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14100000058

第58章 五、《永嘉证道歌》浅解(8)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即业障本来空”:了断人法二执,明心见性后,则知业障本空无自性,无形无相,了不可得。所以说“了即业障本来是空。”诚如普贤行法云:“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实相。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由此可知,自性中业障本来空无自性。所以僧肇云:“五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未了应须还宿债”:若未了悟见性,则人法二执尤在,业障未空,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仍须随业受报。《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学大词典》释“业障”有云,业障指业即障。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之修行。所谓五无间业,即:(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恶心出佛身血。《八十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

白话解释:不皈依三宝的外道邪众,知见错解,生诸邪见。固然不达如来心地法门,于无量劫,流转生死。二乘行人,修行精进,证偏真涅槃。但因无大悲心,不能自利利人,是无究竟道心。外道虽具世智辩聪,并未究竟圆顿,不能明心见性,无般若妙慧。纵有方便不达实相。痴汉,孩童,于空拳、指上,执虚为实。诸小根性者,不见佛性,执方便为实相,如执空拳为实,执标月之指为月,在六根对境的幻像中执妄为真。佛性譬如月。佛之言教,如标月之指,须因指望月。如果执着手指为月,而不知指本非月,不过藉指见月而已。此则枉费修行之功,虽修尘沙累劫,亦尽属枉施功行。中下根性之士,于根、境、识十八界法中,识心妄动,为境所转,六根不净,未能通达般若自性,起颠倒见,执幻为实,虚捏幻构,甚为可怪。灭却能所,人法双亡,一法不立,心无所住。则见得如来法身。既然一法不立,自性全显,佛性大用,则身同法身如来,自利利人,万法皆如,无有挂碍,无不自在。了断人法二执,明心见性后,则知业障本空无自性,无形无相,了不可得。若未了悟见性,则人法二执尤在,业障未空,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仍须随业受报。

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第六辑》云:“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非心思口议,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无言,十方如来,依此共证法身佛。”

如本法师著《一华一叶一世界》云:“对境生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怎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狮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主争得瘥。

是说,世间忍饥挨饿者,忽得王者之膳,山珍海味,一应俱全,而生怖畏之心,不敢近前食用。此喻小乘、外道众生,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不二,见性成佛之理不敢承当,难以信受,自弃解脱胜缘。所以说“饥逢王膳不能餐”。

又如久病之人喜得神医扁鹊医王,妙手回春,终于大病痊愈。争得:经过努力而获得。瘥:病愈。此喻宿具善根、大乘种姓之人,遇佛大医王,深信不疑,一悟即入;则八万四千烦恼沉疴,业消智朗,见性成佛;如久病得神医,终于痊愈康复。所以说“病遇医王争得瘥”。

神秀禅师有示众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见性之人,虽处欲界,得禅定现前,般若知见力通达无碍。在欲而无欲,居尘而不染,究竟清净,随缘应化而无染着,纵处三界火宅之中,犹如火中生莲,决定花开见佛。

《维摩诘经》佛道品中说“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有僧问古德:“欲界无禅,大德云何言有禅定?”古德云:“阇梨,只如欲界无禅,自不知禅界无欲。欲知三界,皆因一心所有。经云,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也。”

今文言“知见力”,心既明见佛性,即一切处皆为佛事,何言至欲界?所以说知见力。

鸠摩罗什在陕西西安户县“逍遥园”译场的时候,姚兴仰慕鸠摩罗什悟性卓越无双,唯恐后嗣无人继承。于是,姚兴逼迫鸠摩罗什接受了十名女子。鸠摩罗什为了译经大业,只得忍辱从命。有人对于鸠摩罗什生起轻慢心,也妄想仿效。

鸠摩罗什便招集大众,来到盛满铁针的钵前,他面色凝然说:“如果各位能学我将这一钵的针吞下,就可公学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话,立刻把满钵的铁针吞下,宛如吃饭般轻松。

众僧见罗什有如此异能,都惊得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惭愧。

鸠摩罗什生前,曾经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译经说法未违佛陀本怀,则我身后荼毘,肉舌不会焦烂。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在逍遥园荼毘,灰飞烟灭后,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一代大德生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沉思和缅怀!

故事:积德免灾

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史先生救人急难,贞洁有德免火灾”的故事,读来也颇让人深受感触,受益良多。

河北省献县史先生,为人正直,富裕仁厚,秉性豪爽,不可与卑鄙龌龊的小人相比的。在远乡近邻颇受人敬重。

有一天,史先生外出归家途中,行经一处邻村。看到村中一家,有一对夫妇,正抱着一个男婴,相拥而哭,哭得十分伤心。

史先生了解到,?这户村民家欠了富户人家很多的债,无法偿还,可是富户逼债甚急,要强迫把妻子卖给债主为妾。这对夫妇平时十分相爱,且尚有幼嗷嗷待哺,正要妻离子别,怎能不伤心呢?

