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9000000036

第36章 “永不加赋”不是善政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问孟子:“人家都说让我把明堂给拆了。你说我是拆呢,还是不拆?”

明堂是个什么东西,先得解释解释。这是当年周天子东巡的时候盖的接见诸侯的一处场所。现在齐宣王问出这话,潜台词是:天下已经是诸侯各自为政了,周天子也不会再出巡了,明堂也用不着了。有人可能会问:“那齐宣王留着自己用呗。”可是,按照规矩,这明堂还只能天子待着,别人不能用。所以,这么一个干占地方不能用的建筑,是不是干脆拆了算了?

要放在现在,那肯定拆不得,到底是文物啊,更是块发展旅游的招牌。可齐宣王缺乏经济头脑,别人一说,他也觉得是这么回事。而且,拆明堂很可能还有个不好明说的意思——把周天子的标志物给拆了,别在这儿碍眼。这齐国是我齐王最大!

这里提到的明堂,据说到汉朝的时候遗址还在。这会儿齐宣王到底还是难下决心,因为把明堂一拆,就意味着公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如果齐宣王问的是孔子,孔子非跟他急。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况是拆明堂。可毕竟两百年过去,时代不同了,周天子再也没希望扶得起来了,就当没这个人好了。孟子会怎么回答呢?回答说“拆就拆吧,拿废砖瓦还能盖几个公共厕所,也算造福大众”?这不大像大儒说的话。以儒家的传统来看,“不拆”似乎是个比较合理的回答。

可孟子来了一句妙答:“这明堂是天下圣王的殿堂,大王如果要行仁政的话,就留着这东西算了。”

这个回答,首先是建议不拆,但不拆的理由却不是要尊敬周天子,而是说,你齐宣王如果施行仁政一统天下,你就是周天子,那你自然也有资格使用这个明堂。看,孟子这是挑唆齐宣王谋朝篡位呢。

孟子在这方面一贯的逻辑都很简单:不管你什么血统,不管你什么门第,只要你能行仁政,那你就谋朝篡位一统天下好了。这要放在大一统时代,可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思想啊!齐宣王一听,大概有点儿动心,接着问:“仁政是怎么回事,孟老师再给我讲讲。”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一带,种地的人缴税缴的是全部产量的九分之一,公务员都是世袭的,关卡和市场只做管理却不收税,湖泊不禁止打鱼,一人犯罪不会株连家属。”

齐宣王张大着嘴,“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啊!”

孟子说:“咱们这时候还没有‘天方夜谭’这个词呢!您听我接着说。世上有四种人最可怜,您知道是哪四种人吗?”

齐宣王挨个数手指头,“地、富、反、坏、右,哦?怎么是五种人,多了一种?”

孟子气结,“不对,是鳏、寡、孤、独,是这四种人。”

“哦,”齐宣王点了点头,“倒是听说过,可这几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解释说:“死了老伴儿的老头儿,叫做鳏,死了老头儿的老婆婆,叫做寡,小孩子没爹叫做孤,老两口儿没娃叫做独。周文王发布政策的时候总是先想到这四种人的利益。《诗经》上说:‘富人的日子不错啦,可怜可怜穷人吧。’”

齐宣王重重点头,“这话说得可真好!”

先不继续翻译,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谈。一个是“种地的人缴税缴的是全部产量的九分之一”,一个是仁政的税收逻辑。

先说第一个。我这个翻译其实很不准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照一般的说法,是井田制,简单讲就是把一块地划分成一个“井”字形,这是九个部分,中间那片地是公田,周围八块地是私田。私田的收获归自己,公田的收入要上交。所谓“九分之一”,其实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你种一块地收获了九十斤米要上交十斤。

在孟子这个时候,井田制早就被破坏掉了,其中经过过于复杂,而且枯燥无味,这里就不讲了。但值得一谈的是,井田制在后世两千年来一直都是不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土地制度,所以很多人都很想恢复井田制。最著名的就是篡汉的王莽。其实仔细想一想,王莽这人虽然很招人骂,但他还真是很贴近孟子理想的一个君主,效仿先王行仁政,搞得不亦乐乎。王莽很有理想主义倾向,但他搞土改终究没成功,又接二连三倒大霉,最后成了个失败者。

