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六月,老臣汤斌被委任为太子的老师,老先生一时激动,不由得飘飘然,给康熙戴起高帽来,说皇帝贤德英明,旷古未有,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先贤圣王都比不上。这话当然夸大其辞,像康熙这样的谦恭勤勉、简朴务实的人,一般是不会轻易自比圣贤,扬言要超越他们更是慎之又慎。所以当即对汤斌的这番话提出严厉批评,臣下向皇帝进言奏对应该诚实,你这都是一番奉承话。现在不是尧舜的时代,我也不是尧舜那样的君王,你却说我远过尧舜,难道不是心意不诚吗?做人应该表里合一。嘴上说的和心里想是两回事,这不是一个人所应该作为的。
经过此事后,康熙更是谨慎小心,在人才选拔上更是牢牢把关。有一次他对吏部官员强调,国家选用人才,好的固然可以为政任事,但为人诚恳忠厚的,对于政治治理也是大有裨益。有的人自恃其才,跋扈专横。选拔人才还是要德才兼备才好,如果有才无德,将无益于治理。
正是因为康熙选拔人才严格把关,务求德才兼备,所以在康熙一朝,吏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
康熙选拔的人才,德才兼备,诚实纯厚,往往能够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甚至于身后名,最终铸就康熙乃至雍乾两朝的盛世功业。康熙亲政初期,全国政治并不稳定,三藩、郑成功集团,还有西北的噶尔丹,虎踞龙盘,都是隐患,所以康熙一上台就着手整理山河,多次用兵,这样导致国内财政紧张,有的地方的人民甚至不堪其扰。虽然这样,帝国的形势仍不乐观,在剿平三藩、东定台湾以后,西北的噶尔丹又虎视眈眈,跃跃欲试,于是康熙又再次准备用兵西北。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初九南巡至南京祭奠明朝皇陵,在南巡的前一年康熙在南京召见于成龙委任他去当江苏巡抚,要求他上任后每年要多交七百万石粮食。于成龙突然一惊,连忙说到:“主上明鉴,全国税收,江浙占了三分之二,百姓们苦于赋税过重,已是怨声载道。如今三藩平定,台湾光复,内忧外患,俱以消除,正该减税轻赋,与民休养。圣上下旨让臣加税加赋,臣不敢奉诏。”
于成龙所言非虚,然而边疆不稳,国家就没有长治久安,而且康熙用兵之地,并非人烟稀少的边陲,噶尔丹的势力甚至都已经深入西北腹地,地方也不安定。所以康熙考虑的是一个全局,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安宁。他劝诫于成龙,增加一方赋税,固然可能身遭骂名,但作为朝廷大臣,不能只心系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而要放眼全国大局。
康熙如此一说,于成龙幡然醒悟,当即欣然领命。如果康熙选拔人才不严格,只重才学之士,在危急关头,恐怕人人都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投机钻营,为个人的身家荣辱打算,顾大体,识大局,为国家、为君王分忧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五十四、《西游记》取经集团取得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
唐僧刚踏上去取经路上时候,独自一人,餐风露宿,一路上免不了遇到毒蛇猛兽、妖魔鬼怪,危险得不得了,后来陆陆续续的收了悟空、八戒、沙僧为徒,这才安心不少,虽说依然是困难重重,但现在取经的是一个四人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冒险。
对于一个团队而言,首要的是明确的目标,如果团队目标不明确,就没法形成凝聚力,个人的积极性没法调动起来,三人入伙以前,取经也许只是唐僧一个人任务,但等到组成四人团队的时候,取经就不是唐僧一个人的任务,如果其他人心怀异志,取经计划肯定会泡汤。所以,协作对这个团队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而协作,首要的就是明确各人的角色,做好分工。如果把师徒四人比作一个项目团队的话,唐僧就是项目经理、孙悟空是技术核心、猪八戒和沙和尚是普通团员。这个团队的最高领导是如来佛祖,他通过观音在背后遥控着这个取经团队。唐僧作为项目经理,性格坚韧,极有原则性。在取经过程中,他能够抵御各种妖魔鬼怪的危逼利诱,不出卖团队的利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天仙美色的反复诱惑面前保持禅心,深受上级的赏识,同时也得到了以观音为首的各路神仙的信任与援助。沙和尚言语不多,没有大才,但是他为人忠厚老实,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承担了项目中最平常无聊的工作。猪八戒完全是抱着投机的目的加入到取经团队中来的。他加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回高老庄和自己的媳妇团聚。这人没多大本事,却贪财好色,好吃懒做,工作起来挑三拣四,推诿敷衍,有点困难就想着躲闪,弃师傅、师兄弟于不顾。虽然这样,这人也非一无是处,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协调关系,在领导唐僧面前极尽讨巧之能事,在师兄弟面前又一幅忠厚老实像,反正怎么都不讨人嫌,很会做人。别看平时不怎么显眼,到了团队内部成员出了矛盾、隔阂,上下之间有所不通,八戒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他可以充当和事老,在领导与下属之间传达信息、促进协调。因为团队有四个人,每个人的性格、品性、才能、相貌都各不相同,在一块少不了摩擦斗气,如果有人一气之下甩膀子走人,整个团队就会土崩瓦解。而八戒为人宽厚、性格开朗,能够接受任何批评而毫无负担压力,在项目组中起到了润滑油的作用,牵线搭桥、消除成员之间的隔阂。
