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14100000055

第55章 五、《永嘉证道歌》浅解(5)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接上句“了知二法空无相”而言。惟恐行人生起法执,落入“空无相”的巢穴,继续阐明“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以破除一切文字戏论之“法”,直入“如来真实相。”

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亦了不可得,故称无相。诸法一一遍摄一切,法法互遍无际,其当体寂灭平等之实相,本来就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故称无相。真如实相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本体离诸一切之相,故说实相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是说,既无相可得,更无空相可言,即“无相”是“无空”和“无不空”的戏论,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

“即是如来真实相”:是说“如来真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世智辨聪所能为,是诸佛法身之所在。见性证真,但自圆明,如其本来,方为实相。《往生要集》卷中:“诸众生妄想梦未觉,不解一实相,生是非想,轮回五道。”《楞严经》云:“山河大地,森罗万象,皆是如来常住,微妙真心。”

白话解释:佛钵曾经降伏吐火毒龙入于其中得清凉,北齐僧稠禅师也曾经以锡杖解开两虎咆哮震岩之相斗。解虎锡杖上面的两钴金环,至今犹在铿然作响,其声历历。这钵盂、锡杖之法器,并非是僧家标形立异、虚执其表之物,而是释迦如来和祖师大德口传心授之法物和表正法久住之化迹所在。心无所住之道人已体悟无生之性,不受后有,了无真妄可别。已彻悟真妄有为之法,空无实相。实相本亦无相可得,更无空和不空可言,离言绝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真佛性,方是如来法身真实相。

慧经禅师云:“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是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顿悟法语》云:“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显宗记》:“真如净性,慧鉴无穷。”明心的禅者,心如大光明镜,鉴照大千沙界,物相一览无余,会于自心;历历明明,而了无分别,无有挂碍,清净莹彻,无边无际。

古德云:“打破镜来与汝相见,尽十方世界是一面镜。且向什么处下手?若向这里荐得,灵光透漏无盖覆处。”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神会语录》:“明镜高台,能照万像,悉现其中,古德相传,共称为妙,今此门中,末许此为妙,何以故?明镜能照万像,万像不见其中,此将为妙,何以故?如来以无分别智,能分别一切,岂将有分别心而分别一切。”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万象森罗影现中”:在天灿然闪烁,仰观之称万象;在地卓尔列列,俯察之称森罗。《宗镜录》云,一念心含摄一切法,无不悉备。然此诸法于一心中,炳然显现。如印印泥,文无前后。所以说:“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万象森罗岂从外来?宇宙间纷然陈列的万般景象,无不在行者一念心光中影现。而光不离影,影不离光,光光相映,影影圆融,故名“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是说此圆明心光,是吾人心之本体,非长短、大小等分别心所计,无有内外,物我一如,与万象森罗同体映现。小至灵珑透剔,晶莹明澈;大而朗照十方诸佛法界,无有穷尽。即大圆境智,朗然现前。故肇法师有云:“会万法皈于自己者,其为圣人乎。”而世俗凡夫不明此理,执向外求,为如来称为可怜悯者。

《佛地经论》云:大圆镜智者,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别知境相差别。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

万象森罗,影幻不实;常住本心,寂然不动;业尽情空,圆明一如;行人到此,有口无言;证道于此,冷暖自知;无思无议,切勿弄巧成拙。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豁达空”,即属于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所修之断灭空。断灭就是“断见”,与“常见”相对。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缘灭,所以其相非“常”;但生灭不停,空无自性;唯有因果相续,随业受报,绝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邪见。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断灭”云,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谓之断灭之见,即断见,属于邪见中之极恶。《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拨因果”,即拨无因果。因为执着于断灭空而拨无因果。云居智禅师曰:“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

《佛学大词典》释“拨无因果”有云,“拨”即否定、排除之意。除遣为无其事,谓之“拨无”。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之道理,为五见中之邪见。《地藏十轮经》卷七有云:“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广百论释》卷五有云:“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十七曰:“缘何邪见,能断善根?谓定拨无因果邪见。”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七《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世出世间,为善为恶,所造业报,皆随因果,丝毫不爽。

如果落于断灭邪见,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所招恶报固不可言尽。或为贪嗔痴业所毒害,或为破戒谤僧所殃及,散漫闯荡,放逸无度,难免在滚滚红尘、声色犬马的境界中招致种种灾祸,甚至身亡道丧的现报。譬如大海漭漭荡荡,深广不测,无有边表,何不慎之又慎。所以说“漭漭荡荡招殃祸”。

