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47700000003

第3章 大学(3)

“知止而后有定”,什么是知?什么是定?哪位来讲一下?(臣哲:“知,就是知道,止就是停止。一个人做事情,要知道在该止的时候止,如果不知道停止,就定不下来。)臣哲讲的也对,当你拿到这部《大学》,必然会根据头脑的概念去理解它,但是它只是东风渠上的一片浮叶而已。因为你只能看到浮叶,所以你讲不到浮叶下面的东西。《大学》的整体脉络是这样的,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紧接着就是如何完成明明德的修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了得到这个道,我们要去完成前面的修证,通过“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些步骤后,达到最后的亲证道体。

大家能听懂吗?(一位学员回答:蒙!)蒙也要慢慢听。以前我们没有基础,只要循序渐进,有求道之心,有一天会听懂的!(另一位学员回答:听懂20%。)《大学》是古代圣人所著的经典,要想真正把它听懂了,可不容易。如果你们在修证的路上走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这些。如果我们不了解某种东西,就会被别人的思想所影响,在头脑里形成知见,难以跳出这种思想的框框。比如说,妈妈告诉你:苦瓜苦。然后你就记住了苦瓜苦。有一天你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炒了一盘苦瓜,让你品尝,你会说:“苦瓜苦,不好吃。”朋友说:“不苦呀,非常好吃。”朋友让你尝试一下,当你自己品尝过后,你才发现:“原来这苦瓜的苦是可以承受的,还挺好吃的。怎么十年前妈妈告诉我苦瓜不好吃呢?”通过这个生活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头脑里的概念是束缚我们的根本,只有打破头脑的知见,才能回归生命的内涵。

佛教里面讲:见地、修证、行愿。这是人生修证三部曲。见地不到,你修证的方向就不明确,见地到了,才能证得法身。这种境界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说得很清楚:“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当你把道理说通了,没有障碍了,没有死角了,那时你的心也通达了,像太阳在虚空之中,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种说通的境界,就是见地到达后所亲证的结果。比如大家今天来到心一文化,首先大家要知道这个地方,才能来呀。这就是见地的重要,它是方向性的指导。见地到了,直证法身;修证到了,直证报身;行愿到了,直证化身。这是法、报、化三身的部分,都是道体的启用。

见地就是真正的知,这个知并不是知识的知,这个知是知性的作用,不是知识的记忆。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你拍一拍肚子,婴儿有没有感觉呀?(众答:有!)胎教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说婴儿还没有诞生出来,就不需要教育。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他们也能知,也有感受,这种知性是存在的。不但胎儿有这个知性,我们也是有的,比如说,今天天冷了,你要做什么?(众答:加衣服。)这会儿想上厕所了,你要不要去呀?(众答:要!)在你的内在里有个自然而然的知性:饿了,知道吃饭;渴了,知道喝水;拉肚子了,知道要上厕所。根本不需要通过头脑的作用,通过内在的知性直接就出来了,是很自然而然的状态。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这个能知之性,必须通过启迪,才能彰显出来。如果我们没有被启迪,这个知性没有展示,想做到止,不可能!我们没有那个能力,诵读《大学》很容易,但是要做到知、止、定就不容易了。因为知的境界就是理入的境界,当内在的觉性出来了,我们才能止得住。有的人从心一文化的“生命的真相”课程里走出来,心里面会生出一种东西,那就是知性,这时有些事就不想做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止。如果我们不能知,如何能止呢?止不了的。就像广福想再吃一块蛋糕,那时止不住了吧,还居然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让他把蛋糕吃光,他的能知之性当下就不起作用了,想止,可能吗?广福说说啊!(广福答:止不住了,贪嘴了,当时就是想吃,感觉没吃过瘾。)然而当这个能知之性出来的时候,当下很多念头瞬间就止住了。不然的话,按照以前的习性,还得继续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是内在修证的路线。就这个“知”,想要理解它,那是非常困难的。臣哲明白了吧。(臣哲答:明白了。)上古时代的那些圣哲,他们起修的高度都在这里,那是依据根器而决定的,并非世人所认为的那样,那绝对不是圣人的境界。这个“知”就是觉悟的境界。六祖慧能说:“从今以后,以觉为师。”知就是觉,是初步的悟,悟后才能起修。

如果不这样深入讲解,我们怎么读得明白啊?广福听懂了吗?(广福答:听懂了。)今天中午我说你学会了溜须拍马,学会这种品质了。然而你感觉还挺好的,你怎么不知了?知性哪里去了?当时就看不到自己了,掉觉了吧!习气就止不住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哼哼,就怎么哼哼。那就叫没有觉悟,知道吗?(广福答:知道。)你根本就没有修养到这个知的境界,还想平天下,怎么可能啊!你没有内在的修养,想要成就外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虑而后能得,你得什么啊?

