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92900000153

第153章 陈独秀黯然谢幕 新桂系迫蒋下野

【史要】起义军南下广东;“八·七会议”,陈独秀被撤职;蒋介石第一次下野……

却说,“南昌起义”爆发后,南京的蒋介石和武汉的汪精卫都惊恐万状了。

八月一日,汪精卫立即宣布“共产党员是叛逆之徒,皆应明正典刑”,下《令》“讨伐贺龙、叶挺”。同时,急调朱培德、张发奎所部攻打南昌,务必要“肃清‘****’”,将贺龙、叶挺等叛逆缉获。

江西是朱培德的地盘,中*共*竟然在其境内举事,朱培德自然难容。

于是,立即《命令》驻于樟树、吉安、进贤、临川等地的第三军和第九军主力向南昌推进,必欲“将南昌夺回”。

顿时,南昌城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了。

而张发奎闻报“南昌起义”后,确实也吃惊不小。

因为,“南昌起义”的主角贺龙、叶挺等部皆辖于其第二方面军;张发奎恐受牵累,也就大发雷霆、必欲兴师问罪。

于是,张发奎赶紧召集黄琪翔、朱晖日、叶剑英等人商议对策。

“第四军军长”黄琪翔的态度暧昧、没哼一声,时任“第十一军军长”朱晖日却主张“立即派兵征讨”。

此时,尚未暴露身份的叶剑英,却担心若是张发奎与朱培德一起攻打南昌,两路兵马加在一起毕竟要比起义军强得多,唯恐起义军难敌而受挫。

因此,欲劝阻张发奎,故言道:“南昌地处赣中、易四面受敌,贺龙与叶挺必不会久驻而受困于此地;且中*共*有意于广东,故不若派人往说、促其南下;如此,南昌可不战而收复,何必劳师往击?再说,起义军约有两万人,不可小觑;第二方面军尚存的兵力与其旗鼓相当,若是攻打南昌、恐无胜算把握;所以,依我看,此时不宜对南昌用兵;否则,必徒耗兵力,于我军何益?《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总指挥当三思慎行、趋利避害、方为正着。”

叶剑英的这番话,张发奎听了倒是觉得在理。

其实,张发奎也知道,第二方面军的兵力在“南昌起义”中被贺龙与叶挺拉走了许多,已锐减近半;若靠尚存的兵力真要与起义军对阵,确是难有胜算。

现在,叶剑英给他出了如此点子,倒是觉得不妨一试;若是能成,则可兵不血刃而取回南昌;而若不成,再发兵攻打不迟。

再说,若能说动贺龙与叶挺南下广东,李济琛必定会倾全力相拒。如此一来,广州城内也就空虚了;自己倒是可以“援粤、讨逆”之名直趋广州,乘虚而入、一举而得。而南下广东、攫取一块立足之地,正是自己梦寐以求之事;若真能趁机实现,岂不美哉。

因此,张发奎采纳了叶剑英的谏言,决定暂缓攻打南昌了。

于是,张发奎派遣时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赴南昌,向贺龙等人转达自己的四点希望:“一是,希望起义军尽速退出南昌;因为,他张发奎要去南昌,免致发生冲突。二是,希望起义军去广东后,驻于东江而不要进广州;因为,他张发奎也要去广州;如此,方可井水不犯河水。三是,希望革命委员会以后不要再用他张发奎的名义,他不想授人以柄。四是,因他并未难为过中*共*党员,希望起义军也不要伤害他张发奎的人。”

郭沫若受《命》后,即与时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李一氓、“第四军政治部主任”阳翰笙一起前往南昌;而因,郭沫若早已有意投靠中*共*;因而,此去后则不再回返了。

不过,郭沫若抵达南昌后;倒是不辱使命地还是将张发奎之意原原本本地转达了。

前敌委员会闻知张发奎愿“井水不犯河水”,倒是觉得可以接受。且中*共*原就计划“南昌起义”后即“南下广东”,以在粤东建立根据地获得出海口;因此,决定“依了张发奎,即从南昌主动撤离”。