故事:祸由自召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祸由自召”的几因果报应故事,说的是纪昀的先曾祖父润生公在襄阳的时候,曾见过一位出家人,据说,他曾经做过惠登相的幕客。这位出家人口述当年流寇的事,讲得非常形象、逼真。听者都摇头叹息说:“这是上天安排的劫数,难于避免。”可是,这位出家人却不以为然地说道:“依贫僧之见,这种劫数完全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上天是不会无缘无故地降灾难给人们的。明朝末年所发生的杀戮、****、抢掠的惨状,即使唐朝末年黄巢造反流血三千里也为之逊色。推究业因,由明朝中叶以后,官吏个个贪婪暴虐,绅士横行霸道。民风也随之变得奸滑毒狠、狡诈虚伪,无恶不作。所以,从下层讲,在老百姓心里埋伏下无穷的怨恨,从上界讲,也因为冒犯了天神而激起了神灵的愤怒。积累了一百多年的怨愤之气,一旦暴发出来,又有谁能阻止得了这样的因果报应?再就贫僧的所见所闻,那些在****中受祸最惨重的,往往都是平时罪恶深重和穷凶极恶的人。这能说是‘劫数’吗?记得以前我在贼寇的行营中,有一回,贼寇逮住了一个官宦子弟,被喝令跪在营帐前,然后拥抱官宦子弟的妻妾饮酒作乐,问囚禁在一侧的官宦子弟道:‘你敢发怒吗?’官宦子弟向上磕头答道:‘不敢。’又问他:‘你情愿侍候我们吗?’他又忙回答说:‘愿意。’于是,给那位官宦子弟松了绑,让他在一旁斟酒侍候着。这个场面,使许多旁观的人不忍目睹,为之叹息不已。

当时有一位被俘的老翁说:‘今天我才知道因果报应是这样的分明啊!’原来,这个世宦之家,从他爷爷那一辈起,就经常调戏、玩弄仆人的妻子。仆人要是稍有不满,必然遭到一顿毒打,然后把仆人绑在槐树上,让他看着自己的妻子被主人搂着嬉闹。这只不过是豪绅暴行的一端,其它的罪恶就不难类推了。”

出家人说这番话的时候,刚好有位豪绅也在座,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满,便说:“世界上大鱼吞小鱼,猛禽吃弱鸟,为什么天神不发怒,惟独对于人一有恶行,天神就动怒呢?”那出家人很不屑地扭过头说:“那鸟鱼是禽兽,难道人也跟鸟鱼般的禽兽一样吗?”豪绅无言答对,气愤地拂袖而去。

第二天,那豪绅纠集了一帮门客,到他曾经游玩和暂住过的寺里去寻衅,想要折辱那位出家人。不料该僧已经打包离去。只见壁上写了二十个字,道:“你也不必言,我也不必说,楼下寂无人,楼上有明月。”这可能是讥刺那豪绅的阴毒。后来,这位豪绅也落得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诸有见,而执著于空见,其病亦如拨无因果雷同。所以说“弃有著空病亦然”。《坛经》六祖曰:“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古德云:“便拟疑心敛念接事皈空,不瞬不动,闲目藏睛。随有念起即便破除,细想才生即便揭擦。如斯见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

下引喻作解。譬如有人,欲避大水溺亡之灾而复投火燧烧之苦,其取死之道亦同。所以说“还如避溺而投火”。

有弃有执,有失有偏;于空有两头分别取舍,已落二三分别之心;弃有著空,又如何能与不二心地法门相契?皆因未证自性,背离中道。

梵心居士编《佛识慧集》释“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白话解释:明心的禅者,心如大光明镜,鉴照大千沙界,物相一览无余,会于自心;历历明明,而了无分别,无有挂碍,清净莹彻,无边无际。宇宙间纷然陈列的万般景象,无不在行者一念心光中影现。而光不离影,影不离光,光光相映,影影圆融。此圆明心光,是吾人心之本体,非长短、大小等分别心所计,无有内外,物我一如,与万象森罗同体映现。小至灵珑透剔,晶莹明澈;大而朗照十方诸佛法界,无有穷尽。如果落于断灭邪见,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所招恶报固不可言尽。譬如大海漭漭荡荡,深广不测,无有边表,何不慎之又慎。若弃诸有见,而执著于空见,其病亦如拨无因果雷同。譬如有人,欲避大水溺亡之灾而复投火燧烧之苦,其取死之道亦同。有弃有执,有失有偏;于空有两头分别取舍,已落二三分别之心;弃有著空,又如何能与不二心地法门相契?皆因未证自性,背离中道。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如本法师《顿悟法语》云:“一念清净绝千古,十界依正无纤尘;识得此念是何物,世间忽然少一人。”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世智辨聪是所知障,佛说为“八难”之一。

“八难”指的是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据《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中阿含》卷二十九《八难经》等载,八难即:“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盲聋喑哑,五世智辨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者寿天。”

佛在《无量寿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中开示:“汝见愚痴之人,但以世智辨聪,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如果舍弃妄心,要别取真如之理,则此取舍之心,反成巧伪之行。巧是聪慧,即世智辨聪,指分别心;伪是愚痴,无分别智,为三毒之一,生死业因。为何故?因为真妄同源,心外无法,舍真取妄,即徒生分别妄心,转失一真本源。此取舍之心,实属分别、对待之法。若于此中舍妄取真,分别取舍,实如水中捞月,镜中观花,成虚巧不实之行。志公《大乘赞》云:“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传云:“取一边,舍一边,徒增妄虑;执自性,逃自性,转失真源。其由空有两忘一味双显,居断绝地即烦恼根。”信不诬矣。

公案:法融悟道

牛头法融祖师禅的顿教法门得法于四祖道信。

贞观年间,四祖道信正在蕲州黄梅双峰山弘法。一时,四祖遥望金陵,发现紫气缭绕,知必有异人住山修行,于是亲自前去寻访。

四祖策杖入山,来到石室前,见法融禅师正在闭目禅坐。

四祖于是问道:“在此作什么?”

