索或当地土著的因素。代表周人的西周宗周文化在这些封国中,并不像商灭夏后代表商人的早商文化彻底排斥夏文化、到处居于统治地位那样,而是星星点点,与后商文.化因素及其他土著文化因索共处一域,看不出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这种文化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我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灭商前先周文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商文化发展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与灭商后周人未将统治中心直接建在股人的腹心地区有关。夏商王朝更迭和商周王朝更迭.都是通过异族入侵和大规模战争而实现的,但政权建立后,推行了不同的统治方略,却对考古学文化变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是很值得细细玩味的。由汤代策、武王伐纣引发的夏商王朝和商周王朝更选对考古学文化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夏王朝建立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将十分有益。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遗存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桀的都城遗址,现已成为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但二里头一.期文化是否是最早的夏文化,学术界仍存在争论。过去我曾提出,二里头文化是“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后形成的夏文化.以临汝煤山二期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有可能是早期夏文化。现在重新予以审视,这种看法似乎仍有一些道理。考古发现的层位关系证明,二里头-“期遗存常常叠压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之上.二者在时间上紧密相接.其间不可能再有什么缺环。但比较它们的文化面貌,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点许多人都有觉察,我们在文章中也有具体的罗列。事实情况是:从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出现过文化中断现象,产生过突变。二里头文化不是河南龙山文化的自然延续,河南龙山文化也不是形成二里头文化的全部来源。

考古学文化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这种文化突变现象。原因可能很多,但从夏商王朝更迭、商周王朝更迭对考古学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来看,恐怕只有大规模的战争部族迁徙等重大社会变动才能如此。而正如前面我们曾经指出的,根据《史记●夏本纪》等史籍记载.夏王.朝的建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部落联盟首领职位由禅让制过渡为世袭制实现的,即使曾经发生过矛盾和斗争。也是本族内部的事情,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异族入侵和战争。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由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之间发生的文化突变,不会是夏王朝建:立引发的结果。而更大可能则是我们曾经主张的是由“后羿代夏”这一夏初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所引起,二里头文化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否定了二里头文化是早期夏文化,唯一的可能就只有从河南龙山文化中去寻找了。河南龙山文化从早到晚一脉相承,以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准,我们很难将河南龙山文化一刀两断。像区分二里头夏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商文化与西周文化.甚至下七垣先商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那样,将其区分为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不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聚落分级趋势愈演愈烈,冶金术逐步得到推广,大型显贵墓葬和设防的城市不断涌现,每一位研究者都强烈地感到,龙山时代正处于社会重大变动时期。在这里我们不能不重视在众多新现象中,位于登封告城镇王城岗龙山城堡的发现,这座城保在同时代出现的城堡中的确不能算大,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这正是先秦古籍中“禹居阳城”的所在地,而且恰恰就在其东不远处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阳城城址。过去安金槐先生首倡王城岗龙山城堡“禹都阳城”说,不少人以该城面积太小、时代过早而加以否定。不过细细研究有关文献记载,说的都是“禹居阳城”、“禹都阳城”、禹避商均于阳城,还没有一处是说“禹筑阳城”。因此,我们不能排除禹受舜禅之前阳城已经存在的可能。如果允许作这种推测,那么,将王城岗古城使用期的晚期遗存作为最早的夏文化便不无道理。作出这一-推论,从夏王朝的建立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角度考虑,可能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

(原载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期,1999年8月。正式刊于《中原文物》2000年1期;又见《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

让我们继续探索商灭夏的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商灭夏的情况。

“汤建国及其政治设施”

来自《远古中华》杨升南,朱玲玲著2015 -第405页

商灭夏以前的商族文物,被考古学界称为“先商文化”。对“先商文化”作考古学系统研究的第-位学者是邹衡,他提出“先商文化”的三个类型: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漳河型中心分布地区是以河北省的滹沱河与漳河之间的沿太行山东麓--线,面以漳河中游(指清,浊漳二水合流以后)的邯郸.磁县地区的先商遗址为代表。先商文化是从漳河型发展来的,而又受到夏文化的很大影响。

邹衡认为成汤伐夏桀的战争是以郑州为出发点的。所以认为南关外型是灭夏前的先商文化遗存。汤伐来的进军路线是从东向西,首先被灭掉的是葛国,然后是书.顾,他们或在今郑州以东,或在邹先生说的先商文化地城内,这个矛盾不好处理。奥孙相土迁于帝丘即今濮阳市,又在泰山下建立东都,是商族从起源地逐渐向东南发展,故王国维说汤居的毫在今山东省的曹县,更符合汤伐架的进军路线。

