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98100000008

第8章 中篇小说 科学笔记(余同友)

《科学笔记》 文\余同友

选自《飞天》2012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余同友: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安徽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现供职于安徽省文联,有中短篇小说若干散见于国内一些文学期刊。

1

接到大哥的电话时,我正在县城南门公园的水泥凳上和几位老牌友打麻将。打的是小麻将,一块钱一把,一天输得天狠,背运到家了,也不过输十来块钱。打这样的小麻将,输赢不在心上,纯粹是为了混个日子,要不,这么长的白天怎么打发?你不要以为我七老八十了,我也不过四十挨边,只不过我运气不好,中专毕业后,我不去给我安排好的老家瓦庄小学教书,偏偏要到县城,被分配到县茶厂,那时候县茶厂是全县最好的企业。结果,没过几年好日子,厂子倒板子了,我就下岗了。好在我老公是个小公务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也没有别的能耐挣钱,就天天服侍老公和女儿一日三餐,其余时间就是和同是下岗的前工友们扯扯闲话,打打麻将。日子就是这么混过来的,虽然过得没油没盐,我也没有太伤心,我这人认命,不像我大哥。

大哥的电话来得不是时候,那时我正听了牌,准备自摸一把,但他的电话不依不饶,响个不停,我只好去接电话。就在我接电话时,下手的老许却先摸了,这真让人不舒服,我因此没好气地对大哥说:“什么事?我正忙咧!”

大哥来电话时,大多没什么好事,这么多年来,不是叫我帮他买这个新种子就是买那个新农药,烦都烦死了,但谁叫他是我大哥呢,他说的我只有照办。但这回他没有说出这样那样东西的名称,他说:“莫烦我,告诉你,我今晚要上电视了。”

我一下子没听清楚,脑子转了两转,才知道“上电视”是什么意思。几天前,大哥也对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没太在意,大哥在电话里有点兴奋地说:“晚上八点半,本县新闻里有的播,那个记者打电话对我说的,要我注意收看。”

我不禁呵呵笑了一下。我说:“大哥,你这下可成了名人了!没想到我们老李家也有人能上电视。”我的话可能带着点嘲讽,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对大哥说话也这口气了,可是大哥没听出来,他说:“你到时看看,据讲,过两天县长也要来我家呢。”

“那你要反映一下你的困难,知道不?要点钱!”我对大哥嚷着,可那边却挂断了电话,我再打过去,电话一直占线,看那号码,我猜想大哥一定是用村口小店里的公用电话打的。打不通,我就不打了,加上牌友们在那里催我洗牌了,他们说:“你家有人要上电视了?”我说:“是的,是我大哥!”

大哥本来是瓦庄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老实本分,长相普通,本领也普通。我们的家庭也和瓦庄大部分家庭一样,普普通通。总之,从前的大哥就像冬天的白菜地里的任何一棵白菜,他以后的与众不同,源于一次偶然。

那时,大哥刚从镇上初中毕业。我说过了,大哥身上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上学也一样,凭他的成绩,只能是拿到一个毕业证书,他也就毫无悬念地回到了瓦庄。回到瓦庄后,父亲决定让他去学个手艺。学什么呢?刚好父亲认识一个木匠师傅,姓沈,就在离我们瓦庄不远的窑庄。于是大哥就跟了沈师傅去学木匠。

学了两个月,学得也挺不错,都学会了刨平木板了。有天傍晚,沈师傅让大哥一个人去镇上,说是那里的农科队要打一些木柜。木柜是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所以沈师傅懒得亲自去跑一趟,就让大哥去量了尺寸回来。

农科队并不在镇上,在镇街后的一个山冲里。从窑庄走到瓦庄,再过一条河到镇上,再走到农科队要大半天工夫。大哥不紧不慢地走着。走到山冲口时,他看见山两边是大片的翠竹,山坡下是一块块水田,水田里插着一块块木牌子,上面写着一些他看不懂的数字,类似于编号,再往上走,就是农科队的队部了。一排平房,门前放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后来,大哥才知道那些东西的名称,它们是测风向的风箱,测温度的温度计。

大哥进到那屋里时,看见一个女的,二十多岁的样子,扎着马尾辫,捋着衣袖,一只眼睁,一只眼闭,低头朝一只镜里看。大哥倒是知道这个,叫显微镜,初中物理书上有图呢。那女的左看右看,还不时地往本子上记着。大哥咳嗽了一声,那女的就抬起了头,问:“你找谁?”说的是一口好听的普通话。

大哥忽然脸红了,他看见这个女的长得怪漂亮的,“我,我是来量木柜尺寸的,我是木匠!”

女的忽然笑了,她冲里面的一个屋子喊:“队长,队长,打柜子的小木匠来了!”她边说边笑,“就这小木匠,怕是连柜子高都没有吧!”

里面走出了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三十岁不到的样子,他打了个招呼,就带着大哥去量柜子的长宽高。他们是要贴着墙打一排,那个队长反复告诉他,要多打些格子,他们要放仪器的。

大哥一一记了下来。临走时,他看见那女的还在那个独眼的显微镜前看着,他就停下不走了。那女的像是知道他的意思,便冲他眨眨眼睛,“你要看看,小木匠?”

大哥傻瓜样地点点头,就一步步走到那个显微镜前,学着女人的样子,眼睁眼闭,朝里面使劲看去。这一看,他心里一跳,眼前明明摆着一块小玻璃片,上面只有淡淡的一层粉状的东西,在这个镜子里,却上演着一出大戏,里面五彩焕然,光波流转,比过年时的舞龙灯还要灿烂、热闹。大哥一下子看入迷了。

“喂,小木匠,你小心眼睛掉进去了!”

大哥这才拔出眼睛来。他的眼前先是一阵黑,后是一阵五星乱转,他使劲眨眼,这才看清了眼前的女人,回到了现实中来。“这上面是什么?”大哥问。

“花粉,经过人工授粉的水稻花粉,知道吗?我们在做试验!”

“就是科学试验吧?”

“当然啊,这就是科学!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所以,小木匠,你给我们打木柜子,可不能马虎哟!”女的说着,甩着她的马尾辫,大声地笑了起来。

后来,有人说,我大哥不是迷上了科学,其实是迷上了那个农科队的女孩子。这一点我不这样认为,我大哥可能最初是被那架显微镜下神秘的世界所吸引了。大哥这样的人,虽说一直是个普通的人,但他身上要是有根筋被拉动了,那就不普通了,而这一次的显微镜就拉动了他身上的一根筋。

大哥在农科队里打完了那一组木柜子,他死活也不学木匠了,他要种田,当然不是一般的种田,他要科学种田。

我记得那天他回到瓦庄家中的情形:那是晚上了,家里正在吃晚饭,大门吱呀一声被大哥推开了,他背着一挑子的斧、锯、刨、凿、墨斗等,默默地放在堂前的灯影下。母亲问:“小华回来了?吃了没有?”

大哥摇摇头,木木地走到桌旁。

我妈赶紧吩咐我:“快去给你哥哥盛饭去。”

在瓦庄,徒弟跟师傅学手艺,是要一年到头都吃住在师傅家或在供手艺人的东家的,就像师傅家的一个长工,没有师傅同意,徒弟不能擅自回家。父亲问:“手艺学得怎么样,小板凳总该会打了吧?今天怎么不是跟沈师傅一起呢?”

我把饭递到大哥手上时,大哥不说话,不顾父亲的不满,只闷头以极快的速度风卷残云般把一碗饭几乎吞了下去,然后,他咕噜噜喝了一大碗凉水,脸上好像带着笑意说:“我不学木匠了。”

父亲说:“什么?”

“我不学木匠了!”大哥声音大了些。

父亲身子一歪,“不学?”

我妈也大了声问:“小华,你不是说胡话吧。”她说着,用手去摸大哥的额头。

大哥把我妈的手挡开了,“我不学木匠了。”

“那你要做什么?”父亲问。

“我要搞科学种田。”

你可以想象得出来,大哥的这几句话,给我们家那天那个平静的夜晚带来了什么样的震动,就像一只黄鼠狼钻进鸡笼里,鸡们炸开了窝。

父亲说:“捡起家伙,找你师傅去!”

“我不去!”

“你去!”

“我不去!”

大哥一贯是个老实的孩子,父亲也习惯了对他发号施令。父亲没想到大哥竟然敢违抗他,他站起来,一把扯过大哥的胳膊,拉着他往外走,大哥死死地拉住门板子,就是不走。大哥那时已是一个半大小伙子了,有一身的力气,父亲拉他半天也拉不动。父亲火了,丢下他,拿起身边的旱烟筒朝大哥身上打去。旱烟筒是用老竹子鞭做成的,一棱一棱粗硬的竹节,打在身上,立即就起了一道道的血痕。父亲一下子将旱烟筒刷过去,一道血就哗啦一下从大哥的额头上流下来。

我妈大叫一声,扑过去说:“小华,你快去师傅家,认个错就行了。”父亲看见我妈在拦着,嘴里说着:“你别拦着,我打死这个不懂事的,死了我少受些气。”可他骂是骂着,手却停下来了,他也是希望大哥还和以前一样老老实实地背了木匠工具,去沈师傅家完成他的学徒生涯。

但老实本分的大哥像吃了朱砂,他犟着脖子,任由血从额头流下,流到脸上,他的样子让人害怕。父亲下不了台面,他又举起了手中的旱烟筒向大哥身上刷去,这回,他刷到了大哥的背上、屁股上。我妈惊叫着,哭着,再次拦住了父亲。“再打就出人命了!”边哭边推着大哥,“要死的,你还不跑啊!”

大哥迟疑了一下,迈开步子准备跑出去。他刚冲到门口,就碰到了一个人。一个人喊他:“小华哥,你怎么了?”

来的这个人叫沈红妹,沈师傅的女儿,是沈师傅让她来的。沈师傅在家等大哥回去呢,左等右等也没等来,作为师傅他是不好直接来我家找人的,他就让女儿沈红妹来看看。在沈师傅家待了两个月,大哥经常与红妹一起做家务,铡猪草,挑井水,锄菜园,烧火粪。红妹比大哥小一两岁,就喊他哥。一见到这个情景,沈红妹吓了一跳,她看见我们家的人都愣着,气的气,哭的哭。父亲当面,我们几个是不敢上前的,沈红妹却一瘸一拐地走上前,掏出口袋里的手帕,就去擦大哥脸上的血,“呀,还在冒血哩,要止血哟!”

沈红妹也不管我们家的人在场,她拉着大哥往门口的井边上走,打上水,洗净了大哥脸上的血,又去炉灶里拿来新鲜的炉灰,敷在那血口上,用自己的手帕包扎、缠裹。她边做着这些,边问我大哥:“你爸为什么打你呀,打得这样狠?”

大哥低了声说:“你回去告诉你爸,我不跟他学木匠了。”

“怎么了?我爸对你不好?他很中意你这个徒弟呀。”

大哥摇摇头,“不是不好,很好,可是我不想学了,我想搞别的事。”看着沈红妹一脸不解地望着他,大哥心里想,看来我做的这个事很多人都不理解哩,他说:“我想搞科学种田。科学,你晓得么?我到现在才晓得做什么事都要讲科学。科学搞好了,一亩田可以打两千斤稻,一棵桃子树能结五百斤果子。科学太对了,农科队的人说的,现在啊,我们中国农村缺的就是科学。”

“那科学是怎么个搞法呢?”