王莽土改的失败并不影响井田制的光辉。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搞的,有人很不满,想搞平均化,不希望富人占有那么多土地而穷人很少有地可种,甚至沦为富人的农奴。但搞平均化得有个说法,所以呢,先王圣贤之道的井田制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我觉得,井田制的意义不在于实行这种制度本身,更在于对社会畸形贫富差距的不满和对公平的呼吁。后儒在这一点上还是有些响亮的声音的。

宋朝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人称横渠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

提起张载这个名字,一般人可能不大熟悉,我先介绍一下。看过《英雄志》的人应该都记得状元卢云,他还是齐宣王和孟子的山东老乡。卢云有个座右铭,全书之中反复出现过好几次。第一次出现是卢云刚出场不久,那时候他还只是个穷书生,一点儿武功不会,因为性情耿直,被人欺负惨了。卢云痛苦之极,自问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仰天高呼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小说里的这一段把气氛烘托得极好,所以卢云这四句一出口,当真震撼人心——是啊,让我们想想,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四件事!当然,现在还有这样高尚情操的读书人很少了,读书无非是为了学一门手艺,好谋个好差使。所以我们更会觉得卢云了不起,觉得这四句话了不起。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四句话不是卢云说的,也不是《英雄志》的作者说的,而是我现在讲到的这位张载说的。这四句话,是张载最出名的名言,张载不是也叫“横渠先生”吗?所以这四句话也被人称做“横渠四句”。如果你是中学生,我劝你一定要把这四句话背熟,等有人问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你把小胸脯一挺,“当当当”摆出这四句,掷地有声,多牛!

我前边讲过儒家后学很多都流于“大而无当”,当时我没举例子,现在可以看看了,这位张载张横渠,可不就是这样一位吗?

张载就曾经很想搞搞井田,但他不是王莽,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力量,而且他大概也觉得这东西恐怕也不容易搞,所以就想先在家乡搞试点,搞几处实验田。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改革嘛,要摸着石头过河,先找个地方试试水深水浅,等没问题了再把经验逐步推广。但是,遗憾的是,张载的井田制试点终究没搞起来。

前面提过的方孝孺也是个井田发烧友,极力鼓吹推行井田制。关于这一点,无论时人还是后人都批评他食古不化。其实人家方孝孺也是有道理的,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实在太严重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井田制至少是一项听上去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案。当然,方孝孺的井田制也没真正实行起来。井田制在周代以后是不是真能恢复,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这个制度只属于那个时候的古代社会,以后的社会,情况复杂多了,井田制确实搞不了了。

但无论是张载还是方孝孺,他们对井田制的热情无疑都来自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也来自孔孟的井田与平均主义理想。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确实继承着先辈的遗志,但时代变了,这谁都没有办法。

井田制是儒家千古以来的一个社会蓝图,谁都觉得它很好,可它只能属于过去。

该说第二个问题了。嗯,先引一段书。孟子总是引《诗经》,引《尚书》,他引我也引。我引的也是个经典,是金庸的《鹿鼎记》——

他沉默半晌,回头向禅房门看了一眼,说道:“老皇爷吩咐我爱惜百姓,永不加赋。这句话你先前也传过给我了,这一次老皇爷又亲口叮嘱,我自然是永不敢忘。”韦小宝问道:“永不加赋是什么东西?”康熙微微一笑,道:“赋就是赋税。明朝那些皇帝穷奢极欲,用兵打仗,钱不够用了,就下旨命老百姓多缴赋税。明朝的官儿又贪污得厉害,皇帝要加赋一千万两,大小官儿至少要多刮二千万两。百姓本来穷得很了,朝廷今年加赋,明年加税,百姓哪里有饭吃?田里收成的谷子麦子,都让做官的拿了去,老百姓眼看全家要饿死,只好起来造反。这叫做官逼民反。”

韦小宝点头道:“我明白了,原来明朝百姓造反,倒是做皇帝,做官的不好。”康熙道:“可不是吗?明朝崇祯年间,普天下百姓都没饭吃,所以东也反、西也反。杀平了河南的,陕西的又反;镇压了山西的,四川的又反。这些穷人东流西窜,也不过是为活命。明朝亡在这些穷人手里,他们汉人说是流寇作乱。其实什么乱民流寇,都是给朝廷逼出来的。”韦小宝道:“原来如此。老皇爷要皇上永不加赋,天下就没有流寇了。皇上鸟生鱼汤,铁桶似的江山,万岁万岁万万岁。”康熙道:“尧舜禹汤,谈何容易?不过我们满洲人来做中国皇帝,总得要强过明朝那些无道昏君,才对得起天下百姓。”

