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14100000057

第57章 五、《永嘉证道歌》浅解(7)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是镜上痕。

根以能生为义,心生则种种法生。所以说“心是根”。“法是尘”,这里的“法”即指根尘之法。二者都是性体上的虚妄之相,所以说“两种犹是镜上痕”。

根以能生为义,心能生一切善不善法。《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万法,一切皆唯心所现。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及十法界众生,一切依报、正报,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作恶行善,皆以心为主宰;善恶的报应,是由心造而感得的业果。故名“心是根”。

“法是尘”,即法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界。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故谓之尘。《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佛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楞严经》卷一:“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法身无相,无生灭变异垢净之别,既然根尘之法本即幻相,则如镜上之痕。所以根尘相对,翳障心光。欲返本明心,须“舍六尘”,方得自性清净心。即谓欲净六根者,宜不着于六尘。所谓不着六尘者,以要言之,即诸根之能清净也。所谓眼不着色则眼根净,耳不着声而耳根净,鼻不着香而鼻根净,舌不着味而舌根净,身不着触而身根净,意不着法而意根净。所以说:“两种犹如镜上痕。”

六根六尘,实际上也是我法二执,能所分别之法。除此二执,则一法不立。《碧岩录》第八十三则:“殊不知宗师家说话,绝意识,绝情量,绝生死,绝法尘,入正位,更不存一法。”

公案:逢着便杀

“逢着便杀”出自《临济语录》:“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

按照佛法来讲,如法见解,是指现前正念,禅宗讲自性,净土宗讲一心念佛,以了生脱死。欲得明心见性,须会得人法双亡,不可思议处。然而,凡夫迷惑无非是人法二执未了,人我是非未断,易受人迷惑,着相动心,逐妄迷真,造业感果。

然而要去除执着,还自清净,临济认为无论“向里向外,逢着便杀。”分别心妄认内外,逢着便杀是为避免着相动心。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要会得离言绝相、心思路绝境地的。虽然说,人法双亡,一法不立,然而并不是到此为止。如是一切语言文字都非究竟处,明人自了。就是现前一念,不生分别心,又如何识得这些文字?见性的功夫在文字外,无关乎识得识不得。见得能分别的性便是见性;非用眼见,会得便是。逢着便杀,会得便活。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是镜上痕。”何不拔出心根,清除法尘,入虚空明镜,照无古无今。

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释“六尘”

六尘,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则真。

能所本无,根尘俱脱,染净心灭,真妄俱除,一法不立。则心光自然透脱、全体大现,明见佛性。

痕垢,喻染心妄念;心,即六识妄心;法,即六尘妄境。

慧思禅师偈曰:“天不能尽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显宗记》云:“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

古德云:“一翳在眼空花遍界,一妄在心河沙生灭。翳消花尽,妄灭证真。病差药除,冰消水在。灵丹一颗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所以说“性即真”。

公案:日用而不知

玄沙师备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

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

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不能安心于当下,对切身体验的见闻觉知而盲然不觉。

衣食住行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可是,对于当下司空见惯的生活,人们常常熟视无睹,见日用平常事,而不能觉知。对于因为贪嗔痴心所起的妄心妄境往往执而不舍,迷而不知,其实这正是烦恼的根源所在。

如上这则公案,出现了三次“吃”;按照句意,也同样出现了三次“日用而不知”。

我们分三句来解读。

玄沙师备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这个是第一句,为问题的提出。对于“吃”,实在是日用中,最平常不过的。如上句所言,一僧一俗一起吃果子,说说生活琐事,会会平常心情,真切地把心思安住于当下和现在,知道目中是谁?说话的是谁?呼吸的是睡?口中苹果是甜是酸?颜色是否绿中透红?是否听到牙齿嚼苹果的声音?听到呼吸的出入?如是等等,需要我们细心地体验,专注地分享,愉悦地感受,认真地品尝,细心地倾听。如此,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生法,各自用心感受,清晰地思想。则为“日用而知”。

可是,韦监军发问的是“如何是日用而不知?”可见,他要不是在背诵这些文字而不解其意;要不是自己明白这段话的意思,而没有安心于当下的六根觉知。明显,是后者的境地。

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

是为第二句,僧人让其“吃”,吃是最平常和首要的日用事,应该最容易感知。僧人还以言语音声让其“吃”,韦监军也吃了果子,却再问同一个问题。韦监军这就显得是一个活脱脱的睁眼瞎。在行日用事,而盲然不知。拘于文字相,而不能会得其意义。执宝求宝,可谓愚痴。

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

僧人一语点明,让其回光返照,想必一定有好消息。

公案到此了结。一槌定音,如瓜熟蒂落。

禅宗的“日用”就是指“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在在处处,二六时中,禅僧的整个生活本身就是修行。禅僧的心如明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如镜中影去了无痕,空中鸟过不留迹,不生执着。