史先生了解到详情,出于同情和怜爱之心,慷慨地掏出七十金,交给村民。吩咐用三十金偿清债务,用四十金可以做经商谋生的资本,大可不必卖妻为生了。

这户村民夫妇,对于史先生的大德善行,感激涕零,无以言表,以为是观音菩萨化现,度人急难。就当即留史先生在家中,盛情款待,以略表谢意。

正在吃饱喝足,酒酣耳热之际,这户村民凑近为妻的耳朵,小声吩咐道:“我抱儿子出去,你好生招待史先生过夜吧!”说完,略作交代,并请史先生慢慢吃,自己有事外出。

门外一阵凉风吹进来,史先生消了几分醉意,一眼看到男主人不在家,觉得不便再留,急忙意欲告辞。正要起身时,这位村妇强把他拉住坐下来,并且说:“史先生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大小,真的不知怎样报答您才好,今天天色已晚,如若您不嫌弃奴家贫贱,您就住在我家过夜吧。”说完意欲为史先生宽衣。

面对如此诱惑,史先生不为所动。和颜悦色地答道:“我出钱解救你们的急难,是完全出于无私的同情心,不求报答。你们请我吃喝,我已领受。至于其余,我绝对不能做污人贞洁,有损德行和人格的伤风败俗之事的。”说完又一再好生安慰这家村妇,并且借口说自己身体不适欠安,要回去就医抓药,掉头就走。

半月以后,史先生邻居发生火灾。当时乡村秋收方毕,天旱无雨,家家堆满了干稻草,因此火借风势蔓延,十分迅速。熊熊的大火,快要烧到史先生家的房屋。史先生和家人住在重重的门户的最里间,大户人家是不开后门的,眼看从前门出口直扑进来的大火,全家老小仆人等,急得走头无路,一时无法逃出,哭叫呼救声连成一片。

忽然听到空中有神明之声,说:“史先生仁厚有德,一家除名。”接着,听到轰然一声,房屋后壁向外倒塌,为史先生全家老小打开一条逃生之路,史先生携妻抱子,惊慌中呼叫仆人等一起跨过残墙碎砖奔出屋外,幸免于难。?

这次天火,村中有九人葬身火海,史家老小能转危为安,保全性命,大家认为是他善行的善报。十指所指,神明所视。有人知道是他救人急难、贞洁有德的善行,更认为是他捐金的功德占四成,守德的功德占六成。

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释“欲界”

欲界,三界之一,指有情生存的一种状态。欲界与****、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范围内。此世界的有情以有食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相对于****与无色界之为定心之地,以欲界为散心(散动的平常心)之地,故称欲界散地。《大乘义章》卷十一载,三界分为九地,有所谓欲界五趣地,欲界全体即属九地之最初地。

宋普润法云《翻译名义集》释“般若”

般若,《法界次第》云: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阂,名为智慧。《大论》云: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此生善,故不翻。此六度法,祖引经论以辨其相,共立五义。一,对治。《善戒经》云:谓悭、恶、嗔、怠、乱、痴,是所破之蔽。二,相生。《善戒经》云:谓舍家,持戒,遇辱须忍,忍已精进,精进已调五根,根调故知法界。又《解深密经》云:能为后后引发故,谓诸佛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戒故,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办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三,果报。《善戒经》云:富具色力寿安辩。又《余经》云:施报富,戒报善道,忍报端正,进报神通,禅报生天,智破烦恼。《无著论》云:有二种果,谓未来、现在。未来果者,檀得大福;尸罗得自身具足,谓释梵等;羼提得大伴助大眷属;毗黎耶得果报等不断绝;禅得生身不损坏;般若得诸根猛利,及多诸悦乐,于天人大众中得自在等。现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养,及现法涅槃等。四,互摄者。《弥勒颂》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此檀摄六度也。又《菩提资粮论》云:既为菩萨母,亦为诸佛母,般若波罗蜜,是觉初资粮(觉是菩提,六度是菩提资粮,般若为初耳)。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方便愿智力,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此乃般若摄于六度,初后既尔,中四例知。五,譬喻。《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六分开者,六度通大小,十度唯在大。一往亦通藏通两教,以权立三智故。言十度者,于禅中有愿智力,故开愿度。有神通智,开出力度,根本定,守禅度名。般若中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般若名。什曰:穷智之原故称度。梵音中有母义。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古时印度有位法名为勇施的比丘,犯如来四重根本戒,想自己发露忏悔来清除罪业,得清净心。于是,勇施比丘就把三衣挂在锡杖上,边走边高声唱言:“我犯重罪,谁为我忏?”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鼻鞠多罗。尊者开示,让他参究罪性本空,了不可得。勇施比丘于此豁然大悟,悟无生之理,得见自性,俱足如来十号,即往东方世界,成等正觉,号宝月如来,至于今日。所以说“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志公《十四科颂》云:“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无生”