商族在夏代是臣属于夏的-一个方国(或称诸侯)。(更快更高更强注:类似清朝和朝鲜的关系)在城邦联盟时代,商城邦是尧城邦联盟中成员,契是禹的属员,曾佐禹治水,具有上下级的关系。进人王朝领:土国家的夏朝后,萬子启为王朝领土国家的王,商城邦自然成为夏王明的一个诸侯,其首领成为王朝的官吏,文献记载可知,商族首领相土和冥都在夏朝任职,并作出显赫的成绩。《史记.股本纪)“相土立”下《索隐):

相土位夏,功著于商。《诗颂}日“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冥是夏朝的水官,(国语●鲁语上)展禽云:契为司徒而民辑,实勤其官而水死。韦昭《注)云:冥,奖后六世孙。根(曾)圍之子也。为夏水官,冥勤其职而死于水也。冥在夏朝任司空之职,主水利之事。借助冥在夏朝任职期间,商族势力应得到大发展,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对他特别怀念,举行隆重的郊祭。《史记.股本纪》“冥立”集解河宋忠日:“其为(夏)可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股人郊之。”《索

隐).“《礼记旧‘兵勤其官而水死。'股人祖契面郊兵也。”

从这个文献我们知道商和夏的关系。而且,文献和文献之间是有相矛盾的地方的。比如?在《感情考古》李伯谦著2015 -第113页“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达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里,作者就认为商相对于夏是异族。但“汤建国及其政治设施”这篇文章里却说商的祖先还在夏做官,这不可能说商相对于夏文化上有多么不同!

也可能笔者理解错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汉朝的建立就像,夏的建立。我们姑且认为汉和秦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也经常说秦汉秦汉。

那么,元朝的建立,就像是商的建立。但还是有点区别的。因为宋的文化比较先进,元灭不了宋的文化。如果元的蒙文化占了主导地位,直接灭了汉文化。大家今天穿的都是蒙古袍,说蒙古语,叫一代天骄爸爸!那么,元的建立就和商一样了。很难想象蒙古的可汗在宋朝当官!

那么,明朝的建立就像周朝的建立!

至于,为什么我说明朝的建立像周朝的建立呢?因为宋(夏)被异族灭,建立元(商),元又被异族推翻(朱元璋相对于蒙古人是异族)建立了明(周)。

有一篇文章描述了我上面说的意思,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呢?说商就是少数民族呢!然后说周就像汉人把元灭了一样,把商灭了。

成汤灭夏

来自《徐中舒先秦讲义》徐亮工整理2009 -第46页

成汤灭夏

我们把后那灭夏和少康中兴看做是第一次的夷夏之争。那么,成汤灭夏,就可以认为是第二次的夷夏之争。

史学界几乎公认商民族是起于东北方面的。但是,太史公(六国表》说:“汤起于亳。“关中的亳,这是不对的。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当其周灭殷的时候,箕子去朝鲜,可见,东西相争,股人向东方逃走。殷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因玄鸟而生。《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股本纪》云:殷契母日简狄,有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这与东方民族以鸟为图腾是有密切关系,而且玄鸟氏在东方传说是少唕氏以鸟名官产生的,而少唕氏正是东方的民族。黄河河套以下地区,分为河西、河东河南,再东有河内、河外等部分。当时的黄河人海口还在今日人海处以北很远。称黄河人海地区的北岸为河内,这个名称存在于周以前,可能是起于殷的。这也可证殷人与东北有系。“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这也是《商颂》上的话。有城氏又简狄,商族的母系可能是出于北狄。

根据解放以来山东考古发掘工作证明,山东的黑陶文化的土层,存在着股代文化层,这说明由股虚以至山东半岛一-带.都是股王朝活动的范围。甲骨文里面,有伐夷方的记载。《左传》说,纣伐东夷。其实,般人自己就是属于东夷的。《墨子天志引《泰誓》“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非命引谓“纣夷之居”,《礼记杂记》谓:孔子日:“少连大连普居丧,三日不息,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论语.子罕》云“子欲居九夷“。可见周人认为东方的人,包括殷人都是属于夷的,《汉书.地理志》说朝鲜受箕子“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的影响,“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这正是儒家理想的生活。

殷人的发展.也是经过了长期的过程的。《股本纪》里面和甲骨文里面都有许多先公先王。相土和王亥都是。《长发》云:“柑土烈烈,海外有截。”王亥在《山海经》和《世本)都有记载。《世本》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可能殷人的祖先是中国最先使用牛马拽引两轮大车的,从相土王亥到成汤灭夏这中间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的。