法融禅师答道:“观心。”

四祖又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禅师知是大德降临,无言以对。便下座作礼,请问大德,道:“大德高栖何所?”

四祖道:“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禅师问:“还识道信禅师否?”

四祖道:“何以问他?”

法融禅师道:“仰慕已久,冀一礼谒。”

四祖道:“道信禅师,贫道正是。”

法融禅师非常惊喜,问道:“因何降此?”

四祖道:“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法融禅师于是指了指屋后,说道:“别有小庵”。

说完,便引四祖近前。四祖目击庵周尽为虎狼类,于是,顺势举手掩面,作恐惧状。

法融禅师道:“犹有这个在。”意即还有恐怖、执相心在。

四祖反问道:“这个是什么?”四祖提醒法融禅师注意当下,观现前一念。法融禅师默然无语。

一会儿,四祖在法融禅师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禅师见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机点拨道:“犹有这个在。”四祖的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还没有达到无相的境界,还有佛相在。

法融禅师不明白个中的妙旨,于是向四祖顶礼,并请开示法要。

四祖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禅师问:“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法融禅师问:“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既不许作染净、善恶等二边分别观照,那么请问,当境界起来的时候,如何用心对治)?”

四祖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这二句亦承上“取舍之心成巧伪”而来。

禅修行人,不了心地法门,心存真妄之用,分别取舍,能所之修不灭,尽作有为功行,皆非究竟。真心本自圆成,其大无外,本无修无不修,无可取可舍。若以真妄、取舍之心而修无上菩提,何异于认贼为子,损尽家财,欲其亲得,无有是处。

“学人不了用修行”:谓学人不了却真妄、取舍之心而修。《荷泽语录》:“众生若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真成认贼将为子”:是说如此而修,将真如之“真”,当成了认贼为子,养虎为患,将空耗功德法财,于成佛何异于蒸沙成饭?《圆觉经》云:“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公案:金碧峰的玉钵

明代有一位金碧峰祖师,明心见性后寸丝不挂,清净自在,唯有皇帝赐予的一只玉钵,他却常常爱不释手,视之为珍宝。本来这位金碧峰禅师早就该圆寂了,因为他的阳寿已尽,阎罗王几次派无常和催命二鬼前来捉拿,山林溪下,都找不到禅师的踪影,因为禅师总在定中。鬼卒办差不力,无法向阎罗王交差,就找到当方土地公公。土地公公跃身虚空查看当方地界,也不见禅师行踪,忽然想起金碧峰最心爱的是皇上所赐的玉钵,因为每次入定前,禅师总要把玩一番,然后善加隐入怀中。商议之后,无常鬼变成一只小老鼠,准备潜入玉钵,骚动、啃咬。催命鬼则手握铁链,眼如电光,耳听八方,搜寻禅师踪迹,直待禅师出定,随即将其捉拿交差。小老鼠刚爬上钵边,潜入钵中,金碧峰禅师就听到是老鼠脚抓钵边沿的“沙沙”声,随即又听到老鼠尾巴的甩动声和老鼠跳入钵底四脚着落的响动,一念嗔恨顿起,想你小小老鼠,胆敢入钵撒野,我在定中看得一清二楚,看我拿你不成。刹那间出定,还未睁开双眼,就被无常、催命二鬼拿个正着,手脚都被上了铁链。禅师明白过来,懊悔不已,想自己一生精进修行,还是有一念牵挂,取舍之心尚未了却,认贼为子,此生解脱无期,哪得来生,能不发心?于是好自赔笑,向二鬼请假稍息片刻,卸下手铐脚镣,以解大小便利,方便后,随即起程。后得土地公公担保,得以如愿。只见禅师迅速从怀中取出玉钵,爱之越切则恨之若骨,拼尽全身力气,把玉钵摔到山石上,“呯”的一声,玉屑四溅,山河大地化着虚空,禅师随即入定,了无踪影。

二鬼和土地公公听到虚空中金碧峰禅师的回话:“还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如《楞严经》上所说“有十种仙”,“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由此可知,以“别修妄念”之心而修无上菩提,皆未能出离诸趣。

《楞严经》卷八:“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大意是,既认贼为子,功德法财如何保任?损耗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的,无非是这还未了却的真妄、分别及取舍之心。

《佛学大辞典》释“心意识”言,《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以其次第配之于心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好比仓库,其义为藏,能藏一切染法种子,就是世俗所说的神识性灵,遇境逢缘,能起现行;意为第七识末那识,好比运输,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念念执我,令众生妄想不断;识为其余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此识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力用最大。