无生,(术语)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一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止观大意》曰:“众教诸门,大各有四,乃至八万四千不同,莫不并以无生为首。今且从初于无生门遍破诸惑。”《肇论新疏游刃》中曰:“清凉云:若闻无生者,便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但于严土利他不生喜乐,而趣于寂故,成声闻乘也。若闻无生,便知从缘,故无生等,成缘觉乘。若闻无生,便知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即生灭而无生灭,无生灭不碍于生灭。以此灭恶生善,利自利他,成菩萨乘。”《垂裕记》二曰:“无生寂灭,一体异名。”

狮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憧顽皮靻。

诸佛说圆顿大乘法,自在无畏。犹如狮子吼时,无畏自在。所以说“狮子吼,无畏说”。深嗟,即深叹之辞。蒙憧,即非聪慧。顽皮靻,即牛领极粗厚之皮。这里比喻小乘钝根之人,闻于大法,不能领悟,故发其叹伤之辞,深叹其如牛领厚皮不易折服,闻法受持。

大意是,佛说法如狮子吼,自在无畏。我深深惋惜无知懵懂之辈,如粗厚顽硬的牛领厚皮,不易折服起信,闻法受持。

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释“狮子吼”

狮子吼,(喻)佛陀说法,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好像狮子一叫,百兽都降伏一样。

朱芾煌《法相辞典》释“无畏”

无畏,《瑜伽》十五卷十六页云: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杂众、大众、执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懮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音无謇吃,语无怯弱。如是说者,名为无畏。

二解:如四无畏中说。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四无畏”

四无畏,(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凡夫只知犯杀盗淫妄前四重罪业,障于无上涅槃妙心,却不能了知罪本空无自性。然而,于生死界中不能出离的业障凡夫,都是因为妄造淫杀,持犯五戒之根本罪业,沉沦无极而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如具大乘种性,虽处前境,发菩提心,修无生忏,观罪业本空无自性,即能返妄归真,入于道中。此二乘与诸小机众,滞碍于持犯诸律仪事相,住于法执不了,我相仍存。乃不了罪福性空,明见佛性本源,受于般若妙用,则一法不立,全体大现,通达无碍。是“不见如来开秘诀”。

如善财参见婆须蜜女,告善财言:“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下文特举淫教之相以明前事。

白话解释:佛如国王,小乘、外道众生,对见性成佛之理不敢承当,难以信受;比如世间忍饥挨饿者,忽得王者山珍海味之膳而生怖畏之心,不敢食用,自弃解脱胜缘。佛如医王,宿具大乘种姓之人,遇佛大医王,深信不疑,一悟即入,则八万四千烦恼沉疴,业消智朗,见性成佛。见性之人,虽处欲界,得禅定现前,般若知见力通达无碍。在欲而无欲,居尘而不染,究竟清净,随缘应化而无染着,纵处三界火宅之中,犹如火中生莲,决定花开见佛。古时印度有位法名为勇施的比丘,犯如来四重根本戒,悟无生之理,得见自性,成等正觉,至于今日。佛说法如狮子吼,自在无畏。我深深惋惜无知懵懂之辈,如粗厚顽硬的牛领厚皮,不易折服起信,闻法受持。凡夫只知犯杀盗淫妄前四重罪业,障于无上涅槃妙心,却不能了知罪本空无自性。具大乘种性,虽处前境,发菩提心,修无生忏,观罪业本空无自性,即能返妄归真,入于道中。

古德有云:“百花丛林过,片叶不沾身;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蕅益大师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六祖坛经》云:“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六祖坛经》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犯淫杀二戒,都是犯了破五戒的根本重罪。萤光,比喻小乘法,不能破暗。