看看,康熙要来个“永不加赋”,韦小宝赶紧吹捧他是“鸟生鱼汤”。孟子是满口“鸟生鱼汤”的,也鼓吹民本思想,要让百姓有好日子过。从孟子上段话来看,以前的赋税额还真是很低,关卡和市场还都不收税,不像后来。

终于熬到康熙爷,永不加赋,很仁政吧,很孟子吧?我看到有人评金庸说他把“侠”写到头了,康熙这个“永不加赋”就是最高的“侠”。

但是(无论什么话就怕“但是”),历史上,康熙虽然的确也说过这个“永不加赋”,可“我大清”却没能做到。不过,这只能说明人家反悔了而已,并不能说明清朝皇帝们做得不对。因为,“永不加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与民为善的。

我们一般人的想法里,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好政府——当然,这是指古代来说——是包青天陈州放粮,是康熙爷永不加赋,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比较片面的。

先抛开贪污腐败不谈,就一个国家的财政税收来说,不是税收得少就能代表政府体恤民情,也不是税收高了就意味着苛捐杂税,这都是简单化的理解,失之偏颇。古人也有这种偏颇,比如,古人很早就有过“藏富于民”的主张,认为政府别收太多的税,钱在老百姓手里攥着就挺好,等真有什么军国大事了,就让大家一起出力。司马光当年就是持这个看法的,在这一点上狠狠地攻击王安石的变法。

“藏富于民”听上去很先进,很合理,可问题是,政府的税收水平如果太低,那些公共设施该怎么维持?就看看现在我们身处的城市,修桥铺路都是很花钱的,这些钱主要都是从税收里来。古代有人就指出过,政府某个时候把税收提高一些,拿这些钱解决水利灌溉问题,解决防洪问题,那灾民也就不会那么多了,也省得总是开仓放粮了。

所以说,税收到底是高是低,要在一个合理的尺度上,不能让老百姓接受不了,也不能使政府没有足够的钱去搞公共设施建设。当然,如果是高税收来给皇帝自己穷奢极欲,这另当别论。

然后,又得说到“与时俱进”这个词了,税收额度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时刻调整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这才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一味认为藏富于民的政策好,一味认为低税率好过高税率,一味认为“永不加赋”是所谓仁政的,这都不对。

如果往复杂了说,这里还有个权谋问题。如果我是地方官,而且有制定税率的权力的话,我想让老百姓对我感恩戴德,我会怎么做?

如果我把税率定高了,用这些钱做了很多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把防洪工作做好了,以后不会有水灾了。这样呢,肯定没太多人念我的好,还会有不少人嫌我收税高,是个贪官,至于没有水灾了,既然没有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可如果我实行低税收,大家一定都高兴,我没钱搞公共设施,那就不搞,等发洪水的时候胡乱张罗张罗,然后开仓放粮。这样一来,我肯定就能得个清官的美名。

如果抛开权谋问题,单纯一点儿来说,低税收还存在着一个深层问题,那就是,低税收的受益者究竟是不是底层老百姓?——这可真不一定呢。地主老财对政府上的税倒是低了,可他们自己向佃农收的税可不一定就跟着低了呀。现代经济学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涉及被课税的商品的需求弹性,我们现在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是,现代理论讲的税收的“转嫁”和“归宿”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了——政府想给一些人减税,可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好处;政府想给一些人(或商品)加税,可加的税却被转嫁到别人头上了。所以,当政府想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实行减税政策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是要想清楚的,不见得减税就是好,加税就是坏,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社会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孟子总是拿着古代那些相对单纯的社会来比画现实问题,这就经常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就税率这个问题,《孟子》后文还有讨论,孟老先生也并不坚持绝对的低税率就是好的。

社会真是越来越复杂了,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怎么通过借记卡来交电话费。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六卷)

    菜根谭(第六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愿你和世界温柔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三堂人生哲学课