她这一问,倒把我大哥问住了,他确实还没有想好怎么开展他的科学。他愣了愣说:“我先去向农科队的人学学科学,科学这个东西不学不行。我要学会给植物授粉,给土壤测肥,给树枝嫁接。这些事情太有意思了,比做木匠有意思多了。”

沈红妹看着大哥说起“科学”两个字,眼睛里都闪着火光,没有念过书的她想,看来“科学”的确是厉害,不像他爸那样的木匠,一年到头,就是躬着个身子一曲一折地和一截死木头段子打交道,她拍拍大哥的手说:“那我就跟我爸说去。”

2

吃好饭后,到了八点半的本县新闻时间,老公和女儿上网的上网,做作业的做作业,我将频道调到了本县电视台,果真,在本县新闻的最后,大哥终于出来了,他站在自家的房门前,向那个女记者说着他的事。女记者问他:“大叔,听说您一直以来就喜爱农业科技?”

大哥连连点头:“嗯哪,嗯哪。”

女记者显然是经过准备的,她知道怎么样一步步问出她想知道的内容,于是又问:“那你最初是怎么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呢?是通过书籍么?”

我有快一年时间没见到大哥了,我看见大哥还是那样的瘦弱,身上的衣服还是那样的破旧,只是眼神比上次我见到他时要亮得多。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眼睛里酸酸的,想哭了。

据我猜想,大哥在农科队的那半年生活,应该是他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了。农科队那时还留有五个人,他们有几亩水稻田,几亩鱼塘,几块山地,但主要的精力放在水稻田里,那时他们正在搞一个山区冷水田水稻增产项目试验。大哥不看父亲的脸色,天天在家吃了饭就骑着自行车到农科队去。

到了农科队,他就跟在农科队的人屁股后面,帮他们扛仪器、拔稗草,他多少还有些木工基础,也帮他们做诱虫的灯箱壳、雌雄稻分畦时的木刮子,等等;授精、授粉、花蕊、细胞、螟铃虫、稻飞虱,等等。这些词语不经意就会从大哥的嘴里漏了出来。他每天从那山冲里奔出来,骑在破旧的自行车上,山风吹着他的衣衫,鼓荡起一片帆,他唱着歌:啊,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美妙的春光惹人醉……

回到家,只要父亲不在,大哥就若有所思地看着门前满畈的水田,思考着什么,然后对我们说:“我们这里种田太不科学了!”接着他就说起他的远大理想,他要是做了一家之长,全部要改成科学种田模式,“这样子种田,累死个人又没得产量,这还是几千年以来的耕作方式,太落后了!”说得我们一起和他陷入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中。父亲一回家,家里的气氛就紧张了,自从大哥学木匠中途变节,大哥在父亲眼中就成了浪荡子的形象,不成器的家伙!他经常在嘴里狠狠地骂一句。这个时候,大哥就装着没听到,脸上平平静静的,但父亲转过背,大哥就又成了活龙,他眉飞色舞地和我们说着“科学”。那个时候,“科学”是我们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我们习惯于在任何事物前都加上“科学”,比如,二姐要我睡觉,就说:“睡觉去,要讲科学!”我就回答她:“睡觉前吃块山芋干,最最科学!”二姐没有办法,就从阁楼上的坛子里摸出几块山芋干递给我。

有一天,大哥从农科队回来,背上背了一大包东西,却闷闷不乐。后来,他憋了半天,忍不住,把背上的包拿到房间里,从里面一件件地往外掏东西,是书,一本本的书。我那时已经读到了小学四年级,能认得出那上面的字了,《水稻高产八法》《双季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杂交稻制种》《果树嫁接知识》,一大堆书摆放在大哥的床上。那时候书还是很少见的,我拿起一本书,翻开看,看到有的地方画了虫子的形状,有的地方画了水稻的形状,从书页里沁出纸墨的清香。这么多书,大哥应该高兴才是,他为什么不高兴呢?看着他一脸愁苦的样子,我不敢问他,只是在一旁偷偷地望着他。天擦黑了,大哥坐在床上,一只手捧着一本书,一只手拿着一支英雄牌自来水笔,待了好一会儿,我看见有泪水在他眼睛里晃动。我不敢出声。忽然,大哥凑着微弱的灯光,在那书上写着字,也不知道他写些什么。

第二天,大哥一早起来吃了饭,推了自行车又要出门,他刚把他的一双脚搭上脚踏,却又停了下来,退回了家里。

“今天不去搞科学了?”我问他。

他摇摇头,然后说:“不去了,他们散了,到城里研究去了。”

大哥站在院子里,不时地拿眼睛看着屋里的父亲。父亲吃了饭,抽了袋旱烟,扛了把锄头出门了,准备去田里做农活。那时候刚刚包产到户不久,家家的生产积极性都很高,天天都泡在田地里。父亲不正眼瞧一眼大哥,黑了脸,大踏步往外走。

大哥也抓了把锄头,跟在父亲后面。父亲停下来,看了他一眼,不说话,又往前走。大哥又跟着他走,父亲停他就停,父亲走他就走。父亲终于明白,大哥是想和他一起去田里做事。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父亲也就随了大哥,在自己家田里做事总比天天在外面鬼混强。于是,父亲就不再说什么,有意和大哥拉近点距离,像是带着他的样子,到田里去了。

看着大哥的身影走远,我赶忙溜到他的房间床上,找到他写写画画的那本书,原来那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笔记本,很厚,很大,蒙着青绿色的塑料皮子,翻开第一页,是一行手写的黑字:赠给李应华同志留念。下面是一个圆圆的红红的印章:木镇农科队。再翻过来,是大哥的字:科学笔记。一笔一画写得端方四正。再翻过来,还是大哥的字,写了一小页,大意是,今天农科队的人回去了,他们说今后我只能自己自学研究农业科学了,我一定要继续钻研下去……我没耐心看大哥写的东西,我继续往后翻,在笔记本的内芯里,隔几十页就有一张彩色的画,李铁梅、杨子荣、阿庆嫂,他们全都站在红色的舞台上,做着我们早已熟悉的造型,炯炯有神地盯着我。我把杨子荣腰间的手枪看了好几遍,才偷偷地把笔记本放回了原处。

大哥有了本宝贝样的笔记本,这是大哥的一个秘密,我为自己知道了大哥的秘密而得意。

大哥只和父亲共同劳动了一上午,就再也不和父亲一起去了。那天,他和父亲一起到了田里,锄田埂上的杂草。开始他们一人一条田埂锄着,虽然不说话,倒也没有什么冲突,大哥做事还是舍得下力气的,汗水从他的脸上臂膀上往下淌,他也不歇歇,这点让父亲多少有点满意,但快锄完时,大哥对父亲说:“你这样种田不行,没得产量。”

父亲火了,“我种了一辈子田了,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还不如你?”

大哥很高傲地扬起脖子说:“你这种子不行,肥也配得不合理。不是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哪里有高产?”大哥的高傲让父亲很生气,“科学,科学,科学是你搞的?你就是一个泥巴腿子,你老老实实地跟在我后面,看我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哥说:“那不行,跟你种田没得出头的日子,我要自己种!”父亲舞起锄头向大哥扫来,大哥往后退了一步,父亲撵了上来。眼看着大哥就要挨上了,忽然有人喊:“李伯,李伯!”

父亲停下来,张眼望去,是沈红妹,她正站在另外一条田埂旁。瓦庄和窑庄是邻村,两个庄子的田地也有很多是挨在一起的,人们劳动时也就常常会碰到一起。沈红妹喊着说:“李伯,你来帮我看看,我家田里要不要放水?”

父亲自诩是种田的老把式,权威遇到了大哥的挑战,正生气呢,沈红妹这一请求正好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他对大哥冷笑了一声,走到那边沈红妹家的田块去了,剩下大哥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畈的稻田,他无奈地叹口气。

父亲坚决不同意我们家的田让大哥做主,大哥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就跑到另外的人家去进行游说,但别人一样都不理睬他的建议,大哥很失望。他还是天天读他的那些科学书籍,还从木镇邮电所订阅了农村科技报、农业百事通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读了后,就对天叹气。

父亲和大哥又陷入了冷战,两人都是犟驴子,各不相让。这让我妈非常难过。她后来想了个办法,对大哥说,你不就是想做主么,我们家的水田归你爸,山地都归你种好不?

不得不承认,我妈是个聪明的女人,她的这个方案一出来,父亲不做声,算是默认了,大哥呢,好歹有了自己的自留地,可以好好地大干一番了。

大哥选中了家里一块一亩三的山地,他天天读书看报,最后决定种西瓜。他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对我们说:“我要种西瓜,一亩至少六千斤,我打听过了,到木镇卖,一斤一毛钱,这就是六百块钱,你们算算抵得上多少亩水田?我保证比他的水田多收入一倍!”

大哥去了趟县城,买回了西瓜种子,然后,天天扛着巨大的开山锄,翻地、浸种、育苗、栽种、施肥、摸叉。这期间,他把一本从县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西瓜种植技术》都翻烂了,几乎整个人都困在了那一亩三分地里。

我们瓦庄处在山区,从没有人种过西瓜,菜瓜倒是偶尔在菜园里种上一两棵,给小孩子们搭搭嘴解解馋。听说大哥种西瓜,大家都很稀奇,不时有人到大哥的西瓜地去看,看了半天,大家笑着说:“李应华,你的瓜什么时候熟啊?”

大哥听不出别人是在笑他,他大声说:“按科学来算还有二十五天到三十天!”

听的人轰然大笑,模仿着大哥的口气说:“按科学来算,哈哈,按科学来算!”

大哥不理睬他们了,他一个人又躬身在瓜田里。天渐渐热了,大哥的瓜应该说长势良好,已经结出了拳头大小了,他现在主要精力是翻瓜,就是一手抓住瓜顶,一手抓住瓜尾,翻转一百八十度。大哥翻瓜时,动作轻轻巧巧的,生怕翻痛了瓜似的。一个个瓜每过七八天就要翻一次,因为不翻的话,挨着地的那一边就有黄斑或白斑,成了阴阳瓜,而且甜度也有影响。这些当然都是大哥告诉我的。一放了学,只要父亲没盯着我,我就撒了腿跑到后山大哥的瓜地里看他翻瓜。他在翻着瓜,我也手痒,就去摸瓜,没承想,大哥大声喝止我说:“别动!”吓了我一大跳,他说,“你不懂,莫乱翻,这翻要翻到一定的角度!”

我觉得受了委屈,气呼呼地丢下他的宝贝瓜往家里走,大哥也没有喊我。我走远了,再回头看,大哥还在他的瓜田里摸索着,黄昏为他勾出了一个弯下去的剪影。

3

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午饭时,我老公边吃着饭,边带着讥讽的口吻对我说:“你大哥这下出名了!”我装着毫不知情,说:“出什么名?他那个人能出什么名?”