然后,拟沿抚河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瑞金,经由闽南、进入粤东后,在潮州、汕头等地立足。

就这样,叶剑英的这番话使张发奎取消了攻打南昌的打算;从而,使起义军避免了与张发奎这个劲敌的直接交锋。

于是,八月三日,起义军陆续地主动撤离南昌,开始南下向广东进军;周恩来、谭平山、李立三、张国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也都随军而行,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起义军撤离后,张发奎随即进驻南昌。张发奎毫不费力地取了南昌后心中暗喜,即向汪精卫报捷。

汪精卫闻报“南昌收复”当然高兴,但当他闻知“起义军南下广东”后,则又要张发奎率部追击。

张发奎本不想与起义军再有冲突,但为了应付汪精卫,也就派遣“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尾随起义军而去;自己则另取一道,以“援粤、讨逆”为借口南下广东了。

就这样,张发奎明是追击,实是与起义军各走各的道,果真是“井水不犯河水”了。

朱培德见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了,知其必南下去往广东;起义军能离赣,朱培德正是巴不得,也就没加阻截放任而去。

因此,起义军南下途中,虽与朱培德部擦肩而过,却没有大的交锋。

而此时的蒋介石正与孙传芳在徐州鏖战,闻报中*共*在“南昌起义”了,虽是心急如焚但却难以分身;后又闻“起义军南下广东”,遂让他宽了些心。

于是,急《电》李济琛与黄绍竑,要俩人“协力截击”;并将俩人所部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黄绍竑部改编为“第十五军”;《任命》李济琛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黄绍竑为“第八路军副总指挥”兼“第十五军军长”。

李济琛见起义军南下,也已揣知中*共*有“图粤”之意,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于是,立即《命令》“第三十二军军长”钱大钧率其所部第二十师、新编第一师、新编第四师驻防于“粤、赣”边境。同时,速调时任“浙东警备司令”王俊赴粤,接任因病去职的“潮梅警备司令”何辑五之职。

不久,黄绍竑率其第十五军的第四师、第六师由桂入粤了;李济琛则让其在北江一带布防,以协同钱大钧部,务必将“南下的起义军拒于广东境外”。

且说,汪精卫跟随蒋介石“反共、清党”后,中*共*遭受了严重挫折并面临了极大的危机;至此,曾经令人振奋、胜利在望了的大革命运动已宣告彻底失败,中国革命的形势又显得十分险峻了。

中国革命之所以会走到令人如此失望与遗憾的地步,与中*共*党内奉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分不开的。长期来,中*共*过分信赖汪精卫,对蒋介石也一而再的让步;从而,导致了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的“七·一五政变”。

诚然,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责任是难以推卸的。

然因,中*共*是“共产国际”中的一员;而一条“下级服从上级”铁的纪律将中*共*约束,迫使中*共*只能随着“共产国际”的指挥棒瞎转;所以,陈独秀其实是个“当家却做不了主、有满腹牢骚却没处诉”的人。而远在万里之遥的“共产国际”的领袖们,在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下,却要中*共*遵照他们的意志做这、干那,岂能不出错?所以,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的主要责任应是在莫斯科。

然而,已成为“共产国际”撑舵手了的斯大林却不愿承认,硬是要将错误的责任全推到陈独秀身上;他在七月二十八日《真理报》上发表的《时事问题简评》中,就有关中国革命问题,仍坚持说:“‘共产国际’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

从而,将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说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这一时期犯了一系列的极大的错误所致”。

为此,斯大林还授意已到武汉了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召开一次“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以肃清中*共*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罗明纳兹立即遵照执行,决定于七月二十八日就召集会议。

然因,此时正忙于“南昌起义”;因而,会期一再推迟。

而今,“南昌起义”已成功举行,罗明纳兹觉得不该再拖了;于是,他与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商议后,决定于八月七日在汉口召开。

由于汪精卫也已对中*共*大开杀戒了,此时的汉口已处于一片白色恐怖笼罩之下;所以,这次“紧急会议”只能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秘密召开。