以此由心意识迁流诸行,生真妄之用,取舍之心不了,造种种业,自损法财、灭诸功德。传曰:“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万法坦然,心染则六道四生,心空则一道清净。”所以说“莫不由斯心意识”。《圆觉经》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

典故:共命鸟

?“共命鸟”的故事系佛陀介绍自己宿世的行业之一,详见于大正藏本缘部,《佛本行集经婆提唎迦等因缘品第58下》: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远世时。于雪山下。有二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喽嗏鸟。一名优波迦喽嗏鸟。而彼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觉。

其迦喽嗏。又时睡眠。近彼觉头。有一果树。名摩头迦。其树华落风吹。至彼所觉头边。其头尔时作如是念。我今虽复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而彼觉头。遂即不令彼睡头觉。亦不告知。默食彼华。

其彼睡头。于后觉时。腹中饱满。咳哕气出。即语彼头。作如是言。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噉食之。令我身体。安隐饱满。令我所出音声微妙。

彼头报言。汝睡眠时。此处去我头边不远。有摩头迦华果之树。当于彼时。一华堕落。在我头边。我于尔时。作如是念。今我但当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俱得色力。并除饥渴。是故我时不令汝觉。亦不语知。即食此华。

尔时彼头。闻此语已。即生瞋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觉语知。

后来有一次,二头鸟出去游玩,路过一个地方,忽然碰到一朵毒花。优波迦喽喳头想:“我吃下这花,情愿两个头都一起死掉。”于是它对迦喽喳头说:“你现在睡觉吧!我醒着。”

迦喽喳头听优波迦喽喳头这样说,就睡了。于是优波迦喽喳头吃下那朵毒花。迦喽喳头醒过来,打了一个嗝,觉得有毒气,对优波迦喽喳头说:“你醒着的时候,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叫我身子这幺不舒服,好像快死了一样?又使我现在语言粗涩,想叫出声来,也堵着不通。”

优波迦喽喳头对迦喽喳头说:“你睡觉的时候,我吃了毒花。我情愿我们俩一起死掉!”

迦喽喳头回想:当时摩头迦树上的花朵随风飘落到我头边,我当时想,我如果独自享用这些美食,入于腹中,我们二头都能同时得到美味的滋养和增添身体的力量,并能解除饥渴,当时就没有忍心打扰、把你叫醒。于是就默默地吃下这些花。

迦喽喳头悲恼说地说:“你做的事,真是太荒唐!你怎幺做出这样的事来!”

便说偈言:“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瞋恚。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

很明显,共命鸟的损身之祸端源于优波迦喽喳头的贪瞋痴,即贪欲、瞋恚、愚痴。尤其是“瞋恚”之心。《说文》中说,“瞋,恚也。恚:恨也。”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瞋恚,此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

“共命鸟”的寓意是:“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佛本行集经》卷五九)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瞋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瞋的危害更大。因瞋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瞋恚是贪和痴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瞋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瞋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瞋恚:这是非常重的一种烦恼,果报也非常可怕,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

昔阿耆达土,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者持拂子为他驱赶苍蝇蚊虫,久之侍者昏倦,致拂子堕其面,阿耆达土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由此可知,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瞋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阿耆达土宿世修行的福报之力,还能通晓其中的业障之因,于是就求沙门为蟒身说三归五戒等善法,阿耆达土即脱蟒身,生于天上。

《佛遗教经》上说:“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古德云:“一点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这两句是承上句而来,点明禅修顿悟法门之法要。大意是说,所以禅门是以了却心意识为禅修法要,行无为法,则可顿入无生知见,正智自然现前,得大力用,不为境所动。所以说“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显宗记》云:“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无门慧开禅师的《无门关》第三十二颂偈云:“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阶梯,悬崖撒手。”

这四句,每一句都把人送到生死攸关、难以绝处逢生处,形象鲜明,意境险恶,禅风如闪电霹雳,其目的是让人会得大死方生、放下生死之心,得以绝处逢生,舍小我,得大我,通达无我之相,会得真如之理。

有一位外道来向佛陀请教,说“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跏趺而座,未出一言。少顷,外教行人便赞叹佛,说:“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佛也赞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就是说,你闻无言之教,见无形鞭影,便如世间良马,刹那见自本性。

这些都是种种善巧方便之法,接引行人了却妄心,会得无我之相,而开悟见性的公案。

《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释“顿悟”

顿悟,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槃”之语。

明杨卓著《佛学次第统编》释“无生”

无生,“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无生”为:“不生不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佛学大词典》释“知见”

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无生知见”即佛知见,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释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为开示悟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法华玄义》九曰:“灵智寂照名佛知见。”

白话解释:如果舍弃妄心,要别取真如之理,则此取舍之心,实如水中捞月,镜中观花,成虚巧不实之行。禅修行人,不了心地法门,心存真妄之用,尽作有为功行。若以真妄、取舍之心而修无上菩提,何异于认贼为子,损尽家财,欲其亲得,无有是处。既认贼为子,功德法财如何保任?损耗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的,无非是这还未了却的真妄、分别及取舍之心。所以禅门是以了却心意识为禅修法要,行无为法,则可顿入无生知见,正智自然现前,得大力用,不为境所动。