如果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心明如镜,时刻如是观照,踏实而自在地生活,就会少了好多烦恼和不安,生活也会因此而真实、自在和随心。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嗟”,为叹辞。世尊为生死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转大****,广度众生,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师出世正当像法时,早已嗟叹如此,即今末法时日,则可知矣。今正法、像法时期已过,“恶时世”正值末法五浊恶世之时,众生不种善根,不培福果,福薄慧浅,根器日下;不向自心发掘佛性,一意向外驰求,舍本逐末,形成末法衰相。因此,众生五阴炽盛而灵性汨没,纵龙象出世,欲振大法,也殊难调制,尽为法病。所以说。“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下文可见。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去圣时遥,邪见转深。魔强法弱,外道流行。于诸正法,反生怨害。所以说,“去圣远兮邪见深”

今日世道,国家昌盛,政治清明。大德居士爱国爱教,弘护三宝,十方道场兴盛。出家弟子当起难遇之心,精进修行,了脱生死。以求出离,报答四恩。

法门魔事,本即虚妄。故圭峰云:“诸宗门下皆有达人,然各安所习,通少局多,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存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致使是非纷拏,莫之辨别。所以说“魔强法弱多怨害”。宜当警觉。所以,大师兴“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之叹。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这两句是承上句去圣时遥、魔强法弱之叹而来。一闻佛教有不历渐次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魔王外道恨不得把这一顿教法门灭除,令如瓦碎,无有传承。《坛经》:“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世人若无大乘根性,也不信有此顿悟法门。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世有魔王,虽与佛同时而不信有圆顿法门,闻佛所说亦悉皆毁谤。古德云:“不可向翳目人前说空中无花,不可向狂病人前说面前无鬼。空废语言应不信受,直须目净心安。”当好自知。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世人所造种种恶业,皆由妄心驱使而作,所以说“作在心”。

所感苦果,由地狱、饿鬼、畜生等种种身形来承受种种苦报,所以说“殃在身”。

这是自作自受,造业感果,非他人所能致。用不着鸣冤叫屈、诉苦,乃至怨恨他人。所以说“不须怨诉更尤人”。

古德云:“负鞍衔铁为谁来,昔时只为行心错。”世间之苦乃止一世,地狱之苦无有穷尽。剑树刀山,拔舌耕梨,种种惨痛不可言说。这皆是自作自受。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欲得不招无间业者:要想不招受堕入无间地狱果报的人。莫谤如来正法轮:切切不能谤如来正法轮。正法轮: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十方诸佛由亲证佛法,得成无上正等菩提;十方诸佛出世悉皆赞叹一乘妙法。故今,谤法之罪重大,皆堕无间地狱。时数久远皆论劫数。《大乘律》云:“断学般若,作一阐提,罪过无边。”

谤法之罪,最为惨重,定要招感五无间狱业报。五无间:一、趣果无间。不问男女老幼贵贱及天龙鬼神,罪业所感,悉同受之;二、受苦无间。于剑树刀山,镬汤炉炭,洋铜铁汁,备受其苦,无有间歇;三、时无间。堕此地狱,历劫受罪,无时间歇;四、命无间。堕此地狱,从初入时,至八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间;五、形无间。谓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无间狱报之惨,不可言计。所以说“莫谤如来正法轮”。

朱芾煌《法相辞典》释“无间业”

无间业,《俱舍论》十七卷十五页云:论曰:言无间业者,谓五无间。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此无间名,为目何义?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此唯目无间隔义。或造此业补特伽罗,从此命终,定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彼有无间,得无间名。与无间法合,故名无间。如与沙门合,故名沙门。

《佛学大词典》释“无间业”

无间业,指犯五逆罪者所作之业,导致受无间地狱苦果。盖犯五逆罪者,临命终之际,必定堕入地狱而无间隔,故称无间业。又地狱称为无间,以五逆罪业能招受无间地狱之果报,故称无间业,此乃“从果”立名。又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观众生业缘品以五义解释无间:(一)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歇绝。(二)身形遍满无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三)罪器叉棒,鹰蛇狼犬,铁网铁绳,饥吞铁丸,渴饮铁汁,苦楚相连,更无间断。(四)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天龙神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五)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白话解释:真妄本空,一法不立,有无俱遣,归于自性清净实相。二十种空门无非令人不要执住其事相,其体性即与如来同一。根尘之法,二者都是性体上的虚妄之相,犹如镜上之痕垢。能所本无,根尘俱脱,染净心灭,真妄俱除,一法不立。则心光自然透脱、显现,明见佛性。叹末法、五浊恶世,众生福报浅薄,难调难伏。去圣时遥,邪见转深。魔强法弱,外道流行。于诸正法,反生怨害。天魔外道一闻佛教有不历渐次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恨不得把这一顿教法门灭除,令如瓦碎,无有传承。世人所造种种恶业,皆由妄心驱使而作。所感苦果,由地狱、饿鬼、畜生等种种身形来承受种种苦报。这是自作自受,造业感果,非他人所能致。用不着鸣冤叫屈、诉苦,乃至怨恨他人。要想不招受堕入无间地狱果报的人,切切不能谤如来正法轮。

《梵网经菩萨戒》云:“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鸠摩罗什译《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四》云:“谤师、毁师、嫉师、憎师、法中大魔,地狱种子。”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非禽皆远去。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圆顿教,无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

