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12900000022

第22章 职业和职业病(2)

正月初八,当我在昌耀的病榻前与他相拥而别,两个人的眼里都盈满了泪水。我不愿让他看到我的眼泪,扭过头只用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背部,转身离去便再也没有回头。我知道这是永别,泪眼模糊,整个世界都失去清晰,下楼时泪水随着阶梯一层层坠落,胸中顿有一种空失,也感到自己从未有过的软弱。

没有侥幸,昌耀过早地离去了,消息突如其来,他选择的死亡方式也令人震惊。就在他去世的同一天,我收到了昌耀叮嘱寄给我的诗--《一十一朵红玫瑰》。其诗是他死前八天所写,是病榻之上的绝笔。诗写给一位滨海女子,她飞往北漠看望垂死的长者,临别前送他一束火红的玫瑰。诗人有感而发--“姑娘啊,火红的一束玫瑰为何端只一十一支/姑娘说,这象征我对你的敬重原是一心一意”。然而一天过后,他的病情骤然恶化,自姑娘走后他就觉出求生无望,正如诗中所言:“姑娘姑娘我每存活一分钟都万分痛苦/何况死神说只要听话他就会给我长眠”,“三天过后一十一枝玫瑰全部垂首默立/一位滨海女子为北漠长者在悄声饮泣”。诗人在诗中难掩透彻的哀伤和对美以及纯净高洁的依依难舍,病体的疼痛难捱,生离死别的精神创伤,让他收藏起叹息,充作服药的杯具。当他感到痛苦的时空已被压缩为失去厚度的“薄片”,他记起一句印度幸福鸟的咒语--“长眠就是幸福”,面对垂首的玫瑰,“每存活一分钟都万分痛苦”的时日,他只能让自己像冰河一样坼裂,难以割舍也只能割舍。面对死亡,昌耀是坚韧的,同时也是软弱的,他选择这样的死亡方式,是一种解脱。他安息了,他走出病痛,去体验那种鹰翔时的快感,他走出爱恋、痛苦和沉郁,去领略“灵魂从肉体被撕裂时的痛快、轻松”;他走出愤怒、懦弱、偏执和怨恨,去实践“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然而,对于昌耀来说,“肉体只是生命的物质形式。只是人的诸种形体之一”。用里尔克的话说:如果不是把死看作绝灭,而是想象为一个彻底的无与伦比的强度,只有从死才有可能透彻地判断爱。诗人逝去了,尽管他的心脏失血,四体、五官已化为灰烬,可他仍活在诗歌里,仍如躺倒的河床,“向寂静的地球低语:我流动着/向闪亮的水说:我存在”。

在诗坛,昌耀是广受推重的诗人。诗人们,尤其是青年诗人去青海,看望昌耀是一种必然的事情。而探望者每每都会写出文章见诸于报刊。我在文章中曾这样评价昌耀:他是用汉语写作最好的诗人之一,和世界上一流诗人相比,他的作品也不逊色。去年年底,受中国诗歌学会委托,作为评委,由我执笔为《昌耀的诗》写授奖辞,我也曾这样写道:昌耀对于诗坛而言,是个独特的现象。当诸多的诗人在诗潮中随波逐流,他却卓然独立于高原之上,以雄奇、高邈、博大、精微,塑造了自己的诗歌品格。他的长诗《慈航》是他诗歌高原的骨架,以爱与良知展现了对生命与灵魂的拯救,体验了“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他的多数诗章,都在苦难的摧折与生命的强劲、盛大中,形成了艺术的深度表达与完善;他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诗歌意义上的高原,在他的诗中,大地与大地所繁衍的一切,那些原生性的品属已与语言、心灵融于一体。他,是大西北无数生命的灵魂,让我们感知精神的能量、倾听穿透时空的声音,以及经验与超验,有如“空谷足音”,充满了魅惑。

昌耀是个地域性极强的诗人。自然,我并不认为地域性强就是囿于地域范围之内的诗人,恰恰相反,只有深深植根于土地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有世界上声名远播的作家,作品的语境竟未超出其住址25里的范围外。亦有急于“和世界接轨”的诗人痛苦地发现,即使国外的汉学家也认为,没有汉民族的魂魄和自己的语码,是无法走向世界的。读昌耀的诗,我们会领会到他不是任何艺术观念的追随者,他的诗既有古典的优雅,又颇具现代意味,让我想到其诗由想象控制的抒情因素,深入事物内部的象征品格,恰到好处的意象,出人意料的并置,以及反讽、带一点儿小小恶作剧式的幽默。昌耀就是昌耀,他以虔诚、苛刻的我行我素完成了自己,以“仅有的”不容模拟的姿态竖起了诗的丰碑。而这些,所体现的恰恰是一个大诗人的特征。