《六祖坛经》云:“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众生性即是佛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如本法师《顿悟法语》云:“法身昼夜无得失,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头上安头转增迷。”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云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此言大丈夫,指具出世之大智,割爱辞亲,脱俗离尘,以了脱生死,求证无上菩提之道者。传曰:“虽女人孺子,有此志者亦名大丈夫。虽八尺巍巍之士,无此志者不名大丈夫也。”《六祖坛经》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

慧剑:以智慧比喻利剑,因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魔障,故称慧剑。《义楚六帖》五曰:“宝积经云:文殊执剑,驰往佛所。佛言:杀贪嗔痴身,令诸众生悟慧剑法门,破烦恼贼人。”《维摩诘经》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般若锋兮金刚焰:谓此剑乃般若铸造,智慧锋利,而放金刚光焰,充满十方诸佛法界。金刚,金中最刚。其性坚利,坚,万物不能坏;利,能坏万物。金刚,只有帝释有之,福薄之人难见,其功力不可思议,拟山即山崩,拟海即海竭。故喻般若。般若锋:般若之空慧能断尽一切烦恼,所以以锋刃来作譬喻。

《显宗记》云:“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荷泽曰:“譬如一綟之丝,其数无量,若合为绳,置于木上,利剑一斩,一时俱断,丝数虽多,不胜一剑,发菩萨心人,亦复如是,若遇真正善知识,以方便直示真如,用金刚慧,断诸地位烦恼,豁然晓悟,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

大意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丈夫,秉持慧剑,以般若为锋刃,跃金刚之光焰。破生死烦恼网,证无上涅槃果。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但:独。般若具有大威神力,非独能摧伏西竺六师外道之心,佛成道前也曾使天魔心胆惊惧,落魄而逃。《宝星经》云:“有一魔王于众魔中而为上首,即于平日以手案地,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摇动。佛成道时,领诸魔众欲于佛前以手拍地,率须弥山恼害世尊。世尊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王方乃举手,尚不见地,何况摩触。是时魔王心胆惊惧而走。”所以说“早曾落却天魔胆”。

《维摩诘经》云:“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慧剑,或谓之法雷,或谓之法鼓,或谓之慈云,或谓之甘露。原是一法,随其功用而且得种种名相。能破魔网,坚利,故谓之慧剑;能骇动物机,增长善根,故谓之法雷;聚集人天,善能号令,故谓之法鼓;能荫覆群生,皆得清凉,故谓之慈云;能消热恼、除饥渴,故谓之甘露。

皆般若一法而已。六祖云:“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大意是,说最上乘法,无上妙音,教化有情,如震大法雷,击大法鼓,发聋启瞆,普令众生入佛知见,成等正觉;加被众生如慈云,普荫群机,润苏慧命如甘露,遍洒含灵,普令皆发菩提心,共证无生法忍。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龙象,比喻禅门中精进修行有成就的出格高人。蹴踏,喻高人之行迹作为。

禅门的大德高僧能以般若智慧化育无边众生,菩萨乘、缘觉乘和声闻乘三乘,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和定性菩萨乘等五性皆因之醒悟。即无论上中下根,均被其度化。

公案:佛法无灵验

玄沙师备禅师曾对众垂语道:“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只如三种病人,汝作么生接?患盲者,拈槌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

当时,罗汉桂琛禅师问道:“桂琛现有眼耳口,和尚作么生接?”玄沙禅师道:“惭愧!”说完便归方丈。

此“三种病人”之公案即在禅林中流传开来,不少禅德都为此公案下过转语。

时玄沙座下有一僧,久参不契,遂往云门文偃禅师座下请益。

云门禅师一见那僧,便道:“汝礼拜著。”

那僧礼拜毕,云门禅师即举拄杖打他。那僧连连退后。

云门禅师道:“汝不是患盲么?”

说完,云门禅师又唤那僧:“近前来。”

那僧于是走上前,云门禅师道:“汝不是患聋么?”

云门禅师又问:“会么?”

那僧道:“不会。”

云门禅师道:“汝不是患哑么?”

那僧于是言下有省。

然如此,何止三乘五性盲聋喑哑悉皆惺悟,直下真是教大地众生普请作佛去。虽然如此,若是明眼衲僧,还须仔细详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五性”

五性,(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详见三草二木条。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大词典》释“三草二木”

三草二木,以草木之大小喻显根性之不同。三草,即小药草、中药草、大药草;二木,即小树、大树。法华经药草喻品:“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盖佛之说教虽平等一味,随众生根性而所受不同,一如草木之所禀各异。有关三草二木之配释,异说殊多。智顗以之配七方便,依序喻指人天乘、二乘、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如是五乘各各随分受润。窥基则反之,谓三草无成佛种子,分别喻显无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二木得以成佛,分别喻显不定种性、菩萨种性。亦即智顗以三草二木表示十界皆得成佛之真趣,窥基则以之彰显五性各别之要旨。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涅槃经》八曰:“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教下法门;牛喻众生;醍醐,喻佛性。“我常纳”,是说,见性的禅者,不历渐次,“不历僧祗获法身”,念念安住于般若。