旃檀林:檀香树之林,比喻一乘妙境。旃檀:(植物)具名旃檀娜,香木名。译曰与乐。《慧苑音义》上曰:“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

无杂树:喻无小根权位之杂机。

旃檀林无杂树:是说唯此向上一法,是我之行持,别无其它法门,故曰“无杂”。

郁密:浓郁茂密,繁茂之相。

森沉:林木繁茂幽深,幽邃之状。

狮子住:狮子,喻大乘菩萨。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萨所住。般若法门,唯接上根,中下之机,卒难悟入。

郁密森沉师子住:是说唯此向上一法,犹如繁茂幽深的檀香树之林,而为百兽之王狮子所安居。

见性行者,圆具一心,绝诸分别。大乘道场,唯聚诸上善人,难容小根劣器,故以栴檀林喻之。有所谓狮子游行,绝诸伴侣,乃是觉者不与万法为侣的独立境界;也是自在、无碍的离执境界。这是唯有佛菩萨自证乃知的。

所以说“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无为大道,唯有大乘菩萨所游履,诸小乘与权位之人不能涉足。狮子,喻大乘菩萨。走兽飞禽,喻人天、二乘之机。所以,《法华经》开演前,五千弟子退席不任此事。境静林闲,喻一真妙境;唯上士所能游,中下之流所不能及。所以说“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关于“五千弟子退席”,见《法华经方便品》。“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原因为“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五千弟子退席后,佛正式开演《妙法莲华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师子儿:喻菩萨初发心时便成等正觉。众随后:声闻缘觉诸小乘众随其后。三岁,表见性之人圆修三法。三法,指空、假、中三观。

智者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处当体即空即假;假不定假,假处当体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处当体即空即假。此之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一处常三三处常一。所以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悟入之士圆证三法,所说法门皆中道实相。所以说“三岁便能大哮吼”。

菩萨初发心时便成等正觉,声闻缘觉诸小乘众等紧随其后。见性之人圆修空、假、中三观之法,证得诸法实相,就能广作狮子吼,弘佛正法,降服魔外,普度众生。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野干,即狐狼,介于狐与狼中间的野生动物。此处比喻凡夫、二乘之人。逐:驱逐。法王,《释迦方志》卷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此处指狮子,为兽中之王,比喻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深悟法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所说法门,悉皆称性之法。二乘权位行人,不能明见佛性,所说皆不明究竟实相之理,犹如百年妖怪,虚开其口,邪师说法,终无所益。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大意是,假如非大乘根性的凡夫、二乘权位行人想驱逐和诽谤称性弘扬正法的大乘菩萨,就比如狐狼等百年妖怪只能虚开其口,绝无所益。

《佛学大词典》释“法王”

(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一)不舍道心。(二)劝化他人发意。(三)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

(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

(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

(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圆:圆满。顿:非渐次。教:效法,仿效。圣人留备的文言字句,以诠理化物为义。圆顿之教,不假渐次,直下超入佛境,是为究竟了义之教。传曰:“譬如太子具王义之德,迦陵超众鸟之音也。”

勿人情:勿,不可;勿人情,即圆顿教法,不可随顺俗情,是非对错应分明。若有悬疑不决或见处不真、行处不稳者,须直心处众,争论辩别,辨明事理。不得依文解义如担板,以辞害义如学究、循情背理如功德贼。此为向上一乘大法,非世间之学。了脱生死大事,顿入佛地,实非易事。所以说“有疑不决直须争”。

圆顿之教,不假渐次,直下超入佛境,不得随顺俗情。众生若有疑情不决,须行一直心,辨别明了。故下文明其因果。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山僧,为永嘉大师自称。大意是,岂是山僧妄逞人我之心?是我惟恐未来之际,一切众生于此法门中发心修行,错误用心,堕落断常二见之陷坑。断即断灭,认为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邪见,落于无见;常即常见,是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谓相常住不变,堕于有见。如此二见,如世坑堑。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皆不出此见。

故《法华经》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六十二即“六十二见”,六十二种外道邪见。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谓此并非是山僧我,妄逞人我是非之见。而是我惟恐后世行人于此法门中发心修行,执断执常,落于边见,错误用心,背离中道,堕落断常二见之陷坑。

《佛学大词典》释“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又作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数之算定,依诸经论有数说:(一)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师各有十六种之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为九十六种。(二)五大外道即数论、胜论、离系、兽出、遍出,各有十八部之末派,本末总计为九十五种。另就九十五种、九十六种之关系,举出数说:(一)九十六种皆为外道。(二)九十六种中,有一种入于佛教为犊子部故除之,余为九十五种外道。(三)九十六种外道中,尼犍子外道之教义近于佛教故除之,余为九十五种。(四)九十六种中有一为小乘教,实非外道,因大乘贬之,故除之而为九十五种。(五)九十六种中有一种通佛教,故九十五种为外道,一为内教。

