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7700000022

第22章 三、诸子百家,鹤立鸡群数二程(1)

二程兄弟广交游,兴书院,办学报,点易经,批异端;尽管程颢受到排挤,尤其是他被莫须有地定为“乡原”、“奸民”,遭受封馆、撤学、流放等磨难,理学也一度说成是“私议”、“邪说”,但最终还是异军突起,理学一跃成为博采众长,经天纬地的官方哲学。一时间,“五星聚奎”,指点江山;桃李满天下,激扬文字……

“新学”“理学”,政坛学坛大拼比

大丈夫能曲能伸。

程颢不论是从地方晋升到中央,还是从中央贬谪到地方工作。他都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

工作岗位变了,地位变了。但他有一点始终没变——以天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改做人做官的品质与脾性——正正派派做人,堂堂正正作官。

不仅如此,程颢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旦王安石的“新学”成为官方哲学,其后果比他的变法更可怕。因为新学是在皇权的庇护下,通过定一国之策(新法),兴一国之学,具有权威性与强制性;而王安石大权在握,又自以为是,一旦他罢黜百家,独尊新学,形成体系,深入人心,将贻害无穷。

所以,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程颢尝试着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追随他们的弟子们,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簪缨缙绅一道,在基层开辟“第二战场”——在理学的研究、传播与推广方面作一些颇具开拓性的工作,为从理论上推翻“新学”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这边磨刀霍霍,厉兵秣马,那边也摩拳擦掌,扬眉剑出鞘。

熙宁六年(1073年)春,王安石在国子监内设立修撰经义所,首先将新学塞进太学教科书。通过修订太学生的教科书,系统地对太学生灌输“新学”思想,让其从思想上认同变法的合理性,统一他们的思想道德,作为巩固“变法”的理论基础。以培养富有全新改革精神所需的治国人才。

其实,为修订教科书,王安石与爱子王雱及新党精英们筹备了数年,从几十种儒家经典里选出了最早的诗歌总集《毛诗》、记载周王朝重要历史文件和重大历史事迹的《尚书》和记载周朝政治制度的《周礼》三经为载体,拟按新党思想为其作出新的解释,修成“新学”教材——《三经新义》——《新经毛诗义》、《新经尚书义》、《新经周礼义》。

《三经新义》方案形成后,由王安石正式向皇帝提出,得到了赵顼的支持,赵顼立即下诏设置经义所,专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并命由王安石领衔修撰。王安石拟定了由新学得力干将吕惠卿、王雱作为第一修撰人选的方案。

可是,反对派却不答应。为此,新党与旧党展开了一场新的角力。

因为新学的反对者、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担心,一旦王氏独家修撰,此后朝廷选拔出的官员全是读着《三经新义》成长起来的新党新人,新党势力势必一统天下。于是,文彦博立即与枢密副使吴充商议,请他与自己一同举荐程颢入经义所参与《三经新义》的修撰,让程颢与吕惠卿、王雱分庭抗礼。

这位吴充,本来就不赞成新党的主张,更因儿子之事与王安石近乎决裂,因此他与文彦博一拍即合,联名上书,奏请皇帝赵顼令程颢作为修撰《三经新义》的重要人选。王雱得知后,马上与吕惠卿分别上书,竭力阻止赵顼采纳文、吴二人的提议。

神宗赵顼收到双方的奏折后,尤其是被誉为“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的老臣文彦博的陈情,不免使神宗想起了与程颢相处的日子,恨不得立刻见到程颢。

王雱侦得神宗顿起恋旧情结后,立即与亲信采取轮番上阵的方式,屡次进宫面圣劝谏。

有一次,王雱激动地说道:“圣上,程颢是个恪守道学的俗儒,只会死读书,以前只看司马光眼色行事,全没自己的主见。让他入经义局,他必紧咬‘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死条文,来阻碍新义的修撰,若是如此,新义不如不修!”

作为政治家,赵顼有意在国家重要机构里同时安排新、旧党人一同任职的习惯,虽然他个人很信任王安石,也大力支持和推行变法的实施,但总有意无意地在重要机构里留给旧党官员一席之地,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曾几何时,极力反对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三朝元老文彦博对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熙宁五年(1072年),文彦博又公开反对王安石颁布实施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认为“损国体,敛民怨”,说华州山崩是天意不赞成变法的表示等。但神宗不仅没有将其开革,而且拜其为司空,寻加司徒。直至熙宁六年,文彦博执意“不相与谋”,才以守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到了元丰三年(1080年),又拜其为太尉。直到文彦博请辞告老还乡,神宗才加封太师让其安居洛阳。

