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7700000027

第27章 三、诸子百家,鹤立鸡群数二程(6)

此次被提拔为辅导皇帝读书的崇政殿说书后,程颐随即上疏说:“习惯与智慧一起培养,变化与心性一起形成。现在的老百姓中善于教育子弟的,也必定要聘请以道德著称的儒士,让子弟和他相处,以熏陶成良好的品性。何况陛下年轻,余下时间还很富裕,虽然从天生资质中获得了聪明圣哲的优点,然而辅导培养的办法不可不极为周到。大体上一天之中,接触贤明士大夫的时间多,亲近宦官宫女的时间少,气质就会变化,自然而形成。希望挑选大儒入宫在身边劝导讲解,讲完后留在宫里分别值班,以供随时咨询,偶或有小过失,随事贡献意见进行规劝,时间长了,必定能培养成圣明的品德。”

不仅如此,程颐也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忠于职守,他经常以向赵煦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希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年幼的赵煦。所以,他每次进讲,脸色很庄重,接着便委婉地劝谏。

当他听说赵煦在宫里盥洗时,看见地上蚂蚁,为不伤生,便避开蚂蚁而行。程颐便问儿皇帝:“有这回事吗?”

赵煦回答说:“是,真怕伤害它们?”

程颐便循循善诱地对他说:“只有把这样的爱心推广到四海去,才是做帝王最重要的方法。”

再说司马光执政以后,见太皇太后高氏对自己言听计从,越觉激发忠忱,誓死报国,无论大小政务,必亲自裁决,不舍昼夜,加上自己本身两次中风的旧疾,最后老病新疾一起向他袭来。

这时,在江宁府养病的王安石,看到司马光不分青红皂白地废除以及将要废除所有新法,改革成果被毁于一旦,他的追随者也是树倒猢狲散,这犹如一付急火攻心的催命汤,结果王安石于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忧郁地撒手人寰,享年66岁。

王安石病故的噩耗传来,沉疴不起的司马光也为之感伤。也许是他们毕竟两度同事,曾一度侍候几任皇帝;也许是其人将死,其言也善,司马光因此还特地写信给执政的吕公著,嘱其“优加厚礼”(《司马温公文集》卷十,《与吕晦叔第二简》),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追赠王安石为太傅。不意,同年九月,司马光也紧步其政敌的后尘溘然长逝了,时年68岁。

司马光的病殁,如晴天霹雳,令朝野震惊。太皇太后因此颁诏,皇帝辍朝三日向这们拨乱反正的重臣致哀,黎民百姓则纷纷购买司马光的画像在家里设灵堂祭奠。

更可怕的是,保守派如丧考妣,他们因失去了一位一言九鼎的领袖而自乱阵脚,最终一分为三。

在程颐在奉命主持司马光的治丧期间,即司马光尸骨未寒之际,就暴发了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与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之间的矛盾,并逐步公开化。

当时,程颐一方面代父亲撰写《代家君祭司马温公文》,称颂司马光“诚贯天地,行通神明”,“心期行道”,“救弊除烦”,“死生既极于哀荣,名德永高于今古。”(《二程集》p641)另一方面十分虔诚地按照孔子之礼公祭亡灵。

正在这时,新皇颁布大赦令(“方明堂降赦”),文武百官在参加完庆典后,准备前去吊唁司马光。程颐极力阻拦,主张庆吊不同日。并援引《鲁论》振振有词地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当时就有人反唇相讥说:“孔子只是说‘哭则不歌’,而没说歌而不哭呀!”(“哭乃不歌,未尝云歌即不哭。”)

早就对程颐不满的蜀学首领、翰林学士侍读苏轼,趁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放厥词,对程颐的迂腐作法进行了无情的嘲讽,顿时引起一群朝臣冷笑,令程颐十分难看。于是洛、蜀之间“遂成嫌隙”(《续资治通鉴》卷八十),继而发展至洛、蜀门人之间的激烈斗争。

尽管苏轼做得有点过分,但程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宽容精神。好友邵雍在临死前曾规劝程颐应“得饶人处且饶人”。