商的都邑,也有许多,也是经过长期形成的。如曲阜和亳都是。毫,相传在商丘,后汉时为梁国谷熟,或说在偃师,是西亳,但还不能最后肯定在什么地方。郑州二里冈发现了殷代的文物及文化层,可能比安阳的要早,但不会早到成汤时代。偃师就在郑州之西。可见,殷虚的范围要更加打大了。成汤时期对夏用兵,可以说是扩大殷人文化的一个时期。《长发》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国语.郑语》谓“昆吾为夏伯矣”.又说颐和豕韦都是与夏有关系的,而豕韦是商灭的,顾是夏灭的。{孟子》和《股本纪》都谈到葛伯不祀而汤征之。葛是赢姓之国.这也是东方系统的。可见这都是商灭夏的-一个步骤。而且,就其地域来说,也是在仰解文化东方的边区。豕韦按其原意来说,就是猪皮.这可能是广泛使用猪皮的民族,大约和抱娄的情况差不多。《后汉书●挹娄传》说挹娄民族:“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挹娄这个部族,远古是在中原的,后来迁于东北的。昆吾和顾都是已姓。这也是仰韶文化的东界。

《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卫迁于帝丘。”杜注:“帝颛顼之虚,故日帝丘。”太康失国以后,后相即居于此。《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王自谓:“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帝丘和许,都是仰韶文化的地区,同时是商灭夏必须首先解决的地区。

夏桀之居,也是在仰韶文化地区。《战国策●魏策--》载吴起的话:夫夏樂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罩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而且.后来相传夏桀败于有娥氏之虛.走鸣条被放逐于南巢而死的。要不是东西相争,他又为什么向南逃走呢?而且.夏裔分为两支,一支北去,为匈奴之先,一支南去,为越的祖先,而都被当地民族所融合,习染了他们的习俗。由此可见,夏代本身的文化并不太高,不然不会被他们所融合,所以《论衡●恢国》说“夏禹倮入吴国,太伯采药.断发文身”,是有相当根据的。夏人崇拜日,《汤哲》云:“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匈奴也有拜日习俗,可见他们是有关系的。

夏代是商人亲自眼见他灭亡的,所以,夏代的历史是可靠的,因此司马迁为之立了本纪。先秦典籍中,提到夏的地方很多,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夏代的存在,可见,夏代的确是真实存在过的。

武王克商

第三次的夷夏之争,是武王伐纣。

在我看来,周族的父系和母系的发展情况,应该分离来看。在农业发达的地区,人们是地上居,如像姜姓的民族就是这样的。另--种情况,农业不发达,则为半穴居.如像半坡的遗址,是很好的例证。还有-一种则纯全是穴居,那就是周人初期太王居邹而穴居的情况,后来,太王迁到岐下“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周本纪》)。这才发生大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周族征服姜族或者与姜族组织部落联盟的结果。不然,与周同族的一-支,在春秋时叫做白狄、鲜虞、骊戎的为什么文化都还很低呢?姜族原来是周的母系,周族原来是父系,经过斗争融合,而按照父系的传统组织起来新的周族,这个时候的周族自称是夏,就是说,他接受了仲韶的文化,而与夷狄是对立的。

夏在这时已经不是某一个朝代国家或者民族的固定名词,而成了某种进步文化的表征和许多人仰慕的园地。

《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周人自称华。也是后来在春秋时期才有的事。在周初是只称夏的。《论语.八佾》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诸夏是泛指夏文化的整个区域。{周颂●时迈》云“肆于时夏”,《思文》云“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康诰》云“用肇造我区夏“.(君爽》云“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在这里表示周人自称为夏,以夏为整个中国的代表了。《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云:“《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国家观念更加鲜明了,而夏却仍代表着全部的进步文化。用华来代夏,是春秋时代才有的,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界限非常明确。华字本身就含有文采、文化之义。周字亦如此。画字金文作妻,从周,从周之字有肜、雕,也有刻画之意。

周人伐商,是夏又一次战胜了夷。周人自称夏,是他继承了彩陶文化。西安的半坡遗址,可能就是周初的遗迹。洛阳的股人遗迹,就可能是这次斗争以后,股人被东迁而留下的。这里是说周人代表卷西方。

但是,从发展上看,从周人很早就是父系上看,可能周人的远祖还是属于东方民族,后来西迁.然后与姜族结合才发展起来的。这和后来的秦、西凉、吐谷浑等的祖先是东方民族而迁在西北地区然后发展起来的一样。以《周本纪》来看,《周本纪》说,周人祖先是后稷。后稷是神话人物,后稷这个名词是后来才造的。因为《诗经.縣》上说:“古公暨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迁到岐地,才有的地上居的新情况。这和金人-样。他们原在黑龙江一帶穴居,迁到呼尔哈河才发展成了地上居,《周本纪》所说也差不多。《周本纪》说,不空窜于戎狄之间,改从戎狄之俗,到了公刘以后才恢复了农业,这和发展的规律不合。-个有着长期历史的农业民族,是不可能轻易改变他的生产方法的。太伯虞仲是在股末周初去江南殖民的,吴国直到春秋时代,还是断发文身落后的地方,这又足以证明周人的文化本来是不高的。另一方面.晋国的边境有姬姓诸戎如白狄鲜虞、器戎到春秋时代还是很落后的.这也可以说明上述问题。