    愿你和世界温柔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三堂人生哲学课

    本书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课,一步步带领你的心灵与世界和谐相处,走出自己孤单的岛屿,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的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的名言警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大多数除了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外,还具有劝世的功能。这些名句有的饱含人生哲理,读之能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善诱,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抒发豪情,正气凛然,读之令人奋进;有的论述精辟,句句中的,读之使人智慧;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沐春风。相信读者阅后,在对人生的感受、思考、探讨和领悟过程中,会有所启迪,有所提高。
  • 我说参同契(中册)

    我说参同契(中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 叛逆的思想家

    叛逆的思想家

    这本书不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一则寓言,一篇讽刺文学,一场心灵游戏,一场赌局,一句讽喻,一种观点,还是对一切观点的讽刺?或许,只有游历了八大领域的诸多人类思想,才能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逆转云梦记

    逆转云梦记

    被欺骗,被背叛,最后死于秦逍逍手中,最后得知真相,自己不是的身世,浴火重生,雷霆手段报仇,也遇到了自己深爱的人,此生过完,又掉进时间裂缝,来到一个以强者为生的世界,又再次遇到了同她一起来的夜星辰。
  • 异界经商之烟王

    异界经商之烟王

    众人说:香烟,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众神说:香烟,走向堕落的开始!张罗说: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染上烟瘾的时候居然比凡人更加疯狂!
  • 八荒逸闻录

    八荒逸闻录

    泱泱华夏,武林江湖。我唐然立志做一个拳打恶人,行侠仗义的一代豪侠!左抱佳人,右揽红颜,快意江湖,痛哉!痛哉!
  • 璨若星尘

    璨若星尘

    失忆的少年一次意外中走上了修炼之路,不断重现脑中的记忆碎片,挚友无故的别离,体内不明的极黑之力,这一切...是过往未知的延续还是命运崭新的安排?
  • 风起一

    风起一

    一个天赋异禀,可操控风的少年杀手被人陷害失了魂魄,为了重新找回自己,一路的坎坷,风已起,是情深义重,是年少轻狂,是热血沸腾,是爱恨情仇。逃不过一路的风雨,孤独伴自由。风停了,不过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 江湖情缘之凤龙传奇

    江湖情缘之凤龙传奇

    整书如果能够写完,会分为(乱世恩仇)(爱恨情迷)(五剑争锋)三部,结局待定.喜欢武侠的朋友如果喜欢此书,不求别的,只求你能够在评论区留言,说好说坏无所谓,哪怕只是留个字,能够让作者知道确实有读者认真在看,而不是只点进来瞧瞧,这就是书友对作者最大支持,你的一点支持,都是作者写作的动力。
  • 言之上

    言之上

    地球文明发展紊乱,现代以前的不同时代再不断随机播放。在这场大劫难中,且看来自现代社会的主人公叶让是如何在封建文明的大唐重塑历史,开创盛世,主宰人间。且看他是如何与带着孔子,司马迁,唐伯虎等人之精神影子的人物相交;如何将现代技术在封建文明播种的;如何贯彻“让”的精神,以一己之力守护着众生无法理解的信仰的。
  • 霸道战神

    霸道战神

    【免费新书】机械师林道带着兵工厂系统穿越异界,成为无上武魂刚刚被剥夺的废物。不能修炼?我的兵工厂系统无所不能,能制造各种牛逼枪械,还能炼丹,炼器,制造阵法,还能组装变形金刚,我要让异界知道科技才是最霸道的力量,区区修炼突破难得到我?报告主人:前方发现美女,是否启动泡妞套装?我靠,泡妞套装太刺眼了,林道一丝不挂的站在那里,而且还是一柱擎天的模式……“嗨,美女,我被打劫了,帮个忙呗?”
  • 人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

    人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

    兼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内容不同风格,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小小说的系统出版工程,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充实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写作能力的最佳读本。《人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收录了沈祖连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 热血未冷

    热血未冷

    他们是共和国的一道利剑,他们是掐断毒流的长城,他们就是战斗在禁毒前线的缉毒警察。也许他们终将一世无名,也许他们的勋章早已经挂满胸膛,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没有鲜花和掌声。慈不掌兵,善不从警。古往今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万善只为治恶,万恶只为善而善!也许今日闭眼就将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但是他们却不怨无悔。也许有一天他会倒下,但是他却知道,到那时依然会有人按着他的步子不断的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