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

白话解释:美丽无杂树的檀香树林犹如一乘妙境,唯此向上一法,是我之行持。繁茂幽深的檀香树林深处,安居着百兽之王狮子;大乘道场,难容小根劣器,此处正是觉者不与万法为侣的自在无碍境界。清静林间的无为大道,唯有大乘菩萨独自优游自在,诸小乘与权位之人不能涉足,如一切飞禽走兽皆遁迹远去。菩萨初发心时便成等正觉,声闻缘觉诸小乘众等紧随其后;见性之人圆修空、假、中三观之法,证得诸法实相,就能广作狮子吼,弘佛正法,降服魔外,普度众生。假如非大乘根性的凡夫、二乘权位行人想驱逐和诽谤称性弘扬正法的大乘菩萨,就比如狐狼等百年妖怪只能虚开其口,绝无所益。圆顿之教,不假渐次,直下超入佛境,不得随顺俗情。众生若有疑情不决,须行一直心,辨别明了。此并非是山僧我,妄逞人我是非之见。而是我惟恐后世行人于此法门中发心修行,执断执常,落于边见,背离中道,堕落断常二见之陷坑。

五种不可轻视:一、星星虽小不可轻,星星之火可燎原。二、王子虽小不可轻,登基为王可杀人。三、龙子虽小不可轻,长大可兴云雨降水灾。四、狮子虽小不可轻,长大万兽之王。五、沙弥虽小不可轻,当比丘转大****度人天。

《中观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非与不非,是与不是,应决择明了,泾渭分明,不可似是而非。非岂不是?非为真非。是岂不是?是为真是。因缘修证之中,非中是,是中非,亦端在行者具择法眼,一一明辨。

“差之毫厘失千里。”毫为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若有毫厘之差,则必有千里万里之失,岂可不慎?这里指不可颟顸佛性,真妄不辨,似是而非。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这里列举龙女成佛、善星陷堕之事以明是非之相。

“是则龙女顿成佛”,指八岁龙女受持《法华经》,发菩提心,以一宝珠供佛,以此功德愿力,转女成男,具菩萨行。刹那顷,于南方无垢世界成佛。

《荷泽语录》:“比丘无行问:见俊法师所说,龙女是权,不得为实,若是实者,剎那发心,岂能断诸位地烦恼?见俊法师作如是说,无行尚疑,愿和尚再示,和尚言:前列丝喻以明,即合尽见,何必更疑?《华严经》云,十信初发心,金刚慧便成正觉,菩提之法,有何次第?言龙女是权者,《法华经》圆顿不思议义,有何威力?”

故事:念佛度冤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念佛度冤”的因果报应故事,是说李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往返两次,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总是看见有个年轻女子的身影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同行的人,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心吊胆。

后来,那女子的身影竟然逐渐地与她相随到家,但总是在院中或墙角边闪烁,不进里屋、寝室。如果这位农妇向她步步逼进,她就步步后退;如果这位农妇返回原处,她却又跟上前来。这女子的身影总是不远不近,与农妇保持距离。农妇意识到,这女鬼一定是自己前世的冤家对头。一天,农妇壮着胆子,站得远远地冲着这女子的身影厉声责问。那女鬼答道:“你前生和我都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姬妾,是你嫉妒我受主人的恩宠,就诬陷我与人私通、盗窃,致我被幽禁而死。如今,我是来找你偿命的。岂料你今生伺奉婆婆至为尽孝,昼夜六时,总有善神护佑在你的身边,使我无法与你接近。所以我只能天天跟着你,寻找机会下手。但我仔细估量了一下事态和形势,看来是报怨的可能性不大。你若能延请法师做一次道场来超度我,使我得以早日超脱轮回,咱们之间的冤结也就算解除了。”农妇说:“我家里贫寒,哪里有钱为你作道场?”女鬼说:“你家里贫穷,这也的确不假。但是,如果你能发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万声佛号,也同样可以超度我。”农妇问:“光是念佛,如何能超度鬼魂呢?”女鬼说:“普通的人念佛号,因为心思杂乱,自然难与佛相应,必须念念如面佛前,自然收摄此散乱之心。若是忠臣孝子,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神佛。他们念佛一声,声音直达三界。所以,他们念佛的功德威力,与法师诵经拜忏同等。你是位孝妇,我相信以你的至诚心念佛,自然能与佛力相感应的。”

那农妇听信女鬼之言,便发心虔诚地念起佛来,每念一声,就见到女鬼就向西一拜。农妇念满一万声佛号,那女鬼就不见了。

这事在李村,老一辈的人经常说起。可见,真诚孝顺双亲,其功德和信心礼佛同等殊胜!