此次,文彦博提到现将起用程颢,赵顼觉得言之有理。因为他极为欣赏程颢的学问与为人,的确是修撰经义的合适人选。所以这次设置经义所,神宗颇想采纳文彦博和吴充的建议将程颢安置进去。

王雱见状更是急不可耐,有一次上朝竟长跪不起,甚至不惜以辞职相谏:“禀奏陛下,臣所理解的三经与程颢理解的义理有天渊之别。若陛下坚持让程颢入经义所,臣惟有请陛下准许臣退出新义修撰工作。”

赵顼见王雱态度如此坚决,且无休止地纠缠不放,生怕伤了他老子王安石的和气,只好无奈地应允了王雱要求,取消了程颢入经义所的计划。

与此同时,王安石欲将科举革除,一意兴学,奏请神宗饬令兴学专题会议。苏轼毅然站出来反对说:“仁宗立学,徒存虚名,科举未尝无才,不必变更。”

神宗颇以为然。王安石则以科法尚未完善为由,决意要兴学。于是,经辅臣互为调停,推行以经义论策取士,废止以诗赋、帖经、墨义等开科取士内容。后来更立太学生“三舍法”,注重经学。并以其《三经新义》,注释《诗》、《书》、《周礼》,颁行学官,无论学校科举,只准用王氏《新义》,所有先儒传注,一律废置。

苏轼见王安石如此专断,甚觉不平,遂借试进士发策、拟题命试之机,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代晋,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以此讥讽王安石新学。

王安石因此挟嫌生衅,奏请神宗调苏轼为开封府推官。苏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著,再次上疏指斥新法:“……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纲纪一废,何事不生?臣愿陛下存纲纪者此也。事关重大,用敢直言,伏乞陛下裁察!”

此疏一上,王安石更是恼羞成怒,便指使御史谢景温妄奏轼罪,穷治无所得,方才寝议。苏轼见自己的进谏未被采纳,便乞请外调,他因此被改任杭州通判。时人以诗纪事曰:

蜀地挺生大小苏,

才名卓绝冠皇都。

昭陵试策曾称赏,

可奈时艰屈相儒。

东方不亮西方亮。

程颢虽然入经义所不成,但他发现,自唐以来,洛阳便是礼簪冠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聚集之地。有诗为证:“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畦花被锦锈,庭桧森旌旗,华堂洵金碧,叠观凝烟霏,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栾城集》卷七)

不仅如此,与二程一同反对王安石新学的领袖人物文彦博、吕公著、富弼、司马光以及理学的另一位创始人物邵雍都在此居住。

程颢认为,这里不仅权贵云集,而且远离京都,受到的干扰少,是宣扬理学的理想之地。于是,他们兄弟与这些同命相怜、又志同道合的名流,效法魏晋名士相互品题的形式,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这些名流汇集于此,俨如一个在野内阁,策谋计议,争取士大夫,俟机而动。司马光“居洛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当即此义。富弼“在洛阳,多以手疏论天下大利害,皆大臣之所不敢言者”(《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四)。据邢恕追述,程颢“既不用于朝廷,……居洛几十年,……在仕者皆慕化之,从之质疑解惑;闾里士大夫皆高仰之,乐从之游;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于是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伊洛渊源录》卷二)。

随着二程兄弟的声望与日俱增,全国各地的学者纷至沓来。一拨拨的弟子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宣扬理学的“统一战线”。

二程兄弟在洛阳讲学始于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因其父程珦担任管勾西京(洛阳)东郊之嵩山崇福宫,而崇福宫与嵩阳书院(今河南省登封市)毗邻,院方获悉后,特地邀请二程到嵩阳书院讲学。

二程兄弟收到请柬后,觉得到嵩阳书院讲学真可谓一举数得。首先,书院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利于理学的传播与推广。因为该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历史上曾为佛教、道教场所,后来为儒家独占。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时,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时,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书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其次,自己应邀讲学名正言顺,可解除为讲学场地发愁之忧。此外,附近的中岳嵩山,佛、道、儒文物遗迹丰富,在方圆7公里的范围内,相继产生了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中原地区中最大的道教圣地中岳庙,再加上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驰名中外的佛、道、儒文化的代表,这在中国的名山之中独一无二,形成了一道“三教荟萃”的独特风景。所以,二程兄弟欣然应邀讲学。

果然,二程至此讲学不胫而走,洛阳乃至京师的儒生纷纷慕名前来拜师求学,一时间聚生徒数百人,使书院名声大振,一跃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接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等也相继到此讲学。二程兄弟因此有机会与司马光、吕公著、张载等,在洛阳煮酒论诗评时政,批评王安石的新法与新学。