就豳字来说,也说明当时的文化是不高的,豳字金文作O.象征用火驱逐野猪,这是打猎的地区,可能是有粗放农业的父系氏族,文化是并不高,不像后来儒家说的那样.周人是征服商人而被同化于商人的。《论语.先进篇》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野人是指被征服的殷民,他们在文化方面是先进的。君子是国君之子是统治者,是周人,在文化方面他们是后进的。这很像清朝征服明朝那样。恩格斯说得好:“在长时期的征服中间,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上,也不得不和那个国度被征服以后所保有的较高的“经济情况'相适应,他们为被征服的人民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采用了他们的语言。”(《反社林论》, 1956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89页)恩格斯的论点,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可以找到不少史例。

夷夏的斗争,也反映在黑陶文化与彩陶文化的分布上。黑陶文化产生于东方,越往西去,时代越晚,这表明成汤灭夏以后,黑陶文化逐步向西发展。周族兴起,大概在彩陶文化的晚期彩陶文化中出现铜器的,就可能是这时的文化。

1957.10.27夜1 1时毕.

参考资料

“再论小屯与仰韶”徐中舒见《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出版

徐先生还有另一篇文章提出了更加生动的观点:认为周边各种少数民族大都是夏的后裔,蒙古,契丹,女真都是!

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徐中舒

来自《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李绍明程贤敏1991 -第70页

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

徐中舒

中国历史上“股革夏命”,如果我们用后来历史上的改胡换代来解释,是不够准确的。这不是改朝换代,其结果是股民族战胜了夏民族,之后夏民族有一-次很大的迁徙。

摩尔根《古代社会》讲到阿效特克联盟,详细地总结了印第安人对战争中的俘虏处置办法。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把俘虏杀掉;第二个阶段就是把俘虜献祭于他们所尊崇的神灵:第三个阶段就是把俘虏变为奴隶。用这几个条件讲夏商之际的历史,再结合甲骨文的材料,就比较容易清楚了。甲骨文记载.的历史,已属商朝后期,其中有许多有关羌人的材料。羌人就是夏民族的后裔。甲骨文多记载“伐羌”之事。如记载祭祖乙时“伐羌十有五”(存-1499),伐就是杀,杀十五个羌人来祭祀他的祖先,还有“今夕用三白羌”(卜245),自与百同,用三百羌祭祖先,甲骨文杀美可以多至三百人。伐羌一二人以至用十五,三十等不同数目的,在甲骨文中就计算不清了。还有“断十牛,羌十人”(甲2124),就是用十个羌人和十头牛作为牺牲--起祭祀他们的祖先。这些羌人都是俘虏,甲骨文有许多“只羌”的记事。可见获羌就是被俘虏的羌人。还有一部份幸运的则收容为奴隶,让他们为股人服役,如“多芜只鹿”(前四48)或“多羌贵田”(粹1222),股人用这些羌人为田猎或种田的奴求,贵田就是种田,(贵作竖象双手捧土壅苗之形)比外还有“令多马羌”(粹1554)或“多马羌臣”(陈116),就是命羌人养马或监视这些养马的人(臣象眼睛多马臣即监视养马的人又有小耩臣就是监视错田的人)。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到,在股商的后期,殷人对待羌人还是十分严厉的。

所以说股革夏命并不是象后来的改朝换代,而是民族间生死存亡的斗争。夏民族在这次斗争之后就有一次很火的迁徒,这是过去历史上所没有记载的。

//*更快更高更强注:我很想回去看看近代看看有没有侵略成功的事例,被灭的民族下场是什么?历史太复杂了。//

夏代统治中国时应以河南、山西南部为其统治中心。最早主要在河南夏虚,后来发展到了山西南部,就是大夏。夏代的统治时间据《竹书纪年》记载“用岁四百七十多年,凡十七王”统治中国的时间很长,也留下了不少东西。一九七七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南登封告成镇一个古城堡,其遗物中的陶豆陶量都有“阳城”印记。《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日《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禹都阳城见于《世本》及《竹书纪年》,《竹书》是魏襄王二十年以前的史书,《世本》也是秦以前的书,告成镇出土的陶豆陶量也是战国时遗物,可见阳城早已存在于战国以前应是夏人世代相沿的旧称。现在我们从出土遗址遗物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一致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人文化,阳城就是夏人旧都,陶豆陶量上阳城印记就是夏都阳城坚强的内证。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尚末发现文字。旧文献中《论语.卫灵公》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晃,乐在韶舞。”夏时就是现在的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春秋时代居在夏虛的晋国,还是沿用这样阴历的。当时周人以十--月为岁首,而晋人则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和周历相差两个月。古代阳城,唐朝武则天时改名为告成,城中有测影台;用土圭群影,这也是从夏代遗留下来的,汉唐以来一直存在。夏人有夏历,他们在这个地方观测日影,作为各地的标准时间。有了测彤台观测日影比观察天上星宿度数要精密准确多了,把观测日影的长短记录下来分别二至二分为容夏秋冬四季,这是中国从夏代沿袭至今的阴阳合历。夏代的历史虽无文字记载,但许多东西都通过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象这样的传说还是可信的。