“非则善星生陷堕”,善星系释尊在俗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善星出家后,因亲近恶友,退失解脱功德,认为无涅槃法,否定因果,且对佛陀起恶心,以生身堕于无间地狱。

还别有一说认为,昔有比丘名善星,念得十八香象驼经,生身活陷地狱。因为其并未见性,而妄解佛经,反成谤法。所以,学人当警策,正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即同魔说”,可知是非、正邪、因果的可畏。

故事:杀业堕恶道

这是一则武将滥杀,目无因果的记载,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说的是秦将白起活埋俘虏四十万,自尽后轮回三恶道的故事。白起是位武将,是我国战国时代秦国的将军,其人用兵如神,为秦国昭襄王重用,因为战绩显赫,一举攻取七十余城,被封为武安君。在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与赵将赵括在长平交战,秦军采用假作败退,以奇袭的战术击败赵军,并且断绝了赵军的军食补给,秦军又把赵将赵括射杀了,赵国的败兵40万,一齐向秦军投降。

可是秦将白起认为,这许多俘虏仍有反覆作乱的可能,不能养虎为患,就把这四十多万俘虏统统活埋了。这一战役,赵国大为震惊。过了数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却遭遇到失败,秦王再次命白起攻打,但是这次白起托病抗命。于是秦王震怒,免除了白起的武安君封位,并且给他一把剑,要他自杀。白起说:“我犯了什么罪恶,冒犯了上天?”一会儿之后,又说:“长平战役,我一次活埋赵国降兵四十万人,真是罪该万死。”说毕,举剑自杀。

《历史感应统纪》对于秦将白起的史实,作了评论,说:“自古杀降,无有不身婴诛戮者,况杀人至四十余万之众耶!反躬自问曰:是足以死,岂知万死不足蔽辜(抵罪)乎!”白起一次杀死俘虏四十余万,最后他自己也遭到被迫自杀的恶果,死后还轮回在饿鬼、畜生和地狱的三恶道中,受到长期的苦报。

以下是考述古籍,发现有秦将白起轮回三恶道记载。

一是秦将白起轮回在饿鬼道的记述。根据《高僧传》记载:唐朝的道英法师,于咸亨年中,住在京师法海寺时,早晨住持慧简法师看见两个人,走路浮在空中,足不着地,忽然消失在道英法师的寮房中,这才知道是两个鬼。道英法师说,那两个鬼自称是秦庄襄王派来的,因为秦王在饿鬼道中痛苦不堪,饿了很久,不能进食,请求法师作法施食,道英法师还看到两个鬼卒身后有从者三百多饿鬼众,其腹如鼓,喉似针细,也一同来求食的,其状凄惨痛苦难以言述。道英法师慈悲答应了秦王要求施食的请求,隔了一天,就小心地备上了饭菜,诵经念佛,如法施食。秦王果然带了一大批侍从,前来进食,并且对道英法师说:“弟子生前罪恶太重,堕落恶鬼道,已八十年未进饮食。”并且指着身后在座的饿鬼说:“这是白起,那是王翦,都是因为生前杀人太多,是一才一同在饿鬼道中受苦。”

二是秦将白起轮回在畜生道的记述。《群谈采余》一书记载:“吴山三茅观,有一次在大雷中,击毙了一条白蜈蚣,那条蜈蚣有一尺多长,背上有白起二字。”还有《感应篇汇编》也有记载:“潘从先的友人阮君,看见屠夫宰杀一只猪,猪皮上有秦白起三个字。”

三是秦将白起轮回地狱道的记述。《夷坚志》一书记载了一位江南民陈氏之女,她从来没有读过书,十七岁那年,害了重病,临死前,她忽然对人说:“我是战国时秦国的将军白起,生前杀人数十万,在地狱中受到无量的痛苦,最近才投生来做人,然而还只能世世投生为女子,寿命也不能超过二十岁,现在我要死了,也是命该如此。”说完就闭目长逝。

从以上各种古书的记载中,可以证明白起死后,曾堕落在“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中轮回受报。并且期满之后投生为人,还只能世世为短命女子。杀人所受恶报,是如此的凄惨,不能不让人畏俱、谨慎啊。

《佛学大词典》释“龙女成佛”

龙女成佛,指八岁之龙女由于受持《法华经》之功德而即身成佛。据《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龙女即娑竭罗龙王之女,年甫八岁,智慧猛利,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乃于刹那之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复以一宝珠献佛,以此功德愿力,忽转女成男,具足菩萨行。刹那顷住于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中,成正等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广为人天说法,娑婆世界之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遥见而欢喜敬礼。

盖古印度之女人地位甚低,小乘佛教认为女身垢秽,不能成佛,此与大乘佛教所言众生皆可成佛之思想冲突,故佛典中乃有女人可转变为男身成佛之说。“龙女成佛”之说明示大乘佛教在修行理论方面之发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善星”

善星,(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涅槃经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中略)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失四禅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狱。(中略)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厕下之人,地狱劫住。”《楞严经》八曰:“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法华玄赞》一曰:“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

吾早年来积学问者,亦曾讨疏寻经论。

今欲明无相之功,先明有相之理。

这两句是永嘉大师自述。我青年时代曾经历诸讲肆,听闻天台智者教观,累积学问,亦曾用心研讨古德经典注疏和搜寻经论。

先德云:“五夏已前精研律部,大明经论。然后参寻知识,决择生死。乃入道叙也。非宿有乘种愿力,罕能全此,从上诸圣莫不皆然。达摩祖师学该三藏尤专定业,非不知也。后之学者不能及此,返为谤说,深不可也。譬如筌蹄有获鱼兔,既获鱼兔筌蹄可忘。”下文可见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终日分别佛教名相,拘碍于文字,数他家珍而不知休止。譬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而毫无利益。

