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58100000032

第32章 杨亮功:公学中兴的幕后功臣(2)

经过整合后的院系,在实力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胡适尤其重视院系 “领头羊”的队伍建设,亲自兼任文理学院院长,并邀请高一涵担任社会科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的人选,如政治学系主任罗隆基、数理学系主任胡耀楣、经济学系主任刘秉麟等,亦是一时之选。

1929年春,中国公学再度调整院系,变为三院六系,即“文理学院,属此者为文史学系,数理学系;社会科学院,属此者为政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商学院,属此者为普通商学系,银行会计学系”8。至此,胡适、杨亮功时期的院系调整基本到位。

在胡适、杨亮功的精心经营下,经历驱逐校长风潮的中国公学迅速恢复元气,声名远播。杨亮功到校后不久,即着手办理招生,但由于当时风潮刚过,一切尚未理顺,报考者仅有百余人,最终录取30余人。到了1928年8月底第二次招生,报名人数已逾千人,最终择优录取了300余人。等到1929年秋季开学,学生已增至1300余人,以至于原有的吴淞校舍已无法完全容纳,只得将社会科学院搬至上海闸北八字桥租房上课。

这场搬迁,还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由于远离大本营,且是租借民房上课,条件有限,设备简陋,导致很多师生情绪低落,甚至心生抵触。胡适晚年的秘书胡颂平当时就读于中国公学,也是坚决反对将院系迁往上海的一员。许多年后,他还记得在暑假里的某个夜晚,社会科学院全体同学召开大会,展开激烈辩论。这时候,学校秘书长丁鸟音走进会场,将胡颂平一把拉到旁边的办公室里,说了很多话,大意是让他劝大家别再闹了,否则可能会出乱子。最终,大会还是通过了搬迁的决议。

其实,对于胡适、杨亮功来说,如果不是学校经费困窘,无力营建新校舍,何至于非要搬迁校舍、租房上课。更多时候,也是一种无奈之策吧!

学生“挑”名师

胡适的好友、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学校究竟处在什么位次,最主要的就是看其聘请教授的素质。对于这一点,胡适与杨亮功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即便中国公学再穷,也要出高薪聘请名师!

在给教师的薪金上,胡适和杨亮功绝不吝啬:别的学校每小时讲课费5元,中国公学就开出每小时6元的条件,吸引名师加盟。加上胡适凭借自身在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亦促动不少学人前来帮忙。

对于教授的聘请,胡适和杨亮功相当慎重,“我们认为一个学校的优劣,完全看它所聘的教师为准,故美国教育界曾有一句流行话:‘教师如何,学校如何。’一般学生上学,与其说是选择学校,毋宁说是选择教师”9。中国公学当时采取的就是自由选课制,凡不受学生欢迎的教授根本就无立足之地。

据中国公学毕业生徐鸣亚回忆,胡适、杨亮功时代的中国公学,不像现在的大学,教务处把各班的课程表排好后,学生们就按照课程表上课。那时,教务处只负责把聘好的同一科的教授姓名和上课时间公布出来,由学生自行挑选。学校规定30人一班,超过了30人,系主任不签字,学生再去另选。达不到30人的课程,自然取消,开设这门课程的教授自然也就无书可教,只能走人。

即便设置的门槛如此之高,但在胡适、杨亮功的努力延聘下,中国公学还是在短时间内云集了大量教育界的精英,比如社会科学院院长由高一涵担任,主要教授则有张慰慈、刘秉麟、杨鸿烈、陈顾远、刘英士等人;中国文学系则由陆侃如、冯沅君主持,聘有沈从文、马宗霍、白薇等人;英文系则有梁实秋、袁昌英、蒯叔平、叶公超、谢子尧等人,“大致说来,全校所聘教授以文科和社会科学的人选较为整齐”。

社会科学院院长高一涵,安徽六安人,生于1885年。1911年,自费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开始系统接受政治经济学教育。1917年7月,毕业回国,随李大钊搬至朝阳门内竹竿巷,专事《甲寅》日刊的撰稿、编辑工作。1927年1月,经陈独秀、章伯钧介绍,高一涵到武昌中山大学任政治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四一二惨案”后,高一涵避居上海,在上海法政大学任教,兼政治系教授。到了1928年4月,胡适接手中国公学,高一涵遂应邀到校担任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本科教授。于是中国公学里多了一份传奇。