夏代没有文字如夏人原居嵩山下,“有崇伯鯀”就是禹的父亲。古代只有崇字而没有凿字,《诗经.松高》作松,崇松皆后起的形声字,《后汉书》灵帝熹平五年复崇高由以为凿高山,《说文》嵩在新附字中原是宋初徐铉附加的字,这也是夏代没有文字一个例证。成汤灭夏。夏民族就从他的统治中心向外迁徙,他们并不是向一个地方迁移。原始民族经济文化结构并不严密,一个地方集中许多人,是养不活的。

首先我们讲夏民族向西北边的迁徙。这里是羌族的老家。商灭夏后,虞夏这两个联盟的部族一部分就由北边向西方迁徙。《管子.小国》中记载齐桓公“悬车束马,逾太行与卑耳之臀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秦当为泰之误字,秦夏就是大夏,《国语●齐语》也用了这个材料,但无秦字,就是“拘夏”。西虞就是在西边的處国,《齐语》里作西吴。说明了虞夏两部是向北边西边迁徒的,春秋时代齐桓搂触的这一部分还在山西太行山一带。秦始皇琅邪台刻石及《吕氏春秋●古乐》记秦国的北方疆城所至说“北过大夏”《逸周书●王会解》“正北月氏”,氏就是《管子》中的禺氏,《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月氏、禺氏、禺知都是虞氏的转音。战国时月氏大夏都迁到中国河套的北边了。西汉初匈奴冒领单于兴起以后,月氏大夏继续向西边迁徙,《汉书●西域传》说。“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西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敷煌祁连在甘肃西边,月氏被匈奴攻破后又征服大夏,后都于妫水。妫水即今苏联境内流入成海的阿姆河。月氏大夏这时已西迁过了葱岭,其余没有走的就留在南山,称小月氏。

南山即祁连山,《后汉书》称小月氏为“涅中月氏胡”,湟水在甘肃西北边,仍在敦煌祁连间,同羌民杂居互为婚姻。《汉书●地.理志》载陇西那有大夏县,大夏就是夏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地方。《汉书●地理志》又载安定都有月氏道,安定郡治固原,汉代凡有蛮夷的地方称道,言汉王朝只能从道路交通上控制这些少数民族。中国文化重伦常,同姓不婚。大夏大月氏行收继婚,父死妻后母,兄死妻嫂,同中国文化板端不同,所以汉人就把他们当作少数民族看待了。王静安先生《观堂集林续骗》有《月氏未西迁大夏时故地考》,对虞夏民族西迁讲得很详细,我们也相信月氏、大夏是在夏朝灭亡后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由北边迁到西边去的。大夏最先迁到北边,留下一部份民族为匈奴祖先。《史记●匈奴传》说甸奴自称“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索隐》“张晏日,等维以股时奔北边,”乐彦《括地讲》云:“夏能无道,而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委桀之众妾,避居北也。”鸣条在安邑,策之子妻其众妾,就是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嫂的收维婚。过去人们都不相信这个话,现在我们看来《史记》这个话还是可以相信的。羌族原是西羌牧羊人,住在这里的民族与西边的游牧民族很接近,风俗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中国大陆的东部原来就不产马牛羊。《后汉书●东夷地》说倭(日本)“无虎豹马牛羊鹊”,《隋书●流求传》说流求“尤多猪,无牛羊驴马”。流求在福建东北,水行五日而至,即今台青。日本与台湾在上新统末期尚与大陆相连,这些岛屿上没有马牛羊就说明大陆上也没有这些家畜。一九六二年在西拉术伦河以北地区位于巴林左旗北部乌尔吉木伦河东岸山岗上的富河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动物骨骼甚多,未见有草原奇蹄类动物,也不见大型猛兽,大科标本较少,未见可以肯定为家畜的。碳14测定富河文化距今为四七三土一一O年,是中国大陆东部没有马牛羊这一类的家畜,又得到地下遗迹的证明。中国之有马牛羊这些家畜就是从中亚这里输入的。中亚是马牛羊的原产地,酉羌族只驯离了羊聯并没有驯畜牛(如犛牛),马更是从葱岭以西逐渐输入中国的,所以称他们为西戎牧羊人。这里居民原来也是农牧兼营有-一点粗耕农业,原始民族单纯的游牧经济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他们来到东方,专门掳掠农业民族,这样就把本来的一点农业丢掉了。西汉采取和亲政策,每年都要把缯絮账藁(酒曲)送给他们。