古时,印度有两位比丘,在山中结庵修行,严持净戒,无有违犯。有一天,一位比丘外出托钵行乞,另一位比丘在庵中修习禅定。坐禅的比丘忽然昏沉就坐着小睡,因而睡着了。一位砍柴的女子偷偷进入庵中违犯净戒,作不净行。比丘醒来后心里非常不愉悦,等同住一庵的比丘回来,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了同寮。这位同寮的比丘听说此事,感到非常愤怒,就跑出去想捉拿住樵女,而追赶不休。出乎意料的是,樵女在被紧追不舍之际,惊慌失措,失足坠入深坑而死。这两位比丘就又更加烦恼,于心不安了。一位比丘无心而犯淫戒,一位比丘无心而犯杀戒,这两位比丘都是我心犯戒的。于是一同到大德优波离尊者那里恳求忏悔,尊者以小乘法为他们解脱罪结,他们心中仍有疑惑,而且更加烦闷,难以解脱。继而转生疑惑,就一起往维摩居士处求乞忏悔。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向维摩居士说明。维摩居士呵斥道,优波离尊者不善观机说法,此二比丘久修大乘。何得以小乘教二比丘修习,将大海比于牛迹?波离尊者的小乘法犹如萤火,光不能破暗。所以说“波离萤光增罪结”。

大意是,佛住世时,有二位比丘独居山中修习禅定,其一外出,其二昏睡。有樵女入,偷作不净行。其出外比丘,归知其情,怒追樵女;女不慎,坠坑而死。优波离尊者以小乘教增其罪业,定二比丘无心犯戒之罪,不通忏悔,其智慧小如萤火。

宋·普润法云《翻译名义集》释“比丘”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着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优波离尊者以小乘法,为二比丘解脱罪结,二比丘久修大乘,法不对机,旧惑难释,反而又生新疑,不得解脱,罪未忏除。今维摩大士说性空无相法门之理,教二比丘修大乘忏法,观此罪性,不在心内,不在心外,不在心中间,前际不去,后际不来,中间不住,三际推求,穷罪性本空,无有自性,了不可得。时二比丘,疑惑顿除,悟实相理。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说“犹如赫日销霜雪”。维摩大士说法对机,犹如赫赫炎日当空,霜雪烟消云散,了然无影无踪。是故“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宋普济《五灯会元》关于“维摩大士”有云,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文殊曰:“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不思议,即不可以心思揣度,不可以言语论议,欲辩忘言,心思路绝。经云:“假使满世界,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到此须有悟心,非世智辨聪所能解,方明一乘圆顿法门之解脱功德。言其解脱力,即一切众生,良由心生执着,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顿悟,明心见性,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即得不可思议之般若妙用,具解脱一切烦恼之力。既证此法,则妙用如恒河沙之数,无有穷尽。所以说“妙用恒沙也无极”。

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释“不思议”

不思议者,超过寻思言语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

《佛学大词典》释“不可思议”

(一)又作不思议、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谓,世界、众生、龙、佛土境界为四不可思议者。《大宝积经》卷八十六等亦举出:业、龙、禅、佛等四种境界为不可思议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则举出:众生多少(众生无增无减)、业果报(一切差别由业力而生)、坐禅人力(由禅定之力而现神通)、诸龙力(龙之一滴水,则可降大雨)、诸佛力(佛陀圆满成就十力)等五种不可思议。

另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佛不可思议法品”之载,诸佛有刹土、净愿、种姓、出世、法身、音声、智慧、神力自在、无碍住、解脱等十种不可思议。同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亦载菩萨之十种不可思议。此系说明诸佛、菩萨之解脱、智慧、神力等,乃言语思虑所不能及者。复次,《华严经》与《维摩经》称为不思议解脱经,阿弥陀佛称为不可思议光如来,菩萨称为不思议慧菩萨、难思议菩萨等,皆为其例。

(二)唐代僧。为新罗国零妙寺(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为善无畏之弟子。唐开元(713~741)末年撰《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世称不思议疏。其余事迹不详。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释“恒河沙”

(譬喻)略称恒沙。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智度论》七曰:“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

见性的行者,堪受人天供养。出家者,现大丈夫之相,非将相所能为。身心出家,安心道中。于诸佛说经论,尽能通达无碍,如法说教,代佛宣化;而其世间衣食资用全缺,信众应如法供养,广植福田,岂敢推辞。古德云:“道德不修,衣食斯费。”即其谓也。所言四事供养:一衣服,二卧具,三饮食,四医药。对此四事供养,出家僧众于诸教中皆须起惭愧之心,才能受用。现今的出家大德,证得般若实相,悲智双运,普利人天,广度有情,堪为人天师范,岂止受用四事,假使供养万两黄金,也可以如法受用。