因此,会址选在了位于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四十一号二楼;因为,该楼是“共产国际代表”拉祖莫夫夫妇的住所;而此地四周多是富有的外国侨民居住,有此作掩护不大会引人注意、相对于他处较为安全。

因是“紧急会议”,许多本应参加会议的“中*共*五大”的“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都来不及通知而缺席;有的虽是通知到了,但也多因交通不便而难以赶至。

而周恩来、谭平山、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贺昌等人因领导“南昌起义”,此时正在“南征”途中,皆未能到会。

因此,出席会议的代表仅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李震瀛、陆沉、毛*泽*东、杨匏安、王荷波、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彭公达、郑超麟、王一飞等二十一人;另外,还有“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及其助手纽曼和“中*共*中央秘书”邓小平。

且因,会议已由斯大林定调了,主要是针对陈独秀的;所以,理应出席的陈独秀却没被通知到会。

又因环境险恶,会期仅有一天时间就匆匆地结束了。

也因此,会后中*共*中央即发《文》向全党说明“这次会议不是正式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故而,史称“中央紧急会议”;或以八月七日的会期相称,即“八·七紧急会议”简称“八·七会议”。

八月七日,“中央紧急会议”终于召开,会议由李维汉主持。

会上,“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作了《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瞿秋白则代表“中*共*中央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罗亦农、任弼时等人在会上先后发言,都尖锐地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同时,“八·七会议”上正式宣布“撤销陈独秀的‘****中央总书记’职务”;所以,这次会议可谓是对陈独秀的缺席宣判。

而因,“八·七会议”并非是“中央全会”,陈独秀被撤职后,其“中*共*中央总书记”之职则空缺了,须待“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进行补选;因而,此后的一段时期,中*共*中央的工作则由“临时中央政治局”领导。

且由于,罗明纳兹带来莫斯科的新《指令》,认为:“中*共*前任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动摇性;所以,必须加强中*共*领导层中的工人成分。”

于是,在罗明纳兹的主导下,对“临时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选。

结果,原“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张国焘、周恩来、张太雷、李立三等人退居为了“政治局候补委员”;而时任“湖北省总工会委员长”向忠发及曾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担任“工人武装纠察队总指挥”的顾顺章等人,却一跃而成了“政治局委员”。

于是,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由瞿秋白、苏兆征、向忠发、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等九名委员与七名“候补委员”组成;“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则由五人缩减为三人,由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人组成。

自此,中*共*中央的工作实际上是由瞿秋白主持了。

因为,“八·七会议”结束了中*共*党内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所以,在中*共*党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其具有的重大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而虽只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了“党应对军事引起高度重视”,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

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于是,在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来发动和组织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而在《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中也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从此,中*共*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了。

陈独秀被撤职后不久,他的另一个儿子、时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陈乔年也因叛徒出卖被捕,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十六日在上海遇害了,致使其更为消沉了。

且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将陈独秀撤职、改组“中央临时政治局”之时,“南京国民政府”内部也起了不小的风波。

原来,蒋介石徐州兵败后,为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将“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拘押欲作替罪羊。然因,王天培是“桂系”的人,蒋介石此举引起了“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不满。

而此时,中*共*举行“南昌起义”后已撤兵南下;“武汉国民政府”见南昌已被收复,就又准备“东征”讨伐了。

八月九日,唐生智发出《通电》,仍严词指责蒋介石“自立政府,擅开会议,屠杀异己,难辞其咎”后,即起兵沿长江而下“东征”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因刚“兵败徐州”后底气不足,没了往日的气势、显得甚是窝囊。

“桂系”的李宗仁见蒋介石已萎靡如此,觉得难再与“武汉国民政府”抗衡;于是,开始与蒋介石拉开距离,而欲与“武汉国民政府”言和。

只是,李宗仁还不想与蒋介石公开决裂,以免“南京国民政府”的基础发生动摇而对己不利;因而,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关系表现得若即若离。