那是邵雍在气息奄奄时,程颐正在其榻前,邵特地以手势助说话,有气无力地对程颐说:“面前路径,须常令宽。路径窄,则自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面对好友临终嘱咐,程颐虽然表示自当注意,但他说话办事仍然禀性难移。

到了元祐初年,吕公著虽然身为宰相,但他十分看重程颐的意见,“凡事所疑,必质于伊川”,而程颐更是以一个臣子的赤胆忠心,“议论褒贬,无所顾避”(《伊洛渊源录》卷四),向吕公著一吐为快。

这样一来,一方面使程颐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他也因经常不讲情面地对大臣们指手划脚,直言招怨,引起了一部分朝臣对他的强烈不满。

尽管程颐为此招惹了不少人,但他并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地较真。宋神宗的丧事还没有办完,冬至那天,百官对小皇帝上表致贺,程颐咬文嚼字地指责说:“节气变换,此时皇上对神宗的思念正深切,请求改祝贺为安慰。”有的大臣认为他是有意借题发挥。

神宗丧事结束后,几名主事官员请求皇上,是否开始奏乐设宴。在一旁的程颐又居高临下地训斥道:“丧事结束后而举行祭神之礼,尚且应当依据事情的需要来决定奏乐,现特地为丧事结束而奏乐设宴,岂不是把丧事当喜事来办了?”顿时说得主事官员面面相觑,谁敢明目张胆地犯上?只好无奈地听从了他的意见。

程颐按照“理”的要求,以师道尊严对儿皇帝赵煦的言行,同样也是严加约束,毫不留情。

他认为“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河南程氏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三札子·贴黄》),所以,他“每当进讲,必宿斋豫戒,潜思存诚,冀以感动上意”。他指出,要达到至诚境界的途径,在于对道的信仰深厚,对道的信仰深厚行动就会果决,行动果决对道的遵守就会牢固,仁义忠信的准则不离开心,勿忙紧急的时候必定在心里,颠沛流离的时候必定在心里,出门、在家、说话、沉默的时候都必定在心里,久久而不丧失它,就能安稳地停留在心里,动作和仪容展转都符合礼的规范,而邪恶的思想就无从产生了。小皇帝觉得他有点过于唠叨。

元祐二年(1087年),按照惯例,为保证皇帝的健康,准备在盛夏时节给正在读书的赵煦皇帝放暑假。

对此,程颐深为不满,他先于三月二十六日,上书太皇太后高氏,“辅导少主,不宜疎略如此”,认为不应给皇帝放假,建议将侍臣讲读的地方由迩英阁移到崇政殿或延和殿等其他宽凉处。

为此,看不惯程颐言行的朝中大臣顾临毅然站出来与程颐唱对台戏,在上书高氏奏状中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并严正指出在殿上讲读不妥。

程颐得知后,十分恼火,于四月份再次上书太皇太后,引经据典地对顾临进行了义正辞严的反驳。太皇太后与哲宗赵煦不得已,下令修展迩英阁,而程颐觉得这太奢侈,便以辞职相挟,坚持不让步。

更有甚者,程颐还要求把赵煦在宫中的一切衣、食、住、行、言都向他报告,以便他有的放矢地施教。在程颐看来,自己如此执着敬业,是为皇上和国家的未来着想。哪知,终因遭到大臣们的指责,他的这些要求几乎全部落空。

一次暑假,程颐受命与孙觉、顾临等一起审定国子监旧条例。这位执拗公,又以义理的要求,面对那些昔日草拟国子监条例的太学主持者,毫不留情地对旧条例几乎是全盘否定,让人无地自容。礼部尚书胡宗愈听说后,十分恼怒,竟上奏高氏与皇上,请求以“破坏祖宗之法”为由,解除程颐的职务。

又一次,在程颐给赵煦讲课间隙,活泼好动的少年赵煦突然对窗外的春风杨柳万千条颇感兴趣,便站在栅槛上顺手折断了一根树枝。

程颐认为,这与理学的规范相悖。于是,他立即在大庭广众之下严肃地批评了赵煦。他说,皇上的一言一行一定要符合理学的规范,给万民做表率。时下阳春时节,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岂能无故折断柳条?