像这样去讲解《大学》,大家以前可能没有听过。有一次心一文化的宋春平对我说:“你能讲《大学》吗?学员有这样的需求。”后来想一想就决定讲吧,这就是开讲《大学》的缘起。我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它,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和人生的感悟,深入浅出地演绎经典的内涵,帮助大家更进一步理解《大学》的道理,从而拿到生活中使用,以指导我们的人生。

知、止这两个字就讲了这么多,你要是不知道自己,没有自知之明,你能止个什么啊?没有自知之明,你又如何去止呢?修证要达到这点是很难的。有的人灵修很多年了,还没有上路,没有入门,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理入。这两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弄懂可是不简单,它决定着内在的修证境界,指导着人生的前进方向。

有位张阿姨曾经对我说:在“生命的真相”课程里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但是当课程结束以后,每当生活中的因缘发生时,她心里面就有了一个能知的东西,“这件事情又做错了”,“又情绪化了”,“又冲撞别人的情感了”,“又损害他人的利益了”,这个就是知。如果没有这个知,境界想上去,没有可能的,修证不了的。当你获得了这个知后,很多事情就不再做了,这就是止了。自己的行为自己可以做主,可以反观自照,阿姨,有没有这个能力啊?(阿姨回答:有了。)这种能力就是靠这个知而照见的。

对于止,还要再谈一谈。比方说,你在马路上开着车,突然前面出现一个紧急状况,你会怎么处理呢?刹车是不是啊?(众答:是。)但是在刹车之前,你要先知道刹车,你才会刹车。就是当你看到情况发生了,在刹车之前,有个知道的过程,这个就是知,然后踩刹车,就止住了,这个就是止。当你刹车,要止住它,但是那个车子还要往前再滑几米,最后就停在那个地方,定在那儿,再也不动了,这个就是定。我用一个开车的例子,把知、止、定给讲清楚了。前面的可知之性是得定的决定性因素,故知止而后有定。

我们头脑里的思想非常地活跃,念头不停地闪过,有点奔流不息的感觉,心烦意乱,想静一静,也做不到。为什么念头停不了呢?那是因为我们不知、不止、不定,修行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现在你们知道以往的那条路不对,还有另外一条路呢。认知到以往走错了路,就转过头来,知道了自己的无明,看清了人生的方向。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朝着一条不归路而去,由生到死。如果我们不止住,就会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这是一条世俗之路。每个人都知道,人从生到死,这是规律,谁也不能逃过。但是谁会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想方法去解决生死的问题呢?看到别人都是从生到死,自己和别人不会有区别,也不过如此,他就麻木了,随波逐流了。他怎么不想一想,人为什么会从生到死?除了死,还有没有第二个选择呢?一直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一辈子都是稀里糊涂的。这就是众生的状态啊。

因为众生不自知,没有自知之明,所以想要止住,就不可能了。比如说,山上有一个很陡的坡,你开一辆车下来,要刹着车,慢慢地向下滑呀,如果不刹着车,下滑的速度就会非常快,可能会出事故的。但是你要倒回去,就要费点劲了。大家想想,车子是向下滑得快,还是倒回去得快啊?(众答:下滑得快。)在向下滑的时候,有一个向下的势,由于这个势的作用,下滑的速度就非常快了。如果你要想倒回去,就要突破这个势的作用,并不容易做到。同样的道理,生、老、病、死就是这个势,你要想解决生死的问题,回归自己生命的本来,就得从这个势里突破出来,要有能力把这个势给止了,最终才能解脱。

我们都用过电风扇,如果把一个小苍蝇放在里面,然后摁下那个开关,扇叶就开始旋转,这个苍蝇还能不能飞出来啊?(众答:不能。)如果你把风扇停了,它能不能飞出来啊?(众答:能!)当我们去止的时候,慢慢地风扇就停止了转动,最终苍蝇才能从风扇里飞出来。苍蝇在风扇中被扇叶所转动,和我们在物质宇宙被业力所轮转是一样的。当生死转动的力量停止后,我们才能从那个被束缚的状态里解脱出来,那时才真正获得解脱,远离生死轮回。把经典带进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诠释经典,这样可以让大家听得明白点。如果只是从文字上、从理论上去了解心性,那是触摸不到生命内涵的。这就是心一文化所要做的事情,把觉悟带进生活,让生活充满喜乐。