在昌耀的诗中,青海的高车正“从地平线渐次隆起”,并摇撼着远去,有如巨人之轶诗;斑驳的岩原上,瘦马落下的蹄足,“沉重有如恋人之咯血”;他看见大山绝壁推开一扇窗洞,“像夜的樱桃小口,要对我说些什么/蓦地又沉默不语了”;而齿食的骒马则“以审度的神态朝我睨视”;那作为“青藏高原形体”的河床,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坚实、宽厚、壮阔,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胸襟”;而在黄沙罡风的野地,只有一粒一粒骆驼的粪便,“在隆冬之夜保存满含硝石气味的蓝色火种”;他在纸上列出一百头雄牛的一百九十九只犄角,让号手握持那只折断的角号呜呜呼奏,“一百头雄牛低悬的睾丸阴囊投影大地”,垂布天宇,感知“一百种雄性荷尔蒙穆穆地渗透了泥土/血酒一样悲壮”;他呼唤的笔下淘金者的生涯:“啊,雄性攻击!/啊,利器!啊,锐角!/啊,山野!/啊,黄金之路!/啊,彪形大汉!”他描述颤栗的软体,爱的撞击,“破碎的火星堕入无穷的坠失/如殒命的飞鸽/如一条河、一次流血、一棵树/遥远如同再生”……

不必一一列举他的诗行了。一个心胸博大、宽阔的人,以多茧的手拼读大河砰然的轰鸣、从胸腔呼唤起摇撼的风涛;一个崇尚雄性美,躯体充盈着醇厚多汁的深情挚爱的人,在彤云垂天处,超拔如同雪峰的山脊,柔弱似甜蜜俯首的羔羊。

可现实生存中的昌耀却是懦弱而又偏执的。人们诧异,令人如此震撼且折服的诗怎么会出自如此“卑微者”之手?似乎诗文常常不如其人,让人想起大谈悲观哲学的叔本华,却是衣食十分考究的享乐者,也让人想起卡夫卡那位循规蹈矩的小职员,以及作为图书馆员的盲者博尔赫斯,想起诗人、作家的双重性格和多重性格。

初见昌耀的人都会感到他言语的吝啬和木讷。他拒绝应酬,不想见人,据说只因为他“不会说话”。其实,他从未掩饰过自己的懦弱,而把自己硬扮成一个强者。还在湘西军政干校当学员时,13岁的昌耀因自小怕鬼不敢起夜而常常尿床,便被部队退回中学继续读书。他说他从小就是个爱哭的孩子,无论恐吓或哄逗作用都不大,非要哭到忘记了哭的原因而觉得无聊时才逐渐降低声调,哽咽着慢慢休止。然而他哭时因被哄骗怕鬼而不敢看门外,只是盯着油盏中燃亮的灯火,渐渐地,他发现灯火透过眼中的泪水而折射出许多光束,像芒刺、像花朵在双眼的闭合中变幻不定,忽明忽暗、忽大忽小,美丽异常,他便被这火的精灵迷住了。看来昌耀孩童时就是一个美的敏感者,那粒灯火早在幼年便在他心中埋下了诗的种子。昌耀认为哭是一种感情的发泄,孩子的眼泪是纯洁的,这让我想到他在谈诗时曾讲道“创作是类似痛与哭的联动关系”,是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只有葆有孩童的纯真和哲人的智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我也曾想,昌耀的懦弱亦和他早年的境遇有关。一个被关在深宅大院里的地主的后裔,年轻的男主人们长年浪迹江湖,只留下两位年轻的女主人留守空堡,岂不空落和寂寞?昌耀幼年的记忆里,也只留下火焰岗佛寺那悠缓飘荡的早晚钟声的落寞,以及一位夫人牵着他的小手,攀登红漆楼梯的情景。而给他心灵留下深深惊骇的,是村里小学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个骑马的男子来到教室,揪出他的仇人,十几响枪声过后,被揪去的男子已躺在血泊之中。报仇者又在教室的门框上留下一痕血手印,致使他每次上学看那手印都惊魂不定,十分恐惧。乃至于后来看到家中悬挂的四叔的照片,那涂红的双颊常常让他想到鲜血,望而生畏。