经论之学岂有过失?乃我佛如来金口所说,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故知教不迷人,人自迷教。古德云,看经须具看经眼,眼若不明,反为名相所眩。不能穷究心地,一味多闻;纵然多学,也成贪执,哪个肯回光返照,发惭愧心?可惜,竛竮抂作他乡客,本分门风不荷担,譬若入海算沙,徒自困缚。

志公《大乘赞》云:“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昔赵州禅师问僧:“一日看多少经”,僧曰:“成七八或十卷”,师曰:“阇梨不会看经”,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祇看一字。”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如来诃责偏于多闻的行者。虽则多闻,纵积学问;终日数他珍宝,于法不修;舍本逐末,向外驰求;不获修证,终无所益。《华严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修道必须躬行实践,方不致空过。“譬如终朝说药而自困于沉疴,有若长年问程而不动跬步。”毫无利益。

《楞严经》:“佛呵阿难,汝虽历劫熏持诸佛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坛经》云:“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从来,即无始以来。蹭蹬,困顿不前,道行不进之状。虚行,行不着实,得无实益。就是说,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历经生死险道,疲于奔命,徒劳无益,于涅槃路上未曾踏实,所以说“从来蹭蹬觉虚行”。马祖告大珠慧海禅师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

“多年枉作风尘客”,譬如世人,飘蓬南北,背井离乡,多年枉作风尘之客。

古德云:“门前无限路,谁是到家人。”志公《大乘赞》云:“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

白话解释:佛道无上,是非应决择明了,一一明辨,不可似是而非,真妄不辨,颟顸佛性。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八岁龙女受持《法华经》,发菩提心,以宝珠供佛,以此功德愿力,于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善星比丘出家后,因亲近恶友,退失解脱功德,认为无涅槃法,否定因果,且对佛陀起恶心,以生身堕于无间地狱。可知是非、因果分明。永嘉大师自称,我青年时代曾经历诸讲肆,听闻天台智者教观,累积学问,亦曾用心研讨古德经典注疏和搜寻经论。终日分别佛教名相,拘碍于文字,数他家珍而不知休止。譬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而毫无利益。如来诃责偏于多闻的行者。虽则多闻,纵积学问;终日数他珍宝,于法不修;舍本逐末,向外驰求;不获修证,终无所益。

《楞严经》云:“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圆觉经》云:“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是说,不皈依三宝的人,如西竺九十六种外道,依附邪师,生诸邪见。不是执断,就是执常。所以说“种性邪、错知解”。又岂能信解行持如来圆顿教法?固然不达如来心地法门,所以说“不达如来圆顿制。”故知外道邪众,知见错解,于无量劫受无量生死,皆因偏信邪师说法,不遇圆顿大乘菩萨所说圆顿正法。故《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不闻佛名,皆遇邪师,于无量劫,流转生死。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精进没道心:二乘行人,修行精进,断三界见思惑,七返人天,证偏真涅槃,所历修行可谓精进。但因无大悲心,修利他行。不能自利利人,是无究竟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谓外道虽具世智辩聪,并未究竟圆顿,不能明心见性,无般若妙慧。纵有方便不达实相。如西竺外道,极为聪明,也有念得四围陀典籍者,但不明佛性。

古德云:“李白李斯文学绝,二人不遇空王记。几多空负聪明心,到底生死打不彻。”世智有余,不会空性。故寒山云:“世有多解人,愚痴学用文。不忧当来果,唯知造恶因。见佛不解礼,见僧倍生瞋。五逆十恶辈,三毒以为邻。死去入地狱,未有出头辰。”望文生义,不信佛语,为三毒害,作五逆行。纵再多解,妄造罪业,生死不了,轮回恶道。亦何所叹。

《佛学大词典》释“二乘”

二乘,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种之别,故称二乘。(一)指大乘与小乘。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大别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

(二)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

(三)一乘与三乘。出自《华严五教章》卷一。(一)法华以前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证道有别,是为三乘。(二)法华会上,会三乘归于一佛乘,是为一乘。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精进”

精进,(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

《佛学大词典》释“道心”。

道心,又作道念。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称为道心。与“菩提心”同义。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

成人无智称痴,孩童无智称呆。

“空拳指上生实解”,痴汉,孩童,于空拳、指上,执虚为实。我佛现身说法,住涅槃界,尽大悲心,应病于药,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尘劳,契机契理,随缘应化。佛或说有法,或说空法;或说顿、渐、偏、圆、不定之法,说种种名相,众生随缘而各得其解。诸小根性者,不明自心,不见佛性,分别名相,执方便为实相,譬如执空拳为实,执标月之指为月,在六根对境的幻像中执妄为真。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者。

佛性譬如月。佛之言教,如标月之指,须因指望月。如人以手指月,如果执着手指为月,而不知指本非月,不过藉指见月而已;好比以言教为佛性,非在迷于佛性,实在迷于言教,是以言教为佛性的原因;学道之人,亦复如是,亦犹错认根尘识为佛性,分别能所,则终不见性。此则枉费修行之功,虽修尘沙累劫,亦尽属枉施功行。所以说“执指为月枉施功”。