“我看到今天的报纸了,从省报到市报、县报,都报道他了,听说县里领导也重视了,说是要树他为典型呢。呵呵,呵呵。”他边说边从喉咙里挤出笑来。我不喜欢他那样笑。装着毫不在意,我大声对女儿说:“把嘴角上那粒饭捡掉!”

那个夏天,天一天比一天热,大哥瓜田里的瓜也一天比一天大,它们青翠可爱地躺在肥大的瓜叶间,轻易不露面,等到田垄里起微风,吹起瓜叶,就会看见它们光溜溜的肚皮,它们富态的样子像年画里骑着鱼的胖娃娃。这个时候大哥站在瓜田边十分骄傲,多少个瓜,多少产量,他都记得清楚,每天都在他的科学笔记上记着。比如,今天发现了什么虫子,是怎么消灭的,前天又发现了有沤根的现象,又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的,他一条条记着,一丝不苟,有的地方还用着重号画出来,标注着:这是不是最科学的方法?

大哥在瓜田边站着的时候,沈红妹常常打猪草从那里经过,她就对大哥说:“田秀才,瓜熟了没?”

沈红妹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喊大哥叫“田秀才”,大哥虽然含糊着应了,但看得出来,他心里还是很舒服的,他能感觉得出来,沈红妹不像村里别的人,对他冷嘲热讽,沈红妹的眼睛里甚至有一点佩服的神情。大哥说:“按科学来算,要过几天才算熟,现在的糖度只有百分之六十多,过几天就很甜了,又脆又甜。我这可是新品种,在我们整个地区可都是新品种,好吃呢!”

沈红妹“哦”了一声,也和大哥一样看那瓜地里的瓜,看大哥在瓜地里走动的样子。

大哥抬头看沈红妹还没有走,他说:“等熟了,我送一个顶好顶大的瓜给你,请你尝尝。”

沈红妹说:“真的?”

大哥说:“当然是真的,不过,我不敢送到你家哟,我怕你爸爸。”

沈红妹呵呵地笑了,“没事,没事,我爸爸早就不记恨你了。”我不知道沈红妹是不是惦记着大哥的瓜,反正我是惦记着的,每天大哥回家我就看他有没有抱着瓜回家。他也答应过我,要给我一个大大甜甜的瓜,由我高兴怎么吃就怎么吃,剖开吃也好,用勺子挖着吃也好,把头插在瓜里啃也好。我都想象了很多次了,但大哥总是说不急,一定要等瓜成熟了才好吃。

过了几天,大哥果真带了个瓜回家了,然而,那瓜又小又丑,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大哥失魂落魄的样子,他两眼无神,嘴角两边扯动,无力地把那个丑陋的瓜放在堂前桌子上,就趴在桌沿上耸着肩膀,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他越哭声音越大,号啕着,捶着胸,我没见过他有那么伤心过。

到吃饭时,我从我妈嘴里才知道大哥伤心的原因。原来,他下午到木镇上去买喷雾器,但镇上没有那种型号的了,他就又骑上自行车去四十里外的水镇去买。等他回到他的瓜田,他却看见,瓜田里一片狼藉,瓜叶瓜藤散落着,胖娃娃们一样的瓜全都不见了,地边倒是有几个瓜,被砸开了,没啃干净的瓜瓤子红红的,像血块,大哥仿佛闻出了瓜田上空弥漫着的血腥样的气息。大哥一下子呆了,他一个人大声喊着:“你们总要给我留些吧!你们总要给我留些吧!”他一边哭喊着,一边在瓜田里搜寻,除了拿回家里的那个丑瓜外,他一无所获。

大哥就托着他那个丑瓜,走到村子里,他见一个问一个:“可知道是哪个偷了我的瓜?”

村里人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还挖苦他说:“偷瓜?小华,按科学来说,不要说得那么难听,我可没偷你的瓜。不过,瓜长了,不就是给人吃的?”

大哥回到家后,很是哭了一会,但在快开晚饭时,他停止了哭泣,因为他听到了门外边父亲的脚步声。

父亲显然知道了一切,他冷冷地瞄了一眼大哥,但看到大哥的样子,又柔和了一些,他说:“科学好吧?科学都给别人甜了嘴。小孩不听老人言,吃亏的事就在眼前。怎么样,我可料着了科学没有好后果。这科学也是你一个泥巴腿子能搞的?”

大哥不搭腔,低着头不说话,我以为是父亲骂得他抬不起头来,但他很快抬起头来,一把拿过桌上的瓜,让我去拿菜刀来,又像没事人一样,切开了瓜,一切二,二切四,四切八,切成了一牙牙小瓜,摆放在桌上,他说:“你们吃吃,我保证甜!”

父亲教训大哥正上瘾,见大哥不理他,反而在那里没心没肺地切瓜,气得不说话,看也不看那瓜一眼,走到厨房里洗手去了。我们几个迅速地拿起瓜牙子塞进了嘴里,那味道真是脆、甜、香,汁水十足,我们恨不得连皮啃下去。

大哥看着我们吃瓜的馋样子说:“说明我的科学种瓜还是成功的,今年被偷了,我明年还种!到时我天天睡在瓜棚里。”然而,父亲没有给大哥重试的机会,他毅然收回了大哥的西瓜地,全部种上了芝麻。面对大哥怨恨不解的目光,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能看得住别人偷瓜?你今年种今年被偷,明年种明年还要被偷得更狠!”

大哥见反抗无用,只好打消了卷土重来的想法,他背后也悄悄地对我们说:“看来,是不能种吃的东西,在瓦庄这里搞科学不能搞这些吃的,这么好吃,人家不偷才怪。”大哥好像理解了偷他瓜的人。

二姐问他:“那你还要搞别的科学?”

大哥点点头:“搞,肯定搞,换个别的搞。我就不信不成功!”

连续几天,大哥都爬到我们家的柴火山山顶上,因为在那里才能收听清楚省农业广播电台农业科技节目,那里面天天播着许多农业科技致富项目,有个栏目叫“致富信息”,随着一阵好听的音乐响起,女播音员亲切地说:亲爱的农民朋友们,这里是致富信息节目,您想科学致富吗?您想快快成为万元户吗?请听……

大哥边听边记,听了几天,他对我们说:“这回我搞科学养蝎!”

“什么,养鞋?”二姐问他。

大哥说:“蝎子。”他边说边比画着,用手模仿着蝎子爬动的样子,“蝎子是药材,从蝎子身上提取的蝎毒特别贵。广播里说了,天然的蝎子不够药厂使用,特别是日本人现在需要大量的蝎子,所以,要搞人工养蝎子。”

“那要怎么养?不蛰死人啊?”

大哥说:“这就要科学么,再说了,蝎子蛰人,就没有人敢动我的蝎子了,我就不怕别人捣乱了。罗城有个公司就是专门搞这个的,全套培训,然后全部回收蝎子。我得去学学这个技术。”

大哥这个计划当然没有办法让父亲同意,家里的经济大权是由父亲掌握的,大哥学养蝎子是不可能从他手里拿到一根钱毛的。没有钱,大哥的科学计划就不可能实现,这愁坏了大哥。恰好,这个时候,水镇那地方发现了铁矿,要修条路进到矿山,需要人去修路,大哥赶紧报了名去了,天天扛着板锄去挖路基。那是个苦活,大哥一天干下来,两只手就破了皮,皮粘在锄头把子上,血糊糊的,但一天能挣十块钱,大哥就硬是在那里做了小半年,攒了一千多块钱回家了。

大哥吃住在工棚,小半年里都没怎么回家,这一回来,把我们吓了一跳。他人瘦毛长的,瘦得脱了形,黑得像木炭头,一笑,只露出了一排白牙齿。在家睡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离家一百多公里外的罗城了,养蝎子的公司就在那里。

大哥到罗城的那天是个大霜天,寒风刺骨的,脚踏在霜地上,留下咯吱咯吱的声音。父亲看着大哥走远的身影,喝着茶,摇着头对我妈说:“我看他是还没吃够亏,我看他还是没吃够亏!”

我妈怕他又动肝火,赶紧劝他:“没当过和尚不晓得头冷么?钱是他挣的,亏是他自己吃,你就随他一回。”父亲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去牛栏里添牛草去了。

过了一周时间,大哥从罗城回来了,他全身臃肿,身上散发出一股浓重的骚味。他一层层剥去衣服,从怀里拿出一个纸盒子,迅速地跑到房间里,将那盒子塞进被子里。“蝎种,不能受冻!”他对我们说。

晚上,父亲出去找人聊天了。自从和大哥闹翻以来,只要大哥在家,他就不大在家,看到大哥他就要生气,不如找人扯扯闲谝,到快要睡觉了才回家。等父亲一走,我就让大哥给我看他的蝎种,大哥紧张地说:“可不能看,等打了春才能看,现在要注意保暖。你可知道这些蝎种是我花多少钱买的?”

不等我回答,大哥伸出了一只手,再加上三个手指头,“八百块钱,你可知道,贵着呢!”

我还要纠缠下去,大哥不理我了,他扬扬手里的书,“这是门新技术,我要赶紧学习。”他的科学笔记又换了内容,记载着的全是蝎子的事了,我看见他在本子上记着: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钳蝎科的种类,身体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即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蝎子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那个冬天,大哥的被窝里始终躺着那些可怕的蝎种,大哥每天脱得只剩一条裤衩,然后怀抱着蝎箱,整夜整夜不松手,每天还拿着温度计量一量被窝里的温度,只要温度一降,他就用热水冲进医院废弃的生理盐水瓶里,再用毛巾裹着,放在被窝里升温。

开了春,大哥租了队里废弃不用的一间旧库房,一个人挑了砖块,垒起了蝎窝。他进进出出的,忙得不亦乐乎。当瓦庄的人听说他要养蝎子时,都咧着嘴笑了,“这个科学家!自古以来,有养猪养鸡养牛养鸭的,还真没见过养蝎子的!”于是,都聚拢着去看大哥的蝎窝。这回大哥没让他们看,他堵在门口说:“蝎子有毒,毒到了我不负责任哟!”

瓦庄的人从黑暗里看了一眼大哥垒的蝎窝,没了好奇心,就笑着说:“科学家,你别把蝎子养成精,变成妖女晚上找你睡觉,吸你的精喝你的髓!”他们边笑边退回去了。大哥一个人又垒起来,黑暗里,他的呼吸声显得粗重而有力。

我一直站在大哥的身边,听着他的呼吸声忽然害怕起来,我说:“大哥,假如蝎子不听科学的呢?”

大哥瞄瞄蝎窝,手里不停,他说:“相信科学呀,掌握了科学,它就听你的了,你让它长得快,它就长得快,你让它多繁殖它就多繁殖!”

那年春天,是瓦庄历史上蝎子最多的一年,大哥的科学又发挥了威力,在黑暗的蝎窝里,他嘴里含着小手电筒,用特制的钳子一拨动砖块,张牙舞爪的蝎子就翘着它们长长的尾蝥四处奔散,像过兵一样,多足的蝎子踩得地上沙啦啦响。我看着,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但大哥却看不够似的,两眼放光,就是不小心被一只蝎子蜇了,他也是一边叫痛,一边笑呵呵的。他对我说:“你看,连蝎子都听科学的吧?人工养殖比野生的繁殖速度要快一倍还不止,我这批成蝎马上就可以换钱了!”