如果不把这些东西办好,到收获时他们就要来抢劫的。所以这肺单纯的游牧经许只有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才可能存在。过去讲游牧民族都是单纯的游牧经济这是错误的,这些民族原来从西边来都是乘两轮或四轮大车。《通典》说:“大月氏国人乘四轮车。或四牛六牛八牛晚之,在车大小面已。”本来车子两个轮子转动最方便,四个轮子只适于直线走,这只有在大草原重才适用。说明这个地方古代是欧亚的通道,用两轮大车在这里通行。两轮大车不是中国的原产物,二里头文化中没有大车的遗迹。股虛出土遗物始有两轮大车出现。甲骨文车作麟正象大车一辕两轭两轮之形。孔子说乘股之辂,也说明股代才有这样大车。《北史.高车传》说高车所乘“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人因其车轮高大故称之为高车。《汉书●西城传》的康居也因乘高车得名。康高双卢,车居叠的,康居就是高车二字的对音。高车康居都是汉人给他们的名称。他们都是乘两轮大车居于森林中的丁灵。丁灵汉人又称之为狄历,或者称日狄,六朝时康居人入居中国即以翟(狄同)为姓。他们都是高加索人种,高鼻深目。他们很早就同羌族杂居学会了作两轮大车。《考工记》说:“胡无弓车”,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能作弓车,并不是无弓车。胡就是匈奴。他们在战国时就以善作弓车著名于时。

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是蒙古利亚人种,他们与高鼻深目的狄族长期接触之后,他们也就学会了作两轮大车,可见大车并不是中国的原产物股代后期出土车马坑,已有轮辐至多的两轮兵车。股民族母系始祖筒狄,应当就是居在森林中的丁灵人。丁灵就是Te Tr 的复输音,简称为狄,所以单于二女的传说与《吕氏春秋●音初》所记有皴氏有侏女的故事绝相似,就是同出于一个母题的化分。股代的两轮大车就是从高车输入的。

夏民族向车北边区迁徙的有豕书氏。他们养猪很多,食猪肉,衣猪皮,所以称为豕韦。《商颁●长发》诗日“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韦就是豕韦的省称,他们原是一个很大的部族,当时就有一部分人投降商朝。《左传》载晋范宣子论三不朽说他的祖光“在夏为却龙氏,在商为豕韦氏”,他们历事夏商两朝并改;远离中国本土。同时还有大部分不愿投降的人,历尽艰辛远徒于东北边远地区,到汉初这里就已布满了他们后裔,他们没有大看长,在契丹兴起以前多为夫余、高丽、突厥所投属,这些强大的部族都以涉为民,通称其人为秽、为昧、为味糊。这些名称都是由韦音转来。韦古徽部字,岁、昧、鞋古祭部字,微祭合部,故得相通。涉又通作秽或蘆,说明他们原是一一个从事采捕而兼有粗耕农业的部族。他们不但保存衣猪皮的习惯,并利用当地物产鱼皮及其他皮革(包括貂皮在内)为服。林鞠或作抹据,又说明他们就是一个纺织业不发达,仗能以猪皮鱼皮为衣的部族,秽之本义为书。《淮南子●原道训》说。“何奴出秽裘”,秽袤就是韦裘。中国本土人民男耕女织,穿自麻布衣都比之于猪皮鱼皮清洁美观,因此秽就引申为污秽不洁之称。昧鞣均从未声,后人或讹从末,沿用已久。《礼记●明堂位》:“东夷之乐日昧”,昧或作俅,并从未声,可订昧鞣从末之误。株榻之糊,在满洲语中其音与介为近,其义与汉语个人之个的义相同,休锡即鞠人之义。豕韦分布东北广大地区,自夏亡至于汉代,已经历一千五六百年,他们的风俗习馈依然不改,古代原始民族文化发展的迁缓真是惊人。