昌耀早年丧母。他的父亲曾在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里当过指导员,而后去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可在解放战争中,却以“地主不能革地主的命”为由,从豫东军分区作战科任上逃回了老家。湖南解放后他父亲去北京公安局自首,判刑两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兴凯湖船上作业时落水亡故,大抵是有意寻求一死。他的大伯王其梅曾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与者,“文化大革命”中以西藏自治区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受迫害身亡。至于昌耀自己,因在《青海湖》杂志1957年第八期发表的两首《林中试笛》,成了“右派”,在22年中成为劳改营的囚徒。

我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昌耀于1951年赴朝鲜作战,在“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在元山身负重伤,尔后在河北荣军中学完成高中学业,怀着满腔热情报名参加大西北开发,不想两年后竟成了阶下囚。这是历史的嘲弄。

对此,他还能说些什么?他怎能不木讷,又能说些什么,又敢说些什么?他只能眼望山原,心猿意马。在昏黑的土屋里,在疲惫的劳作之后,他揣摩落在桌布上的影迹,既存在而又难以捕捉;他蹲在牛胯下绝望地醒悟,饥饿的年代已不可能得到期望吮嘬的奶汁;他看到一只白须翁仲立在坟场泥淖,感觉那开裂的指爪已迫近他单薄的马甲;他感叹山腰被遗弃的土高炉,铁矿石的堆积已被无情的风雨化作齑粉;他牵着跛马,趱行在万山的通衢;他记得夏日牛虻的肆虐,那黑色的飞阵啸吼着越过草莽,将逃生的马驹逐下万丈悬崖;他也记得飞雪自高天驾临的气概,刹那间便让天地失去生命的浓绿……然而,面对苦难,诗人却能超越苦难,他执拗的脚步踏破了生命与荒原间的壁垒。他在凶年饥饿的恍惚之中,竟想到谁的口吻暖似樱桃,吹亮了他胸中的火种;他为马的沉默而感动,遐想着马驹涉水,甩着尾翼,为自己美润的倒影而有所矜持;甚至当他蜷缩在山地间的陶器作坊,转动钧盘,也将美的寄托赋予了一只只泥盆;他在冰山雪岭剥取岩芯的石棉,心底都为破损的希冀纺出补织的韧丝;他易于伤感,泪眼迷蒙,叹息人们对于泪水讳莫如深;他曾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山野的民族,欣喜地成为北国天骄的赘婿;他重温高山草甸民风之拙朴,让自己享有另一层蜜意柔情;即使身为囚徒,他仍能在抑郁和苦难中,赞美泥土、赞美阳光、赞美生活的不朽。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霍桑的《地球燔祭》,这部寓言称人类将来的某一天,会对越来越纷繁的历史堆积感到厌倦,最终决定毁掉一切。当这天到来,魔鬼却对主持人说,他忘记了往火里丢一样根本的东西--人的心脏,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只是烧掉一种形式的东西。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使人心是罪恶的根源,但人心也是向真、向善、向美的根源,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但心灵却无法被囚禁。而昌耀也在一首《燔祭》的诗中,感叹痛苦生性孱弱,而恐惧是人的本性;“理解了魔王也就理解了上帝”,“神已失踪,钟声回到青铜,流水导向泉眼”,这种透彻和本源性的回归,已趋澄明之境。