一方面,李宗仁与白崇禧、黄绍竑、李济琛、陈可钰等人联名《通电》,强调:“中外人皆知‘反共’最有力者莫如蒋。”指责“武汉国民政府”:“今言‘反共’而又‘倒蒋’,乃进退失据;自非‘共产’爪牙,何至为敌忌才?”表面上仍竭力为蒋介石辩护。

而另一方面,李宗仁却又《致电》冯玉祥,请其“出面邀‘武汉国民政府’派政要莅临南京,召开‘中央全会’,以解决党务问题”;言下之意,即“欲撇开蒋介石而另谋出路”了。

因为,在李宗仁看来,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既然也已“反共”了,“宁、汉”之间原有的政治障碍已不存在,当可坐下来握手言和;同时,又欲“藉此把蒋介石挤出南京,让位于‘桂系’”。

而此时的冯玉祥却也担心“宁、汉”若是再闹腾下去,“奉系”的张作霖必会趁机南下,自己则首当其冲;因此,也欲“力促‘宁、汉’言和”,以便可合力对付“奉张”。

于是,他《致电》汪精卫,在转达李宗仁之意后,力陈:“‘宁、汉’双方应保障政治,防止阋墙。”

果然,汪精卫听取了冯玉祥之言,《致电》李宗仁,表示:“‘宁、汉’之间的一切个人或机构问题,均可召开‘四中全会’予以解决。”其言下之意则是,“宁、汉”合作可以,但蒋介石必须“下野”。

就这样,汪精卫与唐生智俩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向“南京政府”中的“桂系”发出了“驱蒋、合作”的信号。

汪精卫的这个态度,正是李宗仁所需要的;而其言外之意,李宗仁当然心领神会;于是,“桂系”开始酝酿“倒蒋”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也已感到了局势对己甚是不利;唐生智要“东征、讨蒋”气势汹汹、甚是迫人,而“桂系”却已在暗中与武汉接触、随时可能向他发难。

面对如此局势,蒋介石自感前途晦暗迷茫;因此,不得不决定以退为进,甚至于请辞“下野”,以避开各方的攻讦。

不过,蒋介石并不甘心就此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因为,此时他毕竟还有何应钦的“黄埔嫡系”可依靠,并没到完全绝望的地步;所以,他还想测一测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水深,看自己是否还有留在台上的可能。

于是,八月十二日,蒋介石召开了一个“军事委员会会议”;会上,蒋介石试探性地谈了“自己欲辞去‘总司令’之职”的意图。

蒋介石原以为,自己如此言后必会有人提出“反对”且竭力挽留,即使是假惺惺的也可。

因为,蒋介石并不真想走,无非是故作一番姿态而已;一旦有人挽留,也就可以顺势下台阶地留下而渡过眼前的这一关。但谁知,蒋介石出言后,谁也没吭声;这让他甚是难堪,简直如同受辱。

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一直被他器重、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黄埔嫡系”何应钦竟然也默不作声,让他下不了台。

其实,此时的何应钦在打自己的算盘;他觉得,蒋介石若是走了,“黄埔嫡系”中论资排辈就该由他称“老大”了;所以,当他看到蒋介石被“桂系”逼得要走了,倒是有点幸灾乐祸之感,也就缄默不语、哪管蒋介石的感受。

只是,蒋介石见众人皆如此态度,这才觉到真的大势已去心灰意冷了;于是,不得不于第二天即八月十三日,发表了一纸《引退声明》后宣布“下野”。

这一下,倒是使那些当时没在场的“黄埔子弟们”都急了;时任“新编第一军军长”谭曙卿及“第一军”的“第一师师长”胡宗南、“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师师长”顾祝同、“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第二十师师长”陈继承、“第二十一师师长”陈诚、“第二十二师师长”蒋光鼐等人,不约而同地都赶到蒋介石的寓所、竭力挽留,这才使蒋介石感到了些许安慰。