大哥说着说着就兴奋起来,他用树枝在地上计算,“除去成本,我这一批蝎子可以赚回两千块钱。一年三茬,这就是六千啊!”

“有了六千你做什么呢?”

大哥的眼睛在黑暗里亮亮的,像发光体,“六千块啊,我想搞个实验室,我自己搞个农科所,买上显微镜、控温箱、测试仪……哎呀,不行,不行。”大哥说,“六千块不够,等我再养上两年蝎子,等钱够了,我就把这些买全了。”

可是,大哥的这次科学养殖,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回,瓦庄人没有来捣乱,但罗城的那个养殖公司和大哥开了个玩笑。等大哥运着第一茬蝎子赶到罗城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家公司了,它好像一个气球飞上了天,大哥在罗城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后来,听说那本来就是一家骗子公司,他们只是想卖了蝎种,后面的事他们就不管了。

大哥亲自养的蝎子,本来是准备运到日本去的,但这样一来,没有人收购,它们就只好在瓦庄立足了。它们繁殖能力真是强,一窝一窝,一到雨天将临,天气闷热,它们就急慌慌地往外面跑。跑到村路上,跑到水井台边,不时地叮上瓦庄人一口,从尾部喷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这让瓦庄的人忍无可忍。有一天,他们朝蝎子窝里塞进了一大堆稻草,一把火点燃了。火烧连营,端了蝎子的老巢,这才使瓦庄的蝎子少了些。自然,从此以后,瓦庄人只要见到蝎子,再也不叫它蝎子了,而是叫他“科学家的蝎子”。

这让我们老李家在瓦庄再一次抬不起头来,大哥成了瓦庄人的笑柄。我们都以为,大哥大概是再也不会搞他的科学了。我偷偷地翻看他的那本科学笔记,果然,在记载完关于蝎子的一些科学知识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记笔记了。

4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哥果真出名了,至少在我们县里是这样,连省电视台都去采访他了。他的形象连着在电视上出现了好几次,他一遍遍地说着种瓜呀养蝎子呀那些事,他讲得很生动很形象,片子拍出来很像那么回事的。

那段时间他给我打电话也打得勤,哪个哪个领导来看他了,哪个哪个单位送去书籍了,我惊讶他竟然记得住那么多领导的名字,某某书记,某某县长,某某副书记,某某副县长……他口里能蹦出几十个名字,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在他的那本“科学笔记”上,然后一个个地念给我听。

说了那么多领导名字后,大哥又发牢骚说:“你看,人家领导都重视了,只有瓦庄的人不重视!”

我说:“怎么不重视呢,我看领导去的时候,村长那些人不也是跟在后面跑得屁颠屁颠的么?”

大哥更生气了,“领导一走,他们就又是鬼样子!”他说,“现在电视台的人也不行,我明明要重点讲一讲板栗林的事的,每次讲了一稻箩,他们就是不放出来一个字!”

大哥还想控诉下去,可我不想听了,我赶紧打断他说:“我烧的水要开了,我去灌水了!”不等大哥再说,我就啪地挂掉了电话。我实在是不想听到大哥说他和瓦庄人的那些事。

养蝎失败后,大哥老实起来,他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上山、下田、砍柴、割草,显得特别驯服。只是偶尔的,他的眼光会掠过田野,望向远方,愣怔那么一会。我随着他的眼光看去,他瞭望的方向,是木镇的那个小山冲,以前的农科队。但他望了一眼后,就锁着眉头,又低下头去干活了。

这时,父亲对大哥的态度要好些了,他和我妈正准备为大哥办一件大事,也就是为大哥说一门亲事。瓦庄那里兴给男孩子早早定亲,所谓早养儿子早得力。大哥那年虽然才十九岁,但他的同龄人中有很多都有了对象,定了亲了。父亲虽然和大哥不和,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也着急起来。父亲还有个想法,他认为大哥不走正道,要是娶个老婆,有个人管他,他慢慢也许就会变好,不再瞎闹腾了。因此,给大哥找对象的事就显得更为迫切。

父亲动用了他方方面面的人缘,总算托到了媒婆,说合了窑庄的一个叫赵小兰的姑娘。也真巧得很,赵小兰是二姐的小学同学,长得也周正,做起农活来也还麻利,父亲和我妈两人都很满意,很快就定下来按步骤进行。

瓦庄这地方结亲基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男方上门提亲,由男方家长带着儿子在媒婆安排下去女方家亲自提亲;第二步是看家,即女方在一位至亲长辈的带领下,由媒婆安排到男方家视察具体情况;第三步是定亲,就是在前面两个环节都过了时,双方同意,男方就挑了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安排一桌酒席,这就算处了对象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出意外,双方就等着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结婚喝喜酒了。

大哥的婚事也是按着这个路子来的。

第一步提亲时,大哥开始死活不愿意去,日子都约定好了,这边大哥就是不愿意出门,他还是天天没事时,就捧着本农业科技看,三天两头去镇上的邮电所取他订的报纸杂志,根本就不理父亲。女方那边放出话来了,说是不是不中意,不中意就不要来了。父亲气得恨不能一口喝一碗猪血。就在僵持的时候,二姐想了个点子,她对大哥说:“赵小兰也在家搞科学养猪呢,她还想让你帮她出出主意。你就去一趟,算是帮她一个忙,她都求到我这里了。”大哥一听这话就同意了。

提亲的那天,用二姐后来告诉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险象不断。那天出门时,大哥还特意把他的科学笔记带上了,预备着记上赵小兰问的问题,如果有回答不上来的,他好回来查查书报。等到了赵小兰家,刚刚坐定,见了面,家长们正扯着些粮价化肥什么的,大哥没头没脑地问一句:“猪呢,你们家的猪呢?”

以赵小兰的同学兼大哥的妹子这双重身份跟着去的二姐一听,连忙笑着解释说:“我听人说小兰特别会做事,养猪也比别人养得好。我哥也听说了,你看他性急的!”二姐边说边抛眼色给大哥。

大哥根本就看不见,他对一旁的赵小兰说:“我去看看?”

二姐不待赵小兰说话,就抢着说:“好,好,小兰,我们到外面转转!”

二姐边拖带拽,把赵小兰成功诱骗到了屋外,来到赵小兰家的猪栏边。赵小兰的猪栏里只养了一头小牯猪,百来斤的样子。大哥转转看看,很认真地说:“你这喂法不科学,这猪栏草不能这样垫,猪的粪便都沤在草里,虽然是肥料,但猪长年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又生虫子又潮湿,长不快。其实,你可以采取干圈喂养,肥料定期收集,照样能积肥……”

大哥说得天花乱坠,赵小兰有点迷惑,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她也不好多说什么,她只觉得大哥有点怪怪的。好在二姐是个伶俐人,她当即抓住了大哥的一句话,说:“大哥,那你帮小兰家出出猪栏粪么,那样就可以给猪搞个好环境了!”

二姐不愧长期受大哥的熏陶,能抓住他的要点,她这样一说,大哥来劲了,他不怕干活,当即操起猪栏边的粪叉,跳进猪栏就干了起来,将猪栏草叉到栏外,堆起来,尔后又一担担挑到不远处的田里去。

大哥干活不赖,况且在瓦庄一带,都有女婿给岳父家干活的传统,干得越多,就表明这女婿越好。大哥第一天上门提亲,就干得热火朝天,虽然有一点唐突,但赵小兰父母心底里还是满意的。所以,这第一次提亲基本就过关了。

第一步是关键,到了第二步看家时,虽然我们家不是富裕人家,但在瓦庄也不算太差,赵小兰父母派出的家庭代表是赵小兰的小姨,她看看后,回去报告说:“小伙子应该不错的,会做事,还会打个小板凳什么的。”大哥几个月的木匠生涯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第二步也算过关了。

接下来,到了定亲的关口了,这相当于双方签字盖章,是最重要的一环。定亲的日子是请道士算过的。定亲当天,男方要送去一整套礼物,如衣服、鞋、自行车等等,是要花去一笔不小的钱的。花这钱父亲舍得,他把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交给了大哥,让他陪着赵小兰一起去县城采购。

大哥拿了钱和赵小兰坐车到了县城,已经快中午了,他们准备吃碗面解决一下午饭问题。在车站旁边的一个面馆里,他们点了两碗阳春肉丝面。那天人多,面条半天上不来,大哥就让赵小兰等着,他一个人去外面走走。赵小兰以为大哥是要去厕所,也就不再问。可这一等,面条上来都凉了半天了,也不见大哥的鬼毛影子。赵小兰又气又急,早晨出门时,是我二姐骑着自行车去窑庄接的她,这样的日子她是根本不用花一分钱的,所以她也就一分钱也没带,吃完了面,她走不了,回不了,急得要哭。赵小兰等了两三个小时,大哥才急慌慌地赶过来,他扒完了那碗硬得像面砣子的面条,然后对赵小兰说:“对不起,订不成婚了!”

赵小兰再也忍不住,她涨红了脸说:“你要订也订不成了!”她拔腿就跑,泪水一行行地从腮旁滚落。大哥还算细心,他掏出一张票子跑上去,塞到赵小兰的口袋里,“车费,回去的车费!”

大哥自己呢,他搭了当天夜里的火车去了省城合肥,到第四天下午才回去。他在省城里做什么呢?原来,他在车站边上完公厕,在街边看到一旁有个菜市场,觉得时间还早,就进去逛逛。逛到了卖水产的摊子,他一下子走不动了,他看见有人卖牛蛙,一问价格,比鱼贵了两倍。关于牛蛙养殖他之前就在书报上看到过,但他不知道这东西在县城也能销,他就问卖水产的:“这牛蛙好卖么?”卖水产的说:“好卖,这年头,古里古怪的东西才好卖!据说牛蛙是美国那边过来的,饭店里天天都来订!”