程颢不仅在嵩阳书院写下了《代少卿和王宣徽游崇福宫》的瑰丽诗篇,而且二程兄弟的一批名著大都在洛阳形成。

在二程的著作中,涉及王安石的新法与新学近四十多处。在评论王安石治《易》时,二程除肯定了王安石《易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即赞同其治《易》方法,称其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外,但对王安石《易义》中的具体诠释多持批评态度。同时,也抨击了王安石的“道分为二”的思想。

二程指出,理便是道。王安石把道分为天道与人道,就不成其为道。从而二程兄弟通过在洛阳的讲学活动,建立了与王安石新学相抗衡的洛学。朱熹后来指出,程颢居洛几十年,“在仕者皆慕化之,从之质疑解惑;闾里大夫皆高仰之,乐从之游;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

不仅如此,二程兄弟走到哪里便在哪里传经布道,培育了一批知名弟子。元丰元年(1078年),程颢在着知扶沟县时,亦设馆授业。

这时,程颐在京师遇见学人游酢(字定夫)“资可进道”,决定收其为徒,游酢欣然前往扶沟拜二程为师。1081年又陪同杨时同往颍里,就学于程颢。元丰五年,游酢一举进士及第。后来他与杨时均成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元丰元年冬,上蔡县学者谢良佐(字显道),慕名前来程颢门下从学。谢显道学识过人,尤其记闻该博,对人称引前史,可以不差一字。他自律甚严,听了“明道玩物丧志”的警语,背汗面赤。有人问势利,他说“打透此关十余年”了,又问色欲,则说“断此二十年”了。其平时修为如此。元丰年间中进士,官至朝奉郎散骑尉。与游酢、吕大临、杨时一同受业于“二程”,被时人称为“程门四先生”,著有《论语集解》等书,事迹载《宋史·道学传》。

1079年,蓝田人吕大临也前往扶沟拜二程为师,《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二程遗书》卷二)中专门记载了吕氏求学的经过,二程关于“理”或“天理”的论断,以及著名的《识仁篇》即载于其中。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二程集》p16)程颢成名后,当地将此校命名为“大程书院”,时至今日,该书院仍具有相当规模。

元丰四年(1081年),二程兄弟寓颖昌(今许昌),著名诗人、仁宗时副宰相韩亿的儿子、王安石的密友韩维(字持国)知颖昌府,与二程兄弟交游密切。

是时,学人李端伯专程前来从学于二程,李氏撰写的《端伯传师说》不仅记录了二程与韩维的问答语,还被收入《二程遗书》卷首。在对话中,明道指出,“道即性也”,要去性外找一个客观规律的道,自然是不可能的。他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同时指出:“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

同年,程颢以奉养年迈的父亲为由,辞官居洛阳,与弟弟一起全身心地讲学布道。顿时,四方弟子云集,房屋显得不够用。程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此时天下承平,求学士子日益增多,官学无法负担教育的任务,书院的地位更显重要,成为取代部分官学的重要教学机构。书院的创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

于是,程颐就与程颢商量,决定扩大办学规模,筹建书院。得到程颢的支持后,程颐于元丰五年毅然上书当朝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10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其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

文彦博不仅是三朝元老,也是程家世交。同时,还是同情与支持二程的政治主张的当朝权贵之一。所以,当程颐提出上述要求后,文彦博立即复信:“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见卢连章著《程颢程颐评传》)毅然把自己在鸣皋镇鸣皋村一处庄园赠给了程颐。

鸣皋的地名源于《诗经》中“鹤鸣九皋”,九皋山主峰有鹤鸣观。《诗径·小雅·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人把九皋山看做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曾“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九皋山是古都洛阳南边的屏障,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九皋白云”蔚为奇观。

一次,二程兄弟沿着一条形如天梯的小路攀登九皋山主峰,直上直下,十分险峻。当他们登临主峰极目远眺,顿时陆浑河水宛如一面宝镜,伊阙龙门似天室之门,伊川及其邻县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飘飘然有如成仙。他们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一游,发出的“欲卧鸣皋绝世尘”的感叹。进而,程颢口里念念有词,吟诵起李白登九皋山所吟《鹤鸣九皋》。诗曰:

“昭化成仙质,长鸣在九皋。排空散清泪,映日委霜毛。万里思寥廓,千山望郁陶,香凝光不见,风积韵弥高。凤侣攀何及,鸡群忽思劳。升天如有应,飞舞出蓬蒿。”

当他们俯瞰九皋山下的酒后村(又名海角镇),又让他们想起了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避难于此,使孔子著作得以保存下来的典故。后来宋代宰相张齐贤,曾在此建立“和乐书院”,并安息于此,有《宋司空张文定公墓神道碑》。