但是,蒋介石辞言已出、难以更改,也就仍启程离宁、赴沪了。

只是,蒋介石被迫“下野”、心中毕竟深感窝囊;于是,一肚子气更是出在了王天培身上。

在他认为,自己的倒霉皆因王天培所致;若不是王天培溃军在先,岂会有徐州兵败?又何致于自己有今日之辱?因此,蒋介石更不想放过王天培了。

于是,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却将王天培也带到杭州,交给了兼任“浙江省长”的何应钦处置。

王天培落到何应钦手中后,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因为,贵州“新兴文系”首领王文华是何应钦的妻舅,其在上海遇刺是袁祖铭指使王天培等人干的,何应钦本人也因此被迫逃离贵州;所以,何应钦与袁祖铭、王天培可谓有世仇宿怨。

如今,王天培落到了何应钦手中,岂能饶恕他?

果然,王天培移禁于杭州后,何应钦即下《令》将其枪杀于杭州郊外的王文华墓前;从而,替其妻舅报了仇。就这样,曾有“北伐名将”誉称的王天培被枉杀了。

虽然,王天培在“徐州兵败”中负有一定的责任,但罪不当死。

蒋介石虽没有亲手杀死王天培,但他将其交予何应钦,无疑是在借刀杀人;故而,世人斥其为“心胸狭窄,泄无谓之愤”。

名将被害,全国哗然;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王天培之死是“有人妒贤嫉能,谗言惑上,蒙冤受害”,方才为其“昭雪”;但那是四年后的事了,此顺提不赘笔。

蒋介石的自动“引退、下野”后,倒是免了“桂系”对他的逼宫;此后,李宗仁等人竭力避免被人言“蒋介石的‘下野’是‘桂系’逼宫所致”。

而蒋介石也竭力表现出自己的去职非他人所逼,乃自己“为顾全大局、主动请辞”;如此,脸上也可光鲜一些。

所以,蒋介石抵达杭州后,即又吩咐随行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陈布雷写了一个《辞职宣言》,谓“虽自劾归去,仍以国民党员资格,努力党务”,而“引退让贤,乃为促成团结;但愿宁、汉合作,并力‘北伐’,彻底‘清共’”等云。

蒋介石发表了如此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后,算是给自己留了颜面。

如此,从表面上看,“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并没有大的矛盾,蒋介石与“桂系”之间也仍一如既往;蒋介石的“主动去职”,无非是“让贤”而已;乃“‘尧、舜’之举”,漂亮得很。

同类推荐
  • 清朝野史大观(上册)

    清朝野史大观(上册)

    本书为清朝笔记、稗官杂钞,参考书达150余种,191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影响甚广。全书分五辑,包括清宫遗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述异,可谓搜罗宏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众生世相,为治清史者必读的参考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青少年快读历史书系之一,浓缩华夏文明,荟萃历史精华,讲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完整系统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深入细致地透析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历史内蕴。对中国历史采用简明完整的框架,轻重得当的选取,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描写,成为青少年朋友的必读书。
  • 东土传教士

    东土传教士

    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是一个关于东土传教士的故事。
  • 回到大唐当军阀

    回到大唐当军阀

    一次意外秦明来到隋朝末年,结交雄阔海、单雄信等人共赴瓦岗寨。。。
  • 夏冬图南记

    夏冬图南记

    先生轻踱步子,栖息一片空谷。观风行云残,蜕下霓裳,空灵绝世,曼妙轻影。几夜阴雨缠绵,才换得这晴空温馨。最喜雨过天晴,因是在亦青,亦绿,亦蓝的颜色中,又透着一种温婉如玉,让人喜爱疼怜的光。先生曾说:“没有这乱世的阴雨,又何来这青如天,明如境,薄如纸,声如磬。”诗如此写罢:远山含黛意朦胧,江河锦绣温人好。灯残瓦楼暮雨歇,孤城陋巷晚风晓。枫林脓燃明伏寂,蛟蛇腾涌暗惊扰。蝶叶狂舞龙在野,一茶二扇三烟袅。寒山远火,明灭林外。自古英豪皆枯骨,情随风荡,入林去,无情也是林中人。ps这本书的想法来自于初一的时候,但一直到高二才开始写,原因是不敢写,怕写不好。三年后的今天,我又把之前写的全部删除总共五十万字,原因是太差劲,我对自己写的有一定要求,虽然还不是太好,但会努力!
热门推荐
  • 纵横八方