大哥的魔怔又犯了,他一下子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科学养殖的好项目了,牛蛙这东西,瓦庄人是不稀罕吃的,不担心被偷,县城又行销,不担心没人要,价格又好。技术么,这个他不担心,他看过资料,这东西适应性比蝎子强多了,好养。大哥想着想着,就兴奋了,为了慎重,他一路上见到饭馆就打听,有没有牛蛙这道菜,结果个个店里都有。

大哥到了省城后,就按以前记着的信息找到了牛蛙养殖培训中心,买了资料和牛蛙种,赶回了瓦庄。

等回到家,大哥才醒悟过来,自己把定亲的钱都花在了那些全身粘滑、臃肿丑陋的大牛蛙身上了。他惴惴不安地走进家,看见父亲一言不发地坐在八仙桌旁,眼里像没有他这个人似的。大哥眼睛一闭,他准备承受住父亲扔过来的随便什么东西,肉的巴掌,竹的烟筒,木的板凳,父亲打过来的他都接受,只要把这些牛蛙保住就行。但他等了很久,父亲并没有如他想象中的那样大发雷霆,父亲还是那样默默地抽着旱烟,烟丝在烟筒钵里一明一暗,烟雾从他嘴里吐出来,很快消散。父亲把一袋烟抽完了,又细心地擦拭烟筒杆,擦得一丝不苟。随后,他慢慢地走出了屋子,始终没有正眼看一眼大哥。

大哥的心突地沉了下去。果真不出他所料,彻底失望了的父亲用了最狠的一招——将大哥分开单过了。父亲将左边的一间偏房隔了出来,分给了大哥,他再也不准大哥和我们一起吃饭了。大哥虽然和我们一墙之隔,可他似乎突然成了别人家的人了。看着大哥孤独的样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另立炉灶是一件多么让人难受的事情。

大哥的婚事搁浅了,赵小兰不久后就外出了。那时,在瓦庄已经有一些苗头,有一些年轻人到外面的大城市里当保姆做民工去了。不过,大哥倒并没有消沉,他把父亲分给他名下的那一亩水田挖开了,挖成了一个水塘的样子,在水塘的周围又拉上了丝网,在水塘里支起了一个个水网。大哥又在捣鼓那些总让瓦庄人奇怪的东西。

把水塘整修好,大哥就把种牛蛙放养在了水塘里。他干脆在水塘边支起了一个窝棚,几乎吃住在那里。我有事没事,还和以往一样,放学后,就往大哥的窝棚跑,问这问那。可是后来我再也不去了,因为大哥做了一件让我觉得非常丢脸的事。

牛蛙这东西喜欢吃活食,大哥大概没有控制住它的繁殖数量,小小的水塘里,蛙声阵阵,不时有蛙蹦出水面,触弹到丝网上,那是牛蛙饥饿时的反应。活食不够,让大哥伤透了脑筋。

有天,我正在学校,下课后,有人忽然指着一个人的背影对我说:“李小娟,李小娟,你大哥来了!”

我打眼一看,果真是我大哥,他担着一个桶,手拿一个捞兜,往校园一角走去。我们村小很小,走来一个外人连教室里的板凳腿都晓得,大哥的行踪一览无余。他竟然走到厕所后面,放下了桶。他做什么?我们一下子拥了上去。

只见大哥旁若无人,用手中的捞兜去粪坑中划拉,像找宝。一会子,我们就明白了,大哥是在捞那些活跃的粪蛆,捞一网兜就抖落在桶里。很快,桶里就蠕动着一群,看着就让人恶心。

我的同学们一齐哗然起来,哈哈,李小娟的哥哥捞蛆,李小娟的哥哥捞蛆!他们说笑着,无比快乐无比兴奋。我一下子脸红了,转过身就跑到教室里去,内心里对大哥怨恨无比。你做什么要捞那个东西么?你就是要捞,不能到别的地方去捞,非要到我们学校去捞?

后来,我才知道,大哥捞那东西是给牛蛙吃的,说是牛蛙吃了那东西长得飞快。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到大哥的窝棚去了,他有时回到家,住到他的小房间时,我也懒得理他了。当然,大哥的这种行为再次成为瓦庄人口头上的经典笑话,他们讥讽大哥,捞蛆变钱,这真是科学了!

听了这样的议论,我心里甚至在期盼着大哥的牛蛙搞不成,那样我们家就可以少些羞辱了。我那时已经读五年级了,女孩子正是爱面子的时候,只要人家一提起大哥,我就赶忙走得远远的,在远处竖起耳朵听他们都说些什么。不幸的是,事情真如我所愿,大哥的牛蛙养殖又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大哥的牛蛙养得好好的,第一批蛙也顺利地卖出去了,价格也非常不错。尝到了甜头的大哥准备把旁边一家的田块也租过来,扩大养殖规模,但旁边的王根球家出价太高,这事没有弄成,大哥一时也就没再坚持。等到第二批牛蛙快要长成时,有天晚上,突下大暴雨,畈上立时涨水,大哥从家里赶紧去牛蛙塘里察看。不料,他去得迟了,塘面上原先罩着的丝网被大水冲走了,牛蛙呢,一个个突出重围,畅游在别人的稻田里,伸展着四肢,越游越远。

雨过天晴,大哥的牛蛙跑得只剩下了一只,还蹦到了王根球家的稻田里,被王根球捉住,打死了。那真是只大牛蛙,王根球用那只蛙皮蒙了一个二胡的琴筒,居然也能拉得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这一个打击是重磅炮弹,把大哥打击得不轻,他站在污泥塘里,目光呆滞,半天都说不出话来,眉头皱得像牛颈上的皮。我远远地看着大哥,心里不禁内疚不已,觉得可能是我心里不好的想法导致了大哥的失败。我想上前去和他说说话,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正在我犹豫的时候,我看见,沈红妹背着个竹篓走了过去,她招呼着大哥。我不知道她是从哪里走出来的,不过,有人招呼大哥,我觉得总是一件好事。

5

大哥频频上电视,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市里有个单位送给他一台大彩电,说是要让他做科技传播带头人。随着电视机,还附带着送了DVD和许多农业科技的碟片。大哥打电话给我说:“你一定抽空回来看看!你看,那么多技术,我以前记的那些,种西瓜、养蝎子、养牛蛙,都有呢!”

我打断他的话,问:“他们有没有给你钱啊?你现在需要的是钱!”

大哥说:“说傻话,我哪能要钱呢?”

我说:“我不是跟你说了么,你可以要点钱么,就说是为了推广农业科技需要一点钱么。”

大哥不说话了,他也许觉得我真是说傻话。他沉默了一下,然后恳切地说:“小娟,你真那么忙呀?你要有空就回来一趟,看看我有许多书、许多碟子了,像那么回事呢。”

我愣了一下,大哥的语气里好像都有些哀求了。我说:“那好吧,得空了,我就回去一趟。”

大哥在泥塘四壁摸着,他发现他用来勾丝网的铁钩子上,都齐崭崭地留着被撕裂的丝网片。他仔细看,这些丝网不像是被洪水刮破漂走的,而是像被人先用刀割开了,而后才被大水冲走的,要不然,不可能每个钩子上的丝网都那样整齐。

发现了这一点,大哥伤心地说:“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他一遍遍地喃喃着,用指头在泥塘上抠出深深的一块土来。

沈红妹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大哥的身旁的。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前面我忘了说了,沈红妹可是个长得还算漂亮的姑娘,但她小时候发了一场高烧,治得不及时,后来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左腿细得像竹子篙,走起路来一扭一拐的。虽然是个残疾人,沈红妹做事可是一把好手,人也爽辣麻利。她站在泥塘埂上,冲着大哥喊:“田秀才,田秀才!”

大哥无心理她,呆呆地望了她一眼,又在嘴里咕噜着。

沈红妹眨着大眼睛,卷起裤腿,嗖地往下一跳,她一个跛脚人,哪里站得稳,一个趔趄,就要倒在烂泥里,滚成个泥巴鬼。大哥只好去扶了她一把,两只手抱住了沈红妹的肩膀,沈红妹不动,大哥吓得也不敢松手。

过了会,沈红妹说:“你抓痛我了!”

大哥赶忙松开手,沈红妹一个后仰,跌倒在了泥塘里,一身黑泥。大哥是个老实人,连声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可不是故意的!”

让大哥惊讶的是,沈红妹却笑了起来,她看着大哥说:“那你的意思,是我故意的?”

大哥这个好人哪里说得过沈红妹呢,他窘得脸红耳赤,不知道说什么好。

沈红妹笑着说:“秀才,告诉你,我,我是故意跌倒的。”沈红妹说着,把头低了下去。

我这样说,你应该知道了,沈红妹这是喜欢上大哥了。怪不得,很多次,她都会在重要的关口出现在大哥的面前,那肯定也是故意的。

大哥这个死木头,在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接上话,他还是闷不做声。沈红妹说:“我是想让你教我科学呢,我又没念过书,人家对你说三道四的,我觉得那是因为他们不读书,不懂得里面的道理。你教我好不?”

大哥的劲头上来了一点:“哦,你想学什么科技?”

沈红妹说:“种藕怎么样?我们在你的泥塘里种藕,我投种子、肥料和人工,你负责技术,我们一起种藕,塘是现成的,一定会成功的。”

大哥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一个肯帮他搞科学的人,他当然同意沈红妹的建议。

藕在我们瓦庄那里叫做通心菜。在种藕的同时,大哥和沈红妹也算是通上心了。沈红妹也真是个痴女子,她看着大哥拿上书,拿上报,记着笔记,看着温度计,就觉得大哥十分了不得,眼睛里满是敬佩,对于怎么种田怎么栽藕,大哥的话就圣旨。老木匠沈师傅虽然对大哥一直不满,但想到女儿沈红妹身有残疾,也就不再干涉他们,到了这年年底,大哥和沈红妹结婚了。新房子就在我们家的偏房,婚事办得很简陋,大哥在新房门上自己写了副对联:

科学路上有险阻

农技田里要登攀

从这对联里,可以看出大哥那时是多么富有雄心壮志啊,而事实上,和沈红妹结婚后,大哥的日子也确实慢慢地好起来。他们在泥塘里种藕,产量可观,质量也好,拉到县城菜市场,很快就卖掉了。第二年,大哥又在泥塘里套养鱼虾,收入也不赖。父亲也不再对大哥横眉冷眼了。

如果不是后来出现的那件事,也许大哥一辈子就会安安稳稳地过下去了。那一年,大哥起了新屋,大嫂沈红妹又生了第二个孩子,正是双喜临门。但那一年,偏偏出了事。

那年,上面也开始重视起农业科技来了,每个乡里都派来了一个科技副乡长,各个村里都有科技项目,立了项目上面就有补助款。瓦庄也争取到了项目,就是在村后山上种板栗。我们瓦庄以前没种过板栗,但我们的邻乡水镇种了板栗,种得很好,县里的领导看了,很高兴,对着采访的镜头说,要做大板栗产业,把我们县做成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所以那一年很多地方都在种板栗。

大哥很兴奋,他找到村长王根球说:“种板栗我懂,虽然我没学过,但我学学就会的,我可以帮助村里搞科技管理。”

王根球没太理会大哥,他说:“好,好,到时再说,上面要来指导的人呢。”

大哥不管王根球是不是在敷衍他,他那些天又把科学笔记拿了出来,到处翻书,摘抄关于山区板栗种植的技术。抄着抄着,大哥眉头收紧了,他接着跑了一趟县城,回来后,马不停蹄地又去山上找王根球。

王根球很忙,村后的大片的灌木山被砍光了,露出光秃秃的山皮子来。根据上面的要求,要先砍山、烧山,再挖宕、种树。眼前的光山让人有点不适应,好像村庄一下子轻了许多,轻得要飘起来似的。王根球指挥着瓦庄人在山上拢柴火堆,准备烧山。大哥就是在这个时候冲上山去的,他拦住王根球说:“村长,种板栗种不成!”

王根球像不认识大哥似的,他说:“种不成?笑话!县里乡里这么重视,还会种不成?”

大哥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说:“村长,我调查了,查资料了,又到县土肥站测了。你看啊,种板栗最忌讳的是黏性土,而我们这山就是典型的黏性土,碱性太大。你看看我测来的数据,种不成啊,种了也没有多少收获!”

王根球一把扯过大哥递过来的纸,看了一眼,然后掏出打火机,啪的一下点着了,甩到被砍倒的灌木上。灌木被引着了,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火光冲天,各处的灌木堆都烧起来了,风吹过来,它们烧得更旺,有空心的灌木这个时候就会呼啸,像一个发疯的人在狂笑。火有时候也会笑的。王根球就在火光中笑着,他说:“科学家,你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个一二三,就敢对我四五六了!这里没你的事!还轮不到你说话。你要是再乱说,我对你不客气!”