《维摩诘经》云:“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大意是,雪山上生长着一种名叫肥腻的草,清纯无杂,如佛性显现的大乘妙法。白牛吃了,所产乳汁如醍醐一般滋养法身慧命,我经常纳受如此无上般若妙味。

所以,下文举法,皆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境界。

《佛学大词典》释“肥腻”

肥腻,为一种产于印度雪山(喜马拉雅山)之草。据传,牛若食此草,所出即为醍醐。盖提炼牛乳得经由酪、生酥、熟酥而至最高之美味,即称醍醐;佛家以之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等义。据《北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载,牛食肥腻即能出醍醐,乃比喻众生因觉悟佛性而得佛果。

《佛学大词典》“醍醐”

醍醐,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上引系以五味之相生比喻如来所说教法之深浅。如天台家即以醍醐比喻彼所立五时教判中之第五法华涅槃时所说一乘真实之教法。

白话解释:大意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丈夫,执持慧剑,以般若为锋刃,跃金刚之光焰。破生死烦恼网,证无上涅槃果。般若具有大威神力,非独能摧伏西竺六师外道之心,佛成道前也曾使天魔心胆惊惧,落魄而逃。说最上乘法,无上妙音,教化有情,如震大法雷,击大法鼓,发聋启瞆,普令众生入佛知见,成等正觉;加被众生如慈云,普荫群机,润苏慧命如甘露,遍洒含灵,普令皆发菩提心,共证无生法忍。法门龙象能以般若智慧化育无边众生,三乘五性皆因之醒悟。即无论上中下根,均被其度化。雪山上生长着一种名叫肥腻的草,清纯无杂,如佛性显现的大乘妙法。白牛吃了,所产乳汁如醍醐一般,能滋养法身慧命,我经常纳受如此无上般若妙味。

如本法师著《顿悟法语》云:“大丈夫只手拨开生死路,奇男子双眉皱裂利名关。”

“青山几度变黄山,浮世纷纷非总千;眼里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我灵觉何交涉。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一切性,即法界性。一法,一法即一心之法。一切法,即万法。

“一性圆通一切性”,即一性圆通法界性。《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言“法界性”,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为法界性。法界即法性,《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有十法界之分,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十法界”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为六凡,后四为四圣。

“一心遍含一切法”,即一心之法遍含无尽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三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这就是“一多相即,体用不二”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百丈怀海禅师云:“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

寿禅师云:“本生末而末表本。体用互兴,真成俗而俗立真;凡圣交映,此显彼而彼显此。主伴齐参,生成佛而佛度生;因果交彻,境无自性而他成。自心无自性而自成他。理不成就而一即多,事不成就而多即一。相虽虚而恒冥一,体性虽实而常在万缘。虽显露难以情求住,超然而无方,大用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是以八十卷华严大经所说,非昔有而今无也。”

传曰:“三十九品之胜典,终始交罗;一十万颂之妙言,前后参应。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刹十尘如镜象之涉入。举一门则诸门顿显,谈一品则诸品齐彰。道树始成九天同会,普光一集十处齐登。新旧无差,前后一念。故末山尼先听大经,后因参有悟入,方信即今现在华严法界之中。”有颂云:“五蕴山头古佛堂,毗卢昼夜放毫光。若能于此非同异,即是华严遍十方。”

明一如等撰《三藏法数》释“一性”

一性,即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性以不变为义,上极诸佛,下至蠕飞蠢动。虽品类万差,莫不本乎一性。迷之则成生死,悟之而为涅槃。迷悟虽殊,其性本一。是为一性。语出《涅槃经》《华严经》等。

《佛学大词典》释“圆通”

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

《佛学大词典》释“一切性”

一切性,即自他共离之四性。四者即:自性,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他性,若从尘生,即他性;共性,若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性,若离根尘生,即离性。于此四性之相,皆不执着,则称皆空。

《佛学大词典》释“一法”

一法,(一)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二)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六十华严》卷五:“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佛学大词典》释“一切法”

一切法,是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此处承上,引譬喻论及。

“一月普现一切水”,如一月朗现清空,普映江河沧海等清水、静处,悉皆见月光影。

“一切水月一月摄”,众水所现之月唯是清天上空一轮明月。

此处是以水月之相,表述一即多,而多即一的禅修境界。身心世界已经进入了破除事相的切身体验。

见于《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华严经疏钞》有“一月三舟”之喻。以一月喻佛,三舟喻根机各异之众生。谓一轮明月之下,乘南行之舟者,见明月随之南行千里;乘北行之舟者,见月亦随之北往千里;在静止之舟船上者,则未见月之移动。然其月则一,并未有异。可见虽是同一月亮,静止之舟,与南行、北往之舟,所见各有不同。此喻众生因机感之不同,对佛身所见亦各异。如《华严经疏钞》十六上曰:“譬犹朗月流影遍应,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住之者见月不移。设百千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三藏法数》四曰:“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间众生见佛不同。”《华严经》卷十六:“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即谓如来证得菩提,其体无依、无住、无去、无来,随众生之机感而有不同应身之显现。