    纵横八方

    地球小子在穿越过程中获得空间晶石碎片,被空间晶石改造过肉身,在异界发挥出不一样的光彩。
  • 武踏巅峰

    武踏巅峰

    混沌大陆,武者为尊。身为天脉武者的陈昱,拥有超出普通武者无数倍的修炼速度。九转玄功,在三千大世界中,纵横天下,武踏巅峰!
  • 我的未婚妻是国民男神

    我的未婚妻是国民男神

    国际杀手榜榜一的天才,重生为同名同姓女扮男装的高中生墨时,身价过亿,国民男神,电竞新区霸主,没事撩妹,有事就是撩某人!人前他高冷禁欲杀伐果断猜不透看不穿,对某小只贴心暖到炸宠溺甜到鼾。人前野性帅气浪漫兼具能文能武,对他文能卖萌武能耍赖的她。她?帅哥?男神?电竞第二颜值担当?只有凌傲知道,某人二的时候跟讨打,萌的时候很挠心。某天她本是女生的身份暴露,男女通吃!凌傲看了眼旁边早已懵逼的某只,先哄(pian)成未婚妻再说!
  • 超级少年僵尸王

    超级少年僵尸王

    四个二十一世纪的平凡少年被僵尸王将臣所咬,故事从这里开始展开。。。。
  • 牛虻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长篇小说,描写19世纪意大利爱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本书描述了意大利青年牛虻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他如何在黑暗现实的教训下觉醒,如何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并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的人生历程。牛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 那些年,爱你不变

    那些年,爱你不变

    窃以为,世间情事,无非是你爱我,我爱他,因此才有了那许多纠缠,一慧和周清寒便是如此。长辈们的一句诺言,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牵绊,进入婚姻的殿堂。她自认淡情,他内敛深沉,婚姻生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相敬如宾。两个家族的约定,一场荒诞而滑稽的报恩……当婚姻走到尽头,何去何从?
  • 花信岁月

    花信岁月

    “我刚刚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男孩。大家都说,他是个怪男孩。但在我看来,他是个他是这世上最最好的男孩,最完美的男孩,他帅气机敏,温文儒雅,像夜里的月亮一样动人…却又无法接近。”“我们都爱着对方。而我,明明知道知道自己与他社会地位的差距,却依旧妄想与他共度一生。”“最后,梦该醒了。可笑的是,到最后我只能骗自己根本不爱他,我爱的是他的财势和长相……”
  • 重生00之愉此生

    重生00之愉此生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是说,这就是我们的一直以来致力于成为的人。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而来的指责辱骂时,宋雯如是说。要比道貌岸然,一向唱惯了白脸的宋雯不允许还有人比她脸白。重生归来,宋雯再不想做从前那个为爱昏头,蹉跎半生害死父母的不孝女,这一世她不要爱情,不会任性,她只想要保护好世上最爱自己的那个人。
  • 异界之我为强者

    异界之我为强者

    本应大气运者,却因天道禅变,错落地球,霉运连连,偶遇一诡异道士,得到一丝机遇,到达异世界。神秘玉佩,使他成为异世巅峰,突破屏障,为前世复仇,成为真正强者。
  • 医符天下

    医符天下

    饱经风霜的相陪,干柴烈火的碰撞,转眼相忘于江湖。前世的莫梵音为保玄皇不惜任何代价,换来的是被至亲挚爱折磨致死,形神俱灭。一朝重生成了已死哥哥的替代品受人尊崇却要朝着魔头发展,被人忠爱竟弃其嫖男,抛夫弃子无恶不作又为哪般?再弃正途,修炼邪术,绘箓召万物邪灵,活死人,肉白骨且看我如今怎样逆袭成魔,玩转世上男儿,戏耍心机婊女,报复所有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