大哥看那土壤测试报告被烧成了灰烬,他冲上前去拉着王根球,说:“你这不是科学,这么搞不科学!”

王根球也一把扯住大哥的衣领,他憋红了脸喊:“就你妈的知道两个科学,人家乡里县里干部都不如你了?你有本事也去当干部去!”他们俩纠缠成一团,王根球边骂边招呼一旁的人来。王根球兄弟五个,在瓦庄是有绝对势力的,他一招呼,立时就有人上前来拉开他们。混乱中,大哥不明不白地被拉架的人搡了几拳头,有一拳砸在他脑门子上,把他砸得眼冒金星,蹲在地上半天不得起来。

大哥站起来后,看见天空上浓烟滚滚,烟飘散着,烟熏得他两眼流泪,他跌跌撞撞地走回家去。沈红妹见他这样子,问清了原委后,就说:“你管他,不合适就不合适,又不是你家的地,是公家集体的地,烂了你都管不着,你这是自讨苦吃嘛。”沈红妹边数落他边去找红花油。

大哥却较真地说:“这事我不知道就算了,我知道了,我就要管!”大哥这头犟驴,顶着脑门上的大包,在晚饭后,一家一户地去游说。一开始,人们不知道,还开门让他进去说两句,后来,一见他在村路上走,大家就赶紧关了门,大哥在外擂门,他们也装着听不见。大哥就天天去山上。山上的树宕已经挖好了,板栗苗也成捆成捆地运来了,人们扛着大锄一棵棵地栽种、浇水,山上还扯了几面彩旗,刷了一条标语:“科学致富奔小康,建设中国板栗之乡”。

大哥看见镇上的干部也在,他就挤上前去,要说说理,但他上不去,王根球使个眼色,就有人上去拉着大哥。这些人故意问他一些问题。大哥于是就把自己的“科学笔记”拿出来,说给他们听,人们没话找话,一个个地问,问到最后,镇上的干部走了,他们才放走大哥。大哥站起来,要找瓦庄的人宣传他的道理,但没有一个人听他的,大家就好像集体耳聋,全都没听到一样。大哥自顾自在山上说了个把小时,他说了板栗的习性,对土壤、气候的要求,说了为什么水镇那里的板栗种得好,是因为那里靠一条河,是沙土冲积成的,有小气候,我们这里的土质最不适合种板栗了,尤其是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硬要种植就不经济不划算。相反,这山的坡度都在四十五度以上,把灌木成片砍倒了,几年都恢复不过来,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大哥说了一箩筐,也没人睬他。不仅没人睬他,瓦庄人还像看一只猴子一样看着他,有人学着他的腔调,有人模仿他的狼狈样子。瓦庄人在这方面是有一些天才的,他们模仿得很像,于是,就引起了一阵阵笑声。因为分田到户后,大家很久都没在一起进行集体劳动了,这一次大家又凑在一起,又有这免费的戏看,瓦庄人觉得这真是快乐的一天。

就在大哥无效的抗议声中,板栗树苗栽下去了,一年两年三年,它们长成了树,虽不高,却大部分都活了过来,像个果园的样子。一般来说,板栗三年就成林挂果,然而,瓦庄后山的这片板栗林,却只是光长树,不开花也不结果。瓦庄人偶尔也会有点疑惑,村长王根球解释说:“这可能真被那个科学家说中了,我们这个地方确实不适合种板栗。”那个时候,据说上面的领导换了人,又不提“建设板栗之乡”了,这板栗出不出果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瓦庄人听了这样的解释,嘴里吐出了“妈妈的”几个字,也就不再管了。

但这偏偏又引起了大哥的好奇,他再经过板栗林时,就进去察看,看了多次;他又查看了许多资料,在他的“科学笔记”上记下密密麻麻的一大堆字。

一个晚上,大哥又找到了村长王根球,王根球这个时候承包了镇上的一个砖窑厂,不大待在家里。他骑着幸福250摩托车从镇上蹿到村里,又从村里蹿到镇里,有时还上到县里。他的红砖很好卖,他也就忙得两脚不沾灰,想见到他还真有些不容易。但大哥还是在一个晚上,在村口堵住了王根球。

“那苗是假的!”大哥说。

“什么?什么苗?”王根球先前还把一个脚撑在地上,屁股没离开摩托车,听了大哥的话,他哧溜一下跳到了地上,他说,“你怎么老是没完没了呢?”

“那些板栗苗是假的!”大哥盯着王根球说。

王根球看看四周,瓦庄的人晚上都在打麻将,没人看见他们俩,王根球笑笑说:“走,走,到我屋里坐坐。”

王根球把大哥让进他屋里,又拿烟,又倒茶,他说:“小华,这个事可不能乱说哟。”

大哥急了,他说:“我不敢乱说,我有科学依据!”

王根球把手往脑门上拍拍,“你一说科学,我脑门心都痛!”

大哥说:“当时说是嫁接苗,其实给我们的全是实生苗,”他说着,翻开了他的科学笔记,“你看,我看得很仔细,这苗愈伤组织四周均匀,纵向中心解剖髓心上下贯穿,木质部上下紧密相连,没有明显切断痕迹,而且这种伪劣嫁接苗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躲都躲不掉,就是冬季叶子枯后不脱落,我看了,每年冬季这叶子就没脱落过。”

王根球狠劲吸了一口烟,他看看大哥,又看看大哥手里的那本已被翻得破旧了的“科学笔记”。

大哥急切地对他说:“你是村长,这事你要反映,当初卖给我们苗木的公司要赔偿损失。”

王根球说:“小华,你当时是对的,怪我没听你的话,什么苗木都不行,怪只怪我们这个土壤不好。现在再去找这个苗木就不需要了吧?”

大哥说:“土壤不好,其实是可以改良的,苗不好,可以再搞嫁接。现在树都种了,就要让它们结出果子来啊!”

王根球愣了会说:“小华,我们瓦庄以前没有重用你,我准备请你做我们村的农业科技顾问,你来负责指导瓦庄人搞农业科技怎么样?由村里每个月给你开支一点钱。”

大哥说:“那好,我可以带着瓦庄人,保证把这片林子搞成丰产板栗林,首先一个就是让那个苗木公司赔偿损失,我去买优质的板栗嫁接苗来,我来搞嫁接。”

王根球的口气忽然冷淡了下来,他伸了个懒腰说:“回头我去找找看吧,你看不早了,我还有个事……”

大哥临走时一再说:“我有证据的,那苗肯定是有问题的!”

王根球在黑暗里很沮丧地看着大哥的背影走远。

大哥对振兴板栗林充满希望和信心,他隔三差五地去找王根球,但王根球总是推三阻四,一直说没有空。过了几个月,大哥急了,他又一次堵住了王根球说:“再不嫁接,又浪费了一年。你要没空,我就去找林业局的人,当初不是他们介绍的苗木公司调的苗子么?”

王根球赶忙说:“我也急啊,还是我陪你一起去,我熟嘛!”

那年冬天,王根球和大哥一起去县城林业局了。林业局的人和王根球很熟络,他们一到,说明了情况,那个林业多经站的站长就很严肃地说:“哦,这个情况呀,我们正在调查,我们一定要去找那个苗木公司来说明情况,如果属实的话,一定要他们赔偿损失的。”说到这里,站长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就来了两个人,他们拖着站长、村长和大哥一起去了饭店。

大哥不能喝酒,但那天不知道怎么的,他喝了两杯酒,立即头晕脑涨,醒来时,天已经黑了。他们搭乘了一辆货车回到木镇,又慢慢走回瓦庄。走到瓦庄村前的河坝上,忽然,黑暗中闪过几点火光,跟着蹿出了几个人,又是棍子又是棒,对着大哥和村长就是一顿猛打。大哥听见村长哎哟一声倒了下去,接着,他听见自己的脚骨头咔咔一响,就站立不稳了,随后,他就昏了过去。

6

大哥是被抬回家的,他和村长王根球都被打了,不过,王根球幸运一些,只是脸上身上被打青了,没什么硬伤。大哥可惨了,腿骨骨折,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王根球呢,据他自己说,还被抢去了身上带着的八百块钱。

大哥和王根球一起被打被抢,这事有点蹊跷,谁也猜不出这是谁干的。不过,王根球这回还是比较仗义的,他找到大哥说:“小华,这回你是为村上倒霉的,村上给你报销医疗费,另外给你误工补助。”大哥躺在床上连声说感谢,让沈红妹无论如何给王根球带截大藕回家去。

王根球抱着大藕走了,沈红妹说:“你不觉得蹊跷?”

大哥说;“怎么说呢?”

沈红妹说:“我们瓦庄多少年都没有半道抢劫的事了,为什么这次你们碰上了?为什么你伤得这样厉害,而王根球什么事也没有?为什么他现在对你这么好?”

大哥想说什么,沈红妹赶紧堵住他的嘴,说:“心里有数就行了,你就别趟这浑水了。”

可大哥一好利索,就又拿出了“科学笔记”,找上了王根球。“我想再去找林业局的,你看看。”大哥说着又掏出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许多数字,“我算了,这块林子要是全搞上嫁接,也不要花多少钱,几万块钱的事,再搞点土壤改良的钱,就能发挥作用。我去找他们去,我也不要他们全赔,他们给我们改造林子的钱就可以了。”大哥盯着王根球。

王根球躲开大哥的眼睛,忽然嘿嘿嘿地笑了,笑着笑着脸色就变了,他说:“要找你去找,我不去了,我算是倒了血霉了,我也不当这个村长了。你看我搞的这是什么事,我又没赚到一分钱!”

大哥又上路了,他走的时候,沈红妹一再叮嘱他:“可不敢走夜路啊,宁愿住旅社也不要走夜路!”

大哥揣着沈红妹递给他的一卷钱,还有那本“科学笔记”,又上路了。这回的情况和上次差不多,但是大哥说什么也不喝酒,大哥说他懂技术,只要苗木公司给一点嫁接的钱就行了。多经站站长说那我明天就让他们派两个人和你一起去瓦庄,去实地看一下。

大哥觉得这很好,但不敢连夜回瓦庄了,他就找了个家庭旅社住了下来。大哥这一夜睡得很好,他甚至还梦见板栗林开花挂果了。

他正做着好梦呢,房间里的灯却一下子亮了。他睁开眼,吓了一跳,一个女的光不溜丢的坐在自己身边呢。他说:“你做什么,你做什么?”

大哥的话没说完呢,外面就有人踢开了房门,几个黑脸汉子喝道:“还做什么呢,你问问你自己做了什么!”

“我什么都没做!”大哥说着,往外推那个女的。

女人哭泣着说:“是他强迫我的,是他强迫我的!”

大哥没想到会是这样,他看看自己身上,衣服还是齐整的,口袋里的钱还是在的,他就掏出钱说:“钱都在这里了,都给你们,行不行?”

几个黑脸汉子对对眼,接过钱,说:“走,到派出所去!”