据中国公学毕业生江厚垲回忆,中国公学时代的高一涵“喜欢剃光头,高高的个子,戴副金丝眼镜,穿着长衫,国语不离合肥音”,“教我们欧洲政治思想史,因为讲解清晰,材料丰富,选读这课的人很多,而且听得津津有味,真佩服他的精力过人,他能自早晨九时上课,直到十二点多钟下课,接连四堂,一气呵成,虽休息时间亦不停止讲授。而且不看书本,讲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他站了四个钟点倒毫无倦容;我们坐在底下听讲的,反有些‘吃勿消’,真是说来惭愧”10!那时,高一涵的《欧洲政治思想史》上、中、下册已经出版,各大学开设这一课程的,均相率采用,一时间洛阳纸贵。

而在中国公学毕业生倪思榖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高一涵的政治学课程和他的大板烟斗:“高教授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拿着大板烟斗,器度轩昂的走进教室,室内虽有一百多学生,但是鸦雀无声,静悄悄地等待他。高教授的这门政治学,既没有指定课本,又没有发讲义,完全是口授笔记,他先把纲目写在黑板上,然后按照纲目的次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授,他讲完一节,便走近窗口,吸几口板烟,休息一会儿,正好让同学们利用这一点空隙,把笔记整理完毕,再听他继续讲下去。那一股悠闲的情趣,或许在今日的各大学中已经不能看到了。”11高一涵的政治学课程,是把政治学和政治思想综合起来讲授,条分缕析,贯穿古今,自然深得学生的青睐。

如高一涵般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声望的教师,还有张慰慈。有学生回忆张慰慈的政治学课程,“条分缕析,清楚异常,所以颇易记忆”。在当年,他作为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和北京大学最早的政治学教授,一度声名远播,堪称风云人物。

张慰慈,1890年出生,字祖训,江苏吴江人。他进中国公学担任教员,应该缘于他与胡适的少年情谊——1905年前后,两人就一道在上海澄衷学堂读书。后来,两人又同在美国留学,并一道学成归国进北大任教。

在胡适写于中国公学时期的日记里,有很多与张慰慈往来的记录。比如1928年6月14日,胡适刚担任中公校长不久,“与孟和、慰慈同吃饭,谈了许多时候”;1928年9月28日,“今日中秋,与冬秀、祖望、思杜同到杭州去游玩;同行者,慰慈夫妇同他们的大儿子”。由此可见,张慰慈与胡适私人关系非同一般。

张慰慈很早便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撰写政治学类文章,如《美国城市自治的约章制度》《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制度、国际政治和妇女问题。在中国公学,一开始使用的课本是他编著的《政治学》,后来他又编了一本《政治浅说》,深入浅出,文字生动,学生们人手一本。

除了自身著述之外,张慰慈还勤于翻译。比如他曾翻译过叔本华的《妇女论》,是以男性社会的视角去评价女性,还曾引起过鲁迅的不满:“叔本华先生以厌世名一时,近来中国的绅士们却独独赏识了他的《妇女论》。的确,他的骂女人虽然还合绅士们的脾胃,但别的话却实在很有些和我们不相宜的。”而让中国公学毕业生江厚垲印象深刻的,是张慰慈翻译的《骂人的艺术》这本书:

有一次上课,中间休息,坐在我前排的女同学忽然看书而拍起课桌来,我抬头一望,便觉得此书有一看的必要,为欲研究拍桌的原因,下课后立即设法买到一本,一口气读完,深觉颇有至理。例如其中有一段,大致说:“人家在骂你的时候,你最好不要立刻回骂,要忍得住气,在那里等机会,等到他说错了话,有了漏洞,你立刻抓着他这句话反驳,气得他要死。别人看来,他很凶恶,骂个不停;而你却一表斯文,态度安详,因而产生好感,批评他不是。”又如:“夫妻吵架,最难对付的是你岳母大人出来帮腔,她是长辈,你要让她三分,岂不是骂输了?不要紧,你把你的母亲请出来对付岳母,你就可以不吃亏了。”诸如此类的骂人艺术很多,无怪这位女同学看了要拍案叫绝呢!12

这样的老师,在大学里,就是想不受学生欢迎都难。遗憾的是,高一涵、张慰慈在中国公学任职的时间都不太长。离开中国公学后,两人都先后走向了仕途。1931年初,高一涵接受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邀约,到南京出任监察院委员,后历任两湖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国民大会代表等职。差不多稍晚一点时间,张慰慈进入国民政府财政部任秘书,后历任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运输课副课长、北宁铁路管理局总务处长、铁道部参事和南京中国政治学会干事等职。

一代风流人物,空余后人慨叹。

传奇“夫妻档”