其实,昌耀是个本质抑郁而天性活泼的诗人。他的遭际与命运让其心存郁结之气,而他活泼的天性又让被撕裂的肉体透出灵魂的光亮。纵然,他表相的木讷是其多年的境遇所形成,而沉默寡言也是对自身的保护,更是一种神光内敛的气质。或许是所蒙受的苦难太多,他常常把自己罩在警觉的外壳里,提防着伤害,如同柔软的生命需要坚硬的壳甲。他是偏执的,只因为卖烟者买一搭一,便愤而退货,从此不再吸烟。文联的领导去探望病人,错敲开了他的门,笑着说那就看看你吧,他却因不是看他,错认了门就不要对方进门,拒不让路。朋友寄他一张圣诞贺卡,上面写着:“淡淡的记得/或是淡淡的遗忘/都是美的”,而他回一张贺卡,却写着“浓浓的想/或者浓浓的恨/反正都是爱”……或许,他的偏执对人也曾有过伤害,可我们要理解诗人,假如他只能循规蹈矩,缺乏个性,又怎么能进入创造。就艺术而言,偏执就是创造力的代称。昌耀是活泼的,他是个爱动的人。在节日的西宁,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穿摄影背心,头戴一顶太阳帽的人奔前抢后,频频按动相机的快门,那便是昌耀。他一度骑车在古原旅行,曾想骑自行车周游全国,并说骑车来北京看我。他研究宗教,问朋友知道净身中什么是大净、小净么?以此吊起朋友的胃口,他却悄声地说:“我不告诉你!”作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西宾馆开幕那天,正巧是我的生日,电子屏幕上打出祝贺的语句,一些朋友来我的房间喝酒,昌耀竟破天荒地唱了一首湖南情歌,让熟识者都感到惊异……

与浅表的印象相反,昌耀是个感情异常丰富,感觉敏锐,渴望爱和被爱,对爱情有着极细微体验的人。还是在身为囚徒的日子里,在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祁连山下,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他便呼唤“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长满菌斑”,那从空气摄取养料、由阳光提取钙质的爱情如夜色一样羞涩,呼唤那夜中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昌耀的长诗《慈航》,用他的话说,便是一部行动的情书。荒原是不朽的,暗夜是不朽的,不朽的还有疼痛的声音、良知和爱的繁衍与生殖。那是脱去垢辱的黑衣,让女性的轻风吹拂遍体流血的伤口的时日,那个以手背遮羞的土伯特处女,解下袍襟的荷包,为他献出了护身的香草。

那位土伯特老人临终之际,召集爱女和家族,留下遗言:你们当和睦共处,他是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兄弟,是我的朋友和儿子。是的,这弃绝姓氏的部族,不留墓冢的属群,那些占有马背、敬畏鱼虫、酷爱酒瓶、围着篝火群舞的人,那些猛兽的征服者,大自然宠幸的自由民,是囚徒昌耀追随的偶像,是众神!而初遇的爱情是那样新颖和美好,他看到少女忽闪的睫毛如同稞麦含笑的芒针,于裸原邂逅,奔马的四蹄陡然在路边站定,花朵一起摆动,为她摇响了五月的铃铎。美啊--土伯特女儿墨黑的葡萄一样的眼珠,黄昏里放射的银耳环,雪线最后的银峰都那般超凡脱俗……那是良知、和爱对一个漂泊不定的灵魂的拯救,豪饮的金盏、燃烧的水和花堂的酥油灯的摇曳,于是,他走向帐幕雪山,他已属于那一片天空、那一方热土……

我是按住悲凉来重述昌耀那一段情爱的,或许,爱是生命力压迫的结果,纵然,爱能战胜死亡的戕残,可其根源仍在于繁衍和生殖。但一纸行动的情书,良知的净土、善良、美丽,却留在汉字的墨迹里。自然,这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他,既是牺牲品,又是享有者,既是苦行僧,又是欢乐佛,该复活的已复活,该出生的已出生,让他实在难以忘怀。

同类推荐
  • 天下晋江人

    天下晋江人

    本书收录的均为晋江市海外联谊会与《晋江经济报》联手开设的“天下晋江人”版的人物专访和文章,介绍了晋江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为家乡人民谋福利,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的感人事迹。旨在更好地宣传和展现海内外晋江人昂扬向上的风采,展示“爱拼、善拼、敢赢”的晋江精神。
  •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

    对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我们是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够以有尊严的方式活着,结伴而行。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先生亲选分享精华散文,用哲学的眼光探讨内在生命,关注灵魂深处的愉悦和从容。从哲学的角度,直面每个人内心都有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心灵的宁静?怎样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在义与利之外,是否还有更值得过的人生?这本书教人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保持自我,让生命回归单纯。
  • 在天边:一路向西