大哥一听要去派出所,他突地扒开面前的两个人,往外跑去。他想,到了派出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了,第二天那个苗木公司的人也找不到了,他想先跑了再说。

但大哥到底没有跑脱,在暗夜里,他没有看清眼前的楼道,他一下子从二楼摔了下去。他听见先前自己断骨的地方又发出了嚓嚓的断裂声。然后,楼上哗哗啦啦一阵响动,就再也没有声音了。大哥跌入了黑暗之中。

回到瓦庄的大哥再也不能自如地走路了,他的一条右腿已经没有了力气,像一根稻草样细弱。大哥的腿不好,这一家就有了两个残疾人了,种藕是种不下去了,大哥家本来还殷实的日子慢慢变得寒酸起来。过了几年,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沈红妹就和两个女儿一起去外面打工,反正,瓦庄只要能动的基本都在外打工。女儿们去南方,沈红妹去了省城,为一家餐馆洗盘子刷碗。在省城是因为离瓦庄近些,她可以隔一段时间回来一次,看看大哥。

大哥不出去。沈红妹给他找好了一家花木公司,在那里给花木修修枝浇浇水,他们对大哥有“科技”背景很感兴趣,但大哥拒绝了。他就一个人待在瓦庄,拄着拐杖,哪里也不去。

瓦庄现在比较寂寞,水田里、山地里、山林里,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大哥有时觉得,这就跟当年的镇上后山冲里的农科队一样,当年,农科队的人走了后,他偷偷地一个人去了好几次,感觉特别荒凉,现在的瓦庄给大哥也是那样的一种感觉,他有时甚至都有些分不清这里是瓦庄呢还是农科队。大哥做不了多少农活了,他就坐在场院前,看看远处,远处就是那块板栗林,现在,没有人管理,各种杂草长满了林间,类似于一个半荒的山林。看久了,大哥心里就烦,但他没有办法,他就默默地去屋子里整理整理他二十多年来订的杂志报纸,这些报刊上,有的被他剪出了大窟窿,有的被他画下一道道的横线做记号。他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才发现书报还真不少,以前忙着干活也没有注意搜集整理。大哥就按照年份、类别等一样样地整理,摆放到橱柜上,这一摆就有些阵势了。大哥摆着摆着,心里又有了想法。他打电话给沈红妹:“你在省城能不能给我搞些书报?人家城里人用过不用的书报?”

沈红妹不知道大哥做什么,她说:“我也不知道,就是在街上走,老是有人往你怀里塞花花绿绿的广告纸。”

大哥说:“那个没用,要书,能看的书!”

大哥在电话里对沈红妹嚷着:“我要办一个瓦庄农业科技图书馆,图书馆!”

对于大哥脑子里冒出的各种想法,只要和“科学”有关,沈红妹就会相信那肯定是有用的,但她确实不知道怎么在省城弄到大哥想要的书。她赶紧回了一趟瓦庄。沈红妹再回到省城时,碰到饭店每周放那一天假时,她就上街去到人多的地方,拿着一个布袋子,身上挂着一个纸牌子,上面是大哥用毛笔写的两行大黑字:为山里农民求科技书籍,有不用的科技文化用书请捐给我们这个农民图书馆。

字后面还写着大哥的名字和地址,每个字都用另外的黄颜料勾了金边,纸牌子上悬着两股绳子,可以很方便地前胸后背地移动。

沈红妹不怵人,她碰到人就问:“您有农科书籍么?捐给山里农民吧!”

这年头,城里还有多少人在读农科书籍呢?但我的大嫂沈红妹哪里懂得这些呢!她只知道大哥需要,她就去做。问得别人烦了,人们就会把手上的《恋爱婚姻家庭》、《知音》啊什么的扔给她,沈红妹就高高兴兴地带回去了。

沈红妹并没有在省城讨到多少有用的书,但却带来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让大哥的农民图书馆一下子出名了。起因是一位省报记者在街头看到了沈红妹,就询问了起来,记者兴趣来了,就立即跟着沈红妹去瓦庄采访了大哥。

大哥那时已经把自己的书报整理齐全了,一一摆放在自己家的橱柜里,在橱柜边写上“瓦庄农民科技图书室”。他天天拖着残腿,招呼着从门前走过的放学的孩子们:“快来看,快来看!”他说,“有图书免费看!”孩子们一哄而上,挤了进去,但他们翻了一阵就又一哄而散,那些书他们根本不感兴趣。大哥说:“你们不看,可以带回去给你们爸爸妈妈看,不要钱的!”

孩子们笑了回他:“我爸爸在深圳!”“我妈妈在南京!”“我爸妈在北京,北京有的是书!”

大哥只好自己笑了起来,“那等你们爸妈过年回来,我借给他们看!”

没有读者,这让大哥很伤脑筋。他后来想了个办法,在自己家墙上涂了块黑板,他拄着拐杖挨家去说服小孩子们的爷爷奶奶,让他们不上课时到他的图书室去,他教他们农业科技知识。大哥说:“以后,这些知识肯定用得着的,学学,不坏事。”在大哥再三恳求下,有几户便让孩子放了学到大哥家去玩。他们也算通了账,到了大哥那儿,有大哥看守着,不到山上捅马蜂窝,不到河里洗冷水澡,多放心省心呢,有那时间可以多打几圈麻将呢。

当沈红妹带着记者到了瓦庄,见到大哥时,大哥正吃力地单腿独立,在黑板上画着一个图,他画的是蝎子,居然画得很逼真,他边画边介绍蝎子的生活习性。他讲得头头是道,一点也不枯燥,蝎子是怎么下卵的,是怎么样打架的,是怎么样蜇人的,像说书一样。先头闹哄哄的几个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听着大哥讲,脸上渐渐有了笑意。这个时候,瓦庄的傍晚来了,最后的晚霞打在屋里,屋子里显得金光灿灿。省报记者惊叫了一声,取出相机,兴奋地拍下了这一切。

7

在大哥的一再催促之下,我终于在农历腊月底,回到了瓦庄,见到了大哥。

大哥的房屋门头上挂着一个匾,用漆金的大字写着:瓦庄农民科技图书馆。“这是木镇的钱书记前天送来的。”大哥说,“他们说,过两天,有更大的领导要来呢,要搞得好看一点。听说今天还要送个长长的阅览桌来,还配个电脑。听说电脑是个好东西,里面要什么有什么。”大哥很兴奋,说得两个嘴角都起了白沫子。

大哥迈着他那双不便的腿脚,前前后后地看,把他的图书馆角角落落都打扫清爽了。看来,他这些天一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里。我冷眼看着,说:“有这么多书,也没见有人借书啊。那叫什么图书馆啊?叫藏书馆好了。不过,你这些藏书,尽是养鸡养鸭养猪养牛的,也没什么收藏价值啊,甩到水里鱼都不咬一口。”我刻薄惯了,一出口后我就有点后悔。

大哥却没有生气,他说:“你看,现在上面这么重视了,下面以后也会重视的。都重视起来了,还愁没人来借书?”

大哥这样执著,真让我没有了脾气,我就顺手拣起架上的书翻翻。我忽然想起了大哥的那本“科学笔记”,我问他:“那本你自己记的笔记呢?”

大哥很快地从架子的另一端拿了过来,正是那本笔记本,内页都很灰暗了,但字迹却清晰依旧。李铁梅,杨子荣,还是那样地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真是“革命人永远年轻”哪。大哥说:“我这上面记的,很多到现在还用得上呢,可惜,现在种田的不多了。”

我无意中翻到他记的板栗那一章,我说:“板栗树恐怕都长成大树了吧?”

大哥气愤地说:“好好的林子,现在成了个什么东西!当时花了那么多的钱,每次上面有人来,我见一次就说一次,可就是没有下文,电视不播报纸不登,真是的!但我说还是要说!”

我们在图书馆里说话的时候,门外响起了喇叭声,一声长一声短,大哥匆匆走到门外,嘴里喊着:“钱书记,钱书记!哎呀,您又来看我了,您这是真重视哟!”

来的有七八个人,坐了两部小车子。村长王根球也跟在后面,见了我打招呼说:“哟,城里人也回来了啊!”他说着,用一种很亲热的口气对我说,“这几天不走吧,一定要到我家吃餐饭啊。”

那个钱书记就是木镇的书记了,年纪大约四十岁。他递给大哥一个红包,说:“应华大哥,你给我们木镇争了光,木镇以你为荣呢,这是镇党委、政府的一点心意。过年了,该来看看你,以前我们对科技重视不够,现在要彻底改变这种意识。我们准备开春了,还要邀请你到镇上大礼堂里作场学科技用科技的报告呢!”

大哥高兴地说:“那行,那行!”

钱书记随后又和大哥扯了一大通,最后他叫过来身边的秘书,让他们先去村部,他还要和村长一起陪大哥好好聊聊。另一行人就走了,屋里只剩下了大哥、钱书记、王根球和我。钱书记看看我说:“大姐也不是外人,也请来坐坐吧,我们还有个事想请教一下应华大哥呢。”

我们就围坐在大哥家的八仙桌旁。钱书记是个大烟瘾,他一连抽了好几根烟,一根接一根,一口吸下去,烟头要缩进去半截。他吸了好一会儿,也不说话,只看着大哥笑,直吸得满屋烟雾缭绕了,他才吭吭了两下。他说:“应华大哥啊,我们知道,瓦庄的板栗林,你是费了不少心的,也受了不少委屈,我私底下可没少批评根球啊。”

王根球忙点头说:“是的呢,是的呢,钱书记一说到这个就把我批评得要死,我的头都被骂扁了!”

大哥有点迷惑,他说:“这,这也不能全怪村长吧?”

钱书记一拍大腿说:“对呀,大哥,你是个明事理的人,搞科学的么,就是能理解。”

大哥仍然没听懂钱书记怎么突然说起这件事,他直愣愣地看着钱书记。

钱书记又吸了一口烟,向空中吐了一团烟雾,说:“后天,新上任的章书记要来看看。你看,他一上来第一站,就来你这儿看,说明他重视啊。省电视台的也一起过来呢。”

大哥说:“那好哇,汇报我没问题,书记你就放心。”

钱书记说:“那是肯定的,只是,这个章书记就是以前我们县的章县长,他后来调走了,听说,当年兴建板栗之乡就是在他手上搞起的。当然,这都是历史的原因,我们也不能老抓着历史的一些小事不放对吧?”

大哥恍然大悟说:“就是说,领导来了,不要我说那个板栗林的事?”

钱书记笑笑,尴尬地说:“哎,应华大哥呀,哎,这个……”

王根球插上去说:“维护领导形象嘛,章书记一句话就能建多少个板栗林啊,你那个陈年狗屎……”王根球猛地顿住了嘴,他改口说,“过去的事就不提了吧。你看,领导多关心啊,钱书记今天好忙呢,我亲眼看到他办公室里坐了几十个人等着他指示呢,他都撇下了。他重视你这个图书馆啊。以后,经费的事镇里会想办法的,村里也会想办法的,你就放心吧。”

大哥一直没表态,他笑笑地看着钱书记和王根球,他好像一下子魔症了,脸上的笑容是僵硬的,僵成了壳子,一把能扯得下来。

我有点着急,我对他们两位笑笑说:“镇村领导这么关心,我大哥还有什么说的?你们就放心好了!”