所以云:并安千器,千月不同。一道澄江,一月孤影。乃至净水秽水清水浊水,甘甜苦涩咸淡等水,如是于中一时普现。经云:“我成道时,见一切众生尽皆成道。”传曰:“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身,即清净本体;入我性,与我自性一体。法身即自性,自性即法身。千佛同源,万佛一体。诸佛已亲证法身,而众生本具佛性。所以说“诸佛法身入我性”寒山有诗云:“尝闻释迦佛,亲授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有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我性同共如来合”:是说,众生自性,与佛无殊。我之自性与诸佛无二无别,合而为一。荆溪云:“众生理具诸佛成。成之与具,莫不性等”。《圆觉经》云:“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焦杂……光体无二。”《维摩诘经》云:“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别在迷悟。众生与佛,体性不二,何有“入”“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之言,是方便说。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上文言:“一性圆通一切性”,言性之无碍;“一法遍含一切法”,言法之无碍;“一月普现一切水”,喻相之无碍。

现言“一地具足一切地”,是说功德之无碍。地以能生为义,即初地具足十地功德,不历阶级。所以说“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既然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则色心行业等固然非有为法可以揣测的。非色即非窒碍之色;非心即非觉知之心;非行业即非造作有为业因,所作所为皆究竟无染之成佛功德。此自性既非色相法,亦非心缘法,更非行业法,实是无为法。此处显其法性,下文以明妙用。

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行业”

行业,身口意所造作的业;可以召感苦果的善恶行为。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

《佛学大词典》释“弹指”

弹指,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

此处指时间单位,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俱舍论》卷十二:“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现今一般常用语“一弹指”即源自佛教经典。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圆成”

圆成,即成就圆满。《楞严经》一曰:“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法门”

“法门”为术语。佛所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又诸法并通于一实,故名为门。又为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名为门。《华严大疏》二曰:“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同演义钞》一曰:“并通一实,故得称门。”《注维摩经》八曰:“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中》曰:“门谓能通。”又,门者差别之义。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云法门。《增一阿含经》十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法华经方便品》曰:“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止观》一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为术语。《菩萨璎珞经法门品》曰:“吾今当说菩萨璎珞八万法门。”《胜鬘经》曰:“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心地观经》七曰:“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心地观经》上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为说八万四千法门。

刹那,译为一念,为时间的最小单位。《华严探玄记》卷十八曰:“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祗劫,即“阿僧祗劫”,梵心居士编《佛识慧集》释“阿僧祗劫”有云,华译为无央数劫,即无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称。

所言三祗劫,即三大阿僧祗劫。梵语阿僧祗,此云无央数。劫,具云劫波。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自古释迦至尸弃如来为一劫,尸弃至燃灯佛为一劫,然灯至毗婆尸如来为一劫。所以说三祗劫。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这里是说,法性的妙用无尽,灭绝了时间的界限,修证法门殊胜。圆成八万行门,灭却三祗劫的罪业,成就无量功德。

一弹指顷成就八万法门。在见性的瞬间,速疾如弹指顷,即圆满具足了八万四千总持法门,成就八万四千法门三昧。

一刹那间能灭三祗劫罪。即于一刹那中可超越三大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劫亦缩为一刹那。今一刹那间能泯三祗劫界限,这是念劫圆融境界,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刹那之间,无明打破,就能灭却三祗劫罪业,而得“不历僧祗获法身”的殊胜功德。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今既悟入无生之理,八万四千烦恼转成八万四千清净解脱法门,即超三大阿僧祇劫。这就是修行的功力。

所以,《楞严经》云:“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当深信不疑。《灯录》神会大师示众云:“其顿也,屈伸臂顷,便登妙觉。”

只如贯休和尚云:“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如或未知落处,阿谁敢称禅客?

同类推荐
  • 界面管理局

    界面管理局

    “这是帝国与联邦的首次军事合作!”“第二、第四、第五混合舰队均已按规定时间到达跃迁点!”“诱导已亮,前方净空,准许跃迁!诸君,武运昌隆!!!”星辰大海中,一阵空间震颤后,无数战舰编队凭空消失……“星空之中,外敌来犯,护宗大阵全力运转!此乃我宗生死存亡之战……”云雾缭绕的群山中,一白衣青年手持掌门令箭喝问群山“外敌来犯!我剑宗弟子何在?!!!”在!!!回应他的是群山之间无数剑光冲天而起,直破苍穹……“陛下,北境贼子现已被我军围困至兵粮寸断,来日决战,叛乱平矣!”“爱卿莫要戏言,你只有三万兵马,北境的叛军可有十万大军啊!”“哈哈哈哈……陛下,时代变了!”中年将领从怀里掏出一瓶伏特加喝了起来,得意道:“实不相瞒,我西凉军近日新到一批美式装备……”
  • 绝美女总裁赖上我

    绝美女总裁赖上我

    获得修真传承,学生巫玄从此走上阳光大道。当清纯校花、美艳女总裁、风流老板娘、火辣女教师、妖媚迷人少妇、火辣的警花环绕时,巫玄懵了。我只是一个学生而已,你们不能啊……
  • 凛杀