禅宗五祖弘忍法师说:“不识本性,学法无益。”首先要认识到这个能知之性,我们才能踏上真正的灵修之路,才能完成内在心性的提升。《西游记》里有个猪八戒,唐僧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啊?(众答:悟能。)《大学》里讲“定而后能静”,这个能就是八戒所要悟的能,它是知性的能力。知性不但有知的功能,其本身也具备这个能力。唐僧给八戒取名悟能,就是让他去找这个。只有悟了这个能,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能者,成为有大能量的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个定、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和境界呢?看看这杯水吧,当我用手去摇动的时候,水有没有动啊?(众答:有!)一直在动吧?我想问一下你们,是什么让杯子里的水动的?(众答:手。)你们错了,并不是手让水动的,而是手所传递的力量让水动的,能不能听明白呢?(众答:能。)每个人的心都在动,今天东想一下,明天西想一下;今天想吃,明天想喝;今天想到这里去玩玩,明天想到那里去乐乐。那是谁让我们的心动呢?心的背后有一股力量,在佛教里,称之为业力;在基督教里,称之为魔鬼的引诱,就是伊甸园里的那条蛇。在伊甸园里,亚当就被它动了一下,然后就偷吃了禁果。当我们了解了这个力量的存在,就要把这个力量慢慢减弱,这样我们被摇动的幅度就会越来越小。如果把摇动这杯水的力量止住了,水还动不动呢?(众答:不动。)不动的时候,它就在一种定态之中,这种定态就是那个力量被去除过后的结果,“知止而后有定”。佛教里面讲“戒、定、慧”三学,由定而生慧,从这种定境之中,智慧就生发出来了。

当每一次因缘展示的时候,都有股力量作用于我们的心,我们知道修行要修心,如果我们想要陶冶内在的心性,就要去除这股力量,这时就会拥有另外一种力量了,它从道体而来,是道的启用,生活就可以应运自在,这种状态就已经超越思想了。再看看这杯水,从表面上看,它是不动了,这是在定的状态里。但是水里面有一些微尘,还悬浮在水中,随着时间的作用,这些微尘就会慢慢地沉淀一下,最终这些微尘都会落到杯子的底部,这时的水比刚才要澄清多了。这个状态叫静的状态。

那么这个能静、能定的到底是谁呀?拓展一下我们的思维,今天所谈的内容,以前大家很少接触过,超越思想的范畴,要放下头脑的所知,用心去感受。刚才我在摇动杯子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力量让水晃动起来?(众答:有。)当我不摇动的时候,有没有力量让水平静下来?(众答:不清楚,应该是有的。)其实让水静下来的,也是一种力量,这是道体的力量,就是它能定,它能静,定、静都是心性的作用。

我们都见过太阳被乌云遮蔽的现象,当太阳被乌云遮蔽时,太阳的光和热对我们的作用,就变得微弱了;当乌云散去的时候,太阳的光和热就会很强烈。这两种感受是不一样的,有过这种体验吧!(众答:是。)一种是太阳的直接作用,一种是太阳的间接作用。乌云有一种力量,可以遮蔽太阳,让光和热减弱,间接地作用在我们身上;当乌云散去,太阳也有一种力量,它来自于太阳的本身,是本体能量,自然而然,直接地作用于我们。同样的,在我们自然而然的状态中,也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来源于道,就像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太阳。

万物生长都需要太阳,太阳的能量来自哪儿呢?有人说来源于太阳,其实这个能量也是来自道体的,和你我内在的心性是一样的,它们都来自同一个能量的源头。其实万事万物都在演法,当你会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相都在表法,一切音声都在说法,道法自然。关键是你怎么看,都是看到外在的,你看不到那个内在的,原因是你不了解心性,你没有明明德。自然的道体里有它的“能”,它能静,能定,能止,能知。(有人问:老师,道的力量是不是指自然规律呢?)道并不是自然规律,而是自然规律之前的道的原本状态。《大学》的后面有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就是在说规律,万物都有本和末,事情都有终和始,知道了它的先和后,掌握了这个规律,这个时候,则近道矣。接近道了,但是还没有得道,那么道是自然规律吗?其实自然规律也是由“道”而来。