有大学的地方,就有传说。

大学里的故事,总是别有风味。在中国公学里,教师队伍中还有一对独具传奇色彩的“夫妻档”——陆侃如和冯沅君,他们的故事与胡适、杨亮功也有着不解的缘分。

陆侃如,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1903年11月出生于江苏海门一个士绅家庭。父亲陆措宜,读过师范,精通中医,办过学校,推行新学,给陆侃如带来较大的学术影响。但对陆侃如一生影响最大的学者,无疑是胡适。

据陆侃如回忆:“五四运动的第二年,我考上北大,我到了新文化的策源地。和当时的其他青年一样,我马上便成了胡适的崇拜者。我熟读他每一篇文章,甚至模仿他的字体。他家里挤满了青年学生,我几乎天天去和他谈话。”13这里陆侃如的记忆或许有误,他于1920年初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年后才进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不过,他到了北京后不久就开始给胡适写信请教读书、学术等问题,目前可见的最早信件写于1920年9月29日。

在胡适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陆侃如大一时便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屈原》,引起不小的轰动。陆侃如出众的才情,很快便吸引了同校国学研究所女生冯沅君的目光。1923年11月24日,在胡适的一次演讲会后,两人相识。

1900年,冯沅君出生于河南唐河县一个书香门第,受大哥冯友兰、二哥冯景兰的熏陶,从小便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惊人的天赋。1917年,她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毕业后考入北大国学研究所深造。从这一年开始,她以“淦女士”为笔名,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先后发表《隔绝》《旅行》《卷施》等小说,深得鲁迅的赏识,成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是与冰心、丁玲、凌叔华等齐名的“五四”以后新一代女作家。

关于两人的爱情,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1924年,冯沅君从北京大学毕业,曾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任教,陆侃如则留在清华大学国学院攻读古典文学。天南地北,朝思暮想,两人只能靠鱼雁传情。有一次,陆侃如给冯沅君拍了一份电报,电文是“兔儿永在你笼中”。因电文晦涩难懂,类似暗语,引起了警察局的注意。警员找到冯沅君,要求她解释电文的真实含义。冯沅君听了,莞尔一笑,回答道:“这是私事,不便解释。”警察局还不死心,又派员北上找陆侃如对质,结果引来一阵怒斥:“沅君是我女友,我是属兔的,和女友开开玩笑难道也犯法么!”

与陆侃如的相遇,改变了冯沅君的命运。在陆侃如的影响下,冯沅君的兴趣逐渐转向文学史研究领域。1928年5月27日,陆侃如曾致信胡适,谈到他与冯沅君合作撰写文学史的“奢望”:

每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是我们开始认识的纪念日。今年,我们想在这日前做点成绩出来。侃有《古代诗史》旧稿,沅有在中法讲文学史的讲义,合起来整理一下,做成一部《古代文学史》。(此后依此计划做下去,成一完全的文学史。这固然是个奢望,我们学力还不足,不过借此策励自己,使研究有个系统罢了。)预计九月中脱稿,十一月中即出。14

这就是1931年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的《中国诗史》。后来,他们还联手写出了《中国文学史简编》等著作。从此,这对学术伉俪开始了并肩钻研古典文学的人生历程。

正因为此,胡适一到中国公学后,便写信邀约陆侃如和冯沅君到校任教,并聘请陆侃如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那一年,陆侃如25岁,冯沅君28岁。胡适看中这一对青年人,并非完全是出于私谊,而在于两人的非凡才情及其在文坛和学界的影响力。

同类推荐
  • 优秀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做的10件事

    优秀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做的10件事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向,也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领域。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班主任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职业。这样说,一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的神圣而崇高,二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的复杂与艰辛。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那么要想当好一个小学的优秀班主任,需要树立怎样的班主任观呢?
  •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中)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中)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必备工具书-学校权益法律保护与权益纠纷处理指南

    必备工具书-学校权益法律保护与权益纠纷处理指南

    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校长是学校的“校魂”,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是否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校长的正确领导。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依据新课程理念,从调查研究入手,对中专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和写作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培养中专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和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但为改革中专思想政治课和语文课教学提供了借鉴和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提供了思路,更有利于中专生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手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手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环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举措,国家关于农村教育的政策等。
热门推荐
  • 当末日来临之后