    在天边:一路向西

    “在天边”系列精选了几位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无论行到何处,人生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回家。《一路向西》一书中,作者们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感受祖国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
  •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许多人视传其神为畏途,但是席小平在一部书中记录、欣赏、分析、评论流派情趣各异的书画作品毫无吃力之感,反而极逞笔力,将一幅幅用线条与色彩勾勒的作品演变成一场场文字的盛宴与语言的狂欢。在欣赏和探寻书画家们的艺术成就时,席小平专于白描,但是在倾注感情时却不吝笔墨,他的描写从底蕴到语言都是民族的,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翎毛、走兽、虫鱼等内容,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勾勒、设色等技法,都有富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化阐示。从《诗经》流传下来的“赋比兴”手法在席小平手中运用娴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铺陈、比喻、起兴成为席小平散文的一大特色。
  • 沧桑散记

    沧桑散记

    本书选编的是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写的部分中短篇小说、随笔、散记、时评、报告文学以及名人专访等百余篇,内容比较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数文章已在报刊发表,故只能像综刊那样随意编排,难成体系。总的表达“文以载道”、点点滴滴的人生感悟。自强、自信、坚韧、勇敢、智慧,对善的赏识、对恶的抗争和阳光下的诙谐欢乐是多数文章的亮点。
热门推荐
  • 弑神化魔

    弑神化魔

    神者,顺天而生;魔者,逆天而生!所谓天,也不过只是是最强大的神。当魔变得比神更强大时:魔,就是天!
  • 小学生法律必修课(第三版)

    小学生法律必修课(第三版)

    本书是小学生普法读物,作者长期从事法律咨询工作,从公众咨询的涉及小学生的法律问题中,精选出大家关心的问题予以详细解答并且汇集成册。该书涉及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语言解答相关问题。小学生、家长和老师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就可以按图索骥,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 万神天岚

    万神天岚

    原本刑柏作为优秀的天才,然后却受到了噩运,导致无法修炼,从此受尽人们的嘲讽与屈辱,没想到的是天不绝人之路,让刑柏因祸得福,得到了异世天尊传承,又有绝世之体,那他会在这一方世界会怎么样呢
  • 我有一个奇葩的学习系统

    我有一个奇葩的学习系统

    一个平庸的新手作者也是个学生如果写的不行的话现在评论去里面点出我的不足
  • 花面相映

    花面相映

    文案:新人国师不仅是个女的,还心术不正,心狠手辣,手段阴毒,终日以面具遮脸,面具下的脸无人得知。以歪门邪道的方法蛊惑皇帝,只手遮天,权倾朝野,整个京城的人对她是又恨又怕,而有一天她竟然要被赐婚了?那谁是这个倒霉鬼?
  • 原谅之事

    原谅之事

    主角被排挤,被冤枉,被唾弃。那么,得到力量的主角,原谅还是复仇。
  • 穿越规则

    穿越规则

    穿越的存在让我们时刻穿梭于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当他穿越了之后,却发生了许多离奇的怪事,最初以为和一切穿越一样将开始传奇,可是突然间丁澔发现原来穿越者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穿越者来往于各个世界,他不过是其中之一。
  • 幽古纪

    幽古纪

    幽古纪时期,人鬼同在一界,鬼若转世只有两种方式,放弃前世修为经六道轮回之门重生为人,或者保留前世的一切功法与记忆,经幽冥之树重塑肉身,但是永远不得大道,亦无法再入轮回。一具幼尸奇迹般产生灵识,虽无灵魂,但是却有许多记忆。可是他不是人,不是鬼,不是妖,也不是仙,更入不了轮回,难道就只能受人操控,受人排斥,永远成不了大道吗?看幽古纪,僵尸的传奇~~~~~~~~~~~~~~~~~~~~~~~~~~~~~~~~~~~~~~~~~~~~~~~~~~~~~~~等级介绍:青雷师、紫雷主、黑雷灵、血雷魂、金雷王、双彩雷皇、三彩雷帝、四彩雷神、五彩时空天帝、七彩万法主宰
  • 快穿之我家宿主特别萌

    快穿之我家宿主特别萌

    我,陆萌萌,一个大一新生,居然!在去报道的路上出了车祸,然后被沙雕系统绑定,去完成女配的愿望!!!姜筠:萌宝,这辈子你都别想离开我陆萌萌:好的,好的,大佬!有话好说,我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腹黑精分病娇大佬VS软萌可爱腹黑小仙女(注意男主为同一人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