中下根性之士,于根、境、识十八界法中,识心妄动,为境所转,六根不净,不能通达般若自性,起颠倒见,执幻为实,虚捏幻构,甚为可怪。所以说“根境法中虚捏怪。”《圆觉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公案:使得十二时

有一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心即大明镜,清澈明了,一物不着,还用得着起心用?这分明是逐妄心所转。

所以,赵州说:“汝被十二时辰转,老僧使得十二时辰。”赵州使得十二时辰,赵州心如明镜,对十二时辰明明了了,而无分别执着。更不起心,执着用心。很明显,赵州禅师是见性的。

《佛学大词典》释“执指为月”

执指为月,禅林用语。谓妄执“指头”为“月亮”。月,即月亮,比喻为真实体;指,即指头,比喻为法,乃引示真实之道理。于教化众生之时,须权设各种教法义理,以彰显至极究竟之真实理体,然闇昧之众生往往执着于所权巧假设之教说,以为教说即是真理,而无视于教说所诠指之真实理体;犹如以指头指示月之所在,然迷妄之人未能循指见月,反执着指示月所在之指头。永嘉《证道歌》:“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

《佛学大词典》释“根境识”

根境识,又作根尘识。即有发识取境之作用者,称为根;所缘者,称为境;能缘者,称为识。五根、五境、五识等,称为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等,则称十八界。例如眼识以眼根为所依,色境为其所缘。又如意识以意根为所依,法境则为其所缘。

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释“十八界”

十八界”,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的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虑对境(六尘)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即根、尘、识三者,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不但根、尘、识三者之间各有其界限,根与根之间、尘与尘之间、识与识之间亦各有其界限,如眼根有眼根之界,耳根有耳根之界,乃至眼识有眼识之界,耳识有耳识之界。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耳根以声尘为界……。眼仅能缘色,不能越色而有见;耳仅能缘声,不能越声而有嗅……。色尘以眼根为界,声尘以耳根为界……。眼识必由眼根而发,余根不能;而眼根除发眼识外,亦不能发耳、鼻、舌、身等识,其他根、识亦然,各有其界,故名十八界。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不见一法即如来”:灭却能所,人法双亡,一法不立,心无所住。则见得如来法身。《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空。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就见到佛的法身了,并没有说空。“若见诸相非相”就是不着相,其究竟就是“心无所住”。《金刚经》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着“色”“音声”等相,就是行邪道,着相就“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着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任何的着相,都不能执着,即“心无所住”,方见得如来法身。

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性当体,四相即空,应用自如,自利利人,无有挂碍。所以说“不见一法即如来”。

公案:身缘在路

荷泽神会禅师往见六祖惠能大师,六祖问:“从何所来?”神会答:“无所从来。”六祖又问:“汝不归去?”神会答:“一无所归。”六祖叹说:“汝太茫茫。”神会答:“身缘在路。”

这则公案正是菩萨行者明心见性的典型。

荷泽神会禅师往见六祖惠能大师,六祖问:“从何所来?”神会答:“无所从来。”六祖又问:“汝不归去?”神会答:“一无所归。”

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祖师行化世间,畅佛本怀,代佛宣化,无有行迹。

本则公案重要的是后面两句。六祖叹说:“汝太茫茫。”神会答:“身缘在路。”

观音菩萨随缘赴感,寻声救苦,现无畏相,神通自在。菩萨随缘化现,悲智双运,以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为己任。六祖慈悲,开悟的行者无有人法,容易茫无所为,不现人法相。所以六祖为神会禅师指出,“汝太茫茫”,提示行者不可过于茫无所为。

缘生法不唯佛教所独有,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一切经典无不以此为据,一大藏教无不是说的一个缘。缘是佛教无始无终的生命所在。

神会答:“身缘在路。”神会深契六祖慈悲襟怀,表明自己身在缘路,随缘度众利生,无有迟疑。缘起无始终,色身为缘有。当随缘,消业,培福,惜缘,广结善缘,普度有缘。

“身缘在路”,是一个智者的认知和责任,自信和胆识,清醒和智慧,非独神会一人,十法界众生都是身缘在路,缘成佛道。

“方得名为观自在”:既然一法不立,自性全显,佛性大用,则身同法身如来,自利利人,万法皆如,无有挂碍,无不自在矣。正如《金刚经》曰:“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云“观自在”,即观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如观音菩萨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为观音菩萨的别名。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五灯会元》卷六有云,昔有宿德看《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自生法喜,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处,无不体究,了无所得。转年仲春,忽一日禅房静坐,闻树上黄鹂鸣翠柳,顿然悟入,省却前缘。续前颂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暖百花红,黄莺啼柳上。”

后,又有智圆颂曰:“这汉无来由,不解诸法相。莺啼本无事,春至百花开。”