    当末日来临之后

    当末日来临之后,有幸存活下来的人又将何去何从?新手,争取一天两章,不断更。
  • 空辞

    空辞

    大片大片的桃林,深红浅红层林遍野般洇晕着疏影斜枝。只见在一片婆娑的淡粉里,缓缓步出一位道人,他毡巾、道袍、白须,他提着一釉黑酒壶,踏在浅浅的薄雾间、乘醉归。他是种桃的道士,他是酒坊的坊主。欣逢盛世,四处遨游。尤喜江南繁华,爱逍遥、遇酒逢歌。昨在江南,看了一本新出传奇,借兴亡更迭,述离合沉沦,可喜老夫,也拉上了排场,当了个副末角色,阅历春秋千载、悲欢聚散。满座宾客,怎晓得老夫便是那戏中人!上天庭、下地府、闯九州、旷古今。瞒天过海、李代桃僵、笑里藏刀、破釜沉舟……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述的是女儿间的事、芳闺间的事。讲的是十里桃林、月下梭影、般般五味、世道沉沦,人世间所有流淌的纯粹。这一出新戏,即是如此。酒阑灯灺,曲终幕落,他独咂着清冷的酒。桃林里,若隐若现,似乎总有袅袅的琴音萦绕。浅浅的、淡淡的、袅袅的。若隐若现的、飘渺的。这曲子,真是像极了那出戏。
  • 幻世浮生

    幻世浮生

    故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开始。中产主妇米尔德里德与丈夫伯特之间的婚姻危机因为经济形势的陡然紧张而加剧,不得不黯然分手。米尔德里德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屡次因为失业而几乎山穷水尽。支撑着她的动力是大女儿维妲漂亮聪颖的天资、过人的音乐才华和某种似乎超越她现有阶层的傲人气质。为了维妲,米尔德里德点燃了自己所有的能量——无论是当侍应还是开店,抑或利用自己的美貌勾引男人,最终都是为了成全维妲的野心。然而,米尔德里德渐渐发现自己一步步走进了自挖的陷阱。维妲究竟是亟需一双翅膀的天使,还是回过头就会咬恩人一口的毒蛇?抑或,她两者都是?
  • 酷王爷的穿越女

    酷王爷的穿越女

    天下掉下个女汉子汉倒王爷汉倒府!地上闯来个酷王爷闯他生活闯他心!
  • 小马队长

    小马队长

    分田分地真忙的年代,原解放军某部副团长马林自愿放弃令人艳羡的官职,解甲归田,带领五里铺农民奋勇保护生产队田产,致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期间同参加过老山战斗的战友们演绎了“黄金塔”创业,不惜牺牲生命保护集体财产,与云妹刻骨铭心的爱情,计赚“湖北佬”嫂子、高丽嫂子以致夫妻团聚,“金顶子”李小抠大彻大悟后去私为公,舌战农村改革问题专家,马三爷刀剁两个日本鬼子头、志愿军排长马青山带领全排战士胜利阻击一营美国兵的战斗故事,以及扶助国有企业、国营农场以使之重现生机,坚决反击贪官与开发商勾结搞强拆的犯罪行径等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
  • 三小只之恋爱少女的复仇之路

    三小只之恋爱少女的复仇之路

    三个女孩被世界第一富樱花家族收养,樱花家族知道了她们的故事让她们去生死岛上去学习做杀手,为自己复仇。后来遇到了三只,成为了他们的朋友。他们六个从小就在一起玩,可现在谁也不认识谁。他们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是在一起,还是分开。呢?
  • 他的小酥饼超甜

    他的小酥饼超甜

    曾用名《九磅十五便士》嚣张戾扈学渣?乖巧貌美学霸文案一:张宇生战战兢兢的站在正在补作业的许恙面前,艰难开口:“恙哥,苏姐把你游戏卸了。”“你叫我什么?”“恙哥啊。”许恙皱了皱眉,冷着脸看了他一眼张宇生自觉的往后撤退,毕竟保命要紧“说过多少遍了,叫姐夫。”张宇生:“......”文案二:某日,苏酥不小心摔碎了许少爷的手表,皱巴着小脸,可怜巴巴的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某少板着脸,“你打算怎么赔偿我?”“一个亲亲?”“不,要两个亲亲。”文案三:“许恙,你知道吗?你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好美。”“嗯,因为有你。”————————没有特别喜欢吃的零食,没有特别喜欢听的歌,却有个特别喜欢的你。“酥酥,我们在一起吧。”
  • 永邪

    永邪

    天地何为正气?天地何为魔意?若不能顺心所欲?我修这无上大道又有何用?不论天崩地裂,不论生死轮回,从今往后无数年,唯有我郑邪……永在!境界:原三境(原初、原灵、原生)、生决境、望天境、灵道境(实之灵境、虚之道境)、真天境、真玄境、真神境。
  • 我们还是学生

    我们还是学生

    那年,他们相识相知;那年,他们发誓永不分离
  • 炼魂乐

    炼魂乐

    没有绚丽的魔法,没有威猛的斗气,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以灵魂谱写新的乐章,炼体?不,这是平民的游戏!炼魂,这才是贵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