顿时,赵煦被他说得脸红脖子粗,虽然当面勉强地表示认错,但心中郁郁寡欢。在坐的官员,则在背后对程颐发泄不满,认为他像训斥乡间小孩子一样地对待圣上,弄得皇帝“不悦”,有失君臣礼仪。就连极力举荐他来的司马光,听说后也觉得他做得太过分,“闻之变不悦”。

自仁宗以来,皇帝的说书官都是侍立讲读,而程颐却以师道尊严为由,始终坚持坐着讲课。

当时年已八旬的文彦博以太师身份任宰辅,对小皇帝十分恭敬,常常侍立终日。哲宗多次对他说:“太师少休。”

可是,赵煦每次都顿首谢恩,但文彦博仍侍立不去。

于是,有人问程颐:“文潞公(文彦博)贵为宰辅,对皇上尚且如此恭敬,你为何倨傲呢?”

程颐以维护师道、布衣尊严的态度解释说:“潞公虽然是三朝老臣,但他毕竟是臣事(幼)主,不得不恭。吾虽然是布衣,但却是皇上之师,师徒之间有师道尊严,岂敢不自重?吾与潞公所以不同也。”(均见《程氏外书》)而且说,他这样做,更重要的不是让小皇帝尊敬自己,而是让皇帝自幼养成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程颐同皇帝如此较真,还与其个性也是分不开的。他一生端谨整肃,身为文人,却无丝毫闲情逸致,凡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之类,一无所好,且视之为玩物丧志。虽然他的独树一帜,被文潞公等赞其“真侍讲也!”(《伊洛渊源录》卷四《伊川先生年谱》)但大多数大臣觉得他这是对圣上之大不敬,圣上也日益对其不满。

不仅如此,程颐对自己分外之事亦毫不含糊,往往不给人留情面。

一日,程颐前往经筵给皇帝说书,他等了半天未见哲宗赵煦踪影,经询问宦官,方知赵煦因患疮疹而未到迩英殿。

于是,程颐前去质问宰相:“皇帝不到迩英殿,太皇太后不应当单独坐在那里召见百官。况且主上有病,大臣装作不知道,不问安,这是对皇上之大不敬!”宰相怕这位老学究较真,第二天,便率领百官奏请问候皇上的病情。程颐也因此招致“大臣亦多不悦”(同上)。更为他日后运乖时蹇埋下了伏笔。

文人相轻是古往今来的一大弊病,程颐与苏轼自然也不能免俗。

那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哲宗赵煦嗣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朝廷致力于清除王安石变法影响、恢复祖宗旧制的工作,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帝国政治陷入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次年二月,程颐为通直郎、充崇政殿说书,为哲宗皇帝讲书时,苏轼则任翰林学士侍读,与程颐同侍哲宗皇帝。

但是,程颐任讲官深受元老重臣的信赖,“吕申公(公著)为相,凡事有疑,必质于伊川。进退人才,二苏疑伊川有力,故极口诋之。”(《二程集》第343页)由此产生了他们之间在政治上的互相猜疑和诋毁。继而出现程颐“在经筵,归其门者甚众,而苏轼在翰林,亦多附之者,遂有洛党、蜀党之论。二党道不同,互相非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一)。

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关于“人情”,苏轼认为,“道”是顺应人们自然感情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性的“勉强力行”。尤其是苏轼和程颐在皇帝面前或朝臣之间争宠斗胜的名位之争,最后导致了洛、蜀门人之间的斗争。

洛党即以程颐为领袖,以朱光庭、贾易、尹焞、张绎等为羽翼;蜀党以苏轼、苏辙为领袖,吕陶、孔文仲、孔平仲等为羽翼。此外尚有包括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的朔党,则依违于洛蜀之间,而更多地倾向洛党。

程颐的门人贾易、朱光庭对蜀党攻击程颐心里感到不平,便联合起来攻击苏轼。到了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蜀党党朋接二连三地发动了对洛党的强势反攻。苏轼甚至运用奏状的重武器对付程颐,他说:“臣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刘安世论称,程颐与欧阳棐(欧阳修之子)、毕仲游、杨国宝、孙朴交结执政子弟,号为“五鬼”;孔文仲极力弹劾程颐,谏议大夫斌仲则因蜀党之意称程颐为“五鬼”之魁,“污下俭巧,素无乡行;经筵陈说,僭模忘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间乱,以偿恩仇。致市井目为‘五鬼’之魁。请放还田里,以示典型。”(同上)尽管疏中虽多夸大贬抑之词,企图置洛党死地,但亦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有实指,具有很大的煽动性。