曾子对《大学》的注解一定有他内在的体悟境界,《大学》必然是心性的流露。曾子是孔子的入室弟子,也是一位得道之人,通过其所著的《大学》,传道于天下。《大学》能成为四书之一,流传几千年而不衰,非同一般呀。在古代,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去了解这些人生的道理,学习这样的经典。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更要学习这些心性的真知。《大学》就是指导我们人生的经典之作,从中可以汲取营养,长养慧命。

儒家的思想以入世为主,告诉世人如何在世间修证人生。有一些人为了修道,跑到深山老林里去,儒家也不反对,但是并不主张如此。在儒家有这样一句话:“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大隐隐于朝”就是指隐于红尘世间,“小隐隐于野”就是指隐于深山老林,大隐隐于红尘,小隐隐于山野。道家里说修道成仙,仙字就是一个人加一个山,就是指山里的修道人。有句话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都在山里修道,但是这个修道,还不是真道啊,就像佛家的小乘罗汉一样,这只是小隐者。而大隐的得道者就是佛菩萨了,就是圣人了。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一本经,叫《维摩诘经》。维摩诘是一个居士,但是他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和释迦牟尼一样,都已经成佛了,然而他就隐于红尘世间,在红尘里做弘法利生的事,这才是大隐者。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成熟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成熟自信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华茶道(第四册)

    中华茶道(第四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盂县宗教文化遗存

    盂县宗教文化遗存

    盂县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360余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其中,古建筑占了很大的比例。纵观盂县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这么几大类型:一是庙宇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陵墓建筑,四是古城遗址,五是桥梁及水利建筑……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热门推荐
  • 武道邪医

    武道邪医

    死而复生后,发现一场针对自己的阴谋已拉开帷幕。面对强大的敌人,是砍伤呢,还是砍死呢?这是个问题。萝莉、御姐、腐女,一个都不会少!面对众多美女,猪脚又该怎么选择?一路向前,只为修得前无古人的医术,再不愿看到亲人离自己而去!“我”是武道邪医,有惊人的医术,也有邪医法则。若是我不愿,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邪魔大圣,一律不治;若是我高兴,分文不收,治好为止;若不小心治了“小”人,必收回治疗,让其“恢复”。血腥的场景,喷血的画面!你敢看吗?亲们,邪医来了,还等什么?
  • 愚者之界

    愚者之界

    每当位面动摇,毁灭在即;强者纷纷觉醒,再度降临。卑微的生物仍在屠杀同族,举以正义的大旗抹除异己。抉择吧,何去何从……只有胜利者才能书写凯歌!这盘万年的棋局如何收场?落子吧,愚者大人,该您了。“把你的力量借给我吧。”“……遵命,愚者大人……”
  • 月咏大陆

    月咏大陆

    在茫茫宇宙,有一个星球,这颗星球诞生无数生物,其中有个有个大陆,叫灭怪大陆,主人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1~10猎人10~20猎师20~30大猎师30~40猎尊40~50猎宗50~60猎王60~70级猎帝70~80猎圣80~90猎神90~100猎人王
  • 学业修仙

    学业修仙

    普天之下,莫非学土;率土之滨,莫非学生。学习必然很累,但是如果把学习看作是修仙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 大气师

    大气师

    人有‘天命’和‘从命’,气有‘本命气’和‘后天气’,常言道‘天命不可违’,但唐小山就要逆天改命!上辈子遭人算计的唐小山带着观人命运的气师技能重生了,他要改变自己前世命运同时还要延续上世的爱情,可是重生后却发现身边女人在朝着不该有的方向发展,于是他不得不当起了神棍,一次又一次的‘蒙骗’萝.莉、少女、御.姐、美.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符动六界

    符动六界

    家族弃子,沦为工具,入赘他门。婚宴现场,一符定生死,一符破轮回,一符降千魔,一符斩万仙,唯我符...动六界。
  • 山外

    山外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县城里一群高中男生的故事。人物大都来自农村或镇上,故事情节没有激烈冲突,生活平淡,诸如学习考试,篮球赛,恋爱,寒暑假的乡村趣事等等。然作品的语言精彩,文笔独特,思想独立。
  • 腹黑魔女:校草的独家萌宠

    腹黑魔女:校草的独家萌宠

    她,有一张貌若天仙的面孔,一副骄傲的身姿,她是一个十足的小魔女。因为一次意外,她和他结下梁子。她和他之后会怎么样呢?她的幸福将会怎么样呢?她......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若有真实,纯属巧合!】
  • 等风不及

    等风不及

    上天眷顾的那些年,他们的故事像童话一样美好。剩下的,只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