典故:舍财求福

佛法中,不乏有发供养心,修解脱道的佛教典故,教化学人去除贪嗔痴,一心舍财求福,长养法身慧命。

佛住世时,在舍卫国中,住着长者夫妇二人,老俩口安分守己,勤俭度日,虽然不算富有,但也和乐安康,遗憾的是老来仍然膝下五子。

他们虔诚信佛,常常诵持观世音菩萨圣号。可喜的是,终于有一天,他的妻子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老俩口非常高兴。十个怀胎,一朝产子。老俩口终于老来得子,小宝贝活泼可爱,有时也嬉笑哭闹,给家庭平添了好多喜气和生机。孩子取名金财。

但是奇怪的是,小金财胖嘟嘟的双手一直总是十指交缠,紧握不分。

有一天,老俩口小心翼翼地轻轻分开他的十指,扳开双手,让老俩口十分惊讶的是,看到小金财的两只小手掌中紧紧握着的竟然是两枚金光灿灿的金币!

这种奇怪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家中一个新生的小孩身上,让夫妇俩目瞪口呆。

小金财的妈妈从小金财的手中取走了这两枚金币,小心地收藏好。但是,片刻之后,小金财的两手又紧握在了一起。每当老俩口分开小金财的双手,就会发现又有两枚小金币来到了小金财手中。老俩口又小心地取走两枚金币,再小心地收藏好。金贝越积越多。

如此往复多次,让长者夫妻惊喜不已,而百思不得其解。毫无疑问,小金财的出世,就为老俩口带来了财喜。

小金财出世还没满月,家里的金币已经积累了很多。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转眼间,小金财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长成了一个比父亲还高半头的眉清目秀的小伙子。

有一天,金财去舍卫国城中听佛说法,觉得自己就应该出家修道成佛。金财和父母说明心意后,父母看着长成小伙子的善财,心生不舍之心。但是一想起金财不断生出金币的双手,怀疑金财恐非凡人,俗世难以久留。在金财三番五次提出要出家的请求后,老俩口还是同意了。

金财加入到了佛的僧团,剃除须发、着坏色艺,依教奉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出家人,追随佛陀学佛,取法名善财。

求戒时,善财逐一向各位师兄顶礼。每次顶礼,双手着地反掌起身后,地上都留有两枚金光灿灿的金币,让同修们惊奇不已。善财比丘善修苦行,奉行戒律,道行精进。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次,佛陀聚众说法,阿难当着在会的千二百五十圣众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无上智慧的佛陀,善财比丘的双手中为什么会不断生出金币?”

佛陀微笑着解答道:“距今五百亿年,有一尊毗婆尸佛,常常率众弟子四处游化说法。有一天,僧团和随众数千余人到了一个恒河边小国,那里住着一个穷得衣不遮体的砍财翁,生活十分困窘。这一天,他在菜市口卖柴,卖得两枚金币,归途中,恰好有缘见到毗婆尸佛正在一处树林中领众禅坐,十分欢喜。于是就在一块空隙处随众打坐,听佛说法。顿感人生无常苦短,生起清净信心,发心学佛修道。于是他忘却了面临的饥寒和生活的困窘,将两枚金币供养给毗婆尸佛,所以在随后的这五百亿年中,一直有金币源源不断地从善财比丘的掌中生出来。当时的穷苦砍财翁,就是现在的善财比丘的前世。”

《佛学大词典》释“供养”

供养,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盖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密教则有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之说,并有供养仪轨(供养法式)之制定。初时甚而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称塔供养,至后世,一般对死者亦行塔供养,亦有以其他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

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一)二种供养,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之说,有:(1)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正法,或广或略。(2)财供养,指饮食等四事供养。据《大日经供养法疏》说,有:(1)理供养,指以证入真实之理为供养。(2)事供养,指供养香花等。(二)三种供养,据《普贤行愿品疏》之说,有:(1)财供养,指供以世间之财宝、香花等之供养。(2)法供养,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观行供养,指行周遍含融观、事事无碍观等华严观行供养。《十地经论》卷三说,有:(1)利养供养,指衣服、卧具等。(2)恭敬供养,指香花、幡盖等。(3)行供养,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养。(三)三业供养,《法华文句》卷三之一载,有身、口、意三业供养,即:(1)身业供养,身至诚礼敬诸佛菩萨。(2)口业供养,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3)意业供养,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庄严。(四)四种供养,(1)据《大日经义释》卷十一之说,有香花、合掌、慈悲、运心等四种供养。(2)据《理趣释卷下》之说,有菩提心供养、资粮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等四种瑜伽教之供养。(五)四事供养,(1)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之说,有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等四种供养。(2)据《无量寿经》卷下之说,有悬缯、燃灯、散花、烧香等四种供养。(3)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之说,有饮食、衣服、汤药、房舍等四种供养。(六)五种供养,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之说,有涂香(持戒)、花鬘(布施)、烧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等五种供养;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七)十种供养,据《法华经法师品》之说,有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十种供养。