以上这些名称都是从豕韦一名演化而来,就是毫无疑问的。此外,他们又因所居不同而有沃沮、勿吉、把娄诸称。汉代东北滨海之地有东沃沮和北沃沮,其地下湿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大森林中,沃沮即指其地沃衔沮如之义;勿吉即汉语沃沮的对音,满语则称宿糟。《北史●勿吉传》说:“勿吉,一月鞋幅”,他们又与蘇羯同为豕书的后裔。《后汉书.东夷把娄传》说:挹娄东滨大海南与北沃组接,地多山险“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摩数分,以御风寒。夏则棵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可见这个部族到汉代定居于此还不能适应这里严醋的寒冷气候。用豕青涂身也只是暂时对付,他们经常居在九层的深穴中。《满洲源流考》说挹娄与濮落也鲁声近,也鲁即岩穴之义。挹娄是女真人原住地,女其即搞语的诸申,女真,诸申皆隶慎不同的译音。《金史●世紀》说金之先出于鞣鞠,这个部族就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之金和清王朝所自出。,豕韦在旧史中或作失韦,或作室韦,豕失室皆书母字故得相邇。《唐书窒韦传》说。“其人土著无赋敛或为小室,以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数十百家。”室书之室不但与家失音邐而室宇还兼指其所居有皮屋顶之义。他们相聚而居,不过数十家以至百家左右,这样一个原始社会的村社既无君长也无赋敛。

从远古以来至于隋唐经历了二千余年而终于成长壮大布满东北全境.这确是一个优秀民族。如果有一个杰出的军事首长把他们团结起来是可以做出一番惊人事业来的。公元九世纪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辽金元清四个朝代,就是他们所完成的辉煌业绩。

契丹出自室韦,饱们居在潢河流域(今西拉术伦河),受汉族影响较探。他们的社会也从分散的村社组织-跃而发展为部族联盟的国家。唐末耶律阿保机就是统治这个奥丹部族联盟国家的八部大人之一,他继遙摯氏之后被推选为八部苜领,收容叛降不复受代又征服了邻近室韦备部选其族人为皮室军,有精甲三十万。《辽史百官志》说。“皮室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孳精兵。”耶律氏就靠着这样强大的部族统一了北中国。

辽亡以后.其余部逃到葱岭以西又建立了西辽国,声威远及中亚。皮室即室韦,家韦是古语法,中国古语法,名词前置,定语后置,如公刘、公非、公亶父。皮室是后起语法,定语前置,名词后置,如文王、武王。

蒙古出自室韦,他们与匈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东胡,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新唐书●室书传》说:“山外日大室韦濒于窒建河,河出俱轮,海西而东,河南有蒙瓦部。”契丹蒙古同出室韦,蒙古距中国本土最远,称为大室书,大即言其远。山外则指大兴安岭以外之地,室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俱轮即今呼伦贝尔湖。这里水草丰茂,而《新唐书》说:“他们还沿习室韦旧俗过定居生活,在蒙古兴起以前,小或百户,大数千户,各有酋帅,不相统摄。他们虽强悼善战,卒不能为强国,而役属于回纥,突威。”这些游牧民族因而采取游牧经济。胡瞬《陷虏记》说:“契丹之先常役回紇,后背之,走黑车子,始学作车帐。”(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黑车子居于大兴安岭,他们在唐代即以善作车帐著名于世。车帐生活远比室韦皮室舒适得多。后来辽代皇族所居宫韩制度,就是从黑车子那里学来的。蒙古出自室书,复非游牧民族。柯劭长《新元史》说:蒙古出自突厥,显然是错误的。

金代清代都是女真部族建立的国家。女真古称肃慎,满洲人称为诸申。左传:“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昭公九年)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名称已由北方的燕人传入中国本土。肃慎、女真,旧皆作国名解,满洲的诸申,就是原始社会散居村會的自由民,他们各事生产,不相隶属,所以他们不出赋敛。肃、女二字,原为舌音,诸乃转为齿音,慎、真、申皆真韵字,知为一语的异译。《北史●勿吉传》说:“勿吉一日林糊,旧肃慎国也。”

勿吉即后汉的沃沮,也是满洲语的窝稱,他们就是居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大森林中,土地低下,故称之为沃泪,元魏时则称之为眯鞠。蘇桐就是居于大兴安岭的室韦、与居于东海滨的勿吉共有的名称。鞋糊之株,原是书或涉的转音,他们1都是吃猪肉、衣猪皮的豕书人。从上述一系列的历史事实,从原竞委说蒙古女真同出室韦,都是无可否认的信史。从前历史上都把这四族统治我们,说成是外族入侵,我们现在看来应当讲他们是先从我们出去,后来又回来和我们一起建设华夏。这样华夏古代的历史,就将大大地改观了。

(此文系徐先生在解放以前的-籍讲稿,此后几经修改。四川省文臂会于一九八三年五日油印成册)

我们看了这么多文章,还是很难对商灭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这章开头说“商灭夏不得社稷认可”。

但连《周易.革》都诵赞周朝自己的敌人商朝:“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要知道周人叫商人都不叫商,而叫殷。

因一章不得超2万字,未完待续

同类推荐
  • 西部故事之水电站

    西部故事之水电站

    贵州、重庆,这一片区域,纵横千里江山,有着共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大大小小的山头林立,奇峰怪石数不胜数,苗、彝、布依、瑶、壮等少数民族散布其间,形成风格迥异的村落。汹涌澎湃的涪江穿越而过,直达重庆,与长江汇合,奔向大海。
  • 勋鹿:永不忘你,记得等我