以是观古来大德禅悟偈语,明其宗旨。则知凡所应用无有碍,方得名为观自在。

同类推荐
  • 风独

    风独

    没有雄心,没有梦想,只希望安安静静生活。可是,貌似由不得自己呢?故事,从一个穿越了的人开始说起。
  • 极道狂龙

    极道狂龙

    做皇帝?没意思,要做就做太上皇,有什么跑腿之事,让皇帝去做。女人?不要很多,三千嫔妃留给皇帝,只取其中极品。莫问天,被人陷害入狱,重见天日之时,召集昔日兄弟,再度掀起黑道风云。热血路上,战各方能人枭雄,收各式极品美女,且看他如何成为令众地下皇帝谈之色变的太上皇。
  • 极品透视神医

    极品透视神医

    美女想治病?好,先把衣服脱了!贪官污吏想治病?不好意思,小爷心情不爽!实习医生华长琪无意间获得透视之瞳,从此步步高升,风生水起,创造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 都市之极品仙官

    都市之极品仙官

    新书《我能横推一切》已经发布,欢迎书友们前往观看。当手握通往地仙界以及仙界的天门之后,江山咸鱼翻身,惊动世间。管你什么仙佛神魔,想要上天得先问过我。好处不拿到手软,一个也比想离开,就是这么霸道。
  • 作家人生记

    作家人生记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天生有着写作天赋的文曲星-孔云,降生在农村。他来到世间是为了中国的文学发展,尽管历尽艰辛,饱受折磨,但他从未放下心中对文学的执念。终于,成立杂志社、创建作家文学奖,之后又组建作家同盟会,实现了寻根文学的复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作家永以模范的人生。本书正是借此来鼓励年轻作家们任劳任怨,为中国的文学发光发热。
热门推荐
  • 想入妃妃:娘子,晚上约

    想入妃妃:娘子,晚上约

    新书推荐《辣女当家:傻夫撩妻成瘾》,欢迎来看喔~~1v1,她身为第一皇商家族的嫡长女,身上肩负的是与叔叔斗智斗勇,维护家族的重任!奈何,这个道路实在坎坷,前后有绊脚石,左右是打都打不走的小绿茶。见她空闲了再来一记勾人心弦的桃花眼……〖小剧场:柳:娘子,晚上约一炮吧!*南宫漾随即将一旁的肉团塞进他的怀里,勾起一抹荡人心魂的笑,幽幽的回道:丑拒!〗
  • 前妻未成年

    前妻未成年

    被爱是幸福,不爱是痛苦,牺牲是无奈。她的优秀被世界承认,可是放到他的面前却毫无意义,她以为自己有了事业,也有家,却不想他的接近只为另一个女人。那样精心的照顾,那温柔的缠绵,原来不过只是逢场作戏,原来明白是要付出惨痛代价!
  • 相顾无言

    相顾无言

    李致远和左诗蓝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一对儿,在青年时候,因为诸多波折另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一直不能明朗化,大学的时候左诗蓝不声不响的离开了李致远;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面向了社会,李致远踏上了为工作奔波的生活,周而复始,然而左诗蓝的突然出现却让李致远心中在亦波澜,经历了太多波折及辛酸,终于俩人走到一起。但是两人的感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来自家庭,来自社会,来自回忆的许多压力让两人承担不起;最终经过互相理解,互相谦让,还是走在了一起步入婚姻殿堂。其实两人之间有爱,再大的苦难都经得起。
  • 隐婚甜爱:总裁的神秘甜妻

    隐婚甜爱:总裁的神秘甜妻

    她有多惨?重生前,男友劈腿,亲人背叛,车祸丧命。重生后,她以为擦亮双眼,灭渣虐渣,从此走上幸福人生。哪知道?她不小心,顺手救了总裁大人。
  • 白色绚彩世界

    白色绚彩世界

    主角居然从现代世界,穿越到魔法世界,怎么回事?
  • TFBOYS你是我的爱

    TFBOYS你是我的爱

    四叶草快进来。三位可爱的女主遇上了三位人气偶像,从许多坎坷之间在一起,却被女配硬生生拆散了。经过女配的挑拨离间,狠毒的心肠中他们又在一起了。(介绍写的不是很好,因为我从来没想过作品的介绍,sorry啊。我觉得我应该写的阔以)
  • 圣羽四少之爱上天使

    圣羽四少之爱上天使

    一个禁忌之名;四个神秘的转校生,她们清纯,性感,妩媚,冶艳,精灵……她们带着乔希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是个局还是意外?随着这几个绝美的转校生的到来,皇家贵族圣羽学院频频掀起大波,怪事连连不断……扬名在外的圣羽四少又将如何面对?
  • 遇见你像蜜糖

    遇见你像蜜糖

    对于小时候的苏觅来说,每天的必备功课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但是长大后的苏觅,每天的必备功课就是“喂豆豆吃饭、哄豆豆睡觉、还有被豆豆打”,哈哈,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 空间正义论:正义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的批判(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正义论:正义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的批判(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正义是当今时代正义理论新的生长点,新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现代都市化运动,空间生产成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对空间正义的本质及其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的详尽论述。
  • 苍瀚大陆

    苍瀚大陆

    学院中的一股清流夜长安,与世无争但是却又处处都有他。且看一群二货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