洛、蜀之争的结局是两败俱伤。

元祐二年(1086年)八月,在蜀的炮轰下,程颐被罢崇政殿说书之职,回到洛阳去管理西京国子监,继续他的讲学生涯。

就在蜀党欢庆胜利、巩固自己的阵地的骨节上,不意,苏轼也于元祐四年被逐出朝廷,外放杭州任知州。

元祐时代的洛党、蜀党,是封建的“品级联合”之中旧党豪贵内部依地方势力而结合的互相倾轧的集团。洛蜀党争也反映为洛学与蜀学的学术宗派之争。

与此同时,洛蜀党争乃是旧党内部的宗派倾轧,和新旧党争是不同的。不论是洛党还是蜀党,他们都共同反对新党及其政策。蜀党的核心人物“二苏”,在神宗朝均因对抗王安石新法被贬;旧党取得政权后,同时召入,先后任翰林学士。苏轼于元祐时任至兵部尚书;苏辙权吏部尚书,使契丹还,为御史中丞。

元祐五年(1090年),就在程颐政治上失意之际,其父程珦于正月十三日在西京国子监公舍寿终正寝,享年85岁。程颐只好告假在家闭门丁忧,其间,他挥泪撰写了《先公太中家传》(《二程集》p646-653),以文人特有的方式追思父亲不平凡的一生。并于当年四月十日将父亲下葬于伊川先茔。

流放涪州,著述《易传》示门人

元祐年间的蜀、洛党争毕竟属于书生意气之争,程颐虽被贬官,但并未遭到太大的迫害。

此后,程颐数次上书辞职,请求放归故里,皆未得到允许。元祐七年(1092年),程颐为父亲丁忧期满,礼部侍郎兼侍讲、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的弟子范祖禹屡次向皇帝进言,赞扬程颐的学识,请求给程颐进朝中复以学职。但因执政的蜀党党首苏辙加以阻挠而未果。其后又因“有怨望轻躁语”而被监察御史董敦逸弹劾,遂被授管勾崇福宫。

尽管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程颐并未放弃自己的追求,仍坚持穷理、著述与授徒。

屋漏偏遭连夜雨。正在此间,他的几个得意弟子李籲、刘绚、吕大临等接二连三地英年早逝,如此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致命一击。在《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收录的《祭刘质夫文》、《祭李端伯文》、《祭杨应之文》、《祭朱公掞文》中,记录了他极度悲伤的心情。

悲痛过后,程颐重新振奋起精神,招收了尹焞(字和靖)等新弟子,与杨时、谢良佐、游酢等一起继续从事传经布道的事业。

紧接着,朝廷的政局就像棋局一样,说变就变。等到荐引程颐的一派人的失势,程颐也就跟着倒楣了。或者他的一些奇特的令人非议的行径,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把帐算在举荐他的一派人头上。

形势发展得愈来愈严峻。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次年改国号“绍圣”。

新皇帝是一位可能有某种心理生理缺陷的18岁皇帝,他早已把昔日老师程颐的话忘得一干二净,竟然再次起用章惇(字子厚)、蔡卞(蔡京之弟,熙宁三年两兄弟同科举登进士第)等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

同类推荐
  • 爱的路上,遇见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

    爱的路上,遇见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

    本书用最唯美、最诗意的文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还原她一生的起起落落与悲欢离合,讲述她几段情缘的始终,以及在感情路上,她如何巧妙维护、理性取舍。愿她的智慧能开启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在孤独中坚强,在爱的路上不离不弃。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经济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经济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位经济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纳博科夫评传

    纳博科夫评传

    本书完整记述了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他的显赫出身,从俄罗斯到欧洲再到美国的流亡经历,以及他对蝴蝶的痴迷,并在此过程中全面考察了他的俄语、英语诗歌和小说创作。通过对一些重要作品的精确到位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纳博科夫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他作品的脉络里分析了他的自传、书信、批评文字以及近年出版的《劳拉的原型》,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全新的纳博科夫形象。本书属漓江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人文名家评传”系列,配有数十幅珍贵图片。
  •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图说世界名人: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介绍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世界十大股神