    勋鹿:永不忘你,记得等我

    本文中有勋鹿、繁星,还有一对虚构的易墨,主写勋鹿,但易墨也会写得多一些,因为易墨和勋鹿有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大概属于甜文,不喜勿喷。
  • 世界的梦

    世界的梦

    农村出生的徐若木在从高达的桑树下重重的摔下来之后,感觉到自己的周围只有光,而自己躺在软绵绵的空气中,动弹不得。他旁边坐起另外一个自己,问了他一个从未曾想过的问题“生何所寄,死何所托”。徐若木懵然不知人生为何物,更不知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只看到另一个徐若木淡定的对他说:“让我们游戏一下世界,推演一下人生,来寻找寄托的答案。”
  • 非情所愿

    非情所愿

    一个弱女子在遭遇危难并被恩人所救之后,又在原始恋人无情抛弃之下无可奈何的嫁给了一个恩情大于爱情的人,开始了种种磨难的婚姻生活,最后的最后获得真正的幸福。
  • 那年不易

    那年不易

    【2020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将陈家宁堵在了家里,本是温馨的年,也因此变得索然无味,巨变袭来,且看他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风,乱了人世间的春,却散不了心间的余温那一年的春不易,那一年的村不易,那一年的陈家也不易。(欢迎加入书友群:1032962852,糖鱼家的小鱼塘)
热门推荐
  • 校园修神录归来

    校园修神录归来

    齐翎与古力拉战斗最终胜利,但是回到天界的齐翎却傻了眼,天界被魔界攻破,只有时间沙漏才能挽救这一切。但是想要倒转时间齐翎必须要付出代价,齐翎会愿意吗?纯情少年白沫夕闯荡校园,却被父母。同学无厘头坑,看白沫夕如何玩转校园。懵懂少年白沫夕与霸道少女灵轩最终在一起?不!女主角由你们决定!!!
  • 20几岁女人要懂的心理学

    20几岁女人要懂的心理学

    个性之美是女人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如果一个女人失去个性,必然会变得与众人没有什么不同,即使你的外表多么美丽,也只能是一种装饰。通俗地讲,就是“花瓶”。所以,一个女人只有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能符合现代潮流的审美标准,成为一名别具品位的“俏佳人”。现代女性都希望自己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在这种欲望的引导下,女人不是变得越来越失去个性,而是个性越来越突出,她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恰当的个性,以求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品位。显然,一个现代女人必须要有个性气质,才能赢得大家的青睐,才能发现自己美在何处。
  • 影子变:暗影魔君

    影子变:暗影魔君

    黑暗中的一抹影子经过血月的洗礼出世了。影子拥有控制黑暗的力量,能量的来源来自于人人畏惧的黑暗。只要世界上拥有一丝黑暗,自己就可以从黑暗中得知自己想要的一切。如果你想逃过暗影,除非你自己本身没有影子,除非这个世界没有黑暗。
  • 大气时代

    大气时代

    气破三界剑动罗琦一御一炼二气一老一少组合一生一世执着废柴少年奇遇创不朽霸业
  • 闻君知我意

    闻君知我意

    作为一只好吃懒做的布偶猫,长安从没想过自己还能碰到这种奇遇。一夜醒来,身边温温和和的古董店女老板成了人人退避三舍的杀神,而老板身边那个古灵精怪总喜欢给它顺毛的备用铲屎官,竟然是个活了千年的老妖怪,而自己。。。好像还是只猫哈
  • 绝霄录

    绝霄录

    在神虚界有一个传说,永生的秘密就隐藏在神虚界的某处,远古时期的诸神为了永生从而打破生命桎梏,跨越整片星空而来,将神虚界打得千疮百孔,生灵涂炭,修道之路差点出现断层。
  • 盘古苍神决

    盘古苍神决

    看平凡少年是怎样成为天下至尊,让我们跟随主人公一起,走向世界的巅峰,
  • 错惹豪门大少爷

    错惹豪门大少爷

    第一次见面,他将她的全身弄得面目全非,惹笑路人;第二次见面,他给她冠上一个骗子名号,顺手撒下人民币叫她走人;第三次见面,他把她吃干抹净;遇上他,倒霉的事一波紧接一波。为了生存,她决定远离瘟神……谁知请神容易送神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宇宙最强霸业系统

    宇宙最强霸业系统

    星元历163年,距离大破灭时代以过去163年。如今的地球元修纵横,变异生物横生。贫民窟出生的陈元,绝境之下绑定宇宙最强霸业系统。从此开启他的妖孽人生!《宇宙最强霸业系统》书友群,群聊号码:70676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