    凛杀

    三年前的隐门弟子,三年前令人后心发冷的杀手之王,今日,为彻查三年前的师傅的失踪,却又翻出如此无奈。于是,再举起手中的刀。“呵,我回来了。”
  • 夺命生涯

    夺命生涯

    钱和女人又怎样?都只是浮云,老子从不吃亏,敢招惹老子,老子就灭掉你。顶级杀手又怎么样?还不是败在老子的手上。老子长得是很丑,那又怎样?还不是一样招女人喜欢?钱多的是,兄弟都是我的命。动我兄弟就是在动我。有仇就报,有女人就上。不是高质量的女人老子看不上眼。
  • 无敌从一条蛇开始

    无敌从一条蛇开始

    谁说蛇要化成龙。谁说蛇便不如龙。重生成蛇,系统加身,让万物臣服。这个世界,有各种动物修炼成妖,有远古便存在的古妖,已龙为食,有战争遗迹中冲出来的四大凶兽,饕鬄,混沌,梼杌,穷奇。人可觉醒,动物可修炼,群魔乱舞。且看一条底层的蛇不断的吞噬进化,成精成妖,成为一代蛇王.....................推荐清白百万老书:神级蚊子,同系列小说。
热门推荐
  • 品经典·悟人生:名言警句卷

    品经典·悟人生:名言警句卷

    本书所辑选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是一种在表述方式上相对独立,思想含量上相对精炼的文体,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本卷图书侧重收录应用性强、流传比较广泛、表情达意凝练的箴言、格言、警句等,或自文学作品中采出,或自演讲谈话中择取,力求让读者阅读一句收获一句,读懂一句运用一句,在片刻中即能感受智慧的火花。
  • 无敌属性器

    无敌属性器

    这是一个魔幻化的世界,诸神降临,神话再现。但同样这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界,七十亿人,很多普通人在底层世界的生活。(本书已签约,请放心食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高冷校草霸爱呆萌小甜心

    高冷校草霸爱呆萌小甜心

    圣华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代表——林语馨。怎能不参加呢?林语馨一大早就来到运动会的地点,当着全校的面在场外呐喊助威,坐在他旁边的男子显然被这女子的喊声给惊了一下,运动会结束的时候,林语馨口渴的要命,顺手拿起旁边的水杯,咕噜咕噜的喝下去,旁边的男子看着他,说了一句:“同学,这是我的水杯。”林语馨瞬间暴走,男子在风中彻底凌乱……
  • 网游之航海世界

    网游之航海世界

    2041年,一款跨时代游戏巨作横空出世,以模拟的形式通过传感器进入虚拟游戏世界,逼真的感受游戏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切实的以触觉、视觉、嗅觉等感受游戏世界。
  • 萌妻嫁到:婚后99天

    萌妻嫁到:婚后99天

    (全文已完结)慕二少宠妻原则:一,老婆是拿来宠的。二,老婆是拿来疼的。三,如果老婆惹了祸,请参考前面两条。兰蓝还在娘胎里就成了慕二少的未婚妻子。十八年来,人人闻风丧胆的慕二少将她捧在手心里疼着,好不容易能把她娶回家了。婚礼前一晚,她竟带着别的男人跑了。慕二少暴怒之下发全球追缉令,当真的追到他的小女人时,只化着一声:“小胖,我再给你两个小时的自由逃跑时间,时间到了,我再来抓你怎样?”
  • 这吃货怎么可能是异世勇者

    这吃货怎么可能是异世勇者

    这只是一个从异世界‘菲利普西亚’穿越过来地球的勇者与某少女的故事。少女能变成勇者的武器【大雾声明一点这不是武器种族传说!书友群是:324705254喜欢就进来吧~另外一点这是嫁人文,毒点请勿进。
  • 穿书后她成了大佬的掌中娇

    穿书后她成了大佬的掌中娇

    自从穿书后,孙茹忙得像条狗!每天不是在勾搭老公,就是在勾搭老公的路上!没办法,书里的老公是个大反派,一言不合就离婚,关键是离婚她就会完蛋!所以离婚是不可能离婚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离婚!可是渐渐的画风变了。“最新款的包包、高奢品牌的衣服、鞋子、还有名家设计的珠宝!这些都给你!”大佬端着红酒杯,眼神迷离。“好的老公、谢谢老公、老公最好了。”孙茹谄媚地笑。“所以好东西都给你了,你什么时候替我们秦家开枝散叶,绵延子孙啊……”他嘴角上扬,满脸狡黠!
  • 不抱怨的心态全集

    不抱怨的心态全集

    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阳光下也会有阴影,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不抱怨的心态可以帮你取得辉煌的成绩、拥有幸福的生活。
  • 最强私生子

    最强私生子

    上一世,他活的碌碌无为,这一世,他是个私生子,因为那位无情的父亲,他遭受到来自家族的追杀,为了活下去,也为了保护从小的青梅竹马,他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解开了一个又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