    世界十大股神

    2007年,中国股市以逼空式的上涨不断改写着各项新的纪录,股指、成交量、开户数屡创新高。在这一轮气势如虹的上涨过程中,全国上下掀起新一轮“全民炒股”的热潮。殊不知“股票有风险,人市需谨慎”,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1720年炒股赔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其实,技巧和方法因人而异。这本书将通过对世界十大知名股神炒股方法和投资技巧的介绍来告诉大家如何制定一套屡试不爽的炒股圣经。
热门推荐
  • 清河旧梦

    清河旧梦

    少年周惟,出生乡野,一辈子奋力向上爬不过为了挣一个出人头地,却不料挣来了皇帝之位,顺便娶了世家贵女崔宁微。周惟:“你是不是第一次见我就知道我有帝王之相?”崔宁微:“可别做梦了,若不是你趁人之危,哪里还有娶我的份。”
  • 网游之天堂刺客

    网游之天堂刺客

    苍茫之空,杀之无形,遁入无影,是为刺客。
  • 测试积分数据书

    测试积分数据书

    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
  • 诸天的末日

    诸天的末日

    百里大陆,玄武城外的一个小村落,十八岁的小柒走出了村落,奈何命运弄人,未成神身先死,死后穿越地球夺舍失败,被一名地球人占据了灵魂,来到了百里大陆。他交结五都雄,一诺千金重。十日从来九风雨,一生数去几沧桑?末了!回首曾经,他们就像一颗流星,在整个星空中留下了短暂的绚丽,却不能一直照亮整个星空,此生憾事莫过于此。
  • 修成初恋的果实

    修成初恋的果实

    初恋总是美好的,在不成熟的时候遇到彼此,这份青涩的果实最终没有修成正果。这部作品单纯地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重回初中,不留遗憾,做那个,更闪耀的自己!
  • 余生我想陪你

    余生我想陪你

    沈清幽万万没想到陆余生这个学霸居然会喜欢她!!“你在开玩笑吧?”“我是认真的。”
  • 我和师兄有个约

    我和师兄有个约

    苏酒儿一夜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回了婴孩,并且她的穿来的记忆在消退,苏酒儿急了,哇哇大哭。一旁小男孩也着急了起来,抱起她轻轻的哄着。“师兄,我是谁啊?”“你是苏九!”“师兄,你喜欢我吗?”“喜欢”“师兄那你等我长大吧!”“这不是陪着你长大吗?”
  • 废材逆天:腹黑七小姐

    废材逆天:腹黑七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冷血杀手,重来都是她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忽然穿越到古代,成了慕容家的废材七小姐,从小不能修炼,被慕容府邸上下欺凌,就连下人也敢如此放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杀手,叔可忍,婶也不可忍!非要让这些瞧不起她的人什么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穿越时候的奇遇,给了她报复机会!她要让欺负他的人知道,什么叫死无葬身之地!魂断九霄。却不曾想被一个如此妖孽的魔尊看上?!被训练了整整五年!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她慕容殇月过够了!慕容梦琪!你给我等着!
  • 倾城之恋:相公很狂野

    倾城之恋:相公很狂野

    她,是江南最美丽的一朵花。他,是京城最富盛名的三皇子,江南之行,不经意间的邂逅,她便深深地在他的心里打下了烙印。蝴蝶谷温文尔雅的神医,偶然的机遇下,救了身受重伤的她。殊不知,救了她的人,却失了他的心。谁的爱情夹杂着阴谋,谁又愿意为了她不顾一切?当尘埃落定,是否还能见到当初那灿若春花的笑颜?
  • 渡神枪

    渡神枪

    东有杠精赤脚仙,实力不详,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只要是他看不顺眼的,就跟你杠上。虽然多次被东方仙尊一巴掌拍飞,但总是完好无损的回来。仙界忍无可忍,请大罗金仙上场,将他打入凡界轮回,作为补偿,可以满足他三个愿望:一、保留记忆。二、保留实力。三、给我一把狙击枪,谢谢,再见!