另据大藏法数之说,将缯盖、幢幡合并为幡盖,而加入合掌,成为十供养。若据《菩萨地持经》卷七所举之十种,则为:身供养、支提供养、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他作供养、财物供养、胜供养、不染污供养、至处道供养等。

此外,佛前之供物称佛供,神前之供物称神供。供养梵天、帝释天、功德欢喜天等,则称供天或天供。供于亡者,称追善供养。专供饿鬼者,称饿鬼供养。庆祝佛像开光者,称开眼供养。供养经者,称开题供养,又称经供养、一切经供养、书写供养,如书写《维摩经》而供养之,称维摩经供养。叩钟庆祝者,称钟供养。又就佛法僧三宝而言,供养佛,称佛供养、供佛;供养法,称法供养、行供养;供养僧,称僧供养、僧供。其中,招请百僧,设斋以供养者,称百僧供养、百僧供;招请千僧,设斋以供养者,称千僧供养,或称千僧斋、千僧供、千僧会;传说此种供养之功德无量。又供养之施主,称供养主。供养众僧,亦称供众、供赡。记载供养意义之讽诵文,称供养文。为供养求福所造之佛像,称供养佛。以灯明供养佛像、塔庙,则称供灯。于日本,在书写经典之后,以之供养、宣讲,称为供讲。

朱芾煌《法相辞典》释“供养”

供养,《大毗婆沙论》二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供养?答:此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财供养者:问:财供养、以何为自性?有作是说: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卽所舍财、是此自性。有余师说:能供养者,身语二业、是此自性。或有说者,卽能发彼心心所法,是此自性。复有说者,受者受已,诸根大种及余造色,皆得增长,是此自性。评曰:应作是说:若所舍财,若能舍者身语二业,若能发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诸根大种造色增长,皆此自性。如是财供养,总用五蕴以为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财供养?财供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供养义。此以财为初故,名财供养。若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受者受已,身心增益;如是名施,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受者受已,身心损减;如是名施,不名供养。若为损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已,或由神通,或由咒药,或由福力,身心增盛;此虽非施,而名供养。若为损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已,身心损减;此不名施,亦非供养。问:此财供养、在何处有?答:唯在欲界,非色无色。唯在四趣;非捺落迦。问:此财供养、谁设谁受?有作是说:傍生趣设,唯傍生趣受。乃至天趣设,唯天趣受。有余师说:傍生趣设,唯傍生受。鬼趣设,二趣受。人趣设,三趣受。天趣设,四趣受。下不及上,上及下故。评曰:应作是说:四趣皆能展转供养。问:施设论说:天欲食时,取空宝器,以衣覆上,而置座前,经须臾顷,随其福力,粗妙饮食,自然盈满。既尔;如何受他供养?答:虽不受他饮食供养;而有受余香华资具。法供养者:问:法供养、以何为自性?有作是说:以说法者语为自性。有余师说:以语所起名为自性。或有说者,以能发语心心所法,为其自性。复有说者,受者闻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以为自性。评曰:应作是说:若说法者语,若能发语心心所法,若受者闻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皆此自性。如是法供养,总用五蕴以为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法供养?法供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供养义。此以法为初故,名法供养。若为饶益故,为他说法;他闻法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如是名施,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为他说法;他闻法已,不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如是名施,不名供养,若为损害故,说讥刺他法;他闻是已,住正忆念,欢喜忍受,不数其过,生未曾有善巧觉慧;此虽非施,而名供养。若为损害故,说讥刺他法;他闻是已,发恚恨心,不生未曾有善巧觉慧;此不名施,亦非供养。问:此法供养、在何处有?答:此法供养、在欲****;非无色界。五趣皆有。地狱有者:如慈授子,生地狱中,谓是浴室。见诸苦具,便说颂言:尝闻世间受苦乐,非我非他之所作。受诸苦乐皆缘身;身若灭无谁复受。时彼地狱无量众生、闻此颂已;脱地狱苦;从彼命终,生天受乐。傍生有者:如迦宾折罗鸟、自修梵行,为他说法。鬼趣有者:如法受鬼母,为诸鬼子,说是颂言:默然汝上胜,默然汝井宿。我得见谛时,亦当令汝见。人趣有者:如今现见。天趣有者:欲界天中,如补处慈尊、为诸天说法。****天中,如手天子来白佛言:如此世尊、四众围绕,为说正法,闻已奉行。我闻法已;还无热天,为彼诸天说法亦尔。问:此法供养、谁设谁受?有作是说:地狱趣设,唯地狱趣受。乃至唯天趣设;唯天趣受。有余师说:地狱趣设,唯地狱趣受。傍生趣设,二趣受。鬼趣设,三趣受。人趣设,四趣受。天趣设,五趣受。评曰:应作是说:五趣皆能展转供养。