王根球说:“是呀是呀,小娟呀,你可一定要到我家吃顿饭啊,别瞧不起我们乡下人呀!”

钱书记说:“是呀是呀,根球啊,哪天请客我一定要来参加啊。”他说着,站起来和我握手,边握手,边对我轻声说,“谢谢你啊,请你做做工作啊。”

我点点头说:“行的行的,你们放心,这是好事!”

王根球带着钱书记走了。

大哥还呆坐在桌子旁边。我说:“你怎么了,发怔了?”

大哥看看我,说:“就不说了?”

我说:“说什么呢,再说不就那么回事?何况伸手不打笑脸人么,人家一个市委书记,那是高官哪,在你这里被打了脸,那不成了笑话?你还想不想人家重视你这个图书馆了?”

大哥摇摇头,脸上先前的灵动又消失了,现出一副苦相来。他慢慢走到图书架子前,又取下那本“科学笔记”,翻到关于板栗的那一节,他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

第二天,王根球又来了,拉来了阅览桌、电脑,又买了一大堆水果、纸杯,说是准备章书记来时用的。他边指派人做这些,边拉住我说:“一定不能出事啊,钱书记盯着我呢,你大哥应该没问题吧?”

我瞅了瞅图书室里的大哥,说:“没问题,他又不是傻瓜,我都对他说了利害关系。”

王根球高兴地直冲我点头哈腰,一再说接待完了一定请我去镇上最好的餐馆水岸酒家吃一餐。

大哥一整天都在图书室里转,摸索着那些书,手里一直捧着那本“科学笔记”,眉头皱得紧紧的。到了晚上,我特意帮大哥做了饭,吃饭时我再一次给他打预防针:“明天章书记来了,说话可要注意呀,你也要为自己想想。”我当时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个想法,要是大哥说得章书记高兴了,让书记记住他了,以后大哥就可以找他了,起码可以为我说说话么。我一个正规的中专毕业生,还可以去小学教教书么,市委书记解决这么个问题,还不是手拿把掐的?我把这一层意思也对大哥说了。

大哥淡淡地“哦”了一声,然后就不再做声了。

就这样过了一夜。早晨,我早早醒来,发现大哥不在屋子里。他去了哪里呢?我找了一遍没找到,就在晒场上扫地,快扫完时,看见大哥回来了,他一拐一瘸走到家里。我问他到哪里去了,大哥忽然抬起头说:“到板栗林去了。这个事怎么能不说呢,科学这个事能打马虎眼儿?”

看着大哥一副魔怔怔的样子,我的心往下一沉,我知道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我瞪了大哥一眼,赶紧走到屋外僻静的角落,偷偷拨了王根球的手机,说了情况。

过了一会儿,王根球开了个车来,对大哥说:“不好了,在回家路上沈红妹出了车祸,在医院抢救呢,你快去一趟!”他说着,拉着大哥就跑,一把把大哥架在了车子里。

车子越来越远了。我叹口气,我知道,大哥的图书馆恐怕也是搞不长了,或者说,大哥的图书馆将慢慢悄无声息了。

我走到大哥的屋子里,再一次捧起大哥的那本“科学笔记”,慢慢翻着,内芯的剧照中,那些英雄人物们姿势依旧。我脑子里忽然回响起样板戏那曲调来:“临行喝妈一碗酒,壮志未酬志不休……”

原刊责编 赵剑云 本刊责编 鲁太光

责编稿签:科学笔记是哥哥一个人的笔记,这上边记录着他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也记载着伴随着这追求而来的一个又一个打击。科学笔记也是村民的日常生活笔记,哥哥的一次次失败就是村民们的一次次胜利。在这失败和胜利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一颗鲜活的心灵日渐苍老,而那原本就苍老的灵魂更加苍老了。科学笔记还是乡村权力潜规则笔记,正是这潜规则让哥哥的人生悲剧显得更加苍凉。这笔记上的字,有的朴拙,有的潦草,有的疏狂。读着这浸着泪水、渗着血迹的字,我们欲哭无泪,欲说无声——这是怎样的“笔记”啊?!

同类推荐
  • 终南山密码2

    终南山密码2

    为什么终南山被视为保存中国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是道教发源地、中国佛教六大宗派诞生地、儒家思想弘传地、寿文化发祥地、财神降生地。一部带你探寻终南秘境背后的隐士群体、民间传说和文化宝藏的奇妙小说。神秘莲社、活死人墓、千年神树、终南捷径、地狱变相图、诗文暗语……全面揭开终南捷径之谜!带你破解终南山隐藏的千年奥秘!著名学者、作家、终南文化行者张剑峰大力推荐!《暗杀1905》《魔术会:幻戏陷阱》作者巫童全新力作《终南山密码》系列第二部!作者巫童熟读百家经典且偏爱道家思想,遍访名山大川却对终南山尤为痴迷。他花费三年时间搜集资料、拜访隐士,写下此书。翻开本书,带你进入千年隐居圣地终南山中的奇妙世界!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召见全真掌教丘处机,希望求得不老之术。临行前,一个名为乾坤的小道士突然打乱了丘处机的精心布局,无意揭开了惊天秘密——终南山深处一直存在着一片神奇秘境,秘境中有老子、赵公明等人留下来的巨大宝藏。通往秘境之路布满重重机关和考验。而守护宝藏的神秘组织,则同历史上众多隐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明代小说:禅真逸史与禅真后使(套装共6册)

    明代小说:禅真逸史与禅真后使(套装共6册)

    本套书包括《禅真逸史3册》和《禅真后使3册》共6册。《明代武侠历史小说:禅真逸史》写的是南北朝时的事,又名《残梁外史》《妙相寺全传》),全书共八卷四十回。书中人物,如高欢、高澄、侯景、丁和、萧正德、谢举、朱异、和士开等,都史有其人;而薛举、杜伏威、张善相都是著名将领,新、旧《唐书》都有传;只有澹然、钟守净是虚构的,书前半部写南北朝事大致参照史实,后半部写杜伏威等人事,与史实有较大距离。本书的情节十分曲折,整体构架是一个佛教故事,它先写澹然的德行,意在强调佛家的精神修炼,其后专叙杜伏威诸人之事,也是借以展示澹然的事业和高风。大致说来,本书可算作历史演义小说的变种。《禅真后史》是《禅真逸史》的续书,六十回,描绘了唐朝贞观年间的宫廷政治、军事战争、社会生活动态。唐朝贞观末年,上帝为扫除人间暴乱,殄灭妖氛,令已成仙的薛举下凡,在卢溪州降生为人,名瞿琰。瞿琰经仙僧指点,通五经,精武艺。年长后诛异僧、惩奸除恶,降魔除妖,最终仍旧急流勇退的故事,随仙僧林澹然修炼,遁入禅门,成佛升天。
  • 你陪谁玩

    你陪谁玩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菊香

    菊香

    本书以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唯一最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闻名于世的甘肃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地域为背景,围绕着洋芋牡丹的曲折人生和情感经历,透过罗正林、郑稀生、段长升等几个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塑造了一群典型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西部农民在生存、人格、情感、观念、命运等方面的根本变化,以洋芋牡丹和其妹妹洋洋撼人心扉的一番苦难挣扎,最终实现了守旧的男权和封闭的地域陋俗对女性基本尊严与权力挤压和剥夺的宿命超越,她们的自信与智慧,人格与人性光辉的重现过程,也正是她们赖以生存的十年九旱的土地发生奇迹的过程,她们和她们的土地均超脱了历史宿命的桎梏,实现了自我超越的价值
  • 异档案·天命凶劫

    异档案·天命凶劫

    长篇“搜异小说”《异档案》系列第三卷。景小南在观看父母为她拍摄的纪念录像时,无意间发现婴儿时期的自己,竟然用眨眼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这个信号就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她尘封已久的记忆。她到底经历了什么,竟令今生的她不得不陷入致命的危机之中?茫然无措的景小南找到了“搜异者”简真,这一次,简真将如何解答这个难题?前世的记忆真的可以保存到今生吗?《异档案之天命凶劫》包括《前世杀机》与《天意之书》。
热门推荐
  • 眉间三分雪

    眉间三分雪

    她想起那个曾经对她视若珍宝的少年,想起二人百年相识相知,他说要娶她,可转眼间,怎么一切都变了呢?她背弃一切跟他离开,换来的却是满是疤痕,冷眼相待,还因此连累许多无辜的人。她身上的罪孽已经太过沉重,她什么都没有,唯有一条性命相抵。可偏偏,那人出现,救下了她。
  • 世界上只有我不知道我很强

    世界上只有我不知道我很强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为太极。众生之中只随你。1v1双洁高甜男主小娇妻,女主男友力MAX
  • 网游之花彩公会

    网游之花彩公会

    一个淡泊到让人无法适应的人,进入了一个游戏。改变了,她的命运与生活。是遵从老师的命令,还是给所谓的朋友一个机会?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吧。
  • 宿主今天上线了吗

    宿主今天上线了吗

    此简介仅供参考,一切以实物为准,(作者实在想不出)
  • 魔天界

    魔天界

    天地孕育之灵伴生魔灵泉,百万世纪罕见修罗族再次临世,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天才泛滥的一个时代,一个世间少有的种族的出现,诸王的时代。九地界,三天界,一神界,上古世纪神魔大乱,这是末日还是新的开始!
  • 梦回秦时之开局是雪女弟弟

    梦回秦时之开局是雪女弟弟

    这是一个梦,一个关于天行九歌的梦,一个关于秦时明月的梦,一个关于鬼谷小师弟的梦。
  • 凤还朝之君临天下

    凤还朝之君临天下

    见过穿越的,见过身体里有两个灵魂的,可是江倾城就遇上了,不仅穿越了,还魂穿了两个不同命运的女子。原是高贵的将军府嫡长女,却因一场莫须有的误会被送往深山五年,十五及笄之年被迫嫁与毁容的七皇子墨玉涵。感叹命运多舛的同时江倾城还要帮身体里的洛青衣和凤昭和报仇。江倾城直呼:老天爷待我不公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黯罪蓝鸢

    黯罪蓝鸢

    鸢尾花黯灭罪恶,菡萏净化尘埃五十年苏醒,宿命中那游离的破碎的爱情啊,精致美丽,转瞬即逝编织罪恶花环,蹒跚幽崎黑暗,向往灵魂微芒在风中盛开的鸢尾花啊,请你一定告诉我,归宿在何方……+++++++++因为人体试验而沉睡五十年,再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包括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自己会是所有人在寻找的关键?2078年,寄宿在这陌生的美丽躯壳中,寻找沉睡五十年的秘密,在欲望的夹缝中,独行坎坷之路……++本文有变身情节,不喜勿入……
  • EXO之这颗star

    EXO之这颗star

    这是我的第二本书,很高兴又能回到大众视线!女主叫车素汐,友情客串是:郑秀晶,崔雪莉与志龙偶吧!男主不多说,讲述了女主去傻帽公司,郑秀晶与崔雪莉退出FX,与女主组成组合:sunshine,女主因某种原因入住EXO和宿舍,不过偶吧们不和她来往,有时还讽刺,当然,停!我说的貌似多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