八戒的角色虽然重要,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孙悟空,孙悟空是这个取经团队的核心,但是他的性格放任、桀骜不驯,回想他那大闹天空的历史,恐怕作为普通人来说没有人会让这种人呆在团队里,但是取经项目要想成功实在缺不了这个人,只好采用些手腕来收复他。这些手段是,首先,把他给弄得很惨,就像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失去自由一样,在他绝望的时候,又让项目经理去解救他于水火之中以使他心存感激;当然光收买人心是不够的,还要给他许诺美好的愿景(取完经后高升为正牌仙人);不过,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为了防止这种人故态复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需要对他严加管束,给他戴个紧箍,不听话就念咒惩罚他。
团队内部的协作固然重要,外部资源也同样不容忽视,在大的困难风险面前,这个团队恐怕也难以一力承担,所以团队需要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就像西游记里那样,斩妖除魔,往往是在别人的协作下完成的,什么土地、山神、河公、天兵天将、神仙、僧道无不参与其中,这些外部资源也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需要经常维护,就像悟空那样,没事去龙王家串串门,说是去讨杯水酒吃,其实是去联络感情了。这样,在紧要关头,别人才能够援之以手,助以一臂之力。
所以,对一个成功的团队而言,成功的秘诀在于上下齐心,各司其责,各尽其能,不但彼此能够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信任,而且需要注意外围资源的维护,这样,团队目标明确,运作有力高效。这样的团队,是无往不胜的。
五十五、管理者从曾国藩“能勤能敬方能兴家”的家训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曾国藩(公元1811年~1872年),晚清重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年轻的时候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来因母亲去世回湖南老家居丧,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而满清八旗兵及绿营兵因为生活腐化、纪律废弛,不堪使用,于是曾国藩在家乡训练湘勇,历尽艰辛荡平太平天国,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平定叛乱,主持洋务,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急先锋。在曾国藩周围,涌现出一批影响全国的湖湘人物,湘人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自曾国藩始。
曾国藩一身勤奋、恭敬,故能建立不朽功业,他特别注意修身养性、治学立德,即使身在戎马也从不懈怠。有一次战事稍缓,他就给自己的弟弟写信说:“弟弟们在家训教子侄,总要有‘勤敬’二字。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凡一家能够做到勤和敬,没有不兴旺的;不亲不敬,没有不衰败的。千万牢记。我深深后悔过去没能够做到这两个字,所以千万叮咛你们。澄弟向来本着一个勤字,只是不够敬。有了阅历之后,应会知道这两个字是须臾不可离的。”
勤奋是安身立业之本,古人常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所以读书特别刻苦,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的勤奋可见一斑。正是由于这种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曾国藩才能在儒学传统上有所建树。在他的勤勉学风的熏陶下,曾氏子孙无不勤勉好学,各有所成。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敬,就是要恭敬事亲、恭谨事君,曾国藩是个大孝子,自不待言。他在仕途上为人处事也是恭恭敬敬,恪守臣礼,决不因为自己的一点事功就飘飘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在攻取天京后,曾国藩想的不是怎样进一步升官,而是怎样巧妙退休。他认为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攻挫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不能不缩手以释群疑。”三是“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实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而以他当时的盛名,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请辞,但语气又不能太坚决;然而语气不坚决,又怎么获得恩准;可万一战事又起,他能不被征召吗?如此前后不能,进退不易,该怎么办呢?
于是,曾国藩奏请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藏,这样既可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忧,也可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还不会让皇上为难,不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还保持了自己的晚节和清誉,并可增加自己体恤皇上的名声。真可谓一箭数雕!后来,清廷果然未同意曾国藩退休,并委任他出任直隶总督。
终其一生,曾国藩都能以勤敬为念,躬行不辍,所以能够立人、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对于风雨飘摇的晚清统治有再造之功,后来又为国计民生大兴实业,可谓中兴之臣,但是他为人处世,不矜其功,不伐其能,恭敬事清,前朝乃至本朝功臣的跋扈不敬,甚至犯上作乱的大忌,他都能有效地规避。尤其是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曾国藩能够得其信任,致位公侯,更是难能可贵。总其秘诀,不外勤敬二字,所以曾国藩才会在自己的家书中对兄弟子侄千叮咛万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