二解《集异门论》二卷六页云:供养云何?答:供养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财供养云何?答:以可意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于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随惠施;能弃能舍,能遍弃舍,是谓财供养。法供养云何?答:以素怛缆,或毗奈耶。或阿毗达磨,或亲教语,或轨范语,或传授藏,或余随一可信者语,于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随惠施;能弃能舍,能遍弃舍。是谓法供养。如是二种、总名供养。

三解《发智论》二卷一页云:云何供养?答:此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

《佛学大词典》释“四事供养”

四事供养,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须经常以四事供养一切诸佛。又据盂兰盆经疏卷上载,每年于僧自恣之日,以四事供养佛、法、僧三宝。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粉骨碎身”,即为法恩碎其身粉其骨。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粉骨碎身”条云,粉骨者,如常啼菩萨于香城学般若时。《大品般若菩萨陀波仑品》曰:“常啼既得法已,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

碎身即舍身,据《佛学大词典》“雪山大士”条载,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属于佛陀著名本生谭之一。又称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略称雪童。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所以说“一句了然超百亿”。

此外,与此本生故事类似者,有善面王本生谭。据《撰集百缘经》卷四载,释尊过去世为善面王,尝舍身于帝释天所化现之罗刹,乃为求一偈:“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能离恩爱者,永断无怖畏。”有关舍身求偈之地点,依据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仗那国条所载,该国之醯罗山即释尊舍身故址,即今日印度苏瓦特以南,普尼尔溪谷附近。亦即高僧法颢传中所称之宿呵多国境内。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即使粉身碎骨,也未足以酬报此顿悟法门的殊胜功德,一句明心见性的法语,即可了生脱死,超越百千万亿大劫的修持。

《佛学大词典》释“常啼菩萨”

常啼菩萨,常啼,梵名音译萨陀波伦菩萨。又作普慈菩萨、常悲菩萨。乃《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所说之菩萨。此菩萨得称为常啼者,有诸种说法:或谓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苦恼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然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或以幼时喜啼而得名。此菩萨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罗蜜之行。据《道行般若经》卷九“萨陀波伦菩萨品”载,此菩萨于梦中闻东方有般若波罗蜜之大法,为求法乃向东行,途经魔所乐国,为供养其师乃卖身,遂过二万里到达揵陀越国,见昙无竭菩萨而得其法。其中,揵陀越指北印度健驮罗,又大毗婆沙论编纂以前,般若流行于健驮罗地方,以此事实推究,萨陀波伦菩萨可能是真实之人物,于当时从遥远之印度西方来健驮罗求般若波罗蜜之法。又以此菩萨为利益众生,积难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罗蜜,而被列为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

白话解释:佛住世时,有二位比丘无心犯淫杀大戒,优波离尊者以小乘教增其罪业,不通忏悔,其智慧小如萤火。今维摩大士为二比丘说罪业性空无相之法,教修大乘忏法,犹如赫赫炎日当空,罪业如霜雪烟消云散,时二比丘,疑惑顿除,悟实相理。一乘圆顿法门之解脱功德不可思议,其妙用如恒河沙之数,无有穷尽。见性的行者,堪受人天供养,岂敢推辞。现今的出家大德,证得般若实相,广度有情,堪为人天师范,岂止受用四事,假使供养万两黄金,也可以如法受用。即使粉身碎骨,也未足以酬报此顿悟法门的殊胜功德,一句明心见性的法语,即可了生脱死,超越百千万亿大劫的修持。

慧海禅师云:“见性之人,如日照霜雪,慧日能消除。又如积草如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即可燃尽,业障如草,智慧如火。”

如本法师著《顿悟法语》云:“饥来吃饭困来眠,行住坐卧了无痕;心空境寂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同类推荐
  • 都市见侦

    都市见侦

    他有一双金色深邃的眼睛,他的眼睛可以看透你的心灵,没有什么事情能盲得过他那双眼睛可他从来都不去窥视她的内心,因为她是他最爱的人他深邃的金色的眼睛,让他成就了这家侦探社冠以她和他的名字的侦探社“墨璇侦探社”
  • 职业负心汉