同类推荐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他雄才大略,有“千古一帝”的美誉;文治武功,双峰并峙,是个全能型的英雄。从幼时与疾病抗争,登基之初与权臣搏杀,到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这个人几乎战斗了一辈子,到临终前都未停止战斗。他把储君的秘密守护到生命的终点,并且“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为国家选定了最合格的接班人。就在与他的敌人与命运的搏杀焠砺中,康熙的领导能力和帝王心术日臻炉火纯青。更可贵的是,虽然被机谋与算计包围,他却仍然保持了一颗仁恕的之心,以博大胸怀包容明朝遗臣,促进了满汉融和,使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室成为中国人心中能够认可的正统。本书从人性视角观照了康熙王朝的风起云涌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与命运抉择。用丰富的历史细节解说了康熙皇帝自律担当的品格、隐忍与果断的性格、开明包容的格局。可以说,康熙帝用其一生展现着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心胸和手腕。
  •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

    如果我们对人类文化科学史上走过的风流人物,作一回眸和审视就会发现,即使在我们即将走进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丰硕遗产和崇高风范对我们,特别是对我们的青年一代,还是大有教益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巴甫洛夫在科研中所表现的那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计得失、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句话,即他的高风懿范,是没有时代与地域的限制的,对我国正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学者、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楷模。作者在作品里不仅塑造了巴甫洛夫和谢拉菲玛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混江湖,不了解杜月笙,注定不得善终;混官场,不了解杜月笙,注定籍籍一生;中国帮会三百年来第一人,在民国江湖的腥风血雨中,他凭什么做成“谦谦君子”,在民国政坛的波诡云谲中,他稳坐钓鱼台,是什么,让杜月笙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是什么,让杜月笙总能在危机之时,全身而退?
  • 歌德与中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歌德与中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大文豪歌德,大凡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然而很多人不清楚歌德与中国的渊源,不知道中国文化对歌德的影响,更不明白把歌德引介给国人的过程及其意义。本书具体而准确地回答中国人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的情况下开始认识歌德的?歌德的作品和思想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怎样的评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歌德那里,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它的作家们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 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曾国藩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热门推荐
  • 时间线限

    时间线限

    在读大学生,初中辍学生,闺蜜,还是普通朋友?不同的人生轨迹,交叉点的火花,是燃尽友谊,透支信任,还是互相支持,绽放青春烟花?
  • 女鬼寻情

    女鬼寻情

    一个全新的人鬼情未了,一个痴情女鬼的爱情故事,一段真爱的感言,鬼的世界,一样有爱的温暖…
  • 穿越之冷俏王妃

    穿越之冷俏王妃

    21世纪的俏皮女生,在短短时间内受到连环打击,在想着可以解脱的时候,穿越了,一个绝美的少年朝自己翩翩而来,他是谁?自己记忆里的片段又是什么?异世的时空里,一场阴谋,几份真情真的能够幸存吗?一面是冰冷倔强的她,一面是俏皮可爱的她,冷俏王妃要如何生活在陌生的古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幻群雄录

    魔幻群雄录

    这是本披着网游外衣,让人合理穿越到魔幻世界,与众强争霸。能力全面的队长,智比孔明的军师,武力超群的女汉子,腹黑狡诈的萌妹纸等等个性鲜明的队友在队长的带领下走向魔幻世界金字塔顶的故事。
  • 世界地理全知道

    世界地理全知道

    本书为读者打开一扇快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世界地理知识的工具书。《世界地理全知道》分为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欧洲等几个部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属地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习俗、交通、教育、旅游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多角度解读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对世界地理知识加以延伸拓展,力图使繁杂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学习掌握。让地理知识变得亲切,陪伴读者开始一次愉快的读书之旅,轻松获取世界地理知识。
  • 浩土之帝国崛起

    浩土之帝国崛起

    曾经在古老星球上兴盛一时的文明,随着天灾人祸陆续消失在了这颗星球上,被抛弃的人类拾捡着废墟上的文明,重新崛起在古老的宇宙中。
  •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瀑布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瀑布

    本丛书是专为21世纪中国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素质教育图书。全系列精品图书涵盖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理知识,图文并茂的结构框架将引领广大的中国学生收获最权威系统的科学知识,饱览最浩瀚精彩的历史画卷,探索奥妙神秘的大干世界,收获无限精彩的智慧人生。本书主要是有关世界著名瀑布的内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介绍了瀑布形成的原因,以及瀑布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
  • 深海归墟

    深海归墟

    任凭所有苦难与厄运撕扯同我坠入深海我依然会张开双臂去拥抱因你而毁灭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