    职业负心汉

    职业:负心汉,性别:男,要求:美女雇主,能力:能打架会暖床。秦浪的这份简历,言简意赅,一片赤诚,这么个大好青年此时却欲哭无泪!救了你一命,这丫头不感恩戴德,反而处处刁难!百年修得共枕眠,纯粹扯淡!眠了之后就是无尽的报复,当苦力,做保镖,关键时候还要主动去挨揍!但风水轮流转,他早晚会连本带利讨回来……
  • 我和校花有个约会

    我和校花有个约会

    一天晚上,撸管时YY已久的校花妹妹约我去小花园……要知道,作为全校男性心中的女神,她从未表露过对任何男性的亲近,这次我居然中了大奖?!遇到这种好事,像我这种饥渴已久,有便宜就占的王八蛋能不做点什么?经历过一段悲催的辍学往事之后,我告别了混混生涯,重新回到高中。面对青春期的各种诱惑,我能否保住我的两个校花女友?
  • 天极神豪

    天极神豪

    天极神豪:古飞凡,顶级土豪,他一直都在寻找通往无极神豪的路!
  • 我的总裁女友

    我的总裁女友

    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这个泥潭谁都可以进,却不是谁都可以离开。徐晓峰,曾经作为国际杀手组织的王牌杀手,隐姓埋名,身藏芸芸众生之中,做着一个无忧无虑的小保安,却阴差阳错的介入到一场集团内部的商业纷争,成为了集团继承人华芊芊的冒牌男友……
热门推荐
  • 冠绝天下:腹黑魔君滚下榻

    冠绝天下:腹黑魔君滚下榻

    她是北鸾帝国人人皆知的丑女、废材一碗毒药,再度睁看双眼,迎来的是来自21世纪的杀手女皇丑女?废材?对不起,她的字典中没有这些名词,当她遇上腹黑无比的他,会如何呢?
  • 一偷钟情:无良小妻来报道

    一偷钟情:无良小妻来报道

    传闻顾氏大少爷x无能,就算身在花丛中也能够坐怀不乱。结婚前,柳依依想着各种办法缠着顾景行。“老公,夜已深啦,是不是该行夫妻大礼了?”柳依依眨眼,强行送去两个秋波。“……我可不记得娶过你这样毫无姿色的老婆。”结婚之后,某女三天见不到一次面。“那个谁谁,我现在在俄罗斯看阅兵,一个月之后回去,自己玩啊,乖~”顾大少爷俊脸一黑,把手机摔成了几大块。反了她了!“抓她回来,让她知道知道,什么叫做欠!收!拾!”
  • 第一首富

    第一首富

    一场车祸,杨天意外穿越成皇子殿下,李礼。没关系,就算穿越在古代,本殿下也会活得风生水起,完成从小的梦想,向第一首富出发。造纸术,美味小吃,全国连锁店……先赚它个一亿两黄金。(小说纯属瞎编,看看笑笑就好,谢谢!)
  • 梦里花开之情香弥漫

    梦里花开之情香弥漫

    若当年华非似锦,若当青春已不在,若当爱情已随风,若当时间已忘却,若当记忆已停留,也许,你还是记得素锦年华的那一段往事,记得繁花满肩时与心上人的携手漫步在余晖中,记得你们争吵时留下的心疼的泪水。那时的爱情的波澜,最后也不过只是池塘里的一圈圈荡起的涟漪,最终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平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锦衣卫到武林至尊

    从锦衣卫到武林至尊

    穿越古代成为一名世袭的小小锦衣卫,时值大夏朝动荡,奸臣宦官当道,江湖门派割据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命如草芥。在这个乱世当中,想要活下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只有一条路!穿上飞鱼服,手握绣春刀!“你东西厂不敢抓的人,我锦衣卫来抓,你东西厂不敢办的事,我锦衣卫来办!”“朝堂腐败,那我就扫清朝堂;江湖桀骜,那我就厘清江湖!”“我要锦衣卫驾贴所到之处,无论江湖朝堂,都闻风丧胆!”ps:添加一个群号码,锦衣卫-北镇抚司:832552792
  • 当时我害怕极了

    当时我害怕极了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宋问的那天,黑影抖了三抖,深吸了一口气,颤抖着说道:当时,我害怕极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神

    幻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知道,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齐聚在幻神手中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r
  • 殤神纪

    殤神纪

    公元24世纪,神秘组织不惜一切代价违反宇宙定律,擅自改造生命体。在一次危险的试验过后,欧阳逸飞死而复生,突破束缚。千钧一发之际,欧阳逸飞坠入裂谷,竟险中生还。在休养期间,发现裂谷中蕴藏着毁天灭地的自然能量。此时,外边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